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积聚圣天世德之宝

注册
2005-12-08
消息
466
荣誉分数
10
声望点数
128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81

第一节课

思考题

[FONT=KaiTi_GB2312]1[/FONT][FONT=KaiTi_GB2312]、[/FONT][FONT=KaiTi_GB2312]若想迅速成就圣天与世德这两种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FONT]

[FONT=KaiTi_GB2312]2[/FONT][FONT=KaiTi_GB2312]、有些人认为:“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地修持佛法,世间上的高尚品格自然就会具足。”这种想法对吗?请以比喻具体说明。[/FONT]

[FONT=KaiTi_GB2312]3[/FONT][FONT=KaiTi_GB2312]、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为什么?[/FONT]

[FONT=KaiTi_GB2312]4[/FONT][FONT=KaiTi_GB2312]、[/FONT][FONT=KaiTi_GB2312]有些人不用劳作,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一贫如洗,这是[/FONT][FONT=KaiTi_GB2312]什么原因所致[/FONT][FONT=KaiTi_GB2312]?了知此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FONT]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FONT=KaiTi_GB2312]今天宣讲《二规教言论》。为什么要讲这部论典呢?因为在学《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佛的同时必须打好人格基础。不然,尽管《入菩萨行论》讲的大乘佛法非常殊胜,但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来盛,注入陶器里一定会裂开的,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续中。且不说大圆满、大威德等密法,以及显宗中观的般若空性,如果自己的人格不好,即使出离心、菩提心也生不起来。因此,我希望凡是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必须要学习《二规教言论》。[/FONT]

[FONT=KaiTi_GB2312]这部论典,以前大恩上师如意宝讲过许多次,我本人也在法王座下听过三四次。[/FONT]1998[FONT=KaiTi_GB2312]年刚翻译出来的时候,我讲过一遍,[/FONT]2003[FONT=KaiTi_GB2312]年法王传讲时我也给大家做过同步翻译[/FONT][1][FONT=KaiTi_GB2312]。[/FONT][FONT=KaiTi_GB2312]对有些道友而言,《二规教言论》[/FONT][FONT=KaiTi_GB2312]是比较熟悉的[/FONT][FONT=KaiTi_GB2312]。当然,熟悉并不是很重要,在自相续中反复串习才最关键。[/FONT]

[FONT=KaiTi_GB2312]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如果人都没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谈不上的。现在有些人对世间学问非常精通,但从平常的言行举止来看,对做人的基本原则可谓一窍不通,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捉襟见肘。所以每天学一点做人的道理,对今生来世都会有莫大的助益。[/FONT]

[FONT=KaiTi_GB2312]我本人非常喜欢学习做人的道理。虽然自己做得不好,为人处事非常糟糕,有时候确实十分惭愧,但我还是很喜欢学习这些论典,比如《君规教言论》、《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以及世间上净化人心的人规教言。我认为,倘若连一个好人都算不上,想获得成就,变成一个好的修行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如同播种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地贫瘠荒芜,要想五谷丰登,那简直是痴人说梦。[/FONT]

[FONT=KaiTi_GB2312]现在好高骛远、希求高法大法的人比较多,而重视人格的人比较少。要知道,学习佛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良好人格为基础,法再怎么样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因此,这次宣讲《二规教言论》,原因也在这里。[/FONT]

解释题目:二规教言论

[FONT=KaiTi_GB2312]所谓“二规”,就是佛规和世规。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在藏文当中,本论又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也就是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由此,本论的殊胜可见一斑。[/FONT]

[FONT=KaiTi_GB2312]以前上师经常强调这里面的教言,他老人家每做一件事情,都用它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作为后学弟子,我们应该遵循传承上师们的传统,也用这些格言来要求自己,尽量在人格方面加以完善。否则一辈子都糊里糊涂的,死守老习气、老毛病不改,这样活着也没有多大意义。[/FONT]

[FONT=KaiTi_GB2312]首先讲礼赞句:[/FONT]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FONT=KaiTi_GB2312]这里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祈祷文殊菩萨,加持护佑所有闻思修行这部论典的人。颂词字面上比较简单,意思是说,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FONT]

[FONT=KaiTi_GB2312]所谓出世间智慧,指证悟空性、无缘大悲、佛陀不可言说的相好庄严等,世间智慧则是取舍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等,通过祈祷文殊菩萨,就能获得以上这些功德。[/FONT]

[FONT=KaiTi_GB2312]《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现在世间上有些人智慧不够、精力不够,若能经常持念文殊心咒、祈祷文殊菩萨,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愚昧无知的众生。《大忿怒续》中也讲过:“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宝积经》十五品的《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还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释尊广传》中亦言: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FONT]

[FONT=KaiTi_GB2312]文殊菩萨是三时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是一切诸佛的长子,佛陀经常在佛经中赞叹他。假如经常祈祷文殊菩萨,持诵心咒“嗡[/FONT]阿热巴杂那德”[FONT=KaiTi_GB2312],无垢文殊菩萨定会护佑我们,尤其是学习这部论典的人,应该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所以,大家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仁波切,有了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自己的所作所为必定如理如法、懂得取舍。[/FONT]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FONT=KaiTi_GB2312]此颂是立宗句。在这个世间上,人人极为赞叹的是什么?就是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FONT](圣天)[FONT=KaiTi_GB2312],以及世间天尊和世间美德[/FONT](世德)[FONT=KaiTi_GB2312]。平时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做什么都很顺利,应该是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这个人什么功德都非常圆满,应该是诸佛菩萨在护佑他。”世间人特别赞叹的,就是圣天与世德。要想如吸铁石吸铁屑般自相续迅速获得这两种美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就是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十种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FONT]

