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进驻北京航天城2年未看过一场电影|刘洋|神九|载人航天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230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1339804875_zTLAWv.jpg
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景海鹏(中)、刘旺(左)、刘洋在模拟返回舱进行上升段操作训练。
1339804876_tJnhoI.jpg
神九乘组航天员景海鹏(左三)、刘旺(左一)、刘洋在发射场参加联合演练。新华社发
1339804876_NsVTeV.jpg
发射倒计时前被包裹中的神九飞船。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刘伟 綦伟 摄
  深圳特区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月15日电 (特派记者 刘伟 綦伟)“出来了!出来了!”下午5时30分,在掌声中,刚确定的神九航天员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英姿飒爽地走进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一楼出征大厅的玻璃屋内,排队向大家挥手致意。他们,即将出征太空,书写中国航天新的历史。

  刘洋:娴静微笑的“百合”

  她是乘组最年轻的一员,在两位“师兄”背后,像极一朵静美的百合。当玻璃罩后的木制房门拉开时,她乖巧地走在最后。按次序坐下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除了齐耳的短发、弯弯的眉毛、秀气的单眼皮外,还有自始至终的娴静微笑。

  刘洋,这个再过几个月才满34岁的河南姑娘,将成为我国首位出征太空的女航天员。现在,她有压力吗?

  “感谢大家的关注,感谢祖国和人民的信任,让我能够有机会代表中国亿万女性出征太空,为此我感到无上光荣。”刘洋微笑着,但声音却听得出有些颤抖。她说,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要进行大量严格的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一次考验。而使命、责任和对航天的热爱,是她能够面对一切、战胜一切的源泉。

  两年前,刘洋进驻北京航天城,从此再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出过一次航天城大门、没有逛过一次街、也没有睡过一次懒觉……在从一名优秀女飞行员成为一名合格女航天员的艰辛攀登路上,她感到了幸福――被国家需要的幸福。

  “这将是一次更高、更远的飞行。”刘洋有着自己的愿望:在完成任务之余,想多用心体会一下太空独特的环境,多欣赏一下太空奇妙的景色;还想把工作和生活的体会详尽记录下来,与未来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们分享。

  “只要坚持到最后,推开窗,就会发现你的玫瑰正在盛开。”这是刘洋担任飞行员时写下的诗句。如今,她的“玫瑰”将绽放在浩瀚的太空。

  刘旺:“宝剑锋从磨砺出”

  “你来回答吧。”当记者提出有关手控交会对接问题时,乘组指令长景海鹏把话筒递到了刘旺手中。

  刘旺已经为今天默默不辍地奋斗了14年,从不到30岁的小伙子成长为已过不惑之年的硬汉。

  “宝剑锋从磨砺出。”刘旺说,14年来,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中的每一名航天员,都在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就是为了国家荣誉时刻准备出征太空。“今天能有机会,是对我最大的考验,也是一试锋芒的机会,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宝剑。”

  刘旺和景海鹏都是山西人,景曾笑评小老弟“山西老陈醋,越陈越香”。在此次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实验中,就是这个低调沉稳的汉子,将负起关键任务――手控交会对接。有人形容这是“百米穿针”,可见操作难度之大,要求精度之高。

  “我们在训练模拟器完成了1500多次的手控交会对接操作训练,我坚信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是一流的,工程科研人员是一流的,中国航天员也是一流的,我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好任务。”镇定的刘旺说。

  景海鹏:二度太空行

  年龄最大的景海鹏,是这个乘组的主心骨。这已是景海鹏第三次走进这个出征大厅了。他将成为我国第一位重返太空的航天员。

  “7年前,我入选神六飞行梯队,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四个字来描述。”景海鹏伸出四个手指,“非常激动”。那时他感到一种渴望,渴望自己也能早日飞向太空。

