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节要

修行在个人

新手上路
注册
2012-06-12
消息
6
荣誉分数
1
声望点数
0
*彻悟禅师语录节要*

[编者按]彻悟禅师,净宗十二祖。"他是在禅宗大澈大悟之后,回过头来专修
念佛法门"(净空法师语)。彻悟祖师的开示,不仅讲说透辟、理事圆融,而且处处
恳切叮咛我等一定要真真切切勇猛行持。强烈建议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念佛同修,
最好能够常常读诵、用心受持以下"示众"节要。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
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
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
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
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吾人现前一念
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
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
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惟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
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
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
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
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
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
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
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
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
舌。贪。瞋。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
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一切境界。惟业所感。惟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
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
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
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
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
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
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
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
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
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
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
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
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已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
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
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然我有生死。我
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
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
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
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
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发。
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
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
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
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徧
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
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
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
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
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寃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
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
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
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
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
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
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
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
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
一是佛言。何重何轻。何取何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
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


石霜迁化。众举泰首座继席住持。时九峰虔为侍者。乃曰。若继住持。须明先
师意。泰曰。先师有什么意。我会不得。虔曰。先师寻常教人。休去歇去。冷湫湫
地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万年一念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
泰云。此但明色一边事。虔云。原来未会先师意。泰云。装香来。香烟尽处。我若
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左右即装香。香烟未尽。泰即化去。虔抚其背曰。坐脱立
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曹山堂上坐。纸衣道者从堂下过。山曰。莫是纸衣道
者么。衣曰。不敢。山曰。如何是纸衣下事。衣曰。一裘纔挂体。万法悉皆如。山
曰。如何是纸衣下用。衣曰。诺。便化去。山曰。汝祇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衣
复开目问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山曰。未是妙。夫坐脱立亡。未明大
法。固非了事。然其造诣工夫。殊非易易。果能回此一段精神。专心念佛求生净
土。当必稳得上品上生。岂更遭人检点哉。如纸衣进问。如何是妙。山答云。不借
借。衣便珍重化去。噫。与其不借而借臭秽胞胎。何如不借而借香洁莲花。直以胞
胎臭秽。莲花香洁而论。已自胜劣悬殊。况出胎隔阴。作主大难。而莲胞一敷。胜
缘具足。此则日劫相悬。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矣。无怪乎永明大师。谓有禅无净
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此真语也。实语也。大慈悲心泪出痛
肠之语也。学者幸勿忽诸。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一
念相应。是则起妄之后。归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随净
缘。即佛法界。迷。随染缘。即九法界。十方虚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国土。是
此一念澄凝。四生正报。是此一念情想合离。四大依报。是此一念动静违顺。唯依
此念。变现诸法。离此念外。无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
性。全体法界。故得横徧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法尔具此威神。
法尔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
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徧十
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
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略类一
班。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
作已办矣。如或未能。但当任便观察。随分受用耳。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
心转。即能缚心。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业何以能缚
心。心依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
感。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
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
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
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
境来报。不定而定。然业乃造于已往。此则无可奈何。所幸而发心与否。其机在
我。造业转业。不由别人。如吾人即今发心念佛。求生极乐。或观依正。或持名
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而前
境之娑婆。转为极乐。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便是乐邦自在人矣。若正恁么时。
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而前境仍旧。来报依然。
还是忍土苦众生也。然则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奋然而发也
哉。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
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
入水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活八万大劫。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
水以食鱼鸟。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
乎。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
后果作大将军。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复载一僧。博通经
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
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傍僧曰。吾代汝为之。问
其僧有何所蓄。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
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复教以发愿。乃嘱曰。汝二十年后。
方可开法。其僧如所嘱。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少年。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
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
不能自度耶。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
以发愿。便可往生。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
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
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
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生。又怀玉禅师。精修净
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
今胡不然。银台遂隐。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徧满虚空。前持银台
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佛
现身。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佛即手摩其头。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
乎。佛即以衣覆其体。于戏。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欲速
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欲衣覆体即覆体。佛既慈悲一切
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慈悲心。无
有拣择。安有此理。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
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矣。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
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
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
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
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
凡生死之业乎。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亦是以如意宝珠。而贸
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之果乎。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
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
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