[FONT=KaiTi_GB2312]各位一定要重视这部论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好修行人,之所以无法做到,所作所为不成功、不顺利,就是没有得到护法神和天尊的加持。比如有些人家庭不和、工作受挫、生活不快乐,有些修行人的人格不稳重、心态不调整、身体不舒服、经常遭受谣言的攻击,这些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业力现前,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人格太坏,护法神和非人都不愿意保护[/FONT](此理下面还会具体分析)[FONT=KaiTi_GB2312]。倘若得到他们的保护,做什么都会一帆风顺,心情舒畅快乐,修行没有任何障碍,家庭工作也会非常圆满。而获得保护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具备这两种美德。[/FONT]

[FONT=KaiTi_GB2312]有些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事业十分圆满,做任何事情都能如愿以偿,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二者的关键差别在于:是否具足这些功德和窍诀。在座的道友也好,电视网络前的道友也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今生来世顺顺利利,修行、工作、家庭圆圆满满,快快乐乐。但很多人都达不到这种目标,原因是什么?百分之八十就是因为没有精通这些教义,当然也有前世不可饶恕的恶业等其他因素。[/FONT]

[FONT=KaiTi_GB2312]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二规教言论》的时候,尽量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先在上师面前听,听完了以后认真思维,思维过后对每一个道理深信不疑,有了这种见解之后,在实际行动中尽力去行持。现在世间上有些人,买一件产品或搞一个项目时,首先都要学习半天,掌握了操作方式后,自己会有一种信心,有了信心后再去做,成功率是很高的。假如你信心没有,也不懂,也不想做,那这个事情不会成功。所以对修行人而言,这种教言不可缺少,大家不要将它只停留在字面上。[/FONT]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FONT=KaiTi_GB2312]总的来讲,世间行为有两种,一是高尚的行为,一是卑劣的行为。如果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如果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FONT]

[FONT=KaiTi_GB2312]为什么这样呢?这是一种因果规律。我们的行为相当于一种因,依靠快乐的因,会产生快乐的果,依靠不快乐的因则产生不快乐的果,只要是毒药,怎么样都会产生苦果。[/FONT]

[FONT=KaiTi_GB2312]有些人认为:“既然如此,某人即生中造的恶业非常多,行为都是不高尚的,为什么他现在如此快乐?”这只是果报没有成熟前的暂时现象而已,实际上他不会永远快乐。就像已经服用了毒药的人,在毒性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会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痛苦必定会降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造恶业、行为不如法,果报不一定马上现前,但今生来世一定是逃不开苦果的。[/FONT]

[FONT=KaiTi_GB2312]重视因果极为重要。以前印光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FONT][FONT=KaiTi_GB2312]:江南有一对双胞胎,相貌声音都一样,从小到[/FONT]30[FONT=KaiTi_GB2312]岁,读书、考取、娶妻、生子也相同。[/FONT]31[FONT=KaiTi_GB2312]岁那[/FONT][FONT=KaiTi_GB2312]年,兄弟两人去赶考。旅店旁有一美丽的寡妇,先勾引老大,老大严肃地拒绝了,并且告诫老二要当心女色。老二口头答应,私下却和寡妇发生了关系。寡妇不知道他们是兄弟二人,日久情深,老二和她约定考中后必来迎娶。放榜时,老大高中,老二落选。老二又骗妇女说:“等我上京考取后再来娶你。”还说自己路费不够,此女遂将全部积蓄赠给老二。女人日夜盼望,后来一点也没有消息,抑郁成疾,私下写信给老大后,不久病死了[/FONT](妇女认为他俩是一个人)[FONT=KaiTi_GB2312]。老大收到信追问,老二才低头认罪。第二年,老二儿子死了,他伤心过度,双目失明,没过多久也死了。老大子孙满堂,长寿高官,荣华富贵。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若贪执美色,丧失自己的高尚行为,且不说来世的果报如何,即生中也会出现不悦意。[/FONT]

[FONT=KaiTi_GB2312]另外,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最后用自己的猎枪自杀,此事可谓轰动一时。为什么举世闻名的文学家会这样呢?这要追溯到他年青的时候,那时的他经常带着猎枪到林中打猎,残杀了无数众生,因果不爽,最后他自己也丧生在这杆猎枪之下。可见,今生中不管行善、造恶,果报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因果的裁决迟早是要落到自己头上的。[/FONT]

[FONT=KaiTi_GB2312]尤其对僧众等严厉的对境,行为务必要值得注意。以前有个出家人,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享用僧众财产,一点执著都没有。后来寺院虽没有对他作严厉的惩罚,但不到四五年,这种因果就现世现报了:他突然患了许多怪病,痛不欲生;强盗把他积累的财物洗劫一空;他整个人也疯疯癫癫疯的,非常可怕。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他滥用僧财的果报。所以,得一世人身很不容易,不敢说每个人都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但最起码,我们也要做一个好人![/FONT]

[FONT=KaiTi_GB2312]有些人可能会想:“除了高尚和低劣的行为外,应该还有中等的行为吧?”其实高尚与低劣是观待安立的,行为要么是高尚的,要么是低劣的,中等的界限分得不是很清楚。这一点平时也看得出来,比如找一个发心的人,要么说“他人很好,可以接受”,要么说“他人不好,不要用他”,如果说他是中等的,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这种情况就很难抉择。总之,不管怎么样,我们应选择高尚的行为。[/FONT]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FONT=KaiTi_GB2312]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上面刚讲的高尚行为,可分为世间的高尚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FONT]

