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

_small_

新手上路
注册
2011-10-11
消息
266
荣誉分数
36
声望点数
0
缘起性空

作者 : 释能广

  令众解脱三有海 直达涅槃之彼岸

  佛陀的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唯令一切众生悟佛知见、证佛知见,而佛陀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中之精华要义者。莫过于般若法门,也即空性法门。此乃正法之心要,能断轮回之根本,是故佛陀二十一年广宣般若法要。欲令有缘众去断除实执,证悟空性,趋人究竟之佛乐。般若法门所宣之义可用“缘起性空”四字全部囊括。何谓缘起性空呢?决择佛陀第二转法轮究竟密意的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切因缘所去之法。佛陀将之称为空性法。其虽然有现象名称,但都是虚妄假立的名言,也可以称之为中道之义,佛经论典中所提到“中观”,“空性”,“缘起”以及“中道”等本来即为同一含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楞伽经》云: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空,若言从缘生者,亦是空之异名……因为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无一不是依缘生,故曰:缘起亦无有一法是自性而有。故曰:性空,缘起与性空是一法的两面,如麦芽依阳光、种子、温度、土壤、水份等众缘和合而生,是其缘起之一面,但其非有实有,自性本空是其性空的一面。比性,非不是如石女,几从来未生之不存在,也不是瓶子中无水的空。还有人理解空性认为瓶子、房屋乃无常之法终将毁灭,所以是空性。此认为也是一个误区,更不是所谓的马上无牛的劣空。诸法的本体是自性本空,是故亦可称为自空。那又为何称之为“中道”?因远离常断缘故,我们可通过三个方面成立此理。其一:一切诸法,从地狱乃至佛境,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皆非自性实有远离常边。虽然自性本空,却有如幻如梦的显现远离断边。其二诸法本体即如是,非是有而说空之损减见,亦非空而说有之增益见。其三:佛菩萨人根本慧定时,现见圆满空性时,亦同时显见如来藏之光明。虽有如幻的光明的显现却无丝毫自性可讲,是故仍然不落常断二边。如水平如镜的湖面上,倒映出皎洁的月影,虽有月影清晰可见,其本体却实无可得。一切诸法无不如是。儒家亦有“中之道,尧舜传心”之说其密意不得而知,后人学儒理解此“中庸之道”乃为人处世不可过左过右之“中道”,与此处所述仍有区别。诸法本体虽然恒时无有迁度,清净无为。奈何凡夫众生,总是庸人自忧,执有执无。从而于三界中枉受轮回之苦。佛陀圆满现前如所有智,及尽所有智,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众生开显中观之道,拯摄了基道果之切深要,其所诠义中观即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一般凡夫执万法实有,小乘执空,非道执亦有亦无之二俱或非有非无双非,皆是戏论,离开任何一边乃是空性的本体。如《四百论》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中论》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则名真如相。“如带有计度,分别片面,观待等条件,都非是佛说之空性本体。为何总以遮遣的方式说呢?因为诸法的本体无法用语言诠表,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悟透此中道理,方会得佛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意。

  一切诸法既然是空性,是否三世因果之法就无法安立呢?实不然,正因诸法即空性之缘故,诸因果法才得己合理安立。《人中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白果,因为缘起性之为业因本无自性,如是此业因亦非自性而灭,虽无唯识宗所承许之阿赖耶识小乘,经部宗法所许之相续,有部派所许的不失坏法等。凡是所有业因灭失经久时,当知犹能产生其相属自业的果报。如贪心重的无知愚夫在睡梦中,梦见了自己合意的对境,醒后虽然梦中所缘境已完全消失,但彼愚夫对此犹为贪心,数数作意,是同样道理。

