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收到美国一常春藤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想听听各位意见

其实我觉得出发点应该是考虑您孩子将来的人生道路:您是想让她一辈子拼搏于职场,还是希望她享受平淡的幸福。

我最近也有类似的困惑。孩子自己想读医学院,我觉得不值。这是第一个纠结。不过如果她真喜欢,我不会强行干预,不过我只是说我会尽量帮助,但是她自己要学会承担。第二就是选校的问题,如果在哪里都可以有奖学金,那么随他去哪。但是如果麦大没有奖学金,而渥大奖学金丰厚,那么选择哪一个呢?就我自己来说我会选择渥大,其一,这不是最后一站,因为还要读医学院,以后可以去麦大读医学院,那么在哪里读大本就跟在哪里上的幼儿园一样不重要, 但是孩子争论到,在那里读大本对申请那里的医学院有利,也许吧。那么就涉及到其二,来算一下经济账,在渥大的奖学金,加上在家里吃住的便利条件,如果去了麦大,她每年要打多少小时的工可以赚回来,如果他把这些时间都用在学业上,会不会拿到很优异的成绩?医学院会对一个优异的渥大学生更感兴趣,还是对自己学校的中等生更感兴趣呢?我不得而知。当然了,有宏伟目标的人会说,去了麦大,也要做个成绩优异的人,可是我并不希望我的孩子在打工和繁重的学业中累得半死。不过如果他自己愿意,我也没办法,所以我目前考虑就是把有可能的后果分析给他,让他自己决定,在这个问题上他才是主体。是时候让孩子学会自立了。

不过看了很多做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我这样是不是太。。。心理有时有点儿内疚,请大家给点儿意见,我这样的家长是不是太冷酷?

供孩子读书是父母的责任,边打工边读书是出不了好成绩的,反而会让小孩疏远你们,本来可以在预定时间读完的课程,因为打工拖了那么长的时间赚点小钱,值得吗?
 
不好意思, 弱弱的问一句, 啥叫"小藤", "大藤"啊? :blowzy:

北美行销团体、记者和一些教育者有时也会提及其它学校为"常春藤",比如小常春藤、公立常春藤、南部常春藤。这些"常春藤"试图藉着将他们相比于常春藤盟校以彰显其学校。但与常春藤盟校不同的是,这些"常春藤"不具有权威上的定义.........

http://zh.wikipedia.org/zh/常春藤盟校
 
20万开销是摊在4年发生, 每年的cash流量是5万.

如果楼主夫妻都在CISCO, RIM, 政府工作, 一年拿出5万不是问题. 不需要动用储蓄或房子.

如果夫妻总收入介于(8万到15万), 可以把大房子卖掉, 换小townhouse, 多余的钱做收益50%的投资, 4年中,你们家庭总资产应该持平, 4年后,总资产可以重新继续上升.

如果夫妻总收入少于8万, 这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除非找个一个收益率超过100%-150%的投资或第二职业.

仅仅从财务上分析.
 
北美行销团体、记者和一些教育者有时也会提及其它学校为"常春藤",比如小常春藤、公立常春藤、南部常春藤。这些"常春藤"试图藉着将他们相比于常春藤盟校以彰显其学校。但与常春藤盟校不同的是,这些"常春藤"不具有权威上的定义.........

http://zh.wikipedia.org/zh/常春藤盟校

是这样子啊. 长见识了. 多谢.
 
不好意思, 弱弱的问一句, 啥叫"小藤", "大藤"啊? :blowzy:
常青藤8校之中,以H(Harvard),Y(Yale),P(Princeton)最强,俗称“大藤”。非藤校中的S(Stanford), M(MIT)和HYP声望接近,也被列为“大藤”。常青藤其余5校,俗称“小藤”。
 
写信告诉学校,负担太重,只好放弃。

在该校很优异的学生有奖学金过的很好,一般的学生没有奖学金但有富裕的父母或财源也过得很舒服,没有奖学金的学生又没有很好的经济财源,恐怕就要逊色不少。

主要开支已经让父母感到沉重,将来这样那样的活动孩子没有资金参加不进去,不会有优越和幸福感。

在这里还“满脑子名校”;“出人头地”;等等,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告诉孩子没有财力支持,不亏心;可以理直气壮地让孩子放弃该学校。

人生有很多退而求其次!
 
