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05月19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1:01北京时间19:01发表
透视:中国仍需“走向共和”
BBC中文网记者 魏城
最近,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映反映清末民初历史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我来到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网络版的论坛"强国论坛"浏览,发现网民讨论最热烈的也是这部电视连续剧:
"没军权共和成功不了,有了军权的又都变成大小军阀!!议会政治祸国殃民!(作者:溪云初起日沉阁)
孙中山的妙语,给那些认为国人素质低就不能实行民主的人一记耳光。(作者:守护神)
中国政体改革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一旦内乱强敌四顾国家必亡!警惕吧,盲目西化者!(作者:晴空霹雳)
呵呵,原来袁世凯就特别喜欢谈稳定谈中国特色,不知有些人听了是不是很刺耳。(作者:人工生命)
从《走向共和》、到今天的非典、暂住证。很有意思啊!老夫看完感慨良多。(作者:全岛红旗飘扬)......"
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剧照
这些帖子最初谈论的还是这部电视连续剧,但后来就开始"联系实际"、"借古喻今"了。不知道这些内容后来是否会被版主删除。
中国的变化
看了这些帖子,我有两点感触:一、中国人仍然关心民主问题;二、如果与"六四"后一段时期内万马齐喑的局面相比,中国人现在至少在版主删帖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还有谈论这个话题的"平台"(借用如今中国大陆颇为时髦的一个词)。
况且我们谈的还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网站的论坛,如果是其它"级别"较低的"机关报"的网站,或多少有点儿民间色彩的网站,那么,网民谈论的话题范围自然比《强国论坛》更广,版主删帖之前的时间也更长,版主删帖的下刀"残忍度"也更低。
其实,从中国网民如何评价《走向共和》这部片子、以及如何从此片的评论引申到对现实政治的评论,便可以以小见大,对中国政治气氛、政治环境的变化略见一斑。
中国的政治气候确实变了,至少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看,是变了;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相对于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最初几年,也不仅仅是相对于中共换代的"十六大"召开之前,而且也是相对于仅仅一个月前:2003年4月20日,中国的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被撤职──这一人事调整被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为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清洗",还有的国际观察家认为,这一天可能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自这一天开始,中国的传媒变得更为透明、更为大胆;自这一天开始,中国党政两位"第一把手"的工作作风也变得更为切实、更少空谈、更为亲民。
不幸的是,所有这些变化都是由一种病毒带来的。这种病毒在中国大陆叫"非典",在海外叫"萨斯"。
不知道,这种变化究竟会持续多久,是否也会随着萨斯病毒的消逝而消逝;也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否会扩展到抗击萨斯战之外的更为广阔、更为深层的一些领域。
"孙志刚案"
不过,人们还是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这些迹象也没有被海外的一些持不同政见、但关心中国发展的华人所忽视。
除了中国境内媒体对萨斯病的报道和对《走向共和》的讨论之外,中国官方媒体近来对"孙志刚案"的报道和讨论也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关注。
孙志刚是在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工作的一位大学刚毕业两年的湖北人。今年3月17日晚,他因未携带包括"暂住证"在内的身份证件,在广州街头被公安人员当作"三无"人员收容,后因有病被送往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惨遭同病房的8名被收治人员轮番殴打致死。
孙志刚生前自画像
此案最早是由中国网民在海内外网站上披露出去的,还有一些网民在网上贴出了征集签名的"关于立即废除收容遣送制度的呼吁",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响应。
后来,中国官方的媒体也被迫跟进报道,最终引起广州公安部门的反应。据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报道,最近,涉及此案的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公安部门缉捕归案,3名在此案中渎职的工作人员也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对此案的谈论,如今已成中国官方媒体的热点之一。
新华社的网站"新华网"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星期中还推出了"谁应该对孙志刚之死负责?"的热点主题讨论。一位网民建议中国政府"要像对待非典那样对待孙志刚案的处理"。
《人民日报》网络版也刊登了许多网民对此案的讨论,一位署名"黎城的苏铁"的网民指出:"如果说,目前正在肆虐的非典是一场天灾,那么,孙志刚之死无疑更是一出人祸。古语云: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可以说,对一个无辜的大学生之死,网络上下从未出现过如此声援和讨论。这其中,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到潜在的网络力量、媒体的力量,感到人们对民主和法治的强烈渴盼。一句话:公权不可滥、民心不可违。"
公民上书
后来,"孙志刚案"在中国又引起了更深刻的回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三位法学博士以普通公民的身份,上书中国全国人大,建议对收容办法进行违宪审查。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这三位法学博士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的俞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腾彪和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的许志永,他们因为受到孙志刚案的震动,而提出了这份罕见的以公民身份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建议书。
