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天眼》-----连载
来到加拿大以后,由于时间比较空闲,于是构思了一个故事,自认为还比较精彩。以下是整个故事的提纲,欢迎各位朋友的板砖,也欢迎各位朋友帮助我构思更巧妙的情节,我先在这里谢谢了。(版权声明:需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perryjing@hotmail.com)
《天眼》
第一章 祖父留下的神秘遗物
第二章 红木盒子的秘密
第三章 奉天惊天大案 ,
第四章 皇太极头骨之谜
第五章 督师祠堂
第六章 娘子关保卫战
第七章 关外筑城
第八章 宁远糜兵
第九章 京师勤王
第十章 督师之死
第十一章 皇太极之死
第十二章 尾声
第一章 祖父留下的神秘遗物
一.两个字的怪遗嘱
这是一个诡异之极的故事,故事的开始,要从我祖父去世开始说起:
祖父去世的时候,是九十七岁高龄,在去世之前他的身体一直非常结实。如果不是突然患了急性脑血栓,所有人都相信他绝对可以活过一百岁。
在他去世之前最后一次清醒过来的时候,他对我说了一句话,也是他这一生最后的一句话,说是一句话,但是实际上只有两个字。当时他身边有我、公安局的刑侦研究所的郑所长,还有年轻警员赵颖,所以我相信,祖父的遗言我绝对没有听错!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明白祖父留下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祖父最后留下的是“壳子”这两个字!
当时祖父在病床上已经昏迷了整整三天,醒来的时候是已经第三天的下午,除了我以外,来探望祖父的他的老部下----郑所长,和他的手下---赵颖也在病房里,所以听到他的遗言的一共有三个人。
当时祖父睁开眼睛,看见了我们三个人,试图坐起身,但是没有成功,我把他扶起来,并且在他的背后垫高了枕头。他握住了我的手,费力地张开嘴,试图对我说什么,但是努力了半天,只是发出了几声啊啊的声音。
郑所长和赵颖也围在了床前,试图让我祖父不要着急,慢慢的讲。祖父喘了一会儿,终于说出了两个字,当时我听到的这两个字是“壳子”,我感觉到很奇怪,转过头和郑所长和赵颖对视了一眼,很明显,他们也没有听明白祖父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急切地等待着祖父继续说下去,因为单凭这两个字,我们谁都不知道祖父要告诉我们什么,而且我们也都知道,这很可能是他老人家最后的遗言了。但是这时候,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赵颖马上找来了医生,医生和护士推来了吸痰器,进行处理,处理完以后,祖父异常的疲倦,就沉沉地睡去。我们一直等着祖父再醒过来,把他没有说完的话说完,然而他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在祖父去世以后办丧事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他最后留下的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到了几乎所有的可能性,但是都是难以自圆其说,最终都被自己推翻了。
葬礼之后,我给郑所长打了个电话,通知他祖父生前曾经交代过,死后把他所有的书籍和刑侦资料都移交给他,电话里郑所长告诉我他会派赵颖来帮助我清理祖父的遗物。最后我和郑所长又谈起了那天祖父留下的遗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看来我没有听错,祖父最后的话是“壳子”两个字,但是,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当天下午,赵颖来到了我祖父的老宅,在接下来几天的清理过程中,我和赵颖一直在探讨着着祖父临终前到底要告诉我什么,但是一无所获。
在这里,我可能需要交代一下祖父生前的情况:
我祖父是中国著名的刑侦专家,20年代曾留学英国苏格兰场。30年代在沈阳就已经很有名气,解放以后,一直在公安部作刑侦工作,直至退休。
而赵颖是两年以前从警校刑侦专业毕业分配到公安部刑侦研究所,从工作伊始,就被派来作为祖父的助手,协助祖父整理祖父一生的刑侦案例和资料。祖父在退休以后到去世的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出过这个房子。退休以后,除了兼任公安部刑侦顾问以外,就开始根据自己以前的刑侦经历和资料,撰写一本《中国刑侦案例及侦破方法分析》的书。所以从祖父去世前的两年,每周会有两个半天的时间,赵颖会在祖父的家里协助祖父的工作。
二.“壳子”的秘密
之后整整三天的时间,我们一直在清理祖父留下来的遗物,清理和分类的工作非常的繁琐。除了祖父的日用品以外,大概有上千本藏书,绝大多数是世界各国的刑侦方面的专著,有很多是原文版的,另外还有全世界最著名的侦探小说集,包括英文原版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以及阿加莎和爱伦坡的作品。手写的资料就更加难以整理,因为祖父的习惯还是用毛笔,草书,十个字里面我们认不出三四个,而且资料非常的多。
第三天的下午,我和赵颖坐在一楼客厅的地上,面对着清理出来的所有的文件资料和书籍,在这三天的整理过程中,我们翻遍了整栋房子的每一个角落,从顶层的阁楼到一楼的客厅,留意了所有的物品的外壳,包括工具箱,雕塑等装饰品,在它们的外壳上没有发现一点点线索,所有的东西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没有发现任何可以打开的机关。
“看来你祖父的遗言会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赵颖说道。
我给赵颖到打开一瓶可乐,问道:“我们再回忆一遍,祖父的临终遗言是否是‘壳子’这两个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应该没有问题,我可以打电话再向郑所长确认一下,他当时也在场,顺便让他安排一下明天派车来运东西。”赵颖说道。
“算了,还是别问了,我已经问过了,你还是让他明天派车过来吧,对了,别忘了明天多带点纸盒子过来装这些零散资料。”
我说完这句话,突然发现赵颖有什么不对劲,她睁大了眼睛死死地盯住了我。“你怎么了?”他的表情让我有点害怕,像突然傻了一样。
“什么,你刚才说什么?”赵颖突然一下子提高了音量,吓得我一口水呛在了嗓子里。
“别一惊一炸的好不好,吓我一大跳”我一边擦身上的水一边说道:“我说你不用问了,我问过了。”
“不是这句。”
“不是这句,我说让你们明天带点纸盒子过来装资料。”
“对了,是盒子”赵颖一下子跳起来,踢翻了一堆资料:“没错,是盒子!”
我连忙蹲下来收拾“什么是盒子,你在说什么呀?”赵颖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说你爷爷的遗言是‘盒子’而不是‘壳子’。”
“什么?‘壳---子---’,‘盒---子---’,对呀,我怎么没想到??!”
我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一下子拉起赵颖的手:“对,我们没有注意所有的盒子。”
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对整栋房子又进行了一次大搜索,收集了屋子里面所有的能够称之为盒子的东西,包括各种纸盒、木盒以及塑料和铁盒,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我们在顶层阁楼的壁橱最底层,还发现了一个硕大无比的檀木箱子,因为箱子的大小和壁橱的底层的空间几乎一样大,而且颜色和壁橱的木色一致,所以在前几天的整理过程中,我们都忽略了这一点,已为它是壁橱的一部分。
所有的盒子,大大小小一共十五个,在我们详细的检查之后,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和线索,看来所有的秘密都可能在这个檀木箱子里面了。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木箱,黑色,是那种过去家里面放衣服的那种方方正正的黑色木箱。出生在70年代的人大多数都家里都曾经有这种东西。但是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木箱要比我所见过的那些大许多,长度和高度大概有一米左右,宽将有半米多。木箱的顶盖和箱体是用那种纯铜的,做工非常精美的合页连接。由于年代的久远,色泽已经变得很暗淡。箱盖上上了一把铜锁,很像是几十年前流行的那种长方形的铜锁,但细看又不太一样,它的做工要比常见的铜锁精细得多,而且结合部异常的紧密。
我们找遍了屋子所有的地方,没有发现配套的钥匙,甚至更奇怪的是,我找这把钥匙的时候才注意到,整栋房子里面,竟没有发现任何一把钥匙。
我试着拧了拧铜锁,非常的结实:“怎么办,撬开?”我用目光询问赵颖。
三.发现新线索
我从储藏室里找来了工具箱,试图寻找一些工具撬开箱子,但是被赵颖拦住了。她俯身从工具箱里拿出了一截铁丝,开始非常熟练的用铁丝拨弄檀木箱子上面的铜锁,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赵颖居然也是一个开锁高手。
“你不用奇怪,这个技术,还是你祖父传授给我的。”赵颖看到我的表情,解释道。
我祖父有这门绝技我是知道的,很小的时候,家里放粮票和户口本的抽屉唯一的一把钥匙被我玩丢了以后,祖父曾经用一截铁丝,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就打开了抽屉的锁。我曾经数次央求祖父交给我这门绝技,都被他的一句话;“这不是小孩子能学的”,给打发回来了。所以后来我也没有再敢提出这个要求,而且关于这件事情,祖父也再没有提起过,甚至祖父是如何习得这门绝技的,我也不知道。没想到,祖父居然把这门绝技传授了给赵颖。
在接下来赵颖的转述中,我了解到了我祖父是如何习得这门绝技:
祖父在30年代初在沈阳做刑警的时候,曾经侦破过一起全市保险柜连续被盗案,抓获了一个大盗,是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此人在1个月之内连续作案6起,被盗的都是各日本公司的保险柜,所盗钱财数目惊人,而且此人作案的手法非常高明,门窗和保险柜都没有被撬过的痕迹,而且每次走的时候又都将门窗保和险柜都锁上,所以案发以后可能好几天才被发现,现场已经被严重破坏,也无法有效地提取到指纹。我祖父也曾经怀疑到是监守自盗,但是当第三起同样的案件发生以后,他确认这是外盗而不是内盗,而且是一个高手。”
在审讯的时候那个人供出,此人是祖传的开锁绝技。作案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母亲的了重病,需要到国外治病,要大量的钱。但是这个人最终也没有供出他偷的那些钱藏在那里。
出于同情,我祖父还替他探望过他的母亲,并且给他请了律师,但是因为案子犯得太大,而且他死活都不肯供出所盗之钱放在哪里,最后被判了死刑。出于一种内疚,我祖父在他临刑前的半年里,经常去监室看他,当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受日本领事之托,套出藏宝的秘密。慢慢的,他们成了朋友,我祖父向他请教了各种作案的反侦察手段,有时候有破案的难题还找他一起协商。最后此人把一身的绝技都传授给我祖父。这个人为了感激我祖父探望他的母亲,并且花钱为他请律师,临刑前把藏宝的秘密告诉了我祖父,但是有两个条件:一是不能把这笔钱还给日本人,二是用这笔钱帮她照看他的母亲,给他母亲治病,剩下的,全部归我祖父所有。我祖父遵守了诺言,取出钱以后,把这笔钱全部送给了他的母亲和小妹妹,并把他们送到了国外治病,后来有一个插曲,那个小妹妹,最终成为了我的祖母。
我没有想到祖父和祖母之间有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祖父是一个高大、威严,不苟言笑的人,也很少向我们讲述他自己的事情,所以,对于祖父的生平,我所知甚少。
赵颖的技术,自然和我祖父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她用了将近三十分钟,才把锁打开。在这段时间里,他向我讲述了,关于这门绝技的一些基本理论。
其实开锁的理论并不难,最基本的两项技巧是对丝和旋转,绝大部分的锁都是结构上大同小异,真正复杂和精巧的锁并不多,锁芯里面的锁柱是开锁的关键,只要先对锁芯加上旋转的力量,用工具依次推住每一个锁柱,在它脱离分合的一霎那加上旋转力量,这个锁柱就打开了,难就难在一般复杂的缩少则七八根锁柱,多则十几根几十根,开的时候就象要用两只手同时抓住七八只满地乱跑的小鸡,功夫不到自然会手忙脚乱,所以真正开锁的技巧不是教你怎么开锁,而是一些练习的法门,让你能够在开锁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
所以练习开锁的功夫是先练习一些配套的功夫,就象小偷练习从水里用两指夹肥皂一样,然后从两根锁柱的锁开始,练熟了以后,再练习配套的功夫,再加到3根锁柱。锁技,是从两柱开始,最高可达二十四柱,练到二十四柱,普通锁已经没有什么打不开的了。这时候就要练鸳鸯芯,然后梅花芯,最后是乾坤芯。但是据赵颖讲,他没有得到我祖父的真传,所以只有八柱的功力。
四.一生的日记
在赵颖开箱子的这段时间里,我和赵颖都已经是完全相信,祖父临终所说的“盒子”,就应该在这个大木箱子里面。但是我一直在琢磨着另外一个问题,因为以我们正常人的概念,“盒子”的尺寸,应该远远小于这个超大的木箱,那么在剩余的空间里,祖父究竟留下了其他什么东西?另外,在祖父所说的盒子里面,究竟放了什么东西?但是这两个题目显然对我来讲是太难了。对我来讲,虽然我是长孙,但是对祖父的一生我几乎是一无所知。我对于祖父的了解,还远远赶不上他的同事和部下。
但是我们都相信,在这个箱子里面,一定埋藏着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对于一个历经三朝,而且又是做这样一种传奇职业的人来说,应该会留下无数的故事。
箱子一打开,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8摞,每摞十到十五本,一共是一百零八本日记。第一摞的第一本上用毛笔写着:“民国十四年七月至民国十五年二月”,最后一摞的第一本上写着:“一九七二年3月至一九七三年1月”。这应该是我祖父一生的日记。
我打开了第一本日记,日记是用蝇头小楷写的,只见扉页上写着:
“民国十四年七月初六,获奉天警备队录取通知,兴奋莫名,余自幼之梦想终以实现。自即日起余将竭尽所能,兴利于民,尽警察之本分。购日记薄若干,以记录余未来一生之所学所为。
肖剑南于民国十四年七月初六”
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我祖父出生于公元1905年,那时候应该是20岁。日记的后面记录的就是祖父在警备厅工作的工作日记了,基本上是刑侦方面的事情,也间或记录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比如郊游以后的感想,以及一些时政的评论等等,不过这些就是用文言文来写的,姘四骈六的,看起来很累,我记得祖父对我讲过,他曾经念过私塾。
我一本一本的翻看下去,果然在民国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930年3月到12月的日记,详细地记录了当时沈阳的连环日本工厂保险柜被盗案,情况基本上和赵颖转述的差不多。
在我祖父留下的这一百零八本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一生所侦破过的全部案件,而许多案件的精彩程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在这里我可以简要摘录一段:
这是发生在六十年代东北某导弹秘密研发基地的一个导弹资料被窃案:
当时位于东北某山区的秘密导弹研究基地的一位导弹专家的办公室被盗,丢失物品中最重要的是一份导弹弹道的计算资料,写在一本记事本中被撕走。此案迅速惊动中央,被定性为严重的军事机密泄露事件,怀疑对象直指苏联间谍,周总理亲自下达指示,迅速封锁全部边境出入口,限时7天破案。
三天的严密侦察以后,案情一无进展,而且毫无头绪。不得已,第四天,经过公安部的批示,用专机把祖父从南方农村牛棚里接回(当时祖父正在被下放农村),协助侦破此案。
祖父驱散所有其他办案人员的干扰,独自一个人用了两天的时间在案发现场进行侦察,第三天的早上,宣布案子破了。答案说出来的时候,所有的办案人员都不相信这个结果。
做案的是研究所旁边村子里的一个小孩儿,因为吃不饱肚子,翻墙到研究所想偷点值钱东西变卖来买点吃的东西,他偷走了一些闹钟之类的小东西,临走的时候由于内急,于是从本子上撕走了几页纸来上厕所。
当天下午,小偷被抓获,几页资料也在附近的树林里找到。结案的时候,祖父向办案人员讲述了整个刑侦过程。
头一天半,祖父也是没有找到任何头绪,第二天的晚上,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包括苏联间谍这样先入为主的概念以后,他注意到一个细节,记事本中的导弹计算资料一共写了十几页纸,为什么只是撕走了其中五页,而且不是头也不是尾。
他苦思一夜不得其解,清晨祖父起身上厕所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案子因此而告破。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之中,我和赵颖都沉静在这些精彩绝伦的故事之中,谁都没有发现,我们忽略了两点问题,对了,第一个问题就是箱子里没有任何的盒子,连那种放戒指大小的盒子都没有一个,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我祖父一生的日记中有一段时间是断档,是缺少了从民国20年到民国23年的日记,这一点非常奇怪,因为连六十年代我祖父蹲牛棚的日记后来都补上了,但是独独这段时间,是一段空白!
这一下子又打乱了我们原来所有的估计。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上可以确认,祖父的遗言讲的是“盒子”这两个字,因为从各种角度分析,是“壳子”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能够找到的盒子,全部没有任何重要性可言,更别谈什么秘密了。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我们简单地吃了点东西以后,开始了又一次的对整栋房子的“大清剿”,根据赵颖的刑侦经验,再加上我从各种寻宝电影里面所受到的启发,我们几乎是一尺一尺的帮整栋房子翻了一个遍,就差掘地三尺了。
我们检查了所有的墙壁、家具以及房屋的顶篷,没有发现任何的夹层,并且在整栋房子的所有角落都没有发现任何可能会有机关的痕迹。
那么,难道,祖父所说的“盒子”,根本不在这栋房子里面,又或者,根本从来就不存在这样一个盒子?而祖父所指的,是另外一层意思?
五.一封五年前的来信
郑所长在第二天派车把祖父留下的资料运走,我也算办完了祖父生前交代的事情。其后我又留在祖父留下的老宅里逗留了几天,试图再发现什么新的线索,但是依旧一无所获。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被祖父最后留下的这奇怪的遗言所困扰着,我找了几个不错的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是均没有结果。
上班以后,我变得很忙,由于一周没有上班,工作积压如山。我所工作的报社是一个专门以各种小道消息为信息来源的小报纸,所以我们这些记者的绝大部分工作是根据自己的线人所提供的各种小道消息,明察暗访,发掘后面隐藏的故事,然后进行发表。
虽然报是小报,但是由于人们喜欢窥察隐私以及猎奇的心理,所以我们的发行量还是不错。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直非常注意调查取证这个环节,所以虽然信息来源是小道消息,但是往往刊登出来的故事,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详细调查过,不同于一般媒体上的小道消息。
由于一个星期没有上班,我手上的工作全部是由我的助手―高阳替我处理,高阳交接完工作以后,我也约略地把这一周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包括祖父留下的遗言。
由于工作的原因,高阳和我一样,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分析和调查的能力,当然,这也是我们用来谋生的技巧。高阳已经和我合作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彼此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希望高阳能够提供我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思路,但是高阳也没有想出什么所以然来。
生活又渐渐地又恢复了以往的样子,由于年轻,虽然工作很忙,每天下班以后我依旧有无穷的精力去享受年轻的生活,每天下班以后,便和许多朋友四处玩耍,卡拉OK、泡吧、打台球,上网打游戏。
一个朋友看中了祖父的留在东四的这座老宅,非要要把他的摄影工作室搬过来,这小子高中的时候和我在一个学校,上学的时候不务正业,每天拿个破海鸥相机东拍西拍,哭着喊着这辈子要做个名摄影师,最后弄得大学都没考上。但是没想到几年以后,这家伙还真在全国的摄影展上获了奖,后来开了个摄影工作室,生意红红火火。
跟家里人商量了以后,考虑到这栋老宅祖父去世以后一直空着,而且这个朋友提出的租金很有吸引力,就租给了他。
出租之前,那个朋友派人和我一起我把老宅又收拾了一遍,留下了他们需要做摄影道具用的一些古旧家具以后,我们把其他东西卖的卖,扔的扔,剩下暂时没什么用又舍不得扔的东西,都统统搬到了阁楼里。
我只带走了祖父和祖母的供桌和骨灰盒,祖父去世以后,我一直在给祖父寻找一块好的墓地,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很合适的位置。
祖母去世得很早,每次问起祖父关于祖母的事情,所得到的答案都是沉默,所以关于我祖母,我只是在祖母的供桌上见过她的照片,那是一张不知是多久以前的已经发黄了的黑白照片,祖母当时只有大概二十岁左右的年纪,穿一身学生服,站在伦敦滑铁卢大桥下面,照片上的祖母非常的年轻、清纯。祖母的骨灰一直被祖父供在他的卧室里,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发现祖父坐在祖母的照片前,一坐就是半天的时间。祖父去世以后,我准备找好墓地以后,把他们安葬在一起。供桌和祖父母的两个骨灰盒被取回以后,被供在我家的客厅里。
日子依旧平淡而又不乏精彩的一天天地度过,这段时间我和赵颖的关系发展迅速,经常是下班后我们一起吃晚饭,看电影,然后在很晚的街上散步送她回家。
爱情往往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走向你的身边,而当你突然发现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陷在一种极度的身心俱醉的狂喜之中。两个的人的日子,时间会变得飞快,在那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全部身心的体会这种每个人都曾经或将要品尝的味道。
初恋的滋味是美好的,在这段时间,我们也曾经提到过几次祖父神秘的遗言,但是那种由于神秘的谜题没有解开所带来的焦急很快被我们初恋的幸福感所冲淡了。我们都在全心地陶醉于一种全新的欣喜之中,祖父的神秘遗言也逐渐象以前遇到过的很多无法解开的事情一样,逐渐被我们淡忘,要不是那一天,我突然接到了我那个做摄影的朋友打来的电话。
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三,和赵颖一起回家和我家人吃过晚饭以后,我们去看一场演出,演出非常的精彩,正在我看到精彩处,手机响了,由于现场非常安静,所以我马上把那个电话拒掉了。不一会儿,电话又响了起来,我又拒掉。没想到对方见我不接,居然契而不舍地一口气打了好几遍,最后我烦了,索性把手机关掉。
散场的时候我打开手机,想看看这个讨厌的家伙到底是谁。手机开机以后,我接到了一条短信息:
“肖伟,你他妈的怎么不接我电话?有急事,速回电话。-----老三”
老三就是我那个开影楼的朋友,我把电话拨回去。
“老三,什么事?”
“你丫刚才怎么不接我电话,没干什么好事吧?”电话那头,老三不怀好意地笑着。
“去你妈的,我看电影呢,快说,什么急事?”
“你丫准没干什么好事,泡妞呢吧?你丫赶紧过来一趟,我找你有事。”
“什么事,快说,我忙着呢?”我还要送赵颖回家,那有闲工夫去他那里。
电话那头,老三明显收起了玩笑“你最好还是赶紧过来一趟,确实有点急事。”
“你丫别老吞吞吐吐好不好,有话快说,有屁快放。”赵颖走过来拉住我的手:“谁呀?”
