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货币制度让中国经济陷入泥潭
高木
人人幸福探索网:gaom.net
市场经济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挣扎在一系列的两难选择中而难以自拔! 一
方面,市场经济是利用人们追逐财富的本能而产生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因此,市
场经济鼓励把货币当作财富而向少数成功人士手中大量集中;另一方面,货币集
中在少数人手中后,实体经济就会出现货币短缺和需求不足,程度严重后就会出
现通货紧缩、生产萎缩、失业严重。而政府如果增加货币投放量,实体经济就会
出现需求旺盛,货币过剩,少数富人此时也会把货币从虚拟状态释放到实体状态
中来以赚取更多的货币,从而火上浇油般促发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
金融风暴、社会动荡。
因此,100多年以来,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无不是在实行扩张政策
?还是实行收缩政策?之间来回奔波疲于奔命;经济学家也是在放任市场自动调
节?还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之间争吵的面红耳赤难解难分!但是,即便花费了
如此心血,而梦寐以求出现的供需均衡却常是昙花一现,维持的时间极其有限。
在这种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选择过程中,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充分就业成
了永恒的墙之画饼,社会全体成员的幸福总量受到了令人痛心的遏制和损害。
一、 现行货币制度让市场经济陷入泥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弄巧成拙的局面呢?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是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无限度地追逐的。生产
素学说认为,劳动并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土地等等生产资料都是生产要
素、都参与着价值的创造,因此,除了劳动外,这些要素也都应该参与价值的分
配。在这种学说的支配下,劳动力总劳动在社会总产出中的分配总比例就会逐渐
减少,社会财富以及生产资料就会越来越严重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当社会总产
出源源不断地转化成为货币(M2),并大量地集中在少数富人的手中后,由于富
人消费不完的货币比实物财富更容易储藏和运作,因此富人往往通过储蓄、购买
股票或债券等虚拟经济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或直接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把
富余货币退出了实体经济的循环,或者是通过间接和直接投资加大着社会总供给
,这必然造成实体经济中的货币短缺和社会总供给远远大于社会有效总需求现象
的发生。货币的这两个流向,共同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物价下
跌,资金周转困难,工厂大量停业倒闭,生产萎缩,整个社会的就业岗位必然会
相应地日益减少。可以说,人们货币当作财富而无限度地追逐,加速了货币拥有
量的两极分化,而货币拥有量的贫富分化又进一步造成了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
很快就会演变成为通货紧缩,又进一步加剧就业难问题的恶化。假如市场经济的
国家政府,为了制止物价下跌、生产萎缩、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不利局面,通过增
加政府公共建设投资或者是增加货币供应总量的方式,拉动了经济的复苏,物价
开始上升,需求逐渐旺盛,就业量就开始增加。但是,这种好景是很难长久的,
因为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是有限度的。扩张出来的有限货币,要么很快被
有权势的富人瓜分一空,从而致使宏观经济重新陷入新一轮的更深重的需求不足
、通货紧缩中且难以自拔,要么助纣为虐般地掀起物价□升、需求过热的恶性通
货膨胀,甚至引发危及国家安全的金融危机。由此可见,贫富分化是造成经济不
稳定的社会总根源。 但是,把货币当作财富无限度地追逐,是人们参与生产
经营活动的原动力,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原动力,是市场经济的立命之本,
有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一面。因此,一切合理合法的逐利过程和逐利结果,都是应
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如果重新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人们就会有逐渐丧失
劳动的积极性、从而出现扼杀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大锅饭”的危险。因此,我们
只能绕开贫富分化这一社会总根源,从技术层面上找一找造成市场经济不稳定的
因素。
1 货币无法脱离实体经济而储藏
储藏财富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们防病防老应付未来之需的必要保证。但是,
目前我们所说的货币(M0,M1,M2)实际上是政府以政府信用做担保发行的信用
货币,因此,现行的货币制度也称为纸币制度。现行货币早就与含金量脱钩而失
去了金属货币所特有的储藏价值,现行的货币也失去了金属货币所具有的自动调
节货币供应量的本能,也并非一分钱一分货地对等着有实际使用价值和效用的实
物和劳务。因此,货币只有安安分分地留守在商品或劳务交换这个实体经济的领
域中,忠实地适量地发挥好润滑剂的作用后,它才有资格代表稳定的价值。因此
,现行货币无法脱离实体经济而进入纯储藏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货币只所以在离开实体经济而进入纯储藏状态(现金私存,
出逃境外,银行存贷差滞留,股市投机资金帐户滞存,国债投机资金帐户滞存,
社保保险帐户资金滞留等。这些形态也可以理解为是虚拟经济的特殊形式)一段
时间后再拿出来还可以购买到一定量的有实际价值的实物、服务或金银,完全是
借助了停留在实体经济中仍发挥着润滑剂作用的那一部分货币的影响力。但是,
这一部分违背规律硬性进入纯储藏状态后又重新返回到实体经济中来的货币,因
为它的违规打破了货币总投放量与实体经济货币总需要量之间脆弱的均衡,因此
它自身也就丧失掉了它原有的购买力。其新购买力如何,完全听命于与它自己经
历相类似的货币的量还有多少?违规的时间长还是短?政府为重建均衡不得不超
量印刷并新注入到实体经济中去的货币量有多少?实体经济因为这些货币的违规
引发的动荡已经让宏观经济的运行沦落到何种当前状态等等来决定。
所以说,人们储藏货币,只是取走了离开实体经济这个齿轮箱就毫无用处的
润滑剂,不仅没有把有实际价值的实物或金银储藏起来,而且还造成了润滑剂(
货币)的短缺甚或引发新润滑剂的超量注入,时而浓缩时而稀释地搅乱了每单位
货币所代表的实际稳定的价值量,耽误了实体经济链条的正常运转,间接地损害
了商品和服务的实现及简单再生产的进行,最终缩水了实体经济的总量。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货币既具有可储藏性的假象,又具有便于储藏的
特性。当富人的货币多得化不完,用购置实物的办法储存财富已变得既麻烦又不
现实,因此,富人必然会把富裕货币当作财富大量地储存起来。这样,人们储藏
财富的强烈愿望与货币无储藏价值之间,形成了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
因此,货币无法满足人们储藏财富的需要,是现行货币制度的致命缺陷!
2 留存在实体经济领域里的富裕货币也很难保值!