[FONT=KaiTi_GB2312]为什么呢?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如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是个好人。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烟、杀生,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想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以前有个领导常说:“你们有些出家人,连我一个党员都不如,我平时都好好地行持善法,看见别人痛苦也有悲悯心,但有些出家人连这一点都没有。”他说的是千真万确。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身披袈裟,声称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听,但有时候若连善良的心态都没有,那真是非常惭愧![/FONT]

[FONT=KaiTi_GB2312]那天有个人说:“我对某某失去了信心,他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实际行动中不要说菩提心,就连善良的人格都不具足,竟对我如何如何地伤害……”当然,这也许是他们的个人矛盾,里面有些夸张成分,但如果是真实的,所谓出世间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间人规的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没有,佛法是根本谈不上的。[/FONT]

[FONT=KaiTi_GB2312]有些人原来特别坏、特别可恶,但进入佛门以后,摇身一变,现在成了了不起的大活佛、大瑜珈师、大和尚,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值得观察。如果他在家时是公认的好人,出家后也非常了不起,这样的话,说他有一些高深境界,那倒有可能。六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FONT]

[FONT=KaiTi_GB2312]世法既然是佛法的根本,若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可能拥有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变,可以看到别人的前世——“你前世跟我是一家人,我对你的恩德非常大,所以你对我很有信心,你现在应该对我如何如何……”,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见的。其实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场合中都不会讲这些,那些将“前世”天天挂在嘴上的人,大家应该好好观察。[/FONT]

[FONT=KaiTi_GB2312]下面作者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对这两个比喻,你们一定要好好思维!首先,“如无树根即无茎”,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树干要从树根产生,没有树根的树只能成为无本之木,世间上根本找不到。同样的道理,若连世间好人都做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FONT]

[FONT=KaiTi_GB2312]第二个比喻,“或如无福即无财”。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他每天为了填饱肚子,拿着破碗到处乞讨,用现在的话来讲,他肯定没有轿车、别墅等等。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间人格,想获得出世间成就,首先在世间中要变成一个好人,让家庭、社会、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印象好一点。[/FONT]

[FONT=KaiTi_GB2312]前段时间,有些学《入行论》道友的家属给我打电话,说:“非常感谢您!学了《入行论》以后,我家那口子对我很好。以前他学佛后一直不理我,我心里特别痛苦,觉得佛教徒没有良心,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连家人都不顾。最近听说他在学《入行论》,现在对我还不错,经常比较关心。”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加持吧。如果对世间法都不会处理,出世间的境界肯定没办法谈。[/FONT]

[FONT=KaiTi_GB2312]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在这句话里面,做人的道理全部都包括了。我们平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该随顺别人,不要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自己特例独行。法王如意宝之所以能摄受这么多弟子,一方面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超胜功德,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则,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所以心很坏的话,要变成一个好修行人,绝对不可能![/FONT]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FONT=KaiTi_GB2312]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类,这种次第并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FONT]

[FONT=KaiTi_GB2312]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大家会公认他是好人;假如行为中等,则称为中等人;如果行为恶劣,就是所谓的坏人。因此,世间中的好坏划分,主要依靠自己,并不是别人来操纵。[/FONT]

[FONT=KaiTi_GB2312]假设有个人特别坏,即使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呼,比如国家总统、国务院常委、省级领导,也没有用。由于他自己恶习不改,经常作恶多端,下场肯定非常悲惨。同样,从佛教而言,有些人叫法师、高僧,但他根本没有这些功德,称呼再大、地位再高也用不上,过段时间可能就变成最可怜的人。[/FONT]

[FONT=KaiTi_GB2312]反之,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智慧超群、道德圆满,世间上的地位财富也会唾手可得。格[/FONT][FONT=KaiTi_GB2312]鲁派有种说法[/FONT][FONT=KaiTi_GB2312]:“甘丹[/FONT][2][FONT=KaiTi_GB2312]的金法座[/FONT][FONT=KaiTi_GB2312]没有主人,谁有本事谁可得。”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有一些高尚行为的话,今生来世都非常快乐,人人也对他特别恭敬。但若行为恶劣、人品低下,不管在哪个团体中,别人都不会对他有好的看法。[/FONT]

[FONT=KaiTi_GB2312]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恶劣,无论处于什么团体,总觉得那里不舒服,跟谁的关系都不好,过不多久就要跑到别的团体去。我们学院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坏人离开后,听说在哪里都呆不长,经常会传出他的一些劣迹。而有些人道德、修养、智慧、人格等非常好,虽然人已经离开,但大家都觉得他不管到哪里去,对众生肯定有贡献,人人都会赞叹他。在座的道友,有些也是从其他道场来的,如果自己以前口碑很好,现在的闻思修行肯定也不错。当然,有些人是跟俱生的性格有关,有些人刚开始行为不如法,后来通过教言、上师的开导,也逐渐变成非常好的人。[/FONT]

[FONT=KaiTi_GB2312]所以,好人和坏人,并不是谁给你刻在头上的,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这部论典再再强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依靠别人是非常困难的,佛陀为什么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这里。[/FONT]