“开影楼的那个老三”
老三在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我不知道怎么跟你说,我这有你的一封信。”
“我的信?谁给我写的?”我觉得很奇怪,老三现在租的是我祖父的老宅,而这个地址,没有任何我的朋友知道,更不可能给我把信寄到这里,况且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接到过信了,现在这年月,除了发电子邮件,谁还写信?
“。。。。。。”电话那头,老三一阵沉默。
“你丫到底怎么了?快说话呀,我没工夫和你贫淡,快说!”我有点烦了。
“信是你爷爷写的!”
我突然感到脊背发凉。
半个小时以后,我坐在了老三的办公室里。通过老三的叙述,我知道了这封信的来历:
老三把影楼搬过来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生意一下子又红火了很多。我祖父的老宅是一个很有中国古典情调的建筑,所以在他所拍摄的婚纱套系中,增加了许多中国传统式的婚纱拍摄,非常受欢迎。这种照片的道具,需要很多老式的旧家具。今天晚上的最后一对夫妇的照片的背景需要一个老式的檀木箱子,摄影师突然想起阁楼上就有一个,于是叫伙计去搬下来。搬运的时候,伙计一时失手,箱子从楼上摔下来摔得粉碎,清理的时候,伙计在箱子的残片中,找到了这封信。
我从老三的办公桌上拿起了信,只见封面上用毛笔写着:
“肖伟亲启
祖父 肖剑南”
这时候,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涌向我的心头,我抬头和赵颖对视了一下,我相信,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里都突然想起了祖父临终前留下的那句奇怪的遗言。
我打开信,信是用毛笔写的,厚厚的一沓,我迅速翻到最后一页,落款时间是1995年12月7日,也就是说,这封信是祖父在五年以前写给我的。
“小伟: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相信祖父应该已经不在你身边了。
由于你父亲早逝,我一直对你非常疼爱,但是有两件事情,我从来就没有答应过你,祖父是有苦衷的,但是,现在祖父已经不在了,所有的事情你都应该知道了。
第一件事情是关于你祖母的死,第二件是从小你就希望和爷爷学习开锁的诀窍,以及刑侦方面的知识,希望有一天可以做警察,但是我从来没有答应过你。
现在,该是你知道真相的时候:
六十多年以前,祖父在沈阳做刑警,曾经破获了一个绑票案,抓获了一个杀人如麻的大土匪,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一封信,恐吓我如果3天之内不放人,就要杀光我全家。当时,我没有在意,因为做我这个行业的,这种信会经常收到。但是第三天的晚上,我和你祖母的家里被一把火烧得精光,你祖母也失踪了,那时候我和你祖母才刚刚结婚一年,所幸的是,你父亲在事前被一个同事抱走去玩耍,才幸免于难。很快,我接到了第二封信,通知我你的祖母在他们手里,限我在十日之内交出他们的老大,否则就会撕票。我没有办法,就算有办法,也不能够放走那个杀人如麻的土匪,于是在五天以后,我带人抄到了土匪的老巢,打死了里面所有的土匪,但是匪首却逃脱了,而且,我也没有找到你祖母的任何消息。
其后,我一直在寻找你祖母的消息。不久之后,东北被日本人占领,由于我一直没有找到你祖母的消息,所以我在伪满政府里面又工作了3年的时间,直到3年以后,我终于抓到了这个土匪,但是你祖母已经被他们在三年前就杀害了。我亲手毙了此人,并且发誓,从此以后,决不会再让肖家的后人,再做警察。所以你明白,祖父为什么一直没有告诉你事实的真相。
事情办完以后,我决定离开伪满政府,回到老家北京,但是,在我临走之前,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从那时到今天这许多年以来,我曾经数度希望把这件事情长埋于地下,但是每次在最后关头,我又犹豫。自从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到今天为止,已经有足足超过六十年的时间。在这超过六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犹豫是否要把这件事情永远地隐瞒下去。我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这件事情的公诸于众,会引起多么大的恐慌,另外,在这件事情里面,也隐瞒了祖父曾经不太光彩的一段经历,虽然我有我的原因,但是,我仍旧不能原谅自己。
这一年以来,我自觉身体越来越差,如果再不作好安排,恐怕这个秘密就真的要随我长埋于地下了,但是我依旧没有决定,是否应该把这件事情,告诉你。所以,我给你写了这封信,并且把它放在了箱子的夹层里面,我相信,如果上天希望你知道这件事情,我想,有一天,你会发现的。
还记得你小时候很喜欢和爷爷玩捉迷藏吗?那么,最后再和爷爷玩一次捉迷藏吧,祖父的秘密就藏在这栋老宅里面,你自己去找,但是记住,有一天你找到以后,千万不能够试图用任何外力打开这个秘密,否则,一切就会烟消云散。切记!
祖父
肖剑南
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七日”
六.祖父留下的神秘遗物
毫无疑问,我深深地被祖父的整封信震动了,虽然如果让我用两个字来概括我的祖父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传奇”这两个字。但是,我远远没有想到祖父在信中所提及的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更没想到自幼就对我来说非常神秘的祖母,竟有这样一段故事。
而让我更感震撼的是,对于祖父这样一个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他隐瞒了六十多年,而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如此怪异的方法才使我有可能会接触到的秘密,究竟会是什么。
在祖父的信中,他毫不讳言的对我讲述了在伪满政府工作过的经历,而且他一生忌讳甚深的关于祖母之死的秘密,也毫无隐瞒地告诉了我,那么,还会有什么迷藏会留在这栋将近一百年前修建的古宅里,等待着我去发觉呢?
几乎在看完信的同时,我就立刻把这封信的内容和祖父最终那个奇怪的遗言联系在一起,并且,我隐隐约约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说,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和漏洞在里面,但是这个漏洞究竟是什么,在我的头脑里仅仅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我一时不能把头脑里的这个想法连贯起来。我非常确认的是,我一定是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论如何难以集中精神,想到这一点究竟是什么?
可能是由于我看完信以后,陷在这种强大的震撼之中,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话,赵颖用手拉了拉我,问道:“你怎么了?”
我把祖父的信递给赵颖,她接过来以后,快速地翻看了一遍,当她再抬起头来的时候,我从她脸上看到的表情,我相信一定是跟我刚才一样。
“现在有理由相信,你祖父在临终前所对你讲的,一定是和这件事有关!”赵颖说道。
“这一点,我现在也十分的确认。”
“喂喂喂,我说你们两个小夫妻两个,在打什么哑谜,让我这儿听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三坐不住了。
我简略地把祖父临终遗言的事情以及祖父这封信里的大致内容对老三讲了一遍,当然,我隐去了关于祖母之死以及祖父在伪满政府工作的事情,只是大致向他讲了一下祖父最后交代的要我找出的秘密。
“这样看来,你爷爷讲的秘密,应该就在这栋房子里面,看来你有必要再好好检查一遍了。”
老三说道。
“是这样。对了,老三,你能不能最近把影楼停几天,我可能要用几天的时间再仔细把这栋房子搜索一遍,说不得要掘地三尺了?”
“。。。。。。。。”老三的脸上明显露除了为难的表情。
对于这一点,我也是非常理解,老三是个生意人,无故让他歇业几天,换谁也不干。而且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脑子里面除了掘地三尺以外,对于重新搜索,一点信心也没有,而且,就算是掘地三尺,我也轻易下不了这个决心,俗话说:土木之工,不可擅动。
祖父刚去世的那段时间,我和赵颖可以说把这栋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都仔仔细细地搜查过,赵颖是做刑侦出身,如果说这种搜索工作是我独立完成的,我还有理由相信我可能有遗漏之处,但是对于赵颖,我没有办法不相信她的搜索能力。
“等一等”,还没等老三回答,赵颖打断了我们。“依我看,停业也不一定是什么好办法,我隐隐约约感觉你祖父所说的秘密,一定和他临终前所讲的盒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人在临终之前,头脑里所想的,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另外,又根据这封信的内容,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的设想,你祖父信中所说的秘密,就一定是藏在这个盒子里”
“没错,这一点我也想到了,你接着说下去。”我对赵颖的分析能力一向是大为钦佩。
“并且,我们在前一段收拾房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寻找你祖父遗言的秘密,确切地讲,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这个盒子。可以说,我们已经把这栋房子进行了仔细的搜索,我可以相信,我们除了掘地三尺以外,应该是没有任何漏洞的。所以,现在,秘密的存在,有两种可能。”赵颖分析道。
赵颖的想法非常的合理,于是我问道:“那么这两种可能会是什么?”
“这第一种可能,就是要掘地三尺,因为在这栋老房之中,除了地下以外,我已经想不到有任何地方,有可能会藏着隐藏着这个秘密的的盒子。我们可以再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搜索过程之中,可有什么漏洞?”
“至少在我所能想到的范围之内,是绝对没有的。”我回答道。
“对,我也认为是这样。所以,这第二个可能,我们就完全可以大胆的设想,这个神秘的盒子,完全就可能不在这栋房子之中,又或者,我们的搜索方向,根本就是错误的。”
“你等一等!”赵颖说到这里,我突然打断了她。因为听到她刚才这番话以后,我刚才头脑里所想到的那一点非常重要的,或者是说非常奇怪的事情,突然一下子清晰了很多,但是还是不能够足以清楚到我可以抓住它的地步。只觉有个模糊的影子摇来晃去,隐隐约约的始
终瞧不清楚,似乎要追忆一件往事,又象是突然新发现了什么,恨不得从脑中伸出一只手
来,将那影子抓住,放在眼前,细细的瞧个明白。
我想了一会,不得要领,却又舍不得放下不想,双手抓头,甚是苦恼,向赵颖说道:“我想到了一件极要紧的事儿,却不知是什么。你知道么?”很多时候一个人想问题的时候会思路混杂,有如乱丝,不得要领,自己也理不清头绪,需要询问旁人帮助回想,况且此事赵颖一直在参与,她的聪明才智,又远远在我之上。
赵颖说道:“是不是与这个盒子有关系呢?”
“是啊。”我回答道。
赵颖又问道:“那么你脑中是否有什么概念可以描述出来?”
“我只是隐隐约约地突然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不对劲,甚至可以说非常的奇怪,但是究竟是什么事情,并且奇怪在哪里,又说不上来。”
“你是什么时候感觉到这件事情的?”赵颖问道。
“就在刚才,具体说是在看完我祖父的信以后,听到你刚才的那番话以后,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答道。
“那么,这件事情就来源于你祖父的信,以及我刚才所说的话。我刚才所讲的是说我们的搜索方向可能根本不对,除了这个以外,答案就一定在你祖父的信中!”
“是了,没错,就在信中,我想到了,没错,秘密就在这里!”我一拍大腿,跳了起来,一把把赵颖抱在怀里原地转了一个圈儿。由于老三还在这里,放下她来的时候,赵颖羞得满脸通红。
是了,我早就该想到的。在我祖父去世以后,在我和赵颖整理祖父的遗物,想到了祖父最后的临终遗言是“盒子”而不是“壳子”以后,我们就一直在这栋老宅里寻找所有的盒子,以及所有与盒子样子相仿的物品。但是在这所有的盒子里面,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关于这一点,不仅仅我没有想到,赵颖也没有想到,而且我相信,换成是任何一个人,都绝对不会想到这一点,甚至都绝不可能往这方面去想!
如果不是看到了祖父的这封信,我也一定不会想到这一点!
自从我记事起,祖母就不在了,祖母的灵位一直是供在祖父的房间里。供桌上一共供着两件东西,一是祖母的一幅画像,我曾经问过祖父,这幅画是祖父的一位好友的太太,根据记忆画的。而另外一件,就是一个包袱,据祖父讲,里面包着的,是祖母的骨灰盒。从我记事开始,已经供了至少二十几年。
祖父去世以后,祖父的骨灰盒也供在了这张供桌上,直到老宅出租,我把他们请回了父母家里。
而奇怪的事情就在这里:
在祖父的信中提到,祖母被绑架以后,一直没有任何消息。直到三年以后抓到匪首,才得知祖母已经于三年前被杀害。其后祖父一直没有搜寻到祖母的遗体,并且,在祖母失踪之时,房屋已被烧为灰烬,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那么换句话说,祖父一直没有找到祖母的遗骸,也就是根本不可能会存在祖母的骨灰!而且,祖父根本没有任何祖母的遗物,所以,就算是衣冠冢,也绝对没有可能!那么,所谓的祖母的骨灰盒里,究竟装着的是什么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全都忽略的地方,就是-------祖母的骨灰盒!
而祖父所留下的全部秘密,以及祖父临终前所留下的最后两个字----“盒子”,也一定就是所谓的祖母的骨灰盒!
第二章 红木盒子的秘密
一. 祖母的骨灰盒
当下我将所有发现讲给两人以后,我和赵颖没有停留,匆匆向老三告别之后,就打车再回到我家里,老三没忘了送出门的时候叮嘱了我一句:“有什么新发现别忘了告诉哥们一声。”
半个小时以后,我和赵颖回到了我在小西天的家。祖母的骨灰盒自我记事起,就一直是包在一块黑布的包袱里面,供在祖父的卧室里。而这个包袱,祖父从来没有打开过,我们这些做小辈的,没有祖父的许可,自是也不会私自将其打开。而这次把供桌搬回自己的家,也没有谁曾经打开过这个包袱。所以,在我家里,在这几十年中,除我祖父以外,没有任何人曾经见过这个“骨灰盒”的庐山真面目。
包袱打开之后,只见里面所包裹着的,确实是一个如骨灰盒般大小的木盒,乍一看,从它的尺寸、木色,很像我们常见的骨灰盒,但是稍微仔细观察,却可以发现大有不同。
这是一个做工异常精美,甚至是可以说巧夺天工盒子,所用的木质是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异常昂贵的红木。凭我的肉眼观察,它的长度大概有三十五到四十公分,宽度和高度都有三十公分左右。由于年代的久远,木色已经变为一种深沉的暗红色,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一种圆润的光泽,让人不自觉地感到一种古意。
整个盒子,除底面以外,均雕刻有不同内容的浮雕图像,花鸟鱼虫、兽像、人像均有,尤其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盒子顶面雕有一幅将军出征图,线条浑厚纯朴,其中城池、人物、马匹俱是栩栩如生,甚至将军、士兵的胡须,都是一根一根的雕刻上去,只是人物的服饰煞是怪异,至少在我开来,并不是民国、清朝、乃至明朝的装束。
盒盖与顶盖的接缝处,正好是整个盒子的三分之二的高度。而整个盒子的锁,就在接缝处以下一寸处。锁是一副暗锁,然而最奇怪的,是锁的结构。这并非是我们见过的那种普通的暗锁。首先不同一般的,是这幅锁有两个锁眼(当然,如果可以称其为锁眼的话),其次,更不同一般的是,这两个锁孔,完全不同一般暗锁的锁孔,这个锁的锁孔,怎么说呢,仅仅是两条细如发丝的缝隙。
整个包袱里面,除这个盒子以外,并无钥匙,我试着打开盒盖,发现盒子是上着锁的,如果没有钥匙的话,无法打开,看来,这一点,也应该是我祖父留给我的“捉迷藏”中的一部分。
我用目光询问赵颖,赵颖很聪明,她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但是出乎我意料的,她摇了摇头:“不用看我,这个盒子上面的锁,我无法打开!”
“为什么?”我很惊异,赵颖的开锁技巧,我亲眼见过。
“你应该也注意到了,这把锁上面的锁孔,只有头发丝般粗细,很难有什么工具,能够伸得进去,而且我之前从未见过有两个锁孔的暗锁,我相信,做成这样奇怪的锁,锁芯部分的结构,也必然是复杂之极,我想除非是你祖父在世,否则很难打开。”
对于赵颖的回答,我失望至极,并非是对赵颖的失望,而是那种明明答案就在手上,却无法揭示的失望。此时,我已经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认,祖父在信中所言的事情,一定是藏在这个盒子里面,然而,看来我首先需要克服的,是如何把这个盒子打开!这时,我忽然想起祖父在信中的最后一句话:
“记住,有一天你找到以后,千万不能够试图用任何外力打开这个秘密,否则,一切就会烟消云散。切记!”
看来,祖父在信中早有说明,这个秘密,远远不象我刚才所想,仅仅找到这个盒子,一切答案便随之揭晓。然而,想到这一点的同时,另外一个疑团却又在我心中升起!
那便是我祖父在信中所指的“烟消云散”,究竟是什么意思?当然,看到这句话的人,很容易便想起所谓的自毁装置,这在我看信的时候也曾经想到过。然而见到这个箱子的时候,我便立刻排除了这种可能。首先,这个盒子很可能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不可能有如此高科技的手段藏于其中,其次,就算是其后装入进去的,一般的自毁装置均为爆炸装置,那岂不连我也会受伤?
我将心中的疑团讲给赵颖,赵颖道:“关于这一点,我和你的意见一致,当然,有一种可能,你祖父仅仅是和你开了一个玩笑,只是不希望你不动脑子而轻易将此盒砸开。但是,这种事情,我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我同意,并且,单从这个盒子的做工来看,仅仅这个盒子,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董,轻易砸开岂不可惜,我们还是要尽量寻找高手协助,把这个盒子打开。”我说道。
“这样吧,明天我可以试着约一下公安部特聘的开锁专家,明天下班前我会给你电话。”
“这样也好。”我回答道。
那天晚上送走赵颖以后,我久久无法入睡,我本身就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的人,而眼前所遇到的,又是一件有如此神秘感的事情。可以讲,在某种程度上,我在这一天所经历的事情之怪异,抵得上我这二十多年的经历。
由于睡不着觉,于是我又翻出祖父留下的日记,从第一本开始一本一本的查下去,希望能够找寻一些线索,但是一直翻到最后一页,并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事情。严格意义上来讲,祖父留下的这些笔记,并不能够称为日记,仅仅可以说是一生的刑侦工作记录而已。
我一直闹到快天亮才勉强睡着,睡着以后我做了很多梦,都是关于那个盒子的,我梦到了盒子打开以后的多种方案,盒子里面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有梦到是黄金的,珠宝的,藏宝图的,最荒谬的是梦到盒子里面装的是满满一盒子一分钱硬币,我和赵颖怎么数也数不清楚,正当我们数的手都快抽筋儿的时候,闹钟响了。
早上到单位以后,依旧是头昏脑胀。我把昨天的事情约略向高阳讲了一遍,并且让他帮我寻找一个开锁高手,因为我知道高阳手里的线人五花八门,什么奇人异士都有。
高阳也一直对这件事情很有兴趣,听到有新的进展以后也是异常兴奋,答应我说没问题,一个星期以后听他的好消息。
由于那天上午我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办,所以和高阳交待了这件事情以后,我就跑到会议室去补觉。正睡到迷迷糊糊的时候,我手机响了,我看了看表,十一点半。接起电话,是赵颖,她通知我说她已经帮我约好了开锁专家,晚上八点钟,我们在公安部的大楼碰面。
二.开锁专家的话
整整一个下午,我一直是心神不宁,不时地看表。困扰了我多日的秘密很可能就会在今天晚上揭开,使我不能不激动。我很难想象,如我祖父这样一位历经三朝,一生又是从事这样一种传奇职业的老人,他隐瞒了六十多年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好不容易熬到六点半下班,草草地在公司吃了一顿加班餐,然后匆匆回家取了那个红木盒子,八点钟,我按时赶到了公安部,赵颖已经早早地在那里等我了。
公安部特聘的开锁专家刘工,就住在德胜门外西后街胡同。这一带我很熟,解放前是北京三教九流聚集之地,离西后街胡同不到500米,有一个著名的小市口,所谓“小市民”这三个字的出处,就来源于此地的居民。
在路上赵颖粗略的给我讲了一下刘工的情况:刘工祖居此地,其家族一直是老北京比较出名的锁匠世家,刘工本人毕业于北京市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制锁二厂,目前是该厂的总工程师,因为专业突出,五年前被公安部特聘为开锁专家。
我们按地址找到刘工的家,开门的是刘工的爱人,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很是热情。刘工看起来年龄不到五十岁,微微有些谢顶,人很是随和,眉目之间透着一股书卷气。
简单地寒暄了几句,刘工开门见山地说道:“赵颖下午在电话里基本上把情况向我讲了一下,我也和厂里的几个老锁匠沟通了沟通,这样吧,我先看一看盒子。”
我从包里取出那个红木盒子递给刘工。刘工先是前后左右地打量了一下,然后把盒子放在桌上,仔细地观察了锁眼的情况以后,从工具箱里取出了两根其薄如纸的钢条,大概有两毫米宽,十几公分长,钢条的前端有类似于一般钥匙上的那种锯齿结构。
刘工拿着这两把奇怪的钥匙,对我们说道:“这两件工具,是今天下午才做出来,上午接到赵颖的电话以后,和赵颖一样,我对这种锁也是感到非常的惊奇,到目前为止我入行已有将近二十年,如果再加上自幼从先父那里耳目渲染的经历,差不多有三四十年。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很从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锁。下午我也和厂里的老锁匠张老沟通过,根据赵颖的叙述,以这幅锁的外观以及锁眼的排列方式来看,很像失传已久的子午鸳鸯芯制锁工艺,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即使是鸳鸯芯工艺的暗锁,也从未听说过有如此细小的锁孔。所以如果不着做这种特殊工具的话,连锁芯都伸不进去,更别谈开锁了。”
我从刘工手里接过这两把特殊的钥匙看了看,果然是又薄又韧,用手弯了弯,几乎无法弯动。我把这两把钥匙还给刘工,问道:“可有打开的把握?”这时候我所关心的,自然不是锁的构造,而是是否可以打开盒子。然而对于刘工这种毕生与各种锁具打交道之人,见了此种毕生难逢的怪锁,便有如酒徒见佳酿、老饕闻肉香,难免多聊几句。
刘工又仔细观察了一下整个暗锁的结构,说道:“从这幅锁的外部结构来看,其内部构造亦必是极其复杂,我并没有把握一定可以将之打开,不过,我可以试一试。”
十分钟以后,刘工放下手里的工具,摇了摇头。
“怎么样?”我焦急地问道。
“不出张老所料,这个锁以我们厂现在的工艺,是打不开的,非常抱歉。”
我和赵颖都是极度的失望。我们对视了一眼,赵颖问道:“那么目前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打开这把锁?”