如何让富裕货币具有延期购买力呢? 有人说,富人可以把货币存在银行里,
银行可以把这些钱贷出去进入实体经济;富人可以进行直接投资,货币直接返回
到实体经济;富人的钱买成股票,股份公司也是把筹集的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领域
;富人的钱可买成国债,资金也是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人们也可以把资金买成养
老分红保险,保险机构也会让这些资金通过购买股票或者国债而进入实体经济领
域。因此,货币的这5个流向都是重新返回到实体经济领域这个大齿轮箱里,而
被利用起来,自身就会保值乃至增值,当它的主人需要时,随时可以取回来购买
实物和劳务。情况果真会象人们想象的这样美妙吗?
□ 我们先说说银行贷款和直接投资。
按理说,银行贷款和直接投资如果运用的好,的确可以把富人的钱用活。但
是,只有在市场需求旺盛,竞争不激烈,赚钱比较容易的时候企业才愿意到银行
贷款。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市场需求旺盛,竞争不激烈,赚钱比较容易,有如此
好事,富人自己就不会把钱存在银行里了,他们是更愿意自己投资赚钱的。因此
,越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富人才越愿意地把钱存在银行以规避风险和吃利息,
而这个时候,银行里的货币往往也贷不出去,形成货币沉淀。据报道,目前国内
银行有4万亿存贷差资金贷不出去,白付利息。
即便是市场需求旺盛,竞争不激烈,赚钱比较容易的时候,假如富人仍然愿
意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也能够很容易地把这些能贷的钱都贷出去,但是,这些
钱用于新投资或扩大再生产后,不仅会形成更强大的生产能力(供给),而且在
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劳方(穷人)分配的比例少,资方(富人)分配的比例大
早已形成惯例,因此这些货币在周转一圈后必然会再次大量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
而很难形成最终购买力(生活性消费),而穷人手中的货币虽然可以形成几乎10
0%的最终购买力,但是总量毕竟有限,难以形成气候。这样,只要劳资分配悬殊
的情况不改观,富人即便是把钱存到银行里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参与实体经济周
转,周转的圈数越多,引发的需求不足的情况仍然会越严重。而需求不足的情况
越严重,产品滞销低价恶性竞争就会越普遍,直接投资赚钱就越难,那些曾经热
衷于直接投资的富人也会一改初衷地把钱存在银行里以规避风险和吃利息,从而
进一步加重银行的利息负担和市场的需求不足。
市场的景气程度终究是由最终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市场,
也会因为劳资分配悬殊,贫富分化加剧而被白白地断送掉,无论富人是把钱存在
银行还是进行直接投资。但是,更为可怕的情况还在后面。 假如国家采取了放松
银根、扩大贷款规模、增投基础货币、降低准备金率、降低银行利息、减税加薪
等等措施增加货币投放量刺激消费,市场逐渐由需求不足转为需求旺盛、竞争环
境变得宽松、赚钱开始变得容易。这时候,大批敏感的富人就会把钱从银行里取
出来而加入到投资兴业的大军,而那些不敏感的富人仍然存放在银行里的货币也
会很容易地被银行贷出去,这两股重新加入到实体经济大循环的货币就会趁火打
劫地掀起通货膨胀的狂潮。可悲的是,在需求不足的时候,工厂企业已经大量倒
闭掉了,社会生产总能力已经严重萎缩,苟延残喘的实体经济面对铺天盖地而来
的天量购买力已经严重的力不从心了,因此,旺盛的需求也就伴生出了物价的高
涨。而物价的持续高涨,必然又引发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那些不敏感的富人
也会急于从银行取出存款,用购买储存实物的办法以避免物价高涨和货币贬值带
来的财产损失。而此时的银行已经把存款基本都贷出去了,有限的现金库存已经
不能满足蜂拥而至的取款要求,因此挤兑现象将会出现。而挤兑现象一旦出现,
恐慌的气氛必然迅速传播,挤兑现象和疯狂购物现象必然进一步蔓延,金融风暴
就会发生。 因此,在现行货币制度环境中,无论富人把富裕货币存在银行里还是
进行直接投资,都难以保险!
□ 再说说股票、国债和保险叁种投资方式
富人把富裕货币买成股票、国债或养老分红保险后,虽然股份公司、国家
财政和保险基金及保险公司会把这些钱投到实体经济中去,但是这些新投资,就
象直接投资和贷款投资一样,主要形成的是供给能力(生产能力),由于劳小资
大的利益分配格局并没有变,因此,这些新投资形成的强大的生产性消费却得不
到生活性消费的相应支持,因此,生产资料领域也许会热闹一阵(由生产性消费
促成),但是很快就会虎头蛇尾地冷却下来,宏观层面由此就会陷入更严重的需
求不足。 还有,以上股市、国债和保险这叁个货币流向实际上都是国家信
用的继续扩张。无论如何宣传,公民都会坚定地认为,证监会为股票提供信用担
保;国家财政部为国债提供信用担保;国家社会保障部和保监会为保险单提供信
用担保。因此,股票、国债券、保险单就会成为另一种形态的特殊货币或特殊存
折。但是,这些有价证券的表面价值是与其实际价值经常性相背离的,而这种背
离是由许许多多不确定因素决定的。其若增值,皆大欢喜。假若贬值,就会怨声
载道,甚至同样会引发社会的动荡,推波助澜搅动金融风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直接投资方式还是银行存款、股份、国债、保
险四种间接投资方式,虽然可以让货币继续留存在实体经济领域里,但是货币也
只是多了一份保值增值的可能,储存和增殖财富的愿望却常常是很难如愿的。并
且,这种单纯以保值增值货币所代表价值为目的投资行为,必然又会造成供给过
剩,需求不足。为了既保护富人利益,又寻求供需平衡,国家只能用超量投放货
币供应量的办法,或者通过持续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以加速货币周转次数的办
法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但是这只能是过犹不及地给实体经济的一波又一波更大
波动----通货膨胀,积蓄能量。
因此,货币无法可靠地保值增值,是现行货币制度的又一个致命缺陷!
3 节外生枝出虚拟经济。
为了能把富裕货币放养到实体经济这个循环流动的齿轮箱里实现保值增值,
人们不得不在实体经济之外,开辟第二战场---虚拟经济。简单地说,虚拟经济就
是钱钱交换,或者说是钱与帐单相交换,或者说钱生钱。其特征是钱的流动并没
有相应带动实物商品的流动和有实际效用服务的发生(而钱与物,钱与劳务相交
换,钱的流动能够带动实物商品的流动和有实际效用服务的发生,是实体经济)
。可以说,人们到银行存款、到股市和债市购买乃至炒卖炒买股票和国债、购买
保险等金融行为本身;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之间、中央银行与国家财
政与金融机构之间、上市公司与股市之间发生的资金往来行为本身,都是虚拟经
济行为!
