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179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新华网广州7月5日电(“中国网事”记者陈冀、黄浩苑)大约十年前就树立在广州桥底为防范流浪汉滞留露宿的水泥锥,近日经网民微博曝光后,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
水泥锥拦住了谁?水泥锥刺伤了谁?水泥锥由谁来负责?人们在追踪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在追问:我们管理城市,是否需要类似水泥锥的“冷暴力”?
【核心网事】尖锥桥底“长”,为驱流浪汉
广州近日被曝出在白云区、天河区等多处天桥、高架桥桥底浇注水泥锥,这些森然林立的“尖齿”是为了驱赶在此栖居的流浪汉。
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广州确有部分高架桥下浇注了成片金字塔形状的水泥锥。水泥锥的设计类似于战时用于阻碍坦克的“坦克锥”,锥底部分与地面筑实,锥头高出地面七八厘米,有部分水泥锥已经损坏。
这一消息在网上持续升温,引发热议。实名认证身份为天涯社区公益总监的一名网友发布这一内容的微博被转发和评论十余万次。这名网友认为,这些水泥锥令广州蒙羞,他希望能铲平这些刺伤人心的水泥锥。
此事在部分广州市民中也引发了热议。广州市民胡小妮认为,水泥锥暴露了城市对弱者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
但也有市民对这种举措表示赞同。市民黄勇华则认为,流浪汉在桥下安家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确实影响桥下的环境,并隐藏着各种治安隐患。水泥锥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仅维护了市容市貌,并且扫除了一些安全隐患,例如阻止违章掉头、违章停车或者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
【记者调查】官方证实:防流浪汉的水泥锥属“历史遗留” 绿化带已普遍取代了水泥锥
水泥锥到底是谁所建?真实目的究竟为何?记者经过对城管、交通、建设等多个部门追踪核实,辗转从广州市建委得知,这些水泥锥由当时的市政园林局所建,2009年大部制改革后,市政园林局市政方面的职能划归到了建委。
据广州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水泥锥在建立之初,确实是为了防止流浪人员栖居桥底,维护市容市貌。由于部门撤并,水泥锥的建设时间一时难以确定,管理也出现了真空,但在近几年,广州市建设中已没有再新建水泥锥,未来也不会再建这样的水泥锥。对此前的部分水泥锥广州市已进行了改造,以绿化带取代。“现在桥下一般都是种植绿化植物,既美化了环境,也能防止流浪汉露宿影响市容卫生。”
这位负责人表示,一般情况下,市政设施建设和管养职能是分开的,一些由建委负责建设的天桥建成后都会移交到属地管养,但现在仍然有一些天桥管养没有移交,所以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分析。至于这些历史建成的水泥锥是否会铲除,也需要明确责任单位后再作决定。
广州市退休职工黄鉴荣、广州市逢庆社区居委会干部黎焯斯、广州市中学教师关竹铭等人均向记者说起了水泥锥建造的原委,这些水泥锥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当时广州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很多流浪人员就栖居于天桥底下,不仅把桥底的绿化全部破坏,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在那个年代,很多都觉得建这些水泥锥是应该的。
【反馈链接】城市管理“冷暴力”不可取
对于水泥锥的缘由存废,网络上的热议仍在继续,不少网民认为:城市不应以这样冷漠的方式对待弱者,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帮助。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有形的无形的“水泥锥”都应该尽早取消。
事实上,某些城市对包括流浪汉在内的一些群体采取这类“管理”方式已不新鲜。如:成都人民南路公交站改造,休息坐椅被改成了只能放得下半个屁股的“滑滑椅”。对此成都建委回应称,之所以有如此怪异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流浪人员把座椅当“床”使用,影响城市形象。
而就在近日,深圳拟推出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实施方案,首次将城市道路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纳入全市57个街道办的考核指标中,当街头出现流浪乞讨、露宿人员将对辖区城管予以扣分。
有评论认为,一个人性化、开放包容的城市是应该善待、妥善安置流浪汉等群体的,这考验着政府职能部门的胸怀与智慧。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蔡立辉认为,城市的财力总是有限,如果没有门槛地接收所有的流浪人员,也是一个城市难以负担的。但是政府更应对这些流浪人员给予合理的安置,而不仅仅是放任不管或者粗暴驱赶。因此,当务之急是研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制度,分类管理流浪人员,对有劳动能力的,应引导帮助其正常就业;对失去劳动能力的,应实施积极救助。同时,寻找安置的过渡场所,让无家可归者有容身之所。
水泥锥拦住了谁?水泥锥刺伤了谁?水泥锥由谁来负责?人们在追踪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在追问:我们管理城市,是否需要类似水泥锥的“冷暴力”?
