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就‏

sweet cookie

新手上路
注册
2010-04-01
消息
358
荣誉分数
12
声望点数
0
谈成就
们要接受天下人、事、物的磨练,方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Only by undergoing the trials and challenges of human affairs do we become strong and resilient.

 
不怕一丈走不到,只怕寸步不移。
What is to be feared is not the long distance to our goals, but rather, not moving forward even one step.

 
莫道君行早,自有早行人。
 
成功,是依靠坚忍的力量,並非僅憑一點血气、一时衝劲而僥倖得来。
Success is achieved through persverance.it does not happen by chance or from a burst of action in the moment of inspiration.

 
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够有一分功能为人付出,这才是最幸褔的人生。
Being needed by others and having the ability to serve is what makes our life truly blessed.

 
成功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人只好有一次成功就足够幸福一生。
 
人生的價值在於功能,而不是形象,形象没有價值。
The value of our life lies in what we offer and cotribute rather than having agood image. image itself has little lasting value.


 
[FONT=新細明體]永遠別讓的腳上出現[/FONT]---癡呆[FONT=標楷體][/FONT]

我們北京的小區住著一位中國音協的編輯 , 突然患了老年癡呆 , 不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 居然也不認識與他生活了50

多年的老伴和兒女 , 家人和他本人都備受煎熬。據她老伴說 , 著名交響樂指揮家秋里也患上了老年癡呆 , 兒女都在國外 , 很可憐今天在網上看到這篇關於老年癡呆的文章 , 轉發給朋友們 , 不知道是否有道理 , 但是我想每天按照文章中介紹的方法揉揉腳 ,

肯定不會有壞處人上了四十歲以後 , 一定要多觀察自己的腳 , 而年輕人也一定要多觀察自己的腳 , 看看是不是有了癡呆線
如果有的話 , 就趕緊划拉他們腳上的小腦反射區
GetInline.aspx
最近幾年 , 我遇到的得老年癡呆的人明顯比前幾年多
很多中年人到我這兒瞧病 , 都抱怨說 , 父母得了老年癡呆 , 像個傻小孩兒 , 脾氣不小 , 還經常瞎胡鬧 , 做兒女的簡直是哭笑不得,
都沒辦法了。還有的老年人得了老年癡呆 , 連家都找不著 , 做兒女的就滿大街找爹找媽而且 , 我發現這個病有低齡化的趨勢。很多人都說 , 這個病又沒有前兆 , 總是得了以後才弄得家人措手不及其實 , 老年癡呆是可以提前發現的 , 而且可以通過做足部的反射區來防治有一年春節 , 我去哥哥家拜年 , 他家親家母正好也過來了 閒聊的時候 , 我就給他們瞧瞧病我看見他親家的[FONT=標楷體]大腳趾外側[/FONT] ,[FONT=標楷體]也就是挨著二腳趾的那個地方有一條棱線[/FONT]
我說:“你要注意啊 ,你有老年癡呆的傾向 ”她非常吃驚 , 說:

“我媽就老年癡呆 ,我是不是有遺傳啊?” 我說:“你小腦有問題” , 果然 ,

我剛一摸她大腳趾根部的小腦反射區 , 她就嚷嚷說太疼了其實 , 她腳上的那條棱線就是癡呆線 , 嚴重的會形成一塊硬皮 , 像繭子似的

好多女同志會說我這是穿高跟鞋穿的 , 男同志說我那個皮鞋有點緊這些都沒關係 , 如果你發現大腳趾外側有這麼一條繭子了 , 再摸摸你腳下的小腦反射區 ,
要是疼的話 , 那就要注意了 , 這是癡呆症的前兆

人上了四十歲以後 , 你一定要多觀察自己的腳 ,而年輕人回家也一定要多看看自己爹娘的腳
年輕人 ,如果發現爸媽腳上有這個棱了 , 一定要常回家給他們做一做
方法很簡單 , 就是在大腳趾根部的小腦腦幹反射區 ,從腳趾縫往外

