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22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叙利亚考验俄罗斯的大国成色
《法制文萃报》专稿 作者:徐寅
6月18日至19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七次峰会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开。此次峰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寻求叙利亚问题“共识”的会谈。然而,据媒体报道,会谈气氛冷漠,收效甚微,叙利亚局势依旧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美国智库尼克松中心执行主任保罗・桑德斯19日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叙利亚考验俄罗斯的全球地位》一文,对俄美两国的博弈进行了点评。
外界对俄期望过高
文章称,日前举行的墨西哥G20峰会上,奥巴马和普京的会晤“在解决分歧上似乎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叙利亚正在形成的内战局面很有可能继续下去并更加恶化。如果奥巴马政府希望看到结果,就必须得改变方法。
桑德斯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欧洲、中东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政府都“指望着俄罗斯来解决叙利亚问题”。但是,俄罗斯能否担此重任?答案尚不得而知。从过去来看,形势并不容乐观。上世纪90年代,刚刚独立的俄罗斯国力孱弱、忙于应付国内事务,在头十年中无力担当“战争与和平的规划者”,甚至连南斯拉夫解体后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这些与其直接相关的问题都不得不“被抛到一边”。
科索沃战争后的几年,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俄罗斯开始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而在这段时间内,莫斯科也的确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更加活跃,它曾和德法联手,试图阻止伊拉克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在中亚的影响力,还曾切断向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甚至悍然入侵格鲁吉亚。然而,这一切看似强硬的动作“本质上都是防御性的”,旨在维护俄罗斯具体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地位。这种狭隘的关注导致俄罗斯与别国展开的合作往往是“有限的和战术性的”。这也意味着俄国并没有成功地为自己赢得领导者的地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莫斯科并没有太多追随者。即使对于仅有的几个“小跟班”,“几乎完全由俄国一己私欲推动”的政策也并不具有什么吸引力。
在更为宽泛的外交原则方面,莫斯科打出的旗帜是“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然而文章认为,当牵涉到维护巴沙尔・阿萨德这类政权的统治时,很少有国家愿意响应这一号召。文章指出,尽管中国同样赞同不干涉内政,但北京并不是俄罗斯的“小跟班”。只要中国愿意,便可以发挥出比俄国“大得多的影响力”。此外,白俄罗斯、古巴、伊朗、朝鲜、委内瑞拉等其他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国家非但没有导致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提升,还损害了其声望和实力。
莫斯科地位尴尬
文章指出,莫斯科如今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苏联解体二十年后,俄罗斯领导人仍没有对自己国家的国际地位做出明确的定义。在外交政策方面,俄国领导人如今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而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关心他们应该享受的特权,却不能为解决紧迫问题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这种外交政策或许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但并不太可能获得俄罗斯领导人渴望得到的地位、尊重和威慑力。最明显的例子便是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尽管俄罗斯暂时阻止了第比利斯加入北约的企图,但这场战争并没有改善其欧洲安全形势,反而促成了美国和一些原本犹豫不决的盟友达成反导协议。俄罗斯此前频频将能源问题作为自己的外交武器,得到的往往也是这种弄巧成拙的效果。
如今,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再次采取了相同的办法,试图以此来保护自己在塔尔图斯的海军基地、与巴沙尔政府签订的合同以及在叙利亚和中东的地位。文章认为,俄罗斯一味坚持自己的主张,要求别国服从自己的意愿,动辄便威胁否决联合国决议并向叙利亚提供更多的武器,而不是发挥出领导作用,提出并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最近,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再次强硬表态,声称保证“安理会不会授权进行外部干涉”。与此同时,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总经理阿纳托利・伊塞京也表示,正向叙利亚提供武器以“对海空袭击进行可靠的防御”。他还强调,任何想对政府军发动攻击的人都应当“三思而后行”。
