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研究在国外

游客

五岳剑派之--衡山派
注册
2003-02-03
消息
880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世纪回眸:毛泽东思想研究在国外
曾长秋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不但是国内长期研究的热点,而且远
播海外。本文就近60年来海外学者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状况,作一简要的考察。

      研究概况

  海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60多
年来,大致可分为叁个阶段:  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后期为介绍和初评阶段。
1935年,苏联在《共产国际》杂志上刊出《毛泽东──中国穷苦大众的领导者》
一文,以及美国记者文森特・希恩在纽约出版有关毛泽东的《个人的历史》,可
谓这个阶段的源头。为进一步解开中国共产党产生和发展的奥秘,美国记者埃德
加・斯诺和厄尔・利夫分别将在陕北苏区的访问写成《西行漫记》和《毛泽东的
生平》,为欧美人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特别是斯诺的着作,被译成20余
种文字,饮誉全球,引起史沫特莱、斯特朗、尼姆、韩素音、王安娜、贝特兰、
卡尔逊、爱泼斯坦等纷至沓来,写下了《中国震憾世界》、《红色中国的挑战》
、《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中国的新西北》、《中国的双星》、《中国的新
生》、《早晨的洪流》等着作。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开始走出根
据地,走向国统区,乃至全世界。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苏联把对毛泽东
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列入了马列主义的研究范围,《布尔什维克》杂志和《真理
报》均发表了研究文章。日本大量收集和编译毛泽东着作,并撰文介绍,其传记
主要有:岩村叁千夫的《毛泽东》、贝冢茂树的《毛泽东传》、林华城的《新中
国英雄毛泽东》和日本毛泽东文献资料研究会的《毛泽东(延安时期)》。研究
论着主要有:岩村叁千夫的《毛泽东的思想及其发展》、宫板宏的《毛泽东的新
民主主义》、池田诚的《毛泽东的中国革命论》、佐野学的《毛泽东的战争论》
、山本秀夫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解说》、和田敏雄的《毛泽东理论的意
义和影响》等。美国学者费正清等编译了《中国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康姆登编
译了《毛泽东的中国(延安整风文献)》。西方作者向世界再现毛泽东的形象,
较好的有:斯特朗的《中国人征服中国》、欣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物》、
施瓦茨的《中国共产主义与毛的崛起》等。

  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为高潮阶段。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和东欧学者迎合政治
需要,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由肯定转为批判,出了不少攻击性论着,如弗拉
基米洛夫的《毛泽东的政治传记》、鲁缅采夫的《毛泽东思想的根源和演变》、
斯拉德科夫斯基等的《毛主义思想政治本质》、茹科夫的《毛的政策向何处去》
、科尔巴什的《毛主义的经济“理论”》、马尔科娃的《毛主义和知识分子:问
题与事件》等等,至1979年还出版了《没有毛的毛主义》。但中苏论战和“文革
”期间,海外更多的人钦佩毛泽东的独立精神,特别是在亚、非、拉各国,“毛
成为反殖民主义的主要象征”。美国的哈佛、哥伦比亚、耶鲁、加利福尼亚、密
执安、斯坦福、匹茨堡、普林斯顿、印第安纳、亚利桑那等大学,均设有中国问
题的研究机构,美国政府和纽约卡内奇、洛克菲勒、福特等基金会也拨款资助中
国学研究。英国的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利兹大学和德国的图宾根大学、慕尼黑
大学也有一些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较知名的学者,如施拉姆、勃兰特、麦克唐纳、
格林、奥匹兹等。

  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为欧美和日本学者的研究带来一些有利条件。日本
大冢有章发起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院(原名日中友好学院),还有各种毛泽东思
想学习会、研究会。着作有:今堀诚二的《毛泽东研究序论》、西河毅的《毛泽
东评传》、中西功的《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高桥亨的《毛泽东思想的历史
背景》、福本和夫的《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叁浦勉的《毛泽东主义──理论
和实践的历史探讨》、宇野重昭的《毛泽东:人和思想》、加地伸行的《中国人
的逻辑学──从诸子百家到毛泽东》、松村一人的《毛泽东思想及其哲学意义》
、河池重藏的《毛泽东和现代中国》、德田教之的《毛泽东主义的政治力学》、
上妻隆荣的《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和管理革命》、冈本隆叁的《游击战:毛泽东的
战略震撼世界》、鸟村桥的《毛泽东和他的军队》、竹内实的《毛泽东:诗与人
生》、贝冢茂树的《孙文与毛泽东》、东京大学近代中国史研究会的资料集《毛
泽东思想万岁》、高桥勇治主编的论文集《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等。美国
和西欧的学者形成叁个观点迥异的学派:即反共学者威特福格尔、加罗第为代表
的保守派,哈佛学者费正清、布兰特、施瓦茨为代表的自由派,以及佩弗、沃尔
德、道格拉斯等从自由派中分化出来的新左派。新左派受我国左倾观点影响,人
数较少。自由派阵营较大,论着颇丰,如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现代中国研究
所所长、《中国季刊》主编施拉姆就出版了《毛泽东》(10年间再版8次,中文版
发行50万册)、《毛泽东的政治思想》、