  所有因果法可分为众生流转与还灭两种。众生因一念无明故而造业,流转三有。如《亲友书》云:无明生行行生识,由彼中生名与色……从有出生若有生,出忧病老求不得。《中论》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之行,以起是行故,随行人云趣。都指出众生流转之因,无明即贪嗔痴,为什么会生贪嗔痴,因为颠倒的缘故。常乐我净四颠倒的根本即是实执。要消除此根本,其违品就是“缘起性空”,“无明一旦灭除,接下来一切有支,皆随之而断灭,所以断轮回根本无明趋人还灭的根本之法即为空性。《七十空性论》云见真知法空,则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故十二支”,“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嗔痴趋之染涅槃。《中论》云: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怯,所以一个希求解脱的修持伽罗,不修持空性法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此缘起法是佛陀所有广博浩瀚语藏之中最为珍贵的甚深奥义。恰似摩尼宝王——般,何人如果真正现见了这一缘起道理,那么就证明此人通过智慧眼已经亲眼目睹了佛陀法身真如觉性本体。如《亲友书》云:此缘起乃佛语藏,弥足珍贵最甚深。何人若能真见此,己睹真如佛法身。此殊胜甚深之法是不是谁人都能证悟定说呢?答案是否定的,唯有三界导师,佛陀才能无误地现证,且为众生开显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救度苦难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了寻觅佛法无数劫中,施舍之食,王位,妻子儿女,头目脑髓,有时为了求得半句偈颂,而剥皮为纸,抽骨为笔,刺血为墨,抄写经文,为了寻求般若法门舍弃头、手、足、珍宝、乃至生命更是不可计数,这些可歌可泣公案在《释迦佛广传》中的“寻法品”中有详细记载。单凭这一点是世间的许多宗派、仙人都是望而却步的。

  佛陀为什么称为天下独尊、无人能比较。我们纵观古今,对于“缘起性空”之法,无人能说,以前没有,将来也许不会有。佛陀当年降生在古印度,正是外道兴盛之时期,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他们所崇尚的教义,都不能引导他们解脱生死轮回。如在外道中教义最为善妙的,要数论外道,其创始人为淡黄仙人,造有诸多论部而创立了数论派,其数论中阐述宇宙万有之形成。即以二十五谛为根本原理,将一切所知法,归摄于二十五谛之中,由数立名为数论派。其与内道毕竟的差别,在于数论派承许胜义谛的神我,与自性作为空性而是常法,有堪忍的自体。密行派所承许的胜我,吠陀派所崇拜的大自在灭,顺世派所许的四大都是在胜义谛中,”叵常不变的,此即他们无法了知诸法因缘而生之故。所以,既便当时通达十八种文化、云十四艺术的文学者亦无法精通佛的一偈一句。

  中国的祖先以他们的智慧,创立了各种学说,为后来引入大乘佛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道家、儒家为代表。道家始祖老子,姓李名耳。著有《道德经》提倡“大道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儒家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八达德。对完善人格方面有广泛的著述。如果按佛教定位可归于正世俗当中。而当今世界上对宇宙进行研究的也不乏人。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是佼佼者,著有《相对论》,打破了牛顿所提出的三维空间。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而非固定,但他认为光速不变,并且要选择参照物。在其研究的对象,只局限所境方面,根本未意识到“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一层。他对物质的研究方面也有突破,在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组成的基础上,而认为是“能量”,但仍然无法空掉。十九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能属于世俗,连因果都未触及。十九世纪非常有名心理学家弗洛尹德,他所研究的对象乃是不正常的人,他认为人先天性都有缺陷。当某种因缘具足,人就会出现各种不正常的表现,对善恶报应,今生苦乐唯有前世业所感得,丝毫都无有认识,何况甚深缘起之道。

  综上所述,无上甚深缘起正法唯佛教中有。因此唯有佛陀能称三界导师。故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赞叹佛陀云:“此法余未见,唯佛各大师,外道之妄称,如于狐称狮。”

  般若乃法身之主理,众生之本有妙性。法尔虽如是,如无佛说,何人亦无法知晓。此大恩大法虽是抛头颅、洒热血也无以回报。古今诸师大法感念如此,为了表示对佛的感恩,提醒后学,和缘起性空的重要,造论的开头皆以缘起空性而顶礼佛陀。如《中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六十正理论》云:谁于生灭等,以此理断除,说缘起能王,于彼稽首礼。《回净论》云:佛说空缘起,中道第一义,最胜无等佛,于彼稽首礼。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的开头亦曰: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师前礼。对于显宗修行人,缘起性空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密宗行人来说亦是同样。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议》与《中观庄严论注释》说:欲证悟彻却,大圆满者。先要通达应成派的见解,全知无垢光尊者亦云假设中观已失传,则表明一切教法的精华与整个世间已经消失或被隐没了。格鲁派的始祖宗喀巴大师造了《缘起赞》颂。专门从缘起性的方面赞叹佛陀,由于上师三宝的加被能于此五浊恶世,值遇此甚深之缘起法门,我们岂可等闲视之,当祈上师三宝加被,策励精进闻思,专习修持,愿为上报佛恩下济三苦,而现证缘起性空。

