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与爱的区别
既然佛法能使人得最后究竟,必然有与人类习气不同的地方。
佛经里没有爱,只有慈悲。现在讲佛法时说到大爱,也是方便说,无法与慈悲同义。
那么慈悲与爱的区别在哪里?
慈悲是不需要回报的,而爱是需要回报的。
佛永远只给予,永远不要回报!
关于词汇本意的区别请往下读。
佛教對於中國完全是新事物,反映其教義與活動的 是一大批新的概念;從而傳播佛教、翻譯佛典帶來無數外來語詞,這就極 大地豐富了漢語辭彙,促進了漢語的發展變化。
首先是漢語增添大量新詞。構成這些新詞大體有三種情況:
一是有相當 一部分佛教帶來的新概念是利用漢語已有詞語表達的,但實際體現的含義 是全新的,應當算作新詞。如表達佛教基本教義的空、有、法、性、相、 因、緣、自然、無爲(後兩個是所謂“格義”使用的詞)等。
基本都是古漢語原有詞語,但在翻譯佛典裏表達的卻是佛教特有的概 念了。這類作爲佛教名相的詞語已經全然不同于原來的意義了;
二是翻譯 佛典時創造新詞,如佛、如來、菩薩、羅漢、比丘、比丘尼、皈依、淨 土、解脫、輪回、袈裟、伽藍、波羅蜜、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等等,這些 都是中土原來沒有的事物和概念,必須有新詞語來表達,這些詞語裏作爲 詞素使用的漢字有些保留本義,有些則基本和新詞的意義沒有關係;
第三 種是利用漢語造詞法、創造反映佛教新概念的新詞,如實際、真實、世 界、有情、心地、功德、方便、無常、無我、判教、平等性等,這類詞語 的意義和作爲詞素的漢字的本義仍有密切關聯,就是説,在翻譯外來詞語 時借用了漢字本義,但組合成新詞則已和漢語詞的原義全然不同了。
请参见「佛教對中國語言和語言學的貢獻」
http://instphi.org/Festschrift24_Sun Changwu.pdf
爱通常多见于人或动物。可说是一种衍生自亲人之间的强烈关爱、忠诚及善意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如母爱。亦可为衍生自两性之间在性欲与情感上的吸引力,例如情人之间的情爱与温柔。此外,亦可能为衍生自尊敬与钦佩之情,例如朋友之间彼此重视与欣赏。[1]
“爱”字在中文里有着许多解释,由某种事物给予人满足(如“我爱吃这些食物”)至为了爱某些东西而愿意牺牲(如爱国心、对偶结合)。其可以用来形容爱慕的强烈情感、情绪或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里,其通常指人际间的爱。可能因为其为情感之首位,所以爱是美术中普遍的主题。爱有时亦会被形容为强迫症。
爱最佳的定义可能是主动行动,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可以是人、物品、神),使其整体得到快乐。简而言之,爱即主动使整体得到快乐。(Thomas Jay Oord)。
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人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虽然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一个普世的爱的定义难以道明,但并非不可能成立(沙皮亚-沃尔福假设)。爱可以包括灵魂或心灵上的爱、对法律与组织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学习的爱、对权力的爱、对名誉的爱、对他人的爱等,数之不尽。不同人对其所接受的爱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爱本质上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却难以用言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