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乐呵呵

资深人士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11-10-01
消息
1,149
荣誉分数
663
声望点数
273
无缘大慈: 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无缘无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最大最清净的爱。

同体大悲: 众生与我们无缘无故,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忧在我的心;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这就是“同体大悲”。
 
这种爱的没有污染,爱的他快乐,我也没烦恼的爱是不是就是亲情的关爱!

我的理解是这种爱超越了亲情的爱。

把爱给是亲情的人,不是亲情的人就不给了,那么,爱就是有分别了。

有亲情也就有了分别心。菩萨和佛是没有分别心的。

把爱给和自己无缘无故的人的爱,才是大爱。

这只是我的理解,不对之处还望心缘师兄指正。
 
其实, 老老实实地说,凡夫俗子如我,无缘大爱还容易一些。比如,汶川大地震时,眼泪哗就流下来了,赶紧捐钱。他们和我可无缘无故啊。每次路上看到被碾死的动物,心中总是非常的痛,不停地念阿弥陀佛,回向给它门。祈愿它们早日脱离苦海。

可有缘有故了,反倒爱不起来。

不知各位师兄有何体会? 期待分享。 呵呵。
 
慈悲与爱的区别

既然佛法能使人得最后究竟,必然有与人类习气不同的地方。

佛经里没有爱,只有慈悲。现在讲佛法时说到大爱,也是方便说,无法与慈悲同义。

那么慈悲与爱的区别在哪里?

慈悲是不需要回报的,而爱是需要回报的。

佛永远只给予,永远不要回报!


关于词汇本意的区别请往下读。

佛教對於中國完全是新事物,反映其教義與活動的 是一大批新的概念;從而傳播佛教、翻譯佛典帶來無數外來語詞,這就極 大地豐富了漢語辭彙,促進了漢語的發展變化。

首先是漢語增添大量新詞。構成這些新詞大體有三種情況:

一是有相當 一部分佛教帶來的新概念是利用漢語已有詞語表達的,但實際體現的含義 是全新的,應當算作新詞。如表達佛教基本教義的空、有、法、性、相、 因、緣、自然、無爲(後兩個是所謂“格義”使用的詞)等。

基本都是古漢語原有詞語,但在翻譯佛典裏表達的卻是佛教特有的概 念了。這類作爲佛教名相的詞語已經全然不同于原來的意義了;

二是翻譯 佛典時創造新詞,如佛、如來、菩薩、羅漢、比丘、比丘尼、皈依、淨 土、解脫、輪回、袈裟、伽藍、波羅蜜、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等等,這些 都是中土原來沒有的事物和概念,必須有新詞語來表達,這些詞語裏作爲 詞素使用的漢字有些保留本義,有些則基本和新詞的意義沒有關係;

第三 種是利用漢語造詞法、創造反映佛教新概念的新詞,如實際、真實、世 界、有情、心地、功德、方便、無常、無我、判教、平等性等,這類詞語 的意義和作爲詞素的漢字的本義仍有密切關聯,就是説,在翻譯外來詞語 時借用了漢字本義,但組合成新詞則已和漢語詞的原義全然不同了。

请参见「佛教對中國語言和語言學的貢獻」
http://instphi.org/Festschrift24_Sun Changwu.pdf


爱通常多见于人或动物。可说是一种衍生自亲人之间的强烈关爱、忠诚及善意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如母爱。亦可为衍生自两性之间在性欲与情感上的吸引力,例如情人之间的情爱与温柔。此外,亦可能为衍生自尊敬与钦佩之情,例如朋友之间彼此重视与欣赏。[1]

“爱”字在中文里有着许多解释,由某种事物给予人满足(如“我爱吃这些食物”)至为了爱某些东西而愿意牺牲(如爱国心、对偶结合)。其可以用来形容爱慕的强烈情感、情绪或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里,其通常指人际间的爱。可能因为其为情感之首位,所以爱是美术中普遍的主题。爱有时亦会被形容为强迫症。

爱最佳的定义可能是主动行动,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可以是人、物品、神),使其整体得到快乐。简而言之,爱即主动使整体得到快乐。(Thomas Jay Oord)。

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人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虽然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一个普世的爱的定义难以道明,但并非不可能成立(沙皮亚-沃尔福假设)。爱可以包括灵魂或心灵上的爱、对法律与组织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学习的爱、对权力的爱、对名誉的爱、对他人的爱等,数之不尽。不同人对其所接受的爱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爱本质上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解释得如此充分和详尽, 赞叹顶礼。

我也一直认为大爱是长养慈悲心之根本。

阿弥陀佛
 
爱有几种,在一切有部的经典中,爱分为贪爱和敬爱。贪爱是以烦恼染污的心、以贪欲和渴望来爱一个人;敬爱是对佛菩萨、对法宝、四谛与解脱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经》也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爱有凡夫的爱,又叫饿鬼爱,是充满欲求、永无餍足的爱;还有一种叫法爱,法爱和敬爱相同,是清净、没有烦恼染污的、通往解脱的爱,它是完全的付出,没有丝毫的占有欲,又称之为大爱。

按照巴利文和梵文,爱有多层涵义;在藏文中,爱和喜欢难分伯仲。因为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迥异,藏汉两地对爱的观点不同。在汉地一些电视、电影和小说中,将爱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认为如果没有了爱,生命已然失去了意义;而在藏地的传统中,对爱的概念却非常模糊、不确定,鲜少对情爱的赞美,所以由执著产生的痛苦也较小。