[FONT=KaiTi_GB2312]从另一种层面来讲,对于上中下三等人,人们也有不同的对待。有一次,[/FONT][FONT=KaiTi_GB2312]赵州城的赵王拜访赵州禅师,当时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给他送礼,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众弟子很不理解,就问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你为什么下床到门外相迎呢?”[/FONT](不管是禅宗大德还是印度上师,下面都有些弟子分别念特别多,这个不理解、那个不理解,自古以来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经常生邪见,有些弟子就用棍棒打自己。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没有好好修空性法门,另一方面,也是前世诽谤佛法的一种果报。)[FONT=KaiTi_GB2312]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外去迎接他。”[/FONT]

[FONT=KaiTi_GB2312]然而,有些上师的行为也不相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到印度时拜见大悲上师,当时大悲上师手捧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亲自到门口来迎接。那里有些弟子说:“大上师对上等的客人,会到门前去迎接;对中等的客人,专门在接待室单独会见;对一些普通的信众,则让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队,一加持就过了。”可见,高僧大德们的行为风格迥异,这也跟他们摄受弟子、度化众生的方式有关。[/FONT]

[FONT=KaiTi_GB2312]此处的主题,主要讲我们的行为。好人、坏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这一点大家应该搞清楚![/FONT]

[FONT=KaiTi_GB2312]本论既讲佛法的做人道理,也讲世间的为人处事,假如世间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尘莫及的。这就好比加行的基础没有打好,佛法的甚深教言不可能通达。听说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时,有位傲慢的居士在堪布面前说:“我于某地专门闭关六个月修托嘎,今天下来了。”堪布问:“那你修加行了没有?”“没有,我直接观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哦,你白修了,徒劳无益!”[/FONT][FONT=KaiTi_GB2312]他可能气坏了吧。实际上,我觉得堪布言之有理,真要修一些高深的法门,基础没打好是不行的。同样,要想获得佛法的境界,没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当然,[/FONT][FONT=KaiTi_GB2312]世间上的高尚行为,不用我解释,大家也应该清楚。[/FONT]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FONT=KaiTi_GB2312]世间上的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追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极个别的发大乘菩提心的圣者以外,其余众生再无其他可求之事。[/FONT]

[FONT=KaiTi_GB2312]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会了解。现在世间上的人,多数都是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乐。大城市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快乐。而在希求自利的人当中,真正思维“我”的解脱、“我”的成就的人非常少。[/FONT]

[FONT=KaiTi_GB2312]前段时间,我们开“极乐法会”,当时人山人海,千百万人聚在一起精进念佛。但在这精进的背后,智慧稍微不错的人,可能会想到来世的解脱,但大多数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快乐。尤其是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天天想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平时在交往的过程中,所谈的话题也不外乎这些,除此之外,自他怎样获得解脱、如何帮助利益众生,这样的话语难得一闻。纵使去到偏僻的农村,人们所讲的话也全部围绕着自己利益,为众生着想的语言,恐怕不太多。[/FONT]

[FONT=KaiTi_GB2312]在这个世间中,只有真正的圣者,或者虽不是圣者,但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他们对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并不会如是执著,反正身体是假合之躯,怎么样过都可以,只要有一口气、有一份力量,就要献给众生,就要为众生做事情。正如《华严经》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FONT]

[FONT=KaiTi_GB2312]当然,有这种精神的人,在凡夫的群体中寥寥无几,相当稀少。上至国家总统、国家主席,下至沦落街头的乞丐,大多数都是纯粹为了自利。佛陀在经中也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所以严格来讲,高尚行为在凡夫人中比较难以产生,除极少数发了愿行菩提心的人,会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并身体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过得舒适安乐。[/FONT]

[FONT=KaiTi_GB2312]所以,各位也不要太傲慢了,否则,只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现在的有些人特别傲,当辅导员给几十个人传一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身的过失那么多,但却视而不见,好像成了大法王一样,对谁都看不起,以这种心态来学佛,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高僧大德们,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他们如是的谦虚、如是的精进,而我们有些人,闭关几年或是学佛几年,就觉得自己不得了,实际上自相续中连出离心都生不起来,形象上摆出傲慢的姿态,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FONT]

[FONT=KaiTi_GB2312]不知道别人怎么感觉,反正我有时候看自己,觉得凡夫人真是特别差,自己对自己都生起厌恶心。试想,一天有二十四小时,我们为众生想过几个小时,为自己想过几个小时?假如除了睡觉外,平时分别念中占多数的都是为了众生利益,那已经算是不错了。但大多数的人若将一天的分别念过过秤,有多少时间想的是众生?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因此,你们不要觉得如何如何了不起,自己到底有没有高尚的品德行为,衡量一下就会明白![/FONT]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FONT=KaiTi_GB2312]尽管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一定关系。[/FONT]

[FONT=KaiTi_GB2312]由于业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为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因为前世未积累善根,不但无法金玉满堂,反而经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致。[/FONT]

[FONT=KaiTi_GB2312]放眼四周,有些众生非常可怜,不是心情不好,就是身体不好,有些虽然有财产,但没有福报享用,有些人暂时能享用一点,可是无常却不期而至……。所以,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行持善法?通过这些也看得出来。[/FONT]

[FONT=KaiTi_GB2312]大家应仔细审察自相续,不要总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做人也很好。说实话,有些人不管是言行举止,还是发心方面,真的是特别糟糕。自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似乎就高人一等,但如果观察自己的相续,以真正的佛规和人规来衡量,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跟我没什么差别,真是非常差劲。世间人是这样,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在修行方面不精进,平时行为不如法,自然增长了许多恶行,必定会因此倍受苦痛。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此用悲哀的语气说:呜呼!大家应多多观察轮回众生的痛苦与安乐。[/FONT]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FONT=KaiTi_GB2312]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FONT]

