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一款已经过时的浏览器!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请尝试升级或使用
其他浏览器。
“第二大佛陀”龙树菩萨--显宗最甚深的窍诀 --《亲友书》
劝学《亲友书》公开信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方丛林大德长老、信众居士:
以学习《入菩萨行论》为缘起,很多道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受益,逐渐树立起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深深体会到 了菩提心的重要性,言行举止也有明显的改观,种种现象令人喜闻乐见。但我们作为一名大乘佛子,不能仅仅满足于修学一部论典,而应尽己所能了解更多的大乘经 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闻思基础,才能端正自己的学佛动机,使今后的修行步入正轨。
为令大家进一步对佛法生起不共的信心和意乐,对修行的基础和本体产生稳固定解,经过再三考虑和观察,下一部法我决定传龙猛菩萨的《亲友书》。之后,假如各方面因缘具足,打算继续传讲《大圆满前行》和《藏传净土法》。
《亲友书》的作者龙猛菩萨,号称“第二大佛陀”,是释迦佛在诸多大乘经典中亲自授记的登地菩萨。在印 度,他被喻为“二圣六庄严”之一;在藏地,众所周知他开创了两大车轨中的甚深见派;在汉地,他被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等八大宗派奉为开山始 祖。因而,此论金刚语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有缘值遇并学习者,会为今生来世种下殊胜无比的解脱善根。
显宗最甚深的窍诀,其实莫过于《亲友书》。在藏地,它是各教派四众弟子必学之课,由于是作者对乐行王的教言,故尤其适合在家居士学习。本论内容并不多,充其量只有一本讲义,但佛教最基本的坚信因果、诚信三宝以及为人处世等诸多窍诀,都包括在这120多颂当中了。
这部论典,法王以前相当重视,曾于学院传讲过多次,如今学院藏汉弟子大多数都背过此论,且对其精义了如 指掌。1999年我也在学院传过一次,并依之整理成《亲友书略释》,后来又于2005年,翻译了麦彭仁波切的《亲友书释·白莲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 大家最好能参考这些资料,以加深对其进一步的理解。
这次参加学习的条件,除了菩提学会的成员外,我也特别开许,凡是对本论有兴趣者,皆可报名听受,年龄不 限,宗派不限,报名邮箱和联系电话详见下方。届时将凭报名名单,统一分发讲记、视频或音频。希望大家报名之后,自己能善始善终、圆满传承,并尽量将此教义 传播给更多的众生。
《亲友书》是藏地尤为重视的一部论典,若与其失之交臂,则非常可惜。世间那些不重要的机会,失去了也不要紧,但对自他今生来世都有利的机会,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索达吉 2008年9月1日
亲友书
龙树菩萨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梵语:色哲达累卡
藏语:西波张耶
汉语:亲友书
顶礼文殊童子!
为令堪德善妙者,希福我依佛尊说,
稍许集成圣梵音,汝当恭敬而谛听!
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
如是我诗虽拙劣,依妙法说勿轻蔑。
于大能仁之众教,王汝虽先已精通,
犹如石灰依月光,岂非较前更美妙?
如来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与僧众,
施戒天尊六随念,各功德资常忆念。
身语意门当常依,奉行十种善业道,
杜绝一切醇美酒,欢喜贤妙之维生。
知财动摇无实质,如理施比丘梵志,
亲朋贫者为他世,施外无余胜亲友。
汝戒未失无缺憾,未混未染当依之,
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损害盗夺与淫行,妄语贪酒非时餐,
喜高广床与歌唱,舞蹈花鬘皆当断。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身,当赐善男善女人。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
是故汝为增善法,当恒敬具不放逸。
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
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
如是无等忍苦行,汝莫令嗔有机乘,
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亲口说。
我为此人相责骂,殴打击败夺吾财,
耿耿于怀起冲突,断除怀恨即安眠。
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
其中具惑如初者,诸求胜法如末者。
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
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
今明后明至究竟,今暗后暗至最终,
今明后暗至终点,今暗后明至圆满。
如是四种类型人,国王当做第一种。
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
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切莫眼瞧他妻室,若睹亦随其年龄,
作母女儿姊妹想,若贪真观不净性。
当如闻子宝藏命,守护动摇之内心,
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
一切欲妙生祸殃,佛说如同木鳖果,
世间人以其铁镣,缚轮回狱当断彼。
知伏六根诸对境,恒时动摇不稳固,
沙场胜敌此二者,初诸智者真勇士。
当观少女身背后,臭气显露九孔门,
如肮脏器难填满,皮饰遮掩亦不净。
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
非但不息苦更增,当知贪欲与彼同。
为见胜义于诸法,如理作意而修习,
与之相同具功德,他法少许亦无有。
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
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
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
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
亦不应造诸罪业,地狱异熟他不分。
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
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佛说信心与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
有愧智慧圣七财,知余财物无实义。
赌博以及看聚会,懒惰依附恶劣友,
饮酒夜晚入村落,断毁名誉之六法。
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
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
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性如联敌刽子手,轻凌夫君如恶女,
微财不放如盗匪,当弃此等三妇人。
随顺自己如姊妹,情投意合若挚友,
仁爱自己似慈母,听从如仆敬若神。
了知饮食如良药,无有贪嗔而享用,
非为骄横体健朗,唯一为使身生存。
贤明君主勤度过,白昼上夜及下夜,
睡时亦非徒无果,于中夜具正念眠。
恒常真实而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
纵然未证正等觉,亦得梵天无量乐。
以断欲行喜乐苦,四种禅定次第生,
梵天光明遍净天,广果天之四天界。
恒贪不具对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
五种善恶更为重,故当精勤行大善。
数两盐转少水味,非能改变恒河水,
如是当知微小罪,无法摧毁大善根。
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
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
信心精进与正念,等持智慧胜法位,
当勤于此称力根,乃为顶位之本体。
病老死及爱别离,如此业即我所造,
如是反复思维者,彼对治门不骄矜。
若求善趣与解脱,理当修习世正见,
若持邪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
当知人本无安乐,无常无我不清净,
未忆念此之众生,四颠倒见即祸根。
当悟经说色非我,我不具色非依存,
色亦不依我而住,如是余四蕴皆空。
当知蕴非随意生,非时节及自性生,
非体自在非无因,乃由无明业爱生。
理应了知戒禁取,萨迦耶见及怀疑,
结缚有中此三者,阻塞解脱城市门。
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具足广闻戒定者,应当精勤修四谛。
理当恒常勤修学,殊胜戒律及慧定,
二百五十余分戒,真实摄此三学中。
自在忆念所属身,如来所示一捷径,
彼当策励勤守护,丧失正念诸法亡。
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
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
身际如灰干际坠,终究不净无实质,
当知一切皆坏灭,各自分散之自性。
大地山王与海洋,终为七烈日所焚,
有情无余化为尘,弱小人身岂堪言?
如是无常与无我,无依无怙无存处,
轮回无实如芭蕉,人君汝心当厌离。
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
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具实义。
谁以宝饰之金器,清除肮脏呕吐物,
转生为人造罪业,与之相比更愚蠢。
身处随圣之境地,依于殊胜之正士,
己发宏愿积大福,此四大轮汝具足。
依止真实善知识,汝行圆满能仁说,
是故当依诸大德,依佛累世得寂灭。
执持邪见转旁生,投生饿鬼堕地狱,
无有佛教于边地,转成痴哑野蛮人,
长寿天生任一处,此等即是八无暇,
远离此等得闲暇,为不转生当精进。
智者于此求不得,病老死等众多苦,
根源轮回当生厌,亦应倾听彼过患。
父转成子母成妻,怨敌复次成亲友,
是故流转轮回者,无有少许确定性。
每一众生所饮乳,胜过四大海洋水,
今仍流转投异生,未来所饮更过彼。
过去每世所遗骨,堆积一处超山王,
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帝释堪称世间供,以业感招亦堕地,
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
纵然长期于天界,享用婀娜之天女,
复堕地狱遭碎断,感受极难忍受苦。
长久居于山王巅,随足起伏极惬意,
复沦煻煨尸粪泥,同熏难忍之苦味。
与诸天女相倚喜,美丽乐园共嬉戏,
复将为诸剑叶林,斩断手足与耳鼻。
或入曼陀妙池沼,天女金花艳彩容,
舍身步入无滩河,炽门难挡受热浪。
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贪得安乐,
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
获生日月自身光,照耀一切世间界,
死后复至黑暗处,伸展自手亦不见。
如是知成罪恶后,当撑三福之明灯,
独自趋入日月光,无法遣除之暗处。
屡屡造罪之众生,复合黑绳极烧热,
众合号叫无间等,诸地狱中恒受苦。
有被压榨如芝麻,另有碎成如细粉,
有者以锯锯割之,有以难忍利斧劈。
有于沸腾溶液中,灌注炽烧之铜汁,
有被炽燃铁戈刺,周身缠绕利荆棘,
有被铁齿之猛犬,撕扯双手仰向天,
利喙飞禽尖爪鸦,持执身已不由己。
有以各种昆虫类,万数黑蝇蜂触食,
遍体麟伤实难忍,辗转反侧出哀号。
有者置于火烬堆,不断被焚口亦张,
有于铁制巨锅中,身成小团被烹调。
造罪之人乃至于,气息未灭存活时,
闻诸地狱无量苦,毫不生畏如金刚。
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
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
所有一切安乐中,灭尽三有堪乐王,
如是一切痛苦中,无间狱苦最难忍。
于此一日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苦,
彼较地狱最微苦,难忍之分亦不及。
如是剧苦极难耐,百俱胝年亲感受,
乃至恶业未穷尽,期间必定不离命。
诸不善果之种子,即身语意造恶业,
尽力不染纤尘许,汝当如是而精勤。
旁生生处亦遭杀,捆绑殴打各种苦,
弃离趋寂诸善法,相互啖食极难忍。
有因珍珠有因毛,血肉骨皮而遭杀,
毫无自由受人打,鞭抽铁勾等役使。
饿鬼所欲不遂意,屡生痛苦不可转,
饥渴寒热疲畏惧,所生极其难忍苦。
有者口小如针眼,腹如山丘饥所缠,
虽得少许不净物,然无享用之能力。
有者裸体皮包骨,瘦骨嶙峋如干薪,
有者夜晚口燃火,投火飞蛾吞入口。
有者劣种排脓血,粪等脏物亦不得,
相互殴打从喉中,出生肿瘤化脓食。
诸饿鬼界春季时,月亮亦炽冬日寒,
树木不生诸果实,仅望一眼河亦干。
连续不断受痛苦,有为所造罪业索,
紧紧束缚之众生,寿量五千或万年。
如是一切诸饿鬼,一味获得种种苦,
彼因爱财如命士,非圣吝啬佛所说。
天界虽具大安乐,死堕痛苦大于彼,
如是思维高尚士,不贪终尽之天趣。
身色变得极丑陋,花鬘枯萎不喜座,
衣染污垢身体上,前所未有汗汁流。
天境天人已出现,天界死堕之五相,
犹如地上临终者,所示一切之死兆。
由天界中死堕者,设若善根毫无余,
后不自主而投生,旁生饿鬼地狱处。
非天嗔恨天福故,心中生起大痛苦,
虽具智慧以趣障,无法现见真实谛。
轮回自性即如此,天人地狱饿鬼畜,
生于何趣皆不妙,当知乃为多害器。
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
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更重要。
以戒定慧趣涅槃,寂静调柔无垢染,
无有穷尽无老死,得离四大日月果。
正念择法及精进,心喜轻安及等持,
等舍此七谓觉支,证得涅槃之善资。
当知无慧无禅定,无有禅定亦无慧,
何者定慧兼有之,轮回海成蹄迹水。
所谓十四无记法,世间日亲所言说,
于此等法莫思索,依之非令心寂灭。
无明生行行生识,由彼中生名与色,
由名色中生六处,从中生触能仁说。
触中生受彼生爱,由爱生取彼生有,
从有出生若有生,出忧病老求不得,
死与畏等剧苦蕴,生灭则令一切灭。
此缘起乃佛语藏,弥足珍贵最甚深,
何者若能真见此,已睹真如佛法身。
正见正命与正勤,正念正定与正语,
正业正思八圣道,为获寂灭当修此。
此生即苦称谓爱,爱即彼之集谛因,
灭尽此等即解脱,能得即八圣道支。
事实如此故为见,圣者四谛恒精勤。
未抛舍财诸俗人,了知取舍越惑河,
现前圣法之彼等,亦非从天而降临,
非如庄稼由地出,昔随惑转之异生。
离畏何需更繁述,有益窍诀此义藏,
汝当调心世尊说,心乃诸法之根本。
如是奉劝汝教言,纵是比丘难尽行,
随力能修其一德,当令人生具实义。
随喜诸善三门善,为得佛果普回向。
如是以此善福蕴,汝于无量生世中,
拥有天人世间福,犹如圣者观自在,
摄受数多苦难众,出世除老病贪嗔。
犹如阿弥陀佛尊,世间怙主寿无量。
戒慧施生净大名,遍及虚空大地上,
人类天众妙龄者,喜乐生爱定寂灭。
尽息惑缠苦有情,坏生死证如来性,
超离尘世名亦息,证得无惧无罪果。
阿阇黎圣者龙树劝勉挚友乐行王的《亲友书》撰著圆满。
印度堪布遍知天萨瓦匝德瓦,大罗匝瓦万得即噶瓦拜则于前弘时期翻译并校对审订。
第一节课
思考题
1、《亲友书》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功德?了知作者功德后,对你学习本论有哪些帮助?
2、按照古大德的要求,听法者、传法者分别应具备什么条件?你欠缺什么?今后会怎么做?
3、有些法师讲法时诙谐幽默,而有些法师则词句拙劣,假如你是听法者,你会选择哪一位?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开始学习“第二大佛陀”龙猛菩萨 撰著的《亲友书》。
这部论典,1999年我在学院传过一次;后来又于2005年,翻译了麦彭仁波切的《亲友书释·白莲鬘》;学院的各班法师也给大家传讲过。对于这个法,大多数道友都非常熟悉,也明白它的殊胜性,因此,这次应当以欢喜心来听受。
短暂的人生中,遇到摩尼宝般的佛法相当难得,我们应该有一种欢喜心、清净心、恭敬心,若能如此,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得到的利益会无法估量。所以在学习之前,每个人要立下坚定誓言,依靠这样的殊胜妙语,通达如来教法的真正含义,并根除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
这次学习《亲友书》,我准备从颂词上作字面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大家不要断传承,不要听了一半就半途而废,否则,生生世世会在相续中种下不好的种子。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强调,就算你有特殊情况,回来后也应该到上师那里补传承,或者我也特殊开许,通过光碟把传承接上。刚开始学一部法,务必要发愿善始善终。我也在诸佛菩萨前立誓,若没有现前一些无常,一定要把这部法传讲圆满。我们刚讲完的《入菩萨行论》,大概有两百多堂课,这个都能圆满的话,相信在三宝加持和大家发愿的因缘聚合下,这次也一定能圆满成功!
