练真正太极拳是练內勁功力!怎样判断是否练出了內勁?

在渥太华练内家拳以练内劲(尽管是养生为主)为目标的拳友不多啊。 很高兴您参于讨论。谢谢点评。也希望渥太华其它练内劲拳友交流体会。

关于气感。 我的体悟, 内劲还没出来的阶段, 松静自然,神宜内敛, 立身中正,气感就来了。站桩气感来的快。但意在精神, 不在气。

松静自然, 才能松沉,说只有真正松了才能沉下去,只有松沉了才能练出东西,只有沉下去反上来的劲才是太极劲.
哇,不容易,拳友终于有回音了,同感渥太华练内家拳的不多。
感谢拳友很真诚地谈了自己对站桩的理解,看来拳友也接触过站桩。站桩气感来得快得看你站的是什么桩?“但意在精神,不在气”,本人不敢苟同,何为精神?就是意念。意念与气的关系,我辈练内家拳的心知肚明。但凡修炼意念,是无法杜绝气的修炼。
“只有沉下去反上来的劲才是太极劲”,拳友这句话可是会得罪人的,至少练意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同道不会同意。“沉下去反上来的劲”属于内劲,练太极的可称其为太极劲,但练其它拳种的同道会有不同的叫法。
再次感谢拳友转帖的文章,众人拾柴火焰高,愿内家拳能在渥太华得到推广发扬!
 
哇,不容易,拳友终于有回音了,同感渥太华练内家拳的不多。
感谢拳友很真诚地谈了自己对站桩的理解,看来拳友也接触过站桩。站桩气感来得快得看你站的是什么桩?“但意在精神,不在气”,本人不敢苟同,何为精神?就是意念。意念与气的关系,我辈练内家拳的心知肚明。但凡修炼意念,是无法杜绝气的修炼。
“只有沉下去反上来的劲才是太极劲”,拳友这句话可是会得罪人的,至少练意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同道不会同意。“沉下去反上来的劲”属于内劲,练太极的可称其为太极劲,但练其它拳种的同道会有不同的叫法。
再次感谢拳友转帖的文章,众人拾柴火焰高,愿内家拳能在渥太华得到推广发扬!


您好。 久未来此, 没早看到您的回帖, 故回音了晚了。 见谅。

是的。 我一直站桩。 拳也常慢成活桩。但每天桩拳时间有限, 才一小时左右,难抽出更多时间啊。

同意您说的“只有沉下去反上来的劲才是太极劲”对其它内家拳应称“内劲”。太极劲可任为是太极拳领域对“内劲”的一种叫法。
也同意您说的“但凡修炼意念,是无法杜绝气的修炼”。 但我认为,气的修炼在太极中非常重要, 这好像与 “意在精神,不在气” 不矛盾。我们可慢慢再想一想。

我这句话的出是下面十三势行功心解. 这是太极练法的公认传统经典文章之一。


十三势行功心解 - 王宗岳 (疑:张三丰作。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f5430c0100xk83.html

以心行气,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著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练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畜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始能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以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您好。 久未来此, 没早看到您的回帖, 故回音了晚了。 见谅。

是的。 我一直站桩。 拳也常慢成活桩。但每天桩拳时间有限, 才一小时左右,难抽出更多时间啊。

同意您说的“只有沉下去反上来的劲才是太极劲”对其它内家拳应称“内劲”。太极劲可任为是太极拳领域对“内劲”的一种叫法。
也同意您说的“但凡修炼意念,是无法杜绝气的修炼”。 但我认为,气的修炼在太极中非常重要, 这好像与 “意在精神,不在气” 不矛盾。我们可慢慢再想一想。

我这句话的出是下面十三势行功心解. 这是太极练法的公认传统经典文章之一。


十三势行功心解 - 王宗岳 (疑:张三丰作。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f5430c0100xk83.html

以心行气,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著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练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畜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始能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以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看来我好像理解偏差了,“意在精神,不在气” 我以为你指的是站桩时的要领,其实,还是那句话,功法无对错,个人理解不同也没有对错,现在练功,首要的是把身体练好,在此基础上还有些追求的,会往技击方面发展。
感慨太极拳的精深,但现在大都已变形为表演,成为太极舞,真正懂此技者,日渐稀少。
 