从小,人们受媒体的影响,在心中种下深深的、特殊的种子。等他们长大之后,它就会发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整个人生。它就像《俱舍论》中所说的无表色——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色法,唯有通过人们渴望爱的言行,才可以窥视到它在人们的心中存在。



世人真的非常可怜,所谓的爱只是一种虚妄、颠倒的幻觉,一种自心的执著。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爱。

--文殊上师
 
它(爱)是心的幻象。当分别心的执着越来越严重时,本来是虚幻之法,却被视为真实不虚;本来不美,却视为美好;本来是遗憾和缺漏的,却视为完美;本来无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的眼里,却意义非凡。



所以,它是我们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我们的心念一手缔造的产物。所谓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心的真实本性,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了一切概念。我们分别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文殊上师
 
所谓爱情



青春韶华同龄少男少女众,

互相含笑睥睨恋恋又不舍,

情投意合心中虽愿长相聚,

来日苦乐谁知由然悲心生。

此颂告诫有情要厌离今生的男女感情,对此为何要厌离呢?因为如果它是安乐恒常的本性,则不但没有理由去厌离,而且还应主动的去追求,但事实相反,这种感情不仅是非理作意所引起的烦恼,而且还是令人深陷轮回的根本因,是真正障碍身心解脱的违缘,并且在充满苦苦与坏苦本性的同时,又具有时时变迁的无常性,完全属于心前迷乱的执著状态。既然情爱的本来面目是如此,则应立即“欲海回狂”,以冷静的智慧看清它的真面目后,于心中舍弃耽著,然后将自己的身心投注于人生的实义——寻求出世间修行所带来的真正解脱,如是才能得到真实永恒的安乐。

大恩上师在颂词中,通过阐述情爱难以持久与未来境遇飘忽不定的侧面,来引导众生观察情爱的本质,从而令有情了知情爱无常虚妄的本性。若能够深刻认识此理,则自然可以生起相应的对治智慧,于是便可洒脱地放下对感情的耽著,斩断缕缕情丝。

青春韶华的同龄少男少女,由于多生累劫积聚之爱欲习气的成熟,使得相见时,彼此自然相互吸引,互相含笑爱恋,心中异常耽著、恋恋不舍,片刻亦不愿分离。如是在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之时,总是幻想能够与自己的爱人永远相聚、白头偕老,甚至生生世世夫唱妇随。但这仅仅是以贪执心所引发的妄想而已,因为人世间的一切祥瑞苦忧、悲欢离合永远不可能以分别心的想法去左右其生灭变化的规律,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皆是随因缘刹那不断演变的缘起显现。所以,此世界中任何一对男女的邂逅相遇、彼此相恋,都决定只是因缘会遇的暂时显现而已。而因缘本身无有任何坚固的本性,会不断的迁变,故决定将显现互相分离的无常性,注定会在“春花秋月”的绚丽之后显现“月落花黄”的凄苦,终究难逃坏苦的本性,所以大恩上师说“来日将会遭遇何种的苦乐,任谁亦无法预料。”即便当初于热恋中时,彼此诗情画意般的美好感觉,亦决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残酷的现实粉碎无余,仅空留痛苦的追忆。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所谓互相爱慕的美好感觉,本质上只是一种非理作意的妄想而已。对此可以从三方面说明它的非理作意性。

首先,因为习气力的成熟,在心前所现的认为值得自己爱慕的相,实际上只是由无数微尘暂时假合的不净体,但以迷乱力,偏偏在心前显现清净美丽独一之相,甚至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心中的爱执,而所执著的这一切却与事实截然相反,所以唯一只是非理作意罢了。

其次,身体是刹那迁变的变异之法,绝对不可能停住于某一刹那,周遍身体的每一支分皆是如此不停、迁流不已,但在心前却总是现坚固恒常之相,此与真实相亦全然不相符合,所以叫非理作意。正因为是非理作意,仅仅只是一种美丽的妄想,所以最终必然会有如肥皂泡破灭般的结果。虽然普通人以现有的智慧无法见到微细无常,但粗大的无常还是会无情的充分暴露、显现无余。如所贪爱的对境显现一时的青春美丽之后,便由无常演变成人老珠黄,在此过程中,耽著的妄想亦会随之逐渐彻底破灭,所以当初的喜爱与日后的厌恶,皆只是自我欺骗的愚痴所引发而已。

再者,从内在心识的侧面讲,亦是一种非理作意。如对方的心识本来就是虚妄分别,无有丝毫稳固坚定的自性,完全是刹那迁变的生灭心,而且是由爱欲所引发的染污心,但在恋爱者的心前偏偏显现清净恒常之相,固执的认为对方对自己,有一种永恒不变的爱情,清纯而又美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出现情感危机,幻梦难以持续之时,彼此才发现昔日海誓山盟所掩盖的虚伪无情,所以非理作意所带来的结果必定是饱受情感失落的痛苦。

欲界中,不知有多少所谓痴情男女于一生中为了虚无飘渺的无实情感,虽然不惜于颠倒执著的状态中痴迷追求、苦苦挣扎,但最终亦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品尝破灭的苦果。即便如是,却仍不觉醒,痴狂不已不知出离。见到如是的轮回现相,大恩上师不禁油然生起悲愍之心,同时亦是教导具缘弟子应迅速放舍看似极具诱惑实则虚假无实的情爱,尽早远离轮回之因的锁链,趣入离欲的解脱之道。

——节录自益西彭措堪布《厌离今生之歌讲记》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大佛顶首楞严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