下面开始正式宣讲:
解释题目:《亲友书》
“亲友”,是指释迦教法弘扬者龙猛菩萨的亲密挚友——乐行国王。当时他们没有见面,龙猛菩萨以书信的方式为其宣说解脱道,这些窍诀集成一部论典,就取名为“亲友书”。
印度佛教史记载:为了利益更多所化众生,龙猛菩萨曾前往北俱卢洲,路上遇到一个孩童,尊者凭手纹而授记他将来会成为大国王。当北俱卢洲调化众生的事业圆满,尊者重返故土时,这名孩童已当上了国王,即是乐行国王。乐行国王迎请尊者到皇宫中受供,尊者在那里住了三年,尽心尽力地广弘佛法,饶益无量有情。离开乐行国王的皇宫后,龙猛菩萨长期住在印度南方,之后他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乐行国王传授了两大教言:一是《中观宝鬘论》,二就是这部《亲友书》。
介绍作者:龙猛菩萨
佛教历史上,龙猛菩萨是公认的登地菩萨,佛陀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意即南方碑达国 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龙猛,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内部产生争论时,他站出来弘扬大乘中观,破除有边与无边,诠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在《大鼓经》、《大云经》、《文殊根本续》等大乘经续中,对龙猛菩萨也有明显的授记,有些说他是一地菩萨,有些说是七地菩萨,有些甚至说获得了佛果。藏传佛教中他被喻为“二胜六庄严 ”之一,汉传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 奉为开山始祖,这样的大菩萨、大圣者,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承认。
《大唐西域记》中说,当时龙猛菩萨令佛法越来越兴盛,魔王波旬极度不安,投生为乐行王的儿子——具力太子,为了获得王位,跟母亲商量要害死龙猛菩萨。他来到菩萨前面,说自己不幸得了一种病,非人脑不能医治,求菩萨布施自己的头颅。龙猛菩萨心想:“往昔佛陀无数次布施自己的身体,如今我遇到这样的对境,也应当满足他的心愿。”于是随手取一根吉祥草,吹口气化作利剑,把头割了下来,以此而示现圆寂。
《前行》里面也说,乐行王子向龙猛菩萨索要头颅,菩萨爽快地答应了。太子奋力挥起宝剑,可好像斩虚空一样,根本无法伤害菩萨。菩萨告诉他:“我五百世前就彻底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所以用兵器无法砍断我的头。但我曾经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宿业没有偿还,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断我的头。”太子依言照办,头颅当下落地,菩萨趋入寂灭,往生极乐世界。
王子担心头颅会重新复原,便将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由于菩萨对地水火风已获自在,所以身体与头部变成两座大山(我去印度南方时,看到并朝拜过)。不过更奇妙的是,随着岁月的递增,二者之间的距离一步步缩短,等到将来两山接触之时,龙猛菩萨将重入此身体,再次弘扬大乘般若法门。
龙猛菩萨的殊胜教言,大家有机会学习,确确实实非常有福报。现在邪说层出不穷,邪恶势力也十分强大,在暗无天日的世间上,我们得到人身、值遇佛法,并能听闻佛陀亲自授记的龙猛菩萨之教言,是多生累劫的善根福德,理应值得珍惜。
《亲友书》是龙猛菩萨给乐行王的教言。汉传佛教的经典中,乐行王又名禅陀迦王、乘土王。早在唐朝,《亲友书》就被义净法师翻译出来了,义净在翻译之前曾说:这些窍诀十分殊胜,可惜汉地多不了解,故将之翻译出来,希望能顺利流通。1999年我依他的译本给大家作过解释,但以藏文来对照,许多词句比较难懂,不太容易直接了解。后来宋朝译师也翻译了两个译本,现收录于《大藏经·论集部》中,因而在汉传佛教中,《亲友书》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然自唐朝到现在,从汉地历史上看,人们对这部论典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不像《阿弥陀经》、《金刚经》那样人尽皆知。
如今依靠大家的信心和发愿力,弘扬《亲友书》的因缘已经成熟,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今后若有机缘,也应全力以赴在不同层次的佛教团体中弘扬。本论所宣讲的教言,只要是大乘根基、对佛教有信心,百分之百有非常大的利益。世间乱七八糟的学问,并没有什么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圣者的金刚妙语,它可让众生根深蒂固的烦恼逐渐瓦解,有殊胜威力和不共加持!
圣者龙树菩萨所著的《亲友书》分四:一、名义;二、译礼;三、论义;四、尾义。
甲一、名义:
梵语:色哲达累卡
藏语:西波张耶
汉语:亲友书
《亲友书》是未直接会面而以书信方式对国王的教诫。类似的传法方式,在佛教历史上也有很多,例如《教王经》、《妙臂请问经》、《龙王请问经》等经典,以及《致弟子书》等论典,都是对佛教有不共诚信的印度国王,通过不同因缘所获得的佛陀教言。
表面上《亲友书》是作者对乐行王的教言,但实际上,也是我们后学者要学习的内容。在藏传佛教中,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觉囊派、萨迦派等各教各派对此相当重视,希望通过这次讲解,汉传佛教中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教派的佛教徒,也能认识到它的殊胜性,认认真真地学习。
大圣者的教言,如果一直失传下去,真的特别可惜。世间的高楼大厦倒塌了,并没有什么遗憾,名人、明星离开人间,也不一定有很大损失,但非常殊胜的论典,若没有把它的传承继续下去,这才是最最可惜的。以前藏传佛教中,就有个别珍贵教法断了传承,所以后来没办法弘扬。
这一部《亲友书》,对众生肯定有利,能否真正得以弘扬,关键看我们的发心、我们的能力。弘扬它的责任,不仅在出家人身上,包括在家人也有。有些人认为,弘法利生是大法师、大住持的事情,对我一个小小的僧人或小小的居士来讲,简直是望尘莫及。这种想法不对。大家一定要想到:“我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弘扬真正的教法,令众生的相续得以转变,趋向善法。”应该有这样的发心!
甲二、译礼:
顶礼文殊童子!
按藏文字面解释,远离一切过患称之为“文”;具足自他二利功德叫做“殊”;形象恒常稳固、永不衰老,始终是16岁的妙龄童子,即为“童子”;在文殊师利童子前,上等者以见解顶礼,中等者以修行顶礼,下等者以三门恭敬顶礼,这就是“顶礼”。译师为使翻译善始善终,不遇到违缘、具足一切顺缘,从而安立这个顶礼句,依此也可了知《亲友书》属于对法藏(论典),这是遵循王敕钦定 。
之所以顶礼文殊菩萨,因为他是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中观庄严论释》说过,哪怕一瞬间忆念文殊教言,也能遣除相续中的无明黑暗。文殊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平时应该多祈祷,念诵他的咒语和仪轨。经典中说,念文殊菩萨的名号或心咒,超过持诵十方三世诸佛的名号。
《未生怨王除罪经》 中专门讲过,释迦牟尼佛最初也得受过文殊菩萨的法恩。有一次佛陀在灵鹫山说法,文殊菩萨携二十五位菩萨从须弥山来到佛陀跟前。当时两百天子对大乘退失信心,准备发小乘声闻缘觉之心,佛陀为了救护他们,化现出一位施主,对佛陀供养一钵斋饭。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忽然说:“你钵盂里的饭分我一点吧,不给的话,说明你不报故恩。”
舍利子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佛陀还要对文殊菩萨报恩。佛陀为了遣除舍利子等声闻罗汉的怀疑,也为了使两百天子对大乘重生正信,于是示现神通,将那钵饭扔到地下,没入地后越过恒河沙数世界,到了光明王如来的刹土,钵悬浮在虚空中。佛陀让舍利子去捡钵,舍利子依靠罗汉的神变,经过一万个刹土也没发现钵的踪影,于是无功而返。佛陀又派其他罗汉去找钵,结果他们用尽了神通仍徒劳无获。
须菩提对弥勒菩萨说:“您是十地菩萨、佛之补处,您屈尊去找,应该找得到吧?”弥勒菩萨说:“我也有困难。要找此钵,须入不共的三摩地,而这种三摩地,只有文殊菩萨才有,你去求求他吧!”须菩提又跑去求文殊菩萨:“您可不可以去找佛陀的钵盂?”于是文殊菩萨示现微妙神通,右手一直伸出去,一边发光一边越过下方无量世界……依靠佛陀和文殊菩萨的加持,在场眷属皆看得清清楚楚。最后到了光明王如来的刹土,大放光明,现出千百瑞象。
此刹土的菩萨均感稀有,纷纷到光明王如来前询问。如来说:“此乃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为了利益众生,让他的眷属文殊菩萨所示现的神变。”这个时候很多眷属祈求:“我们也想看一看娑婆世界!”光明王如来就加持他们,如愿看到了娑婆世界。有一个叫光吉祥的菩萨(光英菩萨),看到娑婆世界的污浊情景后,忍不住哭了起来,觉得释迦牟尼佛和众菩萨就像如意宝落进泥坑里一样可惜。光明王如来说:“你不要这样认为!我们佛土十劫中精进修禅的善根,不如娑婆世界一晌午修慈心的功德大。”(娑婆世界表面上看来,人人长得难看、穿得不好,烦恼也特别多,到处充斥的都是五欲六尘,肮脏不堪。然而这里可以修厌离心、菩提心,其功德远远超过清净刹土。上师如意宝讲《八大菩萨传》时也说过,娑婆世界还是有一些优越性的。)
下面的过程,我就简单地讲吧:文殊菩萨把钵盂拿回来之后,大家都叹为稀有,认为文殊菩萨很了不起。这时舍利子的怀疑还没有遣除,佛陀就告诉他:“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神通功德力,离不开文殊菩萨过去所赐的法恩。久远以前,无敌幢如来(莫能胜幢如来)出世转法轮,有位比丘叫智幢(慧王),他到城市里化缘时,得到一些饮食。有一个商主之子叫无垢军(离垢臂),他看见智幢比丘钵盂里的斋饭,特别想吃,就跑过来要。智幢比丘给了他,但他一直不肯走,跟着比丘来到如来面前。比丘又给他一些斋饭,让他供养如来,以他的善根力,如来及眷属们享用后,七天内饭食如故毫无损减,无垢军踊跃欢喜,遂生起善心。当时的智幢比丘,即是文殊菩萨;当时的无垢军,即是现在的我。”
释迦牟尼佛通过文殊菩萨的因缘,遇到了无敌幢如来,然后开始发愿,现在已经成佛,所以文殊菩萨很有恩德。佛陀接受供养时,文殊菩萨跟佛陀要一点,就是因为他前世当比丘时,不但给那个小孩吃的,还让他发愿,以至于现在有这么大的“官”。开玩笑,不能这么说吧!总之,祈祷文殊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大家要时常念诵文殊心咒。
甲三(论义)分三:一、初善首义;二、中善论义;三、末善尾义。
乙一(初善首义)分二:一、以立誓句劝勉闻者;二、以谦虚方式教诫理当听受。
丙一、以立誓句劝勉闻者:
为令堪德善妙者,希福我依佛尊说,
稍许集成圣梵音,汝当恭敬而谛听!
龙猛菩萨对乐行王以呼唤的语气说:被人称为堪当听闻甚深佛法的法器呀,你善妙的心希求解脱、福德、智慧、悲心、信心等功德,为了使你的发愿圆满成功,我将具有六十种梵音、超越外道乃至十地菩萨的佛陀所演说的善妙经典,结集成这些偈颂,你理当洗耳恭听。(不要认为是大国王就了不起,听受佛法还摆架子,一定要恭恭敬敬,以非常清净的心来恭敬谛听。)
虽然从世间的角度讲,国王是人中之王,高高在上,但从佛法的角度讲,龙猛菩萨传授教言时,国王应毕恭毕敬地听受,不要有傲慢心,否则,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同样,你们知识分子、有地位的人在听受佛法时,也一定要遣除傲慢心。为什么传法者有一个高高的法座?并不是他这个人很了不起,而是他所传授的法至高无上,我们对法义要有尊敬心、恭敬心。
有些人不管有什么样的地位财富,遇到佛法时相当恭敬,看起来都不可思议;有些人稍微有一点名气或成就,在很多上师面前非常傲慢,这是不合理的。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寺院,那里的僧众、住持、活佛对我比较恭敬。传授佛法的时候,我的法座稍微高一点,但两位活佛在我两边也有高高的法座,听法时他们在法座上面对僧众。这个法传圆满之后,有位跟我去的法师说:“他们俩的态度不符合佛法教义,坐在那里就像你的两个‘耳环’一样。”的确,想听法的话,就应该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在那里像“摆佛像”一样,也不是特别庄严。
无论汉地还是藏地,这种现象都比较常见。有些人在寺院里位置比较高,如果当着别人的面对传法者特别恭敬,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尊严。虽然我也能理解,但在上师面前听法,最好还是恭恭敬敬,不要带很多很多的弟子,拿很高很高的法座,又要听法又要摆架子,这种行为没有必要。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闻法时都要懂规矩。有些教授在听法时,虽然很想听,但对最基本的恭敬心不太懂,一定要坐在比传法者还高的沙发上,让传法者趴在底下给他传佛法,这种规矩有史以来没有。所以听法者一定要注意,不能有这种傲慢心!
真正的求法者,应像《中观四百论》所讲的“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心要正直,不能贪执自方、嗔恨他方,要有公平正直的心态;第二、具足一定的智慧,能分析辨别善说恶说,不被他人所转;第三、对真义有希求之心,对真理有向往之心,若没有这样的意乐,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闻受正法。这三条是闻法者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很多高僧大德又补充了两条:第一、对佛法和上师必须有恭敬;第二、听受佛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闻法者理应具足这些条件,否则,如来的教言虽然很殊胜,可是你的行为不如法,再殊胜的教言也不能接受。
对于传法者,同样也有一些要求。古大德云:“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传法者若对佛经望文生义、依文错解,实则冤枉了三世诸佛,因此,传法需要有传承,懂得一些佛经。很多大德对传法者有几点要求:第一、正直无倒,心要公正,不能贪执自宗、嗔恨他宗,以不平等的眼光毁谤别人;第二、说法明了,无论是佛经的内容还是论典的意义,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第三、不错乱法义,比如了义、不了义,你想当然地理解为:了义是我了解的意义,不了义是我不能了解的意义,这样意思就已经错乱了;第四、不求名闻利养,传法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让他们尽量有一点受益,而不是通过讲法获得收入和名声;第五、善解意乐,能够了解闻法者的兴趣,如果他们想听中观,你却滔滔不绝讲小乘经典,就算讲了半天,别人也不愿意接受。因此,作为一个善知识,对听受者的意乐要基本了解。在弘法利生的时候,这些教言是离不开的。
龙猛菩萨给乐行王的教言中,首先让他知道自己堪为法器。当然,乐行王那么有福报的人,与龙猛菩萨又是好朋友,肯定堪为大乘法器。在座很多人也认为自己是大乘法器,但你有没有刚才所讲的那些条件呢?作为修行人,智慧很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有信心,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母,如果没有信心,学佛不一定深入。以前德格有一个上师,他80多岁还在讲经说法,他经常教诫大家:“所谓的佛法并不在口头上,而是在内心中。内心中最重要的,就是信心。”这样的教言非常非常难得,希望大家对听法一定要有信心。
佛陀在《涅槃经》中讲了获得涅槃的四个近取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维,四者如法修行。”里面包括了所有的道次第:首先要依止很好的上师或者道友,否则根本没办法趋入佛教;然后,不听法肯定不行,听一两部就满足了也不行,应该长期地听受佛法;光是听闻还不够,所听的法义要反反复复思维,前两天我给大家念《入行论释·善说海》传承时,始终觉得虽然已经讲完了,但很多人可能都忘了,忘了就太可惜了,大家应该再三去思维,不要学完就再也不看了,里面的珍贵教言你听的时候可能擦肩而过,没有领会,现在如果再看,必定有另一番体会,所以对法义一定要思维;思维之后,还应该在实际中修行,不然的话,遇到生老病死或者烦恼涌现时,不一定有力量对治。大家对修行次第大致都明白,但只是明白还不行,一定要念念不忘,精进修持!
