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 Chi的最近内容

  1. Y

    二规教言论3【(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第三节课 【违盟无耻非法行,所获财食无愧用,不顾闲言恶语故,身神肩神皆消遁。】 有些人的人格低劣,经常背弃盟誓,纵然在上师三宝、智者面前发誓赌咒,也毫不顾忌地违背誓言;同时无有任何惭愧,依靠狡诈非法的手段来养活自己,获得一些不正当的衣食、钱财,还认为非常了不起,无有惭愧地大肆享用;别人对他恶言诽谤,他也是无所顾忌,像块石头一样没有心识。这样的人,不但会被人所厌弃,甚至与生俱来的护神也会舍己而去。...
  2. Y

    二规教言论2【(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凡夫人从懂事开始,各个为了追求美名而四处奔走。美名虽然是人们极其向往的,但如果自己没有福报和功德,再怎么样拼命追求,也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样,越追越遥远。...
  3. Y

    二规教言论1【(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为什么要讲这部论典呢?因为在学《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发现学佛的同时必须打好人格基础。不然,尽管《入菩萨行论》讲的大乘佛法非常殊胜,但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来盛,注入陶器里一定会裂开的,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续中。且不说大圆满、大威德等密法,以及显宗中观的般若空性,如果自己的人格不好,即使出离心、菩提心也生不起来。因此,希望凡是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必须要学习《二规教言论》。...
  4. Y

    供灯之功德【(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现在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对供灯比较重视,但有些供灯的方法不太如法,需要纠正过来;还有一部分人有供灯的条件和能力,但因为不知道供灯的功德,这方面做得不太圆满。 在《大藏经》中,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详细,有部经叫《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面宣讲了供灯的十种功德: 一、照世如灯。供灯者生生世世如同世间的明灯,转生为人也是人中之王,就像法王如意宝一样,慧灯照亮整个世界。 二、肉眼不坏。供灯者肉眼非常明亮,不会变成盲人,也不会成近视眼。有些人眼睛看不清楚,需要戴度数很高的眼镜,一层一层的,这说明以前没有供过灯,这辈子应该好好供。开玩笑!但确实有这个功德。...
  5. Y

    三叶学社25届预科专业开课在即(免费),目前继续接受报名

    预科三专业:《大圆满前行》(加行)、《入菩萨行论》、《藏传净土法》 上课方式:辅导员辅导学员学习, 每周一次zoom上课每次3小时左右,非常适合在家人业余学习 渥太华地区报名:yuanchi292@gmail.com 《大圆满前行》(加行)内容提要: 闻法方式、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 、解脱利益 依止上师、皈依、发殊胜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 积累资粮、上师瑜伽、往生法。 《入菩萨行论》内容提要: 引文 (1-6)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7-14) 第二品 忏悔罪业 (15-28)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29-35) 第四品 不放逸 (36-46) 第五品 正知正念...
  6. Y

    绕塔之功德【(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佛塔是诸佛的意所依,从历史上看,释迦牟尼佛之前就有佛塔了:《百业经》中有个国王叫哲巴,他前世造过拘留孙佛涅槃后的舍利塔;迦叶佛时代有个直智国王,他也造了许多佛塔;释迦牟尼佛出家时,是在清净佛塔面前出家的;尼泊尔的香根佛塔,也是好多佛之前就存在了……所以说,佛塔的历史跟佛像、佛经的历史有所不同。...
  7. Y

    观音心咒之功德【(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观音心咒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第十一品《闻法品》中专门讲了一部经的功德,这部经叫《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汉地宋朝时翻译过),主要讲了观音菩萨名号及心咒的功德。无垢光尊者说:“仅仅听到此经的名字,也不会堕入恶趣。就像《涅槃经》、《三摩地王经》一样,这部经的功德非常大,犹如烈火,能烧尽我们无始以来的罪障;犹如清水,能洗净我们的业障垢染;犹如狂风,能摧毁我们身口意的一切障碍……”看了这部经之后,你们会对观音心咒和观音名号生起更大的信心,觉得以后什么都不持诵也可以,就是要一心一意念观音心咒。...
  8. Y

