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
作者 : 释能广
令众解脱三有海 直达涅槃之彼岸
佛陀的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唯令一切众生悟佛知见、证佛知见,而佛陀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中之精华要义者。莫过于般若法门,也即空性法门。此乃正法之心要,能断轮回之根本,是故佛陀二十一年广宣般若法要。欲令有缘众去断除实执,证悟空性,趋人究竟之佛乐。般若法门所宣之义可用“缘起性空”四字全部囊括。何谓缘起性空呢?决择佛陀第二转法轮究竟密意的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切因缘所去之法。佛陀将之称为空性法。其虽然有现象名称,但都是虚妄假立的名言,也可以称之为中道之义,佛经论典中所提到“中观”,“空性”,“缘起”以及“中道”等本来即为同一含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楞伽经》云: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空,若言从缘生者,亦是空之异名……因为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无一不是依缘生,故曰:缘起亦无有一法是自性而有。故曰:性空,缘起与性空是一法的两面,如麦芽依阳光、种子、温度、土壤、水份等众缘和合而生,是其缘起之一面,但其非有实有,自性本空是其性空的一面。比性,非不是如石女,几从来未生之不存在,也不是瓶子中无水的空。还有人理解空性认为瓶子、房屋乃无常之法终将毁灭,所以是空性。此认为也是一个误区,更不是所谓的马上无牛的劣空。诸法的本体是自性本空,是故亦可称为自空。那又为何称之为“中道”?因远离常断缘故,我们可通过三个方面成立此理。其一:一切诸法,从地狱乃至佛境,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皆非自性实有远离常边。虽然自性本空,却有如幻如梦的显现远离断边。其二诸法本体即如是,非是有而说空之损减见,亦非空而说有之增益见。其三:佛菩萨人根本慧定时,现见圆满空性时,亦同时显见如来藏之光明。虽有如幻的光明的显现却无丝毫自性可讲,是故仍然不落常断二边。如水平如镜的湖面上,倒映出皎洁的月影,虽有月影清晰可见,其本体却实无可得。一切诸法无不如是。儒家亦有“中之道,尧舜传心”之说其密意不得而知,后人学儒理解此“中庸之道”乃为人处世不可过左过右之“中道”,与此处所述仍有区别。诸法本体虽然恒时无有迁度,清净无为。奈何凡夫众生,总是庸人自忧,执有执无。从而于三界中枉受轮回之苦。佛陀圆满现前如所有智,及尽所有智,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众生开显中观之道,拯摄了基道果之切深要,其所诠义中观即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一般凡夫执万法实有,小乘执空,非道执亦有亦无之二俱或非有非无双非,皆是戏论,离开任何一边乃是空性的本体。如《四百论》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中论》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则名真如相。“如带有计度,分别片面,观待等条件,都非是佛说之空性本体。为何总以遮遣的方式说呢?因为诸法的本体无法用语言诠表,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悟透此中道理,方会得佛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意。
一切诸法既然是空性,是否三世因果之法就无法安立呢?实不然,正因诸法即空性之缘故,诸因果法才得己合理安立。《人中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白果,因为缘起性之为业因本无自性,如是此业因亦非自性而灭,虽无唯识宗所承许之阿赖耶识小乘,经部宗法所许之相续,有部派所许的不失坏法等。凡是所有业因灭失经久时,当知犹能产生其相属自业的果报。如贪心重的无知愚夫在睡梦中,梦见了自己合意的对境,醒后虽然梦中所缘境已完全消失,但彼愚夫对此犹为贪心,数数作意,是同样道理。
