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给力”中国未来――透析中国海洋纷争的两大原因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179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红五月,“蓝”海战略凸现。中国与亚洲诸国,在海洋领域频频出现争端,钓鱼岛,南沙群岛,黄岩岛等,均掀起滔天巨浪。

作为传统的大陆国家,中国发展海洋的日益紧张,其实来源于两大因素,其一是大陆经济的驱动力逐步消失,导致了需要向海洋发展,其二是,南亚诸国对中国既失去了敬畏,亦失去了依赖,并由此失去了尊重。

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发展动力

中国还能高速增长吗?

维持高速增长的动力又何在?

三驾马车,投资独秀。

从2001年至2011年,中国的GDP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总额以及进出口总额的复合增长,分别为4.53倍、9.1倍、4.3倍和6.6倍,社会消费总额的增长,略低于GDP总值增长速度,远低于进出口增长速度,更是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一半都不到。可以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排名,投资首当其冲,外贸其次,而内需最弱。

在全球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韩国等小经济体,才适合贸易立国,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崛起,乃是全球大陆型大国崛起的异数。无论美国,俄罗斯还是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均是内生性大国,即以内需为主导,而中国不然,由于处于后发劣势,中国的崛起,非常倚重外贸。中国的崛起,从一开始至现在,就是外向型经济。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东部沿海。

同时,中国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亦达到畸形的地步。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从4320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11022亿元。8年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25%,2009年更达到创记录的30%以上,而同期的GDP增长速度,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考究现代国家的高速发展期,我们可以发现,经济的腾飞,确实要经历高投资的阶段,但是,全球主流国家,均未达到中国2002年以来的近十年的高度。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大约为20世纪60-80年代,其固定资产投资率大约在33%左右徘徊。而2010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70%左右。

高额投资以透支未来为代价,低碳时代,中国的发展,必将受到各种约束,击鼓传花式的地方和中央相关部门债务,也终将有一天必须兑现。投资枯竭的情况即将出现。

在此发展模式下,中国内地的发展,往往通过牺牲资源和环境获得。最近几年,血铅的出现,云南和洞庭湖的大面积干旱,以及长江江豚的逐步死亡,都说明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中国未来的发展动力,一个是开发内需,一个是发展海洋经济。

美国立国之初,由于人口稀少,主要是通过与欧洲贸易发展,而自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移民的增多,消费能力的提高,美国经济快速起飞,外贸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国内关卡被扫平,各个州之间的贸易,基本畅通无阻,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国内市场。美国也从此启动了“大陆战略”,随着芝加哥成为美国的交通中心,美国由立国之初偏重外贸的美洲大国,转型为内生性的世界经济强国,国内消费的比例,远大于外贸,庞大的国内市场对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居功至伟。

目前,沿海发达区域如长三角、环渤海增速变慢,中西部地区则保持相对高速。中国即将步入均衡时代。只有内需成为主导,众多内陆城市才有望实现崛起,从而实现中国的普遍繁荣。

由此,中国未来需要完成两大任务,其一是扫平国内关卡,其二是以内需为主导。统一的国内市场,庞大的国内需求,才能成就大陆型强国,造就中国未来的持久繁荣。

在内需之外,发展海洋经济,亦被寄托了未来破局转型的众望。最近几年来,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浙江舟山群岛海洋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实验区,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他沿海城市,亦纷纷出台了各自的海洋经济战略。

在此情况下,中国在内海领域,最普遍的两大作业,以官方为主导的海上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以及以民间为主导的海洋渔业,均空前活跃,与亚洲其他国家的争端日益增多。

向海而生,正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

“平行发展”导致亚洲不服中国

不仅是菲律宾、越南等国对中国不服,甚至连一度关系亲密的朝鲜,亦开始扣押中国渔船,频频出现海洋争端。亚洲国家为何对中国不服?

中国曾经一度是亚洲的中心。

但是,自日本崛起之后,亚洲秩序大乱。

日本是亚洲第一强国,却不是大国。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在日本之外,还受到中国的影响。由此,造成了整个亚洲秩序的错位:中国有超级大国的影响力,但是无法对亚非进行经济辐射,日本有经济实力,但是却无法绕过中国的地缘政治,同时,作为小国,日本本土市场狭小,对于亚洲帮助有限。

近年来,中国在南海领域,与众多国家产生争端,一个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本身不发达,无法与东南亚国家形成产业落差,也就无法产生互补性,最后,竞争性大于合作性,众多纠纷就此产生。中国无法使东南亚诸国心服口服。

中国提倡多年的北部湾战略,之所以一直无法实现,根源亦在于此。本来,如果中国相对东南亚国家,实现率先的发达,则中国将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届时,东南亚将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广大市场,而中国,也将成为东南亚诸国的广大市场。如此,双方形成产业落差,北部湾作为中国向东南亚进行产业转移的前沿,方才可以借资源交换的枢纽,完成飞跃。

而目前,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却是一种平行发展,各自谋生,北部湾无法成为双方资源流动中心,由此崛起无助。

当下,充当亚洲“雁阵”的“领头雁”的仍然是日本,获得日本援助最多的3个国家都在亚洲,目前分别是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

印尼与日本虽然存在历史问题,但是,由于产业互补,双方走的很近。印尼是日本的重要原料供应地,日本90%的能源要经过印尼掌控的马六甲海峡。为此,日本多年来一直是印尼最大的投资国和援助国。目前,印尼的主要产品均来自日本,大街上行驶的汽车是丰田,电视是东芝,空调是松下,而日本电影和动画片,则风靡印尼。

同样,日本也是越南最大的援助国。从1992年到2003年,日本向越南提供的政府开发援助达87亿美元,占各种外来援助的30%,其援助主要用于交通运输项目、环保项目、电力项目、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等,均为越南必需,故深受越南欢迎。日本产品,在越南也大受欢迎。日本摩托车,价格是中国的两倍,日本电器,也成为质量的象征。

未来,中国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比东南亚诸国早一步完成现代化,则中国既是亚洲大国,亦是亚洲强国,合二为一,成为亚洲无可争议的领袖,则在经济上,东南亚必仰仗于中国的技术,而不是目前这样,抢中国的制造业和战略资源产业,届时,中国庞大的市场,可以容纳众多亚洲国家的制造业,是他们的师友,而非敌手。如此,建立在双方产业互补的基础上,中国可将东南亚变为自己最大的战略腹地,彻底实现大国崛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