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谷歌退出中国是战略倒退

shoppingcart

新人
注册
2003-05-24
消息
3,477
荣誉分数
31
声望点数
0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文汇网报道,针对美国互联网巨擘谷歌公司退出中国业务的传言,英国媒体分析称,这不仅对于其全球发展战略来说是一次倒退,同时其股价恐亦将迎来拐点,而谷歌的股票长久以来都被视作是具有实质上无限增长潜力的股票代名词。

  英国路透社19日文章分析,在用“潜力巨大”当作噱头吊了华尔街将近六年的胃口之后,谷歌此次若关闭中国业务,将是其首次撤出一个具有增长潜力的重要市场。而中国恰恰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对于那些长久以来将谷歌视作科技产业中最具增长题材股票之一的投资者来说,其此次中国业务的事件恰好提供了一个理由,对其股票价值进行重新估量。

  美国投资银行考夫曼兄弟分析师阿伦?凯斯勒表示,“如果谷歌撤出中国业务,将会有损其市盈率。”自谷歌1月中旬称将停止对中国业务的搜索结果进行审查之后,其股价已累计挫跌将近6.3%,市值蒸发约116亿美元。而同期纳斯达克综合股价指数则上涨了3.4%。

  报道称,尽管华尔街对于谷歌的短期财测有所改善,但谷歌股价依旧出现大跌。过去两个月间,分析师对于谷歌明年营收和每股盈余(EPS)的预期分别上升了3.1%和2.3%。

  谷歌在美国以及全球不少其他国家的搜索市场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在中国市场确是被本地公司百度远远抛在了身后。自从谷歌宣布可能退出中国市场以后,百度股价累计上涨了44.5%。百度基于2011年财测的市盈率有41倍,而谷歌基于明年财测的市盈率只有18倍不到。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公司分析师罗斯?桑德勒表示,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多的网民数量,且将会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在线广告市场。“因此,不管是谷歌,还是谷歌股东,退出中国都是带来一个大问题。”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03/hongkong100323c.shtml
 
Lex专栏:谷歌的双输局面

(英国)FT中文网 (2010-03-23)​


  在就中国用户电邮账户遭到黑客攻击发出警告10周之后,谷歌(Google)如其威胁的那样,在昨天终止了对其中国大陆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审查。对google.cn的访问如今将会被转到其未经审查的香港站点。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如果该公司曾经期盼竞争对手响应自己的号召,那么它失败了。谷歌在1月份发布声明几小时后,微软(Microsoft)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就将此事定性为“谷歌问题”;随后,商业伙伴很快便与其它公司达成交易。如果谷歌曾经打算掀起一场有关互联网自由的全球辩论,从而让中国难堪,那么它也失败了。中美关系的引爆点没有变化,仍是台湾、西藏以及贸易盈余。与此同时,其它地方发生的事件,如上月谷歌高管在米兰一家法庭被判侵犯隐私,使北京方面显得相当大度。

  中国的开明人士会哀叹Google.cn的关闭。在今年全国人大年会的开幕会上,一名发言人显然是真心实意地将中国最大搜索引擎百度(Baidu)与冬奥会短道速滑金牌得主王濛相提并论。王濛能打破纪录是由于有强劲的对手在后面紧追不舍。不过,在中国大城市以外的网吧,谷歌中文网站的关闭不会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对于过去两个月的争论,谷歌或许会试图以成功冠之,理由是其夸耀不已的原则得到了坚持。不过,该公司可能达成的妥协(退出搜索业务,但保留去年占集团销售额3%的其它业务),将使这种“坚持原则”的说法大打折扣。谷歌“在华业务的新方式”(new approach to China,即1月份声明的题目——译者注)由此将成为老方式的缩减版。与此同时,谷歌放弃的利润已经在百度、腾讯(Tencent)和其它竞争对手的股价中得以体现。而中国的防火长城似乎空前的可怕和难以逾越。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员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
  译者/和风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03/ft100323.shtml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文汇网报道,针对美国互联网巨擘谷歌公司退出中国业务的传言,英国媒体分析称,这不仅对于其全球发展战略来说是一次倒退,同时其股价恐亦将迎来拐点,而谷歌的股票长久以来都被视作是具有实质上无限增长潜力的股票代名词。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03/hongkong100323c.shtml


薛平卡先生应该知道,有些钱是可以赚的,有些钱是不可以赚的,特别是在觉得自己良心受折磨的时候,心中不应该只想着赚钱,作为一个人是这样,作为一个在全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企业,也应该这样。放弃一些觉得不该赚的钱,放弃一个让自己良心难受的市场,未必不见得是个好事情。

古人云,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

得与失,谷歌自有考虑。良心,应该值点价钱的。
 
《联合早报》:谷歌,不做恶?

(2010-01-28)
李叶明


时事透视

  不做恶(don't be evil),是谷歌的座右铭。一家商业公司能有这样的价值观,是值得敬佩的。

  可是看了最近谷歌的这部“大戏”,让我对“不做恶”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不做恶”固然是好的,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这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跟立场和利益,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谷歌杠上中国政府,西方舆论一面倒,部分论者把谷歌捧为“不做恶”的英雄。可惜我的脑筋实在转不了那么快。

侵权官司缠身的谷歌

  数月前,我曾收到新加坡作家协会转发的一封电邮,通报了中国作家协会向谷歌发起维权行动的情况。作为新加坡作协的一分子,同时也是本地中文原创网站的创办人,这条消息自然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

  谷歌为打造全球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将大批图书扫描上网。其中包括数以万册的中文图书,都是在作者不知情、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扫描的。对此,中国作家指控谷歌侵权,并在去年通过作协和文字著作权协会向谷歌发起集体“维权战”。