所有因果法可分为众生流转与还灭两种。众生因一念无明故而造业,流转三有。如《亲友书》云:无明生行行生识,由彼中生名与色……从有出生若有生,出忧病老求不得。《中论》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之行,以起是行故,随行人云趣。都指出众生流转之因,无明即贪嗔痴,为什么会生贪嗔痴,因为颠倒的缘故。常乐我净四颠倒的根本即是实执。要消除此根本,其违品就是“缘起性空”,“无明一旦灭除,接下来一切有支,皆随之而断灭,所以断轮回根本无明趋人还灭的根本之法即为空性。《七十空性论》云见真知法空,则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故十二支”,“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嗔痴趋之染涅槃。《中论》云: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怯,所以一个希求解脱的修持伽罗,不修持空性法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此缘起法是佛陀所有广博浩瀚语藏之中最为珍贵的甚深奥义。恰似摩尼宝王——般,何人如果真正现见了这一缘起道理,那么就证明此人通过智慧眼已经亲眼目睹了佛陀法身真如觉性本体。如《亲友书》云:此缘起乃佛语藏,弥足珍贵最甚深。何人若能真见此,己睹真如佛法身。此殊胜甚深之法是不是谁人都能证悟定说呢?答案是否定的,唯有三界导师,佛陀才能无误地现证,且为众生开显。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救度苦难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了寻觅佛法无数劫中,施舍之食,王位,妻子儿女,头目脑髓,有时为了求得半句偈颂,而剥皮为纸,抽骨为笔,刺血为墨,抄写经文,为了寻求般若法门舍弃头、手、足、珍宝、乃至生命更是不可计数,这些可歌可泣公案在《释迦佛广传》中的“寻法品”中有详细记载。单凭这一点是世间的许多宗派、仙人都是望而却步的。
佛陀为什么称为天下独尊、无人能比较。我们纵观古今,对于“缘起性空”之法,无人能说,以前没有,将来也许不会有。佛陀当年降生在古印度,正是外道兴盛之时期,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他们所崇尚的教义,都不能引导他们解脱生死轮回。如在外道中教义最为善妙的,要数论外道,其创始人为淡黄仙人,造有诸多论部而创立了数论派,其数论中阐述宇宙万有之形成。即以二十五谛为根本原理,将一切所知法,归摄于二十五谛之中,由数立名为数论派。其与内道毕竟的差别,在于数论派承许胜义谛的神我,与自性作为空性而是常法,有堪忍的自体。密行派所承许的胜我,吠陀派所崇拜的大自在灭,顺世派所许的四大都是在胜义谛中,”叵常不变的,此即他们无法了知诸法因缘而生之故。所以,既便当时通达十八种文化、云十四艺术的文学者亦无法精通佛的一偈一句。
中国的祖先以他们的智慧,创立了各种学说,为后来引入大乘佛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道家、儒家为代表。道家始祖老子,姓李名耳。著有《道德经》提倡“大道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儒家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八达德。对完善人格方面有广泛的著述。如果按佛教定位可归于正世俗当中。而当今世界上对宇宙进行研究的也不乏人。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是佼佼者,著有《相对论》,打破了牛顿所提出的三维空间。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而非固定,但他认为光速不变,并且要选择参照物。在其研究的对象,只局限所境方面,根本未意识到“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一层。他对物质的研究方面也有突破,在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组成的基础上,而认为是“能量”,但仍然无法空掉。十九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能属于世俗,连因果都未触及。十九世纪非常有名心理学家弗洛尹德,他所研究的对象乃是不正常的人,他认为人先天性都有缺陷。当某种因缘具足,人就会出现各种不正常的表现,对善恶报应,今生苦乐唯有前世业所感得,丝毫都无有认识,何况甚深缘起之道。
综上所述,无上甚深缘起正法唯佛教中有。因此唯有佛陀能称三界导师。故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赞叹佛陀云:“此法余未见,唯佛各大师,外道之妄称,如于狐称狮。”
般若乃法身之主理,众生之本有妙性。法尔虽如是,如无佛说,何人亦无法知晓。此大恩大法虽是抛头颅、洒热血也无以回报。古今诸师大法感念如此,为了表示对佛的感恩,提醒后学,和缘起性空的重要,造论的开头皆以缘起空性而顶礼佛陀。如《中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六十正理论》云:谁于生灭等,以此理断除,说缘起能王,于彼稽首礼。《回净论》云:佛说空缘起,中道第一义,最胜无等佛,于彼稽首礼。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的开头亦曰: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师前礼。对于显宗修行人,缘起性空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密宗行人来说亦是同样。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议》与《中观庄严论注释》说:欲证悟彻却,大圆满者。先要通达应成派的见解,全知无垢光尊者亦云假设中观已失传,则表明一切教法的精华与整个世间已经消失或被隐没了。格鲁派的始祖宗喀巴大师造了《缘起赞》颂。专门从缘起性的方面赞叹佛陀,由于上师三宝的加被能于此五浊恶世,值遇此甚深之缘起法门,我们岂可等闲视之,当祈上师三宝加被,策励精进闻思,专习修持,愿为上报佛恩下济三苦,而现证缘起性空。