《毛泽东的基本战术》等书。其他着作有:乌哈利和尤哈莱的同名书《毛泽东评
传》、迈斯纳和费茨哥莱尔德的同名书《毛泽东和中国》、陈志让的《毛泽东和
中国革命》、佩恩的《一个革命者的肖像:毛泽东》、陈肖新的《按照中国传统
和革命发展的毛思想》、科恩的《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艾克曼的《毛泽东思想
与马列主义》、坎布勒的《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马列主义系统论》、舍费尔的《
毛泽东思想导论》、金思凯的《毛泽东思想:形式和内容》、斯塔尔的《继续革
命:毛的政治思想》、沃马克的《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韦克
曼的《历史和意志:毛泽东的哲学透视》、格拉伯曼的《毛泽东──辩证法大家
》、爱德华的《毛的道路》、彼叶的《中国政治的灵魂:政治发展中权力危机的
心理研究》、所罗门的《毛的革命和中国政治文化》、梅里特的《毛泽东和中国
经济》、霍金斯的《毛泽东和教育:他的思想和教导》、弗赖伯格的《毛泽东的
军事辩证法》、鲍姆的《革命的序曲:毛、党和农民问题》、舒尔曼的《中国共
产党的思想和组织》、威尔逊的《从历史衡量毛泽东》、密执安大学东亚研究中
心的《毛泽东书目索引》、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解放以后毛泽东着
作目录索引》等。

  70年代末至目前为反思和重新评价阶段。由于接触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公开
的大量档案资料,同时受《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影响,海外
一些左翼研究者觉察到过去研究中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修改、调整、充实过去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研究,与国内学者的交往也日渐增多。苏
联、东欧学者的攻击性论着骤减,第叁世界的“毛泽东热”明显减退。  编译
毛泽东着作方面,有美国高英茂编译的《毛泽东建国后着作集》、德国马丁编译
的《毛泽东文集》(7卷本)、

英国施拉姆编译的《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1956─1971年的讲话和书信》。特别
是日本竹内实编译的《毛泽东集》,到1983年已出版20卷(其中《毛泽东集》10
卷、补卷9卷、别卷1卷)。研究毛泽东及思想方面,日本学者居领先地位,论着
达300篇(本)。代表作有:新岛淳良的《我的毛泽东研究》、柳田谦十郎的《毛
泽东研究》、野村浩一的《人类智慧的遗产──毛泽东》、今堀诚二的《中国革
命与〈毛泽东选集〉》、竹内实的《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
研究所的《毛泽东着作年表》(上下卷)等。在美国有特里尔的《毛泽东传》(
已有7种文版,

中文版发行50万册)、阿瓦基安的《毛泽东的不朽贡献》、迈斯纳的《毛的中国
》、佛郎西斯・苏的《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毛之
后》丛书,还有英国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回顾与展望》、印度莫汉蒂的《毛
泽东的政治哲学》、斯里兰卡桑穆加塔桑的《毛泽东思想的鲜红旗帜》、意大利
吕蒂尼出版社的《湘江的沉思》等。1986年,在意大利乌日比诺市召开了毛泽东
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有200余人与会。近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新南威尔士、
格里菲斯等城市成立了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了《澳大利亚中国事务》、《马
克思主义在亚洲》等刊物,一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如奈特的《毛泽东与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的社会变革因果论》、《毛泽东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
路》等文,颇有新见。

      主要论点

  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课题,现已在数十个国家有
百个研究机构和几千名研究者,尤以美国、日本、俄罗斯在机构、人员、资料以
及出版物的数量方面领先。60年来,共有论着1600多本、论文逾万篇,研究主要
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内容、毛泽东及其思想对后人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其笔触
主要反映在:

