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感谢各位水楼朋友的关心与问候,特别是习娥娥,精灵,与格格,还有其他的朋友们。
生活中并不总是开着鲜花。
很多的话,只能放在心中。
有一种人,他/她在的时候,不觉得咋样,甚至觉得腻味,可是不在的时候,却有花朵凋零的惆怅与念想。
最近读了一些文章,觉得很有意思,与水楼的朋友们分享。
彼得·林奇的传奇一生
作者:易春旺
也许彼得·林奇真的只是个传说,因为现在连他的真名实姓都已经无法查证。
彼得·林奇出生在美国,但父母都是阿拉伯人,他一生中用过至少30个名字,彼得·林奇只是其中一个,因为他是一个制造假护照的高手。
彼得·林奇传奇的一生始于澳大利亚七十年代的一次空难,那年他28岁,和新婚妻子一起前去澳大利亚度蜜月,结果飞机莫名其妙地从空中解体,除了彼得·林奇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其他人全部遇难。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逃过一劫的,而且毫发无损。据他自己说是掉下来时先碰上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柔软的树枝减缓了下降的冲击力,被树枝二次弹向高空后他不偏不倚正好掉在烂泥坑里,虽然浑身脏乱不堪,但就此躲过一劫。
从此这个世界上命最大的人就掀开了他人生极富传奇的一页,但这仅仅只是传奇的开始。三年后他前往前苏联参加一个物理学界的国际会议,那次他的身份是华盛顿物理学院的助理教授,鬼知道他到底想去干什么。没想到飞机在进入苏联领空后又出了事,他就座的弦窗有机玻璃突然破裂,强大的气流把他的脑袋吸出窗外,但身子却牢牢被弦窗卡住。飞机紧急迫降在一条高速公路上,事故造成十多辆小汽车被撞坏,死伤35人,但彼得·林奇再次毫发无损,只是头发和脸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霜。
彼得·林奇放在口袋里的“护照”也被强劲的冷气流吸出窗外,前苏联照会美国说有个叫“阿昆”的美国物理学家护照遗失,让美国政府帮助核查,不料美国那边回复前苏联说查无此人。前苏联怀疑彼得·林奇是美国派来的间谍,只是没有证据又不敢轻易得罪美国,当即决定将彼得·林奇遣送回美国。
就这样,彼得·林奇连苏联的风景都没有看全就被押送到飞机上,随后戏剧性的事情接连发生,护送飞机还没有飞出苏联的国境就碰上发动机熄火,只好悻悻返回。前苏联改用另一架国际航班转道意大利将彼得·林奇遣送回国,这次更绝,飞机爬升一小时后发现还没有飞到五千米高空,只好再次返航。第三次再送,飞机刚驶离登机桥前轮就发生爆胎。这太可怕了,所有的飞行员拒绝再执行护送彼得·林奇回美国的飞行任务,无奈之下前苏联政府决定派军舰护送这位大爷转道回国,但这位大爷坚决不干,说如果不让坐飞机就坐狗拉雪橇绕道爱斯基摩返回拉斯维加斯。
前苏联政府官员脑子可能进水,竟然同意了彼得·林奇这个荒谬的建议,并特地挑选一位特工专程护送,因为还是有点担心他会沿途盗窃前苏联的国家机密。只是这位可怜的特工有辱使命,因为在爱斯基摩附近他俩掉进了冰沟,那位倒霉的特工当场摔死,而彼得·林奇虽然摔断了一腿却最终安全返回美国。这个故事后来被俄罗斯改编成一部喜剧电影,为了营造喜剧气氛,电影中这位传奇人物在前苏联和美国之间往返三个月没有出关,因为两个国家的海关都说他没有护照不能放行。