[FONT=KaiTi_GB2312]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的前途如何。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连亲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帮忙解决。而行为卑劣之人,不要说是帮助别人,连自己维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难,不仅得不到饮食、名声、地位,心里还有说不出的种种痛苦,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恶行所导致。[/FONT]

[FONT=KaiTi_GB2312]即使一个家里出来的两兄弟,或一个教室里出来的两个学生,各自的前程也不相同。以前曲恰堪布在讲此颂时说:“人的际遇还是跟行为好坏有一定关系。我并不是说我非常了不起,但比较而言,很多人天天给我献哈达。可是有些人不但没有,反而天天被别人责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FONT]

[FONT=KaiTi_GB2312]他的话的确言之有理。前段时间,我上学时的一个同学来看我,晚上在我家里过了一夜。以前我们俩比起来,智慧方面我可能好一点,能力方面他非常不错。但是现在,他完全没有以前的影子了,整个晚上一会儿谈家庭,一会儿谈钱,一会儿谈地位,从头到尾全部围绕着自己,只要一开口,直接或间接就是在谈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谈众生的事情。偶尔谈一谈家乡的学校,也谈得不深入,只是表面上应付我而已。[/FONT]

[FONT=KaiTi_GB2312]我当时就想:“尽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么样,为自己的吃穿、为明天的生存、为帮助家人,这方面我用的时间几乎没有。经常想的可能是,佛法非常好,怎样用佛法来帮助众生,这方面想得稍微多一点。虽然我们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但心的方向完全不同。”[/FONT]

[FONT=KaiTi_GB2312]在座道友也是同一个经堂里一起闻法的,但每个人的方向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再过几十年,有一群人应该会受到世人的赞叹,饮食财产根本不用考虑,自然用之不竭。而另有一群人,由于行为不如法,最后可能破戒还俗,这样的话,他们每天想的肯定是“我现在怎么谋生,孩子如何读书”,除了这些以外,众生的事情可能一刹那也想不起来,即使有时候想一次,也根本没希望帮助众生。[/FONT]

[FONT=KaiTi_GB2312]所以,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虫?在自私自利当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脱,只看重眼前几十年的暂时吃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跟牦牛没什么差别了。当然,我并不是侮辱人,《萨迦格言》中就是这样讲的![/FONT]

[FONT=KaiTi_GB2312]好,今天讲到这里。[/FONT]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FONT=&quot][1][/FONT]现收录于《妙法宝库15》之《二规教言论浅释》。


[FONT=&quot][2][/FONT] 甘丹:全称甘丹池巴,也即宗喀巴大师狮子法台的继承人,是格鲁派的最高教主和最高学位。这个职务是全凭个人的闻思修水平考上去的,从它的诞生过程就可看出藏传佛教教育制度的严格与次第性。考取甘丹池巴,首先要获得显宗学院的第一等拉让巴格西学位,再进入甘丹上下密院深造五年以上,学完全部密宗课程、参加密宗立论考试合格后,充任格归四月,担任翁则三年,堪布三年,堪苏若干年,再担任上密院的夏孜却吉或下密院的降孜却吉十四年,若有空缺,才有资格参加竞选甘丹池巴。所以,一个学僧要想登上甘丹池巴的宝座可谓难于上青天。
 
