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浪漫,以为只有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12歲的澳洲小朋友克拉克,騎車送報時結識了小女孩瓊,兩人長大後相愛結婚。
62年過去,克拉克已是74歲高齡,妻子患上了老年失憶症,甚至不再認識相濡以沫的丈夫,卻仍然記得少女時代的青澀往事。
於是克拉克老頭蹬起自行車,成為了澳洲年紀最老的送報人,讓愛妻仍然生活在小女孩時代的甜蜜夢境中!
浏览附件502366
真感人,如果得了老年痴呆症,记得的都是童年时快乐的事情,那还挺好的12歲的澳洲小朋友克拉克,騎車送報時結識了小女孩瓊,兩人長大後相愛結婚。
62年過去,克拉克已是74歲高齡,妻子患上了老年失憶症,甚至不再認識相濡以沫的丈夫,卻仍然記得少女時代的青澀往事。
於是克拉克老頭蹬起自行車,成為了澳洲年紀最老的送報人,讓愛妻仍然生活在小女孩時代的甜蜜夢境中!
浏览附件502366
the sound of silence, 是《毕业生》里面的主题曲,曾经风靡一时,从百度上搜了一段歌的背景介绍:灵兮好!都好听。 。。灵兮怎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
灵兮好,原来这首歌后面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写歌的人真有才华。the sound of silence, 是《毕业生》里面的主题曲,曾经风靡一时,从百度上搜了一段歌的背景介绍:
“这首歌创作于60年代,60年代对美国而言是个多事之秋,历经了一连串的动荡与不安。对内,反种族歧视民权意识高涨;对外背负著“越战”沉重的包袱。内忧外患之际,美国人的精神领袖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总统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的达拉斯遇刺身亡,举世震惊,全国悲恸。由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所领导的反暴力反种族歧视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国内反越战的声音也日益壮大。美国人民的梦在肯尼迪总统倒下的一刻,也跟着粉碎了!就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美国的民谣歌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创作了这首家喻户晓、发人深省的歌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献给了动荡的60年代。只可惜这样一首针砭时弊的好歌,于1964年发行时,却得不到青睐,人们依旧是听而不闻(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若非一位DJ特别钟爱这首歌,增加这首歌在电台播放的频率,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也不会考虑将这首歌重新编曲,以单曲发行。然而冥冥中似乎注定,才华洋溢如保罗西蒙是不该被时代埋没的。于是史上最优美的二重唱西蒙与加芬克尔(Simon & Garfunkel)便在这首重新编曲的“寂静之声”中浴火重生。”
两个版本对比,帅哥们唱的很好听,但是没有把歌的内涵和意义唱出来,太热情太用力太HAPPY了!
老版本虽然简陋但是能感到一种若有若无的忧伤和无可奈何,对歌曲诠释的更深,这首歌本来是描写的一段梦境,写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无处不在的孤寂,是the sound of silence
the sound of silence, 是《毕业生》里面的主题曲,曾经风靡一时,从百度上搜了一段歌的背景介绍:
“这首歌创作于60年代,60年代对美国而言是个多事之秋,历经了一连串的动荡与不安。对内,反种族歧视民权意识高涨;对外背负著“越战”沉重的包袱。内忧外患之际,美国人的精神领袖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总统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的达拉斯遇刺身亡,举世震惊,全国悲恸。由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所领导的反暴力反种族歧视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国内反越战的声音也日益壮大。美国人民的梦在肯尼迪总统倒下的一刻,也跟着粉碎了!就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美国的民谣歌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创作了这首家喻户晓、发人深省的歌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献给了动荡的60年代。只可惜这样一首针砭时弊的好歌,于1964年发行时,却得不到青睐,人们依旧是听而不闻(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若非一位DJ特别钟爱这首歌,增加这首歌在电台播放的频率,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也不会考虑将这首歌重新编曲,以单曲发行。然而冥冥中似乎注定,才华洋溢如保罗西蒙是不该被时代埋没的。于是史上最优美的二重唱西蒙与加芬克尔(Simon & Garfunkel)便在这首重新编曲的“寂静之声”中浴火重生。”
两个版本对比,帅哥们唱的很好听,但是没有把歌的内涵和意义唱出来,太热情太用力太HAPPY了!
老版本虽然简陋但是能感到一种若有若无的忧伤和无可奈何,对歌曲诠释的更深,这首歌本来是描写的一段梦境,写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无处不在的孤寂,是the sound of silence
腊八对歌曲颇有研究. 也总是这样慷慨分享!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