彼得·林奇回国后写了一部关于自己在前苏联历险的小说,结果书被美国政府禁止发行,因为他在书中破口大骂美国没有民主,不懂得保护在外落难的美国公民。新书被禁,彼得·林奇一怒之下将白宫告上法庭,结果当然败诉。没想到这以后彼得·林奇和美国政府玩起了失踪游戏,没有谁知道他去了哪里,全世界哪也查不到他的存在,因为他随时随地可以弄出一本新的“护照”来。
直到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号班机执行法兰克福-伦敦-纽约-底特律航线,飞机在苏格兰边境小镇洛克比(Lockerbie)上空爆炸,270人罹难,这就是航空史上著名的洛克比空难。英国和美国政府紧急介入空难调查,美国联邦局坚持认为这是一起有内应牵涉的恐怖计划,因为他们相信,如果炸弹不是放在前货物舱、而是在机上任何其他位置的话,这种相对较小的爆炸不会摧毁飞机,而且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一位长相酷似彼得·林奇的乘客订了票但却没有登机,由此美国政府开始怀疑彼得·林奇是基地的成员。但英国当局却坚称与机场管理疏漏无关,更无内应外合共同合谋的可能。美国联邦调查委员会对英国的调查结果极其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最后只好一致对外宣称这起空难是利比亚政府制造的,并将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的前保安主管阿卜杜拉·巴塞特·阿里·迈格拉希当成替罪羊处以终身监禁,但宣判不久之后又将迈格拉希提前释放。
美国联邦安全局从此开始了对彼得·林奇的艰苦调查与追踪,而随后的又一起空难更加证实了他们的猜想,大西洋航空公司一架从纽约飞往迈阿密的航班发生爆炸,机舱被炸了一个大洞。彼得·林奇上了那架飞机,不过用的是化名约翰逊,而且那架飞机在中途经停时,彼得·林奇从经停机场下了飞机。但机场出示的安检监控录像表明这家伙根本就没有带任何危险物品上机,那么这炸药又是如何被带到飞机上去的呢?
联邦安全局对这家伙既感到无比的恐惧,但同时又对他充满了好奇。联邦安全局把彼得·林奇列入比拉灯更恐怖的危险份子,因为拉灯远在中东,而这家伙其实一直都在美国境内。只是在其后多年中,中情局虽然多次锁定了彼得·林奇的藏身之处,但每次抓捕时总是人去楼空。
一晃十年过去了,1999年6月1日一场令美国联邦安全局视为奇耻大辱的空难发生了,美洲航空公司一架麦道80客机在阿肯色州的小石城降落时碰上强雷暴天气,机长在看不到跑道的情况下强行降落导致飞机偏离跑道。事后联邦安全局痛苦地发现,这空难居然又和彼得·林奇联系在一起!不过这次彼得·林奇真的没有炸飞机,而且他还成了救人英雄。原来彼得·林奇其时正在机场附近的沼泽中抓青蛙,只见火光一闪,麦道80一头栽了下来。彼得·林奇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美国海岸警卫队的直升机前来营救,而且第二天还到航空公司领了5万美金的奖金。联邦安全局官员是事后才在电视报导中看到彼得·林奇的,当他们看到电视镜头画面上得意之极的“英雄”彼得·林奇时,顿感奇耻大辱,藏身美国最危险的恐怖份子居然成了全美的救人英雄!
