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10-31
- 消息
- 3,519
- 荣誉分数
- 553
- 声望点数
- 273
最近,我们的不了解底细的网络爱国愤青们奔走相告,自豪我们的国家能够宣布制裁对台军售的美国军工企业(雷神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如:《中国严厉制裁对台军售美军工企业》(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79/thread762283.html)
果真能“制裁”吗?
那就看中国空管雷达的状况。
雷达在民用领域的最主要应用,是民航空管、和气象。中国能自己生产一些低端的雷达,但高端的雷达、尤其是民航空管的二次雷达,几乎完全靠进口。
这里出现一个“二次雷达”的概念。普通雷达,都是自己发射信号,然后接收和分析目标物的反射信号。如果目标物(如飞机)在遇到雷达信号时,还能主动把自己特有的信息(如高度、速度、状态等)加载给反射回去的雷达信号,供雷达处理。能处理这样信号的雷达,就是“二次雷达”。民航空管需要的就是“二次雷达”。
雷神(Raytheon )公司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次雷达”生产商。其它著名雷达生产商还有:美国的休斯(Hughs)、意大利的阿莱尼亚(Alenia)公司和Selex公司、以及法国的泰雷兹(Thales)等。这些都是一些超级军工企业。
中国民航共装备有几十部二次雷达,基本被美国、意大利、法国的公司垄断。其中美国的雷神公司占大部分份额。
中国没有象样的超级综合军工企业。生产民用雷达的,也就是一些什么什么“研究所”。我们不仅目前造不出高端雷达;即使造出来了,我们的管理人员也更愿意进口。
不象纯民用的“高铁”,我们还无法对雷达进行组装,更不能“引进、消化吸收、再帖新标签”。
一部区域管制的二次雷达,需要几千万美元。安装、培训、集成、使用,非常复杂。不仅有雷达用户(塔台管制员、和区域管制员)需要培训,雷达和飞机、通讯系统间的集成也是大问题。现在,雷神公司已经渗透到中国民航的血液里了。我们怎么能一天说不买了,就不买了。
不同厂商的二次雷达的兼容性也是比较差的。就一个管制中心(特别是管制席位)而言,对特定的雷达有很高的依赖性。除非中国能够吐血本,重建雷达管制系统。否则只能不停地引进、更新、升级、换代。
客观上,中国的航班量在过去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增长非常快,甚至数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就使得飞行密度大大增加了,飞机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大大缩小了。就机场而言,过去几十分钟起飞一架飞机,现在几分钟就得起飞一架飞机。这样,传统的空管指挥方式就不行了。现在是极度依赖精密雷达的控制。
大家知道,如果飞机之间的间隔太小,就有相撞的危险。危险远不仅如此。如果有一大船驶过,其后面回留下大浪,如果再有小船紧随其后,就可能会被浪掀翻,即使不翻船,也会非常颠簸。空气和水都是流体,飞机过后,也会留下“大浪”。间距如何控制,就得靠雷达的帮助。这种帮助还是通过雷达、管制员、飞机三者之间自动完成了。大家经常听到飞行员因为睡着而飞过站的新闻,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了高度自动化。
所以,我们经受不起大范围对雷达系统另起炉灶,只能利用原有厂商更新换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现在被雷神公司绑架了。所以,不可能说不买雷神,就不买雷神了。
就我所知,中国民航现在仍然源源不断地派人到雷神公司培训。
另外,什么叫“制裁”?是冻结人家的资金,还是限制人家的出口,还是控制对人家的技术支持,还是限制对人家的原材料供应,还是限制人家的世界贸易?
仅仅不买人家的东西,就叫“制裁”?
是这样的话,那老华侨不买日本车,也可以叫做“制裁”日本汽车公司了,而且是“严厉制裁”!--因为,汽车是日本汽车公司的主要产品;而民用雷达,只是雷神公司的副业,它90%营业额来自于国防合约。
至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它的民用产品份额就更少了。
所以,如果对“制裁”当回事,说好听的,是在自慰、意淫;说难听的,就是在自欺欺人。
如:《中国严厉制裁对台军售美军工企业》(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79/thread762283.html)
果真能“制裁”吗?