[/u] , 用我教您的補瀉一步法 , 順著推 , 每天[FONT=Book
Antiqua]100 [/FONT] , 堅持兩個月

就算從現在開始兩個月天天做 , 也比父母癡呆了以後你找不著他強
老年人自己也可以每天晚上泡完腳後搬起腳做它100 來下。不出兩個來月[FONT=Book
Antiqua] , [/FONT]
這個棱就消失了 , 這時 , 你的小腦就激活了在天津 , 有個著名話劇演員的夫人 , 原來是位醫術高明的兒科大夫
她的八十大壽過得非常隆重 , 但八十歲零七天時就癡呆了
她姑娘從此有錢再也不敢讓母親拿著 , 怕丟了 , 只按月給她五百塊錢零花

但是 , 每次拿完錢母親都不高興有一次 , 姑娘給完錢 , 老人一下子就爆發了 ,
說:“我得跟你談談 ,你們不能這樣對待我。”她姑娘說:“怎麼了?”老人說:
“我的工資好多 , 你就給我五張。”姑娘聽完哭也不是 , 笑也不是 ,
只好換了五十張十塊的給她。老人拿著錢就滿意了 , 說:
“我的工資就是這麼多。”這件事聽著可笑 , 想著可悲所以 , 您學了我教給您的方法 , 一定要付諸實踐 ,千萬別讓自己的父母走到這一步在這裡 , 我想跟所有的子女們說 , 孝敬父母一定要從觀察父母的腳開始
現在每個星期花點時間摸摸父母的腳 , 不要等到你有一天滿大街都找不到他的時候再到處找後悔藥持
按揉小腦腦幹反射區就能防治老年癡呆。
 