彼得·林奇至死也没有被美国联邦安全局抓获,因为二年后他死了,而且死得也极富传奇色彩。2001年9月11日他重游澳大利亚并前往二十多年前自己开始传奇一生的空难故地,没想到走路时不小心踩到一块香蕉皮,脑袋向后一摔沉沉倒在地上,一代传奇人物就这样传奇地离开人世。二十多年前他从澳洲的万米高空上掉下来但毫发无损,但二十多年后却死在离澳洲地面不到一厘米高的香蕉皮上,真可谓生得前无古人,死得后无来者。
彼得·林奇死后三小时美国发生了举世震惊的“9-11”恐怖袭击,当时联邦安全局毫不犹豫地认定这绝对是彼得·林奇这王八蛋干的,咬牙切齿发誓一定要把彼得·林奇绳之以法,只是几天后他们看到从澳大利亚传来的照片时,他们才痛苦地发现彼得·林奇死后还成功调戏了他们一把。
从彼得·林奇的手提电脑里,联邦安全局终于弄清楚了当年炸药是如何带上飞机的,原来彼得·林奇不仅是制造假护照的绝代高手,而且他制造液体炸药的水平也当世无双。他把烈性液体炸药和护肤液按剂量配好冒充护肤液直接带上飞机,并在手表中藏了一根小电线,液体炸药的剂量刚够炸穿机身但安检仪器却无法检出。上飞机后他用手表、小电线和护肤液在一分钟内组装成一个定时炸弹,放在靠近油箱处的坐椅下面,然后在中途经停时神情淡然地离开飞机。他在关于这次爆炸失败的日记中写道:看来人算不如天算,原计划是向外炸穿机身,刚好引爆油箱,没想到后来有人坐在放炸药的椅子上,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减弱了炸药的威力。
联邦局的官员看得冷汗直冒但又恼羞成怒,从此将彼得·林奇的档案锁进宝险柜,如今外界已经很难找到这位传奇人物的有关资料。不过彼得·林奇死后留给联邦局几个不解之迷:一、澳航空难到底是不是他干的,如果是他又是如何逃过那一劫的?二、“9.11”他究竟有没有参与策划?
不过,对这一切,像彼得·林奇传奇的一生一样,只能留给后人谈论、猜测。
《读者》2012第3期 发表于:2012年01月17日
选错专业
作者:李冬梅
格里高利·莫特廖夫是一个年轻的记者,大学一毕业就在一家报社找到了工作,而且领导还给了他一个新任务,让他写一篇介绍城市中乞丐的生活现状的文章,因为最近市内乞丐的数量明显上升。
格里高利不想只搞一个调查问卷就完事,他要亲身体验一下乞丐们的生活。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格里高利来到了市中心的一家百货大楼前。他在正门前的台阶上坐好,把鸭舌帽翻过来放在脚下,然后又在胸前挂上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自己是一个失业的知识分子,已经穷困潦倒,连房租都支付不起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乞丐走了过来。他胸前挂着的那块脏兮兮的胶合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他在一次火灾中被严重烧伤,高度残疾,家里还有10个孩子。他在格里高利旁边落座后,从随身携带的一个小包中取出几根小棍,动作麻利地组装了一副拐杖放到身旁,然后又摘下头上那顶满是油污的鸭舌帽放到眼前。
“你坐的这个地方是瞎子托良的,”来人声音沙哑地说,“但今天他不来了,他要在家里看电视转播的足球赛。所以你今天就先坐在这儿吧,明天能不能坐,到时候再说吧。”
格里高利的收获还真不少,一个小时后,他数了一下帽子里的钱,一共是103个卢布,两张50的,还有3个卢布是零钱。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好了,我有这些就够了。其他的还是留给你和托良吧。”
格里高利说完,站起身来收拾好东西就离开了。他要赶紧回去写文章,告诉读者乞丐们每天收入不菲。
一个星期后,格里高利收到了一笔汇款和一封父母的来信。
“亲爱的儿子,随信先给你寄去500卢布。等我们尽快卖掉一头小牛犊,再多给你寄点儿。咱们村的米特罗法诺夫夫妇和索罗金夫妇到城里去了,看见你在商店门口乞讨。他们没跟你说话,怕你不好意思。你大概没认出他们来。你现在是城里人了,连咱们同村的人都不认识了,可他们还是往你的帽子里放了100卢布!算了,这笔钱还是我们还吧。可儿子啊,你怎么能这么给你的老爸老妈丢脸呢!你生活有困难,写信告诉我们啊。难道我们会不帮你吗?还是你放不下自尊?我们早就跟你说过,你这个小傻瓜,让你报考农学专业,可你非要当什么记者!现在呢,你在城里坐在商店门前讨饭,而我们村子里好多年没有农艺师了!”
《读者》2012第23期—选错专业 发表于:2012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