在桑德斯看来,莫斯科看似强硬的出牌其实只是虚张声势。如果美国等国家不再视联合国为实现叙利亚和平的有效途径,俄罗斯时常挂在嘴边的否决权将没有任何意义。目前,克林姆林宫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它不能公开谈论让阿萨德下台或在叙利亚进行更大的政治改革,因为俄罗斯在该国的影响力还得靠现政权维持;另一方面,如果以西方国家为首的国际社会执意进行干涉,俄又没有足够的资源、能力或决心去加以阻止,营救巴沙尔政权。日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指责俄罗斯向叙利亚提供翻新武装直升机。如今,这几架直升机在西方的阻挠下甚至不能进入叙利亚港口。
文章指出,要想获得外交领导权,很大程度上需要对本国的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而俄罗斯迄今为止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克林姆林宫的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国际领导地位是“通过行动而非授权来实现的”。
华盛顿同样“为难”
不过,作者也指出,并不只是俄罗斯一方表现得糟糕,华盛顿方面的表现也乏善可陈。迄今为止,奥巴马对叙利亚问题很少进行表态,而国务院的官员们“似乎认为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就是发表好战的公开声明”。这些对巴沙尔政权和俄罗斯领导人的公开谴责可以成为不错的媒体头版头条,但并不是什么好政策。从宏观层面来讲,美国政府不断地“放狠话”,却又很少有后继举措,无形中抬高了俄罗斯的地位,并导致其更不可能发挥出建设性作用。华盛顿只说不做,到底是想靠口水仗迫使莫斯科就范还是打算以此作为自己“不作为”的理由,让人“很是困惑”。
如果美国政府想让莫斯科做出让步,那么就应当私下里毫不留情地指出俄罗斯能力的有限,明确表示如果莫斯科阻挠安理会决议,美国将会绕开联合国,与“志同道合的其他国家”另寻出路。文章称,美国扶植中东民主国家的记录或许并不完美,但“很少有人会质疑其颠覆敌对政权的能力”。如果俄罗斯政府愿意谈判,白宫应当停止自己在政治上的故作姿态,认真探讨可行方法。毕竟,通过谈判解决叙利亚问题对各方都是代价最小的选择。
当然,俄罗斯并不一定服软,华盛顿方面还应做好两手准备。目前,美国总统大选将近,叙利亚爆发全面内战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政治压力,因此奥巴马政府并不希望被搅进中东地区的浑水。而俄罗斯领导人则可能采取更加迂回的方法进行抱怨,甚至都不会进行过多的直接反对。
《法制文萃报》专稿 作者:徐寅
6月18日至19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七次峰会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开。此次峰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寻求叙利亚问题“共识”的会谈。然而,据媒体报道,会谈气氛冷漠,收效甚微,叙利亚局势依旧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美国智库尼克松中心执行主任保罗・桑德斯19日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叙利亚考验俄罗斯的全球地位》一文,对俄美两国的博弈进行了点评。
外界对俄期望过高
文章称,日前举行的墨西哥G20峰会上,奥巴马和普京的会晤“在解决分歧上似乎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叙利亚正在形成的内战局面很有可能继续下去并更加恶化。如果奥巴马政府希望看到结果,就必须得改变方法。
桑德斯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欧洲、中东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政府都“指望着俄罗斯来解决叙利亚问题”。但是,俄罗斯能否担此重任?答案尚不得而知。从过去来看,形势并不容乐观。上世纪90年代,刚刚独立的俄罗斯国力孱弱、忙于应付国内事务,在头十年中无力担当“战争与和平的规划者”,甚至连南斯拉夫解体后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这些与其直接相关的问题都不得不“被抛到一边”。
科索沃战争后的几年,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俄罗斯开始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而在这段时间内,莫斯科也的确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更加活跃,它曾和德法联手,试图阻止伊拉克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在中亚的影响力,还曾切断向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甚至悍然入侵格鲁吉亚。然而,这一切看似强硬的动作“本质上都是防御性的”,旨在维护俄罗斯具体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地位。这种狭隘的关注导致俄罗斯与别国展开的合作往往是“有限的和战术性的”。这也意味着俄国并没有成功地为自己赢得领导者的地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莫斯科并没有太多追随者。即使对于仅有的几个“小跟班”,“几乎完全由俄国一己私欲推动”的政策也并不具有什么吸引力。