对于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包括大乘小乘,都需要有空性的智慧。小乘行人必须圆满现证人无我,断除烦恼障,方可取得小乘圣果。而大乘行人要自利利他取证佛果,则须圆满证悟人法二无我,而断除所知障与烦恼障,菩萨虽行持六度万行,如果没有空性久摄持,六度不能称之为度,度乃到彼岸之意,无有空性智慧就不能到彼岸。寂天菩萨在《人行论》中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般若经》云:执著实有相,状者无有解脱,缘空性而得三苦根。藏地分有格鲁、萨迦、宁玛、噶举。汉地有净土、禅、天台、贤首等八大宗派,其目的都是“归元无二路”。为取证佛果,而取证佛果又可归摄出“积净资粮”四字当中,要“积净资粮”最快的又莫过于证悟“缘起性空”。故《华严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相。又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中观既然对修行如此重要,怎样才能现证空性呢?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提到三点,依照大乘善知识,发菩提心,积净资粮,长时闻思修行,对空性产生定解。这样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在真正修持时我们可以通过唯识作为切人点,先将万法抉择为唯识,再将唯识抉择为空性,此法在《辨法法性论》中有广述。我们还可随着根性不同,首先将诸法抉择为单空,再将单空抉择为无生的大空性,此方法在益西彭措堪布所著《人中论日光疏》总义中有广译。《定解宝灯论》中亦有介绍。大堪布慈诚罗珠于《慧灯之光》后附述了如何以寂业胜观,如何结合修持,有心者当依之而习。
般若空性本是超越了凡夫颠倒思维,更何况如我等这般业重慧浅之初学,何能闻述大概。此文一方面乃遵从上师教言,虽是不揣简陋、鹦鹉学语,亦应师能欢喜。更愿以此文抛砖引玉,诸愿慧者,皆能人毗卢性海。
作者 : 释能广
令众解脱三有海 直达涅槃之彼岸
佛陀的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唯令一切众生悟佛知见、证佛知见,而佛陀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中之精华要义者。莫过于般若法门,也即空性法门。此乃正法之心要,能断轮回之根本,是故佛陀二十一年广宣般若法要。欲令有缘众去断除实执,证悟空性,趋人究竟之佛乐。般若法门所宣之义可用“缘起性空”四字全部囊括。何谓缘起性空呢?决择佛陀第二转法轮究竟密意的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切因缘所去之法。佛陀将之称为空性法。其虽然有现象名称,但都是虚妄假立的名言,也可以称之为中道之义,佛经论典中所提到“中观”,“空性”,“缘起”以及“中道”等本来即为同一含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楞伽经》云: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空,若言从缘生者,亦是空之异名……因为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无一不是依缘生,故曰:缘起亦无有一法是自性而有。故曰:性空,缘起与性空是一法的两面,如麦芽依阳光、种子、温度、土壤、水份等众缘和合而生,是其缘起之一面,但其非有实有,自性本空是其性空的一面。比性,非不是如石女,几从来未生之不存在,也不是瓶子中无水的空。还有人理解空性认为瓶子、房屋乃无常之法终将毁灭,所以是空性。此认为也是一个误区,更不是所谓的马上无牛的劣空。诸法的本体是自性本空,是故亦可称为自空。那又为何称之为“中道”?因远离常断缘故,我们可通过三个方面成立此理。其一:一切诸法,从地狱乃至佛境,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皆非自性实有远离常边。虽然自性本空,却有如幻如梦的显现远离断边。其二诸法本体即如是,非是有而说空之损减见,亦非空而说有之增益见。其三:佛菩萨人根本慧定时,现见圆满空性时,亦同时显见如来藏之光明。虽有如幻的光明的显现却无丝毫自性可讲,是故仍然不落常断二边。如水平如镜的湖面上,倒映出皎洁的月影,虽有月影清晰可见,其本体却实无可得。一切诸法无不如是。儒家亦有“中之道,尧舜传心”之说其密意不得而知,后人学儒理解此“中庸之道”乃为人处世不可过左过右之“中道”,与此处所述仍有区别。诸法本体虽然恒时无有迁度,清净无为。