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
甘蓝-MooN
- 注册
- 2003-03-13
- 消息
- 460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新华网长沙4月16日电(记者 谭剑 赵建华) 就在几年前,外地人来长沙时曾看到一种奇特的“景观”,在长沙城区主要交通路口,总有几位戴红袖章的老头老太手里牵着根绳子,拦挡乱闯红灯的违章车辆。如今,这根令长沙人羞愧的绳子再也难觅踪影了。
去年“五一”前落成的五一绿化广场,先后迎来100多万人次游览观光的市民,却没有发生一起人为毁绿事件,广场周围的盆景花卉也没有丢失一件。
“一根绳子到一个花盆”,小小事情的变化,折射出长沙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自从1996年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以来,长沙市的领导班子换了几届,然而“内抓市民素质提高,外树长沙文明形象”始终放在文明创建工作的突出位置。
“文明人”塑就“文明城”
2001年10月27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的第三天,在长沙市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两件事。这天一大早,中南大学老教授胡湘林将一面绣有“主席家乡车,真情为旅客”的锦旗送到了长沙火车站T1/2次列车车组人员手中。不久前,正是T1/2次车组人员将生命垂危的胡湘林从死神手中救了回来。而同一天上午,在长沙市东风路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两名青年骑车撞人之后扬长而去,路过的十几辆的士也视若无睹,直到周围群众拨通“120”急救电话,伤者才被送往医院救治。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长沙市引起很大震动,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发起全市进行“怎样做文明长沙人”的大讨论,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市民,20万人次参与了讨论。市委书记梅克保认为,从同城正反两件事可以看出,一方面长沙市民素质在提高,另一方面在部分市民中仍存在道德失衡的现象。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必须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召唤,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近年来,长沙市以“我是雷锋故乡人”为主题,深入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今年3月,长沙市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题教育活动,邀请了龙梅、玉荣、戴碧蓉、南京路上好八连、雷锋班等英雄和英雄群体在长沙举行了“相约雷锋故乡--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座谈会”,并组织了“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征文活动和雷锋家乡学雷锋优秀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与此同时,经常性的学雷锋主题活动在长沙更是百花齐放。雨花区成立的“社区义工俱乐部”,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开展的“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专题活动等等使老百姓觉得雷锋就在自己身边。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学雷锋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目前长沙全市有3000多个学雷锋服务网站,志愿者服务队1112支,近30万人。
长沙市还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礼仪教育”和“小手牵大手,共走文明路”活动。与此同时,各区、街道也纷纷办起了社区市民学校、公园市民学校、打工者夜校、乘凉夜校,500多家市民学校使市民不仅掌握了法律、金融、保健等实用知识,更接受了一番文明的洗礼。
在浓厚的“从我做起”、“人人争做文明人”的氛围下,长沙市民们实现了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中有95岁高龄的“活雷锋”吴伯鸿,有12年如一日义务担当社区治安员的“太平洋警察”范晋文,有舍己救人的小英雄郭罕勰、陈亚运……文明创建活动像颗颗种子,撒遍了长沙的大街小巷,每个角落。
孕育城市“文明细胞”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有了无数的文明“细胞”,才成就了健康的城市肌体。近年来,长沙市先后创建了两个全国文明社区,64个省级文明社区,185个市级文明社区。社区文明已成为长沙市文明创建活动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在开福区金帆小区,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份“相约文明协议书”。丈夫曹鸿杰承诺:一、晚上泡吧时间不超过深夜11点;二、为减轻妻子负担,尽量不在家里乱扔脏衣服。妻子刘千红则承诺:一、积极主动搞好家务劳动;二、帮助孩子搞好学习,晚上不在家里打麻将。