  经过多次交涉和漫长的等待,去年11月,中国作协发表《维权通告》,以近乎最后通牒的方式,限谷歌一个月内提供已扫描的中国作家的作品清单,并在2009年12月31日前,提交处理方案并办理赔偿。

  与此同时,中国作家棉棉诉谷歌图书搜索侵权一案,也于去年年底在北京海淀区法院开庭。棉棉成为中国以个人名义向谷歌提起侵权诉讼的第一人。他要求谷歌为擅自扫描他的小说《盐酸情人》道歉,并支付人民币6万1000元(约1万2500新元)的赔偿。

  有论者认为,相对于中国作协的“集团作战”,棉棉的这类“单兵作战”更是谷歌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中国作协代表了被扫描的8000种图书的2600名会员,但还有大批非作协会员的作家是它无法代表的。如果这些人中有1%向棉棉学习,那么接下来几年,谷歌在中国基本上就不用干别的了。

侵权是善,还是恶?

  1月9日,也就是谷歌总部威胁要退出中国的4天前,作为对《中国作家协会维权通告》的回应,谷歌公司的代表提交正式文本,向中国作家公开道歉。但道歉仅限于承认“与中国作家的沟通做得不够好”,并非就侵权一事承认错误、承担责任。

  尽管谷歌表示,希望继续通过谈判“圆满解决与中国作家的纠纷”。但是这样的道歉还是被指责为“很没诚意”,似乎只是为了避免引发更多诉讼,而采取的策略性退让而已。

  对于中国作家与谷歌的“纠纷”,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侵权总是不对的,这似乎不该有什么疑问。可有趣的是,我的一位朋友却亲口对我说,他认为谷歌扫描图书让网民免费浏览,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就如购得廉价光碟的路人,八成会认为盗版DVD小贩做了一件“大好事”一样。利益不同,对善恶的看法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不过对于高举知识产权大旗的西方国家,我想他们是无论如何不能认同这类侵权行为的。如果让他们知道,4天前谷歌还在为自己做过的“恶”而道歉,还在担心是否会面对中国作家大面积的侵权诉讼时,他们还会这么轻易认为谷歌是“不做恶”的好汉吗?

  或许这,正是西方媒体只字不提谷歌曾向中国作家道歉,以及它在中国官司缠身的原因吧。

人权分子信箱遭攻击

  至于谷歌高调威胁要退出中国的两条理由,我个人认为,最滑稽的是所谓的黑客攻击。

  其实,谷歌并没有证据证明,黑客攻击与中国政府有关。所有的暗示和猜测,至今仍停留在媒体捕风捉影的阶段。尽管随后美国政府也加入战帷,但这种没有证据的指控却成为被对方反击的把柄。甚至随着调查的深入,谷歌内部人员和微软浏览器的漏洞也成为被怀疑的对象,更使谷歌当初的大胆指责显得十分被动。

  而另一经不起推敲的问题是,谷歌声称这次攻击是针对人权分子的邮箱,它甚至透露“有很多拥护人权活动、注册地在美国、中国和欧洲的Gmail邮箱似乎经常受到第三方的侵入”。

  首先,我不知道在这个黑客无处不在的时代,人权分子有什么特权可以免遭黑客攻击?其次,更令人费解的是,谷歌是怎么知道哪些信箱是属于人权分子的呢?难道用户在申请谷歌信箱时,需要填报自己是不是人权分子吗?还是谷歌早已对这些人权分子的来往邮件了如指掌了?

  据悉,协助美国政府监控网络通信,是911后美国反恐立法的要求之一。这样做或许不能算恶,因为它针对的是恐怖分子——恐怖分子才是“恶”的,针对“恶”的进行监控,自然就是对的、好的、善的。这就是所谓的立场问题。

  可是对于“人权分子”,善恶判断又是基于谁的立场呢?显然,谷歌知道“人权分子”在西方被认为是对抗强权的象征,所以特别强调“人权分子”的邮箱也在遭攻击之列,似乎更能引发某种联想。但是这样的特别强调,似乎也让谷歌蒙上了侵犯用户信箱隐私的嫌疑。不知道这个善恶,又该怎么算呢?

是否真的退出中国?

  至于拒绝配合网络审查,显然也带有同样的政治意味。有中国网友就问,谷歌在几年前进入中国、网络审查更为严格的时候为什么不“反”?在去年中国网民集体抗议“绿坝”的时候,为什么不“反”? Why Google? Why now?

  显然,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反对“网络审查”并扬言退出中国,是谷歌不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尤其在事前曾与华府高官共进晚餐,事后又有政府高调介入的情况下。

  仔细看过谷歌1月13日发出的文告,它从没有说过完全不跟中国政府合作。谷歌首席执行官后来也透露,谷歌还在与中国政府就此事进行商谈,不排除继续留在中国的可能性。

  原来,放话不合作,是为了更好的谈合作。就如向中国作家道歉,不是为了认错承担责任,只是为了避免诉讼一样。说来说去,谷歌毕竟是个商业公司。还能怎么样?

  然而令谷歌非常尴尬的是,其拒绝网络审查的雄姿已把自己推上了“神台”。媒体的赞歌也唱过了,网民的鲜花也献过了,政府间的论战也开打了,谷歌现在究竟如何抉择呢?

  事到如今,中国政府已决无可能在“网络审查”的课题上让步了。谷歌难道真想撤出中国吗?

  有人说,中国市场带给谷歌的盈利不过占其全球盈利的3%。可是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真的就只是区区10亿美元吗?假如放弃这个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谷歌就不担心百度独霸中国后,进而加强英文搜索功能,大举挺进海外吗?

  这样的事,难道真的没有可能?毕竟百度也是一家商业公司。

作者从事教育与科技工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