刘工接过老伴儿递过来的毛巾,擦了擦手,回答道:“虽然是打不开,但是现在我基本可以确认,这把锁的工艺,确实是失传已久的子午鸳鸯芯工艺。对于这种极度精密的纯机械锁,现在已经完全失传,主要因为制作工艺实在太复杂,虽然说从安全角度上来讲,几乎是可以和目前的电子锁相媲美,但是因为成本实在是太高,所以从销售的角度来讲,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到目前为止,这种工艺几乎已经失传了。听先父讲过,在解放前,许多富商的保险柜是用这种或者类似的工艺制作,一把锁要卖到几千块大洋。不过虽说是失传已久的工艺,不过要想打开它,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那么有什么方法?”我喜道。
“目前看有三个办法可以打开它。”刘工答道。“第一,当然是找到钥匙,不过这个肯定是不可行的了,如果你们能够找到钥匙,也就不会来找我了是不是?”刘工笑道。
“那么第二个方法呢?”我心道,你这不是废话吗?
“第二个方案,就是由我们厂的研发科来解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一些高科技手段,做出钥匙,不过要是通过厂里进行正规的研发,是需要一笔庞大的费用,而且是否可以通过厂里的科研立项,还要看研究这种工艺是否值得,所以很可能即使有钱,厂里也不见得会同意,当然了,除非这笔费用可以使厂里产生足够的利润又另当别论。”
“那么您估计这笔费用大概要多少呢?”赵颖问道。
“少说也要几十万这个级别,所以我不建议用这种方式,不过我可以用业余时间借用厂里的设备,自己独立搞这样研发,这样对你们来讲,就没有费用的问题,因为我也确实对这种工艺很有兴趣。不过这样的话,时间就可能会很长。如果是由厂里来搞的话,我估计一两个月就可以了,如果是我自己来的话,少说要一年的时间。”
“那么您说说第三种方案?”赵颖问道。
“另外还有一种方案,就是找到这两类人中间的任何一类,都有很大的可能打开这把锁。”刘工说道。
“哪两类人?”我问道。
“第一类人,就是盗窃高手,解放前的盗窃高手,除了精通各种盗术以外,也必是精通各种开锁的锁术,不过能打开这种锁的,必是身怀至少高于二十柱绝技的高手,而这种高手,在全国也不会有几个,而且我想,这样的人,文革的时候可能就早已绝迹了。”
刘工所讲的所谓二十柱的“柱”,我不得不解释一下。所谓“柱”,便类似当今围棋段位所讲的“段”,是判别一个盗窃高手开锁功夫高低的准绳。关于这一点,我是从赵颖的转述中得知的。我祖父在传授赵颖开锁技巧的同时,也给赵颖讲述了一些关于锁术术语的来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而在这三百六十行之外的邪行-----盗窃这个行当里,也曾是高人辈出。而这些高人所掌握的绝技,最主要的就是所谓的“锁术”和“扒(音爬)术”,其中“扒术”所指的,是偷窃的技巧;而“锁术”所指的便是不用钥匙开锁的技巧。
在我们今天来看,当时的开锁和扒窃技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拿“扒术”来说,在掌握了许多艰苦的基本攻以外,不但要心细、胆大、眼明、手快,而更主要的还是要巧妙地转移人家的注意力。要想练成一个扒窃高手绝不是简单的事,是要经过一系列艰苦复杂的专门训练才可以达到的。就如我们今日的钢琴演奏训练,要经过诸如拜厄、车尔尼599、849、299、718,740、肖邦练习曲等等一系列专业教材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钢琴演奏比较高的境界。
“扒术”的训练,要从指力开始练起,指力有三关:“碎碳”;“碎栗”;“碎石”;也就是说要凭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的力量,要能够捏碎木炭,核桃之类的坚果,甚至是石头(当然,这仅仅是传说,并没有人真正地见过)。
这三个境界练到了,就要进行准确性的练习:“悬铃”,即悬空挂一块极其光滑的圆石或者是肥皂(当然是发明了肥皂以后),两侧分别挂一个铜铃,要练到快速取走圆石而铃铛不响。铃铛的距离会随着技巧的加深而逐渐越来越近,最后近到和两指再加上圆石的宽度相仿。
练习到这个境界,才会进行我们常说的“沸水取物”训练,也就是开水夹肥皂。以上的种种训练都是所谓的“死”训练,因为扒手们在真正的偷窃过程中所面对的,是在不断活动的,而且有感觉的人。
所以“扒术”的最高级训练,是用一个木头人来进行的。这个木头人全身的关节,和活人一样,是活动的,木头人挂在半空,穿着和常人一样的衣服,身上绑上一枚铜铃,伸手在木头人的衣服各个口袋内取出物品,而铃铛不会因晃动而出声,这便是所谓的“一铃”。真正的高手,是要从“一铃”最高可练到“七十二铃”,也就是说最高境界要在木头人身上绑上七十二个铜铃。这种神乎其技,对于“扒术”来讲,已经是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据传说,只有在前清乾隆年间,杭州扒手的大龙头,贾三曾经达到过七十二铃。即使是当时名满京城的清末民初的京城大盗“侠飞”,据传也只练到四十八铃而已。
而“锁术”的训练,虽然是同样的艰苦,但是却没有像“扒术”这么多名目。根据锁芯里锁柱的多少,配合特殊的训练工具,再加以配套的练习法门,从“一柱”开始,最高可练到“二十四柱”,到了这种境界,普通的锁,已经没有什么开不了的了。然后是针对三种工艺极其复杂类型的特制锁“子午鸳鸯芯”、“对顶梅花芯”以及“天地乾坤芯”的特殊训练。据我祖父讲,这三种类型的锁,一种比一种工艺更加复杂,而据传说,只是在前清康熙年间,曾经有一位高手,可以不用钥匙打开这种最复杂的“天地乾坤芯”,而这位高手,却不是一位盗窃高手,而是一位锁匠。
很显然,时间发展到今日,“锁术”已是大大的没落了。根据刘工所讲,祖父留下来的这个红木盒子上的锁,仅仅就是属于“子午鸳鸯芯”类似的工艺,连公安部的开锁专家,都无法打开。
“而第二类人,就是解放前的制锁高手。”刘工接着说道:“所谓‘制锁必能开锁’,虽然锁匠开锁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盗窃高手的,因为他们毕竟只是以制锁而不是以盗窃为职业,然而但以他们的开锁技术,我想打开这把锁应该没有问题。据先父讲,制锁的匠人,自古以来,便有‘南张北谭’的说法。所谓‘南张’指的是苏州的张家,世袭制锁。而‘北谭’指的是北京的谭家,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谭家在清朝雍正或者是道光年间,由北京迁到了东北沈阳,但是从清末就没落了,到目前已经没有什么消息。我家就是北谭的一个分支,由于是异姓,没有得到真传,而且先父又一直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并没有传授给我什么绝技。我后来考上大学,主修机械,最后又做回了老本行,可能也是天意吧。如果你们有机会到苏州的话,可以打听一下‘南张’的后人,如果能找到的话。我认为这是目前来讲最可行的方法。”
当下我们详细向刘工问起了如何才能寻找到苏州张家的后人,但是刘工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线索,只是告诉我们,苏州的张家在解放前在苏州所开的“张氏锁行”当时在江南名气颇大,可以从这里下手。
辞别了刘工以后,我和赵颖商量道:“从目前看,今天虽然没有能够开开这个盒子,但是也是不虚此行,至少我们找到了点线索。你看能否通过公安系统的关系,打探一下苏州张家的情况,我再利用我和高阳手里的线人,查询一下是否还有其他解放前的制锁高手还在世。”赵颖欣然同意。
三.盒子的来历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和赵颖以及高阳三个人开始分头寻找线索。开影楼的老三打电话过来问事情进展得怎么样了,我把大致情况跟他讲了一遍,老三也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非要过来看看这个盒子长得什么样子。看过盒子以后,老三建议我找个懂古董的人看看,如果能够查出盒子的出处,说不定对打开它很有帮助。
我一想不错,于是问老三是否有这方面的路子。老三没有上过大学,高中毕业以后一直是在社会上混着,所以路子很野。第二天,老三给了我一个电话,说是他大哥的一个朋友,叫瘸三,在潘家园一带混得很开,专门做倒古董的生意。
通了一个电话以后,我和赵颖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见到了这个古董贩子。之所以叫上赵颖,除了我们的特殊关系以外,还有一个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赵颖是一个警察,她在警校的时候曾经是警校的散打亚军,寻常五六个大汉都不是她对手。潘家园一带鱼龙混杂,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而且我非常确认的就是,这个盒子绝对是价格不菲,我一个人去,会很不安全。
在仔细地看过了祖父留下的盒子之后,古董贩子说他也看不出这个盒子的来历,但是单从盒子上所镶的宝石来看,这个盒子的价值至少应该不低于二十万,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可以见一见他师父。我再一次向他重申说这个盒子我不卖,他说没关系,买卖不成仁义在,他们做这行的,经验比什么都重要,这个盒子他看不出来,如果他师父能够看出个来龙去脉来,教给他,比挣几万块钱一点不差。我见此人挺豪爽,而且又有赵颖这个警察在旁保护,也不担心出事,于是跟他来到了他师父的家里。
潘家园旧货市场旁边是一大片平房居民区,胡同密密麻麻的像蜘蛛网,这里面住着很多从全国各地过来倒卖和收购旧货和古董的人的。瘸三在前面一瘸一拐地带路,一边不时地和操着各种不同的南腔北调口音的人打着招呼。转过几条胡同以后,最后我们在一个老式的四合院里见到了瘸三的师父。这是一个已经七十多岁的干瘦的老人,我们进来的时候,老人正躺在院子的躺椅上闭目养神。
说明了来意,我取出了盒子递给老人。老人接过盒子以后,用放大镜前后左右看了足足有二十分钟,然后闭上眼睛沉思了很久。我和赵颖都焦急地在旁边等待着。
终于,老人说话了:“这样的盒子,我也是平生第一次见到。”
“可有什么线索?”我在旁边焦急地问道。
老人又沉吟了一会儿,说道:“虽然我也说不出此盒的具体典故,但是从上面所雕刻的花纹,我可以断定,此盒出自于高丽匠人之手。”
“高丽?”听了老人的叙述之后,我很惊讶。虽然在刚刚见到这个盒子的时候,我也觉得上面雕刻着的人物的服装有点怪异,但是根本从未想到竟会是高丽人。
“此外,根据盒子上面所刻的图像,我可以判断出这个盒子制作于丰臣秀吉攻打高丽之后的那段时间。”老人说道。
“为什么?”我问道。
“上面所刻的将军出征图,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应该就是著名的高丽大将李舜臣击败丰臣秀吉的著名一仗-------大韩海峡之战。另外,这里还有一个线索,”老人指向盒盖上面的一处,“图里面的士兵,有的手里面拿着的,是火绳枪,这应该是缴获丰臣秀吉所带领的日本部队所配备的的武器,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日本部队,配备的就是火绳枪。”
我们顺着老人手指的地方看去,过不其然,有一些士兵的手里除刀剑以外,还拿着类似于十八世纪毛瑟枪那样的火绳枪。
关于高丽的这段历史,我略有了解:
在暂时让日本各交战的封建领主休战的织田信长被暗杀后,丰臣秀吉于1590年上台当权。丰臣秀吉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削弱日本西部那些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在这种国内形势一触即发的情况下,他把视线转向国外,断定进攻中国会带来在国内求得和平解决所需要的出路。丰臣秀吉请求高丽协助攻打中国,遭到拒绝,于是他便命令他的部将于1592年进犯高丽。丰臣秀吉的部队所配备着就是图上所刻的高丽兵队当时所不熟悉的火绳枪。所以在两周时间里便打到汉城。
他们曾尝试进犯高丽的谷仓全罗道,结果却在晋州遇到由金时敏将军率领的人民的强有力抵抗。于是他们便转向汉城。宣祖和王子们逃到北方各道,呼吁明朝皇帝协助抗击进犯日军。其时日本将领内部发生争吵,而高丽李舜臣将军则在大韩海峡指挥了一连串战果辉煌的战斗,击沉了许多日本军舰。
其后,随着明朝军队的到来,日本不得不同明韩联军作战。由于李舜臣将军控制了海面,日本的供应线和授军都被切断,处境狼狈。南方各道组织起来的高丽义勇军以游击战术袭扰他们,而疾病和营养不良又给日军造成兵员损失。在此情况下,明朝将军与日方举行和谈。这时日军已丧失斗志,开始退却,在退却过程又遭到农民义勇军和僧侣军的狙击。和谈拖延了5年时间,却毫无结果。丰臣秀吉于公元1597年再度派兵侵犯高丽。这次入侵范围仅为庆尚道以及全罗道的部分地区,因为入侵军遭到义勇军的袭扰。日军退却,随后丰臣秀吉死去,迫使他的军队撤回。李舜臣将军试图趁日军撤退粉碎它,却在一次海战高潮中被流弹击中而牺牲。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但是却对高丽、明代中国和日本均有重大影响。
而当时高丽名将李舜臣所指挥的著名战役----大韩海峡之战,就是发生在公元1592年。也就是说,这个盒子的历史,应该不超过四百年。
辞别了老人之后,瘸三把我们送出胡同口,临走的时候塞给我一张名片,说是如果以后有什么古董,尽管找他,如果想卖的话,他会给个好价钱。
虽然知道了盒子的来历,但是对于打开盒子并没有什么帮助。朝鲜虽然不远,但是毕竟是外国,所以看来从盒子来历这一点下手,暂时是走不通的。
四.苏州之行
接下来的几天,我、赵颖和高阳分头行动,由高阳通过我们的线人,打听张氏后人的下落;我和赵颖则分别负责在北图以及公安部的计算机系统里查询有关的记录。
高阳打听小道消息的功力果真是望尘莫及,在我和赵颖都还没有查到半点头绪的时候,他的线人已经查了很重要的线索。那时候我和赵颖还分别在北京图书馆和公安部计算机系统的浩如烟海的资料堆里查询关于苏州“张氏锁行”的资料。
根据高阳线人的所提供的消息,苏州“张氏锁行”是在五七年公私合营以后,被合并到苏州市仪器仪表厂,而当时张家唯一的传人----张宝柱,也留在了该厂。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我马上给赵颖打了个电话,而赵颖则开始利用在公安系统的关系,迅速联系到了她的一个在苏州市公安局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第三天,我们拿到了张氏后人的第一手资料。
根据赵颖同学发来的传真,张宝柱在五七年公私合营时,已经五十五岁,五年以后,也就是在一九六二年退休,由唯一个儿子张德祥进厂顶替,张宝柱于一九八零年去世,其子张德祥在三年以前下岗,下岗后在寒山寺市场摆了一个修锁配钥匙的摊位。此外,传真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有一份张德祥的详细地址。
资料搞到手以后,我们足足兴奋了半天,然而马上想到的是一件麻烦事,我和高阳当时正在跟踪采访一个关于北京吸毒人群的案子,而赵颖则在破获一起杀人案,没有一个人有几天的时间能脱得开身,去一趟苏州。
我找到社长,试图向她请两天假,但是被恶狠狠地拒绝了,临走还被指着鼻子数落了一顿,告诉我下一期的刊物的重头戏就是我和高阳的这篇跟踪访问,要是搞不好,小心我的饭碗,弄得我很没趣。我知道我们的社长是有名的“刀子嘴,豆腐心”,平常对我们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这几天刚交的男朋友又吹了,难免虚火上升。一个三十五岁的女人,又离了婚,遇到这种事心情不好也可以理解,何况我们的刊物这里其销售量一直不是很理想。
一时又走不了,于是我试着按照传真上的地址给张德祥发了一份特快专递(由于没有电话),也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在信中我详细讲述了找他的原因,以及那个红木盒子上面暗锁的情况,希望他能帮忙,当然,在信中我忘不了把对他们家族曾经的辉煌以及我对他们家族如滔滔江水般的敬仰着实的吹嘘了一番。
第二个星期,我和高阳的专访如期刊登,果然不出所料,反响强烈。刊物发出的第二天,老处女社长亲自把我叫到了她的办公室,出乎我意料,她并没有夸奖我们的工作成绩,而是开门见山地问我,上周找她请假到底有什么事?我并没有瞒她,把这些天遇到的事情以及为什么要去苏州告诉了她。
社长没有说话,只是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请柬递给我,说道:“我就知道你小子心里有事。”我心的话说,你当时又没问我。接过请柬以后,发现是一份苏州苏绣博览会的请柬,时间是下周一。
“这个周末你去趟苏州吧,给你三天的时间,把这个采访做了,食宿全部报销。行了,没别的事了,你去吧。”社长面无表情地说道。
我听了以后心中狂喜,这种小CASE,我用不了半天就搞定了,明明是奉旨旅游吗?千恩万谢地出来,心中不禁对一直暗骂社长为“嫁不出去的老处女”而后悔。
出了社长办公室,我正想给赵颖打个电话吹吹牛,前台的小吴打电话告诉我到前台去取信。到了前台签了字,把信拿过来一看,是苏州寄来的,我拆开信一看,居然是张德祥的回信,信中老张对我在信中对他们家族的崇敬表示感谢,并且说我在信中描述的锁应该就是“子午鸳鸯芯”的工艺,只是结构上可能有些变化,他开启起来应该没有问题,什么时候有机会到苏州他一定帮忙。
真是双喜临门!
我没有耽误时间,周五的晚上,和赵颖缠绵话别后,便匆匆登上了开往苏州的火车。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城之秀丽典雅,自古便甲于天下。向上推至秦汉,姑苏城便为吴郡,隋朝时改名为苏州。而最使苏州闻名的,应属唐张继在枫桥客栈里所题的《枫桥夜泊》诗,其最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苏州悠然神往。相传张继此诗被发现于苏州枫桥旁边的一所小客栈的墙壁上,除知作者姓张名继外,其他一无记载。我曾经查阅全唐诗,其中张继一栏仅有“唐,张继,生卒年不详,事迹不详,仅存其诗一首”的记载,所以估计作者仅仅是路宿枫桥之时,有感而发,随手在墙壁上题诗一首。而根据此诗的功力,作者当可位于当时一流诗人之列,但其名及事迹却不见经传,所以应为一世外隐士。
下了火车,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五点多钟,我匆匆找了个宾馆住下,收拾停当之后,拿着张德祥的地址找到前台问讯地址的所在。老张的家在居然就在寒山寺附近,离我住的宾馆不远,向美丽的前台小姐谢过之后,我便徒步向他家走去。
苏州我是第一次来。街上行人和车子很少,偶尔走过一两个年轻的女孩子,要是在北京都算是绝色美女了,但是在她们脸上一点也看不出北京漂亮女孩子那种指高气昂的神情来,自古苏杭出美女,果然名不虚传。
经过寒山寺的时候,寺已静园,钟声响过,一片安逸恬淡的感觉,枫桥的周围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对外地情侣在拍照,旁边立了一块古碑,我走上前去细看,是清朝逾越补书的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字体遒劲飘逸。我在旁边的小摊上花十块钱买了一张碑拓,然后信步来到老张家。
老张家在枫桥旁边的一个大杂院里,胡同七拐八拐,我问了好几次路才找到,院子里到处是搭的临时房,拥挤的像沙丁鱼罐头,一群七八岁的小孩子在院子里唯一的一块空地上玩耍着,见到陌生人来了,都好奇的停下手里的玩具看着我。我叫住一个从我旁边跑过的小男孩,问他有一个叫张德祥的张叔叔住在那个房子里,小孩伸手向我指处,房门正好开了,走出一个看样子有五十多岁的男子,笑着问我:“我就是张德祥,你是找我吗?”