丙二(以谦虚方式教诫理当听受)分二:一、以词句而谦虚;二、以意义而谦虚。
丁一、以词句而谦虚:
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
如是我诗虽拙劣,依妙法说勿轻蔑。
龙猛菩萨以比喻说:纵然是木头雕刻的佛像(大乘经典说第一尊佛像就是木雕的),无论檀香木、沉香木,还是烂木、朽木,甚至泥巴做的、纸上画的、石头刻的,不管它的质量如何、造型是否标准,只要是佛像,智者都会恭敬顶戴、顶礼膜拜。
作为一个佛教徒,哪怕在瓦片上、白纸上、泥土上看到佛像,也会马上去顶礼,把它放到干净地方。不仅是佛教徒,有智慧的世间人看到佛像也不敢踩,因为它毕竟是佛的代表身像。供养佛陀的身像,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圆觉经》云:“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佛陀灭度之后,人们若造佛像,对其存有感恩心或信心,经常去忆念,跟佛陀在世没什么差别。
所以我平时与别人结缘时,经常送一些释迦牟尼佛像,因为这样的殊胜身像很难遇到,哪怕以邪见看一眼,也有无上的功德。经中云:“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有人若以恭敬心,在十方诸佛前撒一朵花供养,此功德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也不会穷尽。《华严经》亦云:“见闻供养佛善根,无量福德递相增。”因此对于佛陀的身像,智者一定会恭敬的。这是龙猛菩萨的比喻。
同样的道理,龙猛菩萨谦虚地说:我所造的《亲友书》,词句上虽然拙劣晦涩,没有华丽的辞藻,不像马鸣论师赞佛功德的《三十四本生传》、善自在王阐述佛陀因地的《如意藤树》,在印度诗学中那么出名。但依靠佛陀所宣说的妙法,乐行国王你也不要认为它一无是处,随随便便毁谤、放弃。
这种谦虚的美德,许多圣者都具备,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诗韵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其实,如果圣者的词句不美,我们凡夫人的词句就更不用说了。各位一定要明白,即便一个法师讲法时用词不太优美,但只要以善妙的心、没有名闻利养的心宣说妙法,我们就应该以恭敬心、欢喜心来欣然接受。因为他依靠的是佛法,是佛陀所宣讲的教言,不管从谁的口中讲出,都是无价之宝。麦彭仁波切的教言中有一个《老狗吐金》,他谦虚地将自己喻为老狗,说他口里吐出的是黄金般的佛法。
其实我的汉语水平也不高,表达得也不好,有时候说出的道理,实在让大家笑话。但我所讲的法全是佛陀传下来的殊胜教言,通过不通顺、层次不分明的语言来跟大家交流,倘若你们能对佛法生起正知正见,那也是有意义的,对我的评价和看法倒不重要。我之所以给别人大胆地开示,并不是因为自己如何了不起,这种念头连梦中也没有产生过,别人不了解尚且情有可原,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
你们很多人听闻佛法,不要因为听了多少时日,就已经满足了,同时也不能随意轻毁,一定要有恭敬心。印光大师说:“欲得佛法实益,需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份罪业,增一份福慧。”没有恭敬心,佛法是得不到的。在听闻佛法的行列中,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利益,从他的行为和神情也看得出来。假如他的行为非常如法,上课时恭敬谛听,那么佛法对他肯定有利;如果摆出傲慢的样子,讲最殊胜的法时,他也觉得索然无味,那傲慢的铁球上不可能住留功德的水珠。(对特别傲慢的人,我平时喜欢点名考他,有些人连最简单的东西都不懂,行为却“超过”了所有的人。)一个人听法和不听法,从行为上可以一目了然。且不说长达几十年,仅仅是一两个月听闻佛法,他的相续和行为也会有明显转变。
因此,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对上师三宝有一种景仰心、恭敬心,内心中深深地明白:我们水泡般的不净身体,能遇到如意宝般的正法,这个机会极其难得,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得到解脱窍诀而离开丑恶的轮回,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二节课
思考题
4、佛陀的教诲具备初、中、后哪三善?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5、名词解释:四魔 六随念 十善业道
6、怎么样修持六种随念?如此做有什么功德?
7、种什么样的因才能得生天界?衡量一下自己,你有把握吗?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8、我们辛苦积累的财富,为什么要布施出去?请从今生、来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9、你现在守的是什么戒?如何让它具备四种功德?为什么要守持清净的戒律?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全知龙猛菩萨所造的殊胜教言——《亲友书》。
“初善首义”分为两方面,第一个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二个。
丁二、以意义而谦虚:
于大能仁之众教,王汝虽先已精通,
犹如石灰依月光,岂非较前更美妙?
龙猛菩萨是佛陀亲自授记的大德,他的智慧远远超过乐行国王,但为了提醒后学者拥有超群智慧也要谦虚,同时以善巧方便摄受国王,他在这里说:对大能仁佛陀调伏一切烦恼的三藏教言,乐行国王您虽已通达无碍,(我没有找到乐行国王的具体简介,但据有关史料记载,他是非常虔诚善良的君主,也是一位佛教徒。他曾依止过龙猛菩萨为主的诸多上师,对佛法的教义相当精通,不像现在的个别君主一样,只会抽烟、喝酒、贪污、做非法事,不要说对佛教一无所知,就连世间高尚道德也不了解。)可是我通过书信方式给你传讲《亲友书》,并不是没有必要的。
佛陀的教诲具备初善、中善、后善,就像《随念三宝经》中所说: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为“初善”;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并直接享受法乐,此为“中善”;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所以,我对国王您再次宣讲如此善妙的如来教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说,犹如白色石灰或白漆所涂抹的墙壁,本来就很光亮了,如果再映上十五的皎洁月光,就会显得更洁白、更好看。也可以喻为,金山上映上金色的阳光,或者雪山上映上白色的月光,都会显得比以前更庄严。同样,国王您原本对佛法十分精通,我再抛砖引玉地为您传授《亲友书》,那么您的慈悲、智慧、信心等功德会蒸蒸日上,不了解的知识可以了解,已了解的知识得以稳固,因而有极大的必要。
通过此处的教言可知,我们不能因为听过一个法,或者对佛法教义略有了解,就得少为足。作为智者,对如来教法不能有满足感。萨迦班智达说过:“大海不厌河水多,国库不厌珠宝多,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很多上师白发苍苍时,仍坚持不断地闻法。我们也看过很多大德的传记,他们对一部法要听多少次?大家应该非常清楚。而个别人听了一部法、学了几堂课,或者以前听过《亲友书》,现在就不想听了,这是不合理的。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说显密的甚深法,就连最简单的法,有些人也不一定精通。包括德巴堪布 ,最初在格确堪布面前听《佛子行》时,当时轮到他考试,他根本讲不来,一直坐在那里,头不敢抬起来。堪布慈悲地说:“你如果实在讲不来,就给我大声读一遍吧。”他就大声读了一遍……后来我对此反思过,确实,很多高僧大德刚学佛时,也是对佛教一无所知。包括学院讲五部大论的一些法师,刚开始对很多法义都不了解,但随着善根的逐渐成熟,再加上自己不断听闻,现在已经对佛法精通无碍。
因此,你们不要听一个法就满足了。《大智度论》云:“菩萨唯以三事无厌:一供养佛无厌,二闻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我曾看过《大乘悲分陀利经》,里面也讲了四种无厌:“施无厌、闻法无厌、摄众生无厌、愿无厌。”一个大乘菩萨,首先闻法最关键,假如对闻法生厌倦心,不愿意听受,外面的世界那么复杂,你不可能不受影响,所作所为很容易与正法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最终没有办法挽救。
因此,大家不要有一点基础,就认为不用再学习了。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一历耳根,就会永为道种。曾经我看过一本书,说是印度僧护法师传法时,旁边有一个婆罗门在偷听,想知道他在说什么,结果听了半天也听不懂,但由于他听到了法音,死后就得到了圣果。有时候我去一个地方,几个便衣警察混在人群中听法,我心里也很高兴,他们虽然没有闻法的意乐,但只要耳边听到了,对今生来世都有大利益。
我们在法王身边呆过的人很清楚,法王一生中把讲经说法摆在首位。上师经常引用世亲论师的一个教证说:“闻慧有利于来世,布施亦无如是益。”虽然布施是最好的亲友、最主要的伙伴,功德非常大,但闻法可遣除生生世世的无明烦恼,彻底断除轮回的根本,布施不可能有这种利益。
在座很多大法师、大和尚曾听过很多佛法,但不能就此有傲慢心,还是要听闻其他法师的课,这对自相续会有帮助,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可以了解。学习《入行论》的时候,有些人听完之后确实有这种感觉,这次学《亲友书》也是同样,乐行王已经很了不起了,但龙猛菩萨仍让他好好听法,此举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所以大家也应该坚持闻法。
当然,在闻法的过程中,首先要了知它的功德,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一种传统。譬如买一件珠宝,你先要知道它的价值,否则什么都不懂,就算给你如意宝,你也会不屑一顾。这方面大家要记住!
乙二(中善论义)分二:一、宣说增上生与决定胜道之基础——信心;二、道之本体。
丙一(宣说增上生与决定胜道之基础——信心)分二:一、略说随念所信之对境——佛陀等六者;二、广述后三随念。
丁一、略说随念所信之对境——佛陀等六者:
如来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与僧众,
施戒天尊六随念,各功德资常忆念。
这里讲了六种随念,为大小乘之共同修法。
佛陀又名胜者,原因是他可以力胜四魔。所谓四魔,一为烦恼魔,即对五蕴执著而产生贪嗔痴烦恼;二为蕴魔,即轮回的一切痛苦是由五蕴所生;三为死魔,即五蕴刹那变迁、无常坏灭;四为天子魔,即对证得无生无死的果位从中作梗,令人散乱放逸的天魔(如魔王波旬及其眷属)。
超胜四魔的佛陀,在《涅槃经》、《杂阿含经》等经典中讲了六种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随念戒律、随念天尊。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始终都不能忘记,要常常随念。
当然,这并不容易做得到,包括我们披着袈裟的出家人,一旦反观自心,确实也很惭愧,虽然没有像世间人一样,天天想发财、想出名,但包括我自己在内,也经常处于无记状态中,善法也不念、恶法也不念。世间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要么想自己的事业,要么想自己的工作,要么想自己的家庭,学生对自己的成绩特别重视,年轻人简直把感情当作生命,开口闭口就是“不愿与君长相思,但愿与君长相守”,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这方面,各种烦恼非常可怕。如果他们把这些时间都用来随念佛、法、僧、布施、持戒、天尊,诚如华智仁波切所说,可能早就成就了。
此处龙猛菩萨明确地说了,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时时不能忘的有六点:
第一、佛陀:大慈大悲的佛陀圆满自他二利,具足一切功德。我们有时观想他的悲心、有时忆念他的智慧、有时思维他转法轮的无量利益……应当力所能及地去供养、祈祷。
第二、佛法:佛陀宣讲的妙法无非是灭谛和道谛,灭谛是诸法的空性,要通过道谛而证悟。对这样的正法要念念不忘、尽量行持,常观察自心与法是否相融。
第三、僧众:佛陀的追随者——大乘菩萨和小乘僧众,是我们乃至菩提果之间的助伴,也是我们的榜样,应该要向他们学习。
以上三者,即是随念三宝。我们平时念《随念三宝经》,目的也是如此。说简单一点,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悟者,因为世间的大彻大悟者唯有佛陀;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说的万法真理,对此应该通达并行持;皈依僧就是希求真理的过程中,加入希求者的团体中去。我们作为佛教徒,理应始终不离皈依三宝的心念,就像世间人执著感情、事业、钱财一样,不论吃饭还是睡觉、白天还是晚上,都要想到三宝,这样才能变成很好的修行人。
第四、布施: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作法布施和财布施,这是一切福德的来源。
第五、持戒:出家人有出家戒,在家人有在家戒,受戒之后,要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守戒者,我是三宝弟子,我是出家人!”
第六、天尊:此随念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忆念行持善法,可获得三十三天等天尊乃至佛陀的果位;另一种是四大天王等世间天尊,及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出世间天尊,他们的慧眼一直在看着我,是我们修道的见证者,对此应当不断忆念。
倘若修持这六种随念,则可往生极乐世界。佛在《观无量寿经》中说:“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如果我们修行不用功,有些境界退失了,什么感应都没有,也可通过六种随念将其恢复,犹如饥饿的人获得了美味佳肴,可令身体慢慢强壮。如《杂阿含经》云:“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有些人修很长时间,但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根本上出了问题——没有六种随念,只想自己得一点受益,这样的话,你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实现。
六种随念法,在《现观庄严论》、《智者入门》等论典中都有提及,我在这里不广说。总而言之,希望修行人的心经常依于这六种对境!