【核心网事】尖锥桥底“长”,为驱流浪汉
广州近日被曝出在白云区、天河区等多处天桥、高架桥桥底浇注水泥锥,这些森然林立的“尖齿”是为了驱赶在此栖居的流浪汉。
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广州确有部分高架桥下浇注了成片金字塔形状的水泥锥。水泥锥的设计类似于战时用于阻碍坦克的“坦克锥”,锥底部分与地面筑实,锥头高出地面七八厘米,有部分水泥锥已经损坏。
这一消息在网上持续升温,引发热议。实名认证身份为天涯社区公益总监的一名网友发布这一内容的微博被转发和评论十余万次。这名网友认为,这些水泥锥令广州蒙羞,他希望能铲平这些刺伤人心的水泥锥。
此事在部分广州市民中也引发了热议。广州市民胡小妮认为,水泥锥暴露了城市对弱者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
但也有市民对这种举措表示赞同。市民黄勇华则认为,流浪汉在桥下安家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确实影响桥下的环境,并隐藏着各种治安隐患。水泥锥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仅维护了市容市貌,并且扫除了一些安全隐患,例如阻止违章掉头、违章停车或者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
【记者调查】官方证实:防流浪汉的水泥锥属“历史遗留” 绿化带已普遍取代了水泥锥
水泥锥到底是谁所建?真实目的究竟为何?记者经过对城管、交通、建设等多个部门追踪核实,辗转从广州市建委得知,这些水泥锥由当时的市政园林局所建,2009年大部制改革后,市政园林局市政方面的职能划归到了建委。
据广州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水泥锥在建立之初,确实是为了防止流浪人员栖居桥底,维护市容市貌。由于部门撤并,水泥锥的建设时间一时难以确定,管理也出现了真空,但在近几年,广州市建设中已没有再新建水泥锥,未来也不会再建这样的水泥锥。对此前的部分水泥锥广州市已进行了改造,以绿化带取代。“现在桥下一般都是种植绿化植物,既美化了环境,也能防止流浪汉露宿影响市容卫生。”
这位负责人表示,一般情况下,市政设施建设和管养职能是分开的,一些由建委负责建设的天桥建成后都会移交到属地管养,但现在仍然有一些天桥管养没有移交,所以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分析。至于这些历史建成的水泥锥是否会铲除,也需要明确责任单位后再作决定。
广州市退休职工黄鉴荣、广州市逢庆社区居委会干部黎焯斯、广州市中学教师关竹铭等人均向记者说起了水泥锥建造的原委,这些水泥锥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当时广州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很多流浪人员就栖居于天桥底下,不仅把桥底的绿化全部破坏,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在那个年代,很多都觉得建这些水泥锥是应该的。
【反馈链接】城市管理“冷暴力”不可取
对于水泥锥的缘由存废,网络上的热议仍在继续,不少网民认为:城市不应以这样冷漠的方式对待弱者,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帮助。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有形的无形的“水泥锥”都应该尽早取消。
事实上,某些城市对包括流浪汉在内的一些群体采取这类“管理”方式已不新鲜。如:成都人民南路公交站改造,休息坐椅被改成了只能放得下半个屁股的“滑滑椅”。对此成都建委回应称,之所以有如此怪异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流浪人员把座椅当“床”使用,影响城市形象。
而就在近日,深圳拟推出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实施方案,首次将城市道路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纳入全市57个街道办的考核指标中,当街头出现流浪乞讨、露宿人员将对辖区城管予以扣分。
有评论认为,一个人性化、开放包容的城市是应该善待、妥善安置流浪汉等群体的,这考验着政府职能部门的胸怀与智慧。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蔡立辉认为,城市的财力总是有限,如果没有门槛地接收所有的流浪人员,也是一个城市难以负担的。但是政府更应对这些流浪人员给予合理的安置,而不仅仅是放任不管或者粗暴驱赶。因此,当务之急是研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制度,分类管理流浪人员,对有劳动能力的,应引导帮助其正常就业;对失去劳动能力的,应实施积极救助。同时,寻找安置的过渡场所,让无家可归者有容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