我自报了姓名,老张把我让进屋子,我下意识地观察了一下整个房间,不到十平米的一间小屋,家徒四壁,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国产昆仑牌的十四?黑白电视,看来家境十分拮据。
老张看样子有五十多岁的,一脸的风霜,粗手大脚,一看就是长期从事手工业的样子。见到我来了,很是高兴:“我这里平常很少有客人,除了每年暑假孩子从北京上学放假回来,家里才热闹一点,你也算稀客了。”
看得出来,对于我的来访,老张是真的高兴,看来是长期一个人生活,十分寂寞。寒暄了几句以后,我直接切入正题,然后从包里拿出那个盒子递给老张,老张戴上老花镜,那起盒子细细的端详:“没错,这个锁是属于子午鸳鸯芯工艺,但是稍有不同,我也是许多年不上手开这种锁了,但是应该没有问题。”
听了老张表态以后,我异常的兴奋,自告奋勇给他打下手。按照老张的要求,我们首先需要制作一对极薄但是要有韧度的开锁工具。我突然想起,前些天从公安部开锁专家刘工那里出来的时候,他把他制作的两件工具送给了我,而这次在赵颖的提醒下,我也带来了。
我从包里取出这对薄钢片,递给老张。老张看了看,说这两件东西可以用,但是形状要修改一下。老张给我画出了图样,接下来我们两个人轮番上阵,用砂轮打磨钢片。由于钢片的硬度很高,所以这项工作我们足足忙了一个多小时。
在这段时间内,老张详细向我讲述了中国古代锁具的一些情况,在老张的转述中,我了解到,中国古代锁具博大精深,光是其类型的分类就有好多种方式,首先按照锁的形式可以分为外锁和内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挂锁和暗锁,当然了,在外锁里面还包括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的首饰锁。而在其中以暗锁最为高深,象我祖父讲述的几种锁芯工艺都是属于暗锁,而锁行的水平高低,也完全取决于暗锁制作水平。而在解放前流传的“南张北谭”,均是以暗锁制造而闻名大江南北。
其次按照锁芯内部构造,又可以分为为簧片构造锁与文字组合锁两大类。其中簧片构造锁又可分为广锁、花旗锁、刑具锁及首饰锁4种,多为横式锁具,用于门、柜、箱。
其中广锁俗称“绍锁”,民间也叫“横开锁”,“撑簧锁”或“枕头锁”。大多为铜质,正面呈凹字状,端面是三角形与长方形的组合,也就是我们在电影《十五贯》里面见到的那种铜制挂锁。
而花旗锁也就是专指用于柜、箱、抽屉等的簧片结构暗锁。首饰锁则是装饰用的金属锁,多为金银材料所制。用链条串好,挂于颈项,有如意、鸡心、元宝、花和动物等造型。锁表面刻有精致花钫图案,以及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如意吉祥等字样。
除此以外还有刑具锁,又称为人身锁,用以锁铁链、木枷的铁质锁具,是专门对付犯人之用。
而文字组合锁,类似于今日的密码锁。呈横式圆柱体形状,在轴心排列着数只同样大小的转轮,转轮表面蚀刻着同样数目的文字,连着圆柱体的两端是两根直立的柱子,柱子上连结一根锁梁。当所有转轮上的文字转到一定位置,且文字形成特定的字串,锁就可以开启,使用不需钥匙。文字组合锁的转轮数目多为3至7个,几个转轮即称为几环(组合)锁。但是和当今密码所不同的,是其密码不是用数字组成,而是用成语或七言绝句组成: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只要在锁的某一特定位置,对上诗中七个字,便能用钥匙将锁具打开。而更有甚者,机关更为精巧的锁具,有类似于华容道的机关装置,需要要把杂乱的图像拼接完整,锁具方能打开。
而最为有趣的分类方法,是明锁和隐锁,上面所讲的所有的锁都为明锁。明锁明锁,顾名思义,也就是只能看出来是把锁的锁,也就是能够找到开锁机关(锁孔、文字组合或者拼图)的锁。而隐锁却是最有趣味性的一种锁,因为乍一上手,你根本就无法找到开锁的机关在何处。比如说在锁的某个部位设有"暗门"装置,一般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必须在锁的某个特定部位,用两把钥匙中的其中一把(这种锁都有两把或两把以上的不同用途的钥匙组合使用方可打开)顶开暗门,才会露出开锁机关。
另一种"隐锁",叫做“迷宫锁”,是可以轻松找到锁孔,但是其钥匙和锁孔之间的配合又如我们过去所玩的九连环装置,钥匙轻易伸不进锁孔。如果不谙窍门,那是很难在三五分钟之内将锁打开的。真是“一把钥匙难开一把锁”。它是运用几何原理、物理结构和逆向思维设计而成,好似"天门阵"一般,使人难以入阵。五十年代上海展览会上,在上海美术馆中国锁展展出时,有许多观众试开"迷宫锁",竟无人在5分钟之内将锁打开。北京某大学一位大学生试开这把"迷宫锁",均越不过这个定律,其中机关可谓巧夺天工。
边聊边干,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多小时以后,两把特殊形状的开锁工具终于打制完毕。老张用抹布将这两件钢片擦净,又擦了擦汗,然后将盒子拿到桌上,戴上老花镜,扭亮台灯,开始了我盼望了将近一个月了的工作------开锁。
从钢片伸入锁孔的那一刹那开始,老张刚才聊天时脸上一直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而成为一种异常凝重的神色。他的动作非常轻缓,几乎是一直用钢片在锁孔里试探着,很久才会稍微加力。整个的开锁过程中,老张一直是闭着眼睛。先前他曾经向我说过,开锁的过程,除了伸进锁孔的一霎那需要用眼睛看,之后就是用完全依靠手指的感觉,要通过钢片的传递,用手指灵敏的触觉,甚至是用心,去感觉锁芯里面的结构。
五分钟以后,老张的额头开始出现汗水,可能是极度专心,又或者是无法分心,他任由汗水顺着脸颊流淌下来,我从毛巾架上取来毛巾,替老张擦汗。
在这段时间里,我也是异常的紧张,口干舌燥,心跳加快。我时而坐着,时而站起来,时而给老张擦擦汗,时而看表,时而又紧盯着老张的双手。我不能不紧张,因为秘密很可能就在下一刻打开,而我到现在为止,连这个秘密是什么类型的秘密,都一点头绪都没有。
我并不是妄自菲薄自己的智力,然而祖父留下的这个谜题,实在是太难了,实在是毫无头绪可猜。不仅仅是我,高阳,赵颖也是云里雾里,连个方向都找不着。或许就像祖父在信中所讲的,他确实是不愿意这个秘密有一天会公布于众,希望这个盒子有一天会和他的骨灰盒一起,被长埋于地下,永远不会再有人知道。
就在我胡思乱想的这段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分钟,只见老张手上的动作已经越来越慢,越来越轻,我不敢打扰他,更不敢问他进展得怎么样了。每一秒钟简直是对我来说就像一年那么长,又过了大约有十分钟左右,终于,老张的双手突然一下子停住了,然后猛然分别向左右一旋,只听的“喀”的一声轻响,在他手中发出。
老张抬起头睁开眼睛,放下手里的工具,擦了一把脸上的汗,向我说道:“成了!”
五.又一封信
盒子揭开,出乎意料的,只见宽宽大大的盒子里面竟然是空空荡荡,只有一张短笺。
我迅速打开短笺,是祖父的笔迹,唯一和以往不同的,这一封信是用钢笔书写,所以异常工整,只见上面写道:
“小伟:
能够最终看到这封信,说明你已经发现了祖父留在檀木箱夹层中秘密,并且已经成功地打开了红木盒子的第一层,看来,这一切,都是天意。”
什么,红木盒子里面第二层?想到这里,我马上停下看信,伸手抄起桌上的红木盒子。我花了足足有五分钟的时间,把整个盒子的里里外外详详细细地打量了好几个来回,竟然没有找到任何的机关。只见盒子正反十二面,,包括盒盖的内侧,均是平平整整,连个接缝都没有,根本就不象再有机关的样子。唯一让我能够肯定的是,盒子很浅,浅的和它的高度不成比例。
“怎么?盒子有什么问题?”老张见到我的异动,很是诧异,问道。
“盒子还有夹层!但是我找不到机关”我答道。
“什么?拿给我看看!”
我把盒子递给老张,说道:“我祖父的信中说到,我们打开的,仅仅是盒子的第一层。我再在信里找找,看看可有线索?”
老张接过盒子,开始细细检查,我又拿起祖父的短笺,只见下面写道:
“既然是天意,我也不再阻拦你的继续进行,任何的谜底,都应该最终有人去将它揭开。
但是,在你即将打开盒子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之前,有一番话,我想我必须要提醒你,你知道这些以后,是否需要继续探索下去,由你自己来决定。
这个盒子的打开,将会使一件完全超乎你的思考和知识范畴的秘密揭开,整个事情的诡异性,一直困扰了我六十多年,而我最终我也未能解开谜底。但是我想如今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昌明,已经远非我年轻时调查这件事情的时候可比。所以,你可能较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有一件事情,你必须要答应我,就是在不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这件事情完全解释清楚之前,不要将这件事情公布于众,因为这样,可能会引起极大的恐慌。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你需要知道,这也是我所需要提醒你的。就是这件事情的调查,将可能会有极大的凶险,这也就是祖父实际上并不希望你继续进行的原因,但是我知道你自幼就是一个探索心极强的人,所以做与不做,全由你自己作主。
祖父
肖剑南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看完了这封信,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首先,盒子的秘密远在我想象之外,这样大小的盒子之中,竟然有三道机关,而祖父竟然没有丝毫提起开启机关的方法。第一道机关的开启几乎已经让我心力交瘁,我不知道这后两道机关,还会的开启,还将有多少曲折的路要走。其次,祖父在信中没有解释在上一封信中所讲的“烟消云散”指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也算做一道机关的话,那么也就是说,整个盒子至少会有四道机关等待开启,而我们现在所解决的,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第三,也就是最让我最冒冷汗的,就是在这封信里所提到的此事继续探索下去的凶险性,而祖父在信中也没有多写,我更无法估计继续探索下去,将会最终面临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会是生命的代价?
祖父的为人,我十分地了解,他一生言出必果,从不开玩笑,所以既然他信中提到了“凶险”二字,一定所言不虚,而且决不会仅仅是一般的小困难。因为他老人家知道我的职业,我在工作调查中遇到的危险,也绝对不少。他既然在信中提醒我“凶险”二字,就一定不是一般的“凶险”,但是具体究竟会是什么,我一时还没有头绪。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犹豫,并不是想打退堂鼓,只是做我们这一行的对危险的特殊本能,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事情会远远比我想象中的复杂,还要艰难万倍。沉思了半晌,最后我作出决定:无论怎样,我要先把盒子打开,看清里面是什么东西以后,再作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展下去。
想好以后,我抬起头来,只见老张还在细细地审视那个盒子。
“祖父在信中写道,这个盒子一共有三层,应该共有三层锁”我说道:“怎么样,可有什么线索?。”
听到我的话,老张一愣,但是他没有抬起头来,而是伸手推了推老花镜,沉吟了一会儿,他伸手向我指向盒子的内侧底部。说道:“你看看这里。”
我顺着老张手指的方向望去,是盒子内面的底板,仔细看了看,没见有任何异常。我抬起头来,用目光询视老张。
老张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说道:“我发现了两处疑点,第一,整个盒子的厚度我刚才量了一下,是三十五公分,而盒子里面仅有十五公分不到,这就说明盒子肯定有夹层。”
关于这一点,刚才我也注意到了。
“第二点,”老张接着说道:“你再仔细注意一下盒子的底板。”
这一次,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还是什么发现什么也没有,我困惑地向老张摇摇头。
“你对着灯光,换几个不同的角度再看看?”说完,老张将盒子递给我。
我伸手接过盒子,对着灯光不断地变换角度,果然,当盒子分别转到九十度和二百七十度角的时候,在细看之下,才发现盒子的底板确有不同,当转到这两个角度的任一角度时,在左下角处,若隐若现的出现了两道细细的缝隙,几乎用肉眼很难分辨。而这两道细缝,与盒子的两边恰恰构成了一个四边形。
“答案就在这里!”老张说道:“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这里应该有一个类似于刚才我给你讲过的‘隐锁’的暗门装置,所以我们看不到缩孔。”老张说完,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类似于改锥的东西,只是远比改锥小很多,大概只有五公分长段,在两道裂缝的交点处轻巧地一顶,只听得“喀”的一声轻响,那两道裂缝与底边所构成的四边形铁板,啪的一下子弹开了,只见里面漏出三个如梅花形排列的锁孔!
锁孔的外形与盒盖上的锁孔如出一辙,孔隙也如头发丝般粗细,唯一不同的,是锁孔的数量由两个加到了三个,排列的方式很是奇怪。举个例子的话,如果拿一朵梅花来说。三个锁孔的位置正好是在梅花的最上一片花瓣和最下两片花瓣的位置上,每个位置上一个锁孔。
从暗门打开的一瞬间,我就注意到老张的一下子眉头锁了起来,而且我明显地感觉到他陷入了沉思。
“怎么样,张师傅,可以打开吗?”我焦急的问道。
老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刚才你告诉我盒子共有三层,我就突然想到,相传花旗暗锁的全部绝技,就包含有三个境界,“子午鸳鸯芯”、“对顶梅花芯”以及“天地乾坤芯”。而其中第三种技术,也只是传说,并未有人真见过,难道你这个盒子的三层,就包含了三层之所绝技?不过从这第二层锁的结构看,果真是“对顶梅花芯”。
我这时候对什么工艺的锁芯来不及研究,只是关心盒子是否能够打开,于是又问道:“张师傅,是否可以打开?”
听到我又问到这句,老张才突然一下子从沉思中醒转过来,说道:“先父所传授给我的手艺,只到‘子午鸳鸯芯’这种工艺,更高的工艺,先父也没有掌握。所以这第二层,恐怕我也没有什么办法。”
“啊!”我非常的吃惊,我全部的希望都放到老张的身上了,我实在想不出,如果老张也打不开,全国我还能找谁去?
老张看到了我沮丧的神情,劝我道:“不要着急,事情也不是没有办法。”
“如果连您也打不开的话,我也想不到还有什么办法。”我失望地说道。
老张低头沉思了很久,才慢慢的说道:“还有一个人,可以打开!”
“谁”我喜道。
老张没有回答我,又是低头沉思了很长时间,像是在回忆一段很痛苦的经历,又像是在决定是否要告诉我。过了很久,老张才抬起头来,叹了一口气,说道:“算了,也过了几十年了,什么秘密都不再是秘密了,这个人,就是我父亲的大哥!”
“什么?你的父亲不是单传吗?”我吃惊地问道,根据我的调查,苏州“张氏锁行”,到了老张这一代,已经是三代单传,从未听说他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
“这件事情,也是我父亲临去世之前,才告诉我的!”老张慢慢的说着,像是在回忆一件很久之前的事情。
张氏锁行传到老张祖父---张贵吉之一代,已是第十八代。张贵吉一共娶过两位太太。第一位由于难产,很早就去世,只留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老张父亲的大哥---张玉柱。而老张的父亲―张宝柱,是二太太所生,而这位二太太,本是一个寡妇,嫁到张家的时候,还带了一个女儿,是个哑巴。
张玉柱自幼聪明绝顶,尽得父亲真传,十八岁已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深得父亲欢心。而他的那位哑妹,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更难得的是知书达理,对继父和母亲非常的孝顺,也是深得两位老人的欢心。张玉柱和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好。
故事的结果,大家都可以猜到。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都死活不肯接受家里面安排的婚事,逼问之下,两人道出两人的真情。
真情道出,张老爷子先是大惊,继而是大怒,死活不肯同意这门婚事。猜想其原因有二,第一,两人虽无血缘,但毕竟是兄妹,怕传出去有损张家名声,第二,张老爷子虽然喜欢这个养女,但认为毕竟是身有残疾,希望能够给这个宝贝儿子寻找一门门当户对的婚事。
于是张家开始乱成一锅粥,张玉柱拿出新青年自由恋爱的新思想试图说服父亲,而张老爷子则搬出古训,两人吵得一塌糊涂。张玉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就当了兵。几年以后战死在战场上。
哑女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在一个晚上偷偷地割开了自己的手腕,被发现的时候,早已香消玉损。张老爷子在这双重打击下,没有多久就故去了。临去之前,也没有来得及将家传绝学全部传授给自己的二儿子,也就是老张的父亲----张宝柱。
这件事情在张氏家族中一直是忌讳莫深,谁也不愿提起,而老张的父亲直到临去世前才将这件事情讲给了他。
直到几年以前,老张接到一封从台湾寄来给他父亲的信。看到这封信以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大伯当年并没有死,而是随军到了台湾,一去就是四十年。其后不久,大伯从台湾来探亲,就没有再走,而是在当初埋葬哑女的地方搭了一栋小屋,从此就住在那里。
老张讲完,又是沉默许久,而我更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不可否认,虽然这种类似于才子佳人的故事在小说电影中看到过甚多,但是亲自听一个人向你讲述一件真实的故事,感觉是完全不一样。虽然我自认感情不够细腻,但是我完全被这件发生在遥远过去的,真实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感动了。
我不能想象,在数十年前的那个晚上,当那个哑女切开自己手腕,看着自己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流向大地的时候,她的心里面到底会想些什么?据老张讲,她被发现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依旧面目如生,浑身上下没有沾染一丝血污,在她那被切开手腕的手里,紧紧地攥着一张纸,上面题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句。而这两句诗,据说是他们两人在向家里道出真情之前,最后一次在一起时所连的诗句。
我和老张都没有再说什么,过了许久,老张站起身来,收拾了桌上的工具,把盒子递给了我,说道:“好了,不说这些了,明天我带你去见我大伯,如果他肯出手,我相信所有的机关都能够打开。”
五.又一封信
盒子揭开,出乎意料的,只见宽宽大大的盒子里面竟然是空空荡荡,只有一张短笺。
我迅速打开短笺,是祖父的笔迹,唯一和以往不同的,这一封信是用钢笔书写,所以异常工整,只见上面写道:
“小伟:
能够最终看到这封信,说明你已经发现了祖父留在檀木箱夹层中秘密,并且已经成功地打开了红木盒子的第一层,看来,这一切,都是天意。”
什么,红木盒子里面第二层?想到这里,我马上停下看信,伸手抄起桌上的红木盒子。我花了足足有五分钟的时间,把整个盒子的里里外外详细地打量了好几个来回,竟然没有找到任何的机关。只见盒子正反十二面,,包括盒盖的内侧,均是平平整整,连个接缝都没有,根本就不象再有机关的样子。唯一让我能够肯定的是,盒子很浅,浅的和它的高度不成比例。
“怎么?盒子有什么问题?”老张见到我的异动,很是诧异,问道。
“盒子还有夹层!但是我找不到机关”我答道。
“什么?拿给我看看!”
我把盒子递给老张,说道:“我祖父的信中说到,我们打开的,仅仅是盒子的第一层。我再在信里找找,看看可有线索?”
老张接过盒子,开始细细检查,我又拿起祖父的短笺,只见下面写道:
“既然是天意,我也不再阻拦你的继续进行,任何的谜底,都应该最终有人去将它揭开。
但是,在你即将打开盒子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之前,有一番话,我想我必须要提醒你,你知道这些以后,是否需要继续探索下去,由你自己来决定。
这个盒子的打开,将会使一件完全超乎你的思考和知识范畴的秘密揭开,整个事情的诡异性,一直困扰了我六十多年,而我最终我也未能解开谜底。但是我想如今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昌明,已经远非我年轻时调查这件事情的时候可比。所以,你可能较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有一件事情,你必须要答应我,就是在不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这件事情完全解释清楚之前,不要将这件事情公布于众,因为这样可能会引起极大的恐慌。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你需要知道,这也是我所需要提醒你的。就是这件事情的调查,将可能会有极大的凶险,这也就是祖父实际上并不希望你继续进行的原因,但是我知道你自幼就是一个探索心极强的人,所以做与不做,全由你自己作主。
祖父
肖剑南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看完了这封信,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首先,盒子的秘密远在我想象之外,这样大小的盒子之中,竟然有三道机关,而祖父竟然没有丝毫提起开启机关的方法。第一道机关的开启几乎已经让我心力交瘁,我不知道这后两道机关的开启,还将有多少曲折的路要走。其次,祖父在信中没有解释在上一封信中所讲的“烟消云散”指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也算做一道机关的话,那么也就是说,整个盒子至少会有四道机关等待开启,而我们现在所解决的,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第三,也就是最让我最冒冷汗的,就是在这封信里所提到的此事继续探索下去的凶险性,而祖父在信中也没有多写,我更无法估计继续探索下去,将会最终面临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会是生命的代价?
祖父的为人,我十分地了解,他一生言出必果,从不开玩笑,所以既然他信中提到了“凶险”二字,一定所言不虚,而且决不会仅仅是一般的小困难。因为他老人家知道我的职业,我在工作调查中遇到的危险,也绝对不少。他既然在信中提醒我“凶险”二字,就一定不是一般的“凶险”,但是具体究竟会是什么,我一时还没有头绪。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犹豫,并不是想打退堂鼓,只是做我们这一行的对危险的特殊本能,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事情会远远比我想象中的复杂,还要艰难万倍。沉思了半晌,最后我作出决定:无论怎样,我要先把盒子打开,看清里面是什么东西以后,再作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展下去。
想好以后,我抬起头来,只见老张还在细细地审视那个盒子。
“祖父在信中写道,这个盒子一共有三层,应该共有三层锁”我说道:“怎么样,可有什么线索?。”
听到我的话,老张一愣,但是他没有抬起头来,而是伸手推了推老花镜,沉吟了一会儿,他伸手向我指向盒子的内侧底部。说道:“你看看这里。”
我顺着老张手指的方向望去,是盒子内面的底板,仔细看了看,没见有任何异常。我抬起头来,用目光询视老张。
老张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说道:“我发现了两处疑点,第一,整个盒子的厚度我刚才量了一下,是三十五公分,而盒子里面仅有十五公分不到,这就说明盒子肯定有夹层。”
关于这一点,刚才我也注意到了。
“第二点,”老张接着说道:“你再仔细注意一下盒子的底板。”
这一次,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还是什么发现什么也没有,我困惑地向老张摇摇头。
“你对着灯光,换几个不同的角度再看看?”说完,老张将盒子递给我。
我伸手接过盒子,对着灯光不断地变换角度,果然,当盒子分别转到九十度和二百七十度角的时候,在细看之下,才发现盒子的底板确有不同,当转到这两个角度的任一角度时,在左下角处,若隐若现的出现了两道细细的缝隙,几乎用肉眼很难分辨。而这两道细缝,与盒子的两边恰恰构成了一个四边形。
“答案就在这里!”老张说道:“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这里应该有一个类似于刚才我给你讲过的‘隐锁’的暗门装置,所以我们看不到缩孔。”老张说完,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类似于改锥的东西,只是远比改锥小很多,大概只有五公分长段,在两道裂缝的交点处轻巧地一顶,只听得“喀”的一声轻响,那两道裂缝与底边所构成的四边形铁板,啪的一下子弹开了,只见里面漏出三个如梅花形排列的锁孔!
锁孔的外形与盒盖上的锁孔如出一辙,孔隙也如头发丝般粗细,唯一不同的,是锁孔的数量由两个加到了三个,排列的方式很是奇怪。举个例子的话,如果拿一朵梅花来说。三个锁孔的位置正好是在梅花的最上一片花瓣和最下两片花瓣的位置上,每个位置上一个锁孔。
从暗门打开的一瞬间,我就注意到老张的一下子眉头锁了起来,而且我明显地感觉到他陷入了沉思。
“怎么样,张师傅,可以打开吗?”我焦急的问道。
老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刚才你告诉我盒子共有三层,我就突然想到,相传花旗暗锁的全部绝技,就包含有三个境界,“子午鸳鸯芯”、“对顶梅花芯”以及“天地乾坤芯”。而其中第三种技术,也只是传说,并未有人真见过,难道你这个盒子的三层,就包含了三层之所绝技?不过从这第二层锁的结构看,果真是“对顶梅花芯”。
我这时候对什么工艺的锁芯来不及研究,只是关心盒子是否能够打开,于是又问道:“张师傅,是否可以打开?”
听到我又问到这句,老张才突然一下子从沉思中醒转过来,说道:“先父所传授给我的手艺,只到‘子午鸳鸯芯’这种工艺,更高的工艺,先父也没有掌握。所以这第二层,恐怕我也没有什么办法。”
“啊!”我非常的吃惊,我全部的希望都放到老张的身上了,我实在想不出,如果老张也打不开,全国我还能找谁去?
老张看到了我沮丧的神情,劝我道:“不要着急,事情也不是没有办法。”
“如果连您也打不开的话,我也想不到还有什么办法。”我失望地说道。
老张低头沉思了很久,才慢慢的说道:“还有一个人,可以打开!”
“谁”我喜道。
老张没有回答我,又是低头沉思了很长时间,像是在回忆一段很痛苦的经历,又像是在决定是否要告诉我。过了很久,老张才抬起头来,叹了一口气,说道:“算了,也过了几十年了,什么秘密都不再是秘密了,这个人,就是我父亲的大哥!”