丁二(广述后三随念)分三:一、随念天尊;二、随念布施;三、随念持戒。
随念佛、法、僧三宝,此处没有广讲,主要是讲后三种随念。
戊一、随念天尊:
身语意门当常依,奉行十种善业道,
杜绝一切醇美酒,欢喜贤妙之维生。
从颂词字面意思看,似乎没有讲“随念天尊”。但实际上,行持十善、断绝美酒能转生天界,通过“因”来思维“果”,由此侧面来讲随念天尊。
所谓十善,即身体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三种罪业,而奉行爱护生命、慷慨布施、守持戒律三种善法;语言断绝妄语、两舌、粗语、绮语,而尽量说谛实语、化解怨恨、说悦耳语、精进念诵;内心断除贪心、害心、邪见,而满怀舍心、修饶益心、依止正见。身体和语言的七种善法叫做“业”,三种意善业叫做“道”,共称为“十善业道”。七种身语“业”依靠心的“道”来运作,没有心的摄受,身语之业不一定完全成熟。
关于十善业道,《前行》、《俱舍论》中有详细解说。但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说出家人,在家人也要断绝十种不善业。往昔藏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时代,在家人务必要守三皈五戒,远离十种不善业。现在的居士也应做到这一点,否则,不要说大成就,连一个善良的人也当不了。有些学佛的人杀生特别严重,偷盗、邪淫、绮语、恶语也相当厉害,虽然断除内心的贪嗔痴有一定困难,但身体和语言的恶业若明显造作,绝对不是一个居士所为。如今有些人口头上吹得天花乱坠,说自己见到本尊如何如何,但连十善法也行持不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当然,身为佛教徒,还要断除一切美酒。前面讲过饮酒的过失,好酒者无法利益他众,也无法利益自己。《难提迦请问经》等经典中,都描述了饮酒者愚痴、丑陋等很多过患。所以要想解脱的话,就要把这种罪业一并铲除。前段时间我也翻译过华智仁波切《饮酒之过失》,里面从五个方面来阐述:一、总说酒的过失;二、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三、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四、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五、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这部论典,我觉得非常珍贵。饮酒的过失特别大,历史上有很多君王因美酒而毁坏了国政,丧失了江山。现在也有很多领导,整天喝酒来虚度人生。佛经中说:“莫喜乐饮酒,酒为毒中毒。”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远离十种不善业外,还要断除饮酒、抽烟等恶习。
在这个基础上,龙猛菩萨说应当过一个善妙的生活,衣食住行不要染上十种恶业。在家人虽不可能全部剃度出家,佛陀时代出家人比例也很少,但即便你在家,生活也应该维持清净。现在很多人一说学佛就想出家,其实只要符合居士的要求,尽量不造十恶业,不喝酒、不抽烟,通过正当的经商务农来过活,这也是开许的。就算你在做生意或者耕耘的过程中,犯下一些罪业,也可以通过念咒语来忏悔。藏地大多数都是佛化家庭,平时不杀生,依靠自己的能力享用清净饮食,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在家人,不能过于贪恋五欲、无恶不作,天天喝酒、杀生,疯狂般地摧毁因果,在短暂的人生中,自己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过一个善妙的生活。《正法念处经•十善业道品》中说:“若不坏法意,常于法中住,则不行生死,彼白法具足。”假如没有毁坏正法,长期住于如理如法的行为中,那你不会堕入生死轮回,完全具足各种善法。
所以,在家人应生活清净,不要花天酒地,每天都造恶业,毕竟俗世享乐都是虚假的。但是,若把孩子、家庭统统抛弃,一个人躲到山顶上,这也不太现实。原来我读甘孜师范学校时,有一个同学叫云中益西,我们两个很想出家,但他父母不同意,把他囚禁起来。后来他只好结婚生子,有了两个孩子,但前两年还是出家了。他的决心非常大,许多人也很随喜,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他有家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违缘。所以,刚开始若没有因缘,事后也有一定的麻烦。当然,倘若你发心很坚定,最后也有成功的希望。
总之,有些人不要太极端了,如果像唐朝的汉地和我们藏地一样,在家人守在家人的净戒,出家人守出家人的净戒,在各自的位置上行持善法,对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也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戊二、随念布施:
知财动摇无实质,如理施比丘梵志,
亲朋贫者为他世,施外无余胜亲友。
我们要认识到,有漏财物如同水泡一样,现而不实、刹那毁灭,无有可信赖的实质。有些人无论多么富足,仍然贪得无厌,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理当如理如实地布施。(如果布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或来世的财富,这种发心非常不清净,我们理应杜绝。)
至于布施的对境,应是具足功德的比丘、沙弥等功德田,因为他们相续中有戒体;或者是印度的梵志(婆罗门),他们一辈子行持善法,最终获得五通;唐译《亲友书》中说还有“仙师” ,即仙人,是在寂静地方有超越功德的一些修行者;以及恩德非常大的父母等恩田,或者修行过程中饶益自己的好友;还有贫困者、弱小者、脆弱者等等。对这些对境应该尽量作布施。
布施对来世的利益相当大,为了来世,再没有比布施更殊胜的亲友了。世间亲友在你离开人间时,一个也带不走,但如果尽心尽力地布施,来世定有福报和功德伴随着你,即使转生为饿鬼,也会变成守财饿鬼 。
其实世间财物虚幻不实,今天你是亿万富翁,明天也许会一贫如洗。10多年前有一个人叫邢诒前,他拥有亿万资产,是远近闻名的香港富豪,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家财散尽、身无分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故事。因此,当你拥有财富时,理应“知财动摇无实质”,广作布施、造福众生。
2006年,“股神”巴菲特宣布,他将陆续把85%的个人股份,捐赠给比尔•盖茨夫妇慈善基金会,价值高达370亿美元。
2008年6月,比尔•盖茨对全世界宣布退休,这条消息本是财经界轰动一时的大事,但他的退休“宣言”却比这更令人震惊。他宣布: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
这些人有没有大乘或来世的概念,我不也太清楚,但这样主动散尽家财,的确不失为明智之举。因此,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布施。但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像《贤愚经》中所说:有一个穷人没有钱,捡几块干净石头供僧,因为有诚心,后于91劫中随意享受安乐。
这方面的公案比较多。有一次,嘎达雅那尊者去舍卫国的途中,见到一位女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哭。尊者问她为何如此伤心,她说:“我是一个苦命的穷人,每天都感受着饿鬼般的痛苦,实在是不想活了!”尊者开导她说:“不要伤心,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女人惊叫起来:“你不要乱说,有什么人肯买贫穷?”尊者回答:“卖给我,我肯买!”“那怎么卖呢?”尊者开示道:“要布施!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前生没有布施;富人之所以富贵,是前生肯布施。因此,布施是卖贫买富的最好方法。”
女人听后道:“你说得不错。不过我一无所有,手中的水瓶也是主人的,你叫我怎么布施呢?”尊者把钵递给女人说:“布施不一定要钱,见别人布施,自己随喜也可以。现在你持此钵盛水给我,作为你对我的布施。”女人此刻才真正明白布施的意义,当即依教奉行。后来她以供水功德,死后转生为天界具福报者。
如今很多唯物论者的因果观念比较差,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贫穷。其实就如同一个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一个好好读书,成长之后有智慧;一个不愿意读书,长大后就找不到工作,二者命运有天壤之别。同样,我们即生中若勤于布施,来世就会有财富,但如果特别吝啬,理所应当变得贫穷。所以,我们希求“因”比希求“果”更重要。有一个人总抱着黄财神像说:“黄财神,我很想发财,你快给我财富!快给我财富!”听说她在佛堂里天天磕头,一直把头贴在黄财神身上。其实就算黄财神的威力不可思议,但你若没有种布施之因,也不能得到财富之果。所以,布施对今生来世的功德非常大。
戊三、随念持戒:
汝戒未失无缺憾,未混未染当依之,
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一般来讲,当时的印度国王都受三皈五戒,故作者对乐行国王说:具足清净戒律的四种功德,大王你理当继续依止、受持,若能如此,一切功德皆依戒律而生。
哪四种功德呢?所持之戒远离一切破戒的过患,清净无损,这叫做“未失”;在这个过程中,具足强有力的对治,未被违品的烦恼所沾染,这叫做“无缺憾”;勤于追求寂灭之果,未混杂希求小乘寂灭的发心,这叫做“未混”;也没有染上破戒之因的烦恼和恶心,这叫做“未染”。概而言之,远离一切破戒过患之未失,圆满一切对治智慧之无缺憾,远离希求世间果报之未混,断除一切破戒因之未染,具足这四种条件的戒体,诚如《普贤行愿品》所言:“无垢无破无穿漏。”乐行国王你应该受持。
乐行王守持的是居士戒,需要具备以上功德。当然,作为出家人,按《毗奈耶经》要求,也要守持清净戒律,这对今生来世的利益无法言说。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常引用本颂的“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作为教证,以强调戒律的重要性。意思是说,大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飞禽走兽、地水火风、房屋草木的依处就是大地,同样,增上生与决定胜一切功德的根本,即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律,有了清净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遗教经》中说:“当知戒为德所依。”与此处所讲的不谋而合。
这方面,在“文革”期间,法王如意宝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上师说:“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厄难的时期,守戒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我们这些老比丘经过艰难险阻,始终能护持清净戒体。你们现在持戒的环境如此优越,为什么不珍惜宝贵的戒体呢?”
虽然每个人的烦恼和对治力不同,持戒的情况也各种各样,但大多数人依靠对治力,应该能守护清净的戒律。我们学院就有些出家人,在家时行为很不如法,每天呆在不清净的场合中,但出家受戒之后完全变了,三门护持得非常清净,这样的修行人也相当多。所以,戒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能见到佛陀并不重要,见到上师也不重要,守护自己的根门才最重要。如佛陀在经典中所说:“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为了守护清净的戒律,有些人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记得《贤愚因缘经》有一则公案说:有位沙弥到一个施主家化缘,当时施主全家外出,只留一个女儿看家。她见沙弥长得庄严,欲火中烧,就在他面前摆出各种媚态,强迫沙弥与她行淫。沙弥无法脱身,暗想:“我有什么罪业,碰到这样的恶缘?我宁舍身命,绝不可毁犯三世诸佛所制禁戒,绝不可玷污佛法僧三宝!”乘女人闭门之时,沙弥拾起一把剃刀,合掌发愿:“我今为护禁戒,舍此身命,愿投生之后,出家学道,修清净梵行,漏尽成道。”发愿毕,自刎而死。国王听说后深生敬仰,前往礼拜供养,并广为赞叹,将他的事迹传遍全国。
现在末法时代,像这样的修行人非常罕见,但一般来讲,出家人当护戒如目,在家人也应守持三皈五戒。如果没有以戒律为基础,任何功德皆无法产生,哪怕想转生于善趣,也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因此,我们受了戒以后,一定要以正知正念来守护,永远不要毁坏。
希望所有的人都有清净戒律作为所依,有了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可以增长。如《赞戒论》所言:“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赞戒论》的作者格蒙旺波•丹增诺吾 ,一辈子守持清净戒律,圆寂时是站着往生的,他口中念诵:“我是邬金莲花生,无生无死之佛陀,菩提心体无偏袒,沙门八果离虚名。”边念边示现圆寂了。
因此,清净戒律对每个修行人都非常重要,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功德的依处。《教比丘经》中说,有些人的戒律是痛苦之源,有些人的戒律是快乐之源,破戒者堕入恶趣饱受无量痛苦,而守戒者暂时转生到善趣中,究竟则获得无上涅槃。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三节课
思考题
10、什么叫做六度?请分别解释各自法相及其果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圆满六度?
11、宣讲布施度时,为何布施的对境只提到了父母?孝顺父母有什么必要?会获得哪些功德?你是一个孝子吗?平时如何对待父母?
12、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它具备什么特点?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13、守持净戒的违品,有哪十三种烦恼?请一一说明。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打算如何断除?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丙二(道之本体)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教诫实行彼等之义。
丁一、略说: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此颂归纳六波罗蜜多(六度)略义,要求凡是学道者行持六度万行。
六波罗蜜多涵摄一切大乘道,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可行持的。汉传佛教中,将六波罗蜜多结集成论典的比较多;藏传佛教中,麦彭仁波切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也是配合六波罗蜜多次第,宣讲佛陀因地时的公案。
作为凡夫人,真正圆满六波罗蜜多不太可能。就像《十地经》和《入中论》中所说,布施度圆满是一地菩萨,以此类推,直至智慧度圆满的六地菩萨,才算是圆满六波罗蜜多。我们很难领悟那种境界,尽管如此,在因地时也可以尽力效仿,随行修学。
下面阐述六度的各自法相:(大家虽然听过很多次,但佛法并不是听过就可以了,应该从不同的方面来了解,然后对照自己的行持,这方面值得善加观察。行持六度时,皆要以菩提心摄持,最后回向给一切众生,否则,就成了世间善根或者随解脱分的小乘善根。)
一、布施度:所谓布施,是指将拥有的一切给众生,以斩断对我所的贪执。它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又包括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自己的身体、受用、财产甚至家人,都应该布施给众生,不过这是很难做到的。有些人认为布施很简单,但实际上,你对财富有我所执,对家人也特别执著,不要说布施,别人看一眼也不高兴,像佛陀因地时那样割舍一切,我们凡夫人是望尘莫及的。
二、持戒度:指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持一切善法,制止一切恶行,尤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还要加上“利益一切众生”。真正的持戒度,是通过守持净戒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而不扰乱任何一个众生。
三、安忍度:在各种违缘面前,心不脆弱,不容易畏缩。它分为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
安受苦忍:为了成就正法,不顾一切艰难困苦。比如在修行过程中,不管自己身体不好,还是听法天气不好,面对种种违缘时,内心坚强不屈,一点也不退缩。
耐怨害忍:怨敌当面或暗中伤害你,你不会对他们满怀嗔怒,随忿恨的心态所转。包括有些道友在发心过程中,他人经常无理取闹、无端挑衅,你也能完全接受。
谛察法忍:听闻甚深的空性实相或者广大的大乘行为时,自己不生丝毫邪见。
这几种安忍,若没有殊胜的善根和缘分,自己很容易退失。
按照有关经典和论典的说法,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这三者,可以摄于有缘福德资粮中。
四、精进度:对行持善法极其欢喜,即精进的本体。它可分为盔甲精进、加行精进、不退转精进(不满精进)。无论积累有缘福德资粮还是无缘智慧资粮,都离不开精进,否则一切功德无法增上。月称论师也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且不说成就菩提,仅仅是世间的事情,没有精进也办不成。有些人浑浑噩噩、懒惰昏沉,一天到晚消磨时光,连自己的吃住都难解决,什么实义都没有。因此,大家不要懒惰,早上起早一点,晚上睡晚一点,平时不要特别散乱,一定要做对自他解脱有意义的事情。
五、禅定度:心一直专注于善法,就是禅定的本体。它分为世间静虑、出世间静虑两种。世间静虑包括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禅定是轮回之因;出世间静虑,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禅定,这些禅定是解脱之因。禅定是增长善根的根本因,如果心不静下来,一切善法不可能成就。大家有时间的话,也应该将心安住下来,无始以来一直随分别妄念而流转轮回,饱受痛苦,如果现在还不停止,何时才能脱离生死大海呢?
