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241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摘要:近年来,网络视频发展风生水起,并逐渐演变为当代传媒发展的一道靓丽的景观,尤其是优酷网和酷6网的成功上市,更是为网络视频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网络视频本身所呈现出的娱乐性、虚拟性、原创性、交互性等特点,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由娱乐主体渐次丰富的“无中心”、“无边界”的拟态/表征世界。网络视频的娱乐趣指、全息表达以及DIY阐述,无不折射出当代网络视频文化的后现代转向。
关键词:网络;视频文化;后现代转向;娱乐;全息;DIY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新兴媒体风生水起,网络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SNS社交平台、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并以“快速分解”和“高度裂变”的“存续态势”注入“社会机体”的各个器官,如同细胞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重塑媒介格局的主导力量与核心架构。新媒体的高度崛起导致传统媒体逐渐式微,催生了诸如“传统媒体奄奄一息”、“传统媒体必然走向消亡”等不同的言论。但是作为新媒体重要表述形态的“网络视频”以其新的意义生成,解构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胶着与对峙的局面,创新了竞争有度、交叉融合的媒介格局,映射了“传媒场域”中相互作用的各“离子”之间共生共荣的文化展演。
视频(video)作为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时代性产物,泛指“将一系列的静态影像以电信号方式加以捕捉,纪录,处理,储存,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百度百科)“网络视频”是在电视“活动图像”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文化范型,以多彩的视听呈现满足了受众/网民的愉悦身心、释放压力的娱乐需求,消解了书写文化原有的意义深度。“高清独播剧”、“高清视频”等理念的诞生,不仅仅在于这是互联网与电视“联姻”的一场“游戏”,更重要的是为受众奉献了诸如《婚姻保卫战》、《金婚2》、《媳妇的美好时代》、《幸福来敲门》、《咱家那些事》等精彩视频。“超真实”的影像魅力、“超幻觉”的听觉延伸,让受众置身于“全息镜像”所描绘的“拟态环境”之中,“仿真”与“摹写”成为了建构视频文化的情态表征。
我乐网(56.com)、优酷网(youku.com)、土豆网(tudou.com)、酷6网(ku6.com)、六间房(6room.com)等视频分享网站纷至沓来,让受众/网民挣脱“被动”的束缚,一改昔日“被控制”、“被影响”、“被建构”、“被同化”的角色,成为了传播链条上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受众/网民在掌握各种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手段的同时,可以随意的书写自我,创新了网络视频语言的又一独特的表述方式,即DIY(Do/Design It Yourself )。于是各种“原创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DIY戏谑网络空间的同时也成为了“大众文化”、“草根精神”的代名词,尤其是“网络原创视频”本身呈现出的“碎片化”、“个性化”建构了“去中心化”、“去深度化”的文化形态,“跨界”与“混搭”的艺术表征无不折射出当代网络视频文化的后现代转向。
一、娱乐指向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入驻人们的生活,并成为指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不断转向的重要指针。互联网以“快节奏”、“高强度”的行为方式给人们施加了种种压力,让人们难以窒息。但是互联网同时又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娱乐主体渐次丰富的视频世界,成为了人们在工作之余的理想栖居空间。网络视频所昭示的娱乐意指吻合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个性突出”、“本我意识张扬”的变迁轨迹,同时对以“书写文化”为代表的中心文化、主流文化造成了强烈的撞击与涤荡。
法国著名哲学家利奥塔曾言:“文化存在于一个民族与世界和与它自身的所有关系之中,存在于它的所有知性和它的所有工作之中,文化就是作为有意义的东西被接受的存在。”①网络视频以图像、影像释义的表达方式满足了人们娱乐的需求,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娱乐载体与传播手段,拟构了网络视频文化的“主流存在”态势。网络视频的图像文化、影像文化较之“书写文化”更能娱乐身心,激发人们的官能欲望与生活情愫。英国学者伊雷特·罗戈夫认为:“后现代时期,书写文本再也不具有统治地位,图像文本将大举闯入我们的生活,主宰我们的思想,主导我们的生活,并生产意义、欲望和权利关系,规驯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建构‘从身体出发'的文化政治和审美意识形态。”②书写文化在影像文化的斥责与排挤下必将受到解构,甚至颠覆。