    什么是密宗?【(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疑惑一:密宗为何要保密? 众所周知,密宗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有甚深、秘密之意,不能随便公之于众。之所以如此,续部中说,并不是因为密宗有不可告人的过失,而是因为它特别珍贵、稀罕,许多人对此无法接受。 就像你所拥有的最昂贵之物,如金子饰品或一大笔钱财,不可能在大众场合中到处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一定会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以免被人偷走、抢走、骗走。同样,密宗由于对我们自己极为珍贵,对别人有时也不一定有利,故应采取保密的态度,这样所得的利益和加持才是无上的。因此,学习密法的人,自古以来保持隐秘的态度,原因也在这里。 疑惑二:为何学密的人越来越多?...
  9. Y

    再谈放生【(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一、倡导放生之缘起 真正在全国各地倡导大规模放生,则是起源于法王如意宝的一个梦:1997年四月初八,法王做了一个梦,与以往光明梦境不同的是,这次与一般人的梦境极为相似。在梦中,法王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端坐在法座上,为成千上万的僧众传法,身相极其庄严,音容笑貌与42年前未圆寂时一模一样。法王无比欢喜,心想:“这几天学院全体僧众共修了大威德法,以摧毁佛教、学院所遭受的人与非人之违缘。然而,我们虽有降伏的能力,却没有超度的能力,这对众生到底有利还是有害,心中未免有些疑虑,现在正好趁机向上师请教。”...
  10. Y

    三殊胜【(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中间若以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所以在藏传佛教中,历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视三殊胜。 三殊胜的简略修行,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上师如意宝每次给大家开课,或者到一些地方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讲三殊胜的窍诀。作为后学者,大家应尽量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根,若没有这样的方便法,虽然在很长时间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难说。...
  11. Y

    为临终者献爱心【(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内容是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范围比较广泛,既有世间的慈善人士对临终者的善行,也涉及到佛教的助念、超度等内容,这次我们主要围绕佛教来阐述这个问题。 现代临终关怀运动起源于西方。1967年,桑德斯博士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机构。此后,这项事业在全世界引起了普遍重视,现在全球有七十多个国家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也在开展中,从2001年开始,香港李嘉诚每年捐资2500万元,在全国15个省市设立了20所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
  12. Y

    怎么样学佛?【(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佛法,指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它可摄于九乘法门、三乘法门,或者分为显宗、密宗法要。 这样的佛法,大家一定要认识,不然,有些人趋入显宗而不了解密宗,就认为密宗的法不殊胜、不究竟,对此产生各种诽谤,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不了解之前绝不能轻易诽谤, 否则, 且不论佛教的因果如何可怕,单单是世间伦理也说不过去。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就讲过:“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
  13. Y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对佛教徒的几点忠告【(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一、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我们就先谈谈:居士在学佛的过程中,应当有哪些责任? 1、家庭责任 不少居士学佛以后,对父母、爱人、子女,统统都不管了,每天只是在念经、学法,任凭家人怎样抱怨,自己也是如如不动。就算他们过生日庆祝,也不愿意去随顺,这就比较极端了。 作为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些重大问题上,你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平时要尽量把握时间学佛,但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家人。否则,很多家庭不和的话,对整个佛教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还有些居士,对家庭生起了厌烦心,就特别想出家。但你若不具足出离心,只是逃避的话,出了家以后,过不了多久,可能又会想还俗的。...
  14. Y

    略说忏罪【(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一、忏悔的必要 《地藏十轮经》中说,佛陀的教法中有两种人没有所犯的罪,一种人从来也不造恶业,称为树立佛幢者;另一种人虽然造过恶业,但以惭愧心已经发露忏悔了,这叫摧毁魔幢者,此二者均可以说是行持佛法的人,也叫做勇健得清净者。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忏悔呢?肯定要忏悔。尤其在城市里的人,造业的确相当多,现在没有忏悔的话,罪业就会一直跟着自己,来世很可能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忏悔,懂得忏悔的必要性。 二、忏悔的因缘...
  15. Y

    有十种事不能做 ——深埋基石 根除十恶 【(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一、稳步迈入菩提正道 ⒈ 认清身份 厘定目标 在座的大多都是在家佛教徒,对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实,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有目标。不但人的一生要有目标,甚至在每一年中,自己也要订一个目标。为什么有的人在世间能获得成功,就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有定位、有计划。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在这方面也要引起重视。 对广大在家修行人来讲,若能做到既不偏堕于完全抛弃世间,也不偏堕于完全沉溺世间,或者说既搞好修行,又做好一辈子该做的事情,就可实现这个目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