虚拟经济表面上的功能是增加货币的流动性,为发展经济运作和筹集资金,
但实质上是富人为富裕货币寻找保值增值的出路,国家为货币的保值增值开辟和
维持宏观环境。但是遗憾的是,不仅虚拟经济在如前所述的筹集资金后放养到实
体经济中去后仍然会给实体经济造成不稳定,就是在运作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对
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害依然十分严重。
□ 被迫扩大货币投放总量,徒增实体经济不确定因素!
人们把货币存到银行里后,银行并不能及时把这些资金全部贷出去,会形成
巨额存贷差;人们在股市,在证券市炒卖炒买股票和国债时都会设立资金帐户并
储备大量资金以等待利好行情,这些资金就会形成巨大的货币沉淀;银行、股份
公司、财政部和保险机构获得资金后,在把这些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也
会形成在途性延迟,从而规模不等的造成货币沉淀。 但是,只要虚拟经济运
转一天,这些货币沉淀现象就无法避免。为了补足虚拟经济运转所必需的货币量
,国家就必须在超出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量之外,无章可循地、大规模地扩大货
币的投放量。可是,这些超额发行的货币,随时都有可能释放到实体经济中来而
造成宏观的不稳定。因此,虚拟经济规模越大,对实体经济构成的威胁也就越大
。
人大委员长成思危先生指出"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
经济。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
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约为95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
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全世界
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
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
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由此可见,天量的虚拟经济一旦发威
,弱小的实体经济必不堪一击,全面瘫痪。
□ 增加了货币需要量的测算难度和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为了让虚拟经济运转起来,国家需要再额外投放多少货币量才合适呢?这的
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本无法破解的难题。例如,随着股价
的攀升,面值1元的股票,有可能数倍,数十倍地从实体经济领域里吸纳出资金来
入市炒作。大量资金瞬间的蜂拥而至,局部实体经济瞬间就会失血休克。但是,
谁能统计清楚这些冲着利好而来的货币都是从那里来的吗?谁能计算清楚这些货
币的量是多少吗?谁能说清楚这些货币会在股市呆多长时间吗?谁又能说清楚实
体经济总体乃至局部哪些环节需要补充货币、补充多少货币吗?一系列的未知数
只能让中央银行的行长等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如黑夜履薄冰。
假如根据估算,粗略知道了货币政策的大致方向和货币的投收总量,但是在
操作货币投放和回收政策时,虚拟经济仍然会给政策的执行设置种种麻烦。例如
,居民现金收入持续下降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国家准备用投放消费
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但是在执行这个看似简单的政策时,由于各家银行都具有
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会理直气壮地打出防范风险的旗号,挑肥捡瘦地为消
费信贷政策的执行设置层层障碍。 任何好的,及时的政策,只要一进入虚拟
经济这个物欲横流各自为政的汪洋大海中,也会变馊成为胡子工程!
□ 额外增加社会财富的生产成本。
银行、证券等虚拟经济行业,并不生产一分一毫的商品,也几乎并不提供任
何有实际效用的劳务,但是却拥有庞大的就业队伍和高等级的就业场所,造成了
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保值增值货币的特殊需要促成了虚拟经济的产生和飞速
发展,但是搞资本运作的虚拟经济越发达,经济运行的成本就越高,宏观经济的
可控性就越差,经济的泡沫就越大,金融危机的潜在可能性也就越大!也可以说
,银行存款、股票、国债都是为了弥补货币缺陷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产物!
仅仅为了能让富人的货币保值增值就得节外生枝出庞大难控的虚拟经济,是
现行货币制度的又一致命缺陷。
4 现行货币制度给宏观经济管理过程带来麻烦
货币是实体经济的润滑剂,因此,只有对实体经济注入适宜的货币总量,并
根据实体经济的瞬间需要作出及时的货币调整,商品生产和交换才能顺利高效地
进行。但是,要想顺利地对货币进行如上操作,简直比登天还难!
□从总量上说,只有当实体经济的社会总产品总服务每次销售后获得的全部
货币,次次不断地按照常态,足额地及时地再购买了实体商品或服务,社会总需
求与社会总供给能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时,说明货币总量才是适宜的。也就是说
,在一个封闭的国内市场里,只有货币的供应总量与商品服务的总周转次数、总
规模、总价格在动态中保持着适应,人们也没有储存货币的嗜好,那么,需求不
足和需求过剩的问题一般来说才不会出现。 但是,虽然我们可以根据商品服
务的总周转次数、总规模、总价格套用理论公式计算出货币的需求总量,但是谁
又能够统计清楚,计算清楚总周转次数、总规模、总价格这些变量的确切值到底
是多少呢?即便是我们计算清楚了当前实体经济需要的实际货币量,但是,目前
货币的发行量已经不再通过控制贷款总规模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的形式来
完成了,而是借用国际惯例的,通过基础货币、准备金率、公开业务、再贴现率
等间接的市场形式来调控了。而这种调控货币总量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笔谁也理不
清楚的糊涂帐,即便是把世界顶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邀请来也枉然。这
种用糊涂帐来管理糊涂事的方法来执行货币政策,经济焉能不周期性波动?因此
,货币的供应总量超过或少于商品服务的总周转次数、总规模、总价格所实际需
要货币量的情况也就一直在出现着,因此实体经济就会常常出现要么需求过剩,
要么需求不足的问题,物价也会出现上涨或下降的波动。因此,实体经济客观需
要精确适宜的货币总量与货币总量无法精确计算,以及货币总量无法精确投收之
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从传导机制上说,实体经济在运转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总量上
还是局部环节上都有瞬间波动的可能。因此,这就要求货币在运行过程中,最好
能成为聪明货币,既要学会锦上添花,更要学会雪中送碳,更要避免助纣为虐为
虎作伥。如果货币本身做不到这一点,起码也要让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有效快捷的传导下来,从而能够让货币投放和收回的量准确,动作上也能瞬间
完成。但是,在货币环境下,建立聪明货币和有效快捷的政策传导机制,只是一
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而已。 例如,在经济出现过热的时候,虽然国家很担
心富人会继续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进行直接投资和疯狂消费,加重通货膨胀,但
是国家却不能直接干预,而只能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提高银行利率(利率市场化以
后,这个方式也不灵了!),或者是提高准备金率。但是这些措施即便是能发挥
效果,也要等一个很长的时间。这些远水难救近火的措施,遇到紧急情况,只能
眼睁睁看着星星小火燃成冲天大火!