看来我好像理解偏差了,“意在精神,不在气” 我以为你指的是站桩时的要领,其实,还是那句话,功法无对错,个人理解不同也没有对错,现在练功,首要的是把身体练好,在此基础上还有些追求的,会往技击方面发展。

感慨太极拳的精深,但现在大都已变形为表演,成为太极舞,真正懂此技者,日渐稀少。


"现在练功,首要的是把身体练好", 是的。 健身是首要目的, 其它是提高兴趣啊。 功法确实难说对错。
“真正懂此技者,日渐稀少”, 好像确实如此啊。
 
看来我好像理解偏差了,“意在精神,不在气” 我以为你指的是站桩时的要领,其实,还是那句话,功法无对错,个人理解不同也没有对错,现在练功,首要的是把身体练好,在此基础上还有些追求的,会往技击方面发展。
感慨太极拳的精深,但现在大都已变形为表演,成为太极舞,真正懂此技者,日渐稀少。

近年来, 好像练真太极的人多些了。真太极健身效率很高啊。
http://www.360doc.cn/article/943329_169508396.html
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复杂多变,没有激烈运动,但始终不泄劲;看似缓慢柔和,其实是一种高效率的运动。在练拳“懂劲”之后,中等强度打拳,春寒料峭的早晨,穿件单衣打拳,不感寒冷;春秋季节,七八分钟就浑身热乎,开始出汗,20分钟则浑身舒畅、汗流浃背。太极拳用的劲主要是内劲,即自我拉伸、自我压缩、自我弯曲、自我转动的劲。因为是自我用劲,因而运动强度可以自我掌握。拳架低、速度慢、呼吸深而长,意念集中,用劲认真,则运动量大;反之,则运动量小。练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因而老中青皆宜,是一种有利无弊的运动。

当然, 我不赞成“汗流浃背”, 太过量了。

您是本地少有的懂内家拳的人。 唐师傅,今年您还在开站桩班吗?
 
是的,今年我会继续教大家站桩和形意拳。时间初步定在六月上旬开始,地点还没确定,到时我会告诉大家的。
很希望能与你见见面,异国他乡遇同道也是一件喜事。
保重!
 
是的,今年我会继续教大家站桩和形意拳。时间初步定在六月上旬开始,地点还没确定,到时我会告诉大家的。
很希望能与你见见面,异国他乡遇同道也是一件喜事。
保重!

好, 也希望和您见面。 形意好像是比太极还早的内家拳,都是出内劲。 尽管发劲方法好像有所不同, 从李仲轩先生的众多论述来看,练功方法的核心几乎一致。
 
体操化倾向
太极拳在普及的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体操化的倾向。不少人把太极拳看得过于简单,他们只满足于太极拳的动作形态,不重视意气运动。有人把太极拳的这种练法戏称为“太极操”。太极操的动作,虽然也可以将做得很“到位”,符合规范,甚至表现得优美、好看,但练拳不练意,功夫只在形体动作上,舒展肢体,活动筋骨,形体和力量的锻炼,缺乏意气和心神的修炼,其健身养生作用也就十分有限。不可能有如真正太极拳的应有的疗疾健身、修性养心功效。
其实,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下,将太极拳练成花架子、太极操、太极舞外,还有偏于表演比赛,争名夺利,技击功夫,争强斗狠。偏于形体力量,忽视修身养性,也是太极拳偏离身心兼修的太极养生之道的异化倾向。

真正太极拳的练法
真正太极拳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体力量和精神意识同时锻炼,练气练神,“身心兼修”,才是“性命双修”的太极养生之道。
只有纠正体操化倾向,以太极拳的功法,练真正的太极拳,才能练得功夫,练得功效,“……延年益寿,而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张三丰语]