劝楼主没有经济能力,砸锅卖铁抵押借债也要让孩子上的,都是典型的中国父母,没有人替父母想想这借债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父母活在孩子的阴影里,没有自己的生活,就为孩子活着,真可悲。

如果有能力就供,如果没有能力,孩子又是个懂事的孩子,就让孩子将来还借贷的钱,否则不应该打肿脸充胖子,用自己的下半辈子替孩子还钱。
 
本人愚见,最后的抉择应该还在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就是支持他们,物资上和精神上。让他们飞,大不了落下我们给接着。孩子真的想出去走走看看,我们就说行啊。不用努力拿奖学金,能进名校就行;不用努力拿A,不fail就行。
理科眼睛女讲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啊:cool:比大多数理科眼睛男强太多了.
一个人的梦想如果有机会去实现,结果被阻止了(当然阻止的理由完全甚至120%合理). 对一个人打击多大啊,可能一生都有影响.
如果不是实在不能负担就让她去吧!
 
劝楼主没有经济能力,砸锅卖铁抵押借债也要让孩子上的,都是典型的中国父母,没有人替父母想想这借债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父母活在孩子的阴影里,没有自己的生活,就为孩子活着,真可悲。

如果有能力就供,如果没有能力,孩子又是个懂事的孩子,就让孩子将来还借贷的钱,否则不应该打肿脸充胖子,用自己的下半辈子替孩子还钱。
如果藤校没有一分助学金,家庭收入至少在12万加元之上。
 
常青藤8校之中,以H(Harvard),Y(Yale),P(Princeton)最强,俗称“大藤”。非藤校中的S(Stanford), M(MIT)和HYP声望接近,也被列为“大藤”。常青藤其余5校,俗称“小藤”。

多谢回答.
 
如果藤校没有一分助学金,家庭收入至少在12万加元之上。

有足够的积蓄当然也可以。
 
写信告诉学校,负担太重,只好放弃。

在该校很优异的学生有奖学金过的很好,一般的学生没有奖学金但有富裕的父母或财源也过得很舒服,没有奖学金的学生又没有很好的经济财源,恐怕就要逊色不少。

主要开支已经让父母感到沉重,将来这样那样的活动孩子没有资金参加不进去,不会有优越和幸福感。

在这里还“满脑子名校”;“出人头地”;等等,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告诉孩子没有财力支持,不亏心;可以理直气壮地让孩子放弃该学校。

人生有很多退而求其次!
道家讲: 君子故穷, 安贫乐道。从小有什么"优越和幸福感"对孩子未必是好事。

说起居里夫人。记得小时候读她女儿给她写的自传。她22岁时穷途撩倒,在波兰一个农场主家当家教。小地主家在波兰大学读书的公子回省探亲时看上了她,要娶她。可是小地主爹妈死不同意。那儿子又是爸妈的孝顺儿子,就罢了。一气之下,居里夫人去法国巴黎大学求学。遇到了皮艾尔.居里教授。后来结为莲理。因为发现镭而载誉史册。可以想象如果居里夫人嫁给那个小地主狗少,她未必能达到其最终的成就。

"退而求其次",就是一种:凡事遇到困难就选择give up的习惯。从小给孩子建立了一个坏习惯。
 
个人观点:
1。作父母的尽可能地供孩子到大学毕业是应该的。
2。孩子的意见要尊重,但孩子小,毕竟见识有限,不见得真知道自己想要啥。父毋应该帮着分析形势,把好关。
3。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别还是不小的。不光是教学质量,更多的是学校的文化和氛围。记得电影"beautiful mind"一开始有一段,教授对刚进princeton 的学生说:"which one of you will be the next Einstein?" 一个有众多诺贝尔奖的学校,空气是完全不一样的。
4。if I were you, I would let my child go to mcGill.

Thanks for mentioning my alma mater.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