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环卫一线探访:上班时间从清晨4时起|美容|环卫工人|一线工人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179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新华网记者 曹滢 陈元 陶叶

  在北京这样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面积达1.68万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里,你可知道,纵横交错的街道如何在一夜之间整洁如新?海量的垃圾为何几乎能在产生的同时迅速消失,遍布大街小巷的公厕如何做到随时保持洁净,少有蚊蝇和异味?

  新华网记者7月中旬深入首都环卫工作一线采访,探寻这个城市“清洁运转”背后的秘密。

  环卫一线工人每天上班时间从清晨4时起

  前门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区和旅游景区。7月14日清晨4时30分,记者跟随48岁的前门大街清扫班工人刘春福来到这里,开始一天的工作。

  树叶、纸巾、包装盒、烟头等都是刘春福的清扫对象。如果树坑中有撕碎的公共汽车票,刘春福就得弯下腰一点点拾起。6时左右,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刘春福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清扫工作,坐在马路边开始吃带来的早餐:一个馒头,一饭盒粥。

  有过往的行人随手把纸巾和烟头扔在垃圾箱旁,有人把口痰吐到垃圾桶上。刘春福用手把垃圾捡起来,用毛巾擦去痰迹。她说:“有时真觉得心里不舒服,但毕竟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有时候,用宽容的心态去做事,比一味要求别人效果要好。只要最终能保证这条街干净整洁,我们就满足了。”

  按照规定,清扫班早班工人做完一轮清扫,后面时间只需进行保洁维护。但在前门大街,因为人流量大,垃圾随时产生,刘春福的工作一分钟都停歇不了。直到中午13时下班,她才喝上一杯水。

  同一时间,在距离前门大街约15公里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西区广场,保洁员赵兰晓正驾驶着坦能清洁车巡回洗刷路面。西区保洁班目前采取坦能作业、污渍蒸汽清除、人工擦洗三合一作业模式,对海淀西区广场的地面、台面、石凳座椅、装饰灯杆等进行精细化作业。

  赵兰晓在保洁班工作了12年,“驾车清扫就不会再出现过去大扫把一扫扬起漫天尘土的景象,”赵兰晓笑着对记者说,“过去人们管我们叫‘扫大街的’,现在很多人叫我们‘保洁员’,也叫我们‘城市美容师’。”

  虽然有机扫,但街道拐角、广场道路旁座椅还得靠人工用扫帚毛巾擦拭

  伴随着北京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卫系统的工作方式也实现了“升级换代”。来自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的资料显示,北京市清扫保洁面积为1.5亿平方米,主要大街车行道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清扫,80%的城区道路采用车行道清洗、步道冲洗和快速保洁组合的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新工艺,有效减少了地面尘土残存量。

  在北京西城环卫环丽中心,记者了解到这一机构曾研发出39项环卫工艺创新成果、获得12项国家专利,从踏板车保洁车、自行车快速保洁车,到太阳能系列保洁车,再到道路“路沿石清洗装置”、“自动起落扁平式喷射装置”。科技创新改变了清洁工“手拿杈把、肩背背斗”的作业方式。

  “80后”大学生蒙雪俊是西城环卫中心西杰物业机扫班环卫工人,每天早上,她开着小型机扫车清扫路面,有时则开着小水车冲刷路面。7月16日中午,记者搭乘蒙雪俊的清扫车来到西单北大街。蒙雪俊将车靠边行驶,启动清扫盘,只见清扫盘沿着路面旋转起来,清扫盘经过的地方,不管是烟头、纸屑还是飘落的槐花都不见了踪影,只留下稍有湿漉的路面。

  不过,机扫过后,环卫工人还是要用扫帚和毛巾对街道拐角、各式路牌和广场道路旁的座椅细细擦拭一遍。白天的大部分时段,环卫工人仍需时刻在街上巡视,捡走行人扔下的垃圾。,北京很多主要街区已实现污物滞留不超过15分钟,道路可席地而坐的卫生水平。

  每天完成保洁任务后,蒙雪俊会特意驻足几秒,“看看洗刷一新的街道,心里就很舒服。”



  抽粪管被堵住时仍需用手疏通

  公共厕所是人们每天离不开的公共设施,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人们在使用公厕时最先注意到的是它干不干净,有没有异味。记者调查发现,环卫部门设计了数十项具体标准对公厕卫生状况进行考核。一座达标的公厕,背后有一批公厕保洁员和抽粪工人在艰辛付出。

  7月14日,记者来到北京西三环马路边一座公厕,向保洁员许全华了解公厕背后的故事。西三环路上人流大,如厕人多。许全华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将厕所里的墙、隔断板、地板擦洗一遍。当厕所迎来第一个用户后,许全华的工作变成了“盯守”。只要有人“方便”完,他便会去检查一下便器,如有粪便残留,则需要立刻清洗。“很多人都有洗手后再甩干手的习惯,这会导致地上留下积水。为防止沾水后可能出现打滑的情况,地面需要随时保持干爽。”