慈濟基金會:推開大陸慈善之門

進入大陸的第20年,2010年8月,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終於在蘇州正式掛牌,成為大陸第一家合法成立的境外非營利事業組織
獲獎理由★
自從20年前因救援華東水災進入中國大陸,慈濟基金會始終堅持“不談政治,不做宣傳,不刻意傳教”的理念,從未停止行善的腳步,終於在今年獲得在大陸的正式掛牌。
20年裏,它不僅為大陸送來房屋、學校和水窯,更帶來了友愛,帶來了先進的慈善理念。
簡介:
慈濟慈善基金會由證嚴法師在1966年於臺灣花蓮創辦,是臺灣乃至全球華人世界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和社會企業,在島內外備受尊重。目前,它在全球擁有500多萬名固定捐助者,5萬多名“慈誠”“委員”等資深志工及數百萬志工,援建項目遍佈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
言論:
“善門難開,好事多磨。但難開還是要開,多磨還是要磨。”——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回望慈濟基金會在大陸20年的歷程。
本刊記者/崔曉火
一年將盡,曾雲姬的日程更加密集了,她正為慈濟慈善基金會北京聯絡處的籌備奔波。
自從1998年在北京成為慈濟基金會的志工,曾雲姬一邊經營自己的教育機構,一邊負責組織基金會在北京地區的慈善活動。
多年來,她經常與百餘位基金會志願者一起往返北京和河北淶源、易縣貧困村之間發放生活必需品,還曾在第一時間到汶川地震災區參與救援達21天。
曾雲姬發現,大陸民眾的慈善意識正在增強。現在,基金會每週組織的慈善活動中,前來協助的隊伍裏有一半是北京普通民眾。
儘管他們並非慈濟基金會登記在錄的志工,要自付旅費,但這些北京志願者也愉快地作為臨時志願者參與其中。
大陸慈善環境的改善是明顯的,但不代表慈善活動已經開展得十分普遍。這位加入慈濟12年的資深志工說。
“我們希望能看到更多把慈善作為個人第二份事業的‘志工’,而不是僅為大型活動臨時組織的‘志願者’。”
好事多磨
從參與1991年華東水災救援起,先後有數萬名臺灣志工,從位於花蓮的慈濟基金會總部趕往大陸數十個省份的落後地區,在海峽兩岸長年奔波、無償參與當地的慈濟支援專案,其中許多都是像曾雲姬一樣的台商志工。
經過20年的努力與堅持,今年8月20日,在蘇州,大陸方面終於正式為慈濟基金會舉行了掛牌儀式。目前,慈濟已在台商聚集的蘇州設立了聯絡處,而北京和廈門聯絡處也正在籌備中。
實際上,基金會的“落戶”計畫早在2008年就獲得了批准。不巧的是,正趕上汶川地震剛剛發生,慈濟沒有閒暇顧及形式上的掛牌,而是大規模地投入到了地震救援和災後重建中。
兩年來,基金會在成都、德陽、綿陽、雅安等市援建了13所學校、幼稚園和一座近百戶的災民新村。就在掛牌的前兩個月,臺灣慈濟又與德陽什邡市簽約,投資建設環保科技園專案,協助當地經濟重建。
回憶起20年來在大陸的推進歷程,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對《中國新聞週刊》總結出八個字:“善門難開,好事多磨。但難開還是要開,多磨還是要磨。”
20年前,慈濟剛剛在大陸開展慈善工作時,上海的慈濟委員邱玉芬形容是如“在水泥地上播種”一樣難,甚至曾有年輕人告訴這位來自臺灣桃園縣的資深志工:“慈善是資本家對內心不安的反省。”
1991年,華東五省遭遇嚴重洪災,數以百萬計的民眾受災,民政部首次代表中國向國際社會呼籲救援。這一年,也恰逢慈濟啟動海外救援。
慈濟很希望能為大陸賑災盡些力量。慈濟基金會的創始人證嚴法師在深思熟慮後,請王端正副總執行長代表基金會拜訪了時任臺灣“陸委會”副主委馬英九。
馬英九非常贊同慈濟的善良願望,同時認為,在兩岸政治隔閡之時,通過民間形式增進溝通,“陸委會”“樂觀其成”,並同意提供批文。
為了能夠與大陸語境對應,帶著批文前往北京時,王端正還特意琢磨出符合大陸官員習慣的彙報方式,即“一個目的,兩個原則,三個不為,四類物資,五種協助”。
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談政治,不搞宣傳,不刻意傳教”的“三個不為”,這也恰恰成為慈濟打動大陸各級政府的準則,並堅持至今。
實際上,慈濟秉持的“大愛”理念,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跨越了國界、種族、宗教的界限,即使在臺灣島內,藍綠陣營對慈濟理念也鮮有質疑。
但是在與大陸一些地方政府最初接觸時,志工們還是遇到了真正的挑戰。
各級官員對來自臺灣的這個帶有佛教背景的團體仍有顧慮,加上當時對慈善事業程式的陌生,以及畏懼慈善可能帶來負面新聞,慈濟志工與當地官員和百姓常常產生摩擦,甚至還有地方官員指責慈濟志工總是掛在口邊的“感恩”和禮儀是虛偽。
常年參與蘇北地區扶貧活動的慈濟委員胡蔡安回憶說,他曾深切感受到地方政府對他們的“遲疑”:地方官員總是設法避免志工們走進特困戶的家,仿佛接受幫助是件丟人的事兒。
慈善應來自民間
但在資深志工胡蔡安看來,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民眾,在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洗禮後,都對慈善產生了積極的認識。
他認為,《慈善基金會管理條例》出臺、“中華慈善獎”頒發等一系列政府行為,都明確表達了中央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重視程度。