  对于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包括大乘小乘,都需要有空性的智慧。小乘行人必须圆满现证人无我,断除烦恼障,方可取得小乘圣果。而大乘行人要自利利他取证佛果,则须圆满证悟人法二无我,而断除所知障与烦恼障,菩萨虽行持六度万行,如果没有空性久摄持,六度不能称之为度,度乃到彼岸之意,无有空性智慧就不能到彼岸。寂天菩萨在《人行论》中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般若经》云:执著实有相,状者无有解脱,缘空性而得三苦根。藏地分有格鲁、萨迦、宁玛、噶举。汉地有净土、禅、天台、贤首等八大宗派,其目的都是“归元无二路”。为取证佛果,而取证佛果又可归摄出“积净资粮”四字当中,要“积净资粮”最快的又莫过于证悟“缘起性空”。故《华严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相。又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中观既然对修行如此重要,怎样才能现证空性呢?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提到三点,依照大乘善知识,发菩提心,积净资粮,长时闻思修行,对空性产生定解。这样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在真正修持时我们可以通过唯识作为切人点,先将万法抉择为唯识,再将唯识抉择为空性,此法在《辨法法性论》中有广述。我们还可随着根性不同,首先将诸法抉择为单空,再将单空抉择为无生的大空性,此方法在益西彭措堪布所著《人中论日光疏》总义中有广译。《定解宝灯论》中亦有介绍。大堪布慈诚罗珠于《慧灯之光》后附述了如何以寂业胜观,如何结合修持,有心者当依之而习。

  般若空性本是超越了凡夫颠倒思维,更何况如我等这般业重慧浅之初学,何能闻述大概。此文一方面乃遵从上师教言,虽是不揣简陋、鹦鹉学语,亦应师能欢喜。更愿以此文抛砖引玉,诸愿慧者,皆能人毗卢性海。
 
缘起性空——梦参老和尚开示
作者 : 梦参

  诸位善友,昨天苏护理长提到“缘起性空”,希望我能解释其中的涵义,这个题目的涵义非常的广,可以用许多经论来解释,因此我就依这些年来所做的笔记,总结来说“缘起性空”,其中可能有说错的,说错的部份还请大家纠正。

  佛法最基本的原理,或者佛法主要的纲要,就是“缘起性空”。“性空”本身就是佛的法身,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具足的佛性,每个人都有,这是佛教中最究竟的道理。总结佛所说的法就是“缘起”。

  在印度,要造塔、修寺庙或者塑佛像,都会安一句缘起的偈子,这句偈子的内容是什么?是“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佛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起的,即使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所遇见的人、事,这一切都是因缘生的。

  这句偈颂说的就是法身,要是有众生能够了解,就会明白因缘的意思,也能明白一切佛法的涵义;如果不了解因缘的意思,那么对于佛法就是还没有入门。我们有时候把佛法总说为因果,也就是善恶因果,不论善法也好,恶法也好,一切的因果都是缘起的。你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业果。

  有人会说自己业障很重,我经常引证的话是,业果要是不定的,就没有因果了,随时可以转化的;假使业果决定了又不能转的话,那么众生就不能成佛了。因此过去的大德有这么一个比喻,也就是所谓的“二水相投”,一边是热水、一边是冷水,如果热水多、冷水少,把冷水倒到热水里头去,冷就变成热了;如果冷水多、热水少,你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热水就变成冷水了。这个比喻的涵义就是说,按照你的修行跟闻法开悟的程度,来转化你的业。

  我们根据这个涵义来看因果,因果就是缘起的,但是“缘起”这个名词在各各经论上翻译的很多,或者说“缘起”、“缘生”,或者叫“因缘”、“缘聚”都可以,名词不同,但涵义都是一样,一切法所依赖的东西是什么?是缘起。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看见的一切现象,只要是眼睛能见得到的,耳朵能闻得到的,舌头能尝得到的,身体所能接触到的,意念所能想得到的,全是缘起的。