身心兼修练太极拳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应身心兼修。所谓“身心兼修”,就是精神意气和体魄毅力综合锻炼。既要练外形动作,更要练精神意气。
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要求立身中正,姿势自然,动作顺遂。所以,练太极拳可舒展筋骨,使人体各部合理发展,健美体魄,陶冶情操。
太极拳的内在意气,要求练拳时架式动作形态全由心意指挥,用 意不用力,动作舒展柔和,无剧烈运动。 所以,练太极拳是非消耗性运动,可以在舒展筋骨的同时,促使气血流通,达到行气通经、调和气血、治病健身的功效。
太极拳的内外兼修,要求以心意行气,气能沉着,收敛入骨;以气运身,身自顺遂,便利从心。只有这样才能练成太极内劲,达到提高技击水平的目的。
太极拳的身心兼修,既可以健康身体,还可以修养精神。意气精神的全面锻炼,能修养智慧、启迪悟性,达到身心健康的功效。
 
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实际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皋,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
 
练拳两年了,比较一下太极明和小云老师对我最帮助的话
http://tieba.baidu.com/p/2627370708

练拳两年了,我从一个完不不懂太极的小女生,变成了朋友们眼里的太极高手,可能你们都不相信,一个月前,我还用太极与我们这里武校的两个男生较量过,结果我大获全胜,基本都是一招放翻。不过我离高手这两个字还差很远,只是对手太菜了。呵呵。
现在练拳遇到了新的问题,所以又来请教各位老师。现在,我把两年来,对我帮助最大的两位老师,以及他们对我帮助最大的话总结一下。要注意的是,这些话都不是原话,也是经过我的理解翻译出来的话,供各位老师批点和各位拳友参考。

一、关于站桩:
太极明老师:站桩重在自然,要站出东西,站桩要心静,心静了才能摸到东西,有了东西,内气触动,则自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能够在站桩中自然做到这些,站桩才能出功夫,正确的站桩几个月就能出功夫,不正确的站桩,时间长了也能出功夫,只是需要的时间就很长了。

太极小云老师:站桩,不在于能站多久,不在于姿势的高低,关键在于一个“静”字,站桩首先要求入静,站到虚静的程度,何为虚静?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只有入静了,才能明白什么是静极生动,念心不起了,不想事情,感觉无形无象,无内无外了,体内的气感就开始不断出现,先是沉于脚底,或沉于丹田,最后游走全身。体内气感产生,是为静极生动,内气流动全身,意到而气到,是为以气运身。

二、关于运劲如抽丝:
太极明老师:运劲如抽丝,抽的是什么?抽的其实是气,气是真这存在的,方法正确,几要几秒就可以感到气的存在。气绵绵若存,若隐若现,行气时就感觉象抽丝一样。如果用了力,没有放松,气就运不畅,不能随心时而动,那就是把丝抽断了,
太极小云老师:运劲如抽丝,实际就是运气如抽丝,杨式太极首重顺逆抽丝,由手指到脚底为逆抽,由脚底到手指为顺抽。一顺一逆,可以演化出十二抽丝,无论抽丝劲变化如何复杂,最核心的就是一顺一逆。每式一前半部分为开,为逆抽,后半部分为合为顺抽。就在脚底和手掌间互换终站和起点,练时只需要注意气产生于起点,然后直接到达终点就行了,不要管气是如何到达的,只管结果,不管过程。

三、关于用意不用力:
太极明老师:用意不用力不是绝对的一点都不用,不可能有完全不用力的情况,人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会用到力,但是如果有气,就有有内劲,气就是内劲,在有太极内劲的情况下,只需要用意着于接触点,意到而气到,气能产生很大的力,只需要用气棚住对方,拧裹翻钻变化一下动作吞化对方,再加一点点力,就可以把对方发放出去了,发放人其实很简单。
太极小云老师:劲是由气感运行产生的,练杨式太极,必须松掉一切的力,那些你能感觉到的力,全是僵力,不是内劲。修太极核心是放松,放松的核心是练气和养气,要松到什么程度,不但力不能去想,连劲而不能去想,要把心里想象的有形的那些所谓的劲全松掉,松到如同站桩入静般无内无外,无形无象的程度。此时,每当归静,气感自生,神主明,气主动,腰主形,意到那里,气就到那里,意到气到则有劲,劲自然也到了。

