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2-15
- 消息
- 1,225
- 荣誉分数
- 144
- 声望点数
- 73
转載: 明报十月十四日论坛, 蔡子強﹕劉曉波獲獎的枝節與大義
(有谁能把這段文章翻譯為简体?)
【明報專訊】正當大家為劉曉波奪得諾貝爾和平獎而感到歡欣鼓舞時,近日卻從媒體中看到一連串讓人搖頭嘆息的新聞。
首先,是流亡海外的中國老牌民運人士魏京生,聲言其他人都比劉曉波更有資格獲頒這個諾貝爾和平獎。
另外,亦有多名海外中國民運人士,聯署公開信,反對劉獲獎。
此外,自己的電郵信箱亦陸續收到,指控劉為「騙子」、「貴族犯人」等的電郵,稍不留神,你還以為是發自中共中宣部,但其實,看清楚,那是發自一些海外中國民運人士。
縱然這只是少數人的行為,這些都是讓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酸風醋雨比口誅筆伐更具殺傷力
中國政府已經對劉曉波獲獎口誅筆伐,甚至傳召挪威駐華大使抗議及表達不滿,取消與正在中國訪問的挪威漁業部長會面,取消該國歌劇團的演出。但這些壓力,都不比魏京生的苛刻評語,以及那些海外民主人士的酸風醋雨,殺傷力那麼大,更傷透很多中國同胞的心。我想中國政府會比起任何人,更加樂於見到這類出自民運人士口中的冷嘲熱諷。
究竟有沒有中國人比劉曉波更值得拿到諾貝爾和平獎?我認為那只是枝節問題。
那麼什麼是大義?我認為大義是,在中國已經「大國崛起」的今天,國際社會仍然沒有忘記,有一群人士依舊被關押在中國的黑獄裏。
我記得有位民運人士寫過這樣的一首獄中詩:
我怕孤獨,但連自己的影子也難得一見;
我怕黑暗,卻只能在鐵窗後面仰望藍天;
我只靠夢生活,
但夢中卻永遠只是飄染血的鞭子;
而我全部的罪名,
卻只是對自由的渴望……
不錯,這群人的所有罪名,就只是對自由、對一個民主中國的渴望。
獎項的意義不在於個人崇拜
很多人為劉曉波獲獎歡呼喝彩,並不是要搞個人崇拜,也不是說他較胡佳、陳光誠、高智晟等更應獲獎,更加不是要以此抹煞了魏京生和其他民運人士的努力和貢獻,而是以此彰顯,無論中國的國力有幾強大,奧運和太空人有幾讓人目眩,人民幣如何花花綠綠,都成不了國王的新衣,讓人忘卻專制、打壓人權下的醜惡。
在上周五公布獎項的那一刻,劉霞已經說過:「這個獎不單是給曉波的,也是給所有在中國堅持民主、自由、和平的人,所有朋友和所有現在仍在獄中的良心犯的獎。」而劉霞亦引述,當周日她與劉曉波在獄中相聚時,劉曉波亦激動地說:「這個獎是獻給六四亡靈的!」
我想,他們兩夫婦沒有打算把這個獎壟斷。
就是因為有中國人獲得這個獎,讓世人更加記起:
在中國的黑獄之中,有呼籲調查汶川大地震學校豆腐渣工程的黃琦、譚作人,有為愛滋病人奔走的胡佳;
在下落不明人士當中,有作為基督徒卻願意為被打壓的法輪功請命的高智晟;
在被政府嚴密監視人士之中,有揭露地方政府假執行計劃生育之名、行貪污之實的陳光誠;
在極度艱難和困厄之中,還有更多為了公義、民主、人權而奮鬥的人士……
這就是今年這個獎的最大意義。
有時,看到個別流亡海外的大陸民運人士,為了爭奪「民主之父」之類的頭銜,為了爭奪更多的資源、撥款,而不惜貶低別人,以至互相惡言相向,實在感到十分痛心。
「為政治而活」vs.「依賴政治而活」
前一陣子,《亞洲週刊》訪問了在國內已經參與民間保釣運動近15年的童增,結尾童增如此寄語,說如今他特別反對把愛國變成一種職業,這會扭曲它本來的意義。
已故德國宗師級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也曾在其著名演講《政治作為一種志業》中提到,世上有兩類人,一種是「為政治而活」,另一種是「依賴政治而活」。
或許流亡海外,處境的而且確十分艱辛,但請也不要忘記民運的初衷:那就是為了公義、民主、人權等願景而活,而不是反過來把民運成了一種生計。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有谁能把這段文章翻譯為简体?)