第二节课
思考题
5、有些人拼命地追求美名,却始终也得不到,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6、什么样的人是诸天护法所厌离的?你具备几条?
7、如果自己遇到诸多不顺,是该怨天尤人,还是应自我检讨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凡夫人从懂事开始,各个为了追求美名而四处奔走。美名虽然是人们极其向往的,但如果自己没有福报和功德,再怎么样拼命追求,也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样,越追越遥远。
这个道理,从我们的亲身体会也可以了解:小时候上幼儿园,小朋友都想得到小红花和老师表扬;上了学以后,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都希望自己表现突出,博得老师同学的认可,一听到赞美之辞就喜不自禁;到了工作岗位、组织家庭以后,所做的一切也渴望得到别人的首肯,若没有达成所愿,就会愤愤不平、痛苦难当……。不仅世人对美名赞誉如此执著,有时候出家人也不例外,但作者在这里说:倘若没有前世的福报,光是想也不一定能得到。
其实,自己没有德行的话,有地位名声也不见得是好事。前不久某城市里有个有钱人,他为了当国土局的局长,给政府捐了一座高楼大厦,后来政府也予以方便,满足了他的要求。但没过几天,他就因受贿过多被判无期徒刑,在铁窗囚牢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如今“权钱交易”相当严重,有钱人拼命想把名声搞上去,有名声的人盼望一朝大权在手,有权的人又想要招财进宝,钱、名、权之间的关系犹如三角形,要互相观待而安立。许多人自以为聪明,为了权而追求名声,或者为了钱而追求名声,但最终又获得什么呢?今年全国县级干部换届,在此过程中,局长想当副县级干部,副县级干部想当正县级干部,科长想当副局长……,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条路,自己使劲地向前奔。可在奔跑的过程中,有些不但不成功,反而掉了下去,最后伤心欲绝。
好听的名声,除了看破世间的出家人和修行人以外,大多数人可能都乐此不疲。现在通过各种宣传也看得出来,有些人本来没什么功德,但添枝加叶地渲染夸张,在过失方面相当严重,却竭尽全力地加以掩饰。这些行为非常不道德,真正讲道义、有正直品行的人,唯一追求的就是真理,对非法所得的名声、财产、地位根本不屑一顾。
当然,若能无勤当中得到名声,这也是自己的福报所感,随意享用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前世的福报不具足,或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没有获得所希求的名声也不要过于伤心。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
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为什么世人拼命地追求,却始终得不到所期盼的名声呢?原因在此作了分析: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的一切不能如愿以偿,中间常有泼冷水造违缘的情况。犹如汉茶过滤器,通过滤网之后,茶的精华全部漏光,只剩下一些渣滓和不清净的叶子。
现在很多人该希求的真理道义不希求,经常为了一己私利而造作恶业。从反腐败整顿也可以了知,多数人表面上说“我要为人民服务”,佛教徒也是“我要度化众生”,但实际上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真正的利他之心早就漏完了,而坏的一些形象,从他们的言行中处处可见。比如有些国家公务员,古代人文道德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而现代不如法的行为,如抽烟、喝酒、打麻将、看碟片,他们非常有经验,不用勤作也可以从语言行为中流露出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我有时候感觉: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但若没有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物质越发达,人们的欲望就越强烈,违法乱纪层出不穷。在古代的时候,虽然物质比较落后,但对道德修养极为重视,起心动念有一定的约束,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安宁,生活也过得十分自在。可是现在呢,包括修行人也是这样,老一代的修行作风,在年轻人的身上很难发现,精华差不多都漏完了,释尊传下来的教规教义,真正能传递给众生、自己也每天修持的修行人如凤毛麟角,而串习修炼跟修行无关乱七八糟的做法行为、垃圾知识,这类现象占大多数。所以,此颂可谓麦彭仁波切对未来的一种预言,现在大多数人的行为,的确越来越破烂不堪!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
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有些人所做之事极易承办,而有些人却违缘重重,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后者忘恩负义,护法圣众不愿意帮助他。做任何一件事情,既需要人的帮助,也需要非人的护持。我们每个人身上,与生俱来有一些护神,若想承办所做之事业,必须得到他们和护法天神的帮助。而如今的人分别念比较多,明白真相的比较少,凡有所作皆随心所欲,以致失去了天众的推助,如同一具尸体一样,任何众生都不愿意理。
大家都希望自己修行圆满,或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但要真正实现的话,离不开诸天的鼎力相助。而获得他们的帮助,必须要完善自己的人格,懂得知恩报恩、孝顺父母师长,恭敬具功德智慧的长老等。
要知道,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可谓恩深似海;上师慈悲摄受,以佛法甘露滋润我们的法身慧命,使自相续中的智慧得以开发,这种恩德,即使父母老师也无法与之相比;从小到大我们有不同的老师,他们教授各种知识,指示正道、明辨取舍,恩德也非常大;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以财物、智慧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刚到学院时借住处,没有学佛时给法本、示佛理,引导我们进入佛门;在工作、家庭中,我们遇到一些麻烦时,也有人施以援手,解决燃眉之急……。这些恩德,尽量不要忘记。有些忘恩负义之徒,对别人的深恩厚德不但不报答,反而嗤之以鼻,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这样的人,护法天尊也会嫌弃,生起极大的厌烦心,最后就像尸体一样,人们都觉得他特别脏,谁都不愿意接近。