六、智慧度:能辨别万法的真相,就是智慧的本体。它分为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或者胜义与世俗两大智慧。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发现,只行持这六度已经足够了,多则不必,缺则不可。作为修行人,这六度必须要圆满,如此方能离开三有大海,到达解脱彼岸。因此,我们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若能如此,终有一天会抵达彼岸,获得如来如海圆满的妙相和功德。
六度所感的果报,《善戒经》说:“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其中智慧度最为重要,三世诸佛皆依此而获菩提果,《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经》中还以比喻来形容六度,如云:“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那波罗蜜为乳母,尸罗波罗蜜为养母,忍辱波罗蜜为庄严具,精进波罗蜜为养育者,禅那波罗蜜为浣濯人……菩提心为家。”对于这些比喻,大家应该要了解,在菩提道中成长、成熟,最后圆满利益众生的事业,所有环节都要靠这六度来成就。
我们行持善法的过程中,需要明白六度的重要性。平时持戒也好、布施也好,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哪怕布施一块钱给可怜的乞丐,前面也要有发心,中间有个好心好意的心态,不要侮辱他或蔑视他,最后以大乘回向来摄持,这样一来,依靠六度之因,将来可成就二身(色身和法身)之果。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也说:“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每一个众生将来都会圆满色身和法身,但二身之因,现在就要准备,就像学生必须经过读书才能进入大学校门一样。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要认为:“六度只不过是一种说法,与我无关!”前辈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如何行持六度万行,我们也应该尽心尽力去做,这样一来,心力才会逐渐提升,烦恼障碍才会慢慢消除,最后现前如来身相,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
丁二(广说)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戊一、布施:
这里只象征性地讲了一些布施,至于具体内容,可从其他论典中了知。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此处布施的主要对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
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运中,会得到梵天、帝释、四大天王为主的白法天尊之护佑和加持。同时,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也非常喜欢这种人,对他进行加持之后,他的家族中会不离堪为世间应供的阿阇黎。
《亲友书》的字面意思,虽然看似好懂,但对于有些颂词,希望你们不要解释错了。现场听闻的人也好,以后通过光盘学习的人也罢,一定要认认真真思维,看你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再对照讲义里的解释,看一看有什么出入。不要凭自己的妄想分别念,把这个颂词解释成:如果孝顺父母、供养上师阿阇黎、供养梵天等,那么今生感得妙色,来世转生善趣。如果这样理解,简直与法义差十万八千里。因此,大家平时学习经论时,千万不能改变圣者的本来意图。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离护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识的转世。同时,今生会以感恩图报等功德而美名远扬,处处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来世也将转生到善趣中。由此,假如一个人忤逆不孝,他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不管在佛教中,还是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德行。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应尽心尽力地照顾,倘若实在照顾不上,也要经常安慰他们、问候他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若没有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根本不会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阿琼堪布在《大圆满前行笔记 》中专门讲了父母对孩子的恩德,包括世间智慧的恩德、出世间智慧的恩德,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导,你从小在牛群中长大,现在吃饭可能连筷子都不会拿。所以,有报恩之心非常重要,这种人即生中名声远播,他世能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乐。
不过,现在社会变得比较可怕,古人对父母尊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今这个社会,孩子只学习文化知识,从来不懂孝养父母,这也跟教育脱不了干系。其实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意谓儿女把父母顶戴在头上。可是现在的人若孝顺父母,大家都觉得特别稀有,纷纷歌功颂德,这是极其颠倒的。
现今这个时代跟以前不同,以前每一家有三四个孩子比较正常,但现在因为种种因缘,父母生的孩子比较少,如果这个孩子不孝顺,那父母一辈子就没有指望和依靠了。有些人说:“我已经出了家,没办法报答父母的恩德。”这种说法不对。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莲池大师也在教言中说:“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导父母念佛,最终往生净土。 ”
然而现在有些父母,子女如果出家了,就觉得一切都完了,让他永远不要回来,不然,附近的人会指指点点,自己也抬不起头来。但我们藏地有些地方恰恰相反,一家如果没有出家人,就觉得这家跟屠夫家一样,特别不光彩,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父母会千方百计让孩子出家,并且把这作为炫耀的资本,到处去宣传。
你们如果有出家的缘分,当然非常好,但若没有这种缘分,不管怎么样,父母健在时,自己也应该供养承侍。《大集经》中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世间上若无佛出世,善于承侍父母,即是承侍佛陀。纵然父母已离开人间,我们在开法会、朝圣地时,提一提他们的名字,或者交钱请僧众加持,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已故的父母为了养育你造过很多恶业,如今可能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若依靠僧众的威力念经超度,他们也有摆脱的机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还说:“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六祖坛经》也说:“恩则孝养父母。”因此,我们应当报答父母的恩德。如果实在不能报恩,也不要天天让他们生气,毕竟老年人很快会离开人间,在短暂的岁月里,你没有能力让他快乐,也不要让他大动肝火。有些父母脾气不太好,假如给气死了,你过失也比较大,已经造“无间罪”了。
子女对父母孝顺,就会得到护法神的帮助,很多上师也喜欢他,寺院的大和尚、住持肯定会加持,赐予他悉地。否则,对父母都不孝顺,有些上师有点害怕:“他对生身父母尚且如此狠,会不会有一天对我也是这样?”所以不敢接近他。
现在的教育体系,我始终认为,缺少感恩或者孝顺的理念,这样一来,孩子长大之后,对父母漠不关系、置之度外。我看到一本书里说,人们把该恭敬的父母扔出门外,不该恭敬的宠物迎到家里,而且“娶了媳妇抛弃娘”,种种行为非常过分。父母一辈子呕心沥血抚育他,结果他长大之后,把父母像仇人一样对待。米拉日巴的道歌中,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 ,我们讲《前行》时也描述过。
你们已经出家的人,父母虽然不一定同意,但你平时积累的善根,应该回向给今世父母为主的有情众生,以报答他们的恩德。假如父母已然辞世,有机会要给他们多作回向。我母亲现在77岁了,每次一开法会,都写她父母的名字请僧众念经,这种传统很值得学习。我们这里极个别道友,一年也不给父母去一个电话,父母的心情如何,你们也应该清楚。有些人的父母去世了,但他遇到殊胜的对境时,从来不提他们名字,也不作一点善根回向,这是不孝顺的表现,以后应该学会关心父母为主的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戊二(持戒)分四:一、所护之戒;二、断除彼之违品;三、行持同品不放逸;四、以比喻说明不放逸之利益。
己一、所护之戒:
下面讲八关斋戒。乐行王是在家居士,所守的居士戒有长期与短期两种,八关斋戒是短期的,即一日之戒。作为守八关斋戒的人,首先应该把戒条搞清楚,否则到底守什么戒也不懂。当然,小乘八关斋戒,出家人没有必要受 ,但是大乘八关斋戒,在家人、出家人均可受持。
八关斋戒共有八条戒律:
损害盗夺与淫行,妄语贪酒非时餐,
喜高广床与歌唱,舞蹈花鬘皆当断。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身,当赐善男善女人。
作为在家人,诚如《三戒论》中所言,能长期守持三皈五戒是最好的,若不能这样坚持,在吉祥的日子里、特殊的节日中受八关斋戒,功德也非常大。
八关斋戒的分支是:一、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二、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三、断除一切不净行;四、不说妄语;五、不喝酒;六、不非时食,要过午不食;七、不喜爱高广大床;八、不唱歌,不跳舞,不佩带装饰、打扮化妆(这三者合为一戒)。前四条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以上八种要一概行持。追随往昔目犍连、舍利子等圣者如何受戒而成就,我们也应当如是受持,这样观想之后,在善知识面前接受八关斋戒。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劣身。因此,龙猛菩萨要求乐行王自己好好地受持,因缘具足、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理应给有缘的善男善女传授。(一般来讲,斋戒应由出家人传授,倘若条件不具足,也特殊开许由具别解脱戒的居士传授,此处讲得比较明确。)
汉地的居士经常守八关斋戒,这种现象很普遍。首先,最好在一个上师那里接受戒律,后于一年不同的日子里,早上天还没有亮时,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受。这对不能长期守戒的在家人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毕竟有家庭的人持戒有一定困难,有时候需要喝酒,很多行为也不方便,甚至不能睡高广大床,(很多人买了大房子之后,可能要犯戒律吧,第一个就买特别大的床,古代可不是这样,但现在人连受八关斋戒的条件也难以具足。)唱歌跳舞不允许,包括看电视也属于犯戒,这样的话,城市里的在家人长期守戒有点困难,但守一天应该可以。
很多居士守八关斋戒时,自己闭着眼睛,让家人把电视关了;有些人在车上放音乐,突然想起今天守八关斋戒,赶紧把音乐关掉……由于平时约束自己的善根十分微薄,哪怕守一天的戒律,有些人也非常非常困难。虽然平时得到灌顶也有意义,但最重要的就是守持清净戒律。能长期守持当然好,如果实在不行,也应尽量守一天之戒。
以前我翻译过八关斋戒的功德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公案。记得有一次,月幢师徒到一个地方去,看见有一个重病缠身的女人,痛得辗转反侧,头发一根根竖立着,眼睛无法睁开,躺在地上。月幢上师慈悯地作加持后,对她说:“你的痛苦肯定是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一定要安忍。”女人哭着说:“不仅仅是往昔,就是现世,我也造了无量重罪。”于是一五一十地讲述起来:她原本是一个商主的妻子,有一个7岁的儿子。商主到尼泊尔做生意,三年未归,她经不住外缘的诱惑,与另一个男人同居,生了一个儿子,后将孩子杀了。当时受用已是精光,依此因缘,又杀了一位上师。听说商主要回来,商主的儿子对她说:“我的父亲就要回来了,母亲,你该怎么办呢?”她听后特别生气,用脚使劲一踢,没想到正中儿子的肝脏,这个儿子也死了。商主到家后,一个仆女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他,他怒不可遏地说:“明早我要将这个恶毒女人的眼睛挖出来!”听到这话,她十分害怕,于是当晚在酒中下毒,商人主仆十一人、邻居的男女与一位上师都被毒死了。她惊惶地逃走,然后就开始生病……于是月幢上师为她传八关斋戒,她受了几次之后,命终没有堕入恶趣,而转生于印度的一个富贵之家。
可见,守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极大。尤其是作为在家人,三皈五戒非常重要,自己一定要有戒律的约束,否则连善趣人身也得不到。正如《俱舍论》所说,持戒才有转生善趣的福分,其他善根则无法获得。所以,人生很短暂,自己一定要护持清净戒律,这样才有解脱的希望。
己二、断除彼之违品: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守持净戒的违品,作者讲了十三种烦恼,这在修行中很容易出现,我们一定要断除。
一、悭吝:拥有的财物不愿意布施给众生,不愿意上供下施,连自己享用也舍不得,一直紧抓不放,即所谓的“爱财如命”、“一毛不拔”。这种烦恼是菩提道的大障,我们拥有财富时,要尽量用它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否则,死后一分钱也带不走,只能留给亲友或者怨敌享用。因此,应该断除吝啬之心。
二、谄:《俱舍论》中说,这种烦恼是心不正直,将自己的过失覆藏起来。《法华经》云:“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按理来讲,自己的过失理应在诸佛菩萨或圣者道友面前发露忏悔,但他不愿意表露出来,心不实在。
三、诳:本来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一副有功德的模样,说自己见到本尊、梦中得到授记,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
四、贪:有关讲义中说,指对受用财物十分耽著。《瑜伽师地论》云:“诸烦恼中,贪为最胜。”对我们欲界众生来讲,贪心不容易断除,若能做到这一点,行持有意义的事情轻而易举。
五、懈怠:是精进的违品,《瑜伽师地论》中说:“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有些人把睡觉当作一种快乐,不看书也不背书,整天吃饱就睡,把宝贵时光都荒废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对欲界众生来讲,每天稍微休息一下是有必要,但有些人可能烦恼现前,睡一天都没有问题,如此懒惰是不行的,对众生和佛法有利益的事情,该做的一定要做。我们有时候看别人特别精进,自己就不敢懈怠了。但有些人表面上很能干,实际上特别懈怠,跟猪八戒没什么差别。(猪“八戒”,是不是守八关斋戒啊?下午他吃饭吗?)
六、贪欲: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
七、嗔恨: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华严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可以摧毁无量善根。
八、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功德,但自以为具有,以至于目中无人、傲气冲天。
除了这八种烦恼,还要加上五种骄傲:种姓骄、相貌骄、广闻骄、韶华骄、权势骄。这些在《入行论》中也讲过,此处只是大概介绍一下。其实慢与骄有很大差别,慢是身语中出现的,骄则是心里想的。
一、种姓骄:是国王、婆罗门等高贵种姓,就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是富贵家、领导家的子女,始终觉得自己超人一等。
二、相貌骄:长得漂亮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跟天子、天女没有差别。
三、广闻骄:稍微听过一点法或者世间知识渊博,就觉得很了不起。
四、韶华骄:把青春年少当作炫耀的资本,蔑视那些老态龙钟的人,不知道他们阅历丰富。
五、权势骄:有显赫权势、高官爵位,就高高在上、自我陶醉。如果是一个副局长,局长没来之前,他在下属前趾高气扬,假如局长来了,他的头就低下来了;局长上面的副县长来了,局长的头也低下来了;副县长上面的正县长来了,副县长的表情又完全不同……这些领导有时候看来很可笑。
我们不要有这些骄傲,其实地位也好、相貌也好、种姓也好,只不过是一个假象。在轮回的漫长岁月里,如今特别低劣的人,前世也曾当过一国之君;现在相貌端严的人,往昔也沦为丑陋之人,倘若今世傲慢,来世会变得特别卑贱。所以,应该像如来芽尊者所讲的那样,无论你有财富、种姓、智慧哪方面的功德,都不要生起傲慢心。其实你的智慧、相貌再怎么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人间若无人比得上你,但天人肯定比你强。我们应效仿前辈大德的谦虚,不要骄傲自满。有些年轻人长得不错,身体没有病,看到老弱病残就生傲慢心,却没有想到,再过几十年,自己也照样会变成这样,衰老无常是自然规律,任何人皆无法阻挡。所以,大家要经常忆念无常,拥有幻化般、水泡般的钱财、相貌、青春时,应该依靠它来利益众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上述这十三种烦恼,我们要视如怨敌尽力断除,就算不能完全断除,也要了知它的过患,毕竟烦恼是有为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之后,它就会销声匿迹。对此,还要经常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他们的加持融入自心。法没有融入心,什么烦恼都无法对治;法如果融入心,表面上你的行为不如法,实际上你的境界始终处于佛法氛围中,白法天神也会时时加持,传承上师也会赐予安慰,最终你的修行定可善始善终!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四节课
思考题
14、持戒的同品是什么?为何一定要具足它?你平时是如何行持的?