丹尼尔·贝尔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③笔者认为,视觉文化是对娱乐所指的意义厘定,因为视觉体验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娱乐本性。当我们沉浸在奇异、搜狐的《水上游击队》、《新亮剑》等热播电视剧,《恋爱33天》、《转山》等高清电影,抑或《中国梦想秀》、《非诚勿扰》等电视娱乐节目之时,丰富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思维。显然,娱乐已经成为了当今“视频语言”的重要表述结构,但它“所具有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日常理解的‘工具’的含义,上升为一般意义上的‘存在’的具体表现、语言形式、技巧和语义阐释、思维方式以及表达直接相关。”④网络视频所体现出的娱乐趣味,建构了视频“娱乐化”的人文景观。法国著名思想家、情境主义的代表人物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聚集。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⑤网络视频体现出的娱乐风格,成为了景观社会的一个纯粹的表象,这种表象恰恰就是对“书写文化”的意义深度、理性逻辑、宏大叙事的颠覆与解构。众所周知,书写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了一种自我风格,其核心价值表现为理性建构、话语制造以及中心掌控,最高成就以书籍作为典范。书籍作为一种平面媒体,不仅使话语更好地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文以载道”的教化/涵化功能。书籍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文明的象征与进步的阶梯。在网络视频所建构的“混杂”空间里,传统的“书写文化”被娱乐的世界所遮蔽,“从生活的每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响群(images)汇成一条共同的河流,这样,生活的统一便不再可能被重建……只能展现为一个纯粹静观的(contemplation)、孤立的(seule)的伪世界。”⑥网络视频的影像意指系统的各个娱乐元素相互“内爆”,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流行符码”,迫使书写文化创制的传统地理空间和“线性历史”遭到瓦解。
网络视频文化疏离了经典的宏伟叙事,成为了“表述策略”的“牺牲品”,体现出了“后理论”时代的文化特质,各种文化元素交相混杂于视频结构。当《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书籍被搬上“网屏”之时,拓宽了网络视频研究的理论维度与现象模式,彰显了网络视频的“张弛有度”的艺术风格,建构了当代网络视频文化的意义生产与景观描写。
二、全息表达
网络视频作为脱胎于电视影像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继承电视影像的表述形态的同时,发生了急遽的裂变,拓展了电视文化的范畴,创制了全新的网络视频文化。在科学技术的助推之下,网络视频发展如火如荼,其逼真影像的传达,把我们带进了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播媒介高度融合的“全息幻像”的符号世界,“超真实”的影像主宰了人类生存的空间。
“全息技术是光学技术的产物,原本指通过光线叠加和反射再现被摄物体的空间特征。全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加完美、更加全面的光学信息。”⑦笔者认为,网络视频“全息化”,指的是视频内容在全息技术的“烛照”与“映射”之下对现实境况的“超真”复现,模糊了人们的感官系统,“真实”与“超真实”的边界在“高参与度”中渐次消融。比如在奇异、搜狐等高清网站上收看央视生活大戏《咱家那些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剧中场景与现实生活多次重叠与交融,诸如剧中的包饺子、全家团聚、家庭纠纷等影像情景让我们很快联想起自己的生活,似曾相识的感觉突如其来,一时间,米德所描述的“主我”与“客我”之间发生了“镜像重合”,原本处于临界的“观看”被“现场感”所替代。尤其是掌握着播放大权的“主我”可以通过点击鼠标来随意观看重叠的片段,增强了身临其境般的“在线感”。
网络视频通过建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来加强受众的认同感。“拟态环境并不是对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的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环境。”⑧网络视频在超清晰的环境之下,通过“象征性事件”(视频中能够产生自我认同的某个环节、某个情景等)铺陈了网络视频的生存空间。“拟态环境”直接导致了“真实”与“虚拟”的相互穿越、相互交叉、相互复写、相互融合的维续态势,“真实虚拟的文化”成为了当地网络视频文化的“真实写照”。曼纽尔·卡斯特曾提出真实虚拟的文化(culture of real virtuality)这一概念,在他看来:“互联网这一新的电子传播系统,通达全球、整合所有交流媒介以及具有互动潜能的特点,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文化。”⑨网络视频的随意点播,并让受众/网民可以即兴点评的互动环节,消解了电视媒体“线性播出”的存在结构,成为了网络视频文化的创新支点,突显了网络视频文化对电视文化的超越。