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论也。然见道岂
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
为盲修瞎练。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壍矣。唯净土一门则不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
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得往
生。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见之境界。非彼三乘贤圣。所能知见也。但当深信佛
言。依此而发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另求悟门也。余门修道。必悟后
依法修习。摄心成定。因定发慧。因慧断惑。所发之慧有胜劣。所断之惑有浅深。
然后方可论其退与不退。唯此净土门中。唯以信愿之心。专持名号。持至一心不
乱。净业即为大成。身后决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转。又余门修道。先须忏
其现业。若现业不忏。即能障道。则进修无路矣。修净业者。乃带业往生。不须忏
业。以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又余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
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国土。唯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
断烦恼。从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则生死根株便永断矣。既生彼土。则常
常见佛。时时闻法。衣食居处。出于自然。水鸟树林。皆悉说法。同居土中。横见
上三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圆证三种不退。一生便补佛位。然则净土一门。最
初省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证
入。至极广大。至极究竟。学者当细心玩味而详择之。毋以一时贡高。失此殊胜最
大利益也。


一穷人遥望。见钱一串。就而取之。乃蛇也。遂瞠立于其傍。复一人至。得钱
一串携去。夫钱非蛇也。而蛇现者。唯业所感。唯心所现也。钱上之蛇。固是业感
心现。而蛇上之钱。独非业感心现乎。钱上之蛇。一人之别业妄见也。蛇上之钱。
多人之同分妄见也。一人之妄见。其妄易知。多人之妄见。其妄难知。以易知例难
知。难知亦易知矣。然则蛇固蛇也。钱亦蛇也。推此而往。内而根身。外而境界。
由一方而至十方。以及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皆此钱上之蛇也。但唯心之蛇既
现。便能螫人。唯心之钱既现。便得享用。非谓唯心。便无外境。且娑婆之秽苦。
安养之净乐。皆唯心现。唯心之秽苦既现。则遭大逼迫。唯心之净乐既现。则得大
受用。既秽苦净乐皆唯心现。何不舍唯心之秽苦。以取唯心之净乐。而乃久经长
劫。甘为八苦之所交煎也哉。


吾人生死关头。惟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
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
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
重业强。惟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
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
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
倘达磨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
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
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
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
即为说胜法。亦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
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
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若赤热铁轮。旋转
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
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
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
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
再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
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
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
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
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既同是一梦。
修之何益。予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
人。始称大觉。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极苦。何若梦受极乐
之妙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
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者也。梦虽同。所以梦者未尝同也。可槩论乎。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以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
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贤圣。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
知。况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无善法。五十五位。以
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故菩萨造起信论。祖师作信心铭。以信心一法。为
入道要门也。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
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
矣。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正杨得梦之日。噫。信之
时义大矣哉。


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称性四十八种大愿。依愿久经无量长劫。修习大
行。至于因圆果满。自致成佛。法藏转名弥陀。世界转名极乐。弥陀之所以为弥陀
者。深证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弥陀极乐。非自性弥陀。唯心极乐乎。但此心性。乃
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属佛。亦不偏属众生。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
生。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
弥陀。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时人。众生迷
此心。如梦中人。离醒时人。无别梦中之人。岂离梦中之人。别有醒时之人耶。但
梦中之人。当不自认为真。亦不离梦中之人。别求醒时之人。唯应常忆醒时之人。
忆之又忆。则将见大梦渐醒。而梦眼大开。即梦中能忆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
而醒时之人。非梦中人也。梦中人众多。醒时人唯一。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能。力无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别。法尔自妙之法也。念佛之
意。大略如此。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二语。上句说事。下句说理。事是即理之事。谓生
即不生。非直以生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谓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为不去也。两
句作一句看。则事理圆融。所谓合之则双美也。若两句作两句看。则事理分张。所
谓离之则两伤也。若不合此两句作一句。便当演此两句作四句。谓生则决定生。生
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虽为四句。义亦无增。合为一句。义亦无减。总
一事理圆融耳。与其执去则实不去之理。不如执生则决定生之事为得。何也。以执
事昧理。犹不虚入品之功。若执理废事。便不免落空之诮。以事有偕理之功。理无
独立之能故也。以有生为生。则堕常见。以不去为不去。则堕断见。断常虽同一邪
见。而断见之过患深重。故不若执事之为得。然总不如圆会二句为佳耳。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
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赶蝇人以拂
拂面。一念瞋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
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
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
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
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
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
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
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
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
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
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真法无性。染净从缘。一真既举体成十界。则十界全体即一真。是故善谈心性
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
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
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徧一
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