  提出毛泽东思想时间的研究。一是认为形成于北伐战争后期,一是认为形成
于江西苏区,而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共产国际的解散有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当
时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德田教之在《延安时代和毛泽东路线的确立》一文中
写道:“整风运动的目的,是发现中共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现作为它
的体现者的毛泽东。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延安整风是党朝着毛泽东化而发动的
‘毛泽东的革命’。”宇野重昭在《中国共产党史绪论》一书中也说:“共产国
际的解散,使毛泽东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变成决定性的了”,“从
这个时期开始,便积极地提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列主义”,“这样,中国共
产党便独立于共产国际之外,已经没有必要在形式上和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了”
,因为“中国共产党首先要考虑的是中国民众的利益”。费正清在《美国和中国
》一书中注意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似乎是特殊的”, 他的学生施瓦茨在《中
国共产主义与毛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Maoism”(毛主义)这一专有名词。

  毛泽东思想来源的研究。第一种,认为既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是对中国
传统(包括典籍、文学和历史)的继承,“二源说”的代表有日本的松村一人、
德国的奥匹兹、美国的格列等。第二种,认为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如儒家、法
家),纯系中国的产物,“一源说”的代表有日本的野村浩一、英国的格雷等。
第叁种,认为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发展说”的
代表有美国的佩弗、法国的卢克瓦等。第四种,认为虽对马克思主义有许多独特
创造,但只在名义上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异端说”的代表有美国的施瓦茨
、英国的施拉姆等。第五种,认为其理论要达到的社会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而
实现此目标的方法则是“民粹主义”的乌托邦,“空想说”的代表有美国的迈斯
纳等。尽管众说纷纭,而多数学者持比较客观的态度,如美国的格列写道:“毛
也有许多地方与马克思的结论不一样,但这并非体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发行为
,而是体现了历史条件所允许的,在严格的范围根据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而得出的
反映,如果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来解释,这些不一致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研究的则不多,如日本的新岛淳良在《毛泽东的哲
学》一书中写道:“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中心
的中共领导人的共同思想。”宇野重昭也指出:“毛泽东思想与其说是毛泽东个
人的东西,不如说是中国民众在革命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
结论都先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研究。除苏联和西方某些御用文人的少数攻击性文
章外,海外学者对此较普遍地给予了肯定。施拉姆在《毛泽东个性中的中国传统
和列宁主义因素》一文中指出:“中国化是指不仅要给马克思主义穿上中国语言
的外衣,而且要把它同中国过去的思想和事件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更有针对
性,更易于为中国人所理解。”永野英身在《北伐时期的毛泽东──毛泽东路线
形成考》一文中写道:“毛泽东的以军队──根据地──土地革命为基础,采取
革命暴力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是在自1925年五卅
事件到北伐革命时期和1927年8月以后的低潮时期这一革命巨浪中形成的。

”池田诚等在《中国革命史──从太平天国到人民公社》一书中,则系统地研究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第五章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农
村根据地、武装斗争、人民军队、工农民主专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得
出的结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区别是革命领导权问题,由谁来领导,这
在革命的彻底性上和革命的前途上有着决定性的区别。”他们认为:毛泽东的《
新民主主义论》“具有重大意义,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向,总结了以毛泽
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展望了未来。”

  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将其与马列主义经
典作家、中国古代的孙武等及克劳塞维茨的理论作比较。日本的林克说:毛泽东
“创立了与资产阶级军事学说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无产阶级军事学说和军事原则
”。持田在《关于毛泽东的军事战略的一点研究》一文中评价:毛泽东用“政治
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句名言,“把战争观发展到使战争和政
治一体化的地步”,并认为“毛泽东以这些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列宁)的战争
论为基础,吸收以《孙子兵法》为顶点的东方古兵法的战争论,组合成毛泽东独
特的战争观。”伊藤皓文的《毛泽东战争论》一文研究了毛泽东的战略防御思想
,认为这是“弱者转化为强者的战略”。美国的格里菲斯指出:毛泽东认为“中
国的命运是跟农民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毫不迟疑地对革命以城市无产阶级为基
础的理论作了修改”,因为他“认识到,不管这种理论看起来多么适合于西方工
业化国家,但不适合于中国。”基辛格在研究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后说
:中国的基本战略是“持久的有限战争”,“由于双方的力量对比不利于共产党
采取拼实力的全面战争形式,因此他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转化力量对比的措施。
单就每一项措施来说,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历次的效果积累起来,却足以改
变双方力量的对比。”特别是一些亚、非、拉国家,把毛泽东着作作为指导他们
开展游击战争的兵书,正像特里尔所形容的:“毛泽东在大多数国家已家喻户晓
,《语录》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使得《圣经》也相形见绌”,“在50年代至60年
代的多数第叁世界国家,毛成为反殖民主义的主要象征。”