15、有些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造过许多堕恶趣的重罪,如此是否没有解脱的希望了?为什么?请举一则公案进行说明。
16、请从因的角度、果的角度分别阐述:修安忍的必要性。
17、众生的心千差万别,请以比喻说明大致有哪三种?善法方面、烦恼方面应当如何对应?你自己属于哪一种?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是讲六度中的持戒,它分四个方面,昨天讲了持戒的十三种违品,下面开始讲持戒的同品——不放逸。
己三、行持同品不放逸:
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
是故汝为增善法,当恒敬具不放逸。
佛陀在了义经典中教诫我们:作为一个行持大乘佛法的人,言行举止必须做到不放逸,不放逸是甘露之处 。佛陀在菩提伽耶的金刚座成佛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之法我已得。”由此也可以看出,佛陀所获得的涅槃境界,犹如甘露一般。因此,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一定要具足不放逸,不放逸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如果我们放逸无度、放任自流,没有一点约束和对治,想做什么就随心所欲,那下场是死亡之处的轮回。有些人每天喝酒抽烟,做各种非法事,这就是放逸的行为。现在的世间人无恶不作,每天都在造恶业,没有任何对治法,此举完全是生死轮回之因。因此,龙猛菩萨对乐行王说:大王你为了使善法日益增上,身口意务必要如理行持,对善法具有恭敬心、恒常心、精进心,对恶法则严厉制止,必须具足不放逸。佛经中也说:“不放逸为甘露处,放逸则是死亡处,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殆。”
《入行论》有一品专门讲不放逸,要求三门如理如法行持,依靠佛法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果没有不放逸的理念,不要说大乘的果位,连小乘阿罗汉果也得不到。《文殊国土庄严经》云:“放逸者,声闻之道亦不能成就,更况无上菩提正道?”因此,不放逸在修学过程中不可缺少。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所谓不放逸,即制止不善,行持善法。大家平时要有“我应该注意”这种念头,否则,即使具足持戒、广闻博学等种种功德,但就像没有墙基的墙壁一样,善法功德迟早会毁于一旦。正因为如此,大慈大悲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及忍辱,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逝最胜财。”佛陀所说的大乘善法当中,持戒、广闻、布施、安忍等,皆以不放逸为根本,它被称为佛陀最殊胜的财富。谁若具足不放逸,此人即是具福报的大富翁,反之,假如不具足不放逸,整天都是行持恶法,就算他物质上很富足,实际上也是穷光蛋。
不放逸,其实是非常大的善法。以前也讲过,两个比丘行路时,魔鬼准备害他们,它俩私下商量:如果这两个比丘说善法,就不害他们;如果不说善法,就把他们杀掉。那两位比丘很散乱,一路上都在谈论世事,没谈一句善法,到了分手时才互相祝愿:“慎勿放逸!”一个魔鬼说:“他们一句善法都没有说,可以吃掉他们了。”另一个魔鬼说:“他们讲了甚深的善法,只是你不懂而已。”接着他讲述何为不放逸;大小乘中不放逸具足什么功德;所有的佛法中,不放逸是非常殊胜的善法……
因此,我们平时与他人道别时,也应该说:“你要注意啊!你要小心啊!”这一句话用佛法来解释,意思就是让他不放逸,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佛教徒,是皈依佛门的人,不能这样做,否则,即生中会导致不好的果报,来世就更不用说了。”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拘束、有控制。
可是很多人根本不具足这种对治法,行为经常表现得不如法。所以我们应像《入行论》中所说:“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不管身体要做什么、口里要说什么,首先应当观察自己的心,看动机善不善,是否违越佛教的教规、世间的世规,始终有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现在很多人从小没有好好修行,所作所为根本没有约束,这是非常可怕的。你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一定要有种对治心:“我作为大乘佛教徒,能不能这样做?不能的话,万万不可逾矩。”自己提醒自己,自己检点自己,一定要制止烦恼,这就是不放逸。
己四、以比喻说明不放逸之利益:
有些人可能认为:“我现在不放逸倒可以,然而我业力深重,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曾造的罪业数不胜数,如今这么大年龄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吧?”为了遣除这种怀疑,作者用比喻说明不放逸的利益:
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
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
有些人往昔烦恼深重,没有遇到善知识和佛法时,放逸无度,造了很多弥天大罪。但后来遇到上师善知识,明白善恶取舍之后,自己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从此小心翼翼地护持戒律、修持善法,通过忏悔消除以前的罪业,如此一来,依靠善法不可思议的威力,将来也有解脱的机会。就如同月亮先被乌云遮住,见不到月光,但风吹过后月亮拨云而出,放出皎洁的光明。同样,有些人以前要么贪心比较重,要么嗔恨心很厉害,要么痴心妄想极大,肆无忌惮地造了很多恶业,但后来依靠不放逸,都有解脱的机会,就像难陀、指鬘、具见、能乐一样。
此处用了四个人的公案说明这个道理:
一、难陀的公案 :难陀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娶白莲花(班扎日嘎)为妻,两人感情非常好。有一次佛陀入城乞食,来到难陀家中,正好遇到他给妻子化妆。难陀想出去拜见佛陀,白莲花说:“你快去快回,我的妆还没有干之前,你必须给我回来。”难陀非常听话,规规矩矩地出去了,接过佛陀的钵盂,回家盛满食物端给佛陀。但佛陀不接钵盂,转身走了。难陀又把钵盂给阿难,阿难也不接受,说:“你从谁那儿拿来的,就还给谁。”难陀无奈,只好端着钵盂,跟随佛陀去了精舍。
到精舍之后,佛陀安排一个剃度师给难陀剃发。难陀不肯,愤怒挥拳要打人,并对剃度师说:“你凭什么剃我的头发?要剃我的头发,全国所有人的头发,你要统统剃光才行!”剃度师去佛陀面前说:“我不敢剃,他特别凶。”佛陀听说后,同阿难一起来到难陀身边。难陀因害怕佛陀,不得不让剃度师剃发,只好披上三衣出家了。
难陀虽然剃发出家,但常思念家中的娇妻,因佛陀总带着他一起出行,他无法脱身回家。后来有一天,轮到难陀看守房子,他暗自高兴:“今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等佛陀与僧众都外出化缘,我就立即回家!”佛陀和眷属离开之后,他想:“我应当为佛陀和僧众打好洗澡水,把澡瓶都盛满,然后再回家。”(那个时候洗澡,每个僧人用一个瓶子。)难陀这样一想,立时动手打水。谁知刚把一瓶盛满,另一瓶又打翻了,一直耽误了很长时间,总不能把澡瓶的水盛满。难陀想:“算了,就让他们回来后,自己打水吧。但我离开之前,要把僧房的门窗关上。”可他刚关好这一扇窗户,那一扇窗户又开了;刚关好这一间的门,那一间的门又开了……因为佛陀的加持,让他耽误了很长时间。后来他想:“既然关不了,那就不关了。即使僧众的东西丢了,我也有很多钱,我来赔吧!”
难陀想好后,立即走出僧房,准备回家。但他转念一想:“佛陀必定从这条路上来,我就从另一条路回家。”佛陀知道难陀的心意,也从这条路上回来。难陀从远处看到佛陀,急忙躲在一棵大树后面。谁知树神把树举起来,难陀露地而立。佛陀见到难陀后,又把他带回精舍。
佛陀问:“你想念家中的娇妻吧?”难陀回答:“实在想念。”佛陀就把他带到山上,指着一只又老又瞎的母猴问:“你妻子与此母猴相比如何?”难陀十分恼怒地说:“我的妻子貌美无双,这只母猴怎能与她相提并论?”
佛陀又把他带到天界,观看一个个天宫。后见一天宫有五百天女,却无一天子。难陀感到奇怪,前去询问,天女答言:“佛陀的弟弟难陀,被逼出家,以出家学道的因缘,将来命终转生于此,会成为我们的天子。”他特别高兴,忙对天女说:“我就是难陀啊!既然已经来了,我就不走了。”说完想进入天宫。天女们说:“你的戒律还没有圆满,不能呆在这里,你先回人间,命终后才可以来。”难陀只好回到佛陀身边,佛陀问:“你妻子美丽,还是天女美丽?”难陀说:“我妻子同天女相比,就如瞎眼母猴一样。”
难陀回到人间,为了转生天上,特别精进地守戒。阿难看后,给他赠言一首:“譬如羝羊斗,将前而更却,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嘲笑他表面上守持清净的戒律,内心却被欲望所牵,发心不清净。
佛陀为了教导难陀,又把他带到地狱去。见到各个油锅沸滚,都在煮人,只有一口大锅空着。难陀感到奇怪,就问佛陀。佛陀说:“你自己去问吧。”难陀便去问狱卒,狱卒回答:“佛陀的弟弟难陀,生天命终后,就会堕入地狱。我们现在烧油锅,便是为他准备的。”难陀听后,惊恐万分,拔腿就往回跑。但狱卒把他拦下:“你已经来了,就留下吧。”他立即高声叫道:“南无佛陀,请您把我带回人间!”
依靠佛陀加持,他回到了人间,由此真正生起了超离三界的出离心。佛陀为他讲说圣法,他随即远离一切贪欲,获得阿罗汉果位,在佛弟子中,被誉为“调和诸根第一”。原来他是“贪心第一”,后来不贪著任何人了,守护根门非常清净。这是难陀的故事,从他前后的差别也可看出,一个人的烦恼是可以改变的。
二、指鬘王的公案 :指鬘王曾跟随一个婆罗门学法,婆罗门的妻子勾引他,遭他拒绝后恼羞成怒,告诉婆罗门指鬘王侮辱她。婆罗门知道指鬘王不容易对付,于是故意欺骗他:“你若能在七天中杀一千个人,把一千个人的手指串成指鬘,装饰在脖子或手腕上,就可以获得梵天果位。”说完,婆罗门把刀插在地上,念了一遍咒语。咒语念完,指鬘王就起了恶心,婆罗门把刀交给他,他拿着刀,发狂一样见人就杀,见指就砍。
到了第七天早上,手指已有九百九十九只,差一只就满千数。可是大街小巷见不到一个人影,人们早就藏起来了。此时指鬘王的母亲怜悯他,因为他七天只顾着杀人,没有吃东西,想派人给他送饭,但是仆人们都害怕,没有人敢去,母亲就亲自送去。指鬘王见母亲从远处走来,准备要杀掉她,母亲骂道:“你这个不孝的东西,连母亲都想杀。你实在要凑数的话,那就砍去我的手指,不要杀死我。”
这时,佛陀以神通观察到指鬘王可以度化,就化成一个比丘,走到他的对面。指鬘王一见,当即舍弃母亲,飞速向比丘奔来。比丘缓缓地行走,但指鬘王用尽气力也追不上,他就喊道:“比丘,你给我停住!”比丘说:“我一直安住,没有动过,只有你自己停不住。”指鬘王觉得奇怪,就问:“怎么说你安住、我停不住呢?”比丘答:“我的六根都很寂静,所以一直安住,而你被邪师引诱,内心迷乱,不断地奔驰,所以才日夜杀害众生,造下无边的罪业。”
指鬘王听后幡然醒悟,把刀扔在一边,远远地伏地磕头。佛陀也恢复本来身相,如太阳般相好圆满、无与伦比。指鬘王见到佛的威仪,不由得五体投地,要求随佛出家。以佛的神通力,他的须发自然脱落,身上衣服也变成三衣。佛又为他说法,他闻法之后,心垢尽除,得阿罗汉果位。当时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也有机会获得圣果。记得《百业经》中有一个人杀了五千人,后依靠自己的发心、佛的加持而证阿罗汉果 。
三、具见的公案:具见,又名未生怨王、阿阇世王。关于他,《观无量寿经》中有较广的公案,我在这里不广说。他的嗔恨心非常重,受恶友提婆达多挑唆,把父王幽闭于七重室内,想让他活活饿死。他的母亲恭敬大王,偷偷在身上涂上蜂蜜,璎珞中盛满葡萄浆,探望时让大王享用。未生怨王的父亲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享用完后,合掌恭敬,遥礼世尊,说:“目犍连是我的好友,愿兴慈悲,授我八关斋戒。”顿时,目犍连以神通来到他面前,日日如是,为他授八关斋戒。佛陀还派“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为他说法。
经过21天,他还没有死,因常闻法,颜色和悦。未生怨王质问守门人,守门人说:“你母亲经常到这里,给他送一些饮食。佛弟子也从空而来,为他说法。”未生怨王特别生气,提剑要杀母亲,一个大臣劝阻说:“自古以来,贪执王位而杀父亲的比比皆是,但杀母亲的一个也没有,你最好不要成为无道昏君。”于是他把母亲关起来,他父亲就饿死了。
后来他生起极大悔心,依靠佛陀的威力和自己的忏悔,有些经典说他获得了菩萨果位,有些经典说再过八万劫他将成佛 ,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造无间罪的未生怨王,最后也获得了成就。
四、能乐的公案 :他的贪心和嗔心都很重,他贪著一个女人,母亲觉得不如法,一直劝他,但他根本不听。母亲只好晚上睡在门槛上,不让他出去约会。他特别生气,用宝剑砍断了母亲的头。他跑到那个女人家里,身体不停发抖,女人说:“这里只我一个,没有别人,你不用怕。”他想:“如果告诉她实情,她可能更喜欢我。”他就说:“我为了你,刚杀了母亲。”那个女人非常聪明,心想:“这人连母亲都能杀害,终有一天对我也会不客气。”于是骗他说:“你真是了不起,这种行为我很高兴,你稍微等一下,我出去马上回来。”她一口气跑上楼顶,大声地喊:“救命啊!来坏人啦!”能乐听到之后,赶紧跑回自己的家,把宝剑扔在母亲的尸体上,也高声叫道:“救命啊!我的母亲被杀了!”通过如此蒙混,人们没有发现他是凶手。
他造下极大逆罪,内心十分不安,到处寻找灭重罪的方法。后来他到一个寺院里出家,精进修行,于很短的时间内,对三藏通达无碍。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精进,他说想忏悔杀母的罪业。大家就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佛陀说杀母者不可出家,僧团中必须立即开除 。
他被开除以后,穿着出家衣服,跑到一个边地去了。那里佛法不兴盛,他建了一个经堂,开始讲经说法,集聚了很多很多人来此听闻,有些人听法后,甚至证得阿罗汉果。由于他为众生说法、培养僧众的功德很大,死后弹指般的时间堕入无间地狱,马上即得解脱,转生天界。之后,他以天子形象来到人间,于佛前听闻妙法,终证预流果,获得见谛。
可见,纵然以前造下滔天大罪,只要有后悔心,不放逸地行持善法,最后也可以解脱。我们学了这个颂词之后,应该明白就算自己以前造的业非常可怕,现在通过念金刚萨埵心咒,好好地闻思修行,发誓从此不再造,来世也不一定堕入恶趣,且有可能获得解脱。
昨天有一个人跟我说,他学习《入行论》等论典之后,感悟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都错了,甚至以一片好心引导别人学佛的手段也不对,他非常惭愧,现在遇到这样的佛法,今后一定要好好行持。所以,每个人首先要懂得佛法,不然的话,对如何行持、怎样有罪过一无所知。当然,懂得后也不要停留在文字上、口头上,一定要在心里思维:“我以前是什么样的人,从现在开始,短暂的人生中,我要尽心尽力地忏悔,尽心尽力地做善事,不能变成业际颠倒者。”什么叫业际颠倒呢?今天刚出家,明天就还俗;今天是一个居士,明天就不学这一套了,改行加入外道,或者不学任何宗教,这种人最可怜、最可怕。我们不能变成这样,只要有后悔心、忏悔心,再深重的罪业也可以清净。颇瓦法中还说,一个人在临死之前,只要强烈地观想:“我的罪业已彻底清净,我的善法非常非常多!”有这样一种念头,也能往生极乐世界 。
大家在有生之年,修行的方向不要改变,在此基础上,应当竭力忏悔。学院很多人行持佛法,虽然跟圣者相比,还是比较差,经常产生烦恼,善法也不能圆满所有支分,有很多惭愧之处。但跟不学佛的人比起来,还是值得荣幸的,至少每天拿转经轮念一点经,观想一点,做一点善事,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即使你造了重罪,也不可放弃自己,一定要依靠佛法改邪归正,精进忏悔!