  “第二次是在4年前,当时我入选了神七飞行乘组,当时的心情可以用五个字来描述”,他立起左手,“相当地激动。”此时,他已梦想成真。

  “今天,当我第三次走进这个出征大厅,重返太空,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依然十分激动;但在激动的同时,我更感到一种挑战、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任。”神七任务结束后,已获得“英雄航天员”称号的他,回到大队继续刻苦训练,终于通过考核入选神九乘组指令长。

  “期盼你们平安回来”

  说好20分钟,就是20分钟,见面会准时结束。3名航天员起立、挥手,转身准备离开。

  这次,景海鹏他们,要在太空中待上10多天,这将创造我国航天员新的太空飞行纪录。

  “到目前为止,我们3人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彼此间都能心领神会,我们的配合非常默契。”景海鹏卖了一个关子――“我们之间的一些小故事,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下次见面时,我一定给大家讲。”――10多天后,他们将再乘神九返回地球。

  “期盼你们平安回来!”一名记者大声地道出祝福。

  由“乘客”变“司机”

  中国将实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据新华社酒泉6月15日电 神舟九号飞船将于16日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手动交会对接。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神舟九号将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并进一步验证飞船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功能。

  这将是继去年11月无人乘坐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后,中国首次实施由航天员来完成的手动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这将为中国2020年前后建立空间站奠定重要基础。

  “从角色上说,航天员由‘乘客’变成‘司机’。”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说。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中国太空计划专家琼・约翰逊・弗里泽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已在神舟八号的无人飞行中展示了自动对接技术,手动对接只是更进一步的验证。

  “在处置意外状况的时候,人脑比电脑更可靠。”何宇说。

  然而,手动交会对接同样面临风险。何宇说,高速运动的两个飞行器要通过精准控制实现接触,地面又无法进行一比一的模拟验证。而手控交会对接要求一次成功,“一旦发生碰撞造成对接机构受损,就意味着天宫一号无法再次进行对接”。

  “有点像航空中的加油机加油,要求非常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白延强说,手控交会对接还被比作“百米穿针”。

  加拿大空间专家埃里克・希德豪斯说,手控对接的主要挑战体现在用于对接的光学传感器,以及飞船与天宫分离控制时的手控操作,作用力的不平衡会造成飞船姿态的大幅波动。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说,从世界来看,俄罗斯训练航天员手动对接,地面上的单项训练达900到1000次。中国航天员目前训练1000次以上,“让操作变成习惯”。

  周建平说,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实现了把人送入轨道并返回地面,但当时的神舟飞船还算不上是“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从神舟八号起,飞船可与在轨运行的航天器交会对接,可称之为运输工具。而神舟九号将进一步验证飞船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功能,能够通过不同的交会对接方式把人送进空间站或空间实验室并返回地面。

  周建平表示,这个过程的实现将意味着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进行人员运送和物资补给的完整能力。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

  神九航天员 面临四大挑战

  深圳特区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月15日电(特派记者 刘伟 綦伟 特约记者 宁刚)航天员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介绍,此次神九与天宫交会对接航天员系统技术状态变化较多,对航天员的要求较高,存在“四个难点”。

  具体表现在:一是航天员要进行手控交会对接;二是飞行时间较长,第一次超过10天,对航天员的身体、心理、操作技能要求更高;三是首个女航天员上天,由此带来的保障需要改变;四是空间试验项目多、内容多,操作难度高。

  陈善广说,尽管任务重、困难大,但航天员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突破:首先是手控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改进了控制模式、人机界面等,研制了控制设备,开展了航天员训练;其次是中长期航天员飞行维护和保障技术的突破。增加了身体监测指标,比如无创心肺功能检查、生化指标测定等,同时设定了20多种医学预案,合理安排了航天员的营养、作息制度和娱乐生活。第三,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和相关技术平台的突破。此次要开展心脑功能、认知功能等研究,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试验设备和平台。

  天宫在轨运行259天具备对接条件

  静候神九“拥吻”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刘伟 綦伟 通讯员 姜宁 谢波)昨日下午13时58分,天宫一号偏航180度,成倒飞姿态,静候与神九的“太空之吻”。