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杀乎。造重业。纵杀心。
结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杀所致。是以杀心渐猛。杀业渐深。渐以杀人。以及杀其
六亲。甚而积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盖皆由不知戒杀之所致。苟知戒杀。牲且不
忍杀。况杀人乎。况杀六亲乎。牲不忍杀。刀兵大劫。何所从来。杀人之父者。人
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杀。亦戒杀之渐。但不知杀
父兄者。由于不戒杀始也。


人之所以不戒杀者由于不达因果之理。因果者。感应也。我以恶心感之。人亦以恶
心应。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应。人但知感应见于现生。而不知感应通于三世
也。人但知感应见于人道。而不知感应通于六道也。果知感应通于三世六道。六道
中皆多生之父兄。杀可不戒乎。纵知感应通于六道。亦不知感应通于世出世间也。
以无我心感。则声闻缘觉之果应之。以菩提心六度万行感。则菩萨法界果应之。以
平等大慈。同体大悲感。则佛法界果应之。噫。感应之道。可尽言哉。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惟心之义。须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现
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谓亲证其理也。如罗什大师。七岁随母入佛寺。见
佛钵。喜而顶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钵甚重。何能顶戴。是念纔动。忽失
声置钵。遂悟万法唯心。高丽元晓法师。来此土参学。夜宿冢间。渴甚。明月之
下。见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饮之。殊觉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见其水为墓中控出。
遂恶心大吐。乃悟万法唯心。便回本国著述。此皆现量亲证也。比量者。借众相而
观于义。比喻而知也。诸喻之中。梦喻最切。如梦中所见山川人物。万别千差。皆
不离我能梦之心。离梦心外。别无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现前一切万法。
但唯心现也。圣言量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千经万论。皆如是说。已约现等三
量。楷定唯心。更约事理二门。辨明具造。谓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
何所造。所以理具。但具事造。离事造外。无别所具。由有事造方显理具。事若不
造。争知理具。所以事造。秪造理具。离理具外。别无所造。只此一念心中。本具
十界万法。即此一念随缘。能造十界万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瓶盘钗钏之理。
事造。如随工匠炉锤之缘。造成瓶盘钗钏之器。又理具。如面中本具可成种种食物
之理。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缘。造成种种食品也。已辨事理。复约名体同异。拣定
真妄。佛法中有名同而体异者。有名异而体同者。名同体异。如心之一名。有肉团
心。有缘虑心。有集起心。有坚实心。肉团心。同外四大。无所知识。缘虑心。通
于八识。以八种识皆能缘虑自分境故。此则是妄。集起心。唯约第八。以能集诸法
种子。能起诸法现行故。此则真妄和合。坚实心者。即坚固真实之性。乃离念灵
知。纯真心体也。今言唯心者。乃坚实纯真之心也。名异体同者。如诸经中所说真
如。佛性。实相。法界等。种种极则之名。皆此坚实纯真心也。已拣真妄。还约本
有现前。折衷指点。以诸经皆言无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岂无。而今现
有。即本有也。若无无始。则无现前。若离现前。岂有无始。是故不必高尊本有。
远推无始。但现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现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
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离此现前一念之外。岂别有真心自性哉。古德云。威音
那畔。不离今世门头。众生现行无明。即是诸佛不动智体。其庶几乎。由上四义。
以显唯心。故一以唯心为宗也。又一句阿弥陀。以唯佛为宗。以一切万法。既唯心
现。全体唯心。心无彼此。心无分际。于十界万法。若依若正。假名实法。随拈一
法。皆即心之全体。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横徧。如心竖穷。以唯心义成。唯色唯声
唯香唯味唯触唯法。乃至唯微尘。唯芥子。一切唯义俱成。一切唯义俱成方成真唯
心义。若一切唯义不成。但有唯心之虚名。而无唯心之实义。以一切唯义俱成。故
曰法无定相。遇缘即宗。唯微尘。唯芥子。尚可为宗。八万相好庄严之果地弥陀。
反不可以为宗耶。故以唯佛为宗。又以绝待圆融为宗。于十界万法。随拈一法。无
非即心全体。具心大用。横徧十方。竖穷三际。离于四句。绝于百非。独体全真。
更无有外。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一法既尔。万法皆然。各约诸法当体。绝待无
外。是为绝待。又以十界万法。各各互徧。各各互含。一一交罗。一一该彻。彼彼
无障无碍。各各无坏无杂。如当台古镜。影现重重。如帝网千珠。回环交摄。此约
诸法迭互相望。是为圆融。今合绝待圆融为一宗。正绝待时即圆融。正圆融时便绝
待。非离绝待别有圆融。绝待。绝待其圆融。非离圆融别有绝待。圆融。圆融其绝
待。绝待圆融。各皆不可思议。今共合为一宗。则不思议中不思议也。又超情离见
为宗。以但约诸法绝待。离过绝非。已超一切众生情妄执着。三乘贤圣所见差别。
若约诸法圆融。圆该四句。融会百非。尤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故总立超情离见为
宗。初以唯心为宗。次以唯佛为宗。三以绝待圆融为宗。末以超情离见为宗。总此
四重宗旨。方是一句弥陀正宗宗旨。岂易言哉。


