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95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朱大可
美国一家创新机构最近发明了一种筷子和叉子结合的餐具――筷叉(Chork)。它由两根独立的叉子组成,单用时为叉子,组合起来掉个头用,就是一双筷子。基于这项发明能够满足东西方用餐者的不同需求,有人戏谑地宣称,这将有助于解决东西方的矛盾,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奇怪的是,如此机智的设计却跟中国人无关。满清被迫面对世界(如果从1840年算起)至今已有170年之久,但是还没有一个本土设计师设想过这种木棍与刀叉的联盟。在工业设计的创造力方面,中国注定要面对这种令人尴尬的事实。
“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口号目前已响彻云霄。但是基于原创力狭小的瓶颈,中国文化产业的品质,始终未能获得根本性的改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动漫产业,尽管产生的GDP(按分钟计)不断上升,却无法重返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美影厂所创造的黄金时代,推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杰作。去年上影集团将上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翻新为3D片,耗资巨大,指望能在市场上大捞一笔,结果由于立体效果不佳,观众恶评如潮,上映几天后便偃旗息鼓。而《泰坦尼克号(微博)》3D版的成功,则为原创力衰弱的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以旧翻新”的权宜性策略。在原创力实现复苏之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大概只能走贩卖“古董”的怀旧道路。只要处理得当,新老祖宗的存货似乎还能再继续折腾数年,为文化产业GDP的短期增长贡献出有限的原料、题材和动力。
中唱上海分公司最近推出一套复刻版黑胶唱片,其中包括钢琴协奏曲《黄河》(1970年殷承宗录制版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959年俞丽拿录制版本),以及周璇、白光和姚莉三张人声专辑。“梁祝”有限量版编号,定价高达300元一张,居然销售良好,目前已接近告罄。而价格高昂的原因之一,是必须拿到德国去加工生产,因为中国的最后一条流水线已在1998年被拆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说正是这家中唱上海分公司,将百代公司制造的经典款黑胶唱片生产设备,以一万元人民币的废铁价,卖给了日本人。中国人如释重负,日本人如获至宝,双方各得其所。但那些沉浸于“现代化”狂喜的中国官员没有料到,仅仅过了十几年,这种“过时的”技术就卷土重来,成为文化市场的一大热门。
人们究竟要从黑胶唱片中获取什么呢?本雅明当年所缅怀的“灵韵”,不仅出现在古典艺术品之中,而且现身于遭其鄙视的“机械复制时代”,这也许是本雅明始料未及的。那些在制作、贩运和收藏过程中出现的擦痕与杂质,融入音乐,构成老歌和老杂音相混的声音织体,为历史怀旧提供了真切的信息母本。
这就是老唱片重出江湖的原因。在夜阑人静的时刻,细小的唱针在飞旋的黑胶唱片上摩擦,释放出“有意味的杂音”,仿佛是流逝岁月的刻痕,跟音乐一起,点燃感伤的火焰。这是所有黑胶唱片消费者期待的柔软场景。而那些可资缅怀的“杂质”,大量存在于机械制造时代的各种产品中,如感光胶片、铅字排印并带墨香的书籍、电子管大盘带录音机,以及用以播放黑胶唱片的机械唱机等等。它们曾在旧工业时代担纲文化主角,在上世纪90年代第二次改革开放浪潮中被彻底遗弃,成为历史的悲剧性过客。
上世纪末的国企改造,大幅推进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大量优质的民族工业企业被粗暴地摧毁,六级以上的高级技工被迫转业、下岗或退休,积蓄百年的近现代工业制造技术顷刻间化为乌有。电子管收音机、机械照相机、感光胶片、机械手表、经典缝纫机、铅字印刷机等等,所有这些能够产生“文化杂质”的装备,今天早已荡然无存。仅以铅字排印机为例,除了极少数被藏家所收留,仅剩的几台,只能龟缩在偏远小镇上,以缓慢的节奏,印制着简陋而满含历史的族谱。这的确是一场彻底的文化清洗,它逼迫中国人向工业遗产告别,却没有为未来的记忆和缅怀,保留最基本的生存空间;以致我们今天必须到德国或捷克,利用他们的古老设备去印制黑胶唱片,由此为强大的欧洲文化产业注血。历史大声嘲笑了那些目光短浅的政经庸人。