这样的“协议”在开福区各社区随处可见,有夫妻之间的相互承诺,也有父母与子女之间、邻里之间、楼幢之间的文明协定。有了这些“协议”和监督,存在于社区居民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大为减少,社区居民中打架扯皮者少了,打牌赌博的少了,乱扔垃圾、高空抛垃圾的也少了,社区里还出现了一批专门对不文明的人和事“挑刺”的“提醒名人”。
长沙市还将社区建设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紧密接合起来。地处市中心的芙蓉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了“社区就业服务消费卡”,将社区服务作为一种有形的商品推销给居民家庭,设立了万众和社区服务网络有限公司,通过网络将社区家政服务和单位后勤服务等信息及时推荐给下岗职工。“社区就业服务消费卡”推出后,目前已在长沙市发行了一万多张,开辟服务项目60多个,可安置13万多个工时,被誉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网上红娘”。
围绕文明创建,近两年长沙市涌现出“零距离社区”、“零家庭暴力社区”、“无毒社区”、“红领巾文明社区”、“环保社区”等各具特色的文明社区。这些社区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就像朵朵奇葩,吐露着醉人的芬芳。
打造城市“信用名片”
窗口行业是一个城市的“名片”,窗口行业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长沙市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始终把窗口文明作为创建的重点。
2000年3月17日,当长沙市“的哥”徐文能费尽周折找到美国人琳达・麦迪尔夫妇时,正在与客户谈生意的麦迪尔还不知道自己丢了东西。在护照、金卡和几千美元现金失而复得后,麦迪尔夫妇不知如何感谢这位素不相识的长沙“的哥”才好,而这时徐文能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就默默地离开了。还来不及说声“谢谢”的麦迪尔夫妇只记住了徐文能的车牌号和出租车的特征--蓝色顶灯。
与“蓝灯”出租车一样弘扬着诚信、文明“窗口”的还有闻名长沙的“蓝焰服务队”、市电信公司的“蓝色通道”、五一路“巾帼交通岗亭”等等。长沙市委宣传部长谢建辉说,长沙的城市形象短期内得以改变和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传播文明的“窗口”。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曾一度让市民对政府部门望而却步。为了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重树公众形象,长沙市在政府机关和相关执法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市政府在市中心设立了“政务公开大厅”,所有审批事项一律实行“阳光操作”、限期办理和“一站式服务”;市交警支队推出了首问责任制和延时办公制,大大减化了市民办事程序;市地税五分局为方便纳税户,推出了“一米服务线”、“便民服务箱”。(完)
去年“五一”前落成的五一绿化广场,先后迎来100多万人次游览观光的市民,却没有发生一起人为毁绿事件,广场周围的盆景花卉也没有丢失一件。
“一根绳子到一个花盆”,小小事情的变化,折射出长沙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自从1996年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以来,长沙市的领导班子换了几届,然而“内抓市民素质提高,外树长沙文明形象”始终放在文明创建工作的突出位置。
“文明人”塑就“文明城”
2001年10月27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的第三天,在长沙市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两件事。这天一大早,中南大学老教授胡湘林将一面绣有“主席家乡车,真情为旅客”的锦旗送到了长沙火车站T1/2次列车车组人员手中。不久前,正是T1/2次车组人员将生命垂危的胡湘林从死神手中救了回来。而同一天上午,在长沙市东风路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两名青年骑车撞人之后扬长而去,路过的十几辆的士也视若无睹,直到周围群众拨通“120”急救电话,伤者才被送往医院救治。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长沙市引起很大震动,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发起全市进行“怎样做文明长沙人”的大讨论,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市民,20万人次参与了讨论。市委书记梅克保认为,从同城正反两件事可以看出,一方面长沙市民素质在提高,另一方面在部分市民中仍存在道德失衡的现象。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必须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召唤,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近年来,长沙市以“我是雷锋故乡人”为主题,深入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今年3月,长沙市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题教育活动,邀请了龙梅、玉荣、戴碧蓉、南京路上好八连、雷锋班等英雄和英雄群体在长沙举行了“相约雷锋故乡--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座谈会”,并组织了“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征文活动和雷锋家乡学雷锋优秀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与此同时,经常性的学雷锋主题活动在长沙更是百花齐放。