  在〈俱舍论〉上讲,种种因缘的和合,能令诸法聚集生起,这就是缘起;而因缘和合的,能令一切的形、色,所看得到的、所能理解得到的,都集聚而生起,这就是缘起义。缘起的意思就是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种种现象,你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全是因缘和合的,就是缘起和合。

  在《解深密经》中是说依他起,一切诸法都是因缘起的,叫依他起性,这就是缘起的基本原理。

  在《阿含经》里头,这是最基本的教义了,多处经文说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种涵义就是说,此若有彼也有,就是因缘生,此要是无彼也无。缘起的大意是这样子,但是条件要是没有了,缘要是没有了,就灭了。缘能生,缘能灭,缘起能生,缘去又灭,这就是形容一切的事事物物没有自己的体性,仅仅是缘生而已。

  在《杂阿含经》第十二卷,佛说:“缘起不是我所做的,亦非愚人做。”缘起不是哪个人做成的,不是创造出来的,不论佛出世或者未出世,缘起永远如是,这就是缘起义。“由缘有故有,由缘无故灭。”这个法则是不变的法则,这就是佛教最了义的定义,是不能转变的,不论佛有说、没说,前佛、后佛,一切都如是。

  又有一部经叫《分别缘起殊胜法门经》,依这个缘起,是没有造作意的,不是谁造作的,一共有十二义。有的是因生,有的是离有情,有的是依他起,有的是无动作,有的是性无常,有的是剎那灭,因果相续无间断,种种因果、种种类别。在《分别缘起殊胜法门经》所解释这个缘起义,是依照这十二种的道理来解释的。“缘起”的意思大致是这个样子。

  华严宗四祖澄观大师,也就是造〈华严疏钞〉的清凉国师,他在〈疏钞〉里也说“缘起法”的涵义。他认为缘起诸法,必具诸缘的条件,依着这个诸缘的条件,互遍相执,这一缘执着那一缘,那一缘执着这一缘,这个缘也存在,那个缘也存在,具存无碍。所有的异体,异体就是不同的体,“异体相入,异体相即,体用双用,同体相用,同体相即,具入无碍。”这个涵义是华严的境界,我是引证华严的缘起义,把清凉国师注的这段文念给大家知道。

  我们一般认为《阿含经》是小乘,《华严经》是最究竟的大乘,可是不论大乘、小乘,缘起之义是相通的。我们现前的生活以及所接触的事物,那就是“异体相入”,我们的体不同,互相入,我即是他,他即是我,都是缘起的,这也就是“缘起义”。

  “同体”,说我们同是人,算是“同体”,我刚才说人和畜牲就是“异体”,“同体”、“异体”,可以作多种的解释,这都是因缘所生的法,因缘所生的法没有自体可言的,没有体性的,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繁琐。《华严经》就是这个涵义,地球上的一个微尘,就可以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微尘,这就是“同体”和“异体”的玄义,也就是“以简示繁”,运用很简单的事物来表达很复杂和繁琐的义理。从任何一个原理、规律或者角度来看问题都是一样的。

  从缘起法看缘起的一切法则,大略的依四种涵义来解说。澄观大师的四种涵义是很深的,我用我的意思概括一下,把它简略了,使大家也能懂。

  第一是因缘和合的生诸法义,因缘和合了,才有一切的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在此地来讲,出世间法也是生灭的,除了性体之外全属于生灭的;生灭的就属于有,不生灭的法性就属于无。但是这种涵义非常的深刻,就是因缘和合而生一切之法,但是生起一切诸法的又是什么道理?因缘和合了,这只是现象,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什么原因?依什么条件生起的?就是这个涵义。像我们人类就要具足很多条件才会有的,不只是因为父母生了我,在缘起的意思不是这样讲,因为你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合的。

  在《楞严经》上,则是由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缘成,才会有一个人!父母是缘,不是能生的,父母只能够助成,不是生起,这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因缘和条件。“因”,就是生起的根本,就是内在的条件。“缘”,是辅助的、外边的条件。内外和合了,内里的作用跟外边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就成功了,就生起了。内里的条件消失或是外边的条件消失,就没有了。哪一个力量强就为因,哪一个力量弱就为缘,当内外因缘集合起来所需要的条件具备的时候,一切诸法就生起;若因缘不具备,这一法就生不起来。