网络视频“全息化”所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的感官系统不再受理性的支配,而是处于幻觉的状态。譬如当我们在网络上观看短视频《自习室的龌龊男女》、《史上最恶继母》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很难平心下来,随着镜头的转换情绪不断地波动,自己仿佛就成为了“真实在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为片中的某些行为所感到愤恨。“目前以一切沟通模式之电子整合为核心的新沟通系统,其历史特殊性并非诱发出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反而建构了‘真实虚拟’(real virtuality)。”⑩网络视频“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凸显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新特征导致一种迷宫式、镜像式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浮现。”?网络视频通过其“全息镜像”的“强力表达”,把人们带来了人类的第五维空间——赛博空间。赛博空间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种特有产物,现已完全超越了计算机研究的领域与范畴,成为了人民社会居住空间的一种位移与延伸,逐步演化为虚拟空间的代名词。它以瞬息万变、多元互动的表现形式影响了当今社会空间结构的整合与建构,成为了超越多维空间的主导空间。尤以网络视频游戏为代表的虚拟空间,在提供娱乐与消遣的同时,形成了“拟态化”的游戏规则。这种迥异于社会规范的“拟态规则”备受青睐的重要原因在于,它迎合了受众的某种虚幻的满足,诠释了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的后现代生活状态。
三、DIY阐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Web2.0为多媒体、超速度、超链接、强互动的“无中心”、“无边缘”的“公开领域”提供了技术保障,为DIY视频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DIY主要是指自己动手做。网络DIY视频即是网络原创视频,“其特点在于草根自己运用技术参与制作、负责传播、其他草根直接共享,整个环节都体现了草根的力量。”?网络原创视频体现出的草根精神无疑是对“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一种最好诠释,草根力量的凸起削弱了精神实力,原本清晰的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现在已模糊不堪,“小众”与“大众”之间的界限在模糊中逐步消融。
2006年10月6日,《华尔街日报》率先报道了一个引起整个IT行业震惊的消息:“Google正在洽购美国网络视频Youtube.com,交易金额可能高达16亿。当年11月Google以16.5亿美元购买了Youtube。顿时Youtube红遍全球,视频分享网站的大幕被迅速拉开。视频分享承接了博客传播模式,以用户自发上传视频文件为主要内容,以交流和分享为主要目的。”?视频分享网站的崛起为“娱乐消遣型”、“号召激励型”、“自我炫耀型”等不同风格的网络DIY视频搭建了一个传播自我的平台,成为了他们坚强的后盾与基石。
网络DIY视频大都以“袖珍型”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作品风格从荒诞化到纪实、‘写意’一应俱全,大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主要色彩”?。这些“碎片化”的原创视频成为了当今草根表达意愿的重要渠道,也是草根力量对抗精英力量的重要武器,导致话语权的转移。诸如曾经风靡网络的《春运帝国》,通过“无厘头”的表现风格反映出了“春运”期间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复杂的心理,让普通民众能够深深领悟到其中的几许无奈,甚至内心的彷徨。同时也成为“春运期间”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动因与源泉。这样的视频在唤起人们对劳苦大众同情的时候,也能够推进社会高效机制的诞生。但是网络DIY视频大都以消遣和娱乐为主,一方面为了弥合现代人内心的价值虚无、抒发内心的情感,以娱乐视频最为典型;另一方面纯粹为恶搞、揭露他人隐私,不惜以制造虚假、甚至“消费身体”作为其代价,破坏了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给网络公共空间蒙上了一层阴影。诸如曾风靡一时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以及有关“凤姐”的各类视频等等,这些视频大都打着某些“惊异”的标签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表征了“视觉消费”的杂乱性和无序性。