“國家層面重不重視,這一點十分重要。”胡蔡安說。但在他個人看來,如今幾乎過多依靠的政府主導的慈善趨勢也應該得到改善。
“國家辦的慈善活動規模、影響很大,但民間自發的慈善活力更大,更能遍地開花。根據海外的經驗,慈善這件事的確是民間自發的形式更具有活力,所以需要更多民間參與,甚至要由民間主辦,補充政府工作的不足。”
事實上,慈濟自身的發展正是這一理念的良好詮釋。1966年,慈濟基金會由證嚴法師在臺灣花蓮創立。最初,只是證嚴法師帶領六名弟子,靠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來募捐,接下來,是30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裏,培養一點一滴行善的習慣。
44年之後,慈濟完全依靠民間自發的參與,不僅逐漸壯大,而且發展得更為多元,成為一家集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志業,以及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國際賑災等八項慈善工作於一身的全球最大華人民間慈善機構。
大陸方面似乎也進一步意識到了來自民間的慈善力量。2004年6月1日,修改後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取代了1988年頒佈的《基金會管理辦法》,境外基金會在中國大陸設立代表機構首次得到了中國法律的認可,大陸對於基金會的設立主體不再有國別、地域的限制。慈濟基金會也因此獲得了官方註冊的許可。
但慈濟仍是特殊的。由於創始人證嚴法師的佛教背景,基金會目前在大陸的主管單位為國家宗教局而非民政部。但國家宗教局已承諾不會干預基金會的正當慈善活動。
現在,慈濟志工繼續在汶川震區繼續參與三年重建計畫。從震後第三天至今,先後已有1.2萬人次志工赴川賑災,各類重建項目援助資金預計將近5億元人民幣。此外,基金會仍然在為甘肅靖遠、東鄉等地百萬人口修建水窖等抗旱設施,並為貴州羅甸、紫雲、花溪等地的村民進行生態移民。
2011年,他們還將在福建順昌洋口鎮建起“大愛村”,為400多戶在今夏洪水中受災的農戶重築家園,這個專案僅當前的預算就接近5000萬元人民幣。
慈濟基金會慈善活動的常態化和專業性,也吸引了不少大陸民眾。
北京志願者馬志穎便是其中之一。五年來,她在外企工作之餘,堅持每個週末與北京的志願者們一同前往河北扶貧。和許多北京的志願者一樣,她不僅參加慈濟基金會的活動,還參與其他民間慈善組織。
“我身邊有一大批這樣樂意投入公益事業的朋友,無論參加哪個慈善組織,都是同樣的付出。”馬志穎說。
不過,她強調:對於志願者來說,慈善活動是否專業持久、善款使用透明與否,是決定參與度的重要因素。
如今,大陸法律雖然已允許境外慈善基金會註冊,但並未許可在當地招募全職志工和募款的資格。對於慈濟基金會,這就造成在大陸使用的善款必須從海外地區調配,無法形成 “取之當地、用之當地”的善款良性迴圈。
不過,王端正仍然對在慈濟基金會在大陸進一步開放運作的前景有信心。他表示,這一切,都可能在不遠將來得到解決。
隨著更多個案在大陸成功,我們相信更多的慈善願景會在大陸逐步實現。”王端正表示。 網址: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2-23/154221695390_10.shtml
n5.gif
 
【人】如無愿,就無希望;没有希望,就無法成就事业。
Without aspirations, we will lack a sense of hope; without a sense of hope, we cannot achieve.

 
今曰之辛劳,是明曰之花果。
Today's labor bears tomorrrow's fruits.

 
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别人,即是成就自己。
Take up good deeds and let go of hard feelings. in helping other to fulfill their goal, we too gain.

 
谈成就
们要接受天下人、事、物的磨练,方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Only by undergoing the trials and challenges of human affairs do we become strong and resilient.


这么沧桑的话题。
 
成功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人只好有一次成功就足够幸福一生。

战胜一次苦难就是一次成功, 克服一次自我,就是一次成功。应该说,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成功。:D
 
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預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The past is gone ;the future is unknown. seize the present. now is the time.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