  所以“因”跟“缘”要是变灭了,这个事物也就随之消失了,这是一切万事万物所共同具有的最根本的性质。一切万事万物都如是,这就是一切的现象、一切的物质普遍遵循的决定的规律,不是假造作的,是本源的规律。

  这个法是有为法。有为法的意思,就是造作义,假造作而成的,它有所依待,依什么?待什么缘才能成立?它所成立生出来的事物,都是处于生住异灭当中。

  佛教的法相宗,就用五位百法来说明,学过佛教教义的道友就知道了,心法有八,心所有五十一,色法十一,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合起来是百法。这一百法是简略说的,一百法就是说你的心理和现象,心法是心理,其它的都是现象,像我们的贪瞋癡烦恼、恼怒、瞋忿!这些都是心所有。“贪瞋癡慢疑”,“身边戒见邪”,这些都是名词,这些都是现象,不是本质,因此这是属于物质,心法跟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就是我们的意念,就是我们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的精神。

  刚才我说的当中含有不相应法,不相应法不属于这些法,心跟色法不相应,是属于不相应法。实际上人类认识的方式,所认识的一切现象,从我们自己本身来说,就是我们的身心,外头就属于世界。我们内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这一切现象都是缘生的,缘既能生,缘亦能灭,就是因缘生起,因缘消失。

  举个例子,一切物质都是依着原料与人工做成的,比如说大家看到的汽车,或者自行车,它是集合人工,把好多的配件组成的,如果少一个配件,那辆汽车或者自行车可能就不转动了。因此随你捻一物,随你取哪一法,小到微尘,大到天地、大地,它都是依一定的条件而生存的,就是说以因缘和合而生,生起一切现象,生起诸法。

  就拿我们这个人身来说,我刚才说过,父母是条件,我们的本身当体就是各种条件。“地大”就是我们的骨头,我们这些骨头就属于“地大”。没有冷暖,没有暖气,没有“火大”,如果没有“火大”,人也不能生存了。没有“风”,没法运转了,我们相信腹部里头都是空的,要不是空的,肠子跟胃就粘在一起了,中间要有空间,要有气体。所以说“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再加上父母是个缘,都是依着这些条件和合而成的。所以诸法是当体,我们随便取哪一法,当体都是好多东西和合而成的,不是单一的,是诸法和合而成的,除了因缘之外没有一法。

  在《楞伽经》上这样说的:“因缘生世间,佛不如是说,因缘即世间,如干达婆城。”大家要注意,“因缘生世间,佛不如是说。”我们讲的是因缘生世间法,可是《楞伽经》上怎么会这样说呢?因缘不是生世间,因缘是即世间,“因缘生世间,佛不如是说。”佛是怎么说的呢?“因缘即世间”,因缘就是世间,世间就是因缘,大家要观想一下,你的身体不是因缘生而是即因缘,身体就是因缘,诸法所生起的,各各的不同,但是各自有各自的条件。

  总的来说,一般有为法的生起,必须得具备“因缘、缘缘、次第缘、增上缘”这四种缘。在〈中论〉里头有句偈颂:“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因缘”就是因,因缘能办成它自己的果,有了“因缘”必然产生相应的果报,所以当我们讲果报的时候,这就是果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唯识宗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含藏了一切种子,又叫种子识,这就是“因缘”。

  “次第缘”就是“等无间缘”,从时间上来看,因果相续,因成了果,果马上又成了因,因又成了果,也就是因果相续不断。“等无间”就是中间没有一点空隙,不间隔的意思,就是“等无间”,就是形容这个缘一点都不间断。好比人的肉体灭了,灭了好像间断了、没有了,它处马上就又生了。当时的气一咽,他又在另一个世界出现了,这就说明了无间,无间就是“等无间缘”。

  “缘缘”,还可以说“所缘缘”。“缘缘”就是从内缘缘到外缘,就是外在的“缘缘”,“所缘缘”就是外在的条件。缘虑,从相上说就是我们心识所思虑的,所缘别的,所分别的,外边的境像就叫“所缘缘”。这个缘有两种,一种亲缘、一种疏缘。

  “亲所缘缘”为外面的讯息,在你心识之中形成了一种主观的影像,在你心里头成了一个影子,落到你的心识成了一个影像,这是“亲所缘缘”。

  “疏所缘缘”是指在你的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妄想,在六识之外有一个实体所执的外境,有时候我们一生中见不到这个境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法尘”。以前收摄的影子、收摄的事物,落到你的识里头,就成了“所缘缘”的一个对象,所缘的一个条件。