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
者。如华严全经。虽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该尽无余。四十一位因心。无
一心而不趋向果觉。四十一位所修种种法行。岂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后普贤以十
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全经一大结穴。不其然乎。又华严者。以万行因华。庄严一
乘佛果。此万行非念佛行耶。华严。具婆须密女。无厌足王。盛热婆罗门等无量
门。然皆显示毗卢境界。此无量门。非即念佛门耶。法华一经。从始至终。无非开
示悟入佛知佛见。此非始终唯一念佛法门耶。楞严最初显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
也。其次拣选圆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后历六十圣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佛
地之极果也。背此则成七趣沉沦。向此则明五魔扰乱。末后云。有人身具四重。十
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若能一念将
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地狱所受苦因。为安乐国。
此则彻始彻终。唯一念佛法门也。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权。实。
偏。圆。顿。渐。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
念佛法门耶。至如禅宗。达磨大师西来。但当曰。直指人心见性便了。而云成佛
者。非宗门亦念佛门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则公案。不过指点当人本源心性。显
示本有清净法身。法身横徧竖穷。无所不徧。而参禅人。要须时时现前。头头相
应。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门哉。至如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一棒打杀。与狗子吃等
语。皆显示法身向上胜妙方便。是真念佛也。往往无知之辈。谓宗门中人。不宜念
佛。此不唯不知念佛。岂真知宗哉。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
诸子百家。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
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花风
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一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 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 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 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 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 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众生所以轮回者。六道也。余趣众生。为惊瞋苦乐所障。无暇向道。可以整心
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
岂易得乎。人道众生。从生至壮。以及老死。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世间尘劳
生死业缘耳。佛法岂易闻乎。得人身已难。况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难。闻佛法已
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何幸而得难得之人身。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
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
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
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
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
补佛。既得生净土矣。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贵
无上妙觉。则便得圆成。此一念真信所关系者。岂浅浅哉。苟非障道缘薄。生死业
轻。久种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尔。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
皆莫得而知。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
切开示。而学道者。不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
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无一言所入。虽遭种种逆顺境界。
曾无一念奋发。是为真业力深重。真善根轻尠。则亦莫可如何也矣。现前一念心
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已悟。亦无所增。我虽犹迷。亦无所
减。佛虽无增。以顺性故。受大法乐。我虽无减。以背性故。遭极重苦。佛于同体
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念念忆念于我。念念摄化于我。我
于同体心性之中。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
造业。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
受。言之可惭。思之可怖。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受种种
苦。可不愧乎。可不惧乎。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
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
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
岂无。祗欠悟证耳。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
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
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大势至菩萨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
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大士
亲证实到境界。吐心吐胆相告语也。我今念佛。必得见佛。一得见佛。便脱众苦。
即开悟有期。果得开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惭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随迷
染之缘。未断元空之妄。未证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元
空之妄。证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随悟净之缘者。求其直捷痛
快。至顿至圆者。无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
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
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两忘。心佛一如。于念念中。圆伏圆断五住烦恼。圆转圆灭三
杂染障。圆破五阴。圆超五浊。圆净四土。圆念三身。圆修万行。圆证本真。而圆
成无上妙觉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续。其伏断修证。有不可得而思
议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实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
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
非狂即痴。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问。诸方皆有净土。何专赞西方。求愿往生耶。答。此非人师意也。乃金口诚
言。分明指示故。大乘显密诸经。同指归故。令初心人专注一境。三昧易成故。四
十八愿为缘。缘强故。十念为因。因胜故。佛与众生。偏有缘故。此土众生。无论
僧俗男女老幼善恶之人。当其处极顺逆苦乐境缘之时。多必由中而发。冲口而出。
念佛一声。然不念佛则已。凡念佛必念阿弥陀佛。此谁使之然。盖众生久蒙佛化。
久受佛恩。与佛缘深故也。且此弥陀一经。罗什最初译成。东林远祖。即与一百二
十三人。结社念佛。其一百二十三人。以次渐化。临终皆留瑞应。虽鹦鹉。八八儿
念佛。化时皆有瑞相。此非众生与佛缘深。谓之何哉。又无量寿经云。当来经道灭
尽。我以愿力。特留此经。更住百年。广度含识。夫不留他经。而独留此经者。岂
非以此法门。下手易而摄机普。入道稳而获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时愈后。此法愈
当机矣。