  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研究。海外学者一般以中共八大为分界线,认
为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至八大期间继承了七大路线,使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初期
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但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评价不一。又认为八大后他仍套用
民主革命的办法,以阶级斗争为纲,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使得建设事业和
人民生活水平落后于时代。柳田谦十郎在《毛泽东研究》一书中对其晚年思想作
了分析,认为“毛泽东通过文化大革命对旧思想、旧文化采取了机械的否定态度
,而且有一种性急的急进倾向”,“毛泽东政治上的急进主义在他的晚年更加严
重”,“在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中,辩证法的思想极为暧昧,可以认为,在许多方
面妨碍了中国新文化的发展。”

  对其他领域的研究。海外学者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思
想、哲学思想、建党思想和农民问题的研究也抱有较浓厚的兴趣,使得研究从多
角度展开。其中哲学方面的论着甚丰,尤以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评价最
多。德国《共产主义工人报》指出:“我们首先要按毛泽东关于矛盾的哲学论述
,学会科学地、全面地去理解现实及其矛盾,擦亮眼睛,认清现实,并把这种现
实作为矛盾的运动来理解。”英国的吉丁斯在《国务活动家》一文中称赞:“作
为一个捍卫中国革命及民族利益的中国政治家,毛泽东表现了他能把握住与中国
有关的国际矛盾的才华,能掌握住适当时机作出决策或调整政策。”美国尼克松
认为毛泽东是世界上最富魅力的领袖之一,语言极富哲理,而且生动幽默。埃勒
根特在《中国的红色首脑:中国共产党领袖传记》一书中形象地写道:“当毛泽
东用孙中山的话宣布‘耕者有其田’时,这个口号立即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反响。
当他开始分地主的土地时,他赢得了农民的热爱。当他建立了与普通农民的命运
相关的廉洁的苏维埃政权时,惊讶的农民开始怀着敬畏的心情注视着他。当他们
看见他自己卷烟卷时,他们更惊讶了,但也更放心了。”

      研究方法

  从整体上说,海外学者虽和国内学者研究的立场、观点差异很大,但他们治
学的方法、思路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参考价值。其研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从30年代中期至目前,主流仍在
这方面。像《毛泽东的悲剧》、《中国革命的假象》、《现代中国的神话》等一
类反动、庸俗之作是极少数。大多数学者给予了公允和冷静的评价,如美国的斯
特朗在《毛泽东思想》一书中指出:“毛泽东的伟大成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由欧
洲的形式变为亚洲的形式”。日本的野村浩一在《人类智慧的遗产──毛泽东》
一书中写道:“回顾历史,恐怕不会有人对毛泽东是革命的一生表示怀疑。毛泽
东是一位最杰出的革命家,是一位率领亿万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从
动乱中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他同所有的伟大革命家一样,也是一位最善
于独创的思想家。”参加意大利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代表也认为:“他把马克思主
义理论和中国客观条件卓越地结合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尽管他在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有过失误,仍不愧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英国的威尔逊在《
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论文集序言中说:“毛泽东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而深刻
的影响超过了我们这个世纪的任何人,即使在他死后,这种影响也依然存在。”