  第四种“增上缘”,是帮助一切诸法生起的各种条件。生起一法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要有很多的条件来助成,增上生起,给它做缘,这叫“增上缘”。我们平常讲,因缘生的!这很笼统,要是分析起来,就有这四种缘,也就是增上的作用。“增上缘”像中药的药引子,我们吃中药的话,每一味药都抓好了,或者搁三片姜或者搁几颗红枣,“增上缘”就是帮助你的药力快一点达到,帮助你的缘很快的成就,这就是“增上缘”。

  这是一切有为法生起时绝对必要的,离了条件是不可能的,这都是说物质的有法。心法是生起,缘法是助成,昨天我们讲到诸心,你现前一念心的活动,又是因又是缘,就具足生起了。大家要念住,不让它生起。说你作什么就住在什么上面,这叫念住。念住是要把定的功力,训练到在任何地方都能住,作饭时住在作饭上,工作住在工作上,等你入定的时候就住在入定上,修智慧的时候就住在智慧上,智慧就增长了。

  因此这一念心的活动就能生起,这是依心的活动而生的,一生出来就是现象的生起,这里头没有“次第缘”。一切诸法都是因缘聚集而起的,说“昔日诸缘之中,缺一缘不能生起”,如果没有这个“次第缘”怎么会生起?所以在《杂阿含经》第十二卷里头,佛对于因缘和合的关系是如此说的,譬如三枝芦苇,要互相的交叉才能立的起来,缺了一枝的支撑那就不能成立了。因缘法就是说,缺一个缘,就算是有其它的缘,也不能成立。

  佛在经上也说,佛说法,说了那么多经,什么意思?就是对缘说法,如果他没有闻这个法的因缘,你就不能给他说。可是我们现在解释经论就没有按照次序了,也相应不到有缘、没缘。像我们现在说“缘起性空”,谁来听都可以,我们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佛不是这样的,佛看大众,佛说法是圆音,你要取《阿含经》的意思,你闻到的就是佛跟你说《阿含经》,你是《华严经》的菩萨,你就听到佛跟你说《华严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们现在不是如此,你本来是大乘根机来听小乘法,你也如是学;你本来是小乘根机,也来听大乘法,你也如是学。

  我们是大学、小学都在一块儿学,所得的利益就不同了,也不对机了。这就是所谓的因缘不成熟,闻大乘法的因缘不成熟,闻小乘法的因缘也不成熟,所以他就不能获得利益了。

  刚才讲的是“次第缘”,就是说明了没有“次第缘”不能生起,四缘缺一缘并不能生起,没有“增上缘”,那件事情也不能成功,这一大段都说明因缘和合而生诸法。

  第二种就是“诸法无常”,无常的意义就是生灭法。变化无常,不是常义,这个缘不是常有的。因果相续,没有间断的。诸法无常,但是因果是相续的,这个相续是不是常呢?也不是常。因缘和合了聚在一起,就产生了一切有为法,这是暂时性的存在,因为一切法都处于“生住异灭”当中。就拿人来说,我们生的时候是生了,住就是成长到死亡,这个阶段都叫住,但是在这个住的当中会发生变化,从十岁到二十岁,二十岁到三十岁都不同,住的时候就产生异,异就是不同,不同的变化,一年跟一年不同,就叫异。异之后,就是灭,灭就没有了,死亡了。四相上永远是迁流的,都是处于“生住异灭”当中。它不能够常住不变,太阳有出还有落,月有缺又有圆,我们经常说斗转星移、四季雕谢,草木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百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四季代谢都如是,人也如是。

  因此,当我们看到沧海变桑田,历史的演变,宇宙万物从来就是纷纭变化不定的,你如果再观察一下,对每一个变化的过程,哪怕是极短暂的,里头也含着“生住异灭”四相,念念生灭。念念生灭而念念不间断,念念都有“生住异灭”,你左一个念消失了,右一个念又生起了,这就叫做念念不断的。