【明報專訊】正當大家為劉曉波奪得諾貝爾和平獎而感到歡欣鼓舞時,近日卻從媒體中看到一連串讓人搖頭嘆息的新聞。
首先,是流亡海外的中國老牌民運人士魏京生,聲言其他人都比劉曉波更有資格獲頒這個諾貝爾和平獎。
另外,亦有多名海外中國民運人士,聯署公開信,反對劉獲獎。
此外,自己的電郵信箱亦陸續收到,指控劉為「騙子」、「貴族犯人」等的電郵,稍不留神,你還以為是發自中共中宣部,但其實,看清楚,那是發自一些海外中國民運人士。
縱然這只是少數人的行為,這些都是讓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酸風醋雨比口誅筆伐更具殺傷力
中國政府已經對劉曉波獲獎口誅筆伐,甚至傳召挪威駐華大使抗議及表達不滿,取消與正在中國訪問的挪威漁業部長會面,取消該國歌劇團的演出。但這些壓力,都不比魏京生的苛刻評語,以及那些海外民主人士的酸風醋雨,殺傷力那麼大,更傷透很多中國同胞的心。我想中國政府會比起任何人,更加樂於見到這類出自民運人士口中的冷嘲熱諷。
究竟有沒有中國人比劉曉波更值得拿到諾貝爾和平獎?我認為那只是枝節問題。
那麼什麼是大義?我認為大義是,在中國已經「大國崛起」的今天,國際社會仍然沒有忘記,有一群人士依舊被關押在中國的黑獄裏。
我記得有位民運人士寫過這樣的一首獄中詩:
我怕孤獨,但連自己的影子也難得一見;
我怕黑暗,卻只能在鐵窗後面仰望藍天;
我只靠夢生活,
但夢中卻永遠只是飄染血的鞭子;
而我全部的罪名,
卻只是對自由的渴望……
不錯,這群人的所有罪名,就只是對自由、對一個民主中國的渴望。
獎項的意義不在於個人崇拜
很多人為劉曉波獲獎歡呼喝彩,並不是要搞個人崇拜,也不是說他較胡佳、陳光誠、高智晟等更應獲獎,更加不是要以此抹煞了魏京生和其他民運人士的努力和貢獻,而是以此彰顯,無論中國的國力有幾強大,奧運和太空人有幾讓人目眩,人民幣如何花花綠綠,都成不了國王的新衣,讓人忘卻專制、打壓人權下的醜惡。
在上周五公布獎項的那一刻,劉霞已經說過:「這個獎不單是給曉波的,也是給所有在中國堅持民主、自由、和平的人,所有朋友和所有現在仍在獄中的良心犯的獎。」而劉霞亦引述,當周日她與劉曉波在獄中相聚時,劉曉波亦激動地說:「這個獎是獻給六四亡靈的!」
我想,他們兩夫婦沒有打算把這個獎壟斷。
就是因為有中國人獲得這個獎,讓世人更加記起:
在中國的黑獄之中,有呼籲調查汶川大地震學校豆腐渣工程的黃琦、譚作人,有為愛滋病人奔走的胡佳;
在下落不明人士當中,有作為基督徒卻願意為被打壓的法輪功請命的高智晟;
在被政府嚴密監視人士之中,有揭露地方政府假執行計劃生育之名、行貪污之實的陳光誠;
在極度艱難和困厄之中,還有更多為了公義、民主、人權而奮鬥的人士……
這就是今年這個獎的最大意義。
有時,看到個別流亡海外的大陸民運人士,為了爭奪「民主之父」之類的頭銜,為了爭奪更多的資源、撥款,而不惜貶低別人,以至互相惡言相向,實在感到十分痛心。
「為政治而活」vs.「依賴政治而活」
前一陣子,《亞洲週刊》訪問了在國內已經參與民間保釣運動近15年的童增,結尾童增如此寄語,說如今他特別反對把愛國變成一種職業,這會扭曲它本來的意義。
已故德國宗師級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也曾在其著名演講《政治作為一種志業》中提到,世上有兩類人,一種是「為政治而活」,另一種是「依賴政治而活」。
或許流亡海外,處境的而且確十分艱辛,但請也不要忘記民運的初衷:那就是為了公義、民主、人權等願景而活,而不是反過來把民運成了一種生計。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