“什么?你的父亲不是单传吗?”我吃惊地问道,根据我的调查,苏州“张氏锁行”,到了老张这一代,已经是三代单传,从未听说他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
“这件事情,也是我父亲临去世之前,才告诉我的!”老张慢慢的说着,像是在回忆一件很久之前的事情。
张氏锁行传到老张祖父---张贵吉之一代,已是第十八代。张贵吉一共娶过两位太太。第一位由于难产,很早就去世,只留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老张父亲的大哥---张玉柱。而老张的父亲―张宝柱,是二太太所生,而这位二太太,本是一个寡妇,嫁到张家的时候,还带了一个女儿,是个哑巴,名叫倩儿。
张玉柱自幼聪明绝顶,尽得父亲真传,十八岁已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深得父亲欢心。而倩儿虽有残疾,也是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更难得的是知书达理,对继父和母亲非常的孝顺,也是深得两位老人的欢心。张玉柱和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好。
故事的结果,大家都可以猜到。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都死活不肯接受家里面安排的婚事,逼问之下,两人道出两人的真情。
真情道出,张老爷子先是大惊,继而是大怒,死活不肯同意这门婚事。猜想其原因有二,第一,两人虽无血缘,但毕竟是兄妹,怕传出去有损张家名声,第二,张老爷子虽然喜欢这个养女,但认为毕竟是身有残疾,希望能够给这个宝贝儿子寻找一门门当户对的婚事。
于是张家开始乱成一锅粥,张玉柱拿出新青年自由恋爱的新思想试图说服父亲,而张老爷子则搬出古训,两人吵得一塌糊涂。张玉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就当了兵。几年以后战死在战场上。
倩儿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在一个晚上偷偷地割开了自己的手腕,被发现的时候,早已香消玉损。张老爷子在这双重打击下,没有多久就故去了。临去之前,也没有来得及将家传绝学全部传授给自己的二儿子,也就是老张的父亲----张宝柱。
这件事情在张氏家族中一直是忌讳莫深,谁也不愿提起,而老张的父亲直到临去世前才将这件事情讲给了他。
直到几年以前,老张接到一封从台湾寄来给他父亲的信。看到这封信以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大伯当年并没有死,而是随军到了台湾,一去就是四十年。其后不久,大伯从台湾来探亲,就没有再走,而是在当初埋葬哑女的地方搭了一栋小屋,从此就住在那里。
老张讲完,又是沉默许久,而我更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不可否认,虽然这种类似于才子佳人的故事在小说电影中看到过甚多,但是亲自听一个人向你讲述一件真实的故事,感觉是完全不一样。虽然我自认感情不够细腻,但是我完全被这件发生在遥远过去的,真实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感动了。
我不能想象,在数十年前的那个晚上,当倩儿切开自己手腕,看着自己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流向大地的时候,她的心里面到底会想些什么?据老张讲,她被发现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依旧面目如生,浑身上下没有沾染一丝血污,在她那被切开手腕的手里,紧紧地攥着一张纸,上面题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句。而这两句诗,据说是他们两人在向家里道出真情之前,最后一次在一起时所连的诗句。
我和老张都没有再说什么,过了许久,老张站起身来,收拾了桌上的工具,把盒子递给了我,说道:“好了,不说这些了,明天我带你去见我大伯,如果他肯出手,我相信所有的机关都能够打开。”
六.西山之行
当晚回到宾馆,我分别给赵颖和高阳去了一个电话,电话中我把事情的进展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当然也包括祖父信中所提到的“凶险”。他们听了之后,也是一惊。我提出了我的解决方式,就是先把盒子打开,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他们也都和我的意见一致,但嘱咐我千万小心,尤其赵颖特别叮咛,盒子打开以后,无论发现了什么,一定要第一时间回到北京再作打算,千万不可擅作主张,我知道这是出于对我的关心,所以在电话里一再保证。
挂了电话以后,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晚上发生的事情使我的大脑皮层兴奋异常。赵颖常说我是狼心狗肺,即使看那些她感动地会流泪的情感电影,我也是如同嚼蜡,毫无兴趣。说实话,我对那些动不动就男欢女爱、生离死别,甚至哭天抹泪的故事毫无兴趣。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今天晚上,我的那根并不敏锐的感情神经,还是被老张那其实并不精彩的叙述感动了,真实的故事的震撼力远远不一样。我很想见一见故事中的男主角,老张的大伯,究竟会是怎样一个人。
另外,祖父信中的提醒,也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我虽然没有办法猜想到他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是我隐隐地嗅到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应该远远出乎我的意料。
苏州城外太湖之上,岛屿众多,其中有一座西山岛,盛产水果。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岛上所出产的水果直接食用,并不好吃,但奇怪的是,这种水果一旦做成果脯,却香甜无比,远非其他水果可比。所以苏州果铺,也算一大特产,是苏州除苏绣以外的几大支柱型产业之一。几年前市政府特意拨出专款,填湖修建了一条通往西山岛的公路,也是方便岛上水果运输之用。
而老张的大伯从台湾回国以后,就一直住在这座小岛之上,因为按照倩儿母亲的要求,倩儿死后,就葬在这座岛上。
第二天早上,我包了一辆出租车和老张一起来到了西山岛。由于岛上果林遍布,车子无法开过去,于是我付了车费,又留下了司机的电话,以方便回程。然后和老张一起,向岛的后山走去。
翻过一座小山,前面是一片很大的桃林,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花香馥郁,薰人欲醉。我们在桃林中穿行,就在刚刚穿出桃林的时候,我注意到在桃林的尽头,有一座修葺整齐的坟。
“倩儿就是埋在这里。”老张指着那座坟对我说。
我走到坟前,只见整个坟修葺十分整齐,也清理的异常干净,坟前立着一块石碑,下放着一束桃花。不同于一般的墓碑,刻着“***之墓,生于**年,卒于**年”之类,着上面题着一首诗:
勘尽三春燕子长
姑苏城外桃花庄
四十三年颜面改
才度香灵伴我床
墓碑的右下角刻着:张门桑氏埋香之冢,没有落款,也没有生卒年月。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是倩儿死时手里握着的,是先父偷偷藏下,我前几年在先父的遗物中找到,交给了我大伯。”老张指着墓碑上的字说道。
那么根据诗意,诗的后两句,应该是张玉柱从台湾回来以后补上去的。
一首写了四十多年的诗!
并非出自于有所求而故意奉承,而确是心有所感,当下我在桃林采了大把桃花摆在了坟前,并且在坟前鞠了三个躬。
鞠躬之时,我听到身后有人轻轻的“咦”了一声,我没有回身,依旧是恭恭敬敬地把躬鞠完,转过身来,只见一个清瘦而矍铄的老人站在我的后方,老张走上前去,叫了一声:“大伯。”
这一定就是故事的男主角―张玉柱了,只见他大约有七十几岁的样子,头发已经花白,一身浆洗得很干净的白衣,眉目间尽显沧桑之色。
听到老张的问候,老人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然后转过头来,上下打量了我一番,说道:“你是?”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刚从北京过来,有一件事情希望大伯能够帮忙。”老张解释道。
我连忙走上前去,说道:“请老人家原谅我的冒失,刚刚经过墓前,我看到了碑上所题诗文,心有所感,所以可能有所冒犯。”
老人看了看我,然后又转过头对着倩儿的墓,沉默了许久,说道:“跟我来吧。”
当下我和老张跟在老人后面,来到了他的住所。坐下以后,我将盒子的事情向老人讲述了一遍,然后从包里取出盒子递给他。
老人看到盒子,先是一愣,然后把盒子放在桌上静静的看了很久,随后打开了盒子的第一层,仔细的检查了老张打开的暗门,最后又关上了盒盖,陷入了沉思。我和老张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生怕老人的嘴里说出一个不字。
过了大约了一刻钟的工夫,老人才喃喃地自言自语地说道“果真有一个这样的盒子!”
我没有敢插嘴,老张问道:“大伯,您可有开启的方法?”
听到这句话,老人醒过神来,抬头看了看老张,转过头对我说道:“先父曾经向我提过这个盒子,我也一直以为只是祖上传说的故事,没想到今天真的见到了!”
我和老张对视了一眼,老张也是一愣,然后冲我摇摇头,表示他不知道这件事情。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老人缓缓地说道:“苏州张氏的锁技,向来是传男不传女,即使是这样,但凡制锁绝技,也是非长子不传。”
原来这种封建的传徒制度,张家也无出其右。我抬头看了看老张,只见老张缓缓的点了点头表示肯定,怪不得老张打不开盒子的第二层。
老人看着盒子,伸手抚摸良久:“在我年满十八岁的那一天,拜过了祖宗牌位,先父开始正式向我传授张氏的制锁绝技。在教授之前,父亲向我讲述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关系到张氏锁行的由来。”
接着,老人缓缓地道出了一件故事:
自古以来,制锁技术向来以高丽国居首。虽然以我当时中华天国无论是在经济、军事还有文学方面,都可称独步寰宇,但是在制锁方面却要更多仰赖于高丽,想是不屑于在这种小事上多费周章之故。其时中土的制锁技术,大半传自于高丽,而高丽国几百年来更是能人辈出,不多涌现出在制锁方面的能工巧匠。
到了宣宗年间(朝鲜宣宗,公元1567年即位,所以故事中所说的制锁高人,应该出现在该年代之后),出现了一位高人,其名已不可考,使得高丽的制锁的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此人在制锁方面有三大贡献:
首先是在锁具的加工精度方面,(类似于今日在制造业所讲的分子加工,原子加工,美国IBM公司在1991年第一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用数个Xe原子,排列成IBM三个文字,首先将人类的加工精度引到了原子这个水平)其时的制锁工艺虽可称巧夺天工,却也由于加工精度不够,但凡结构复杂的锁,往往尺寸巨大,甚为笨重。而在锁技中最为复杂的,莫过于花旗暗锁,由于是暗锁,尺寸就不宜过大,所以当时的暗锁制造工艺大受限制,多以这位高人的发明,无疑成为制所行业的福音。
其次是在暗锁的制锁工艺方面。当时的制锁工艺,在暗锁方面,只到达子午鸳鸯芯的工艺,而对顶梅花芯也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由于加工精度不够,所以当时制造出来的对顶梅花芯的锁具,尺寸异常巨大,根本无法作为暗锁。由于加工精度的改良,此人不仅将对顶梅花芯工艺的锁尺寸大大缩小,而且还发明出一种更为精巧,结构更为复杂,当然,安全性也更高的暗锁工艺------天地乾坤芯,传说此种工艺是在锁芯中还套有锁芯,一共三层,没有钥匙,如果不是受过专门训练的话,根本无法开启。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心中升起疑问,制作如此复杂的暗锁究竟会有什么用?暗锁是用来锁类似于柜子,盒子之类的东西,盗贼只要用外力劈开不就可以了吗?难道仅仅是对于所讲高超工艺的一种炫耀?我没有敢插嘴,只听得老人继续讲道:
“此人的第三点贡献,就是在类似于今日所讲的自毁装置方面。”听到这里,我不禁一愣,一下子想起祖父在第一封信里所提的“烟消云散”,难道指的就是这一点?
老人接着说道:
当时最高级的暗锁,是专门用在一种特殊的盒子上,而这种盒子的特殊用途,就是用来存放极为机密的文件,诸如遗嘱,情报等等,自然需要极为安全的暗锁。然而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想要偷盗的人,总有办法将盒子打开,最不济的就是直接将盒子劈开。
针对这一点,此人挖空心思,结合了他在加工精度方面的手段,最后制作出一种精巧的刀具,佐以弹簧等机关,安放在盒子之中,一旦盒子受到巨大外力的打击,刀具就会自己启动,将盒内所放文件全部绞碎,让盗贼无迹可寻,内中所藏秘密,也就永远不会泄漏出去。
听到这里,我不禁冒出了一身冷汗。在来的路上我还曾有想过,若是这次再不能将此盒打开,我就要想办法撬开了,以我的好奇心之强,能忍到现在,已是着实的不易。若不是有祖父信中的叮嘱,我恐怕早就这么干了。
现在只有心中暗自庆幸幸亏没有这么做,才没有使祖父的秘密被最终销毁,可谓好险。
现在我基本可以断定,这个盒子一定就是出自此高人之手,果不其然,只见老人用手指了指这个盒子,说道:
这个盒子,如果我没有猜错,就是出自此匠人之手。据传说,此人做出如此三项发明之后,正逢日本进犯高丽,高丽大将李舜臣将军在大韩海峡击败进犯日寇,举国欢庆。于是此人集合当时最高的制锁技术,穷其全部精力,制作出一对当世无双的暗锁宝盒,并请当时高丽国著名的雕刻匠人,在盒顶雕上了李舜臣将军在大韩海峡之战中的著名的两场战斗作为纪念,做好之后,就将此盒敬献给了高丽皇宫。
而这两个盒子的制作,可谓巧夺天工,其中集合了当时在暗锁制造方面的最高水平,盒子共分三层,第一层是子午鸳鸯芯,第二层是对顶梅花芯,而第三层,就是天地乾坤芯。而其中最为精巧的,就算是在盒中第三层,装有复杂的机关及刀具,任何外力试图强开第三层,都会触发机关,启动刀具装置,将其中所藏之物绞得粉碎。
听到这里,更证实了我心中的猜测,更是暗自庆幸,只听的老人继续说道:
高丽国一向崇尚制锁高手,皇上得到这两件贡物,更是龙颜大悦,视为珍宝,并对此人大加封赏。此事很快传遍朝野,而这两件宝物,甚至连中土也有所耳闻。
那一年皇太极攻打宁远未遂,知道中华天国,以当时满清之力,无法撼动,于是领兵远征高丽,而这一次,高丽国大败。于是高丽开始向金人称臣(当时还不叫满清),年年纳贡。这第一年的贡物里,皇太极就指名要这一对盒子。于是高丽只好将这一对宝物送至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
为了向金人展示宝盒之用法,这位制锁高人,也是随队前往。当时连年战乱,百姓流连失所,盛京的街上也到处是流浪的孤儿。这人在临去之时,收养了两个孤儿,一个姓张,一个姓谭,并带到了朝鲜收为徒弟,传授他们制锁之法。
许多年之后,这两位孤儿长大成人,手艺也已学成,不愿继续留在高丽,于是回到了中国,分别在苏州和北京各开了一间锁行,就是后人所说的“南张北谭”。而这位姓张的孤儿,就是我的先祖。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天资的原因,这二人都未学到“天地乾坤芯”的绝技。
讲到这里,我看了看老张,只见老张也是一脸诧异的表情,看来这件事情也是第一次听说,很可能老张的父亲也未曾得知此事。
老人用手抚了抚盒子,说道:“自从这一对宝盒入了清宫以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不想今日在这里遇到,也算是天意。”
我这是实在是忍不住了,问道:“老人家,那么这个盒子,是否可以打开呢?”
老人又是将盒子抚摸了良久,才说道:“这第二层,我想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第三层,不好说,只能打开来再看。你们稍坐片刻。”
说罢,老人转身进了里屋,片刻,提着一个工具箱走了出来,看来老人家这些年在台湾,收益并没有丢。老人从箱子中取出几件型型怪怪的工具,老张赶忙过去打下手。
我也插不上手,只好在旁边干坐着。老人家一边开锁,一边向老张讲述其中技术和开启的法门,而老张则不停地恍然大悟地夸张地点着头,看来在老人家的心里,所谓的传男不传女,非长子不传绝技的老皇历,早就给废了。
老人的技术果然是出神入化,大概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随着“喀拉”的一声轻响,第二层盒盖“啪”的一声弹了起来。我抢步上前,只见第二层盒盖底下,赫然是一摞书信!
未完待续---正在连载中
来到加拿大以后,由于时间比较空闲,于是构思了一个故事,自认为还比较精彩。以下是整个故事的提纲,欢迎各位朋友的板砖,也欢迎各位朋友帮助我构思更巧妙的情节,我先在这里谢谢了。(版权声明:需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perryjing@hotmail.com)
《天眼》
第一章 祖父留下的神秘遗物
第二章 红木盒子的秘密
第三章 奉天惊天大案 ,
第四章 皇太极头骨之谜
第五章 督师祠堂
第六章 娘子关保卫战
第七章 关外筑城
第八章 宁远糜兵
第九章 京师勤王
第十章 督师之死
第十一章 皇太极之死
第十二章 尾声
第一章 祖父留下的神秘遗物
一.两个字的怪遗嘱
这是一个诡异之极的故事,故事的开始,要从我祖父去世开始说起:
祖父去世的时候,是九十七岁高龄,在去世之前他的身体一直非常结实。如果不是突然患了急性脑血栓,所有人都相信他绝对可以活过一百岁。
在他去世之前最后一次清醒过来的时候,他对我说了一句话,也是他这一生最后的一句话,说是一句话,但是实际上只有两个字。当时他身边有我、公安局的刑侦研究所的郑所长,还有年轻警员赵颖,所以我相信,祖父的遗言我绝对没有听错!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明白祖父留下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祖父最后留下的是“壳子”这两个字!
当时祖父在病床上已经昏迷了整整三天,醒来的时候是已经第三天的下午,除了我以外,来探望祖父的他的老部下----郑所长,和他的手下---赵颖也在病房里,所以听到他的遗言的一共有三个人。
当时祖父睁开眼睛,看见了我们三个人,试图坐起身,但是没有成功,我把他扶起来,并且在他的背后垫高了枕头。他握住了我的手,费力地张开嘴,试图对我说什么,但是努力了半天,只是发出了几声啊啊的声音。
郑所长和赵颖也围在了床前,试图让我祖父不要着急,慢慢的讲。祖父喘了一会儿,终于说出了两个字,当时我听到的这两个字是“壳子”,我感觉到很奇怪,转过头和郑所长和赵颖对视了一眼,很明显,他们也没有听明白祖父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急切地等待着祖父继续说下去,因为单凭这两个字,我们谁都不知道祖父要告诉我们什么,而且我们也都知道,这很可能是他老人家最后的遗言了。但是这时候,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赵颖马上找来了医生,医生和护士推来了吸痰器,进行处理,处理完以后,祖父异常的疲倦,就沉沉地睡去。我们一直等着祖父再醒过来,把他没有说完的话说完,然而他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在祖父去世以后办丧事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他最后留下的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到了几乎所有的可能性,但是都是难以自圆其说,最终都被自己推翻了。
葬礼之后,我给郑所长打了个电话,通知他祖父生前曾经交代过,死后把他所有的书籍和刑侦资料都移交给他,电话里郑所长告诉我他会派赵颖来帮助我清理祖父的遗物。最后我和郑所长又谈起了那天祖父留下的遗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看来我没有听错,祖父最后的话是“壳子”两个字,但是,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当天下午,赵颖来到了我祖父的老宅,在接下来几天的清理过程中,我和赵颖一直在探讨着着祖父临终前到底要告诉我什么,但是一无所获。
在这里,我可能需要交代一下祖父生前的情况:
我祖父是中国著名的刑侦专家,20年代曾留学英国苏格兰场。30年代在沈阳就已经很有名气,解放以后,一直在公安部作刑侦工作,直至退休。
而赵颖是两年以前从警校刑侦专业毕业分配到公安部刑侦研究所,从工作伊始,就被派来作为祖父的助手,协助祖父整理祖父一生的刑侦案例和资料。祖父在退休以后到去世的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出过这个房子。退休以后,除了兼任公安部刑侦顾问以外,就开始根据自己以前的刑侦经历和资料,撰写一本《中国刑侦案例及侦破方法分析》的书。所以从祖父去世前的两年,每周会有两个半天的时间,赵颖会在祖父的家里协助祖父的工作。
二.“壳子”的秘密
之后整整三天的时间,我们一直在清理祖父留下来的遗物,清理和分类的工作非常的繁琐。除了祖父的日用品以外,大概有上千本藏书,绝大多数是世界各国的刑侦方面的专著,有很多是原文版的,另外还有全世界最著名的侦探小说集,包括英文原版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以及阿加莎和爱伦坡的作品。手写的资料就更加难以整理,因为祖父的习惯还是用毛笔,草书,十个字里面我们认不出三四个,而且资料非常的多。
第三天的下午,我和赵颖坐在一楼客厅的地上,面对着清理出来的所有的文件资料和书籍,在这三天的整理过程中,我们翻遍了整栋房子的每一个角落,从顶层的阁楼到一楼的客厅,留意了所有的物品的外壳,包括工具箱,雕塑等装饰品,在它们的外壳上没有发现一点点线索,所有的东西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没有发现任何可以打开的机关。
“看来你祖父的遗言会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赵颖说道。
我给赵颖到打开一瓶可乐,问道:“我们再回忆一遍,祖父的临终遗言是否是‘壳子’这两个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应该没有问题,我可以打电话再向郑所长确认一下,他当时也在场,顺便让他安排一下明天派车来运东西。”赵颖说道。
“算了,还是别问了,我已经问过了,你还是让他明天派车过来吧,对了,别忘了明天多带点纸盒子过来装这些零散资料。”
我说完这句话,突然发现赵颖有什么不对劲,她睁大了眼睛死死地盯住了我。“你怎么了?”他的表情让我有点害怕,像突然傻了一样。
“什么,你刚才说什么?”赵颖突然一下子提高了音量,吓得我一口水呛在了嗓子里。
“别一惊一炸的好不好,吓我一大跳”我一边擦身上的水一边说道:“我说你不用问了,我问过了。”
“不是这句。”
“不是这句,我说让你们明天带点纸盒子过来装资料。”
“对了,是盒子”赵颖一下子跳起来,踢翻了一堆资料:“没错,是盒子!”
我连忙蹲下来收拾“什么是盒子,你在说什么呀?”赵颖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说你爷爷的遗言是‘盒子’而不是‘壳子’。”
“什么?‘壳---子---’,‘盒---子---’,对呀,我怎么没想到??!”
