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好象不是老不老的问题,而是我们已经脱离了国内的那种土壤,根被拔出来久了,就不容易轻易被感动了。
比如我常常在当当上买书,开始的时候吧,老是去看那些不同的排行榜,买的都是国内的热门书,社科类的,文学类的,历史类的,结果发现买回来以后,大部分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很多书非但是看不下去,而且想把书扔了骂娘,小部分看完以后尚可,但也就像口香糖一样,很快就吐掉了。
国内电影也是,类似的什么贺岁片,名导片(三枪),群星片(大典),不管媒体造势吹的怎么天花乱坠,我现在都懒的再去碰一下,因为同样的经历,这类东西90%的感觉是庸,俗,虚,假,看了浑身不自在。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看一个纪录片,是记叙一个普通上海老三届的知青的人生轨迹,他上山下乡支边了,一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好不容易回城了,还要为了儿女拼死拼活挣钱,最后一身是病,倒下来了,弥留之际,电视台特地把他以前的知青战友们召集起来去医院看他,大家尽量不提病情,都知道他不会好了,还是祝他早日康复,后来有人建议一起唱个歌,一个战友拉起了二胡,是《北京的金山上》,大家便一起唱了起来,“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的农奴心儿照亮,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的大道上。" 那个病人忽然象孩子一样哭了,哭的好大声,周围的人劝也劝不住。 主持人就很煽情的说,他一定回想起他的那些青春岁月,战友的深情让他感动。 我看了先是心酸,听了他说就想骂娘,这TMD不是感动,而是绝望的伤心啊,这些人这个歌让他想起他的那些苦难的岁月,荒废的青春,有这么残忍地去折磨一个快死了的人嘛? 同样,我对这类小资风格的怀旧知青文学很反感,明明是受了委屈,却还含情脉脉地作陶醉状,男女主人公好象总是可以很超脱,很浪漫的去体会爱情,在前途一片漆黑一天劳累下来还有闲工夫去想那些风花雪月,真是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紧啊。所以那个感动的button不管他怎么按,俺就是感动不起来。
我们国外待久了的老家伙们是不是完蛋了,好象老是踩不上国内的那些步点,理解不了国内主流的审美情趣和感觉了? 看来真成边缘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