□现金货币的大量流通还造成一系列的弊端。
监管货币流量进行税收征管,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征管方式。但是由于现金
的大量流通,这种征管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必然会造成偷漏税款行为的大量发生
,加重了税赋不均,严重制约了国企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调查居民个人货币
收入的方式,最容易核定低收入户,从而实施社会保障。但是由于现金的大量流
通,低收入户的核定和发放,成为比财政拨款还麻烦的事情。社会矛盾正在集腋
成裘。 现金的大量流通造成假币泛滥,辛勤劳动成果随时会被瞬间蒸发。
现金的大量流通,加重了居民消费倾向引导的难度。目前,环境污染和精神
污染的消费形式招摇过市大行其道。 、、、 、、、
因此,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缺少可控性,是现行货币制度的又一个致
命缺陷!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无法储存;难以保值;节外生枝;难以调控四
大缺陷,成为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技术总根源,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严重
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说明以纸币为基础的现行货币制度已经不再适应
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而不得不让贤于一种新型的货币制度了!
二、 人本化电子货币将最终取代现行的货币制度
要想利用贫富有别的示范效果以奖勤罚懒促动经济发展,又要摆脱掉通货紧
缩和通货膨胀这两只怪兽的交替肆虐,这就要理论创新出一种新型的货币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网络的普及,人本化电子货币将最终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取
代货币的历史使命。
人本化电子货币的基本特征:
□公民个人是货币发行的主体
人本化电子货币虽然也是信用货币,但是与纸币不同,人本化电子货币的发
行主体不再是中央银行,更不是金融机构,而是公民以个人信用做担保,负债发
行。我们知道,货币的最大缺陷是失去了金属货币的储藏功能,国家资产也无法
为货币提供真正的资质担保,因此,货币一旦贬值,是没有任何人任何实物可为
其托底承担损失的。而以公民个人信用做担保发行的人本化电子货币,假如真会
发生货币贬值的话,公民的个人信用和个人财产就可为贬值承担责任。
□货币总量从宽
在货币环境下,能控制住货币发行总量,似乎就把握住了货币野马的□绳。
但是,货币环境下,货币的实际发行总量事实上是游走不定的,而实体经济对货
币的需要量也是游走不定的,虽然通过再贴现、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等政策工具
可以对货币总量做一些马后炮式的调控,但是,要想达到理想的均衡,尤其是要
想维持住脆弱的均衡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采用逆向思维,重新看待
这个问题,就会恍然大悟地发现,我们之所以要控制货币总量,目的也不过就是
害怕货币急进急退,导致物价大起大落。如果我们能控制住货币的急进急退,也
就自然会控制住物价的大起大落了。而人本化电子货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
数据流量流向都逃不过中央数据库自动管理软件的眼睛。电子货币的任何急进急
退都必须经过中央数据库智能管理软件的许可。因此,电子货币的发行总量,已
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可以从宽掌握。
□货币个量从严
根据公民年龄、身体状况、实有工作技能、消费倾向、参考受教育程度,划
分信用基础等级。在每个公民个人名下,设立全国唯一的,用网络管理的、用IC
卡等密匙方式支取的帐户。 每个公民可支配的货币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
负债,主要根据个人信用等级由国家监管确定,其发行额度还可根据宏观经济状
况随时浮动;二是旧货币转入,规定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公民将所有储
蓄存折中的存款全部集转到个人帐户。同时换发新版钞票,并严格限制现金的持
有额。
在纸币环境下,之所以会出现信用危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债务关系无
法具体细化到自然人。由于国家代替公民个人负债发行货币、国家再把公共负债
(货币)交由少数人全权管理,这必然极易造成公共负债偷化为个人资产;二是
无法监控货币流向。偷化为个人资产的货币,很容易改头换面由黑变白,而实行
人本化电子货币后,现金流通范围逐渐缩小,绝大多数商业交易一般都通过一个
公民帐户到另一个公民帐户的电子转帐来完成,因此,几乎任何一笔货币的流向
都可经授权后被迅速查清。而任何一笔交易,都会自动生成为个人的信用记录,
因此,不用很严格的信用评估,金融欺诈和逃废债现象都将会基本绝迹、、、
叁、 货币电子化可在两种货币制度之间实现中间过度
一步到位地实现人本化电子货币制度,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对现行的货币
制度进行电子化改造,是一种很好的过渡形式:
(1)保留现行货币制度的主体框架。电子化后的货币仍然属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范畴,中央银行负债发行货币的职能不变,央行铸币税利益保留,原有货币单位
不变。
(2)帐户唯一,实名管理。公民个人和法人实体只能选择一家银行开设国内唯一
的银行帐户,银行帐户施行实名管理。各家商业银行,包括根据WTO有关协议
逐步被取消限制的外资银行,仍然可以在这个统一透明的大框架下谋求其独自的
合法利益。
(3)全国联网,同步管理。每个公民每个法人在各自帐户的货币余额和彼此之间
每笔资金往来结算情况,都要同步接受中央银行观控数据库监控及授权,正常情
况下跨行跨地域结算畅通无阻。
(4)减少现金(M0)使用量。大力发展信用卡、借记卡、医疗卡、月票卡、
饭卡等各种IC卡支付工具,加大加强网络化自动结算平台的建设,尽可能减少现
金的流通量和流通面,尽快研制安全可靠、低成本、大众化的手机式红外线电子
结算仪。
(5)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步让位于中央银行观控数据库调控。电子货币的
任何急进急退都必须经过中央银行观控数据库智能管理软件的观控,可与否,要
看宏观经济的“脸色”而定。因此,货币电子化后,调控货币发行总量的方法行
将落伍。
(6)安全适用性有可靠保证。电子货币系统全面实施后,几乎任何一笔成规模的
商业交易,几乎全要通过一个实名帐户到另一个实名帐户的电子转帐来完成,几
乎每一笔货币结算都会留有电脑交割记录。因此,任何一笔不正常的货币结算都
可经授权后被迅速查清来龙去脉。而任何一笔交易,又都会自动生成为当事者个
人或者是法人的信用记录,因此,不用很严格的信用评估,金融欺诈、逃废债务
,甚至谋求灰色黑色收入的做法,都会从源头开始消失踪影……
(欢迎讨论)
高木
人人幸福探索网:gaom.net
市场经济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挣扎在一系列的两难选择中而难以自拔! 一
方面,市场经济是利用人们追逐财富的本能而产生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因此,市