打着“原创”旗号的网络DIY视频在很多程度上体现出了模仿与拼贴的特性,如果模仿与拼贴不能掌握好火候的话,对原创将是一种亵渎。让·鲍德里亚曾说过:“我对摘抄拼贴的游戏感到厌烦。这种盒子套盒子的无限的纠结、这种层层摘抄拼贴的游戏,我认为是艺术终结时的一种病态形式、一种情绪脆弱的形式。”?网络视频的拼贴首先是对视觉艺术的颠覆,其次是对人性道德的挑战。笔者并不反对模仿,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模仿的世界。正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所言的“一切社会事件‘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极少见的,大量的行为都是模仿。”?模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现象,但是“模仿有度”才是当今社会生存的必胜法宝。
现在许多网络DIY视频以“牺牲深度”为生存法则,崇尚“浅阅读”,追求“平面思维”,无疑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文化快餐”。但是这些文化快餐中往往裹挟着“泛娱乐”的元素,诸如色情、暴力、无聊、搞怪、爆笑等,充斥了人们的感官系统,成为了一种“无规则”的游戏。比如,“张艺谋与芙蓉姐姐十大惊人相似”、“美女被狗强吻30秒”、“色戒”、“自习室的龌龊男女”等,这类视频“用色情化来达到娱乐化,”?使视频文化走向了泛娱乐化的道路。网络原创视频在刻意吸引眼球的同时,让“娱乐”这一癌细胞在社会机体内扩散,赤裸裸地向我们展示了后现代社会“去中心化”的生存路径已被提上日程。在这个泛娱乐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是否已踏上了尼尔·波兹曼所言的“娱乐至死”的不归路?成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四、结语
作为满足娱乐需求的网络视频以“全息化”的表述策略,拟构了虚拟真实的文化情景,把人们带进了“亦真亦幻”的象征性世界之中,成为了当代传媒发展的虚拟表象。网络视频的DIY阐释形态为大众文化(草根文化)的狂欢与舞步搭建了一个“无中心”、“无边缘”的舞台,推导出话语权逐渐“扁平化”,“在线狂欢”成为了网络视频文化的“替代性”表征。但是“过度”的狂欢和“泛化”的娱乐带来了诸多不良的社会问题。
对于网络视频文化在后现代转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积极意义,我们要理性的支持,对于其消极的影响要在摈弃妥善处理。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合理与积极的因素,促进我国传媒事业蓬勃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网络;视频文化;后现代转向;娱乐;全息;DIY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新兴媒体风生水起,网络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SNS社交平台、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并以“快速分解”和“高度裂变”的“存续态势”注入“社会机体”的各个器官,如同细胞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重塑媒介格局的主导力量与核心架构。新媒体的高度崛起导致传统媒体逐渐式微,催生了诸如“传统媒体奄奄一息”、“传统媒体必然走向消亡”等不同的言论。但是作为新媒体重要表述形态的“网络视频”以其新的意义生成,解构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胶着与对峙的局面,创新了竞争有度、交叉融合的媒介格局,映射了“传媒场域”中相互作用的各“离子”之间共生共荣的文化展演。
视频(video)作为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时代性产物,泛指“将一系列的静态影像以电信号方式加以捕捉,纪录,处理,储存,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百度百科)“网络视频”是在电视“活动图像”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文化范型,以多彩的视听呈现满足了受众/网民的愉悦身心、释放压力的娱乐需求,消解了书写文化原有的意义深度。“高清独播剧”、“高清视频”等理念的诞生,不仅仅在于这是互联网与电视“联姻”的一场“游戏”,更重要的是为受众奉献了诸如《婚姻保卫战》、《金婚2》、《媳妇的美好时代》、《幸福来敲门》、《咱家那些事》等精彩视频。“超真实”的影像魅力、“超幻觉”的听觉延伸,让受众置身于“全息镜像”所描绘的“拟态环境”之中,“仿真”与“摹写”成为了建构视频文化的情态表征。
