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52的最近内容

  1. 内法与外法(下)

    继续来谈内法与外法。我们透过五扶尘根,去摄取外面的相分,这是外 相分,叫作外法;然后成像在我们大脑的胜义根,这是内相分,叫作内法。 众生从无量世以来,就一直住在自己内相分的境界中,从来没有接触过外相 分,所以一切众生所能依靠、能依赖、能拿来运作动转的,全都是自己的内 相分。 每个众生心中的内相分是各自不同的。譬如我们一起看一朵莲花,我从 我的角度、你从你的方位,我们所见的莲花就会有所不同;即使是我们从相 同的方位来看,还是有所不同,因为我有近视眼、你有老花眼,没有两个人 的视力会完全相同的。 我们的所见、所闻与我们的感觉是相对的法,不是绝对的法。例如把右...
  2. 内法与外法(上)

    对个人来说,一切的法都是由我们的六识所感知而形成的。也就是由我 们的眼根触色尘生起了眼识才能了别光线;耳根触声尘生起了耳识才能了别 声音;鼻根触香尘生起了鼻识了别气味;舌根触味尘生起了舌识了别味道; 身根触触尘生起身识了别冷、热、痛、痒等及意根触法尘生起意识了别六尘 诸法。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法,都是经由六识所摄取、所了别。一切的法终究 离不开六识境界,而这六个识所成的境界都必须有根、尘、识三者的和合运 作,缺一不可。六个识都各有各的根、尘、识,所以总共是十八个法,法法 各有其界限,因此这十八个法就叫作十八界。所以,法就是十八界。...
  3. 「法」是十八界

    所有的法都是因缘蕴集和合而生,所以法的内容包括了五个蕴集,其中 色蕴是色法,识蕴、受蕴、想蕴、行蕴则是心法。由于众生将五蕴法认作是 真实有,为了五蕴法不惜造作各种善恶业,因此被五蕴法遮盖了真如法性的 光明,所以又把五蕴叫作五阴。释迦世尊在佛经中处处都说五蕴法并非实有 ,五蕴法的本身不断的在变化,所以叫作诸行无常,实际上就是色蕴、识蕴 、受蕴、想蕴、行蕴都是无常。在五蕴中找不到一个法是有实体而能常存的 ;每一个法都只是依因缘而显现出来,法的本身是其他无数法和合而成的, 只是似有实无的暂时显现。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法」是什麽?可以问自己看看:「我是怎麽从一...
  4. 法是五阴

    佛教中所说的法是指三界中一切的事物。法又可以分为色法和心法,色 法是物质的现象,心法则是心理的现象,佛教中所说的法就是色法与心法的 总集合。举例来说,看电视的时候,电视机是哪一种法?电视机看得到、摸 得到,是一种物质,所以它是色法。电视机萤幕上在播放的节目是什麽法? 它有形、有色,所以还是色法。电视机要插电,这个电是色法还是心法?虽 然电看不见、摸不到,可是电是电子的流动,是一种可以被测量出来的物质 ,因此电也是色法。看了电视节目心裏觉得很欢喜,这种现象是什麽法?这 是心法。我们的答案正确的话,心中就会想:对嘛!我就想说这是心法嘛! 在心中自言自语这是什麽法?也是心法!如此会区别了吗?...
  5. 略谈缘觉所知所证

    本文主旨是简略介绍缘觉菩提的所知与所证。 缘觉乘的修法是透过因缘观的实证:因为听闻佛法或自己经过思惟以后,现观因缘法 ,而知有因有缘诸法才能成就!此后再进一步断除我见与我执,就能够获得解脱于三界生 死之苦的实证。 接下来,将藉由流转门与还灭门的说明,让大家知道缘觉乘的修法,是必须先透过流转 门去观察十因缘法的!能够观察十因缘(流转)的黑品法才能真修因缘观。为什么十因缘 叫作黑品法呢?因为如来藏集藏了过去世的无明业种,造成流转生死的黑业,故称十因缘 法为黑品法,它就是使众生流转于三界生死的真正原因与现象。透过十因缘黑品法的逆观...
  6. 缘觉菩提简介

    本文旨在说明缘觉菩提的内容。何谓缘觉菩提?缘觉菩提就是三乘菩提中(大乘的 佛菩提道、中乘的缘觉乘、小乘的声闻乘)的缘觉乘,又叫辟支佛乘或中乘。为了与大乘 菩提有所区别,通常会将缘觉与声闻合称为二乘菩提。缘觉菩提的主要修学内容是透过因 缘观的现前观察,实际证得解脱。 缘觉乘行者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无佛之世,透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而实证因缘观,这 种人叫作独觉或辟支佛,或无师独觉。这种人的特质是对于六尘的执着很微薄而且悲心比 较低劣。此外,他们是无师独觉的;不愿拜人为师,完全靠自己自参自悟而证得解脱功德 。由于缘觉人过去世曾经亲近无量诸佛,再加上自身种性的缘故,他的誓愿就是在无佛之...
  7. 识阴、非我、非我所