场经济鼓励把货币当作财富而向少数成功人士手中大量集中;另一方面,货币集
中在少数人手中后,实体经济就会出现货币短缺和需求不足,程度严重后就会出
现通货紧缩、生产萎缩、失业严重。而政府如果增加货币投放量,实体经济就会
出现需求旺盛,货币过剩,少数富人此时也会把货币从虚拟状态释放到实体状态
中来以赚取更多的货币,从而火上浇油般促发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
金融风暴、社会动荡。
因此,100多年以来,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无不是在实行扩张政策
?还是实行收缩政策?之间来回奔波疲于奔命;经济学家也是在放任市场自动调
节?还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之间争吵的面红耳赤难解难分!但是,即便花费了
如此心血,而梦寐以求出现的供需均衡却常是昙花一现,维持的时间极其有限。
在这种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选择过程中,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充分就业成
了永恒的墙之画饼,社会全体成员的幸福总量受到了令人痛心的遏制和损害。
一、 现行货币制度让市场经济陷入泥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弄巧成拙的局面呢?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是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无限度地追逐的。生产
素学说认为,劳动并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土地等等生产资料都是生产要
素、都参与着价值的创造,因此,除了劳动外,这些要素也都应该参与价值的分
配。在这种学说的支配下,劳动力总劳动在社会总产出中的分配总比例就会逐渐
减少,社会财富以及生产资料就会越来越严重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当社会总产
出源源不断地转化成为货币(M2),并大量地集中在少数富人的手中后,由于富
人消费不完的货币比实物财富更容易储藏和运作,因此富人往往通过储蓄、购买
股票或债券等虚拟经济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或直接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把
富余货币退出了实体经济的循环,或者是通过间接和直接投资加大着社会总供给
,这必然造成实体经济中的货币短缺和社会总供给远远大于社会有效总需求现象
的发生。货币的这两个流向,共同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物价下
跌,资金周转困难,工厂大量停业倒闭,生产萎缩,整个社会的就业岗位必然会
相应地日益减少。可以说,人们货币当作财富而无限度地追逐,加速了货币拥有
量的两极分化,而货币拥有量的贫富分化又进一步造成了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
很快就会演变成为通货紧缩,又进一步加剧就业难问题的恶化。假如市场经济的
国家政府,为了制止物价下跌、生产萎缩、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不利局面,通过增
加政府公共建设投资或者是增加货币供应总量的方式,拉动了经济的复苏,物价
开始上升,需求逐渐旺盛,就业量就开始增加。但是,这种好景是很难长久的,
因为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是有限度的。扩张出来的有限货币,要么很快被
有权势的富人瓜分一空,从而致使宏观经济重新陷入新一轮的更深重的需求不足
、通货紧缩中且难以自拔,要么助纣为虐般地掀起物价□升、需求过热的恶性通
货膨胀,甚至引发危及国家安全的金融危机。由此可见,贫富分化是造成经济不
稳定的社会总根源。 但是,把货币当作财富无限度地追逐,是人们参与生产
经营活动的原动力,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原动力,是市场经济的立命之本,
有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一面。因此,一切合理合法的逐利过程和逐利结果,都是应
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如果重新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人们就会有逐渐丧失
劳动的积极性、从而出现扼杀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大锅饭”的危险。因此,我们
只能绕开贫富分化这一社会总根源,从技术层面上找一找造成市场经济不稳定的
因素。
1 货币无法脱离实体经济而储藏
储藏财富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们防病防老应付未来之需的必要保证。但是,
目前我们所说的货币(M0,M1,M2)实际上是政府以政府信用做担保发行的信用
货币,因此,现行的货币制度也称为纸币制度。现行货币早就与含金量脱钩而失
去了金属货币所特有的储藏价值,现行的货币也失去了金属货币所具有的自动调
节货币供应量的本能,也并非一分钱一分货地对等着有实际使用价值和效用的实
物和劳务。因此,货币只有安安分分地留守在商品或劳务交换这个实体经济的领
域中,忠实地适量地发挥好润滑剂的作用后,它才有资格代表稳定的价值。因此
,现行货币无法脱离实体经济而进入纯储藏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货币只所以在离开实体经济而进入纯储藏状态(现金私存,
出逃境外,银行存贷差滞留,股市投机资金帐户滞存,国债投机资金帐户滞存,
社保保险帐户资金滞留等。这些形态也可以理解为是虚拟经济的特殊形式)一段
时间后再拿出来还可以购买到一定量的有实际价值的实物、服务或金银,完全是
借助了停留在实体经济中仍发挥着润滑剂作用的那一部分货币的影响力。但是,
这一部分违背规律硬性进入纯储藏状态后又重新返回到实体经济中来的货币,因
为它的违规打破了货币总投放量与实体经济货币总需要量之间脆弱的均衡,因此
它自身也就丧失掉了它原有的购买力。其新购买力如何,完全听命于与它自己经
历相类似的货币的量还有多少?违规的时间长还是短?政府为重建均衡不得不超
量印刷并新注入到实体经济中去的货币量有多少?实体经济因为这些货币的违规
引发的动荡已经让宏观经济的运行沦落到何种当前状态等等来决定。
所以说,人们储藏货币,只是取走了离开实体经济这个齿轮箱就毫无用处的
润滑剂,不仅没有把有实际价值的实物或金银储藏起来,而且还造成了润滑剂(
货币)的短缺甚或引发新润滑剂的超量注入,时而浓缩时而稀释地搅乱了每单位
货币所代表的实际稳定的价值量,耽误了实体经济链条的正常运转,间接地损害
了商品和服务的实现及简单再生产的进行,最终缩水了实体经济的总量。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货币既具有可储藏性的假象,又具有便于储藏的
特性。当富人的货币多得化不完,用购置实物的办法储存财富已变得既麻烦又不
现实,因此,富人必然会把富裕货币当作财富大量地储存起来。这样,人们储藏
财富的强烈愿望与货币无储藏价值之间,形成了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
因此,货币无法满足人们储藏财富的需要,是现行货币制度的致命缺陷!
2 留存在实体经济领域里的富裕货币也很难保值!