我乐网(56.com)、优酷网(youku.com)、土豆网(tudou.com)、酷6网(ku6.com)、六间房(6room.com)等视频分享网站纷至沓来,让受众/网民挣脱“被动”的束缚,一改昔日“被控制”、“被影响”、“被建构”、“被同化”的角色,成为了传播链条上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受众/网民在掌握各种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手段的同时,可以随意的书写自我,创新了网络视频语言的又一独特的表述方式,即DIY(Do/Design It Yourself )。于是各种“原创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DIY戏谑网络空间的同时也成为了“大众文化”、“草根精神”的代名词,尤其是“网络原创视频”本身呈现出的“碎片化”、“个性化”建构了“去中心化”、“去深度化”的文化形态,“跨界”与“混搭”的艺术表征无不折射出当代网络视频文化的后现代转向。
一、娱乐指向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入驻人们的生活,并成为指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不断转向的重要指针。互联网以“快节奏”、“高强度”的行为方式给人们施加了种种压力,让人们难以窒息。但是互联网同时又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娱乐主体渐次丰富的视频世界,成为了人们在工作之余的理想栖居空间。网络视频所昭示的娱乐意指吻合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个性突出”、“本我意识张扬”的变迁轨迹,同时对以“书写文化”为代表的中心文化、主流文化造成了强烈的撞击与涤荡。
法国著名哲学家利奥塔曾言:“文化存在于一个民族与世界和与它自身的所有关系之中,存在于它的所有知性和它的所有工作之中,文化就是作为有意义的东西被接受的存在。”①网络视频以图像、影像释义的表达方式满足了人们娱乐的需求,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娱乐载体与传播手段,拟构了网络视频文化的“主流存在”态势。网络视频的图像文化、影像文化较之“书写文化”更能娱乐身心,激发人们的官能欲望与生活情愫。英国学者伊雷特·罗戈夫认为:“后现代时期,书写文本再也不具有统治地位,图像文本将大举闯入我们的生活,主宰我们的思想,主导我们的生活,并生产意义、欲望和权利关系,规驯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建构‘从身体出发'的文化政治和审美意识形态。”②书写文化在影像文化的斥责与排挤下必将受到解构,甚至颠覆。
丹尼尔·贝尔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③笔者认为,视觉文化是对娱乐所指的意义厘定,因为视觉体验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娱乐本性。当我们沉浸在奇异、搜狐的《水上游击队》、《新亮剑》等热播电视剧,《恋爱33天》、《转山》等高清电影,抑或《中国梦想秀》、《非诚勿扰》等电视娱乐节目之时,丰富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思维。显然,娱乐已经成为了当今“视频语言”的重要表述结构,但它“所具有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日常理解的‘工具’的含义,上升为一般意义上的‘存在’的具体表现、语言形式、技巧和语义阐释、思维方式以及表达直接相关。”④网络视频所体现出的娱乐趣味,建构了视频“娱乐化”的人文景观。法国著名思想家、情境主义的代表人物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聚集。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⑤网络视频体现出的娱乐风格,成为了景观社会的一个纯粹的表象,这种表象恰恰就是对“书写文化”的意义深度、理性逻辑、宏大叙事的颠覆与解构。众所周知,书写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了一种自我风格,其核心价值表现为理性建构、话语制造以及中心掌控,最高成就以书籍作为典范。书籍作为一种平面媒体,不仅使话语更好地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文以载道”的教化/涵化功能。书籍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文明的象征与进步的阶梯。在网络视频所建构的“混杂”空间里,传统的“书写文化”被娱乐的世界所遮蔽,“从生活的每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响群(images)汇成一条共同的河流,这样,生活的统一便不再可能被重建……只能展现为一个纯粹静观的(contemplation)、孤立的(seule)的伪世界。”⑥网络视频的影像意指系统的各个娱乐元素相互“内爆”,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流行符码”,迫使书写文化创制的传统地理空间和“线性历史”遭到瓦解。
网络视频文化疏离了经典的宏伟叙事,成为了“表述策略”的“牺牲品”,体现出了“后理论”时代的文化特质,各种文化元素交相混杂于视频结构。当《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书籍被搬上“网屏”之时,拓宽了网络视频研究的理论维度与现象模式,彰显了网络视频的“张弛有度”的艺术风格,建构了当代网络视频文化的意义生产与景观描写。