世间众生。当处急难痛苦之时。嘷叫父母。呼天唤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
能救我生死。尽我轮回。以其同在生死轮回故耳。三乘圣人。虽出生死。无大悲
心。无益于我。诸菩萨等。虽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证各有分限。未能普利众生。满
一切愿。十方诸佛。虽皆证穷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纵感极而见。不过暂时离苦。
终非究竟。唯阿弥陀佛。但得一见。即顿脱生死。永断苦根矣。唯此一句阿弥陀
佛。是所当尽心竭力者。予曾有偈云。世间出世思惟徧。不念弥陀更念谁。然而念
佛不难。难于坚久。果能坚持一念。如生铁铸成。浑钢打就。如一人与万人敌。千
圣遮拦不住。万牛挽不回头。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应。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谓
佛言无验。佛心难感者。夫岂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顿出生死。直登不退。稳成
佛果。岂易事也哉。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
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佛于无量劫前。对世自在王佛。普为恶世界苦众生。发四
十八种大愿。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舍金转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
知其几千万亿。此但万行中内外财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
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严成凈土。自致成佛。分身无量。接引众生。方便摄
化。令生彼国。然则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若以众多观之。
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
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致头头现身接引。处
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皈
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
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
补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
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
报归诚。拼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


一切众生。为利钝十使所使。久经长劫。流转生死。受大苦恼。不能出离。可
悲也。十使者何。即身。边。邪。见。戒。此五为利使。以发动轻便。故贪。瞋。
痴。慢。疑。此五为钝使。由利使所生。对利说钝故。此之十使。众生或多或少。
各有偏重。若带之修道。但唯增长邪见烦恼。决无相应分。如欲断之实难。以此十
使。于四谛下历三界九地。有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但断见惑。如断四十
里流。况思惑乎。若见思二惑。毫发未尽。分段生死。不能出离。此所谓竖出三界
也。甚难甚难。然此十使。总名众生知见。古德谓众生知见。须以佛知见治之。佛
知见者。即现前离念灵知也。然此灵知。不能孑然自立。必随缘起。不随佛界之
缘。便随九界缘起。离十界外。无别缘起故。欲随佛界缘起。无如以信愿心。持佛
名号。但信贵深。愿贵切。持名贵专勤。果以深切专勤之心。信愿持名。即是以佛
知见而为知见。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也。炽然十使心中。但置一
信愿持名之心。即转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之法
耳。只须赤体担当。久久勿替。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宝莲不日来迎。是为从此同
居。生彼同居。横出三界。较之竖出者。不亦省力也哉。


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是生死苦海
之慈航。无苦不度。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但得一历耳根。便为有缘。但
能一念信心。便可相应。信心果真。愿不期发而自发。只将此信愿二法。常存在
心。如忠臣之奉明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严命。忆念不忘。作为第一件要事。不论
所处境界。静闹闲忙。多念少念。总皆为往生正因。只恐把作近似间耳。(或作只
恐介在勤怠间耳)吾人旷大劫来。久在轮回。岂永不发求出离之心。修向道之行
耶。皆废于因循。败于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恼。今闻持名简要法门。若仍
循故辙。安于覆败。可谓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
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
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焉。若到一心不乱。仍复精进不辍。将见开智
能。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现前矣。如蜡人向火。
薄处先穿。但不可预存期效之心。唯当致力于一心不乱耳。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
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修习一切法门。贵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万法唯心。不知心唯万法。但知心外
无佛。不知佛外无心。但知无量为一。不知一为无量。但知转山河大地归自己。不
知转自己归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万法。岂真知万法唯心哉。既不知佛外无心。
岂真知心外无佛哉。所谓一个圆球。劈作两半。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也。是故
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则真唯心义不成。果透真唯心
义。则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则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体大用。横
徧竖穷。独体全真。包罗无外。所念既尔。能念亦然。是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
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绝待。念念圆融。以绝待故。全超一切法门无与等者。
以圆融故。全收一切法门。无出其外者。此之谓法无定相。遇缘即宗。繁兴大用。
举必全真。一句阿弥陀佛。须恁么信。恁么念。方是不思议中不思议也。