我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一下子拉起赵颖的手:“对,我们没有注意所有的盒子。”
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对整栋房子又进行了一次大搜索,收集了屋子里面所有的能够称之为盒子的东西,包括各种纸盒、木盒以及塑料和铁盒,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我们在顶层阁楼的壁橱最底层,还发现了一个硕大无比的檀木箱子,因为箱子的大小和壁橱的底层的空间几乎一样大,而且颜色和壁橱的木色一致,所以在前几天的整理过程中,我们都忽略了这一点,已为它是壁橱的一部分。
所有的盒子,大大小小一共十五个,在我们详细的检查之后,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和线索,看来所有的秘密都可能在这个檀木箱子里面了。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木箱,黑色,是那种过去家里面放衣服的那种方方正正的黑色木箱。出生在70年代的人大多数都家里都曾经有这种东西。但是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木箱要比我所见过的那些大许多,长度和高度大概有一米左右,宽将有半米多。木箱的顶盖和箱体是用那种纯铜的,做工非常精美的合页连接。由于年代的久远,色泽已经变得很暗淡。箱盖上上了一把铜锁,很像是几十年前流行的那种长方形的铜锁,但细看又不太一样,它的做工要比常见的铜锁精细得多,而且结合部异常的紧密。
我们找遍了屋子所有的地方,没有发现配套的钥匙,甚至更奇怪的是,我找这把钥匙的时候才注意到,整栋房子里面,竟没有发现任何一把钥匙。
我试着拧了拧铜锁,非常的结实:“怎么办,撬开?”我用目光询问赵颖。
三.发现新线索
我从储藏室里找来了工具箱,试图寻找一些工具撬开箱子,但是被赵颖拦住了。她俯身从工具箱里拿出了一截铁丝,开始非常熟练的用铁丝拨弄檀木箱子上面的铜锁,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赵颖居然也是一个开锁高手。
“你不用奇怪,这个技术,还是你祖父传授给我的。”赵颖看到我的表情,解释道。
我祖父有这门绝技我是知道的,很小的时候,家里放粮票和户口本的抽屉唯一的一把钥匙被我玩丢了以后,祖父曾经用一截铁丝,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就打开了抽屉的锁。我曾经数次央求祖父交给我这门绝技,都被他的一句话;“这不是小孩子能学的”,给打发回来了。所以后来我也没有再敢提出这个要求,而且关于这件事情,祖父也再没有提起过,甚至祖父是如何习得这门绝技的,我也不知道。没想到,祖父居然把这门绝技传授了给赵颖。
在接下来赵颖的转述中,我了解到了我祖父是如何习得这门绝技:
祖父在30年代初在沈阳做刑警的时候,曾经侦破过一起全市保险柜连续被盗案,抓获了一个大盗,是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此人在1个月之内连续作案6起,被盗的都是各日本公司的保险柜,所盗钱财数目惊人,而且此人作案的手法非常高明,门窗和保险柜都没有被撬过的痕迹,而且每次走的时候又都将门窗保和险柜都锁上,所以案发以后可能好几天才被发现,现场已经被严重破坏,也无法有效地提取到指纹。我祖父也曾经怀疑到是监守自盗,但是当第三起同样的案件发生以后,他确认这是外盗而不是内盗,而且是一个高手。”
在审讯的时候那个人供出,此人是祖传的开锁绝技。作案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母亲的了重病,需要到国外治病,要大量的钱。但是这个人最终也没有供出他偷的那些钱藏在那里。
出于同情,我祖父还替他探望过他的母亲,并且给他请了律师,但是因为案子犯得太大,而且他死活都不肯供出所盗之钱放在哪里,最后被判了死刑。出于一种内疚,我祖父在他临刑前的半年里,经常去监室看他,当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受日本领事之托,套出藏宝的秘密。慢慢的,他们成了朋友,我祖父向他请教了各种作案的反侦察手段,有时候有破案的难题还找他一起协商。最后此人把一身的绝技都传授给我祖父。这个人为了感激我祖父探望他的母亲,并且花钱为他请律师,临刑前把藏宝的秘密告诉了我祖父,但是有两个条件:一是不能把这笔钱还给日本人,二是用这笔钱帮她照看他的母亲,给他母亲治病,剩下的,全部归我祖父所有。我祖父遵守了诺言,取出钱以后,把这笔钱全部送给了他的母亲和小妹妹,并把他们送到了国外治病,后来有一个插曲,那个小妹妹,最终成为了我的祖母。
我没有想到祖父和祖母之间有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祖父是一个高大、威严,不苟言笑的人,也很少向我们讲述他自己的事情,所以,对于祖父的生平,我所知甚少。
赵颖的技术,自然和我祖父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她用了将近三十分钟,才把锁打开。在这段时间里,他向我讲述了,关于这门绝技的一些基本理论。
其实开锁的理论并不难,最基本的两项技巧是对丝和旋转,绝大部分的锁都是结构上大同小异,真正复杂和精巧的锁并不多,锁芯里面的锁柱是开锁的关键,只要先对锁芯加上旋转的力量,用工具依次推住每一个锁柱,在它脱离分合的一霎那加上旋转力量,这个锁柱就打开了,难就难在一般复杂的缩少则七八根锁柱,多则十几根几十根,开的时候就象要用两只手同时抓住七八只满地乱跑的小鸡,功夫不到自然会手忙脚乱,所以真正开锁的技巧不是教你怎么开锁,而是一些练习的法门,让你能够在开锁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
所以练习开锁的功夫是先练习一些配套的功夫,就象小偷练习从水里用两指夹肥皂一样,然后从两根锁柱的锁开始,练熟了以后,再练习配套的功夫,再加到3根锁柱。锁技,是从两柱开始,最高可达二十四柱,练到二十四柱,普通锁已经没有什么打不开的了。这时候就要练鸳鸯芯,然后梅花芯,最后是乾坤芯。但是据赵颖讲,他没有得到我祖父的真传,所以只有八柱的功力。
四.一生的日记
在赵颖开箱子的这段时间里,我和赵颖都已经是完全相信,祖父临终所说的“盒子”,就应该在这个大木箱子里面。但是我一直在琢磨着另外一个问题,因为以我们正常人的概念,“盒子”的尺寸,应该远远小于这个超大的木箱,那么在剩余的空间里,祖父究竟留下了其他什么东西?另外,在祖父所说的盒子里面,究竟放了什么东西?但是这两个题目显然对我来讲是太难了。对我来讲,虽然我是长孙,但是对祖父的一生我几乎是一无所知。我对于祖父的了解,还远远赶不上他的同事和部下。
但是我们都相信,在这个箱子里面,一定埋藏着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对于一个历经三朝,而且又是做这样一种传奇职业的人来说,应该会留下无数的故事。
箱子一打开,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8摞,每摞十到十五本,一共是一百零八本日记。第一摞的第一本上用毛笔写着:“民国十四年七月至民国十五年二月”,最后一摞的第一本上写着:“一九七二年3月至一九七三年1月”。这应该是我祖父一生的日记。
我打开了第一本日记,日记是用蝇头小楷写的,只见扉页上写着:
“民国十四年七月初六,获奉天警备队录取通知,兴奋莫名,余自幼之梦想终以实现。自即日起余将竭尽所能,兴利于民,尽警察之本分。购日记薄若干,以记录余未来一生之所学所为。
肖剑南于民国十四年七月初六”
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我祖父出生于公元1905年,那时候应该是20岁。日记的后面记录的就是祖父在警备厅工作的工作日记了,基本上是刑侦方面的事情,也间或记录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比如郊游以后的感想,以及一些时政的评论等等,不过这些就是用文言文来写的,姘四骈六的,看起来很累,我记得祖父对我讲过,他曾经念过私塾。
我一本一本的翻看下去,果然在民国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930年3月到12月的日记,详细地记录了当时沈阳的连环日本工厂保险柜被盗案,情况基本上和赵颖转述的差不多。
在我祖父留下的这一百零八本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一生所侦破过的全部案件,而许多案件的精彩程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在这里我可以简要摘录一段:
这是发生在六十年代东北某导弹秘密研发基地的一个导弹资料被窃案:
当时位于东北某山区的秘密导弹研究基地的一位导弹专家的办公室被盗,丢失物品中最重要的是一份导弹弹道的计算资料,写在一本记事本中被撕走。此案迅速惊动中央,被定性为严重的军事机密泄露事件,怀疑对象直指苏联间谍,周总理亲自下达指示,迅速封锁全部边境出入口,限时7天破案。
三天的严密侦察以后,案情一无进展,而且毫无头绪。不得已,第四天,经过公安部的批示,用专机把祖父从南方农村牛棚里接回(当时祖父正在被下放农村),协助侦破此案。
祖父驱散所有其他办案人员的干扰,独自一个人用了两天的时间在案发现场进行侦察,第三天的早上,宣布案子破了。答案说出来的时候,所有的办案人员都不相信这个结果。
做案的是研究所旁边村子里的一个小孩儿,因为吃不饱肚子,翻墙到研究所想偷点值钱东西变卖来买点吃的东西,他偷走了一些闹钟之类的小东西,临走的时候由于内急,于是从本子上撕走了几页纸来上厕所。
当天下午,小偷被抓获,几页资料也在附近的树林里找到。结案的时候,祖父向办案人员讲述了整个刑侦过程。
头一天半,祖父也是没有找到任何头绪,第二天的晚上,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包括苏联间谍这样先入为主的概念以后,他注意到一个细节,记事本中的导弹计算资料一共写了十几页纸,为什么只是撕走了其中五页,而且不是头也不是尾。
他苦思一夜不得其解,清晨祖父起身上厕所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案子因此而告破。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之中,我和赵颖都沉静在这些精彩绝伦的故事之中,谁都没有发现,我们忽略了两点问题,对了,第一个问题就是箱子里没有任何的盒子,连那种放戒指大小的盒子都没有一个,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我祖父一生的日记中有一段时间是断档,是缺少了从民国20年到民国23年的日记,这一点非常奇怪,因为连六十年代我祖父蹲牛棚的日记后来都补上了,但是独独这段时间,是一段空白!
这一下子又打乱了我们原来所有的估计。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上可以确认,祖父的遗言讲的是“盒子”这两个字,因为从各种角度分析,是“壳子”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能够找到的盒子,全部没有任何重要性可言,更别谈什么秘密了。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我们简单地吃了点东西以后,开始了又一次的对整栋房子的“大清剿”,根据赵颖的刑侦经验,再加上我从各种寻宝电影里面所受到的启发,我们几乎是一尺一尺的帮整栋房子翻了一个遍,就差掘地三尺了。
我们检查了所有的墙壁、家具以及房屋的顶篷,没有发现任何的夹层,并且在整栋房子的所有角落都没有发现任何可能会有机关的痕迹。
那么,难道,祖父所说的“盒子”,根本不在这栋房子里面,又或者,根本从来就不存在这样一个盒子?而祖父所指的,是另外一层意思?
五.一封五年前的来信
郑所长在第二天派车把祖父留下的资料运走,我也算办完了祖父生前交代的事情。其后我又留在祖父留下的老宅里逗留了几天,试图再发现什么新的线索,但是依旧一无所获。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被祖父最后留下的这奇怪的遗言所困扰着,我找了几个不错的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是均没有结果。
上班以后,我变得很忙,由于一周没有上班,工作积压如山。我所工作的报社是一个专门以各种小道消息为信息来源的小报纸,所以我们这些记者的绝大部分工作是根据自己的线人所提供的各种小道消息,明察暗访,发掘后面隐藏的故事,然后进行发表。
虽然报是小报,但是由于人们喜欢窥察隐私以及猎奇的心理,所以我们的发行量还是不错。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直非常注意调查取证这个环节,所以虽然信息来源是小道消息,但是往往刊登出来的故事,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详细调查过,不同于一般媒体上的小道消息。
由于一个星期没有上班,我手上的工作全部是由我的助手―高阳替我处理,高阳交接完工作以后,我也约略地把这一周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包括祖父留下的遗言。
由于工作的原因,高阳和我一样,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分析和调查的能力,当然,这也是我们用来谋生的技巧。高阳已经和我合作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彼此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希望高阳能够提供我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思路,但是高阳也没有想出什么所以然来。
生活又渐渐地又恢复了以往的样子,由于年轻,虽然工作很忙,每天下班以后我依旧有无穷的精力去享受年轻的生活,每天下班以后,便和许多朋友四处玩耍,卡拉OK、泡吧、打台球,上网打游戏。
一个朋友看中了祖父的留在东四的这座老宅,非要要把他的摄影工作室搬过来,这小子高中的时候和我在一个学校,上学的时候不务正业,每天拿个破海鸥相机东拍西拍,哭着喊着这辈子要做个名摄影师,最后弄得大学都没考上。但是没想到几年以后,这家伙还真在全国的摄影展上获了奖,后来开了个摄影工作室,生意红红火火。
跟家里人商量了以后,考虑到这栋老宅祖父去世以后一直空着,而且这个朋友提出的租金很有吸引力,就租给了他。
出租之前,那个朋友派人和我一起我把老宅又收拾了一遍,留下了他们需要做摄影道具用的一些古旧家具以后,我们把其他东西卖的卖,扔的扔,剩下暂时没什么用又舍不得扔的东西,都统统搬到了阁楼里。
我只带走了祖父和祖母的供桌和骨灰盒,祖父去世以后,我一直在给祖父寻找一块好的墓地,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很合适的位置。
祖母去世得很早,每次问起祖父关于祖母的事情,所得到的答案都是沉默,所以关于我祖母,我只是在祖母的供桌上见过她的照片,那是一张不知是多久以前的已经发黄了的黑白照片,祖母当时只有大概二十岁左右的年纪,穿一身学生服,站在伦敦滑铁卢大桥下面,照片上的祖母非常的年轻、清纯。祖母的骨灰一直被祖父供在他的卧室里,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发现祖父坐在祖母的照片前,一坐就是半天的时间。祖父去世以后,我准备找好墓地以后,把他们安葬在一起。供桌和祖父母的两个骨灰盒被取回以后,被供在我家的客厅里。
日子依旧平淡而又不乏精彩的一天天地度过,这段时间我和赵颖的关系发展迅速,经常是下班后我们一起吃晚饭,看电影,然后在很晚的街上散步送她回家。
爱情往往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走向你的身边,而当你突然发现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陷在一种极度的身心俱醉的狂喜之中。两个的人的日子,时间会变得飞快,在那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全部身心的体会这种每个人都曾经或将要品尝的味道。
初恋的滋味是美好的,在这段时间,我们也曾经提到过几次祖父神秘的遗言,但是那种由于神秘的谜题没有解开所带来的焦急很快被我们初恋的幸福感所冲淡了。我们都在全心地陶醉于一种全新的欣喜之中,祖父的神秘遗言也逐渐象以前遇到过的很多无法解开的事情一样,逐渐被我们淡忘,要不是那一天,我突然接到了我那个做摄影的朋友打来的电话。
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三,和赵颖一起回家和我家人吃过晚饭以后,我们去看一场演出,演出非常的精彩,正在我看到精彩处,手机响了,由于现场非常安静,所以我马上把那个电话拒掉了。不一会儿,电话又响了起来,我又拒掉。没想到对方见我不接,居然契而不舍地一口气打了好几遍,最后我烦了,索性把手机关掉。
散场的时候我打开手机,想看看这个讨厌的家伙到底是谁。手机开机以后,我接到了一条短信息:
“肖伟,你他妈的怎么不接我电话?有急事,速回电话。-----老三”
老三就是我那个开影楼的朋友,我把电话拨回去。
“老三,什么事?”
“你丫刚才怎么不接我电话,没干什么好事吧?”电话那头,老三不怀好意地笑着。
“去你妈的,我看电影呢,快说,什么急事?”
“你丫准没干什么好事,泡妞呢吧?你丫赶紧过来一趟,我找你有事。”
“什么事,快说,我忙着呢?”我还要送赵颖回家,那有闲工夫去他那里。
电话那头,老三明显收起了玩笑“你最好还是赶紧过来一趟,确实有点急事。”
“你丫别老吞吞吐吐好不好,有话快说,有屁快放。”赵颖走过来拉住我的手:“谁呀?”
“开影楼的那个老三”
老三在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我不知道怎么跟你说,我这有你的一封信。”
“我的信?谁给我写的?”我觉得很奇怪,老三现在租的是我祖父的老宅,而这个地址,没有任何我的朋友知道,更不可能给我把信寄到这里,况且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接到过信了,现在这年月,除了发电子邮件,谁还写信?
“。。。。。。”电话那头,老三一阵沉默。
“你丫到底怎么了?快说话呀,我没工夫和你贫淡,快说!”我有点烦了。
“信是你爷爷写的!”
我突然感到脊背发凉。
半个小时以后,我坐在了老三的办公室里。通过老三的叙述,我知道了这封信的来历:
老三把影楼搬过来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生意一下子又红火了很多。我祖父的老宅是一个很有中国古典情调的建筑,所以在他所拍摄的婚纱套系中,增加了许多中国传统式的婚纱拍摄,非常受欢迎。这种照片的道具,需要很多老式的旧家具。今天晚上的最后一对夫妇的照片的背景需要一个老式的檀木箱子,摄影师突然想起阁楼上就有一个,于是叫伙计去搬下来。搬运的时候,伙计一时失手,箱子从楼上摔下来摔得粉碎,清理的时候,伙计在箱子的残片中,找到了这封信。
我从老三的办公桌上拿起了信,只见封面上用毛笔写着:
“肖伟亲启
祖父 肖剑南”
这时候,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涌向我的心头,我抬头和赵颖对视了一下,我相信,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里都突然想起了祖父临终前留下的那句奇怪的遗言。
我打开信,信是用毛笔写的,厚厚的一沓,我迅速翻到最后一页,落款时间是1995年12月7日,也就是说,这封信是祖父在五年以前写给我的。
“小伟: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相信祖父应该已经不在你身边了。
由于你父亲早逝,我一直对你非常疼爱,但是有两件事情,我从来就没有答应过你,祖父是有苦衷的,但是,现在祖父已经不在了,所有的事情你都应该知道了。
第一件事情是关于你祖母的死,第二件是从小你就希望和爷爷学习开锁的诀窍,以及刑侦方面的知识,希望有一天可以做警察,但是我从来没有答应过你。
现在,该是你知道真相的时候:
六十多年以前,祖父在沈阳做刑警,曾经破获了一个绑票案,抓获了一个杀人如麻的大土匪,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一封信,恐吓我如果3天之内不放人,就要杀光我全家。当时,我没有在意,因为做我这个行业的,这种信会经常收到。但是第三天的晚上,我和你祖母的家里被一把火烧得精光,你祖母也失踪了,那时候我和你祖母才刚刚结婚一年,所幸的是,你父亲在事前被一个同事抱走去玩耍,才幸免于难。很快,我接到了第二封信,通知我你的祖母在他们手里,限我在十日之内交出他们的老大,否则就会撕票。我没有办法,就算有办法,也不能够放走那个杀人如麻的土匪,于是在五天以后,我带人抄到了土匪的老巢,打死了里面所有的土匪,但是匪首却逃脱了,而且,我也没有找到你祖母的任何消息。
其后,我一直在寻找你祖母的消息。不久之后,东北被日本人占领,由于我一直没有找到你祖母的消息,所以我在伪满政府里面又工作了3年的时间,直到3年以后,我终于抓到了这个土匪,但是你祖母已经被他们在三年前就杀害了。我亲手毙了此人,并且发誓,从此以后,决不会再让肖家的后人,再做警察。所以你明白,祖父为什么一直没有告诉你事实的真相。
事情办完以后,我决定离开伪满政府,回到老家北京,但是,在我临走之前,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从那时到今天这许多年以来,我曾经数度希望把这件事情长埋于地下,但是每次在最后关头,我又犹豫。自从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到今天为止,已经有足足超过六十年的时间。在这超过六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犹豫是否要把这件事情永远地隐瞒下去。我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这件事情的公诸于众,会引起多么大的恐慌,另外,在这件事情里面,也隐瞒了祖父曾经不太光彩的一段经历,虽然我有我的原因,但是,我仍旧不能原谅自己。
这一年以来,我自觉身体越来越差,如果再不作好安排,恐怕这个秘密就真的要随我长埋于地下了,但是我依旧没有决定,是否应该把这件事情,告诉你。所以,我给你写了这封信,并且把它放在了箱子的夹层里面,我相信,如果上天希望你知道这件事情,我想,有一天,你会发现的。
还记得你小时候很喜欢和爷爷玩捉迷藏吗?那么,最后再和爷爷玩一次捉迷藏吧,祖父的秘密就藏在这栋老宅里面,你自己去找,但是记住,有一天你找到以后,千万不能够试图用任何外力打开这个秘密,否则,一切就会烟消云散。切记!
祖父
肖剑南
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七日”
六.祖父留下的神秘遗物
毫无疑问,我深深地被祖父的整封信震动了,虽然如果让我用两个字来概括我的祖父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传奇”这两个字。但是,我远远没有想到祖父在信中所提及的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更没想到自幼就对我来说非常神秘的祖母,竟有这样一段故事。
而让我更感震撼的是,对于祖父这样一个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他隐瞒了六十多年,而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如此怪异的方法才使我有可能会接触到的秘密,究竟会是什么。
在祖父的信中,他毫不讳言的对我讲述了在伪满政府工作过的经历,而且他一生忌讳甚深的关于祖母之死的秘密,也毫无隐瞒地告诉了我,那么,还会有什么迷藏会留在这栋将近一百年前修建的古宅里,等待着我去发觉呢?
几乎在看完信的同时,我就立刻把这封信的内容和祖父最终那个奇怪的遗言联系在一起,并且,我隐隐约约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说,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和漏洞在里面,但是这个漏洞究竟是什么,在我的头脑里仅仅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我一时不能把头脑里的这个想法连贯起来。我非常确认的是,我一定是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论如何难以集中精神,想到这一点究竟是什么?
可能是由于我看完信以后,陷在这种强大的震撼之中,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话,赵颖用手拉了拉我,问道:“你怎么了?”
我把祖父的信递给赵颖,她接过来以后,快速地翻看了一遍,当她再抬起头来的时候,我从她脸上看到的表情,我相信一定是跟我刚才一样。
“现在有理由相信,你祖父在临终前所对你讲的,一定是和这件事有关!”赵颖说道。
“这一点,我现在也十分的确认。”
“喂喂喂,我说你们两个小夫妻两个,在打什么哑谜,让我这儿听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三坐不住了。
我简略地把祖父临终遗言的事情以及祖父这封信里的大致内容对老三讲了一遍,当然,我隐去了关于祖母之死以及祖父在伪满政府工作的事情,只是大致向他讲了一下祖父最后交代的要我找出的秘密。
“这样看来,你爷爷讲的秘密,应该就在这栋房子里面,看来你有必要再好好检查一遍了。”
老三说道。
“是这样。对了,老三,你能不能最近把影楼停几天,我可能要用几天的时间再仔细把这栋房子搜索一遍,说不得要掘地三尺了?”