如何让富裕货币具有延期购买力呢? 有人说,富人可以把货币存在银行里,
银行可以把这些钱贷出去进入实体经济;富人可以进行直接投资,货币直接返回
到实体经济;富人的钱买成股票,股份公司也是把筹集的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领域
;富人的钱可买成国债,资金也是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人们也可以把资金买成养
老分红保险,保险机构也会让这些资金通过购买股票或者国债而进入实体经济领
域。因此,货币的这5个流向都是重新返回到实体经济领域这个大齿轮箱里,而
被利用起来,自身就会保值乃至增值,当它的主人需要时,随时可以取回来购买
实物和劳务。情况果真会象人们想象的这样美妙吗?
□ 我们先说说银行贷款和直接投资。
按理说,银行贷款和直接投资如果运用的好,的确可以把富人的钱用活。但
是,只有在市场需求旺盛,竞争不激烈,赚钱比较容易的时候企业才愿意到银行
贷款。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市场需求旺盛,竞争不激烈,赚钱比较容易,有如此
好事,富人自己就不会把钱存在银行里了,他们是更愿意自己投资赚钱的。因此
,越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富人才越愿意地把钱存在银行以规避风险和吃利息,
而这个时候,银行里的货币往往也贷不出去,形成货币沉淀。据报道,目前国内
银行有4万亿存贷差资金贷不出去,白付利息。
即便是市场需求旺盛,竞争不激烈,赚钱比较容易的时候,假如富人仍然愿
意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也能够很容易地把这些能贷的钱都贷出去,但是,这些
钱用于新投资或扩大再生产后,不仅会形成更强大的生产能力(供给),而且在
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劳方(穷人)分配的比例少,资方(富人)分配的比例大
早已形成惯例,因此这些货币在周转一圈后必然会再次大量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
而很难形成最终购买力(生活性消费),而穷人手中的货币虽然可以形成几乎10
0%的最终购买力,但是总量毕竟有限,难以形成气候。这样,只要劳资分配悬殊
的情况不改观,富人即便是把钱存到银行里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参与实体经济周
转,周转的圈数越多,引发的需求不足的情况仍然会越严重。而需求不足的情况
越严重,产品滞销低价恶性竞争就会越普遍,直接投资赚钱就越难,那些曾经热
衷于直接投资的富人也会一改初衷地把钱存在银行里以规避风险和吃利息,从而
进一步加重银行的利息负担和市场的需求不足。
市场的景气程度终究是由最终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市场,
也会因为劳资分配悬殊,贫富分化加剧而被白白地断送掉,无论富人是把钱存在
银行还是进行直接投资。但是,更为可怕的情况还在后面。 假如国家采取了放松
银根、扩大贷款规模、增投基础货币、降低准备金率、降低银行利息、减税加薪
等等措施增加货币投放量刺激消费,市场逐渐由需求不足转为需求旺盛、竞争环
境变得宽松、赚钱开始变得容易。这时候,大批敏感的富人就会把钱从银行里取
出来而加入到投资兴业的大军,而那些不敏感的富人仍然存放在银行里的货币也
会很容易地被银行贷出去,这两股重新加入到实体经济大循环的货币就会趁火打
劫地掀起通货膨胀的狂潮。可悲的是,在需求不足的时候,工厂企业已经大量倒
闭掉了,社会生产总能力已经严重萎缩,苟延残喘的实体经济面对铺天盖地而来
的天量购买力已经严重的力不从心了,因此,旺盛的需求也就伴生出了物价的高
涨。而物价的持续高涨,必然又引发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那些不敏感的富人
也会急于从银行取出存款,用购买储存实物的办法以避免物价高涨和货币贬值带
来的财产损失。而此时的银行已经把存款基本都贷出去了,有限的现金库存已经
不能满足蜂拥而至的取款要求,因此挤兑现象将会出现。而挤兑现象一旦出现,
恐慌的气氛必然迅速传播,挤兑现象和疯狂购物现象必然进一步蔓延,金融风暴
就会发生。 因此,在现行货币制度环境中,无论富人把富裕货币存在银行里还是
进行直接投资,都难以保险!
□ 再说说股票、国债和保险叁种投资方式
富人把富裕货币买成股票、国债或养老分红保险后,虽然股份公司、国家
财政和保险基金及保险公司会把这些钱投到实体经济中去,但是这些新投资,就
象直接投资和贷款投资一样,主要形成的是供给能力(生产能力),由于劳小资
大的利益分配格局并没有变,因此,这些新投资形成的强大的生产性消费却得不
到生活性消费的相应支持,因此,生产资料领域也许会热闹一阵(由生产性消费
促成),但是很快就会虎头蛇尾地冷却下来,宏观层面由此就会陷入更严重的需
求不足。 还有,以上股市、国债和保险这叁个货币流向实际上都是国家信
用的继续扩张。无论如何宣传,公民都会坚定地认为,证监会为股票提供信用担
保;国家财政部为国债提供信用担保;国家社会保障部和保监会为保险单提供信
用担保。因此,股票、国债券、保险单就会成为另一种形态的特殊货币或特殊存
折。但是,这些有价证券的表面价值是与其实际价值经常性相背离的,而这种背
离是由许许多多不确定因素决定的。其若增值,皆大欢喜。假若贬值,就会怨声
载道,甚至同样会引发社会的动荡,推波助澜搅动金融风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直接投资方式还是银行存款、股份、国债、保
险四种间接投资方式,虽然可以让货币继续留存在实体经济领域里,但是货币也
只是多了一份保值增值的可能,储存和增殖财富的愿望却常常是很难如愿的。并
且,这种单纯以保值增值货币所代表价值为目的投资行为,必然又会造成供给过
剩,需求不足。为了既保护富人利益,又寻求供需平衡,国家只能用超量投放货
币供应量的办法,或者通过持续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以加速货币周转次数的办
法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但是这只能是过犹不及地给实体经济的一波又一波更大
波动----通货膨胀,积蓄能量。
因此,货币无法可靠地保值增值,是现行货币制度的又一个致命缺陷!
3 节外生枝出虚拟经济。
为了能把富裕货币放养到实体经济这个循环流动的齿轮箱里实现保值增值,
人们不得不在实体经济之外,开辟第二战场---虚拟经济。简单地说,虚拟经济就
是钱钱交换,或者说是钱与帐单相交换,或者说钱生钱。其特征是钱的流动并没
有相应带动实物商品的流动和有实际效用服务的发生(而钱与物,钱与劳务相交
换,钱的流动能够带动实物商品的流动和有实际效用服务的发生,是实体经济)
。可以说,人们到银行存款、到股市和债市购买乃至炒卖炒买股票和国债、购买
保险等金融行为本身;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之间、中央银行与国家财
政与金融机构之间、上市公司与股市之间发生的资金往来行为本身,都是虚拟经
济行为!