  天宫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入轨,截至15日,天宫已在轨运行259天,具备执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条件。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神经中枢”万事俱备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刘伟 綦伟 通讯员姜宁 谢波)相比以前的严肃、紧张,昨日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除了控制台前开启的电脑屏幕外,空无一人。

  “经过昨晚的最后一次全区合练,北京中心所有飞控技术状态全部‘冻结’,所有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休整。作为这次任务的飞控‘神经中枢’,北京中心万事俱备,只等任务的到来。” 该中心主任、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陈宏敏介绍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全力备战“零窗口”发射

  据新华社6月15日电 “神舟九号‘零窗口’发射,对交会对接任务最有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陆晋荣说,发射场正在全力备战“零窗口”发射,目前准备情况良好。

  “零窗口”发射,是指在一定长度的发射窗口时间内,紧贴窗口上沿即最优时间实施发射。

  三位航天员的选配有学问

  新老搭配 男女配合

  据新华社6月15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在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确定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这是经过非常认真和科学地考虑的。

  武平说,相比前三次载人飞行,这次任务的飞行乘组概括讲是“新老搭配、男女配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景海鹏是第二次参加飞行;二是刘洋成为我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天员,也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参加飞行的。

  武平说,景海鹏的飞行经验对于乘组完成任务将有很大帮助。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客观上具备了这种“以老带新”的条件,以后航天员多次执行任务的情况会很常见。

  “这次任务安排女航天员飞行,既是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家的一个期盼。”武平说,国际载人航天的经验表明,女性完全可以胜任航天飞行任务。首次安排我国女航天员参加飞行,具有很重要的技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景海鹏:重返太空举重若轻

  据新华社6月15日电 从300多公里高空凝视过地球的人,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洗礼?

  神舟七号任务结束后,景海鹏放下鲜花与荣誉,投入新的训练。那劲头,还是像过去一样玩儿命。朋友不理解:你还想上天吗?

  景海鹏笑而不答。重返太空,几乎是世界上所有航天员的心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职业航天员,他的工作就是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

  “我曾有过担心,景师兄已经上过天了,会不会对这一次任务稍微掉以轻心,或者以自己的经验自居?没想到,他比我们还认真、细致。”飞行乘组的新成员刘洋说。

  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技术、精神、心理需要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保持的周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14年。

  走过万水千山之后,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今天的景海鹏:举重若轻,镇定自如。

  刘洋:首位飞天女航天员

  据新华社6月15日电 实际上,飞行并不是刘洋最初的梦想。曾想过要当律师、售票员、白领丽人的小姑娘,在高三那年阴差阳错地一路过关斩将成了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安全飞行1680小时,是她写在蓝天上的骄人历史。

  还是飞行员的时候,刘洋觉得自己是离天空最近的人。迈入航天员队伍她才知道,从天空到太空,还有太远太远的路。

  训练的严酷超出她的想象:航天员的转椅训练每次持续15分钟,对谁而言都是一道难过的关。

  “因为身体对转椅会有一种条件反应式的记忆,如果你第一次呕吐或停止,下一次就很难坚持了。”刘洋回忆说,“我只好拼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第一次挺了过去,第二次好多了,后来就一次比一次顺利了。”

  2012年3月,根据最终考核结果,刘洋入选神九乘组,代号03,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的管理。

  刘旺:这一天等待了14年

  据新华社6月15日电 刘旺的回忆,是从山西平遥老家那条乡间小路开始的。

  每个星期,在那条通往城里中学的土路上,他骑着全家倾其所有买来的自行车快乐地奔波。

  风吹动少年的衣襟。他觉得自己像在飞一样,7公里的路一眨眼就到了。那时的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真的飞起来――目的地是300公里外的太空。

  1988年,19岁的刘旺从平遥一中考入飞行学院,毕业后进入空军某师飞行大队。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的重任。

  这一天,刘旺等待了14年。

  得知入选消息后,刘旺并不激动。“有片刻的放松,之后便感到责任重大。”刘旺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