二、全息表达
网络视频作为脱胎于电视影像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继承电视影像的表述形态的同时,发生了急遽的裂变,拓展了电视文化的范畴,创制了全新的网络视频文化。在科学技术的助推之下,网络视频发展如火如荼,其逼真影像的传达,把我们带进了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播媒介高度融合的“全息幻像”的符号世界,“超真实”的影像主宰了人类生存的空间。
“全息技术是光学技术的产物,原本指通过光线叠加和反射再现被摄物体的空间特征。全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加完美、更加全面的光学信息。”⑦笔者认为,网络视频“全息化”,指的是视频内容在全息技术的“烛照”与“映射”之下对现实境况的“超真”复现,模糊了人们的感官系统,“真实”与“超真实”的边界在“高参与度”中渐次消融。比如在奇异、搜狐等高清网站上收看央视生活大戏《咱家那些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剧中场景与现实生活多次重叠与交融,诸如剧中的包饺子、全家团聚、家庭纠纷等影像情景让我们很快联想起自己的生活,似曾相识的感觉突如其来,一时间,米德所描述的“主我”与“客我”之间发生了“镜像重合”,原本处于临界的“观看”被“现场感”所替代。尤其是掌握着播放大权的“主我”可以通过点击鼠标来随意观看重叠的片段,增强了身临其境般的“在线感”。
网络视频通过建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来加强受众的认同感。“拟态环境并不是对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的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环境。”⑧网络视频在超清晰的环境之下,通过“象征性事件”(视频中能够产生自我认同的某个环节、某个情景等)铺陈了网络视频的生存空间。“拟态环境”直接导致了“真实”与“虚拟”的相互穿越、相互交叉、相互复写、相互融合的维续态势,“真实虚拟的文化”成为了当地网络视频文化的“真实写照”。曼纽尔·卡斯特曾提出真实虚拟的文化(culture of real virtuality)这一概念,在他看来:“互联网这一新的电子传播系统,通达全球、整合所有交流媒介以及具有互动潜能的特点,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文化。”⑨网络视频的随意点播,并让受众/网民可以即兴点评的互动环节,消解了电视媒体“线性播出”的存在结构,成为了网络视频文化的创新支点,突显了网络视频文化对电视文化的超越。
网络视频“全息化”所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的感官系统不再受理性的支配,而是处于幻觉的状态。譬如当我们在网络上观看短视频《自习室的龌龊男女》、《史上最恶继母》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很难平心下来,随着镜头的转换情绪不断地波动,自己仿佛就成为了“真实在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为片中的某些行为所感到愤恨。“目前以一切沟通模式之电子整合为核心的新沟通系统,其历史特殊性并非诱发出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反而建构了‘真实虚拟’(real virtuality)。”⑩网络视频“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凸显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新特征导致一种迷宫式、镜像式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浮现。”?网络视频通过其“全息镜像”的“强力表达”,把人们带来了人类的第五维空间——赛博空间。赛博空间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种特有产物,现已完全超越了计算机研究的领域与范畴,成为了人民社会居住空间的一种位移与延伸,逐步演化为虚拟空间的代名词。它以瞬息万变、多元互动的表现形式影响了当今社会空间结构的整合与建构,成为了超越多维空间的主导空间。尤以网络视频游戏为代表的虚拟空间,在提供娱乐与消遣的同时,形成了“拟态化”的游戏规则。这种迥异于社会规范的“拟态规则”备受青睐的重要原因在于,它迎合了受众的某种虚幻的满足,诠释了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的后现代生活状态。
三、DIY阐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Web2.0为多媒体、超速度、超链接、强互动的“无中心”、“无边缘”的“公开领域”提供了技术保障,为DIY视频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DIY主要是指自己动手做。网络DIY视频即是网络原创视频,“其特点在于草根自己运用技术参与制作、负责传播、其他草根直接共享,整个环节都体现了草根的力量。”?网络原创视频体现出的草根精神无疑是对“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一种最好诠释,草根力量的凸起削弱了精神实力,原本清晰的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现在已模糊不堪,“小众”与“大众”之间的界限在模糊中逐步消融。
