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重庆唱读讲传香港行首演一票难求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183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U6795P1T1D23894495F21DT20120207120215.jpg
谢家湾小学学生诵读《滕王阁序》。 记者 陈维灯 摄
  “还有演出票吗?”“能不能找张票,香港这边合作方要”……

  这几天,负责文化经典现代红歌耀香江――重庆“唱读讲传”香港行票务的香港大公报公关策划部总经理钟丽娟,手机天天被打爆,多半都是要演出票的,可她十分苦恼:手里早已没票了。

  飞回香港找票看演出

  昨晚7点,演出开始前半小时,音乐厅外赶来一位60多岁的老人。

  他一边用纸巾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从工作人员手中领到一张演出票。“多谢、多谢!”他看着手中的票,一脸的满足。

  老人叫章镇和,身为香港居民的他春节回福建老家过年,原本计划元宵后回香港,却在网上得知此次演出的消息,决定提前返港。

  他4日回到香港,到香港专门卖演出票的通利琴行买票,被告没票,不甘心,又找到演出场地香港大会堂音乐厅,打听到是香港大公报在负责票务,于是连忙打电话,工作人员得知他专程飞回香港看演出,为之感动,最终为他挤出一张票。

  “高兴呀,80年代从大陆来香港,很喜欢红歌,能把我带回那些激情澎湃的岁月。”他微笑着说。

  提前一个半小时排队等候进场

  6点钟,天还没黑,就开始有香港市民到大会堂等候。此时,离演出还有1个半小时。

  6点50分,大会堂里已有序排起了3条长队,人越来越多,队伍蜿蜒排到了马路上,犹如一条长龙。

  由于票上无座位号,先入场的观众可以坐到好位置,近距离观看演出,所以观众早早就来到大会堂。

  年迈的钟婆婆领着一大一小2个外孙来看演出,小外孙张健才9岁,“让他来看看,感受下,没错。”

  87岁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来了,年轻的香港市民也来了……

  一位没有票感到十分遗憾的香港市民说:“这样的演出在香港很难得,大家都想来看,真希望能多演几场,让我们也有机会现场看到演出。”

  郑颖芬:

  引导观众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周芹 陈维灯

  “问我家在哪里?家在中国,从前我总在心里默默说。问我家在哪里?家在中国,今天我总是这样自豪地说……”

  昨晚的文化经典现代红歌耀香江――重庆“唱读讲传”香港行首演舞台上,香港女高音歌唱家郑颖芬的一曲《我家在中国》,引起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也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样的场景,让郑颖芬不由得想起了去年7月,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会的情形:

  当最后一个曲目《浏阳河》在金色大厅“弯了几道弯”后,观众的掌声停不下来,不得不返场的她,就是用这首《我家在中国》向维也纳市民带去了来自东方古国的问候。

  而在去年11月,郑颖芬还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举办了主题为“东方红”的专场音乐会,在香港掀起了一股“红歌”热潮。

  能够作为此次表演嘉宾之一,郑颖芬觉得格外荣幸。她不仅早早就来到演出现场进行彩排,更在彩排时不断地与为其伴舞的重庆消防艺术团的演员们沟通,“我们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但很默契,感觉非常好。”

  上网看重庆演员的演出视频

  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但郑颖芬早在接到邀请参加此次演出时,就已经着手准备与重庆消防艺术团演员们的同台演出了。

  她上网找到重庆消防艺术团此前的表演视频,细心观察她们的表演形式、舞台走位等,并揣摩自己在舞台上应该如何与她们进行合作,“希望(和她们)能在舞台上擦出火花啦。”因此,虽然在此次配合之前,双方素未谋面,但走上舞台不仅不觉得陌生,反而如配合了很久般默契。

  郑颖芬也给予了演员们很高的评价:“很专业啊,一点都看不出是业余演员!”

