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丢弃殆尽

scnnma

新手上路
注册
2011-04-10
消息
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苹果日报

前几天,人民大会堂举行清华百年校庆大会, 9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有6人出席,其中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是清华大学校友。清华以理工科而全国知名,在中共建政前培养了一些顶尖科学家,但更知名的就是在中共建政后培养了最多官员,故有「满清王朝北大荒」(北大荒原指黑龙江省北部荒原)之说。当清华百年校庆宣传文字中摆出49年后清华校友辉煌的党政人脉时,有网友说:「我怎么感觉不是清华,而是中央党校啊!」 (博讯 boxun.com)

在内地媒体出于向权贵阿谀而对清华百年大唱赞歌之际,一位在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念大三的少女作家蒋方舟,在她的博客写了一篇《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信中她说,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喜欢拽着人聊政治。当然,大部份情况是我支离破碎地复述着我在网上看到、饭局上听到的只言片语,骇人听闻。我的同学们总是左顾右盼坐立难安,一副盼着人把他们解救走的样子,实在被逼急才敷衍笑道:『中国就是这样的。』我那时还觉得奇怪,二十出头正是对政治敏感的时期,可他们是如此漠然或畏葸。那时,常常涌到我嘴边的话是:『你们到底在怕什么?』现在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漠然,而是自动维护着政府──仿佛维护着自己将要继承的遗产。」
信的末段,她写着:
「北大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成熟了,自然也是要沿着同一轨迹,而不能跌落到食物链的底端。于是,大学成了掠夺政治资本的地方。我曾经旁观过学校的干部们做事……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有时,我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在课堂、在会场说些『主流价值观』的话,心想:『他们真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我的同学们,我的精英同学们,以后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学术圈或者官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份,手握生杀大权。空气中有种紧张的成份,未来藏着某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

这就是今天的北大清华。
胡锦涛在清华百年大会上说,寄望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保持个性,彰显本色。」他没有提到的是:丢掉了中共建政前的清华精神,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永远只是党官,而不能成为「保持个性,彰显本色」的独立的个人。

什么是清华精神?在清华园立有一块纪念碑,上面端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纪念清末民初大学者王国维而建的。 1925年,王国维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 1927年夏,王国维感于「世变」,决定结束自己生命,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1929年夏,清华国学院师生为纪念这位杰出学者,募款修造了这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教授撰写,语意深长,陈寅恪其后认为这是最能代表他治学思想之作。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其后解释他写的「俗谛」,是当年被奉为圭臬的三民主义。而「三光」,则是指日月星。
1953 年,陈寅恪一位学生,奉中央之命南下广州,劝陈寅恪北上出任拟建立的中科院中古研究所所长一职,陈修书婉辞,并解释当年写王国维纪念碑文,是认为必须脱掉「俗谛(三民主义)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因此,他提出若要他当中古研究所所长,他的条件就是「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这时他的「俗谛」显然是马列主义也。他认为他提出的条件,中共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两难。因此还是让他留在广州安静治学好了。
中共对所有以生死力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知识分子,都扼杀打压务尽。丢弃了这个立下碑文的清华精神,不会培养出独立自由的学者精英,只会不断产生令人毛骨悚然的未来官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