中国政治气候的变化也引起了海外华人的注意。在美国华人自办的网上论坛《海纳百川》上,一位署名"安魂曲"的网民认为,中国大陆媒体有关"公民上书要求违宪审查"的报道意义重大,开了三大先河:
"第一、承认了公民直接给人大等政权机关公开上书的权利和必要性。此例一开,民间政治就有突破口;
第二、首次提到'违宪审查',并且承认公民可以提请违宪审查。如此,今后可做的文章非常多;
第三、这是孙志刚案引发的对收容制度的直接挑战,不管结果如何,官方传媒已在鼓励不同声音。"
网民"张三一言"跟帖表示赞同:"我认为这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民众体制外斗争的结果。"
尽管中国政府最近在种种压力下施政出现了开明的趋向,但"张三一言"仍然指出:"我们不能忘记,这个政府是一个专制政府,它的一切都是为巩固政权而作。"
其他许多海外华人也认为,尽管中国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与最近出任中共党政一把手的胡锦涛、温家宝的改革信念和亲民作风有关,但如果想让这些变化的生命力延续到萨斯病毒消灭之后,并长期持续下去,就不能仅仅指望某几个领导人的开明,而应该靠制度性的改革。
"制度比人重要"
让我们再回到中国大陆,回到对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的讨论。
我又来到了两个官方色彩不那么强烈的网上论坛《世纪沙龙》和《关天茶舍》,发现那里的网民对这部电视连续剧的评价更为两极化:
例如,在《世纪沙龙》上,一个署名"华山剑"的网民对这部电视连续剧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走向共和》和1989年导致全国思想混乱的那部政治文艺评论电视片《河殇》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是在使用'文艺武器'去试图歪曲中国基本历史事实和颠覆中国的基础历史价值观。"
但在《关天茶舍》上,一位署名"pepperpie"的网民热情赞赏这部连续剧:"《走向共和》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剧的范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某个时代曾经靠某一个明君、某一些忠臣就能屹立在世界上成为最强大的帝国,但是在十九世纪末,人治的中国已经完全无法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了,专制集权的君主制下任何企图靠某一个人──那怕他身居高位──来使中国富强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制度比人重要!──所以才叫'走向共和',这才是《走向共和》的真正含义。"
尽管这位网友欲言又止,但显然在他的心目中,上述道理同样适用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在本文快收笔时,我又上了一次"强国论坛",发现该坛上有两位网民对这个道理说得更加直截了当:
"《走向共和》是一部启发民主的好片(虽然它有不足),它指出中国的出路是真正的共和。(作者:一半清醒一半糊涂)
共和呀共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作者:你是主人,不可说话)"
透视:中国仍需“走向共和”
BBC中文网记者 魏城
最近,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映反映清末民初历史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我来到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网络版的论坛"强国论坛"浏览,发现网民讨论最热烈的也是这部电视连续剧:
"没军权共和成功不了,有了军权的又都变成大小军阀!!议会政治祸国殃民!(作者:溪云初起日沉阁)
孙中山的妙语,给那些认为国人素质低就不能实行民主的人一记耳光。(作者:守护神)
中国政体改革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一旦内乱强敌四顾国家必亡!警惕吧,盲目西化者!(作者:晴空霹雳)
呵呵,原来袁世凯就特别喜欢谈稳定谈中国特色,不知有些人听了是不是很刺耳。(作者:人工生命)
从《走向共和》、到今天的非典、暂住证。很有意思啊!老夫看完感慨良多。(作者:全岛红旗飘扬)......"
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剧照
这些帖子最初谈论的还是这部电视连续剧,但后来就开始"联系实际"、"借古喻今"了。不知道这些内容后来是否会被版主删除。
中国的变化
看了这些帖子,我有两点感触:一、中国人仍然关心民主问题;二、如果与"六四"后一段时期内万马齐喑的局面相比,中国人现在至少在版主删帖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还有谈论这个话题的"平台"(借用如今中国大陆颇为时髦的一个词)。
况且我们谈的还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网站的论坛,如果是其它"级别"较低的"机关报"的网站,或多少有点儿民间色彩的网站,那么,网民谈论的话题范围自然比《强国论坛》更广,版主删帖之前的时间也更长,版主删帖的下刀"残忍度"也更低。
其实,从中国网民如何评价《走向共和》这部片子、以及如何从此片的评论引申到对现实政治的评论,便可以以小见大,对中国政治气氛、政治环境的变化略见一斑。
中国的政治气候确实变了,至少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看,是变了;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相对于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最初几年,也不仅仅是相对于中共换代的"十六大"召开之前,而且也是相对于仅仅一个月前:2003年4月20日,中国的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被撤职──这一人事调整被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为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清洗",还有的国际观察家认为,这一天可能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自这一天开始,中国的传媒变得更为透明、更为大胆;自这一天开始,中国党政两位"第一把手"的工作作风也变得更为切实、更少空谈、更为亲民。
不幸的是,所有这些变化都是由一种病毒带来的。这种病毒在中国大陆叫"非典",在海外叫"萨斯"。
