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证真实性:呼兰大侠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T2O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T2O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9-04-08
消息
973
荣誉分数
70
声望点数
0
有黑龙江那附近的吗,证实一下真实性。


1986年3月28日夜黑龙江省呼兰县公检法家属楼
当晚,有52人惨死家中,均一刀致命。其中,27人为公检法的工作人员,其余25人是其家属(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凶手,用匕首,在死者家的墙上,留下名号——“呼兰大侠”。
一个平静的小县城,这起案件的概念和效果,可想而知。县**局,迅速勘察、封锁现场,并立即向上级通报。
同年,4月2日,328专案组正式成立,共计672人(其中包括,北京派来的专家组,省厅的骨干力量,以及全国各地的精英)。
经过两年多(确切地说,是两年六个月二十三天)的调查、取证、研究、分析、排查、走访,专案组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案情毫无进展。此后,该案永久封存,停止一切调查。
1986年4月6日夜(也就是专案组成立的第4天),北京方面派来的痕迹鉴定专家赵某、王某,在呼兰县**局招待所被杀。县**局副局长郑某及其**队的3个**,惨死家中,连带家属4人。另,两个专案组成员(职务不详),在住所被杀。案发现场,墙壁上,四个字——“呼兰大侠”。(与328案件相同,凶手为一人作案。刀法纯熟,一刀致命。)
同年4月7日至9月15日期间,呼兰、哈尔滨、阿城三地,先后有人遇害。其中,**37人、**12人、及其家属56人。与前次案件不同,部分死者并非死于家中,而是在下班回家的途中,被凶手从身后偷袭,一刀刺穿颈部,而后,凶手持刀在死者的背部留下名号。经刀痕比对、鉴定,多次凶案的凶器为同一把匕首,也就是说……
一时间,整个黑龙江省的**,没人敢穿警服上班。在这段危险时期,**干警给老百姓一种很“休闲”的感觉(都穿便装)。
呼兰县**局某退休领导,曾扬言,“别说抓到凶手。谁能提供凶器(那把匕首)的线索,我个人,悬赏10万元!”同年9月26日,这位领导惨死家中。凶手,用匕首,在墙上留下一行字,然后,将匕首扎进墙里,“杨局长,你太令我失望了。这把刀,还是留给你们作纪念吧!”
从此,呼兰大侠,销声匿迹,弃刀归隐。
 
同求
这个人的事迹听无数人转述过了
风云第一刀啊
到底是不是真的呀
 
两个字,扯蛋!

有十几个人被杀的事情倒是有的,但是没这么夸张。还杀52个? 那帮作家们咋不说是500个呢?
 
这位呼兰大侠的事迹是明显被夸张了的,也能查到些真是数字。

但是东北二王到底杀了多少人,却查不出来。从东北辗转杀入江西,这一路上……

这两位悍匪虽然身死,但是数据统计上可能要超过 呼兰一些。
 
东北二王
“二王”是沈阳人,名王宗方、王宗玮,为兄弟二人。“二王”案发后逃脱后,中国公安机关为抓捕“二王”,鄂、湘、赣、皖、豫等南部重点省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追踪。9月13日二人在江西广昌县被发现,当地军警配合,于1983年9月18日将“二王”击杀。后经法医检验,二人胃里空空。至此,二人共潜行7月有余,横行半部中国,捉拿的广告遍布大街小巷。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洗礼的平日作威作福的中国公安人员,由于“二王”二人,并且只是二人,竟不得公开身穿制服,只得便衣,实为公安界的奇耻大辱。

此事件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众多的议论。例如,说王宗玮是部队的校枪员,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枪法准于奥运会射击冠军的辽阳王义夫(王义夫只是固定目标,不是移动目标),心理素质强于王义夫(王义夫倒在奥运会比赛现场,自己是最大的敌人);“二王”是因生活所迫,第一次作案;专杀公安,不害百姓;他们仗义疏财,替天行道等等。

当然了,以上只是传说,当不得真。王氏兄弟给当时人们的震撼不只是生活和行动上,在心理上也留下了很多印记。王宗玮,王宗访,两个普通人让老百姓感觉到生命的威胁近在咫尺,于是谣言猜测满天飞,将两兄弟说的神乎其神。以下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弟弟王宗玮是沈阳部队的试枪员,何谓试枪员?就是兵工厂生产出的枪械送到他们手中验枪,打靶失准了就说明枪械不合格!可见其枪法神准。哥哥王宗访也是部队的神枪手,体型高大善于搏击。某日王宗访与副团长夫人偷情被中校发现并关禁闭拷打,不由得腾起杀心,遂与三弟商量一番,盗出枪支将副团长斩落马下,两人携两只AK,两只54,手雷弹圞药若干,亡命天涯。一路上杀人越货,武警公安轮番堵截,于闹市枪战,二人弹无虚发,枪枪毙命,部队与群众损失甚大。