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现前离念灵知耳。诸佛以随悟净因缘。悟之又
悟。净之又净。悟净之极。故其灵知横徧竖穷。广大无外也。众生以随迷染因缘。
迷之又迷。染之又染。故其灵知局然促然。介尔微劣也。然即此介尔灵知。与诸佛
广大灵知。觌体不二。毫发无差。使其得随悟净之缘。业尽情空。则此介尔之知。
当下转为广大无外之灵知矣。如一星之火。能烧万顷荒田。然此现前一念灵知。若
约所知之境。固有广狭胜劣之不同。若约能知之知。则全体无异。如同一火也。烧
檀则香。烧粪则臭。所烧虽殊。能烧之火无二。又如同一水也。清浊不同。同一镜
也。昏明有异。清浊虽殊。湿性不二。昏明虽异。光体是同。水同一湿也。浊者可
使澄之而清。镜同一光也。昏者可使磨之而明。光昏者为带垢耳。垢非光。光者镜
之本体也。水浊者为杂尘耳。尘非湿。湿者水之本性也。此一念灵知。如水之湿。
如镜之光。如火之烧。举体无异者也。唯其举体无异。故于修道方便门中。便有多
门。有但仰慕诸圣者。有但尊重己灵者。有外慕诸圣内重己灵者。有不慕诸圣不重
己灵者。若但仰慕诸圣者。如本分念佛之人。以知诸圣皆已先证我之己灵。语默动
静。皆堪垂范。我曹若不仰慕诸圣。则进修无路矣。故或专持名号。或观想音容。
三业虔诚。六时敬礼。倾心皈命。尽报遵承。及乎时至缘熟。感应道交。心地大开
﹐灵光独露。乃知我之己灵。原与诸圣平等无异。亦不可不自尊重也。又但尊重己
灵者。如宗门参禅者。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唯欲十二时中。四威仪内。独露
当人面目。受用本地风光。离心性外。毫无取着。所谓任他千圣现。我有天真佛
也。及乎造诣功深。悟证已极。乃知一切诸圣。皆久已先证我之己灵者。尤不可不
仰慕也。又外慕诸圣内重己灵者。夫欲尊重己灵。必须仰慕诸圣。唯其仰慕诸圣。
正是尊重己灵。又仰慕诸圣。必须尊重己灵。若不尊重己灵。岂能仰慕诸圣。此则
内外交修。心佛等重。既无偏执。进道弥速。至于力极功纯。全体相应。乃知诸
圣。但不过先证我之己灵而已。无庸仰慕。而我己灵者。亦不过平等齐于诸圣而
已。何劳尊重。又不慕诸圣。不重己灵者。此谓寸丝不挂。心佛两忘。彻底撒开。
迥无依倚。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一念不生。万缘坐断。至于久久功熟。圆满证
入。本灵独露。诸圣顿齐。虽不仰慕诸圣。乃善仰慕。虽不尊重己灵。却真尊重。
此之四路。学者自谅根性。各随好乐。但当一门深入。久之必皆有相应。切不可妄
生执着。轻发议论。出奴入主。是一非余。不唯背妙道而成障碍。将恐谤大法而招
愆尤也矣。


楞伽经云。诸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起信论
云。若有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故。华严合论云。顿悟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
权学等见。此佛经祖语。菩萨知识造论。皆就现前一念指点。显妄性本空也。夫妄
本空而真本有。非佛而何。但众生久随污染之缘。未能顿复其本空耳。须以清净缘
起。渐而转之。以吾即佛之因心。念吾即心之果佛。因果从来交彻。心佛法尔一
如。而吾即心之果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本自不可思议。且吾即佛之因心。深
信切愿。专恳持名。亦复不可思议。能于念念中。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
直趣果海。然则清净之缘。无过此者。但于念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
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么念。
是名无上深妙禅门。此则根身世界。密随其心。念念转变。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
见者也。及乎报终命尽。弥陀圣众。忽现在前。或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方
谓净业成就。然净业之成。岂此时乎。


念佛当生四种心。云何为四。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
门。当生欣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
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亦
不能有成。长久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亦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有退。
勇猛不长久。即无进。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
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
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
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
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
*附:彻悟祖师开示净土行者之十信*
一 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二 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
三 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 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
五 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
异也。)
六 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是有。)
七 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
八 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 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 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
* *关闭本窗口 <javascript:window.close()>
 
阿弥陀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