  大家读过《仁王护国般若经》,经中说:“四法即生、即住、即异、即灭、一切法。”四法就指这一切法,生的时候就是在住的时候,住的时候就是在异的时候,异的时候就住灭的时候,四相永远如是迁流。那就是说明,有的时候就是空,我们佛门经常说空是“缘起性空”,不是我们所说的空,我们所说的那个空是断灭的。《仁王护国般若经》说:四法是即生、即住、即异、即灭,每一法都如是,生的时候是住的时候,也是灭的时候,一切法就是即有、即空。

  大家都读过《心经》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字是对着,前面说的那个境界还没有达到究竟,所以跟着又说了:剎那剎那都如是!说生住异灭法都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九十剎那为一念,我们心里一动念,就有九十剎那,唯有佛才能了解。像我们就不能看到,我们认为这一念就一念了,但是这一念中还有九十剎那生灭,生了灭了,灭了生了,就在这一念间有九十剎那,乃至色的一切法也如是,一切的色相都在变化当中,不停的变化。

  所以在禅宗的《楞伽经》上说:“有为法速灭速如电。”那个灭的,就像电那么快。《无量义经》说:“一切法念念不住,心心生灭。”你念念的没有一念是住的,念念不住,所以是生灭无常。〈俱舍论〉上说:“谓有为法,灭不待因。”有为法在灭的时候,并不等待因才灭,缘灭了,法就灭了。

  千经万论都说无常。这么多部经论,不论是哪一部经都说无常。这是有为法所共同具足的一个本性,有为法的本性是什么?无常!因此我们修无常观的时候,就知道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你想要让你这个身体万万岁,恐怕是永远达不到。因为它念念都是生灭的,这有另一种理解,这个生灭不是断灭的,缘起的生、缘起的灭,不是断灭的生、不是断灭的灭,我们不要理解成断灭了,断灭就是断灭空了。

  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相续的,始终如是,它不变灭故。我们人的寿命才活到百年,我们断灭了就没有了,但百年之后,它又相续了,这是什么相续?因果相续的关系。前面的因灭了,后面的果生了,因恒生果,因常时生果,果没有间断,前念之因就为后念之果,这就是“等无间缘”,中间是不间断的。由这个因果相续的缘故,很多事物往往在一个时间内,甚至久远时间,相似相续。我们看见树、看见山、看见水,也是念念生灭,它是相续的生灭!

  我们看见一座山,好像是一百年还是如是,并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肉眼看的,这种“见”是有问题的。所以这种好像是稳定的状况,其实还是念念生灭的,像我们看金刚石、黄金,经过亿万年还没有朽坏,可是,它还是念念迁流的生灭,永远不断的。

  〈瑜伽师地论〉第十卷,总结“缘起”的意义是这样说的:“依托诸缘,数谢灭已!缘起和合生故名缘起。”意思就是说,依托众缘生起的诸法,很快就消灭了,但是续缘又和合而生了,速灭速谢,速缘速生,故名“缘起”。“数数现灭,浮相缘起,故名缘起。”很快灭了,很快又生起了。

  第三种,凡是有相对的法,互相不想舍离。相对的法就多了,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相对的法有:大对小,大小是相对的,这个道理大家都能懂的;长的和短的,阴和阳、男与女、真与妄、生死与涅槃,这些都属于相对法,这些一切诸法都依待诸缘而生起的,这叫依他起,这是指什么呢?是指诸缘。“相对的法,无不以对方为自己。”这句话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大,怎么会有小呢?没有小,大立不起来。没有大,小也立不起来!没有他,也没有我!这叫相对法。相对法是互相而成的,缺一方是不能成立的,就不叫相对了,但是必须依一定的条件。大和小是在一个体内,长和短是在一个体内,同一体故。

  这是解释性体的,同一体,不论这么多的相对法,性空、缘起要讲性,就是性空的条件,所以在〈瑜伽师地论〉第五十四卷是这样说的:诸有的相对法,同处一处,不相舍离。大小同住在一处,不相舍离。长和短同住在一处,没有短就没有长,相交而缘起的,同是一个体性,不相舍离。

  〈瑜伽师地论〉还说:“有对法聚,无对法性。”有相对法相聚的形相统一,没有相对法的性体,因为随顺转故,大随小转,小随大转,因大而说小,因小而说大,因长而说短,因短而说长,没有一法是定的。像这个杯子,我们说它是大,对某些人来说它就是小。这间房子对我们来说,是小了一点,但与其它的事物比起来?它是在同一体故。这样使我们理解到,凡是相对法就互相不能离开,离开另一方,这一方也不存在了,就是这么个涵义。因为它是随顺速谢,长短的位置可以变化,因为它随顺而生的,当此法对彼法的时候,它属于大。

