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内的“人权”与输出“人权”的区别

 对内,美国对互联网却采取相当严格的限制举措。2010年6月2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国家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通过对2002年国土安全法案的修正案《将保护网络作为国家资产法案》。修正案规定联邦政府在紧急状况下,拥有绝对的权力来关闭互联网,再次扩大了联邦政府在紧急状况下的权力。此外,运营网站须经政府许可以及个人身分信息验证。今年2月16日,英国BBC刊文指出,美国政府在鼓动“封闭社会”的人民争取互联网自由并对这些国家政府的新闻管制提出质疑的同时,却在本国设立法律封锁,以缓解维基揭密网发起的挑战。这说明,即使在西方,人们也意识到了美国“互联网自由”的虚伪性。
 
 美国表面上嚷着要推动互联网上的信息流动不受任何制约,其真实的意图却是利用互联网煽动别国内乱,进行政治干预,最终维持并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2009年5月,微软公司就按照美国政府的授意,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在2009年伊朗大选前后,美国通过Twitter,分化、挑拨保守派和改革派民众,变换模式渗透煽动,导致伊朗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越来越多的国际事件证明,互联网已成为美国实现政治目的、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
 
“互联网自由”,只是美国说给别人听的,对美国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互联网自由。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美国牢牢掌控,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霸主。目前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有13台,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统一管理。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曾要求美国放权,但均遭拒绝。既然美国倡导“互联网自由”,为什么一直拒绝交出根服务器管辖权呢?
 
绝对的互联网自由并不存在,实施必要管理,引导互联网健康发展,这已成国际共识,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不会对本国的互联网发展放任不管。利用互联网煽动颠覆政府、鼓吹民族分裂、肆意传播色情信息,在任何国家都被严格禁止。美国无视事实,只承认本国对互联网进行监控的合理,将其他国家对互联网的依法管理统统斥为限制互联网自由,完全是虚伪霸道的表现。
 
:cool:
对外,美国极力标榜和鼓吹互联网自由,要求别国提供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自由”,并以此作为外交施压和谋求霸权的重要工具。2010年初美国国务卿克林顿高调宣布,美国将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在谷歌退出中国问题上大做文章,批评指责中国互联网不自由、受限制,一副“互联网自由法官”的样子。
 
 美国表面上嚷着要推动互联网上的信息流动不受任何制约,其真实的意图却是利用互联网煽动别国内乱,进行政治干预,最终维持并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2009年5月,微软公司就按照美国政府的授意,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在2009年伊朗大选前后,美国通过Twitter,分化、挑拨保守派和改革派民众,变换模式渗透煽动,导致伊朗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越来越多的国际事件证明,互联网已成为美国实现政治目的、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

唯恐世界不乱
 
美国扰乱中国稳定性的“计划”

史蒂夫·汉克

[ 我相信,如果中国当前落入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棋局中,结果将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经济的剧变以及一个世界级的灾难会相继发生 ]
 
“货币战争”,人们喜欢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目前的国际货币环境,尤其是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在几个主要国际会议上,这都是或者将成为主基调。的确,根据美国的“战争计划”,人民币兑美元的大幅升值会造成中国经济的不稳定,这会让中国这颗正在崛起的新星上升的步伐戛然而止。

中国领导人感到了担忧,并提醒说,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经济不稳定,且会是“全世界的灾难”,这番言论合情合理。

我想说的是,美国用汇率作为秘密武器来扰乱中国经济的稳定已不是第一次。追溯到上世纪20至30年代,当时中国还是银本位时期,美国不是,因此中国的“元”-美元汇率取决于以美元标价的白银价格。

起初,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递交了他的中国货币稳定“计划”。这一计划看似能够使美国白银生产商受益,也会帮助中国,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1933年托马斯修正案获得通过,该法案授权总统增加联邦储备票据、存款以及美国货币,该修正案还授权总统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并有很大的权力来处理白银问题。1934年又颁布了《白银购买法案》,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每盎司白银的市场价格达到1.29美元为止;或是,直到财政部持有的白银储备达到黄金货币储备价值的三分之一。而当时市场上的白银价格只有44美分/每盎司,要达到国会规定的价格,白银的价格要上涨200%。这一白银购买法案促使罗斯福政府买入白银,这使得白银价格在1932~1935年上涨了128%(以年化平均利率计算)。

美国抬高白银价格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中国当时的货币“元”升值,并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流通货币不足并造成通货紧缩。当时出现的一些怪诞的争论,又狠狠刺激银价再上了一个台阶,那些白银爱好者坚持认为,随着银价的上涨,中国元兑美元会随即升值,这能够通过提高中国的购买力而使中国受益。

美国参议院的一个特别委员在1932年写道:“白银是他们(中国)财富和购买力的衡量工具,并充当储备的功能,是他们的银行账户。升值的白银财富是让那些民族可以购买我们出口产品的财富。”

然而,事态的发展并未像美国宣传的那样,却以“计划”的方式演变。随着以美元计价的白银价格暴涨,中国“元”兑美元大幅升值。1932~193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6%,当时南京城里的零售品价格下滑了20%。

中国为了从美国白银政策造成的经济困局中获得些许喘息之机,寻求对美国财政部的白银购买计划进行修正。但是中国的诉求未被理睬。在给中国发出诸多逃避性的答复后,罗斯福政府最终在1934年10月12日指出,他们很少会执行美国国会发布的政策。

此时,中国意识到希望已经破灭,然后于1934年10月14日被迫宣布废除银本位制度,官方的声明被推迟到1935年11月3日才发布。美国的“计划”仿佛有魔力一般——中国的货币动荡随后发生了。当时民国政府开始发行不兑换的纸币,失去白银支撑的货币当时曾转向黄金,但最终因战争、财政赤字和政府信用不足,货币发行陷入了恶性通胀。

历史的相似性总是有很多讽刺之处。就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美国并没有什么“战争”计划,甚至连这个计划的一点想法都没有,但落到当前,我相信,如果中国当前落入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棋局中,结果将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经济的剧变以及一个世界级的灾难会相继发生。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汇率体制。1994年之前,中国仍处于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贬值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国GDP和通胀率相对较为波动。而在1994年人民币大幅贬值后,一直到2005年,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是当时的主旋律,这个时期中国GDP和通胀率的波动性也随之降低,因人民币与美元牢牢挂钩,中国通胀率开始跟随美国的通胀率走势。2005年7月之后,中国进入到人民币逐步升值的阶段。

当前全球汇率市场风云动荡,我觉得各方可以重新听听德国财政部长卡尔·希勒在1966年至1972年曾言简意赅说过的那句话:“稳定性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稳定性是万万不能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