当然,自己的福报、能力如果不够,暂时虽不一定能报恩,但至少也要知恩。上师如意宝曾说:“在报恩这个问题上,能够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好坏。有些人好像牛粪一样,对他作利益无所谓,作损害也无所谓,他并非证得了大菩萨利害无二的境界,而是根本不知利害取舍。别人供养他黄金和说他坏话,对他而言没什么差别,这种人有没有生命也不太清楚。”有的人觉得出家人用不着这样斤斤计较、利害分明,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出家人以嗔心报仇,这是大乘佛教不允许的,但了知取舍、辨别是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以前上师也特别强调这方面的教言。
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把自己变成尸体,而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父母,若将他们引入佛门、修持佛法,这就是最好的报恩。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禅宗中也有公案讲道,黄檗禅师通过给母亲讲佛陀传记种下善根,最终让她转生善趣。黄檗禅师出家后,远离家乡,一直在寂静的地方过禅堂生活,30年中没有回家,但在他内心深处,非常记挂年迈的母亲。50岁时,有一次在参访途中,他不自觉地就往故乡的方向走去。多年来,母亲也思念出家的儿子,可是毫无音讯,每天从早到晚哀伤地哭泣,把眼睛都哭瞎了。为了以示思子之心,母亲就在路旁设个“司茶亭”,专门招待过往的云游僧,并为他们洗脚,以示礼敬。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她眼睛虽瞎了,但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遇,或可认出谁是他的儿子。(父母对儿女的执著,真是胜过一切!我们在座的人,如果父母仍然健在,应尽心尽力地孝顺侍奉;如果已经过世,开法会或遇到佛塔佛像时,则应提一提他们的名字,念《普贤行愿品》作一些回向。在我们藏地,有些子女特别孝顺,父母死了以后,每次遇到僧团或上师时,就把父母的名字交给他们。我们小的时候,知道好多人的父母叫什么,因为他们的子女天天回向。所以,身为子女的人,今生中要尽量以佛法来报父母的恩德。)
黄檗禅师当时也很想念母亲,但害怕母亲对他特别执著,若回家探望,对今后修行恐有障碍。后来得知母亲双目失明,依靠“司茶亭”来为僧众服务,他返回过两次家,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洗脚的时候,他只将右脚给母亲洗,却不把左脚给母亲。一别三十多年,口音基本上已改变了,为了给母亲种下善根,他一边让母亲洗脚,一边向母亲述说佛陀出家的故事。
当他离开时,邻居们实在忍不住,将事实说了出来:“刚才给你讲佛陀故事的人,就是你日夜盼望的儿子!”母亲听后,几近疯狂般地追赶,跌跌撞撞地朝码头方向狂奔。在奔跑过程中,因为看不见路,她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
此时黄檗禅师已上船,且船也开动了,看到母亲失足落水,返回来救也来不及了。他不禁悲从中来,恸哭着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说完之后,即刻乘船返回,火葬母亲,并说了一首偈颂。在说偈的时候,乡人都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他母亲终于获得了善趣,但有没有往生,历史上并不明确。
我们现在有些人,不要说30年不跟家人联系,出家三四年就忍不住了,又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哪里,就借别人的手机偷偷打,这种境界跟黄檗禅师有点差别。但不管怎么样,对于父母和上师,终生都要有一份感恩之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鲜廉寡耻且轻视,今生来世之因果,
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如果做事情寡廉鲜耻,并轻视因果,说话不可靠,经常信口开河,对于这种人,一切“见证智者”——上师、长老、护法神、诸佛菩萨等,都会生起厌离心。
有些人对恶业不以为耻,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诽谤,无动于衷就像石头一样,觉得根本无所谓;有些人对业因果、前生后世一点都不信,没有任何理由,就是矢口否认这些存在;有些人说话没有可信度,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详细观察时全部是妄语,一句真话都没有,甚至在三宝面前发誓赌咒,也无所顾忌地背弃誓言。这些人如同畜生般无惭无愧,令一切智者心生厌烦。
我们做人必须知惭有愧,且要相信今生来世的因果。有些人以前做过坏事,现在学了一些论典以后,不管是做生意还是与人交往,尽量痛改前非,忏悔以往的过咎。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如果什么感觉都没有、什么因果都不信,所作所为就会无恶不作,前景堪可担忧。
另外,平时说话一定要可信,假如经常说妄语骗别人,等流果会使自己生生世世变成虚伪之人。我们不要像有些世间人那样,张口就说些漂亮话,骗别人还认为了不起,而应变成如黄金般的人,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不掺杂任何水分,也不说无实义的废话。尤其是在三宝面前发誓,或在他人面前赌咒,宁舍生命也不能背弃誓言。若能具备这些品德,诸佛菩萨、上师智者都会来帮助你,单位里的领导也会对你信任有加。所以,我们应该看看自己是不是这种人。
《二规教言论》文字上没什么不懂的,关键要把它当作镜子对照自己,看自己具不具足这些功德、是不是无惭无愧者。有些人今天信誓旦旦,发誓从今永不再犯,犯了就如何如何,明天这些承诺就消于法界了。我以前在川医看病时,有个老年人做胃镜,医生说他的胃全部糜烂了,切片都没办法,这种人也像他的胃一样,已经糜烂了,无可救药了,刚才还说得好好的,一转脸就什么都不承认,那这种人不是真正的人。
这些小小的问题,假如你们一生能做到,对证悟会有很大的帮助。有些人一开口就是空性,像青蛙一样嘴巴张得大大的,但肚子里全是泡泡,这种人好高骛远,成天说自己证悟了空性、现前了光明,但实际上不要说出世间的境界,就连最基本的人格都没有,经常肆无忌惮地违背誓言,不信前后世、业因果的存在,这样的人比青蛙还差!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
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有些人利害颠倒,不知道谁是恩人、谁是仇人,对恩人不但不报恩,反而平常视之,而仇人经常危害自己,却天天帮助他。如果有能力,把供养的天尊都当仆人来役使,而一旦势力消尽,即便是怨恨的仇敌,也视之如根本上师般恭敬。对于这种人,守神战神皆不高兴,把他甩得远远的,若被这些天尊舍弃,一切所作都不吉祥,人们也把他当尸体一样,唯恐避之不及。
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坏人不管到哪里,大家都对他不满,什么行为都看不惯,但若是一个好人,无论在哪个团体、哪个场合,每个人都会歌功颂德,把他当作如意宝来对待。好人能将别人的点滴之恩永记在心,即使有人伤害他,作为大乘行人,虽不能报仇,但按照高僧大德的传统,也一定要利害分明。现在有些坏人,并没有到达亲怨平等的境界,但对别人的帮助不感恩、对别人的违害不知道,就像牛粪一样没有感觉。