  而此法对另一法的时候,又变成小了,它是随顺转的,不是固定的,但是互不妨碍。有了相对法,就有矛盾。矛盾性是什么样的呢?矛盾性就是相对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大绝不排斥小,没有小,成不了大,因此就知道它们互相并不排斥的,这样的双方合起来的是什么?是缘起法,我们讲“缘起”,合起来才是缘起法。

  第四种,诸缘互遍的相知义。一切缘互相遍,此缘遍彼缘,彼缘遍此缘,此缘支助彼缘,彼缘又支助此缘,所以说宇宙万物是互相缘起的。任何一缘皆能遍应多缘,一缘能遍了很多缘,很多缘又即是一缘。因此,这样的解释就是多种的事物能够做为一个事物生起的条件,一种事物又能促成多种事物生起的一个条件,所以这个缘是互相支助的。

  《华严经》上讲:“以一故,成就众;以众故,成就一。”就是这个涵义,一微尘成就了大地,大地成就一微尘。所以在《华严经》上经常有这种涵义,说“一微尘里转大法轮,一毛端现宝王剎。”一摄大,少摄多,在《华严经》上,这叫做“周遍含容”。

  这个意思我们可以简单的说,以我们每一位道友来说,你本身是家庭成员之一,对你的父母来说,你是儿子、女儿;对你的子女来说,你又是父亲、母亲了;对你的夫人来说,你是先生,对你的先生来说,你是夫人;这就是说一缘成多的涵义。总之,是团体成员的一份子。我们的存在成就我们这个家族,家族的存在成就我这个人。人的体是依赖于空气、依赖于水、依赖于食物,如果没有这些,你不能生存。没有这个社会,你没有办法生存。地球与太阳,没有太阳的引力,地球也没有了。

  广而言之,就是普遍你随便举哪一件事物,任何一缘都是宇宙的大缘起网,甚至整个的宇宙,就是一个大缘起网,你是在这个缘起网当中的,你既成就它缘,它缘又辅助你,此缘是不可或缺的。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说:大缘起生起陀罗尼法,要是没有一,一切不成;没有一切,一缘不成,去一缘即不成一切,去一切即不成一缘。这意思解释起来很多,它是属于《华严经》〈十玄门〉当中的,一中具多,一里头具足很多。

  由此而言,宇宙万法互相的缘起,组成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互相依赖关系网,而诸缘有立无立,有体无体,同一、隐显、主客,是因为这些种种关系,相即相依、相摄相入,呈现出来的重重无尽,纷纭无尽的境界相,这就是佛学的缘起法则。

  但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佛学的缘起法则,跟现在社会上所讲的“辩证法”相似,但是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原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原理,是最根本的“辩证法”。因此在它的涵义上、层次上,与“辩证法”有所不同。但是由“辩证法”可以理解到这种缘起的法则,非常相近,可以相通的。就是随便哪一法都不能离开这个缘起法则,所以缘起法则是一切佛教诸宗,观察一切问题的根本思想方法,就是一切经论最根本的方法。有关“缘起性空”的记载还很多,我简单的跟大家讲说一部份,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如果有因缘,再跟大家讲讲。

  “缘起性空”的道理很深奥,但是也很浅显。很深的意思就是一直到成就佛果,也是成就这个性空,大家读《般若经》就知道;说它很浅显,你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都是“缘起”的。一天当中的生活、说话、吃饭、接触人、工作,这一切都是“缘起”,但是都没有实体,都是假的,随时在变化,随时在“生住异灭”。真的是什么?真的是“性空”;“性空”是什么呢?“性空”就是“缘起”,这叫真空,不是断灭空。“缘起”是什么?就是达到“性空”,因为“性空”无碍,诸法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才能成就“性空”。

  当然这不是我说两句话大家就能够明白了,这个得要深入的观想。佛教的一切内容就是“缘起性空”的法则、规律,“缘起性空”不是情理,也不是道理,更不是法理,那么是什么理呢?是性理,也就是一真法界的性体。

  最后祝大家吉详如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