戊三(安忍)分四:一、教诫断除嗔恨之因;二、断除怀恨之果;三、旁述心之特点;四、断除嗔恨之缘——粗语。
己一、教诫断除嗔恨之因:
如是无等忍苦行,汝莫令嗔有机乘,
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亲口说。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苦行,有些外道以五火焚身,有些整天在恒河中沐浴,有些顶着烈日折磨自己,有些行持旁生的行为,有些不说话,有些不吃饭……但在所有的苦行中,修安忍最难做到。若没有一定的境界,别人恶口相骂,数落你的过失,你根本忍受不了。所以,《入行论》也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但我们不能让嗔恨有机可乘,应始终以正知正念进行摄持,一旦生起嗔恨心,马上想到佛陀的教言,千方百计断除嗔恨。佛陀曾亲口说:“诸比丘,断除嗔恨,汝将成不退果。”《俱舍论》中也讲过,欲界之因就是嗔恨和欲贪 。倘若断了嗔恨,欲贪也可断除,这样一来,便不用再流转欲界,因为“因”没有了,“果”不可能出现。所以,断除嗔恨非常重要。
《佛遗教经》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嗔恚的害处,可将持戒、布施、供佛等善根全部毁坏。汉地大德说:“嗔恨心,乃行人失坏佛法之根本。”《三摩地王经》也说:“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假如产生嗔恨心,那么戒律清净、广闻多学、上供下施、住于寂静处等善根,都不能救护你。
所以,嗔恨心严重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对治,对治方法在《入行论•安忍品》中有许多窍诀。我去年到汉地时,一个人跟我说:“我过去的嗔恨心非常可怕,但学了《安忍品》以后,现在怎么样也不容易生嗔恨心。”我听了之后很高兴。其实达到这种境界也并不难,关键看你肯不肯行持,不肯行持的话,再殊胜的妙法也无济于事。
《本事经》(唐玄奘译)中说:“我观诸有情,由嗔之所染,永断此嗔者,定得不还果。”众生的染污皆由嗔恨心而来,若能断除,则可永断轮回之根。因此,我们要想尽办法对治嗔恨心。
这是从因的角度而言,下面从果的角度分析。
己二、断除怀恨之果:
我为此人相责骂,殴打击败夺吾财,
耿耿于怀起冲突,断除怀恨即安眠。
当我遭受别人当面的侮辱谩骂,或者暗中的诽谤殴打,他不择手段让我一败涂地,还抢夺我的财产、霸占我的房屋、抢夺我的银行卡,如果我一直怀恨在心,势必会引起身语冲突。其实很多冲突都与“我”有关,若没有“我”,国家与国家、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的矛盾也不会挑起。有了对“我”的执著,才会产生嗔恨之因,进而引发怀恨之果,心里一直耿耿于怀,身体的冲突、语言的争吵就会纷至沓来。如果对“我”无有执著,把别人的加害视为如幻如梦,一切嗔恨和怀恨就不会生起,今生很快乐,也不会为来世造罪业。倘若你的嗔恨心非常重,则如《入行论》所言:“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想获得安乐难如登天,你会日日烦躁不安,夜不成眠。(大家也知道,临睡之前,若有一件事让你特别生气,会翻来覆去也睡不着。)假如能摒除这种怀恨,寂天菩萨云:“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内心会远离苦恼,今生来世都非常快乐,晚上也可无忧无虑地入眠,死的时候十分安详。
断除嗔恨非常重要,但若没有一定的修证,确实也难以对治。我看过广钦老和尚的一个故事,当时他在福建出家,住在承天寺。他觉得自己没有福报,不敢接受供养,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十三年,中间有降伏老虎等精彩故事。十三年后他回到寺院,还是不住寮房,要求守大殿,天天夜不倒单,在大雄宝殿打坐。
过了一段时间,监院和香灯师召集大家宣布:昨天晚上大雄宝殿的功德箱被盗!因为功德箱里的钱是寺院的主要收入,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所以大家自然怀疑到广钦和尚,认为他在那里打坐,一定是他偷的。大家对他的看法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觉得这个人住山洞十三年,结果还干出这等事,太可耻了。包括居士们也对他另眼相看。广钦和尚并没有申明一句:“我没有偷,也没有看到别人偷。”好像这事与他无关。别人骂他、指责他,他也若无其事。
这样过了一个星期,监院又召集大家说:“其实没有功德箱被盗这回事,我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考验一下广钦师的修行境界。现在证明他确实有功夫。”(他们很坏啊!)这个时候,广钦和尚依然如如不动,并没有为此而欣喜。
对于这个公案,我以前也想过:如果是我们有些道友,你没偷东西却冤枉你偷了,不要说监院和香灯师,就算是根本上师,或者佛陀亲临,恐怕你也会跟他理论:“从功德上,我承认你是佛陀,但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不会承认的……”因此,每个人的修行真的有差别。我们口头上都会说不要生嗔恨心,但真正遇到违缘时,恐怕也压制不住,故而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嗔矣。”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嗔恨心便不容易生起。
然而在实际行动中,自己能不能做到呢?希望道友们平时观察一下。有些人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直跟别人冲突,管家来了也无法解决,法师来了也无法处理,菩萨来了可能也不行,佛陀来了就不好说了——“噢,你是佛陀,那我只能听你的。算我命不好,本来这件事我没有错,但现在只好认命了……”
己三、旁述心之特点:
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
其中具惑如初者,诸求胜法如末者。
众生的心千差万别,古人有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面相而言,有些人胖,有些人瘦,有些人的头大,有些人的头小,同样,我们的心也是各种各样。曾经有一个茶馆,茶叶、茶杯都是同等的价钱,但为了观察众人的心态,他们把茶杯做成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结果来了5个人,每个人选择的杯子都不一样,有人喜欢黄色的,有人喜欢白色的,由此可见,外境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好坏,完全是不同的分别心在作怪。不仅众生的爱好不同,佛经中说,众生的贪心也不相同,有些喜欢老年人,有些喜欢年轻人,有些喜欢中年人。
既然每个众生的心态不同,他们的记忆也有差异,此处以三个比喻进行说明:第一、不稳固,如同水面上的图画,刚画完就消失了,随着波纹此起彼伏,什么也不会留下来;第二、比较稳固,就像土上写的文字,除非遇到刮风下雨,否则不会轻易消失;第三、极稳固,犹如石头上刻的花纹,纵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上面字迹依然不变。(以前我们去印度时,在佛陀的降生地,看到阿育王立的石碑,说是佛陀于此降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但碑文仍然清晰可辨。)我们的心也分为这三种。有些人记什么都非常牢固,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而有些人听完就忘光了,今天听《亲友书》时觉得很好,但下完课之后,全部都没有了,就像水中的花纹一样。
我们对烦恼方面,不管是贪心、嗔心、痴心,最好能像第一种——水中的花纹,刚才气得不得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又非常开心,不会想报仇。世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心态不合理。原来有个人跟我讲:“此仇非报不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样冤冤相报,只会增加自己的罪业,不管是什么冤仇,应该像水中的花纹,当下一笔勾销,这是最好的。
至于善法方面,如希求佛法,生起信心、悲心,背一些教证、论典、上师教言,则应像第三种——石头上的花纹那样稳固不变,过多少年也记忆犹新。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当时有70多岁了,但他老人家口中的教证滔滔不绝,一直不断地引用:“《入行论》中说什么,上师又说过什么……”很多不信佛教的人听了,都特别惊讶:“老年人记性还这么好啊!”所以,我们修持正法的人,善心善行应该像石头上的文字,永远都不要忘。龙猛菩萨还说过:“智者不会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下来,犹如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纵遇命难也不改变。”
因此,我们行持善法时间要长久,不能今天学习这部论典,明天就忘光了,连一个教证也想不起来,而恶业方面,10年前别人说一句你不爱听的话,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贪嗔烦恼铭刻于心,善法方面却忘性极大,这是不合理的。应该要反过来,对佛教的教证理证,多少年也不会忘,满脑子都装着善法,恶业却荡然无存。上师如意宝的一生就是这样:他小时候学习的佛法,不管教证还是公案,老年时仍倒背如流;别人对他的仇恨加害,以及世人念念不忘的琐事,他心里点滴不存,贪嗔痴、嫉妒、傲慢等对解脱和今生来世无有实义的烦恼,就像水中花纹一样全部消失。
我们每个人的心态虽然不同,但长期串习特别重要。本来你对善法记得不好,对恶法记得很牢,然通过善知识的引导,可以慢慢改变。若对论典记得很清楚,对恶法好像没什么兴趣,那你的相续就完全转变了。很多道友刚来学院时,嗔恨心也很重,看似根深蒂固,但后来通过自己的精进努力,现在善法不容易退失,恶法很容易断掉。
大家也要经常观察,看自己的心属于哪一种?善恶方面是像水中花纹,还是土上写字,或是石上刻字?别人如果问你,你不一定愿意说,可是自己问自己,应该知道答案。等晚上睡觉时,不妨想一想:“我是哪种人啊?从明天开始,我应该把所有的仇恨忘掉,所有的善法记得清清楚楚。再过20年,《亲友书》的内容还朗朗上口,《入行论》的颂词也滚瓜烂熟。”若能这样想,那说明你学习有进步。
好!没有时间了,本来我还想讲很多。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五节课
思考题
18、众生的语言,归纳起来有几种?请具体阐述,并以比喻一一对应。你应该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19、众生的今生来世,各自有什么明暗差别?分为哪几种形式?请举例说明。
20、请以芒果为喻进行分析,众生内心与外表的不同类型。你属于哪一种?明白此理对你有什么帮助?
21、为了避免对异性产生不正当贪念,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应当如何守护根门?请从各个角度加以剖析。
22、面对形形色色的外境诱惑,我们要如何守护这颗动摇不定的心?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亲友书》在讲“道之本体”中的六波罗蜜多,现在是安忍波罗蜜多。它有四方面的内容,前三个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四个。
昨天分析了,众生的心千差万别,善心、菩提心、取舍因果的心应当尽量稳固,不要今天听的法,明天就忘了,刚生起的悲心和信心,再过几天就销声匿迹了,这样增上功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烦恼心、忧愁心、怀恨心,不要让它在相续中呆很长时间。有些人该记的记不住,不该记的一直记得,虽然这是凡夫人的特点,但也跟自己的串习大有关系。大家学习本论之后,应该经常去修持。别人与你有过冲突,说了不恭敬的语言,这个疙瘩没有解开,这个伤痕没有愈合,也要尽量把它忘掉,像水中的波纹一样当下消失。而上师的教言、诸佛菩萨的金刚语、自己的善心,要想方设法让它长期存留,这是要努力达到的一个目标。
己四、断除嗔恨之缘——粗语:
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
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口说,众生的语言,大致归纳有三种:一、上等者——称心如意之语,即随顺六道众生的根基,说不同的悦耳语。如云:“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些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所传下的金刚语,可以开示解脱正道,利益众生直至成佛。
二、中等者——真实语,指力求诚实、心口一致的老实话。这种人不会讲什么甚深道理,但说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来也不说谎,不会捏造事实。
三、下等者——虚语或颠倒语,指虚伪颠倒的妄语、粗语、恶语、绮语。它的范围比较广,凡是不悦耳的言词,如语言空洞,无有实义,带有欺骗性、狡诈性,均可包括在这里。
此三种语言可用比喻一一说明:称心如意之语,好似甜美的蜂蜜,甜美的滋味谁都喜欢;真实语,宛如美丽的鲜花,处处惹人喜爱;虚语或颠倒语,如同肮脏的粪便,别说真正接触,哪怕听到一句,也令人极其厌恶。
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语言是非常关键的,它是重要的连接纽带,不管你是否学佛,都应该具备悦耳的语言。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若说柔和悦耳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功德还会增上。世人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以刺耳的语言伤害他人,很长时间都没办法愈合。所以作者要求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说话要真实可靠、柔和委婉,不要说谎话,更不能用粗暴的语言。
有些人认为粗语比较有力量,能承办一些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也讲过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的衣服吹掉。北风刮得特别猛厉,那人为了抵挡寒风,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阳光明媚,那人渐渐觉得暖和,于是脱掉大衣。北风喻为恶语,南风则为美语,所以,认为说粗语容易承办事情,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要想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必须依靠婉转的语言。
《入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应该让别人乐于接受,说一些称心的话语,把意思表达清楚。有些人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是在赞叹还是毁谤,他自己说什么也不明白,这可能跟性格有关吧。我们说话不但要主题明确,同时要顾及到别人的感受。藏地有种说法是:“说一句话,要看一百个人的脸色。”又说:“语无剑刃,能刺人心。”可见,交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会得罪很多人。有些道友说:“这个人3年前对我说过什么,这话一直刺到我的心坎深处。已经过了这么年,我的伤口还是没有治好……”当然,修行境界比较差的人,经常会受到语言的刺伤,倘若你修行很不错,哪怕别人冤枉你、侮辱你,你也会当成耳边风,不会引生烦恼或者痛苦。可是凡夫人不一定有这么高的境界,经常会受到语言的影响,所以说话还是要注意。
