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丑闻向新闻界敲响警钟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凤凰卫视五月二十日消息:香港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博士,在最新一期《亚洲周刊》发表文章,题目是《纽约时报丑闻的警钟》。现摘要介绍如下:


《纽约时报》一百五十二年的声誉,没想到就这样毁于一旦!这家世界级大报里许多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居然栽在一个二十七岁、初出茅庐的行骗者手里,不禁令全球传媒大跌眼镜。同时,由于《纽约时报》的丑闻,两个与新闻业本身一样古老的准则,即新闻真实性和新闻工作者操守,在互联网和电讯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提到全球新闻工作者的面前。


五月十一日,《纽约时报》在其星期天版,以醒目位置刊登长篇文章,披露该报记者杰森-布莱尔(Jason Blair)去年十月升任国内新闻记者后,其至少一半的新闻报道均以虚构的笔法杜撰而成,从而给《纽约时报》的声誉造成极大损害。


据报道,杰森-布莱尔九九年六月进入《纽约时报》后,因“工作勤奋”而一路获得提拔,去年十月升任国内新闻记者,被同事称为“多产记者”。


然而,经调查发现,他自去年十月后发表的七十三篇稿件中,至少有三十六篇存在各种杜撰或抄袭问题,由此《纽约时报》怀疑其它由他撰写的稿件也存在类似问题,组成专门小组展开全面调查,并请读者提供线索。


据报道,杰森-布莱尔发表的许多文章,根本就没有经过他本人的独立采访,而是靠他坐在家中,根据一点线索凭想象加工而成;而他的行骗工具,则是他的移动电话和手提电脑:杰森-布莱尔经常在移动电话和手提电脑上做手脚,假装从各地发稿,并向报社报销采访费用。比如,上个月他从一名自由记者那里购买了一张照片后,就根据照片,以访谈的形式杜撰了一篇一名老人听到儿子在伊拉克战争中丧生后的感受。


《纽约时报》多年来以维护新闻工作的传统准则、追求公信力而着称;该报内部要求每一篇署名该报的报道,均须经过独立采访调查。因此,虽然不时遭到外界批评,但该报还是被看作美国最享声誉的报纸,去年夺得了七项普利策新闻奖。杰森-布莱尔丑闻的发现,暴露了该报内部管理机制的漏洞:该报早就有编辑发现杰森-布莱尔有杜撰新闻嫌疑,但未能引起新闻主管重视,杰森-布莱尔反而被委以更重要的采访任务。


其实,《纽约时报》丑闻也暴露出当今国际新闻界的普遍问题。无论哪个政体下的新闻教科书,都将真实性作为新闻第一要素,追求真实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共同操守。在崇尚民主和新闻自由的西方,全方位揭示事实真相不但被视为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必然手段,而且被视为公众藉以形成多元意见,提升公民社会成熟度的重要前提之一。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既有对新闻事件的全面杜撰,也有根据预设立场对事件的个别元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两者均被新闻界视为大忌,而前者则为大忌中的大忌。


传统的国际新闻界曾有一些为确保真实性而树立的经典准则。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规定,一个消息至少须有两个独立消息来源证实,才可获准发表。


但各国许多媒体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忽视这一基本准则。其中,有从业人员习惯成自然的弊端,也有因记者保护消息来源而致编辑无法考证消息真伪的困境,更有新闻工作者为功名驱使而忽视对消息来源的严格考证,二十年前德国《明星》周刊购买伪造之希特勒日记,即为这方面的经典例子。


在互联网时代,消息的获得和传播有了更为迅捷的途径,网站和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互相依赖,一定程度上使忽视考证消息来源之风更为盛行。


仔细研究今天许多新闻的传播途径可以发现,其终极出处每每为一或两家网站之未经深入采访的发布,以讹传讹,最后炒作至“重大新闻”。


从这个意义上说,《纽约时报》的丑闻为国际新闻界敲响了一记警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