美国一家创新机构最近发明了一种筷子和叉子结合的餐具――筷叉(Chork)。它由两根独立的叉子组成,单用时为叉子,组合起来掉个头用,就是一双筷子。基于这项发明能够满足东西方用餐者的不同需求,有人戏谑地宣称,这将有助于解决东西方的矛盾,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奇怪的是,如此机智的设计却跟中国人无关。满清被迫面对世界(如果从1840年算起)至今已有170年之久,但是还没有一个本土设计师设想过这种木棍与刀叉的联盟。在工业设计的创造力方面,中国注定要面对这种令人尴尬的事实。
“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口号目前已响彻云霄。但是基于原创力狭小的瓶颈,中国文化产业的品质,始终未能获得根本性的改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动漫产业,尽管产生的GDP(按分钟计)不断上升,却无法重返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美影厂所创造的黄金时代,推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杰作。去年上影集团将上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翻新为3D片,耗资巨大,指望能在市场上大捞一笔,结果由于立体效果不佳,观众恶评如潮,上映几天后便偃旗息鼓。而《泰坦尼克号(微博)》3D版的成功,则为原创力衰弱的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以旧翻新”的权宜性策略。在原创力实现复苏之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大概只能走贩卖“古董”的怀旧道路。只要处理得当,新老祖宗的存货似乎还能再继续折腾数年,为文化产业GDP的短期增长贡献出有限的原料、题材和动力。
中唱上海分公司最近推出一套复刻版黑胶唱片,其中包括钢琴协奏曲《黄河》(1970年殷承宗录制版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959年俞丽拿录制版本),以及周璇、白光和姚莉三张人声专辑。“梁祝”有限量版编号,定价高达300元一张,居然销售良好,目前已接近告罄。而价格高昂的原因之一,是必须拿到德国去加工生产,因为中国的最后一条流水线已在1998年被拆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说正是这家中唱上海分公司,将百代公司制造的经典款黑胶唱片生产设备,以一万元人民币的废铁价,卖给了日本人。中国人如释重负,日本人如获至宝,双方各得其所。但那些沉浸于“现代化”狂喜的中国官员没有料到,仅仅过了十几年,这种“过时的”技术就卷土重来,成为文化市场的一大热门。
人们究竟要从黑胶唱片中获取什么呢?本雅明当年所缅怀的“灵韵”,不仅出现在古典艺术品之中,而且现身于遭其鄙视的“机械复制时代”,这也许是本雅明始料未及的。那些在制作、贩运和收藏过程中出现的擦痕与杂质,融入音乐,构成老歌和老杂音相混的声音织体,为历史怀旧提供了真切的信息母本。
这就是老唱片重出江湖的原因。在夜阑人静的时刻,细小的唱针在飞旋的黑胶唱片上摩擦,释放出“有意味的杂音”,仿佛是流逝岁月的刻痕,跟音乐一起,点燃感伤的火焰。这是所有黑胶唱片消费者期待的柔软场景。而那些可资缅怀的“杂质”,大量存在于机械制造时代的各种产品中,如感光胶片、铅字排印并带墨香的书籍、电子管大盘带录音机,以及用以播放黑胶唱片的机械唱机等等。它们曾在旧工业时代担纲文化主角,在上世纪90年代第二次改革开放浪潮中被彻底遗弃,成为历史的悲剧性过客。
上世纪末的国企改造,大幅推进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大量优质的民族工业企业被粗暴地摧毁,六级以上的高级技工被迫转业、下岗或退休,积蓄百年的近现代工业制造技术顷刻间化为乌有。电子管收音机、机械照相机、感光胶片、机械手表、经典缝纫机、铅字印刷机等等,所有这些能够产生“文化杂质”的装备,今天早已荡然无存。仅以铅字排印机为例,除了极少数被藏家所收留,仅剩的几台,只能龟缩在偏远小镇上,以缓慢的节奏,印制着简陋而满含历史的族谱。这的确是一场彻底的文化清洗,它逼迫中国人向工业遗产告别,却没有为未来的记忆和缅怀,保留最基本的生存空间;以致我们今天必须到德国或捷克,利用他们的古老设备去印制黑胶唱片,由此为强大的欧洲文化产业注血。历史大声嘲笑了那些目光短浅的政经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