虚拟经济表面上的功能是增加货币的流动性,为发展经济运作和筹集资金,
但实质上是富人为富裕货币寻找保值增值的出路,国家为货币的保值增值开辟和
维持宏观环境。但是遗憾的是,不仅虚拟经济在如前所述的筹集资金后放养到实
体经济中去后仍然会给实体经济造成不稳定,就是在运作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对
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害依然十分严重。
□ 被迫扩大货币投放总量,徒增实体经济不确定因素!
人们把货币存到银行里后,银行并不能及时把这些资金全部贷出去,会形成
巨额存贷差;人们在股市,在证券市炒卖炒买股票和国债时都会设立资金帐户并
储备大量资金以等待利好行情,这些资金就会形成巨大的货币沉淀;银行、股份
公司、财政部和保险机构获得资金后,在把这些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也
会形成在途性延迟,从而规模不等的造成货币沉淀。 但是,只要虚拟经济运
转一天,这些货币沉淀现象就无法避免。为了补足虚拟经济运转所必需的货币量
,国家就必须在超出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量之外,无章可循地、大规模地扩大货
币的投放量。可是,这些超额发行的货币,随时都有可能释放到实体经济中来而
造成宏观的不稳定。因此,虚拟经济规模越大,对实体经济构成的威胁也就越大
。
人大委员长成思危先生指出"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
经济。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
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约为95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
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全世界
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
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
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由此可见,天量的虚拟经济一旦发威
,弱小的实体经济必不堪一击,全面瘫痪。
□ 增加了货币需要量的测算难度和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为了让虚拟经济运转起来,国家需要再额外投放多少货币量才合适呢?这的
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本无法破解的难题。例如,随着股价
的攀升,面值1元的股票,有可能数倍,数十倍地从实体经济领域里吸纳出资金来
入市炒作。大量资金瞬间的蜂拥而至,局部实体经济瞬间就会失血休克。但是,
谁能统计清楚这些冲着利好而来的货币都是从那里来的吗?谁能计算清楚这些货
币的量是多少吗?谁能说清楚这些货币会在股市呆多长时间吗?谁又能说清楚实
体经济总体乃至局部哪些环节需要补充货币、补充多少货币吗?一系列的未知数
只能让中央银行的行长等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如黑夜履薄冰。
假如根据估算,粗略知道了货币政策的大致方向和货币的投收总量,但是在
操作货币投放和回收政策时,虚拟经济仍然会给政策的执行设置种种麻烦。例如
,居民现金收入持续下降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国家准备用投放消费
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但是在执行这个看似简单的政策时,由于各家银行都具有
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会理直气壮地打出防范风险的旗号,挑肥捡瘦地为消
费信贷政策的执行设置层层障碍。 任何好的,及时的政策,只要一进入虚拟
经济这个物欲横流各自为政的汪洋大海中,也会变馊成为胡子工程!
□ 额外增加社会财富的生产成本。
银行、证券等虚拟经济行业,并不生产一分一毫的商品,也几乎并不提供任
何有实际效用的劳务,但是却拥有庞大的就业队伍和高等级的就业场所,造成了
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保值增值货币的特殊需要促成了虚拟经济的产生和飞速
发展,但是搞资本运作的虚拟经济越发达,经济运行的成本就越高,宏观经济的
可控性就越差,经济的泡沫就越大,金融危机的潜在可能性也就越大!也可以说
,银行存款、股票、国债都是为了弥补货币缺陷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产物!
仅仅为了能让富人的货币保值增值就得节外生枝出庞大难控的虚拟经济,是
现行货币制度的又一致命缺陷。
4 现行货币制度给宏观经济管理过程带来麻烦
货币是实体经济的润滑剂,因此,只有对实体经济注入适宜的货币总量,并
根据实体经济的瞬间需要作出及时的货币调整,商品生产和交换才能顺利高效地
进行。但是,要想顺利地对货币进行如上操作,简直比登天还难!
□从总量上说,只有当实体经济的社会总产品总服务每次销售后获得的全部
货币,次次不断地按照常态,足额地及时地再购买了实体商品或服务,社会总需
求与社会总供给能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时,说明货币总量才是适宜的。也就是说
,在一个封闭的国内市场里,只有货币的供应总量与商品服务的总周转次数、总
规模、总价格在动态中保持着适应,人们也没有储存货币的嗜好,那么,需求不
足和需求过剩的问题一般来说才不会出现。 但是,虽然我们可以根据商品服
务的总周转次数、总规模、总价格套用理论公式计算出货币的需求总量,但是谁
又能够统计清楚,计算清楚总周转次数、总规模、总价格这些变量的确切值到底
是多少呢?即便是我们计算清楚了当前实体经济需要的实际货币量,但是,目前
货币的发行量已经不再通过控制贷款总规模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的形式来
完成了,而是借用国际惯例的,通过基础货币、准备金率、公开业务、再贴现率
等间接的市场形式来调控了。而这种调控货币总量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笔谁也理不
清楚的糊涂帐,即便是把世界顶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邀请来也枉然。这
种用糊涂帐来管理糊涂事的方法来执行货币政策,经济焉能不周期性波动?因此
,货币的供应总量超过或少于商品服务的总周转次数、总规模、总价格所实际需
要货币量的情况也就一直在出现着,因此实体经济就会常常出现要么需求过剩,
要么需求不足的问题,物价也会出现上涨或下降的波动。因此,实体经济客观需
要精确适宜的货币总量与货币总量无法精确计算,以及货币总量无法精确投收之
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从传导机制上说,实体经济在运转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总量上
还是局部环节上都有瞬间波动的可能。因此,这就要求货币在运行过程中,最好
能成为聪明货币,既要学会锦上添花,更要学会雪中送碳,更要避免助纣为虐为
虎作伥。如果货币本身做不到这一点,起码也要让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有效快捷的传导下来,从而能够让货币投放和收回的量准确,动作上也能瞬间
完成。但是,在货币环境下,建立聪明货币和有效快捷的政策传导机制,只是一
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而已。 例如,在经济出现过热的时候,虽然国家很担
心富人会继续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进行直接投资和疯狂消费,加重通货膨胀,但
是国家却不能直接干预,而只能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提高银行利率(利率市场化以
后,这个方式也不灵了!),或者是提高准备金率。但是这些措施即便是能发挥
效果,也要等一个很长的时间。这些远水难救近火的措施,遇到紧急情况,只能
眼睁睁看着星星小火燃成冲天大火!