  要尽量让观众听到想听的歌,也要引导观众了解传统文化

  由于是首场在香港举行以“东方红”为主题的音乐会,郑颖芬一时成为香港的焦点。

  对此,郑颖芬说:“香港上了年纪的人都很喜欢红歌,因此要尽量让观众听到想听的歌。”而对于年轻观众,郑颖芬则认为红歌和中国的很多经典民歌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歌唱家,有责任“引导观众了解和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李明英:

  传统文化的土壤没人耕耘 就会荒芜

  本报记者 周芹 陈维灯

  作为一个在香港坚持唱红歌25年的歌唱家,李明英对于能够受邀参加昨晚重庆“唱读讲传”香港行的演出活动感到十分高兴。

  “我会一如既往支持重庆‘唱红’,只要你们需要,我就一定参加。”

  25年来,李明英始终坚持用“原声态”唱法(多用真声少用气声)进行演唱,并始终坚持扶持香港有潜质的青年民歌手,“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如果这块土壤没有人耕耘了,就荒芜了。”

  一唱红歌就浑身来劲

  上世纪80年代初,李明英从北京一个人背着行囊来到香港,没想到这一来就留下了。

  李明英回忆刚来香港那几年,很孤独,想找个聊天的朋友都难。那时候的香港,年轻人爱听流行乐,年长一些的喜欢本地粤剧,喜欢听、愿意唱中国民歌的人,屈指可数。而和她同时期来港的内地歌唱家,有的很快去了欧美发展,另一些愿意留下的,也多转去唱流行通俗歌曲,“因为他们觉得在香港唱民歌赚不到钱。”

  她偏偏是个倔脾气,一直坚持,“一唱红歌就浑身来劲”。

  后来,在民歌音乐会上,李明英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台上,大家一同歌唱;台下,一众朋友聚在一起聊音乐、聊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跟初到香港时相比,李明英说如今条件“好多了”:渐渐有人愿意了解民歌了解“原声态”唱法。她也不时开办民歌或怀旧金曲学习班,让那些自小哼唱《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长大的学员,有个忆旧怀想的角落。

  只要有人学,就发疯似的教

  “希望有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学习和传唱这些歌曲。”为此,李明英成立了民歌艺术团。

  对于有潜质的香港青年民歌手,李明英不遗余力大力扶持,郑颖芬就是其中之一。李明英在一场“东方红”音乐会上经人介绍结识郑颖芬,觉得郑颖芬嗓音好,就鼓励她多学多唱。如今,郑颖芬已是香港知名女高音歌唱家了。

  不过,李明英也说,在香港发掘有天分且乐意唱民歌的年轻人不容易,一来本地长大的歌者不习惯用普通话唱歌,二来这些“70后”或“80后”的年轻人,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映山红》和刘三姐的故事,知道得太少。

  “只要有人学,我就会发疯似的教。”李明英每周都会抽时间到学校为学生们讲课,讲中国传统文化,讲“原声态”唱法,并且经常到各地去“义演”。

  “不为别的,就是一种信念,要让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流传下去。”化好妆,李明英穿起表演服走向前台。

  昨晚,她的一曲《好日子》,唱得香港大会堂音乐厅红红火火,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重庆“唱读讲传”香港行昨晚成功首演

  (上接1版)张敬知高难度、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云雀》,让观众十分惊叹,著名主持人金铃情不自禁地说,希望重庆的学生们经常与香港学生进行切磋交流。

  两个小时里,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歌曲,一段段铿锵有力的诵读,赢得了现场观众一次又一次如潮的掌声,也让香港观众深刻感受到“唱读讲传”的魅力,了解到“唱读讲传”的内涵。

  香港市民蔡国安先生在演出开始前一个半小时就在音乐厅外排队等候,看完演出,蔡先生说“等待是值得的”,并表示,“以前听说过重庆的‘唱红’,但百闻不如一见,确实非常精彩。”香港市民郑英雌女士也表示,“很震撼,很感动”,并建议“大家都能来看这样的演出”,希望“重庆每年都来演出。”

  原全国人大常委、大紫荆勋贤曾宪梓坐着轮椅也来到大会堂,看完了整场演出。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全国政协常委、香江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孙西,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长余国春,大紫荆勋贤吴康民,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文化总会会长高敬德,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召集人袁武,香港工会联合会会长郑耀棠,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王敏刚、吴亮星、蔡素玉,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李国强,全国政协委员林光如、朱莲芬、蓝鸿震、施展熊,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副主席、香港岛各界联合会理事长蔡毅,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副会长兼总裁冯洪章,香港中华总商会艺术文化委员会主席司徒源杰,香港青年联会主席叶振都,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王惠成,大公报董事长兼社长、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姜在忠,香港亚洲电视执行董事盛品儒,成报社长田炳信,信报总编辑陈景祥等,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何事忠观看了演出。

  此次活动是应大公报(香港)有限公司和香江国际集团、香港中华文化总会、香港广东社团总会、香港福建社团联会、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香港中国企业协会、香港工会联合会、香港岛各界联合会、香港中华总商会艺术文化委员会、香港青年联会、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的联合邀请而举办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