  有时刚把公厕收拾干净,又会被弄得狼藉不堪,许全华说,他曾打过退堂鼓,后来是一位干了大半辈子环卫工作的老共产党员的一席话留住了他:“咱们这行是脏了点,但脏活也该有人干吧。”

  按照正常容量计算,一座公厕每天大约累积产生10余吨粪便废物,北京市环卫系统管辖5843座公厕,意味着每天会累积近6万吨粪便废物。记者在环卫工人中听到一种说法,粪便垃圾是既“等不得”,也“慢不得”,北京市东城区环卫三所抽粪工李学玲对此深有体会。

  “我们班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片区,一人负责几个粪井,一天不去的话,粪井满了就会溢出来。”李学玲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李学铃所在的抽粪班有职工10名,负责东城区160余座公共厕所的粪便抽运、清渣及管道疏通等环卫保障工作。与过去掏粪工手拿掏勺掏粪相比,如今的抽粪班已经实现半自动化抽粪作业。

  记者跟随李学玲出车抽粪。来到琉璃井南里一个自由市场,李学玲将车停在一处粪井旁,把“工作进行中”提示牌立在旁边,戴上口罩,用铁钩拉开写有“粪”字的井盖,恶臭扑鼻而来,路人纷纷掩鼻而走,本来熙熙攘攘的街道立即清净了许多。李学玲从车上取下几十斤重的抽粪管,双手握住,将起放入粪井,启动相关装置开始抽粪。

  粪便垃圾里混有的塑料瓶、洗衣粉袋等生活垃圾经常会堵塞抽粪管,遇到这种情况,还得要靠环卫工人用手去疏通。“有一次为了疏通粪管,班组里一位80后年轻姑娘被溅了一身粪汤子。很多人随手扔垃圾的习惯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李学玲告诉记者,清运一个公厕需要往返3至4趟,这些废物虽然看着数量很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冲厕所的水。“如果大家上厕所时注意合理用水,废物总量会减少一些。”

  李学玲所在的环卫三所是劳动模范时传祥生前工作的单位。三所里有一个荣誉室,里面放满各式奖状,每个奖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新入职的员工都要去一次荣誉室,听老书记讲时传祥的故事。

  忍着酸臭味清运,有时冬天还得人工掏出垃圾桶里厨余汤水结的冰块

  记者从北京市相关部门了解到,北京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670余万吨,体积约为1680万立方米,日产生量达1.84万吨。一位长期致力于垃圾减量分类的环保人士告诉记者,若用装载量2.5吨、车长7米的清运车辆排成一列来运输北京每天产生的垃圾,全长为47.8公里,能够排满北京三环路一圈;若按年计算,全长应为17500公里,能够排满北京六环路100圈。

  对北京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垃圾清运车司机任晓来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走街串巷,一个垃圾桶一个垃圾桶、一车又一车地收运垃圾。

  7月13日清晨5时20分,记者跟随任晓云驾驶装载量2.5吨的五十铃垃圾清运车,从北京东南四环小武基路出发行至西单,沿长安街一路向东,收集地铁一号线各站点前一天积存的垃圾。一车装满,清运车返回位于小武基路的北京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卸下垃圾,又回到长安街继续收运垃圾,如此往返有时需数趟。垃圾清运完毕,任晓云才能在驾驶室里吃上简单的早饭。

  盛夏的北京天气异常闷热,正午时分,室外气温高达40度,路面上很难看见行人。任晓云开着清运车前往一个个小区、地铁站、写字楼收集垃圾。清运车的发动机就在座位下面,车内温度比外面更高。用司机们的话来说是“上顶太阳铁片墙,前有风档进强光,屁股底下有火炉,身后背个垃圾箱”。

  到了目的地,任晓云下车,把几百斤重的垃圾箱搬到车前,挂扣在车上,按动按钮装置,垃圾桶升起,垃圾倾倒进车内,顿时蚊蝇四起,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酸臭味。任晓云告诉记者,到了冬天,垃圾桶里因为有厨余汤水会结冰,这时还需要人工掏出冰块。

  任晓云是河北承德人,16年前来到北京,成为一名环卫工人。记者给他做了一个简单计算:按照一个作业车次2.5吨垃圾计算,任晓云每天需完成5个作业车次,每天清运10余吨生活垃圾,一年作业车次达1400余个,完成垃圾清运量3700吨左右。16年来,任晓云清运垃圾近6万吨。

  6万吨是个什么概念,任晓云回答不上来。他只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片区,不管多少车垃圾,每天我们都要保证将它运走,收拾干净。”

  北京有近10万名环卫行业从业人员。他们承担着城市道路清扫、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公厕建设管理和扫雪铲冰应急处理工作。他们中,有人在居民小区、写字楼、地铁站和街道上日夜值守,负责垃圾分类和收集;有人无惧寒暑,奔波于大街小巷,将一车车垃圾运往转运站;还有人负责后期分拣处理,填埋焚烧,正是有了环卫工人群体的默默劳作,垃圾处理才能实现环环相扣,让人们每天清晨走出家门时,看到一座整洁如新的美丽北京。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