□现金货币的大量流通还造成一系列的弊端。
监管货币流量进行税收征管,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征管方式。但是由于现金
的大量流通,这种征管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必然会造成偷漏税款行为的大量发生
,加重了税赋不均,严重制约了国企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调查居民个人货币
收入的方式,最容易核定低收入户,从而实施社会保障。但是由于现金的大量流
通,低收入户的核定和发放,成为比财政拨款还麻烦的事情。社会矛盾正在集腋
成裘。 现金的大量流通造成假币泛滥,辛勤劳动成果随时会被瞬间蒸发。
现金的大量流通,加重了居民消费倾向引导的难度。目前,环境污染和精神
污染的消费形式招摇过市大行其道。 、、、 、、、
因此,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缺少可控性,是现行货币制度的又一个致
命缺陷!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无法储存;难以保值;节外生枝;难以调控四
大缺陷,成为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技术总根源,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严重
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说明以纸币为基础的现行货币制度已经不再适应
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而不得不让贤于一种新型的货币制度了!
二、 人本化电子货币将最终取代现行的货币制度
要想利用贫富有别的示范效果以奖勤罚懒促动经济发展,又要摆脱掉通货紧
缩和通货膨胀这两只怪兽的交替肆虐,这就要理论创新出一种新型的货币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网络的普及,人本化电子货币将最终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取
代货币的历史使命。
人本化电子货币的基本特征:
□公民个人是货币发行的主体
人本化电子货币虽然也是信用货币,但是与纸币不同,人本化电子货币的发
行主体不再是中央银行,更不是金融机构,而是公民以个人信用做担保,负债发
行。我们知道,货币的最大缺陷是失去了金属货币的储藏功能,国家资产也无法
为货币提供真正的资质担保,因此,货币一旦贬值,是没有任何人任何实物可为
其托底承担损失的。而以公民个人信用做担保发行的人本化电子货币,假如真会
发生货币贬值的话,公民的个人信用和个人财产就可为贬值承担责任。
□货币总量从宽
在货币环境下,能控制住货币发行总量,似乎就把握住了货币野马的□绳。
但是,货币环境下,货币的实际发行总量事实上是游走不定的,而实体经济对货
币的需要量也是游走不定的,虽然通过再贴现、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等政策工具
可以对货币总量做一些马后炮式的调控,但是,要想达到理想的均衡,尤其是要
想维持住脆弱的均衡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采用逆向思维,重新看待
这个问题,就会恍然大悟地发现,我们之所以要控制货币总量,目的也不过就是
害怕货币急进急退,导致物价大起大落。如果我们能控制住货币的急进急退,也
就自然会控制住物价的大起大落了。而人本化电子货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
数据流量流向都逃不过中央数据库自动管理软件的眼睛。电子货币的任何急进急
退都必须经过中央数据库智能管理软件的许可。因此,电子货币的发行总量,已
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可以从宽掌握。
□货币个量从严
根据公民年龄、身体状况、实有工作技能、消费倾向、参考受教育程度,划
分信用基础等级。在每个公民个人名下,设立全国唯一的,用网络管理的、用IC
卡等密匙方式支取的帐户。 每个公民可支配的货币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
负债,主要根据个人信用等级由国家监管确定,其发行额度还可根据宏观经济状
况随时浮动;二是旧货币转入,规定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公民将所有储
蓄存折中的存款全部集转到个人帐户。同时换发新版钞票,并严格限制现金的持
有额。
在纸币环境下,之所以会出现信用危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债务关系无
法具体细化到自然人。由于国家代替公民个人负债发行货币、国家再把公共负债
(货币)交由少数人全权管理,这必然极易造成公共负债偷化为个人资产;二是
无法监控货币流向。偷化为个人资产的货币,很容易改头换面由黑变白,而实行
人本化电子货币后,现金流通范围逐渐缩小,绝大多数商业交易一般都通过一个
公民帐户到另一个公民帐户的电子转帐来完成,因此,几乎任何一笔货币的流向
都可经授权后被迅速查清。而任何一笔交易,都会自动生成为个人的信用记录,
因此,不用很严格的信用评估,金融欺诈和逃废债现象都将会基本绝迹、、、
叁、 货币电子化可在两种货币制度之间实现中间过度
一步到位地实现人本化电子货币制度,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对现行的货币
制度进行电子化改造,是一种很好的过渡形式:
(1)保留现行货币制度的主体框架。电子化后的货币仍然属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范畴,中央银行负债发行货币的职能不变,央行铸币税利益保留,原有货币单位
不变。
(2)帐户唯一,实名管理。公民个人和法人实体只能选择一家银行开设国内唯一
的银行帐户,银行帐户施行实名管理。各家商业银行,包括根据WTO有关协议
逐步被取消限制的外资银行,仍然可以在这个统一透明的大框架下谋求其独自的
合法利益。
(3)全国联网,同步管理。每个公民每个法人在各自帐户的货币余额和彼此之间
每笔资金往来结算情况,都要同步接受中央银行观控数据库监控及授权,正常情
况下跨行跨地域结算畅通无阻。
(4)减少现金(M0)使用量。大力发展信用卡、借记卡、医疗卡、月票卡、
饭卡等各种IC卡支付工具,加大加强网络化自动结算平台的建设,尽可能减少现
金的流通量和流通面,尽快研制安全可靠、低成本、大众化的手机式红外线电子
结算仪。
(5)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步让位于中央银行观控数据库调控。电子货币的
任何急进急退都必须经过中央银行观控数据库智能管理软件的观控,可与否,要
看宏观经济的“脸色”而定。因此,货币电子化后,调控货币发行总量的方法行
将落伍。
(6)安全适用性有可靠保证。电子货币系统全面实施后,几乎任何一笔成规模的
商业交易,几乎全要通过一个实名帐户到另一个实名帐户的电子转帐来完成,几
乎每一笔货币结算都会留有电脑交割记录。因此,任何一笔不正常的货币结算都
可经授权后被迅速查清来龙去脉。而任何一笔交易,又都会自动生成为当事者个
人或者是法人的信用记录,因此,不用很严格的信用评估,金融欺诈、逃废债务
,甚至谋求灰色黑色收入的做法,都会从源头开始消失踪影……
(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