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吃山”成为过去
〈谁在重创京西生态屏障?〉(中国环境报2009年11月18日7版)一文,说的是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晓幼营村的村民劈山采石、蚕食山体的新闻。文章说:“这里的山体几乎都被开膛破肚,残破的山体、巨大如疤痕的采石创面、来来往往运送石头的大卡车、耸立在高高石子堆上的碎石机器,以及时不时响起的爆破声,都在提醒着人们:肆意开山采石,已经让青山伤痕累累”。
也是,作为太行山脉的一部分,晓幼营村的群山,离天安门的直线距离不足35公里,该山脉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按说像这样的山,无论如何也不该“吃”。
然而,不该“吃”的,却照样在“吃”,在晓幼营村是这样,在全国不少地区也是如此。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吃山”成为长态呢?据笔者观察,除去利益的驱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对山的认识有误,即: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把山当作可有可无之物,有的甚至视为包袱。正因为如此,当今“吃山”的速度在加快、规模在加大。
山是什么?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181个国家签署了《21世纪议程》,其中第十三章专门论述了“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管理”,基本观点是:山是森林、矿石和各种产品的资源宝库,是水、能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条件,是全球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生态系统的重要代表,是维系全球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石,是影响全球气候的特殊区域。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和科学界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山,重视对山的保护和科学管理,为了调动全球人科学管山养山的积极性,联合国特地将每年的12月11日定为“国际山区日”。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9、2%,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约有95%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全国2854个行政县(区)中的1424个是山区县。山区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和大江大河的源头,全国90%以上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量、54%的耕地、50%以上的草地、76%的湖泊、98%的水能等集中在山区。山区分布着3、28万种高等植物、2100多种脊椎动物,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水平最高最好的区域,其生态价值十分巨大,仅神农架林区每年就为全社会的生态做出189、2亿元的可观贡献(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绿色财富核算报告)。山区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黄山、泰山、五台山、峨嵋山、张家界、九寨沟、石林、井冈山等都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些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我国的一些高原和高山对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大影响,如: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就与中国三大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
当前,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山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和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山区在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也将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总之,山,不是可有可无之物,更不是包袱。山是人类的的衣食父母;山是人类最初也是永久的家园;山是生态平衡的基石;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屏障。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一千条、一万条理由“靠山养山”,而没有半点理由“靠山吃山”。朋友们,让“吃山”成为过去吧,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以山做基础,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需要以山做支撑。
〈谁在重创京西生态屏障?〉(中国环境报2009年11月18日7版)一文,说的是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晓幼营村的村民劈山采石、蚕食山体的新闻。文章说:“这里的山体几乎都被开膛破肚,残破的山体、巨大如疤痕的采石创面、来来往往运送石头的大卡车、耸立在高高石子堆上的碎石机器,以及时不时响起的爆破声,都在提醒着人们:肆意开山采石,已经让青山伤痕累累”。
也是,作为太行山脉的一部分,晓幼营村的群山,离天安门的直线距离不足35公里,该山脉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按说像这样的山,无论如何也不该“吃”。
然而,不该“吃”的,却照样在“吃”,在晓幼营村是这样,在全国不少地区也是如此。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吃山”成为长态呢?据笔者观察,除去利益的驱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对山的认识有误,即: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把山当作可有可无之物,有的甚至视为包袱。正因为如此,当今“吃山”的速度在加快、规模在加大。
山是什么?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181个国家签署了《21世纪议程》,其中第十三章专门论述了“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管理”,基本观点是:山是森林、矿石和各种产品的资源宝库,是水、能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条件,是全球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生态系统的重要代表,是维系全球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石,是影响全球气候的特殊区域。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和科学界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山,重视对山的保护和科学管理,为了调动全球人科学管山养山的积极性,联合国特地将每年的12月11日定为“国际山区日”。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9、2%,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约有95%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全国2854个行政县(区)中的1424个是山区县。山区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和大江大河的源头,全国90%以上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量、54%的耕地、50%以上的草地、76%的湖泊、98%的水能等集中在山区。山区分布着3、28万种高等植物、2100多种脊椎动物,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水平最高最好的区域,其生态价值十分巨大,仅神农架林区每年就为全社会的生态做出189、2亿元的可观贡献(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绿色财富核算报告)。山区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黄山、泰山、五台山、峨嵋山、张家界、九寨沟、石林、井冈山等都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些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我国的一些高原和高山对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大影响,如: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就与中国三大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
当前,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山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和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山区在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也将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总之,山,不是可有可无之物,更不是包袱。山是人类的的衣食父母;山是人类最初也是永久的家园;山是生态平衡的基石;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屏障。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一千条、一万条理由“靠山养山”,而没有半点理由“靠山吃山”。朋友们,让“吃山”成为过去吧,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以山做基础,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需要以山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