前段时间,我家来了一位我们寺院的喇嘛,他母亲去年死的时候,有人给了他500块钱、30斤酥油,他觉得这个人的恩德很大,所以这次那家有人死了,他主动发愿给念四十九天经。要知道,给亡人念经不是那么容易的,每天从天不亮就开始,一直念到晚上天黑之前,天天如此,特别辛苦。但是他觉得受人之恩,所以这次情愿来报答他。
这种人真是非常了不起,天尊也愿意加以保护。他不一定每天念护法神、求本尊,只要人做得非常好,诸天护神都会竭力护持。有了他们的护持,众人看到你的行为,也会觉得非常顺眼。而有些人的言行举止,平时大家都看不惯,原因主要是天神战神已经远离。所以,我们要懂得知恩报恩,对于己有恩之人,千万不要利害颠倒,否则下场会非常悲惨。
这方面的公案,《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很多,佛经中也有一则故事:有个商主的独生女,年约16岁,长得娇艳动人,她住在宫殿般的房子里,24小时有仆人伺候。有一天,一名年轻的强盗被捕,手脚被绑着赴往刑场。当时,商主的女儿正好从楼上往下看,看见那个囚犯后一见钟情,抑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害起单相思来,开始绝食。父母问她为什么,她说想嫁给那个囚犯,否则还不如现在死去。无奈之下,父亲便以2000银币贿赂衙役和刽子手,带走了年轻囚犯。
商主的女儿如愿嫁给囚犯后,为了赢得丈夫的欢心,天天把所有贵重的装饰品戴在身上,并亲手为丈夫做饭。几天后,年轻的囚犯想:“什么时候才能杀了这无知的女人,取走她的财物,好好地享受一番。”然后他开始绝食,女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有心愿未了,当被送往刑场时,我默默发愿:若能获救,将供养劫匪山顶的神仙。现在我能拥有你这么美丽的妻子,完全是神仙所赐,所以我想前去还愿。”女人听后,欣然为丈夫准备了一切,并穿戴上所有贵重的装饰品,和他一起上路。
到了山顶后,囚犯对她说:“我并没有什么供奉要做,只不过想杀了你,带走你所有的饰物。”女人苦苦哀求不要杀她,给她一条生路,她愿意将所有饰物给他,但囚犯不为所动。女人想:“这是多么缺德的事情啊!古人说:智慧不但能煮,还可以吃。我得想个办法来对付他。”于是说:“当初我父亲花2000银币把你救出来,我是你的恩人。现在我恳求你,在我临死前向你礼拜。”“好吧!”于是她向丈夫礼拜,转绕三圈后,向四方朝拜,接着说:“你以后再也见不到我了,我也见不到你了。”说完上前和他拥抱,乘他不留意,把他推下了山崖。此时所有的天神护神,谁都没有加以保护,最后他粉身碎骨。可怜的女人万念俱灰,来到一间寺院,恳求住持收留她,出家成为一名比丘尼,最后精进修持,证得阿罗汉果。可见,一个人若寡廉鲜耻、忘恩负义,最后的下场是非常可怕的。
以前在文革期间,有些卑劣之人为了飞黄腾达,甚至把上师当作奴仆,天天批斗,而自己为了保全性命,宁愿在敌人面前毕恭毕敬地顶礼。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我们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也务必要坚强,人格千万不能失去,没必要向敌人投降。否则,假如佛教遭到违缘,那时候为了保命,有些人可能在外道面前皈依。
有些在家人也是如此,自己稍微有点钱、有点权,就把父母当仆人对待。我看见有些大老板,家里的佣人就是父母,以前他穷苦潦倒的时候,仰仗父母的恩德才有了今天,可是现在一有了权势,就把父母当牛马一样使唤;而对处处作对的怨敌,他反而卑躬屈膝,整天巴结供养,人品完全已经颠倒了。对这种人,所有的天神都不会喜悦,也不会对他进行帮助。
依照高僧大德的这些论典来对照,现在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最起码的做人理念都没有。这次我为什么要讲《二规教言论》,原因也在这里。这部论典字面上非常简单,谁看了都会明白,只要有小学文化就可以,但这其中的教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没有?自己到底是人天见证者远离的对境,还是保护的对境?若是远离的对境,那再怎么向往快乐也没有用。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种做人窍诀!
不敬三宝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
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有些人对具功德的上师三宝等对境,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信心也非常微弱;平时为人处事非常差,经常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事情的时候也虎头蛇尾,开头和结尾截然不同。对于这种人,护法天尊深生厌离,根本不愿意尽力保护。
现在有些人,当面说得天花乱坠:“您像天神一样了不起,为您做事是我的荣幸,我一定全心全意、表里如一地为您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矣。”但说完过后,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呸,他是什么东西呀!……”还有一种人,刚开头做事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似乎很有能力、很有忍耐,嘴巴也说得特别漂亮,可是还没有过两天,他就这个理由、那个理由,做到一半便中途夭折了。这些人的言行,完全具足了坏人的征相,令护法诸天生厌烦心。
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应该像古代智者那样,对上师三宝等应供处心怀恭敬、时时依赖,具有不共的信心。即使暂时生不起信心,也千万不要产生邪见,一起邪见就要马上忏悔。同时,做人切勿表里不一,言行背道而驰,《格言宝藏论》中亦云:“心里思维一件事,口上言说另一事,此乃名为狡猾者,亦是愚人装学者。”
一般来讲,我喜欢性格比较直的人,但如果性格太直了,经常得罪人,也是有点麻烦。我们那里有个领导,智慧非常不错,在相当范围内无人能及,但缺点就是人太直了,动不动就得罪别人,地位始终得不到提拔。他自己虽然心知肚明,但这种性格也无可奈何。当然,此处并不是让你指责别人过失时人很直,而是告诫我们不要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就完全变了。有些人在领导面前特别规矩,包括有些修行人,上课时好像纯金造的佛像一样如如不动,让人觉得非常羡慕,但下完课以后,许多举止令人瞠目咋舌。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事前事后不应该有非常大的变化。
当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不顺,心里产生厌烦,情绪波动也情有可原,但不管怎么样,你毕竟已经发愿做这件事,一定要圆圆满满、善始善终。也只有这样,自己才算是好人,有了好人的基础,所有的护法神才会时刻护佑你,让你做事情事半功倍。
原来有个人总抱怨什么都不顺,想让僧众给他念经,当时一位大德就说:“不要紧,你做个好人就可以了。”这里面还是有甚深的密意。他前世做了许多坏事,今生也是为非作歹,这样一来,每天求多少护法神,也不一定保护!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