奈何凡夫众生,总是庸人自忧,执有执无。从而于三界中枉受轮回之苦。佛陀圆满现前如所有智,及尽所有智,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众生开显中观之道,拯摄了基道果之切深要,其所诠义中观即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一般凡夫执万法实有,小乘执空,非道执亦有亦无之二俱或非有非无双非,皆是戏论,离开任何一边乃是空性的本体。如《四百论》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中论》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则名真如相。“如带有计度,分别片面,观待等条件,都非是佛说之空性本体。为何总以遮遣的方式说呢?因为诸法的本体无法用语言诠表,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悟透此中道理,方会得佛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意。
一切诸法既然是空性,是否三世因果之法就无法安立呢?实不然,正因诸法即空性之缘故,诸因果法才得己合理安立。《人中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白果,因为缘起性之为业因本无自性,如是此业因亦非自性而灭,虽无唯识宗所承许之阿赖耶识小乘,经部宗法所许之相续,有部派所许的不失坏法等。凡是所有业因灭失经久时,当知犹能产生其相属自业的果报。如贪心重的无知愚夫在睡梦中,梦见了自己合意的对境,醒后虽然梦中所缘境已完全消失,但彼愚夫对此犹为贪心,数数作意,是同样道理。
所有因果法可分为众生流转与还灭两种。众生因一念无明故而造业,流转三有。如《亲友书》云:无明生行行生识,由彼中生名与色……从有出生若有生,出忧病老求不得。《中论》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之行,以起是行故,随行人云趣。都指出众生流转之因,无明即贪嗔痴,为什么会生贪嗔痴,因为颠倒的缘故。常乐我净四颠倒的根本即是实执。要消除此根本,其违品就是“缘起性空”,“无明一旦灭除,接下来一切有支,皆随之而断灭,所以断轮回根本无明趋人还灭的根本之法即为空性。《七十空性论》云见真知法空,则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故十二支”,“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嗔痴趋之染涅槃。《中论》云: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怯,所以一个希求解脱的修持伽罗,不修持空性法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此缘起法是佛陀所有广博浩瀚语藏之中最为珍贵的甚深奥义。恰似摩尼宝王——般,何人如果真正现见了这一缘起道理,那么就证明此人通过智慧眼已经亲眼目睹了佛陀法身真如觉性本体。如《亲友书》云:此缘起乃佛语藏,弥足珍贵最甚深。何人若能真见此,己睹真如佛法身。此殊胜甚深之法是不是谁人都能证悟定说呢?答案是否定的,唯有三界导师,佛陀才能无误地现证,且为众生开显。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救度苦难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了寻觅佛法无数劫中,施舍之食,王位,妻子儿女,头目脑髓,有时为了求得半句偈颂,而剥皮为纸,抽骨为笔,刺血为墨,抄写经文,为了寻求般若法门舍弃头、手、足、珍宝、乃至生命更是不可计数,这些可歌可泣公案在《释迦佛广传》中的“寻法品”中有详细记载。单凭这一点是世间的许多宗派、仙人都是望而却步的。
佛陀为什么称为天下独尊、无人能比较。我们纵观古今,对于“缘起性空”之法,无人能说,以前没有,将来也许不会有。佛陀当年降生在古印度,正是外道兴盛之时期,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他们所崇尚的教义,都不能引导他们解脱生死轮回。如在外道中教义最为善妙的,要数论外道,其创始人为淡黄仙人,造有诸多论部而创立了数论派,其数论中阐述宇宙万有之形成。即以二十五谛为根本原理,将一切所知法,归摄于二十五谛之中,由数立名为数论派。其与内道毕竟的差别,在于数论派承许胜义谛的神我,与自性作为空性而是常法,有堪忍的自体。密行派所承许的胜我,吠陀派所崇拜的大自在灭,顺世派所许的四大都是在胜义谛中,”叵常不变的,此即他们无法了知诸法因缘而生之故。所以,既便当时通达十八种文化、云十四艺术的文学者亦无法精通佛的一偈一句。