雨花区成立的“社区义工俱乐部”,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开展的“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专题活动等等使老百姓觉得雷锋就在自己身边。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学雷锋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目前长沙全市有3000多个学雷锋服务网站,志愿者服务队1112支,近30万人。
长沙市还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礼仪教育”和“小手牵大手,共走文明路”活动。与此同时,各区、街道也纷纷办起了社区市民学校、公园市民学校、打工者夜校、乘凉夜校,500多家市民学校使市民不仅掌握了法律、金融、保健等实用知识,更接受了一番文明的洗礼。
在浓厚的“从我做起”、“人人争做文明人”的氛围下,长沙市民们实现了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中有95岁高龄的“活雷锋”吴伯鸿,有12年如一日义务担当社区治安员的“太平洋警察”范晋文,有舍己救人的小英雄郭罕勰、陈亚运……文明创建活动像颗颗种子,撒遍了长沙的大街小巷,每个角落。
孕育城市“文明细胞”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有了无数的文明“细胞”,才成就了健康的城市肌体。近年来,长沙市先后创建了两个全国文明社区,64个省级文明社区,185个市级文明社区。社区文明已成为长沙市文明创建活动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在开福区金帆小区,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份“相约文明协议书”。丈夫曹鸿杰承诺:一、晚上泡吧时间不超过深夜11点;二、为减轻妻子负担,尽量不在家里乱扔脏衣服。妻子刘千红则承诺:一、积极主动搞好家务劳动;二、帮助孩子搞好学习,晚上不在家里打麻将。
这样的“协议”在开福区各社区随处可见,有夫妻之间的相互承诺,也有父母与子女之间、邻里之间、楼幢之间的文明协定。有了这些“协议”和监督,存在于社区居民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大为减少,社区居民中打架扯皮者少了,打牌赌博的少了,乱扔垃圾、高空抛垃圾的也少了,社区里还出现了一批专门对不文明的人和事“挑刺”的“提醒名人”。
长沙市还将社区建设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紧密接合起来。地处市中心的芙蓉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了“社区就业服务消费卡”,将社区服务作为一种有形的商品推销给居民家庭,设立了万众和社区服务网络有限公司,通过网络将社区家政服务和单位后勤服务等信息及时推荐给下岗职工。“社区就业服务消费卡”推出后,目前已在长沙市发行了一万多张,开辟服务项目60多个,可安置13万多个工时,被誉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网上红娘”。
围绕文明创建,近两年长沙市涌现出“零距离社区”、“零家庭暴力社区”、“无毒社区”、“红领巾文明社区”、“环保社区”等各具特色的文明社区。这些社区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就像朵朵奇葩,吐露着醉人的芬芳。
打造城市“信用名片”
窗口行业是一个城市的“名片”,窗口行业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长沙市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始终把窗口文明作为创建的重点。
2000年3月17日,当长沙市“的哥”徐文能费尽周折找到美国人琳达・麦迪尔夫妇时,正在与客户谈生意的麦迪尔还不知道自己丢了东西。在护照、金卡和几千美元现金失而复得后,麦迪尔夫妇不知如何感谢这位素不相识的长沙“的哥”才好,而这时徐文能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就默默地离开了。还来不及说声“谢谢”的麦迪尔夫妇只记住了徐文能的车牌号和出租车的特征--蓝色顶灯。
与“蓝灯”出租车一样弘扬着诚信、文明“窗口”的还有闻名长沙的“蓝焰服务队”、市电信公司的“蓝色通道”、五一路“巾帼交通岗亭”等等。长沙市委宣传部长谢建辉说,长沙的城市形象短期内得以改变和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传播文明的“窗口”。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曾一度让市民对政府部门望而却步。为了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重树公众形象,长沙市在政府机关和相关执法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市政府在市中心设立了“政务公开大厅”,所有审批事项一律实行“阳光操作”、限期办理和“一站式服务”;市交警支队推出了首问责任制和延时办公制,大大减化了市民办事程序;市地税五分局为方便纳税户,推出了“一米服务线”、“便民服务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