这次学了《亲友书》以后,我们说话要谦恭有礼,不要说粗语脏语。有些人对教理一窍不通,但骂起人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各种“教证”十分丰富。我看到某些人跟工人吵架时,本来觉得他平时不太会说话,不要说《释量论》或《入中论》,让他解释一下《入行论·回向品》的颂词,他也像嘴里含了块石头一样吐不出来,但是没想到,他骂人时语言源源不断,内心马上变成一个大“伏藏”。素质比较低的人,最会骂人。不过我们学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上师如意宝在世时规定:道友之间不能取绰号,不能互相恶口谩骂。学院里常住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一点,然世间上的有些人,开口不带脏话就不舒服,说出来的语言,我们听后根本不敢重复。有些生意人互相吵架,甚至父母骂孩子时,很多话特别难听。我们也学过《百业经》、《贤愚经》中的公案,这样恶口骂人的果报如何,大家应该比较清楚。
在说话的过程中,一定要说真实、称心的话语。学了这个颂词,希望你们内心有一种誓言。什么样的誓言呢?以前自己说话不太注意,骂过什么什么人,从现在开始,在诸佛菩萨和上师面前发誓,今后嘴巴干净一点,不要像乌鸦一样整天给人带来噩兆。如果你们真有口才,可以多背一点《入行论》的教证,生气的时候,看能不能用上几个?不过,有些人生气时不要说《入行论》,可能连“嗡玛呢巴美吽”也不想念。
戊四(精进)分二:一、教诲精进之对境;二、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
《入行论》中说,精进的本体就是喜欢善法。这个方向,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有些人做生意赚钱很精进,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读书很精进,这些都不叫真正的精进,只有为自他今生来世的快乐作奋斗,才是真正的精进。
己一、教诲精进之对境:
今明后明至究竟,今暗后暗至最终,
今明后暗至终点,今暗后明至圆满。
如是四种类型人,国王当做第一种。
每个人的今生来世都有明暗的不同差别 ,由于各自的业力和因缘不同,有些人今生光明、来世光明,有些人今生黑暗、来世黑暗,有些人今生光明、来世黑暗,有些人今生黑暗、来世光明,总共有四种人。
具体而言,
一、“今明后明至究竟”:是指今生光明,来世也光明,也就是说,即生中生活得圆圆满满、幸福快乐,来世乃至生生世世也享受安乐。例如,在佛教历史上,萨迦班智达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布玛莫札也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还有很多高僧大德,不像凡夫俗子一样生活有压力、心里有痛苦,他们看破了一切俗事,今生中法喜充满,来世也是从光明趋向光明,不会遭受任何痛苦。
二、“今暗后暗至最终”:指即生中苦不堪言,来世也非常痛苦,如屠夫、妓女等造恶业者。有些屠夫、渔夫每天从早到晚都很辛苦,他们吃穿十分简陋,住处就像狗窝,即生中赚不到钱,温饱也难以解决,一直烦躁、忧愁,由于杀害了无数众生,来世也会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感受无量苦楚,这是毫无疑问的。
或者说,有些众生即生中是旁生,来世又变成旁生或者恶人。就像莲师等人昔日造塔时,有一头运土的黄牛发恶愿,后来投生为朗达玛魔王,造下非常可怕的恶业,后世也不断地感受痛苦。
三、“今明后暗至终点”:是指今世安乐无比,后世痛苦不堪。迦叶佛时,有一个出家人叫西哦色嘉,当时是人寿二万岁,他的生活、处境等非常安逸。但因为生起了傲慢心,出言不逊给许多比丘起“牛头”、“马头”、“虎头”等恶名,他死后转生为庞大鲸鱼,身上具有马头等十八个头,直至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之间,也没有得到解脱。
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今生比较富裕,赚的钱很多,常去五星级宾馆享乐,看起来真的很有福报。可是他们开肉联厂、办渔场,造了大量恶业,以此杀生害命的果报,这一辈子完了之后,就会步入痛苦之旅。有些贪官也是如此,今生灯红酒绿、脑满肠肥,尽情挥霍老百姓的血汗,但他们未来的去向是什么,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四、“今暗后明至圆满”:是指今生虽然饱尝痛苦,后世却踏上幸福之路。有些人为了利益众生获得佛果而苦行,现在住的条件比较差,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看起来很可怜。但实际上,今生通过这种苦行,罪业可全部得以清净,未来定会拥有无限光明。还有一些病人,今生被病痛日日折磨,表面上痛不欲生,但依此遣除了重大罪业,来世也会非常美好。
综上所述有四种人,我们不妨观察自己是哪一种。在这里龙猛菩萨要求国王:你应该选择做第一种,今生行持善法、看破一切,不会有痛苦,来世也是非常快乐。米拉日巴的传记中说,曾有一个国王邀请他,但他怎么都不肯去,使者说:“国王的皇宫应有尽有,别人受到国王的邀请,高兴都来不及,你为什么不去?”米拉日巴给他唱了一首道歌,其中有一句是:“贪著欲乐汝王臣,若效米拉臣民行,今生来世皆快乐。”你们若能效仿我米拉日巴,今生来世都会很快乐,不必希求皇宫里的快乐。
真正的修行人了知万法无常,不贪著一切。遗憾的是,世间人却执著这些现而不实的虚幻,若能通达万法的真理,对任何迷乱都会看破,以此因缘,今生不会造业,来世乃至解脱之间,会从光明趋向光明。经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所以,行持善法的人今生来世都快乐。
龙猛菩萨把人类作了总结性分类之后,我们应该想到,自己虽然有烦恼,但目标不能离开行持善法,若能如此,今生中非常快乐,来世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最终必定超胜轮回。
己二、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
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
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在精进时,要认清人类有几种不同的分类,就如芒果一样。芒果可分四种:一、外表已经成熟,看似可以享用,但里面很生;二、里面早就熟透了,但外表还是绿绿的,好像没有熟;三、里面没有熟,外面也没有熟;四、里面成熟了,外表也显出成熟的样子。
芒果,相信大家比较熟悉。以前藏地没有这种水果,50年代,藏地著名旅游家根登群佩大师去印度时,在《印度游记》中说,他享用芒果时,非常羡慕,觉得藏族人福报这么小,没有如此好吃的东西,芒果就像是新鲜的酥油,如何如何甜美……不过我认为,藏族的福报并不小,如今的佛法除了藏地雪域,印度也没有这么兴盛。一个地方的福报大小,并不是在芒果上安立的,而要看解脱的唯一因在哪里。到目前为止,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有没有像藏地这样佛法兴盛的,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说福报太浅薄,我觉得也不一定。
通过芒果的比喻,人类大体可分为四种:
一、外表成熟、里面未熟:这种人行为上十分如法,但内心的境界并没有与行为相一致。譬如大天比丘,他造了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三个无间罪,贪嗔烦恼极其炽盛,外在却是一位威仪具足的比丘,“度化”众生的能力非常大,身边的弟子多达十万。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再也没有一个凡夫能像大天一样摄受如此众多的眷属。
包括现在的有些修行人,外面行为也特别庄重,似乎内心非常成熟,人人对他赞不绝口,但他内在的贪心、嗔心、恶心非常可怕,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去年有一个领导跟我讲:“你们出家人中,某某人看起来很好,其实做了很多坏事,所以,出家人中也有很多坏人。”我听后有点不高兴,说:“你们党员中难道不是吗?你看上海的陈良宇,他没被逮捕前的讲话中,说不准贪污说得那么好听,最后还不是发现他劣迹斑斑?”那人也没有说什么。确实,有些人表面上看来特别好,实际上只有自己最清楚。
二、里面成熟、外表未熟:内心与佛法完全融为一体,但表面上没有成熟,甚至疯疯颠颠,就像济公和尚一样。其实包括六祖大师,直至开悟时也不认识字,仍是个在家人,外面好像没有成熟,但内在的证悟已臻究竟。藏汉历史上,这样的成就者也非常非常多,心跟诸佛菩萨的境界无二无别,可是外表的形象却是猎人、妓女等等。
三、内外皆未熟:这是普通的世间人。有些大城市里的人,喜欢去舞厅等不清净的场合,内心除了一堆贪嗔痴,什么境界都没有,从外表也看得出来,留着长长的头发,穿得不伦不类,走路摇摇晃晃,边抽烟边喝酒,嘴里还哼着流行歌……内外都是一模一样。
四、内外皆熟:比如自古以来公认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包括我们法王如意宝。他们的境界与佛法融入一体,外在的行为也令人生信,挑不出任何毛病,内外都非常圆满成熟,犹如金瓶般,是世间的庄严。
这四种人,在《水木格言》中也曾描述过,如云:“佛说内外熟生,芒果分为四种,根据内心行为,人分贤劣多种。”论中也以芒果的比喻对人类的不同差别作了分析。可见,外在不如法的人,不一定是真的不如法,故佛陀在经典中说:“除了如我般的补特伽罗以外,其他众生均无法了知别人的相续。”一个人看似颠颠倒倒,却不一定没有境界;一个人威仪非常庄严,走路都不敢踩地,也许只是一两天的新比丘,不一定有真实境界。
此处从四个角度分析的窍诀,临济宗称之为“四料简 ”,我们可依之观察自己或他人:到底是内心和行为都如法呢?还是一种不如法?或是全部不如法?虽然颂词中没有明说,但作为初学者,一定要做内外成熟的“芒果”,这样别人也不会生起邪见。(讲桌上每天都有芒果,今天怎么没有啊?可能明天又拿来了,你们真是……)否则,你内在没有成熟,外在却有种种成熟相,这叫做“诈现威仪”;或者你有一些超胜的境界,但行为却疯疯颠颠,别人也不一定接受得了,所以,初学者应该做表里如一的内外成熟者。
戊五(禅定)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断除违品散乱;二、修行同品四无量。
庚一(断除违品散乱)分四:一、断除对境之散乱;二、断除世间八法之散乱;三、断除财物之散乱;四、断除受用之散乱。
辛一(断除对境之散乱)分二:一、以转变内想之方式禁护根门;二、以知对境之法相方式而断除贪执。
壬一(以转变内想之方式禁护根门)分四:一、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二、教诫护根门防止其他欲妙;三、未护根门之过患;四、佛陀赞叹护根门。
癸一、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
作为一个凡夫人,守护自己的根门非常重要,不然的话,长期行持善法有一定困难。因此,作者教诫国王说:
切莫眼瞧他妻室,若睹亦随其年龄,
作母女儿姊妹想,若贪真观不净性。
乐行国王是在家居士,对在家居士而言,一切烦恼中,贪欲最严重。(我们所处的地方之所以叫“欲界”,就是因为众生的欲望极其强烈。)所以作者对乐行国王说:你不可故意盯着他人的妻子看,一旦不小心看到了,也要根据年龄,如果比自己年长,那就作母亲想;比自己年轻,就作女儿想;若与自己年龄相仿,则作姊妹想。《杂阿含经》中也说:“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假使这样也不能避免生贪,那应该观其不清净性。
对于男众居士或出家人,戒律中规定了这种观想方法。反之,你若是女众,无论居士还是出家人,看见不同年龄的男众也可依此类推,把他们作父亲想、兄弟想、儿子想。
然而,现在的社会特别疯狂,大多数人没有满足感,尤其是在家人许多行为非常不如法。《华严经》云:“行菩萨道者,于自妻常自知足。”行持菩萨道的人,对自己的家属理应满足,否则,就会毁坏世间正规,也毁坏了自己的居士戒。
当然,出家人必须断掉一切淫行,这没有什么可说的。假如实在无法对治烦恼,则应观想对方身体不净的本质。《中观宝鬘论》云:“女色皆不净,汝贪由何起?”异性的身体,从头到脚里里外外分析下来,没有一处干净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剖析,就可以断掉相续中的贪心。
这些窍诀的确非常深。那天有一个道友说:“我在社会上混的时间比较长,出家时自己也很怀疑:男女问题上会不会烦恼特别严重?担心自己到时候守不好戒,总有这方面的顾虑。后来学习《入行论·静虑品》后,从内心中了解到身体不清净,没有什么可贪的;然后又学了《智慧品》,从根本上了解贪执者的我和所贪的对境都不存在。我这种见解也许是暂时的,但我确实生起了这种定解!”我听后生起很大的欢喜心。自己辛辛苦苦给大家传法,如果像在石头上倒水,一会儿就干了,那没有什么意义。所谓的学佛,应该通过这种方式来调伏相续。我们以前没有学佛、没有出家时,烦恼可能特别深重,人尽皆知,但通过佛法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现在完全可以重新做人。其实古往今来有些大德也是如此,他们在家时要么嗔心严重,要么痴心严重,要么贪心严重,但后来依靠适合自相续的窍诀,不仅调伏了自己,还度化了无量众生,这类现象比比皆是。
现在大城市里很多人经常邪淫,家庭关系处理得不好,最后导致离婚等不愉快事情发生,这些都是不合理的。你们应像龙猛菩萨所教诫的乐行王一样,作为在家人,要过一个清净的生活,虽然无法彻底根除不净行或者贪心,但也应该有一种满足感,在清净的生活中行持佛法,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癸二、教诫护根门防止其他欲妙:
当如闻子宝藏命,守护动摇之内心,
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
色声香味等外境时刻都在引诱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刹那也不安住,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对治。往昔如群星般的成就者,最初他们的心也是动摇不定,但遇到善知识得受殊胜教言后,依靠反反复复的修持,最终获得无上成就,心也变得如如不动。所以,只要肯下功夫,谁都能成为堪能者、调柔者,这一点没有任何困难。
那么,要如何守护这颗心呢?要像守护闻法、孩子、宝藏、生命一样,千方百计地护持根门,防止对外境的色声香味等生起贪染。我们的心真的很可怕,比如你去一个小饭馆吃饭,在短短的半个小时里,这颗心就会四处散乱:一会儿看看厨师在炒什么菜,他的动作怎么样,穿的什么衣服;一会儿又被旁边的电视吸引,马上专注到电视上,觉得荧屏里这头牦牛好看,那头山羊不错;一会儿前面出现了什么对境,心又开始起伏不定……《妙臂请问经》中说:“心如猿猴,贪著诸境乐而不舍。”汉地也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说明凡夫人的心犹如猿猴、野马,刹那也不安住。如果心一直这样下去,会把我们带入危险的境地,所以我们要依靠诸佛菩萨和上师们的窍诀,尽量守护自己的心,就如同下面所讲的四种情况:
一、闻法:听闻佛法务必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心完全专注于对境。假如你三心二意、心不在焉,那听什么也记不住。
二、母亲看护孩子:母亲若经常心不在焉,没有时时看好孩子,就会发生很多危险状况,比如孩子被大水冲走了、被车压死了、被恶人绑架了。所以,现在的母亲每天都很担忧,孩子上学时又去送又去接,就算白天上班做事,心里也一直惦念着孩子。
三、看护宝藏:末法时代虽然没有如意宝,但钱包、银行卡就是有些人的宝藏,拥有者随时对它小心保护,生怕被小偷偷走了。
四、生命:每个众生最爱护的就是生命,生命一旦受到威胁,会全力以赴地进行对抗。
我们护心也应当像这些比喻一样,时时刻刻护持,不要为违缘所转。在《方广庄严经》中,以毒叶、猛火、宝剑之比喻,说明了色声香味等欲妙的危害性 。无著菩萨也说:五欲六尘如同捕鱼的诱饵,鱼儿被贪欲所牵引,尝诱饵时就会被钩住。同样,凡夫人也因为贪著妙欲,被贪欲所钩,而在轮回的网中永远无法解脱。
欲妙,就好比凶恶的猛兽、剧烈的毒药、锋利的刀刃、残忍的怨敌、熊熊的烈火,我们稍加接触,便会感受巨大伤害,其过患无量无边。诸圣者早就知道这一点,他们不但理论上明白,实际行动中也不会贪执。而我们初学者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可对此并没有深刻领会。其实,贪执色法就像飞蛾扑火,贪执声音就像野兽听猎人弹琵琶,这些比喻都足以说明对五境不应贪执。一有贪执,我们马上要认识到:“再这样贪下去,我在轮回的铁网中,永远也解脱不出来。”然后,提起诸佛菩萨赐予的智慧宝剑,奋力斩断迷乱之网!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忍心看这么好的法沉底,本王尽一下护法的职责,顶起来。
我们可以和三千大千世界无尽珍宝擦肩,可以和福寿无量的转轮圣王之位擦肩,但如果和珍贵的佛法擦肩,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生命,如朝露,只在呼吸之间,用这宝贵的人身做真正有意义的事吧。只要活着,就闻思修行,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