  重视文化上的寻根研究和个性特征分析。海外学者的视野比较开阔,不但研
究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之间的思想联系和差异,而且研究毛泽东思想
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当代思潮之间的异同,还研究毛泽东本人的心理、个性
与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研究毛泽东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关
系。不少论着涉及到毛泽东对儒家的批判和继承,如英国的格雷在《中国:共产
主义和孔夫子主义》一文中写道:“毛泽东在中国传统中吸取了大量思想材料”
,“毛泽东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非常紧密,几乎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
思想特征的相应对偶。”美国的费正清则认为:毛泽东思想与儒家思想差别很大
,但类似之处也多,不懂得儒学,就无法理解毛泽东。法国的鲍克在《毛泽东思
想指南》一书中指出:“毛泽东有些中国古代思想的东西,但这个事实不能解释
成毛泽东基本上是中国传统的继承者,也不能解释成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更多
的是中国人。”美国的怀利在《毛主义的形成》一书中说:毛泽东一辈子读的是
线装书,但还是从中走出来了,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共产党终于建
立了为人们所能接受的思想,来代替孔夫子主义。”
重视资料的搜集和比较。海外学者认为毛泽东及其思想是解开中国共产党产
生和发展奥秘的钥匙,长期来把这方面的研究作为“中国学”的重要内容,不惜
花费重金和设置机构进行研究。他们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和比较,力求搞清毛泽
东在各个时期的思想发展脉络及其真实动因,尤以微观研究见长。他们四处收集
我国出版的书刊,乃至红卫兵小报。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东亚图书馆为例
,自1948年以来,几乎购买了本世纪出版的主要中文图书,中共党史文献和毛泽
东着作尤属重点收集之列。从60年代至70年代的10年间,美国仅用于“中国研究
”的经费就超过7000万美元。他们运用这些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如1976年12月我
国发表《论十大关系》,施拉姆随之发表文章,将其与1956年中共中央发至县团
级的原文做了对照。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他们也进行
了多种版本的比较。

  使用了社会科学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随着电脑对信息的贮存和处理量增大
,许多海外学者用它吸收新资料,对过去的研究作修订或重新评价,已成为主要
手段。他们在研究的方法上也有特点,如美国的弗朗西斯・苏在研究毛泽东的辩
证法时运用了“反映综合法”,认为该方法“着重是下列活动:理解、分析、综
合、重新整理和评价”,并说使用该方法是基于语言上隔阂、中西思维方式各异
,以及考虑到毛泽东着作本身的特点才这么做。海外学者在研究时还采用了实证
法、定态研究法、历史考察法和联系的、发展的研究方法等。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的事业和思想对
当代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在对海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
状况作了简要考察后,可得出如下有益的启示:作为毛泽东思想故乡的理论工作
者,更有责任对这一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作更深入的发掘,拿出无愧于毛泽东和
他的事业的研究成果来。讨论回答



毛泽东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尽管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快30年了,尽管一些人尽力抹杀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改
变毛泽东时代的很多东西,冲淡人民对毛泽东时代的记忆,但是,狂犬吠日,何
伤日月之光?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是多方面的,仅举以下几点:一、中国的国体、政体:直到今天,我们共和国的
国体、政体仍然是毛泽东留下来的。如主要的权力机构,中共中央、国务院、人
大、政协等等,军队体制也一样。宪法框架也是50年代基础上的。民族政策也是
这样。二、中国现在享有的国际地位和中国人的尊严。中国在联合国当中的地位
,在各个国际组织中的影响。中国人在海外的扬眉吐气。叁、妇女地位的提高。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成为世界名言,日本人也经常这样引用四、中国现
代的道德基础,如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英雄主义、助人为乐、谦虚使人进步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不信邪等等,这些虽然很少提,但
是它们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潜意识里面了,影响着中国的道德判断。
五、工业、农业、国防和高科技基础和体系,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影响中国人的哲学观。如矛盾分析、知行关系、辩证法等等。一分为二的观
点成为中国人基本的哲学基础,现在还经常挂在嘴边上。
七、对现代中国语言的巨大影响。这一点是很多人忽略的。现在中国人写的文章
,基本上属于毛派风格,无论是个人还是文件报纸,继承了毛泽东的风格。要知
道,旧中国和现在台湾、香港的行文风格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只是大家没有意
识到自己的行文风格受到毛泽东文风的影响罢了
八、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毛泽东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集大成者,也是
中国最后一个古典诗人。很多诗词, 已经成为警句或者名言, 比如:“人间正道
是沧桑”、“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到长城非好汉”等等。在他以后,不会再
有真正的古典诗词了。所以毛泽东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终结者。九、毛泽东
个人的国际影响。毛泽东在国际上的地位是现在任何中国人无法比拟的。中国以
前对第叁世界的影响,都成为这些国家美好的回忆。文革时曾经说“中国是世界
革命的中心”(毛泽东制止了这样的说法,反对自吹),其实也不夸大。中国当
时是第叁世界的领袖,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影响对现在中国的外交仍然有极大的
好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