在更为宽泛的外交原则方面,莫斯科打出的旗帜是“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然而文章认为,当牵涉到维护巴沙尔・阿萨德这类政权的统治时,很少有国家愿意响应这一号召。文章指出,尽管中国同样赞同不干涉内政,但北京并不是俄罗斯的“小跟班”。只要中国愿意,便可以发挥出比俄国“大得多的影响力”。此外,白俄罗斯、古巴、伊朗、朝鲜、委内瑞拉等其他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国家非但没有导致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提升,还损害了其声望和实力。
莫斯科地位尴尬
文章指出,莫斯科如今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苏联解体二十年后,俄罗斯领导人仍没有对自己国家的国际地位做出明确的定义。在外交政策方面,俄国领导人如今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而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关心他们应该享受的特权,却不能为解决紧迫问题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这种外交政策或许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但并不太可能获得俄罗斯领导人渴望得到的地位、尊重和威慑力。最明显的例子便是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尽管俄罗斯暂时阻止了第比利斯加入北约的企图,但这场战争并没有改善其欧洲安全形势,反而促成了美国和一些原本犹豫不决的盟友达成反导协议。俄罗斯此前频频将能源问题作为自己的外交武器,得到的往往也是这种弄巧成拙的效果。
如今,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再次采取了相同的办法,试图以此来保护自己在塔尔图斯的海军基地、与巴沙尔政府签订的合同以及在叙利亚和中东的地位。文章认为,俄罗斯一味坚持自己的主张,要求别国服从自己的意愿,动辄便威胁否决联合国决议并向叙利亚提供更多的武器,而不是发挥出领导作用,提出并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最近,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再次强硬表态,声称保证“安理会不会授权进行外部干涉”。与此同时,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总经理阿纳托利・伊塞京也表示,正向叙利亚提供武器以“对海空袭击进行可靠的防御”。他还强调,任何想对政府军发动攻击的人都应当“三思而后行”。
在桑德斯看来,莫斯科看似强硬的出牌其实只是虚张声势。如果美国等国家不再视联合国为实现叙利亚和平的有效途径,俄罗斯时常挂在嘴边的否决权将没有任何意义。目前,克林姆林宫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它不能公开谈论让阿萨德下台或在叙利亚进行更大的政治改革,因为俄罗斯在该国的影响力还得靠现政权维持;另一方面,如果以西方国家为首的国际社会执意进行干涉,俄又没有足够的资源、能力或决心去加以阻止,营救巴沙尔政权。日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指责俄罗斯向叙利亚提供翻新武装直升机。如今,这几架直升机在西方的阻挠下甚至不能进入叙利亚港口。
文章指出,要想获得外交领导权,很大程度上需要对本国的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而俄罗斯迄今为止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克林姆林宫的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国际领导地位是“通过行动而非授权来实现的”。
华盛顿同样“为难”
不过,作者也指出,并不只是俄罗斯一方表现得糟糕,华盛顿方面的表现也乏善可陈。迄今为止,奥巴马对叙利亚问题很少进行表态,而国务院的官员们“似乎认为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就是发表好战的公开声明”。这些对巴沙尔政权和俄罗斯领导人的公开谴责可以成为不错的媒体头版头条,但并不是什么好政策。从宏观层面来讲,美国政府不断地“放狠话”,却又很少有后继举措,无形中抬高了俄罗斯的地位,并导致其更不可能发挥出建设性作用。华盛顿只说不做,到底是想靠口水仗迫使莫斯科就范还是打算以此作为自己“不作为”的理由,让人“很是困惑”。
如果美国政府想让莫斯科做出让步,那么就应当私下里毫不留情地指出俄罗斯能力的有限,明确表示如果莫斯科阻挠安理会决议,美国将会绕开联合国,与“志同道合的其他国家”另寻出路。文章称,美国扶植中东民主国家的记录或许并不完美,但“很少有人会质疑其颠覆敌对政权的能力”。如果俄罗斯政府愿意谈判,白宫应当停止自己在政治上的故作姿态,认真探讨可行方法。毕竟,通过谈判解决叙利亚问题对各方都是代价最小的选择。
当然,俄罗斯并不一定服软,华盛顿方面还应做好两手准备。目前,美国总统大选将近,叙利亚爆发全面内战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政治压力,因此奥巴马政府并不希望被搅进中东地区的浑水。而俄罗斯领导人则可能采取更加迂回的方法进行抱怨,甚至都不会进行过多的直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