在七八个月内,二人一路从沈阳杀过河北,穿过北京,越过河南,深入安徽,后又潜入江西,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简直是杀出个黎明。
这个损失的数字是五花八门,百八十的有,三四百的有,一两千的也有,竭尽中国人尽情夸大之能事。后二人落魄江西某山区被发现,武警公安解放军出动数万人围剿,竟被二人手中的两只AK压得无法前进。最终不得以使用重武器轮番地毯式轰炸12小时,才有大胆的武警带着警犬上山拉出两人已经糊掉的尸首。

传说果然是吓死人,后来有条件了看了看关于东北二王的传记文学和现场纪实,才明白事情不是那么没影。王宗玮身材瘦小,在空军某部队服役,平时很文静;王宗访个很高但干瘦,被劳改过,事发前刚刚释放。被盗枪支仅三支54及若干子弹,以及二人从某公安局抢夺的另一把54,别无它物。之所以要逃,就是二哥刚出狱心还很野,想要偷抢财物,并从一货站盗得味精若干。被发现之后杀掉保安,开始流亡,一路上反抗致使干警群众死伤二十余人,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恐怖。最后围剿也没有使用重武器,都是被冲锋枪解决掉的。

“二王”被击毙后:
北京那间简朴的公安部刑侦局值班室里沸腾了!聚集在电话机旁的局长、处长、值班员,大家一起欢笑,互相祝贺。他们已经在这个不算宽敞的房间里连续指挥工作了几十个小时了,有的眼睛熬红了,有的嗓子干哑了。可是此刻,个个变得浑身充满活力,疲惫、困倦、饥饿,顿时像雾一样从他们身上散去,都成了无比轻松、幸福的人。

公安部领导同志通过电话向中央领导同志报告击毙“二王”的喜讯。中央领导同志审慎地叮嘱:“要验明正身!”。
“二王”案件的其它意义,还在于使公安部发出了“文
革”以来的第一张A级通缉令、引发了意义深远的“83年严打”,并且间接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警察部队的组建。从这一点上来说,“二王”的意义,实在不容低估。
 
这位呼兰大侠的事迹是明显被夸张了的,也能查到些真是数字。

但是东北二王到底杀了多少人,却查不出来。从东北辗转杀入江西,这一路上……

这两位悍匪虽然身死,但是数据统计上可能要超过 呼兰一些。
东北二王当过兵的
 
那些天报纸上到处都是追踪报道啊

您那时就在国外了?俺那里可是管制的很严的,报纸上除了通缉令外没有只言片语,都是民间传
的小道消息,虽然很多事就发生在俺们那城里。
 
您那时就在国外了?俺那里可是管制的很严的,报纸上除了通缉令外没有只言片语,都是民间传
的小道消息,虽然很多事就发生在俺们那城里。

好像你很知道我似的 :p
 
好像你很知道我似的 :p

不是我知道你,是我知道那时的中国,对于刑事案件的报道绝对没有放开,哪里有什么跟踪报道?
 
东北二王
“二王”是沈阳人,名王宗方、王宗玮,为兄弟二人。“二王”案发后逃脱后,中国公安机关为抓捕“二王”,鄂、湘、赣、皖、豫等南部重点省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追踪。9月13日二人在江西广昌县被发现,当地军警配合,于1983年9月18日将“二王”击杀。

这些资料网上倒是有不少,但是…… 杜撰情节也嫩多了。 数万大军被2支AK 压住? 这又不是打游戏,AK子弹难道正无穷吗?顺便说一下,AK以稳定性,耐用性,廉价而著称,射击精度差是AK很著名的弱点,杜撰这个情节的人估计不是军迷吧?

二王专杀公安,不害百姓? 二王亡命天涯的开始就是盗窃小商店被发现(之前也盗窃了3-4家),于是他们杀人越货导致的。后来只杀公安,那是因为公安要抓他们,甚至都抓到了一个。不杀公安他们跑不了,也救不出人来的无奈之举。怎么说的好像俩小偷成了大侠似的? 这恐怕又是有些人的别有用心之作了。

二王中 只有王宗玮 当过兵,部队里的专业还是打篮球。 说他们“二人”枪法如神,那也是一厢情愿了。 二人是从小就盗窃惯了,阴险狡诈,心思缜密倒是真的。 勇悍异常却也不假。更重要的是当时公安太无能,抓了就赶紧打死就行了。还能有机会让他们演出救人逃跑等惊现情节,唉!
 
不是我知道你,是我知道那时的中国,对于刑事案件的报道绝对没有放开,哪里有什么跟踪报道?

具体记不清了,好像 83-84 年应该算是国内最好的年份了,改革初见成效。新闻也是多渠道了,比如各地都开始办晚报了: 扬子晚报,新民晚报 等应该诞生在那个年代。群众开始不看大报看小报了 :coo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