2006年10月6日,《华尔街日报》率先报道了一个引起整个IT行业震惊的消息:“Google正在洽购美国网络视频Youtube.com,交易金额可能高达16亿。当年11月Google以16.5亿美元购买了Youtube。顿时Youtube红遍全球,视频分享网站的大幕被迅速拉开。视频分享承接了博客传播模式,以用户自发上传视频文件为主要内容,以交流和分享为主要目的。”?视频分享网站的崛起为“娱乐消遣型”、“号召激励型”、“自我炫耀型”等不同风格的网络DIY视频搭建了一个传播自我的平台,成为了他们坚强的后盾与基石。
网络DIY视频大都以“袖珍型”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作品风格从荒诞化到纪实、‘写意’一应俱全,大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主要色彩”?。这些“碎片化”的原创视频成为了当今草根表达意愿的重要渠道,也是草根力量对抗精英力量的重要武器,导致话语权的转移。诸如曾经风靡网络的《春运帝国》,通过“无厘头”的表现风格反映出了“春运”期间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复杂的心理,让普通民众能够深深领悟到其中的几许无奈,甚至内心的彷徨。同时也成为“春运期间”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动因与源泉。这样的视频在唤起人们对劳苦大众同情的时候,也能够推进社会高效机制的诞生。但是网络DIY视频大都以消遣和娱乐为主,一方面为了弥合现代人内心的价值虚无、抒发内心的情感,以娱乐视频最为典型;另一方面纯粹为恶搞、揭露他人隐私,不惜以制造虚假、甚至“消费身体”作为其代价,破坏了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给网络公共空间蒙上了一层阴影。诸如曾风靡一时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以及有关“凤姐”的各类视频等等,这些视频大都打着某些“惊异”的标签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表征了“视觉消费”的杂乱性和无序性。
打着“原创”旗号的网络DIY视频在很多程度上体现出了模仿与拼贴的特性,如果模仿与拼贴不能掌握好火候的话,对原创将是一种亵渎。让·鲍德里亚曾说过:“我对摘抄拼贴的游戏感到厌烦。这种盒子套盒子的无限的纠结、这种层层摘抄拼贴的游戏,我认为是艺术终结时的一种病态形式、一种情绪脆弱的形式。”?网络视频的拼贴首先是对视觉艺术的颠覆,其次是对人性道德的挑战。笔者并不反对模仿,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模仿的世界。正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所言的“一切社会事件‘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极少见的,大量的行为都是模仿。”?模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现象,但是“模仿有度”才是当今社会生存的必胜法宝。
现在许多网络DIY视频以“牺牲深度”为生存法则,崇尚“浅阅读”,追求“平面思维”,无疑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文化快餐”。但是这些文化快餐中往往裹挟着“泛娱乐”的元素,诸如色情、暴力、无聊、搞怪、爆笑等,充斥了人们的感官系统,成为了一种“无规则”的游戏。比如,“张艺谋与芙蓉姐姐十大惊人相似”、“美女被狗强吻30秒”、“色戒”、“自习室的龌龊男女”等,这类视频“用色情化来达到娱乐化,”?使视频文化走向了泛娱乐化的道路。网络原创视频在刻意吸引眼球的同时,让“娱乐”这一癌细胞在社会机体内扩散,赤裸裸地向我们展示了后现代社会“去中心化”的生存路径已被提上日程。在这个泛娱乐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是否已踏上了尼尔·波兹曼所言的“娱乐至死”的不归路?成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四、结语
作为满足娱乐需求的网络视频以“全息化”的表述策略,拟构了虚拟真实的文化情景,把人们带进了“亦真亦幻”的象征性世界之中,成为了当代传媒发展的虚拟表象。网络视频的DIY阐释形态为大众文化(草根文化)的狂欢与舞步搭建了一个“无中心”、“无边缘”的舞台,推导出话语权逐渐“扁平化”,“在线狂欢”成为了网络视频文化的“替代性”表征。但是“过度”的狂欢和“泛化”的娱乐带来了诸多不良的社会问题。
对于网络视频文化在后现代转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积极意义,我们要理性的支持,对于其消极的影响要在摈弃妥善处理。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合理与积极的因素,促进我国传媒事业蓬勃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