    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和识阴,色受想行这四个阴是基于 识阴的基础来运作的,也是识阴增长的基础。有一个名词「四识住」,意 思是识阴在色受想行这四阴中住;所以五阴中以识阴的范围最广,也最微 细。 识阴包含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个识。眼识了别 色尘的色彩、明暗;耳识了别声音的大小、高低;鼻识了别香臭之气;舌 识了别酸甜苦辣咸澹种种的味道;身识了别冷热软硬滑涩乾湿等触;意识 了别五尘中更微细、更深入的部分,也就是五尘上的法尘。 前五识要有意识现行及存在才能生起,就眼识来说,眼识看到的是色 尘的色彩明暗,意识看到的是色尘的大小、形状、远近等;同样的,耳识...
  8. 四圣谛纲要

    在上一篇文章中曾介绍了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关係,接下来要介绍声闻 菩提其最主要的修学法门,也就是“四圣谛”!四圣谛法门包含有“苦圣谛”,“ 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以及“苦集灭道圣谛”。 为什麽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首先「谛」的意思,就是指圣谛的内容 是法界裏面的“谛实”之理——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就 可以结论出它是法界裏面确实的道理,所以叫作谛实之理。而为什麽它叫作“ 圣”谛呢?因为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在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 后,成为解脱的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因此,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 能够超凡脱俗,成为解脱道裏面的贤圣。...
  9. 佛典故事-波斯匿王善光缘品

    这是 佛陀在《杂宝藏经》卷2所开示,有关依自己的善业 力得善果的佛典故事。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公主,名叫善光,人长得端正又聪 明,父母极为怜爱,宫裡的人也非常敬爱她。有一天父王 对女儿说:「由于我的缘故,所以宫裡的人非常敬爱妳 。」女儿回答父王:「我是依靠自己的善业力,不是依靠 父王的。」父王连续问了三次,女儿都这样回答;父王听 了非常生气地说:「今天我就要试试看,到底妳是依靠自 己的善业力还是依靠我的?」大王便命令左右侍从,到城 中寻找一位最低下、最贫穷的乞丐;使者奉命而在城中找 到了一位最低下贫穷的乞丐并带到宫裡晋见大王。大王见...
  10. 如何作佛事?

    「 佛事」这两个字,从字面上来看,是关于佛教的事、或者关于 佛陀的事;那究竟是什麽事呢?对佛教或佛陀只有初步瞭解的人, 可能会认为佛事就是供佛、拜佛、念经、诵咒…等这些仪式,或者 是拜忏、祈福、消灾、超度等一般称为法会的活动,而这些都是属 于事相上的佛事。然而,从经教和宗门上来说,佛事的真实义又是 什麽呢? 《维摩诘经》卷三中,佛陀开示说:「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 ,无非佛事。」如来的举止进退,一举手一投足,乃至一颦一笑, 未曾不是为了利益众生;度化无边众生使无有遗馀,这是诸佛在因 地行菩萨行的时候,乃至于成佛之后也不捨弃的殊胜大愿。佛陀所...
  11.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呢?这都是由于诸佛大愿的缘故。如《法华 经》中 释迦牟尼佛对弟子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当知,我本立 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立下誓 愿,要教导度化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诸佛不同于阿罗汉、辟支佛等 不迴心的二乘人,畏生厌苦、急证涅槃;诸佛从因地初发心的菩萨 地开始,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精勤修学直到 成佛,都是因为发了广大誓愿的缘故。 菩萨最初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 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宏誓愿 是诸佛及菩萨共通的誓愿,也是菩萨修学佛菩提道的总愿,而这个...
  12. 童子持戒守信获宝

    这是《六度集经》卷4中所记载 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有关持 戒守信的事蹟。 从前有一位平凡的百姓,已经归依佛法僧三宝,并且严守戒律 没有任何违犯,他和舅舅一起沿街贩卖以维持生活。有一次,两人 一起前往别的国家去作买卖。舅舅先渡河到对岸,来到一位寡母家 ,这位寡母有个年幼的小女孩,小女孩就对母亲说:「家裡有一个 澡盆,可以拿出来和这位商人交易,以换取白色的宝珠。」寡母顺 从小女孩的意思,把澡盆拿出来给这位商人看。商人仔细端详,并 用刀子刮澡盆以鑑真假,知道这是一件宝物,可是却装模作样地把 澡盆丢在地上说:「真是弄髒了我的手 !」之后转头就走。母女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