中国的祖先以他们的智慧,创立了各种学说,为后来引入大乘佛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道家、儒家为代表。道家始祖老子,姓李名耳。著有《道德经》提倡“大道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儒家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八达德。对完善人格方面有广泛的著述。如果按佛教定位可归于正世俗当中。而当今世界上对宇宙进行研究的也不乏人。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是佼佼者,著有《相对论》,打破了牛顿所提出的三维空间。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而非固定,但他认为光速不变,并且要选择参照物。在其研究的对象,只局限所境方面,根本未意识到“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一层。他对物质的研究方面也有突破,在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组成的基础上,而认为是“能量”,但仍然无法空掉。十九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能属于世俗,连因果都未触及。十九世纪非常有名心理学家弗洛尹德,他所研究的对象乃是不正常的人,他认为人先天性都有缺陷。当某种因缘具足,人就会出现各种不正常的表现,对善恶报应,今生苦乐唯有前世业所感得,丝毫都无有认识,何况甚深缘起之道。
综上所述,无上甚深缘起正法唯佛教中有。因此唯有佛陀能称三界导师。故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赞叹佛陀云:“此法余未见,唯佛各大师,外道之妄称,如于狐称狮。”
般若乃法身之主理,众生之本有妙性。法尔虽如是,如无佛说,何人亦无法知晓。此大恩大法虽是抛头颅、洒热血也无以回报。古今诸师大法感念如此,为了表示对佛的感恩,提醒后学,和缘起性空的重要,造论的开头皆以缘起空性而顶礼佛陀。如《中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六十正理论》云:谁于生灭等,以此理断除,说缘起能王,于彼稽首礼。《回净论》云:佛说空缘起,中道第一义,最胜无等佛,于彼稽首礼。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的开头亦曰: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师前礼。对于显宗修行人,缘起性空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密宗行人来说亦是同样。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议》与《中观庄严论注释》说:欲证悟彻却,大圆满者。先要通达应成派的见解,全知无垢光尊者亦云假设中观已失传,则表明一切教法的精华与整个世间已经消失或被隐没了。格鲁派的始祖宗喀巴大师造了《缘起赞》颂。专门从缘起性的方面赞叹佛陀,由于上师三宝的加被能于此五浊恶世,值遇此甚深之缘起法门,我们岂可等闲视之,当祈上师三宝加被,策励精进闻思,专习修持,愿为上报佛恩下济三苦,而现证缘起性空。
对于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包括大乘小乘,都需要有空性的智慧。小乘行人必须圆满现证人无我,断除烦恼障,方可取得小乘圣果。而大乘行人要自利利他取证佛果,则须圆满证悟人法二无我,而断除所知障与烦恼障,菩萨虽行持六度万行,如果没有空性久摄持,六度不能称之为度,度乃到彼岸之意,无有空性智慧就不能到彼岸。寂天菩萨在《人行论》中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般若经》云:执著实有相,状者无有解脱,缘空性而得三苦根。藏地分有格鲁、萨迦、宁玛、噶举。汉地有净土、禅、天台、贤首等八大宗派,其目的都是“归元无二路”。为取证佛果,而取证佛果又可归摄出“积净资粮”四字当中,要“积净资粮”最快的又莫过于证悟“缘起性空”。故《华严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相。又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中观既然对修行如此重要,怎样才能现证空性呢?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提到三点,依照大乘善知识,发菩提心,积净资粮,长时闻思修行,对空性产生定解。这样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在真正修持时我们可以通过唯识作为切人点,先将万法抉择为唯识,再将唯识抉择为空性,此法在《辨法法性论》中有广述。我们还可随着根性不同,首先将诸法抉择为单空,再将单空抉择为无生的大空性,此方法在益西彭措堪布所著《人中论日光疏》总义中有广译。《定解宝灯论》中亦有介绍。大堪布慈诚罗珠于《慧灯之光》后附述了如何以寂业胜观,如何结合修持,有心者当依之而习。
般若空性本是超越了凡夫颠倒思维,更何况如我等这般业重慧浅之初学,何能闻述大概。此文一方面乃遵从上师教言,虽是不揣简陋、鹦鹉学语,亦应师能欢喜。更愿以此文抛砖引玉,诸愿慧者,皆能人毗卢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