不知道,这种变化究竟会持续多久,是否也会随着萨斯病毒的消逝而消逝;也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否会扩展到抗击萨斯战之外的更为广阔、更为深层的一些领域。
"孙志刚案"
不过,人们还是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这些迹象也没有被海外的一些持不同政见、但关心中国发展的华人所忽视。
除了中国境内媒体对萨斯病的报道和对《走向共和》的讨论之外,中国官方媒体近来对"孙志刚案"的报道和讨论也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关注。
孙志刚是在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工作的一位大学刚毕业两年的湖北人。今年3月17日晚,他因未携带包括"暂住证"在内的身份证件,在广州街头被公安人员当作"三无"人员收容,后因有病被送往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惨遭同病房的8名被收治人员轮番殴打致死。
孙志刚生前自画像
此案最早是由中国网民在海内外网站上披露出去的,还有一些网民在网上贴出了征集签名的"关于立即废除收容遣送制度的呼吁",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响应。
后来,中国官方的媒体也被迫跟进报道,最终引起广州公安部门的反应。据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报道,最近,涉及此案的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公安部门缉捕归案,3名在此案中渎职的工作人员也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对此案的谈论,如今已成中国官方媒体的热点之一。
新华社的网站"新华网"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星期中还推出了"谁应该对孙志刚之死负责?"的热点主题讨论。一位网民建议中国政府"要像对待非典那样对待孙志刚案的处理"。
《人民日报》网络版也刊登了许多网民对此案的讨论,一位署名"黎城的苏铁"的网民指出:"如果说,目前正在肆虐的非典是一场天灾,那么,孙志刚之死无疑更是一出人祸。古语云: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可以说,对一个无辜的大学生之死,网络上下从未出现过如此声援和讨论。这其中,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到潜在的网络力量、媒体的力量,感到人们对民主和法治的强烈渴盼。一句话:公权不可滥、民心不可违。"
公民上书
后来,"孙志刚案"在中国又引起了更深刻的回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三位法学博士以普通公民的身份,上书中国全国人大,建议对收容办法进行违宪审查。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这三位法学博士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的俞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腾彪和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的许志永,他们因为受到孙志刚案的震动,而提出了这份罕见的以公民身份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建议书。
中国政治气候的变化也引起了海外华人的注意。在美国华人自办的网上论坛《海纳百川》上,一位署名"安魂曲"的网民认为,中国大陆媒体有关"公民上书要求违宪审查"的报道意义重大,开了三大先河:
"第一、承认了公民直接给人大等政权机关公开上书的权利和必要性。此例一开,民间政治就有突破口;
第二、首次提到'违宪审查',并且承认公民可以提请违宪审查。如此,今后可做的文章非常多;
第三、这是孙志刚案引发的对收容制度的直接挑战,不管结果如何,官方传媒已在鼓励不同声音。"
网民"张三一言"跟帖表示赞同:"我认为这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民众体制外斗争的结果。"
尽管中国政府最近在种种压力下施政出现了开明的趋向,但"张三一言"仍然指出:"我们不能忘记,这个政府是一个专制政府,它的一切都是为巩固政权而作。"
其他许多海外华人也认为,尽管中国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与最近出任中共党政一把手的胡锦涛、温家宝的改革信念和亲民作风有关,但如果想让这些变化的生命力延续到萨斯病毒消灭之后,并长期持续下去,就不能仅仅指望某几个领导人的开明,而应该靠制度性的改革。
"制度比人重要"
让我们再回到中国大陆,回到对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的讨论。
我又来到了两个官方色彩不那么强烈的网上论坛《世纪沙龙》和《关天茶舍》,发现那里的网民对这部电视连续剧的评价更为两极化:
例如,在《世纪沙龙》上,一个署名"华山剑"的网民对这部电视连续剧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走向共和》和1989年导致全国思想混乱的那部政治文艺评论电视片《河殇》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是在使用'文艺武器'去试图歪曲中国基本历史事实和颠覆中国的基础历史价值观。"
但在《关天茶舍》上,一位署名"pepperpie"的网民热情赞赏这部连续剧:"《走向共和》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剧的范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某个时代曾经靠某一个明君、某一些忠臣就能屹立在世界上成为最强大的帝国,但是在十九世纪末,人治的中国已经完全无法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了,专制集权的君主制下任何企图靠某一个人──那怕他身居高位──来使中国富强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制度比人重要!──所以才叫'走向共和',这才是《走向共和》的真正含义。"
尽管这位网友欲言又止,但显然在他的心目中,上述道理同样适用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在本文快收笔时,我又上了一次"强国论坛",发现该坛上有两位网民对这个道理说得更加直截了当:
"《走向共和》是一部启发民主的好片(虽然它有不足),它指出中国的出路是真正的共和。(作者:一半清醒一半糊涂)
共和呀共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作者:你是主人,不可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