三、关于在意不在气:
太极明老师:练拳时,只要心能静下来,随时感觉得到气的存在的就行了,气是自然存在的,能不能感觉到气,重点不在气在,而是在松上。如果心思放在气上,身体会紧,一紧反而找不到气。练拳时,不要想着气,也是要随时放松自已,最好松到全身每个毛孔都张开,好象每个毛孔都可以呼吸一样。只要松开了,松彻底了,心意不在气,而气随时都能感觉到,就能做到练拳气感不断。

太极小云老师:练拳时,心神务必随专注一方,但是不能关注气感,而是要关注意。如果关注气感,则不仅气感运行不畅,连动作都会出现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在意不在气,这个意是什么样的意?古人说:“无意之中是真意,真意无意。”就个意,就是站桩、静坐,站或坐到入静时,无内无外,无物无象,一切虚灵的那个意,是空灵的意,虚静的意,而不是理性的意,实在的意。这个意到那里,那里就要放松到透空,一旦放松到透空的感觉,气就会自然而然跟着空灵之意走。这就是意到气到。口决:神如明灯,不断照射;气如浮云,不断移动。神照到那里,气就自然移到那里。只需要管气移到位就行了,不要去管气是如何移到的。

四、关于发劲:
太极明老师:练太极不要老想着发劲,功夫不到位,发的是僵力。练太极的核心就是养气和练气,内气增多了,劲也就用了,内气越多,劲就越强。功夫到位了,只想以意行气心为主,意到气到,以气运身而顺遂,劲就自然发出来了,气有多强,劲有多大。无论动作快慢,如要气到气到都有劲。当你放放松,打拳时感到支撑八面时,就有整劲了。

太极小云老师:发劲与气感是否通出有关,与动作快慢无关,无论快慢均有劲。练习发劲,有渐法和顿法两种方式。所谓渐法,就是从僵劲、僵柔劲、轻灵劲、虚无劲一步一步的来,一阶段一阶段的练,随着松静和透空的程度不同,发的劲出不一样。所谓顿法,就是真接锁定虚无劲来练习,必须练到全身透空,松空周身都好似空气般不存以后,才能发出虚无劲。发虚无劲时,不仅周身虚空到不存在一般,连劲都不要去想,力就更不能想,最好把意都虚无掉,好象全身就只有手指,没有劲,没有力,没有气,心神专注于发劲部位,直接把发劲部位在无力、无气、无劲、无全身的情况下伸出去就行了,身内浩然正气自然会跟上。发劲部位无论是手还是脚,此时只心神一动,即会弹性而出,这样发出的劲是最有杀伤力的,这就是传说中的神打。

五、关于打坐:
太极明老师:打坐是最有利于养气的,练太极不打坐,就很难出真功夫。打坐关健是入静,入静很难,到时间长了,功夫深了,就可以很快入静。入静后,会有无比高大,顶天立天的感觉,或者身体已经不存在,融入宇宙天地的感觉。此时,外呼吸会变弱,最后会弱到自已都感觉不到自已的呼吸,进入胎息状。到了这个程度,气就会不为涌出,刚开始为热流,到最后为在身内翻涌,然后通小周天、大周天,结成内丹,内丹结的越好,内劲就越大。

太极小云老师:古人说“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相间”,不会静坐,就永远不懂这话的意思。练太极,不提倡一开始就站桩和打坐,实际上站桩和打坐的核心要求都是入静,而初学者是很难静下来的,不能入静,站桩和打坐就起不到效果。想要快速入静,需要一定的火候,这个火候要在动中求,也就是从打拳中求,每天打数次拳,如果慢慢的能够在打拳中做到动中静,火候就到了,火候到了的时候,打着拳就突然想静坐,一坐下去就会很快入静。所谓静极生动,就是外形和意识的活动静到极至时,人体的内部则开始风起云涌,气血开始涌动,此时神抱住气,意系住息,于丹田中悠扬宛转,聚而不散,可以感到明显的气感,伴随身体和局部体温升高,最后丹田火炙,两肾汤煎,小周天的路径就畅通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