那就看中国空管雷达的状况。
雷达在民用领域的最主要应用,是民航空管、和气象。中国能自己生产一些低端的雷达,但高端的雷达、尤其是民航空管的二次雷达,几乎完全靠进口。
这里出现一个“二次雷达”的概念。普通雷达,都是自己发射信号,然后接收和分析目标物的反射信号。如果目标物(如飞机)在遇到雷达信号时,还能主动把自己特有的信息(如高度、速度、状态等)加载给反射回去的雷达信号,供雷达处理。能处理这样信号的雷达,就是“二次雷达”。民航空管需要的就是“二次雷达”。
雷神(Raytheon )公司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次雷达”生产商。其它著名雷达生产商还有:美国的休斯(Hughs)、意大利的阿莱尼亚(Alenia)公司和Selex公司、以及法国的泰雷兹(Thales)等。这些都是一些超级军工企业。
中国民航共装备有几十部二次雷达,基本被美国、意大利、法国的公司垄断。其中美国的雷神公司占大部分份额。
中国没有象样的超级综合军工企业。生产民用雷达的,也就是一些什么什么“研究所”。我们不仅目前造不出高端雷达;即使造出来了,我们的管理人员也更愿意进口。
不象纯民用的“高铁”,我们还无法对雷达进行组装,更不能“引进、消化吸收、再帖新标签”。
一部区域管制的二次雷达,需要几千万美元。安装、培训、集成、使用,非常复杂。不仅有雷达用户(塔台管制员、和区域管制员)需要培训,雷达和飞机、通讯系统间的集成也是大问题。现在,雷神公司已经渗透到中国民航的血液里了。我们怎么能一天说不买了,就不买了。
不同厂商的二次雷达的兼容性也是比较差的。就一个管制中心(特别是管制席位)而言,对特定的雷达有很高的依赖性。除非中国能够吐血本,重建雷达管制系统。否则只能不停地引进、更新、升级、换代。
客观上,中国的航班量在过去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增长非常快,甚至数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就使得飞行密度大大增加了,飞机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大大缩小了。就机场而言,过去几十分钟起飞一架飞机,现在几分钟就得起飞一架飞机。这样,传统的空管指挥方式就不行了。现在是极度依赖精密雷达的控制。
大家知道,如果飞机之间的间隔太小,就有相撞的危险。危险远不仅如此。如果有一大船驶过,其后面回留下大浪,如果再有小船紧随其后,就可能会被浪掀翻,即使不翻船,也会非常颠簸。空气和水都是流体,飞机过后,也会留下“大浪”。间距如何控制,就得靠雷达的帮助。这种帮助还是通过雷达、管制员、飞机三者之间自动完成了。大家经常听到飞行员因为睡着而飞过站的新闻,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了高度自动化。
所以,我们经受不起大范围对雷达系统另起炉灶,只能利用原有厂商更新换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现在被雷神公司绑架了。所以,不可能说不买雷神,就不买雷神了。
就我所知,中国民航现在仍然源源不断地派人到雷神公司培训。
另外,什么叫“制裁”?是冻结人家的资金,还是限制人家的出口,还是控制对人家的技术支持,还是限制对人家的原材料供应,还是限制人家的世界贸易?
仅仅不买人家的东西,就叫“制裁”?
是这样的话,那老华侨不买日本车,也可以叫做“制裁”日本汽车公司了,而且是“严厉制裁”!--因为,汽车是日本汽车公司的主要产品;而民用雷达,只是雷神公司的副业,它90%营业额来自于国防合约。
至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它的民用产品份额就更少了。
所以,如果对“制裁”当回事,说好听的,是在自慰、意淫;说难听的,就是在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