“。。。。。。。。”老三的脸上明显露除了为难的表情。
对于这一点,我也是非常理解,老三是个生意人,无故让他歇业几天,换谁也不干。而且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脑子里面除了掘地三尺以外,对于重新搜索,一点信心也没有,而且,就算是掘地三尺,我也轻易下不了这个决心,俗话说:土木之工,不可擅动。
祖父刚去世的那段时间,我和赵颖可以说把这栋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都仔仔细细地搜查过,赵颖是做刑侦出身,如果说这种搜索工作是我独立完成的,我还有理由相信我可能有遗漏之处,但是对于赵颖,我没有办法不相信她的搜索能力。
“等一等”,还没等老三回答,赵颖打断了我们。“依我看,停业也不一定是什么好办法,我隐隐约约感觉你祖父所说的秘密,一定和他临终前所讲的盒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人在临终之前,头脑里所想的,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另外,又根据这封信的内容,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的设想,你祖父信中所说的秘密,就一定是藏在这个盒子里”
“没错,这一点我也想到了,你接着说下去。”我对赵颖的分析能力一向是大为钦佩。
“并且,我们在前一段收拾房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寻找你祖父遗言的秘密,确切地讲,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这个盒子。可以说,我们已经把这栋房子进行了仔细的搜索,我可以相信,我们除了掘地三尺以外,应该是没有任何漏洞的。所以,现在,秘密的存在,有两种可能。”赵颖分析道。
赵颖的想法非常的合理,于是我问道:“那么这两种可能会是什么?”
“这第一种可能,就是要掘地三尺,因为在这栋老房之中,除了地下以外,我已经想不到有任何地方,有可能会藏着隐藏着这个秘密的的盒子。我们可以再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搜索过程之中,可有什么漏洞?”
“至少在我所能想到的范围之内,是绝对没有的。”我回答道。
“对,我也认为是这样。所以,这第二个可能,我们就完全可以大胆的设想,这个神秘的盒子,完全就可能不在这栋房子之中,又或者,我们的搜索方向,根本就是错误的。”
“你等一等!”赵颖说到这里,我突然打断了她。因为听到她刚才这番话以后,我刚才头脑里所想到的那一点非常重要的,或者是说非常奇怪的事情,突然一下子清晰了很多,但是还是不能够足以清楚到我可以抓住它的地步。只觉有个模糊的影子摇来晃去,隐隐约约的始
终瞧不清楚,似乎要追忆一件往事,又象是突然新发现了什么,恨不得从脑中伸出一只手
来,将那影子抓住,放在眼前,细细的瞧个明白。
我想了一会,不得要领,却又舍不得放下不想,双手抓头,甚是苦恼,向赵颖说道:“我想到了一件极要紧的事儿,却不知是什么。你知道么?”很多时候一个人想问题的时候会思路混杂,有如乱丝,不得要领,自己也理不清头绪,需要询问旁人帮助回想,况且此事赵颖一直在参与,她的聪明才智,又远远在我之上。
赵颖说道:“是不是与这个盒子有关系呢?”
“是啊。”我回答道。
赵颖又问道:“那么你脑中是否有什么概念可以描述出来?”
“我只是隐隐约约地突然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不对劲,甚至可以说非常的奇怪,但是究竟是什么事情,并且奇怪在哪里,又说不上来。”
“你是什么时候感觉到这件事情的?”赵颖问道。
“就在刚才,具体说是在看完我祖父的信以后,听到你刚才的那番话以后,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答道。
“那么,这件事情就来源于你祖父的信,以及我刚才所说的话。我刚才所讲的是说我们的搜索方向可能根本不对,除了这个以外,答案就一定在你祖父的信中!”
“是了,没错,就在信中,我想到了,没错,秘密就在这里!”我一拍大腿,跳了起来,一把把赵颖抱在怀里原地转了一个圈儿。由于老三还在这里,放下她来的时候,赵颖羞得满脸通红。
是了,我早就该想到的。在我祖父去世以后,在我和赵颖整理祖父的遗物,想到了祖父最后的临终遗言是“盒子”而不是“壳子”以后,我们就一直在这栋老宅里寻找所有的盒子,以及所有与盒子样子相仿的物品。但是在这所有的盒子里面,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关于这一点,不仅仅我没有想到,赵颖也没有想到,而且我相信,换成是任何一个人,都绝对不会想到这一点,甚至都绝不可能往这方面去想!
如果不是看到了祖父的这封信,我也一定不会想到这一点!
自从我记事起,祖母就不在了,祖母的灵位一直是供在祖父的房间里。供桌上一共供着两件东西,一是祖母的一幅画像,我曾经问过祖父,这幅画是祖父的一位好友的太太,根据记忆画的。而另外一件,就是一个包袱,据祖父讲,里面包着的,是祖母的骨灰盒。从我记事开始,已经供了至少二十几年。
祖父去世以后,祖父的骨灰盒也供在了这张供桌上,直到老宅出租,我把他们请回了父母家里。
而奇怪的事情就在这里:
在祖父的信中提到,祖母被绑架以后,一直没有任何消息。直到三年以后抓到匪首,才得知祖母已经于三年前被杀害。其后祖父一直没有搜寻到祖母的遗体,并且,在祖母失踪之时,房屋已被烧为灰烬,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那么换句话说,祖父一直没有找到祖母的遗骸,也就是根本不可能会存在祖母的骨灰!而且,祖父根本没有任何祖母的遗物,所以,就算是衣冠冢,也绝对没有可能!那么,所谓的祖母的骨灰盒里,究竟装着的是什么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全都忽略的地方,就是-------祖母的骨灰盒!
而祖父所留下的全部秘密,以及祖父临终前所留下的最后两个字----“盒子”,也一定就是所谓的祖母的骨灰盒!
第二章 红木盒子的秘密
一. 祖母的骨灰盒
当下我将所有发现讲给两人以后,我和赵颖没有停留,匆匆向老三告别之后,就打车再回到我家里,老三没忘了送出门的时候叮嘱了我一句:“有什么新发现别忘了告诉哥们一声。”
半个小时以后,我和赵颖回到了我在小西天的家。祖母的骨灰盒自我记事起,就一直是包在一块黑布的包袱里面,供在祖父的卧室里。而这个包袱,祖父从来没有打开过,我们这些做小辈的,没有祖父的许可,自是也不会私自将其打开。而这次把供桌搬回自己的家,也没有谁曾经打开过这个包袱。所以,在我家里,在这几十年中,除我祖父以外,没有任何人曾经见过这个“骨灰盒”的庐山真面目。
包袱打开之后,只见里面所包裹着的,确实是一个如骨灰盒般大小的木盒,乍一看,从它的尺寸、木色,很像我们常见的骨灰盒,但是稍微仔细观察,却可以发现大有不同。
这是一个做工异常精美,甚至是可以说巧夺天工盒子,所用的木质是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异常昂贵的红木。凭我的肉眼观察,它的长度大概有三十五到四十公分,宽度和高度都有三十公分左右。由于年代的久远,木色已经变为一种深沉的暗红色,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一种圆润的光泽,让人不自觉地感到一种古意。
整个盒子,除底面以外,均雕刻有不同内容的浮雕图像,花鸟鱼虫、兽像、人像均有,尤其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盒子顶面雕有一幅将军出征图,线条浑厚纯朴,其中城池、人物、马匹俱是栩栩如生,甚至将军、士兵的胡须,都是一根一根的雕刻上去,只是人物的服饰煞是怪异,至少在我开来,并不是民国、清朝、乃至明朝的装束。
盒盖与顶盖的接缝处,正好是整个盒子的三分之二的高度。而整个盒子的锁,就在接缝处以下一寸处。锁是一副暗锁,然而最奇怪的,是锁的结构。这并非是我们见过的那种普通的暗锁。首先不同一般的,是这幅锁有两个锁眼(当然,如果可以称其为锁眼的话),其次,更不同一般的是,这两个锁孔,完全不同一般暗锁的锁孔,这个锁的锁孔,怎么说呢,仅仅是两条细如发丝的缝隙。
整个包袱里面,除这个盒子以外,并无钥匙,我试着打开盒盖,发现盒子是上着锁的,如果没有钥匙的话,无法打开,看来,这一点,也应该是我祖父留给我的“捉迷藏”中的一部分。
我用目光询问赵颖,赵颖很聪明,她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但是出乎我意料的,她摇了摇头:“不用看我,这个盒子上面的锁,我无法打开!”
“为什么?”我很惊异,赵颖的开锁技巧,我亲眼见过。
“你应该也注意到了,这把锁上面的锁孔,只有头发丝般粗细,很难有什么工具,能够伸得进去,而且我之前从未见过有两个锁孔的暗锁,我相信,做成这样奇怪的锁,锁芯部分的结构,也必然是复杂之极,我想除非是你祖父在世,否则很难打开。”
对于赵颖的回答,我失望至极,并非是对赵颖的失望,而是那种明明答案就在手上,却无法揭示的失望。此时,我已经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认,祖父在信中所言的事情,一定是藏在这个盒子里面,然而,看来我首先需要克服的,是如何把这个盒子打开!这时,我忽然想起祖父在信中的最后一句话:
“记住,有一天你找到以后,千万不能够试图用任何外力打开这个秘密,否则,一切就会烟消云散。切记!”
看来,祖父在信中早有说明,这个秘密,远远不象我刚才所想,仅仅找到这个盒子,一切答案便随之揭晓。然而,想到这一点的同时,另外一个疑团却又在我心中升起!
那便是我祖父在信中所指的“烟消云散”,究竟是什么意思?当然,看到这句话的人,很容易便想起所谓的自毁装置,这在我看信的时候也曾经想到过。然而见到这个箱子的时候,我便立刻排除了这种可能。首先,这个盒子很可能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不可能有如此高科技的手段藏于其中,其次,就算是其后装入进去的,一般的自毁装置均为爆炸装置,那岂不连我也会受伤?
我将心中的疑团讲给赵颖,赵颖道:“关于这一点,我和你的意见一致,当然,有一种可能,你祖父仅仅是和你开了一个玩笑,只是不希望你不动脑子而轻易将此盒砸开。但是,这种事情,我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我同意,并且,单从这个盒子的做工来看,仅仅这个盒子,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董,轻易砸开岂不可惜,我们还是要尽量寻找高手协助,把这个盒子打开。”我说道。
“这样吧,明天我可以试着约一下公安部特聘的开锁专家,明天下班前我会给你电话。”
“这样也好。”我回答道。
那天晚上送走赵颖以后,我久久无法入睡,我本身就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的人,而眼前所遇到的,又是一件有如此神秘感的事情。可以讲,在某种程度上,我在这一天所经历的事情之怪异,抵得上我这二十多年的经历。
由于睡不着觉,于是我又翻出祖父留下的日记,从第一本开始一本一本的查下去,希望能够找寻一些线索,但是一直翻到最后一页,并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事情。严格意义上来讲,祖父留下的这些笔记,并不能够称为日记,仅仅可以说是一生的刑侦工作记录而已。
我一直闹到快天亮才勉强睡着,睡着以后我做了很多梦,都是关于那个盒子的,我梦到了盒子打开以后的多种方案,盒子里面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有梦到是黄金的,珠宝的,藏宝图的,最荒谬的是梦到盒子里面装的是满满一盒子一分钱硬币,我和赵颖怎么数也数不清楚,正当我们数的手都快抽筋儿的时候,闹钟响了。
早上到单位以后,依旧是头昏脑胀。我把昨天的事情约略向高阳讲了一遍,并且让他帮我寻找一个开锁高手,因为我知道高阳手里的线人五花八门,什么奇人异士都有。
高阳也一直对这件事情很有兴趣,听到有新的进展以后也是异常兴奋,答应我说没问题,一个星期以后听他的好消息。
由于那天上午我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办,所以和高阳交待了这件事情以后,我就跑到会议室去补觉。正睡到迷迷糊糊的时候,我手机响了,我看了看表,十一点半。接起电话,是赵颖,她通知我说她已经帮我约好了开锁专家,晚上八点钟,我们在公安部的大楼碰面。
二.开锁专家的话
整整一个下午,我一直是心神不宁,不时地看表。困扰了我多日的秘密很可能就会在今天晚上揭开,使我不能不激动。我很难想象,如我祖父这样一位历经三朝,一生又是从事这样一种传奇职业的老人,他隐瞒了六十多年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好不容易熬到六点半下班,草草地在公司吃了一顿加班餐,然后匆匆回家取了那个红木盒子,八点钟,我按时赶到了公安部,赵颖已经早早地在那里等我了。
公安部特聘的开锁专家刘工,就住在德胜门外西后街胡同。这一带我很熟,解放前是北京三教九流聚集之地,离西后街胡同不到500米,有一个著名的小市口,所谓“小市民”这三个字的出处,就来源于此地的居民。
在路上赵颖粗略的给我讲了一下刘工的情况:刘工祖居此地,其家族一直是老北京比较出名的锁匠世家,刘工本人毕业于北京市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制锁二厂,目前是该厂的总工程师,因为专业突出,五年前被公安部特聘为开锁专家。
我们按地址找到刘工的家,开门的是刘工的爱人,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很是热情。刘工看起来年龄不到五十岁,微微有些谢顶,人很是随和,眉目之间透着一股书卷气。
简单地寒暄了几句,刘工开门见山地说道:“赵颖下午在电话里基本上把情况向我讲了一下,我也和厂里的几个老锁匠沟通了沟通,这样吧,我先看一看盒子。”
我从包里取出那个红木盒子递给刘工。刘工先是前后左右地打量了一下,然后把盒子放在桌上,仔细地观察了锁眼的情况以后,从工具箱里取出了两根其薄如纸的钢条,大概有两毫米宽,十几公分长,钢条的前端有类似于一般钥匙上的那种锯齿结构。
刘工拿着这两把奇怪的钥匙,对我们说道:“这两件工具,是今天下午才做出来,上午接到赵颖的电话以后,和赵颖一样,我对这种锁也是感到非常的惊奇,到目前为止我入行已有将近二十年,如果再加上自幼从先父那里耳目渲染的经历,差不多有三四十年。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很从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锁。下午我也和厂里的老锁匠张老沟通过,根据赵颖的叙述,以这幅锁的外观以及锁眼的排列方式来看,很像失传已久的子午鸳鸯芯制锁工艺,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即使是鸳鸯芯工艺的暗锁,也从未听说过有如此细小的锁孔。所以如果不着做这种特殊工具的话,连锁芯都伸不进去,更别谈开锁了。”
我从刘工手里接过这两把特殊的钥匙看了看,果然是又薄又韧,用手弯了弯,几乎无法弯动。我把这两把钥匙还给刘工,问道:“可有打开的把握?”这时候我所关心的,自然不是锁的构造,而是是否可以打开盒子。然而对于刘工这种毕生与各种锁具打交道之人,见了此种毕生难逢的怪锁,便有如酒徒见佳酿、老饕闻肉香,难免多聊几句。
刘工又仔细观察了一下整个暗锁的结构,说道:“从这幅锁的外部结构来看,其内部构造亦必是极其复杂,我并没有把握一定可以将之打开,不过,我可以试一试。”
十分钟以后,刘工放下手里的工具,摇了摇头。
“怎么样?”我焦急地问道。
“不出张老所料,这个锁以我们厂现在的工艺,是打不开的,非常抱歉。”
我和赵颖都是极度的失望。我们对视了一眼,赵颖问道:“那么目前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打开这把锁?”
刘工接过老伴儿递过来的毛巾,擦了擦手,回答道:“虽然是打不开,但是现在我基本可以确认,这把锁的工艺,确实是失传已久的子午鸳鸯芯工艺。对于这种极度精密的纯机械锁,现在已经完全失传,主要因为制作工艺实在太复杂,虽然说从安全角度上来讲,几乎是可以和目前的电子锁相媲美,但是因为成本实在是太高,所以从销售的角度来讲,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到目前为止,这种工艺几乎已经失传了。听先父讲过,在解放前,许多富商的保险柜是用这种或者类似的工艺制作,一把锁要卖到几千块大洋。不过虽说是失传已久的工艺,不过要想打开它,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那么有什么方法?”我喜道。
“目前看有三个办法可以打开它。”刘工答道。“第一,当然是找到钥匙,不过这个肯定是不可行的了,如果你们能够找到钥匙,也就不会来找我了是不是?”刘工笑道。
“那么第二个方法呢?”我心道,你这不是废话吗?
“第二个方案,就是由我们厂的研发科来解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一些高科技手段,做出钥匙,不过要是通过厂里进行正规的研发,是需要一笔庞大的费用,而且是否可以通过厂里的科研立项,还要看研究这种工艺是否值得,所以很可能即使有钱,厂里也不见得会同意,当然了,除非这笔费用可以使厂里产生足够的利润又另当别论。”
“那么您估计这笔费用大概要多少呢?”赵颖问道。
“少说也要几十万这个级别,所以我不建议用这种方式,不过我可以用业余时间借用厂里的设备,自己独立搞这样研发,这样对你们来讲,就没有费用的问题,因为我也确实对这种工艺很有兴趣。不过这样的话,时间就可能会很长。如果是由厂里来搞的话,我估计一两个月就可以了,如果是我自己来的话,少说要一年的时间。”
“那么您说说第三种方案?”赵颖问道。
“另外还有一种方案,就是找到这两类人中间的任何一类,都有很大的可能打开这把锁。”刘工说道。
“哪两类人?”我问道。
“第一类人,就是盗窃高手,解放前的盗窃高手,除了精通各种盗术以外,也必是精通各种开锁的锁术,不过能打开这种锁的,必是身怀至少高于二十柱绝技的高手,而这种高手,在全国也不会有几个,而且我想,这样的人,文革的时候可能就早已绝迹了。”
刘工所讲的所谓二十柱的“柱”,我不得不解释一下。所谓“柱”,便类似当今围棋段位所讲的“段”,是判别一个盗窃高手开锁功夫高低的准绳。关于这一点,我是从赵颖的转述中得知的。我祖父在传授赵颖开锁技巧的同时,也给赵颖讲述了一些关于锁术术语的来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而在这三百六十行之外的邪行-----盗窃这个行当里,也曾是高人辈出。而这些高人所掌握的绝技,最主要的就是所谓的“锁术”和“扒(音爬)术”,其中“扒术”所指的,是偷窃的技巧;而“锁术”所指的便是不用钥匙开锁的技巧。
在我们今天来看,当时的开锁和扒窃技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拿“扒术”来说,在掌握了许多艰苦的基本攻以外,不但要心细、胆大、眼明、手快,而更主要的还是要巧妙地转移人家的注意力。要想练成一个扒窃高手绝不是简单的事,是要经过一系列艰苦复杂的专门训练才可以达到的。就如我们今日的钢琴演奏训练,要经过诸如拜厄、车尔尼599、849、299、718,740、肖邦练习曲等等一系列专业教材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钢琴演奏比较高的境界。
“扒术”的训练,要从指力开始练起,指力有三关:“碎碳”;“碎栗”;“碎石”;也就是说要凭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的力量,要能够捏碎木炭,核桃之类的坚果,甚至是石头(当然,这仅仅是传说,并没有人真正地见过)。
这三个境界练到了,就要进行准确性的练习:“悬铃”,即悬空挂一块极其光滑的圆石或者是肥皂(当然是发明了肥皂以后),两侧分别挂一个铜铃,要练到快速取走圆石而铃铛不响。铃铛的距离会随着技巧的加深而逐渐越来越近,最后近到和两指再加上圆石的宽度相仿。
练习到这个境界,才会进行我们常说的“沸水取物”训练,也就是开水夹肥皂。以上的种种训练都是所谓的“死”训练,因为扒手们在真正的偷窃过程中所面对的,是在不断活动的,而且有感觉的人。
所以“扒术”的最高级训练,是用一个木头人来进行的。这个木头人全身的关节,和活人一样,是活动的,木头人挂在半空,穿着和常人一样的衣服,身上绑上一枚铜铃,伸手在木头人的衣服各个口袋内取出物品,而铃铛不会因晃动而出声,这便是所谓的“一铃”。真正的高手,是要从“一铃”最高可练到“七十二铃”,也就是说最高境界要在木头人身上绑上七十二个铜铃。这种神乎其技,对于“扒术”来讲,已经是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据传说,只有在前清乾隆年间,杭州扒手的大龙头,贾三曾经达到过七十二铃。即使是当时名满京城的清末民初的京城大盗“侠飞”,据传也只练到四十八铃而已。
而“锁术”的训练,虽然是同样的艰苦,但是却没有像“扒术”这么多名目。根据锁芯里锁柱的多少,配合特殊的训练工具,再加以配套的练习法门,从“一柱”开始,最高可练到“二十四柱”,到了这种境界,普通的锁,已经没有什么开不了的了。然后是针对三种工艺极其复杂类型的特制锁“子午鸳鸯芯”、“对顶梅花芯”以及“天地乾坤芯”的特殊训练。据我祖父讲,这三种类型的锁,一种比一种工艺更加复杂,而据传说,只是在前清康熙年间,曾经有一位高手,可以不用钥匙打开这种最复杂的“天地乾坤芯”,而这位高手,却不是一位盗窃高手,而是一位锁匠。
很显然,时间发展到今日,“锁术”已是大大的没落了。根据刘工所讲,祖父留下来的这个红木盒子上的锁,仅仅就是属于“子午鸳鸯芯”类似的工艺,连公安部的开锁专家,都无法打开。
“而第二类人,就是解放前的制锁高手。”刘工接着说道:“所谓‘制锁必能开锁’,虽然锁匠开锁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盗窃高手的,因为他们毕竟只是以制锁而不是以盗窃为职业,然而但以他们的开锁技术,我想打开这把锁应该没有问题。据先父讲,制锁的匠人,自古以来,便有‘南张北谭’的说法。所谓‘南张’指的是苏州的张家,世袭制锁。而‘北谭’指的是北京的谭家,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谭家在清朝雍正或者是道光年间,由北京迁到了东北沈阳,但是从清末就没落了,到目前已经没有什么消息。我家就是北谭的一个分支,由于是异姓,没有得到真传,而且先父又一直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并没有传授给我什么绝技。我后来考上大学,主修机械,最后又做回了老本行,可能也是天意吧。如果你们有机会到苏州的话,可以打听一下‘南张’的后人,如果能找到的话。我认为这是目前来讲最可行的方法。”
当下我们详细向刘工问起了如何才能寻找到苏州张家的后人,但是刘工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线索,只是告诉我们,苏州的张家在解放前在苏州所开的“张氏锁行”当时在江南名气颇大,可以从这里下手。
辞别了刘工以后,我和赵颖商量道:“从目前看,今天虽然没有能够开开这个盒子,但是也是不虚此行,至少我们找到了点线索。你看能否通过公安系统的关系,打探一下苏州张家的情况,我再利用我和高阳手里的线人,查询一下是否还有其他解放前的制锁高手还在世。”赵颖欣然同意。
三.盒子的来历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和赵颖以及高阳三个人开始分头寻找线索。开影楼的老三打电话过来问事情进展得怎么样了,我把大致情况跟他讲了一遍,老三也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非要过来看看这个盒子长得什么样子。看过盒子以后,老三建议我找个懂古董的人看看,如果能够查出盒子的出处,说不定对打开它很有帮助。
我一想不错,于是问老三是否有这方面的路子。老三没有上过大学,高中毕业以后一直是在社会上混着,所以路子很野。第二天,老三给了我一个电话,说是他大哥的一个朋友,叫瘸三,在潘家园一带混得很开,专门做倒古董的生意。
通了一个电话以后,我和赵颖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见到了这个古董贩子。之所以叫上赵颖,除了我们的特殊关系以外,还有一个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赵颖是一个警察,她在警校的时候曾经是警校的散打亚军,寻常五六个大汉都不是她对手。潘家园一带鱼龙混杂,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而且我非常确认的就是,这个盒子绝对是价格不菲,我一个人去,会很不安全。
在仔细地看过了祖父留下的盒子之后,古董贩子说他也看不出这个盒子的来历,但是单从盒子上所镶的宝石来看,这个盒子的价值至少应该不低于二十万,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可以见一见他师父。我再一次向他重申说这个盒子我不卖,他说没关系,买卖不成仁义在,他们做这行的,经验比什么都重要,这个盒子他看不出来,如果他师父能够看出个来龙去脉来,教给他,比挣几万块钱一点不差。我见此人挺豪爽,而且又有赵颖这个警察在旁保护,也不担心出事,于是跟他来到了他师父的家里。
潘家园旧货市场旁边是一大片平房居民区,胡同密密麻麻的像蜘蛛网,这里面住着很多从全国各地过来倒卖和收购旧货和古董的人的。瘸三在前面一瘸一拐地带路,一边不时地和操着各种不同的南腔北调口音的人打着招呼。转过几条胡同以后,最后我们在一个老式的四合院里见到了瘸三的师父。这是一个已经七十多岁的干瘦的老人,我们进来的时候,老人正躺在院子的躺椅上闭目养神。
说明了来意,我取出了盒子递给老人。老人接过盒子以后,用放大镜前后左右看了足足有二十分钟,然后闭上眼睛沉思了很久。我和赵颖都焦急地在旁边等待着。
终于,老人说话了:“这样的盒子,我也是平生第一次见到。”
“可有什么线索?”我在旁边焦急地问道。
老人又沉吟了一会儿,说道:“虽然我也说不出此盒的具体典故,但是从上面所雕刻的花纹,我可以断定,此盒出自于高丽匠人之手。”
“高丽?”听了老人的叙述之后,我很惊讶。虽然在刚刚见到这个盒子的时候,我也觉得上面雕刻着的人物的服装有点怪异,但是根本从未想到竟会是高丽人。
“此外,根据盒子上面所刻的图像,我可以判断出这个盒子制作于丰臣秀吉攻打高丽之后的那段时间。”老人说道。
“为什么?”我问道。
“上面所刻的将军出征图,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应该就是著名的高丽大将李舜臣击败丰臣秀吉的著名一仗-------大韩海峡之战。另外,这里还有一个线索,”老人指向盒盖上面的一处,“图里面的士兵,有的手里面拿着的,是火绳枪,这应该是缴获丰臣秀吉所带领的日本部队所配备的的武器,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日本部队,配备的就是火绳枪。”
我们顺着老人手指的地方看去,过不其然,有一些士兵的手里除刀剑以外,还拿着类似于十八世纪毛瑟枪那样的火绳枪。
关于高丽的这段历史,我略有了解:
在暂时让日本各交战的封建领主休战的织田信长被暗杀后,丰臣秀吉于1590年上台当权。丰臣秀吉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削弱日本西部那些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在这种国内形势一触即发的情况下,他把视线转向国外,断定进攻中国会带来在国内求得和平解决所需要的出路。丰臣秀吉请求高丽协助攻打中国,遭到拒绝,于是他便命令他的部将于1592年进犯高丽。丰臣秀吉的部队所配备着就是图上所刻的高丽兵队当时所不熟悉的火绳枪。所以在两周时间里便打到汉城。
他们曾尝试进犯高丽的谷仓全罗道,结果却在晋州遇到由金时敏将军率领的人民的强有力抵抗。于是他们便转向汉城。宣祖和王子们逃到北方各道,呼吁明朝皇帝协助抗击进犯日军。其时日本将领内部发生争吵,而高丽李舜臣将军则在大韩海峡指挥了一连串战果辉煌的战斗,击沉了许多日本军舰。
其后,随着明朝军队的到来,日本不得不同明韩联军作战。由于李舜臣将军控制了海面,日本的供应线和授军都被切断,处境狼狈。南方各道组织起来的高丽义勇军以游击战术袭扰他们,而疾病和营养不良又给日军造成兵员损失。在此情况下,明朝将军与日方举行和谈。这时日军已丧失斗志,开始退却,在退却过程又遭到农民义勇军和僧侣军的狙击。和谈拖延了5年时间,却毫无结果。丰臣秀吉于公元1597年再度派兵侵犯高丽。这次入侵范围仅为庆尚道以及全罗道的部分地区,因为入侵军遭到义勇军的袭扰。日军退却,随后丰臣秀吉死去,迫使他的军队撤回。李舜臣将军试图趁日军撤退粉碎它,却在一次海战高潮中被流弹击中而牺牲。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但是却对高丽、明代中国和日本均有重大影响。
而当时高丽名将李舜臣所指挥的著名战役----大韩海峡之战,就是发生在公元1592年。也就是说,这个盒子的历史,应该不超过四百年。
辞别了老人之后,瘸三把我们送出胡同口,临走的时候塞给我一张名片,说是如果以后有什么古董,尽管找他,如果想卖的话,他会给个好价钱。
虽然知道了盒子的来历,但是对于打开盒子并没有什么帮助。朝鲜虽然不远,但是毕竟是外国,所以看来从盒子来历这一点下手,暂时是走不通的。
四.苏州之行
接下来的几天,我、赵颖和高阳分头行动,由高阳通过我们的线人,打听张氏后人的下落;我和赵颖则分别负责在北图以及公安部的计算机系统里查询有关的记录。
高阳打听小道消息的功力果真是望尘莫及,在我和赵颖都还没有查到半点头绪的时候,他的线人已经查了很重要的线索。那时候我和赵颖还分别在北京图书馆和公安部计算机系统的浩如烟海的资料堆里查询关于苏州“张氏锁行”的资料。
根据高阳线人的所提供的消息,苏州“张氏锁行”是在五七年公私合营以后,被合并到苏州市仪器仪表厂,而当时张家唯一的传人----张宝柱,也留在了该厂。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我马上给赵颖打了个电话,而赵颖则开始利用在公安系统的关系,迅速联系到了她的一个在苏州市公安局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第三天,我们拿到了张氏后人的第一手资料。
根据赵颖同学发来的传真,张宝柱在五七年公私合营时,已经五十五岁,五年以后,也就是在一九六二年退休,由唯一个儿子张德祥进厂顶替,张宝柱于一九八零年去世,其子张德祥在三年以前下岗,下岗后在寒山寺市场摆了一个修锁配钥匙的摊位。此外,传真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有一份张德祥的详细地址。
资料搞到手以后,我们足足兴奋了半天,然而马上想到的是一件麻烦事,我和高阳当时正在跟踪采访一个关于北京吸毒人群的案子,而赵颖则在破获一起杀人案,没有一个人有几天的时间能脱得开身,去一趟苏州。
我找到社长,试图向她请两天假,但是被恶狠狠地拒绝了,临走还被指着鼻子数落了一顿,告诉我下一期的刊物的重头戏就是我和高阳的这篇跟踪访问,要是搞不好,小心我的饭碗,弄得我很没趣。我知道我们的社长是有名的“刀子嘴,豆腐心”,平常对我们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这几天刚交的男朋友又吹了,难免虚火上升。一个三十五岁的女人,又离了婚,遇到这种事心情不好也可以理解,何况我们的刊物这里其销售量一直不是很理想。
一时又走不了,于是我试着按照传真上的地址给张德祥发了一份特快专递(由于没有电话),也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在信中我详细讲述了找他的原因,以及那个红木盒子上面暗锁的情况,希望他能帮忙,当然,在信中我忘不了把对他们家族曾经的辉煌以及我对他们家族如滔滔江水般的敬仰着实的吹嘘了一番。
第二个星期,我和高阳的专访如期刊登,果然不出所料,反响强烈。刊物发出的第二天,老处女社长亲自把我叫到了她的办公室,出乎我意料,她并没有夸奖我们的工作成绩,而是开门见山地问我,上周找她请假到底有什么事?我并没有瞒她,把这些天遇到的事情以及为什么要去苏州告诉了她。
社长没有说话,只是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请柬递给我,说道:“我就知道你小子心里有事。”我心的话说,你当时又没问我。接过请柬以后,发现是一份苏州苏绣博览会的请柬,时间是下周一。
“这个周末你去趟苏州吧,给你三天的时间,把这个采访做了,食宿全部报销。行了,没别的事了,你去吧。”社长面无表情地说道。
我听了以后心中狂喜,这种小CASE,我用不了半天就搞定了,明明是奉旨旅游吗?千恩万谢地出来,心中不禁对一直暗骂社长为“嫁不出去的老处女”而后悔。
出了社长办公室,我正想给赵颖打个电话吹吹牛,前台的小吴打电话告诉我到前台去取信。到了前台签了字,把信拿过来一看,是苏州寄来的,我拆开信一看,居然是张德祥的回信,信中老张对我在信中对他们家族的崇敬表示感谢,并且说我在信中描述的锁应该就是“子午鸳鸯芯”的工艺,只是结构上可能有些变化,他开启起来应该没有问题,什么时候有机会到苏州他一定帮忙。
真是双喜临门!
我没有耽误时间,周五的晚上,和赵颖缠绵话别后,便匆匆登上了开往苏州的火车。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城之秀丽典雅,自古便甲于天下。向上推至秦汉,姑苏城便为吴郡,隋朝时改名为苏州。而最使苏州闻名的,应属唐张继在枫桥客栈里所题的《枫桥夜泊》诗,其最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苏州悠然神往。相传张继此诗被发现于苏州枫桥旁边的一所小客栈的墙壁上,除知作者姓张名继外,其他一无记载。我曾经查阅全唐诗,其中张继一栏仅有“唐,张继,生卒年不详,事迹不详,仅存其诗一首”的记载,所以估计作者仅仅是路宿枫桥之时,有感而发,随手在墙壁上题诗一首。而根据此诗的功力,作者当可位于当时一流诗人之列,但其名及事迹却不见经传,所以应为一世外隐士。
下了火车,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五点多钟,我匆匆找了个宾馆住下,收拾停当之后,拿着张德祥的地址找到前台问讯地址的所在。老张的家在居然就在寒山寺附近,离我住的宾馆不远,向美丽的前台小姐谢过之后,我便徒步向他家走去。
苏州我是第一次来。街上行人和车子很少,偶尔走过一两个年轻的女孩子,要是在北京都算是绝色美女了,但是在她们脸上一点也看不出北京漂亮女孩子那种指高气昂的神情来,自古苏杭出美女,果然名不虚传。
经过寒山寺的时候,寺已静园,钟声响过,一片安逸恬淡的感觉,枫桥的周围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对外地情侣在拍照,旁边立了一块古碑,我走上前去细看,是清朝逾越补书的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字体遒劲飘逸。我在旁边的小摊上花十块钱买了一张碑拓,然后信步来到老张家。
老张家在枫桥旁边的一个大杂院里,胡同七拐八拐,我问了好几次路才找到,院子里到处是搭的临时房,拥挤的像沙丁鱼罐头,一群七八岁的小孩子在院子里唯一的一块空地上玩耍着,见到陌生人来了,都好奇的停下手里的玩具看着我。我叫住一个从我旁边跑过的小男孩,问他有一个叫张德祥的张叔叔住在那个房子里,小孩伸手向我指处,房门正好开了,走出一个看样子有五十多岁的男子,笑着问我:“我就是张德祥,你是找我吗?”
我自报了姓名,老张把我让进屋子,我下意识地观察了一下整个房间,不到十平米的一间小屋,家徒四壁,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国产昆仑牌的十四?黑白电视,看来家境十分拮据。
老张看样子有五十多岁的,一脸的风霜,粗手大脚,一看就是长期从事手工业的样子。见到我来了,很是高兴:“我这里平常很少有客人,除了每年暑假孩子从北京上学放假回来,家里才热闹一点,你也算稀客了。”
看得出来,对于我的来访,老张是真的高兴,看来是长期一个人生活,十分寂寞。寒暄了几句以后,我直接切入正题,然后从包里拿出那个盒子递给老张,老张戴上老花镜,那起盒子细细的端详:“没错,这个锁是属于子午鸳鸯芯工艺,但是稍有不同,我也是许多年不上手开这种锁了,但是应该没有问题。”
听了老张表态以后,我异常的兴奋,自告奋勇给他打下手。按照老张的要求,我们首先需要制作一对极薄但是要有韧度的开锁工具。我突然想起,前些天从公安部开锁专家刘工那里出来的时候,他把他制作的两件工具送给了我,而这次在赵颖的提醒下,我也带来了。
我从包里取出这对薄钢片,递给老张。老张看了看,说这两件东西可以用,但是形状要修改一下。老张给我画出了图样,接下来我们两个人轮番上阵,用砂轮打磨钢片。由于钢片的硬度很高,所以这项工作我们足足忙了一个多小时。
在这段时间内,老张详细向我讲述了中国古代锁具的一些情况,在老张的转述中,我了解到,中国古代锁具博大精深,光是其类型的分类就有好多种方式,首先按照锁的形式可以分为外锁和内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挂锁和暗锁,当然了,在外锁里面还包括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的首饰锁。而在其中以暗锁最为高深,象我祖父讲述的几种锁芯工艺都是属于暗锁,而锁行的水平高低,也完全取决于暗锁制作水平。而在解放前流传的“南张北谭”,均是以暗锁制造而闻名大江南北。
其次按照锁芯内部构造,又可以分为为簧片构造锁与文字组合锁两大类。其中簧片构造锁又可分为广锁、花旗锁、刑具锁及首饰锁4种,多为横式锁具,用于门、柜、箱。
其中广锁俗称“绍锁”,民间也叫“横开锁”,“撑簧锁”或“枕头锁”。大多为铜质,正面呈凹字状,端面是三角形与长方形的组合,也就是我们在电影《十五贯》里面见到的那种铜制挂锁。
而花旗锁也就是专指用于柜、箱、抽屉等的簧片结构暗锁。首饰锁则是装饰用的金属锁,多为金银材料所制。用链条串好,挂于颈项,有如意、鸡心、元宝、花和动物等造型。锁表面刻有精致花钫图案,以及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如意吉祥等字样。
除此以外还有刑具锁,又称为人身锁,用以锁铁链、木枷的铁质锁具,是专门对付犯人之用。
而文字组合锁,类似于今日的密码锁。呈横式圆柱体形状,在轴心排列着数只同样大小的转轮,转轮表面蚀刻着同样数目的文字,连着圆柱体的两端是两根直立的柱子,柱子上连结一根锁梁。当所有转轮上的文字转到一定位置,且文字形成特定的字串,锁就可以开启,使用不需钥匙。文字组合锁的转轮数目多为3至7个,几个转轮即称为几环(组合)锁。但是和当今密码所不同的,是其密码不是用数字组成,而是用成语或七言绝句组成: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只要在锁的某一特定位置,对上诗中七个字,便能用钥匙将锁具打开。而更有甚者,机关更为精巧的锁具,有类似于华容道的机关装置,需要要把杂乱的图像拼接完整,锁具方能打开。
而最为有趣的分类方法,是明锁和隐锁,上面所讲的所有的锁都为明锁。明锁明锁,顾名思义,也就是只能看出来是把锁的锁,也就是能够找到开锁机关(锁孔、文字组合或者拼图)的锁。而隐锁却是最有趣味性的一种锁,因为乍一上手,你根本就无法找到开锁的机关在何处。比如说在锁的某个部位设有"暗门"装置,一般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必须在锁的某个特定部位,用两把钥匙中的其中一把(这种锁都有两把或两把以上的不同用途的钥匙组合使用方可打开)顶开暗门,才会露出开锁机关。
另一种"隐锁",叫做“迷宫锁”,是可以轻松找到锁孔,但是其钥匙和锁孔之间的配合又如我们过去所玩的九连环装置,钥匙轻易伸不进锁孔。如果不谙窍门,那是很难在三五分钟之内将锁打开的。真是“一把钥匙难开一把锁”。它是运用几何原理、物理结构和逆向思维设计而成,好似"天门阵"一般,使人难以入阵。五十年代上海展览会上,在上海美术馆中国锁展展出时,有许多观众试开"迷宫锁",竟无人在5分钟之内将锁打开。北京某大学一位大学生试开这把"迷宫锁",均越不过这个定律,其中机关可谓巧夺天工。
边聊边干,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多小时以后,两把特殊形状的开锁工具终于打制完毕。老张用抹布将这两件钢片擦净,又擦了擦汗,然后将盒子拿到桌上,戴上老花镜,扭亮台灯,开始了我盼望了将近一个月了的工作------开锁。
从钢片伸入锁孔的那一刹那开始,老张刚才聊天时脸上一直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而成为一种异常凝重的神色。他的动作非常轻缓,几乎是一直用钢片在锁孔里试探着,很久才会稍微加力。整个的开锁过程中,老张一直是闭着眼睛。先前他曾经向我说过,开锁的过程,除了伸进锁孔的一霎那需要用眼睛看,之后就是用完全依靠手指的感觉,要通过钢片的传递,用手指灵敏的触觉,甚至是用心,去感觉锁芯里面的结构。
五分钟以后,老张的额头开始出现汗水,可能是极度专心,又或者是无法分心,他任由汗水顺着脸颊流淌下来,我从毛巾架上取来毛巾,替老张擦汗。
在这段时间里,我也是异常的紧张,口干舌燥,心跳加快。我时而坐着,时而站起来,时而给老张擦擦汗,时而看表,时而又紧盯着老张的双手。我不能不紧张,因为秘密很可能就在下一刻打开,而我到现在为止,连这个秘密是什么类型的秘密,都一点头绪都没有。
我并不是妄自菲薄自己的智力,然而祖父留下的这个谜题,实在是太难了,实在是毫无头绪可猜。不仅仅是我,高阳,赵颖也是云里雾里,连个方向都找不着。或许就像祖父在信中所讲的,他确实是不愿意这个秘密有一天会公布于众,希望这个盒子有一天会和他的骨灰盒一起,被长埋于地下,永远不会再有人知道。
就在我胡思乱想的这段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分钟,只见老张手上的动作已经越来越慢,越来越轻,我不敢打扰他,更不敢问他进展得怎么样了。每一秒钟简直是对我来说就像一年那么长,又过了大约有十分钟左右,终于,老张的双手突然一下子停住了,然后猛然分别向左右一旋,只听的“喀”的一声轻响,在他手中发出。
老张抬起头睁开眼睛,放下手里的工具,擦了一把脸上的汗,向我说道:“成了!”
五.又一封信
盒子揭开,出乎意料的,只见宽宽大大的盒子里面竟然是空空荡荡,只有一张短笺。
我迅速打开短笺,是祖父的笔迹,唯一和以往不同的,这一封信是用钢笔书写,所以异常工整,只见上面写道:
“小伟:
能够最终看到这封信,说明你已经发现了祖父留在檀木箱夹层中秘密,并且已经成功地打开了红木盒子的第一层,看来,这一切,都是天意。”
什么,红木盒子里面第二层?想到这里,我马上停下看信,伸手抄起桌上的红木盒子。我花了足足有五分钟的时间,把整个盒子的里里外外详详细细地打量了好几个来回,竟然没有找到任何的机关。只见盒子正反十二面,,包括盒盖的内侧,均是平平整整,连个接缝都没有,根本就不象再有机关的样子。唯一让我能够肯定的是,盒子很浅,浅的和它的高度不成比例。
“怎么?盒子有什么问题?”老张见到我的异动,很是诧异,问道。
“盒子还有夹层!但是我找不到机关”我答道。
“什么?拿给我看看!”
我把盒子递给老张,说道:“我祖父的信中说到,我们打开的,仅仅是盒子的第一层。我再在信里找找,看看可有线索?”
老张接过盒子,开始细细检查,我又拿起祖父的短笺,只见下面写道:
“既然是天意,我也不再阻拦你的继续进行,任何的谜底,都应该最终有人去将它揭开。
但是,在你即将打开盒子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之前,有一番话,我想我必须要提醒你,你知道这些以后,是否需要继续探索下去,由你自己来决定。
这个盒子的打开,将会使一件完全超乎你的思考和知识范畴的秘密揭开,整个事情的诡异性,一直困扰了我六十多年,而我最终我也未能解开谜底。但是我想如今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昌明,已经远非我年轻时调查这件事情的时候可比。所以,你可能较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有一件事情,你必须要答应我,就是在不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这件事情完全解释清楚之前,不要将这件事情公布于众,因为这样,可能会引起极大的恐慌。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你需要知道,这也是我所需要提醒你的。就是这件事情的调查,将可能会有极大的凶险,这也就是祖父实际上并不希望你继续进行的原因,但是我知道你自幼就是一个探索心极强的人,所以做与不做,全由你自己作主。
祖父
肖剑南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看完了这封信,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首先,盒子的秘密远在我想象之外,这样大小的盒子之中,竟然有三道机关,而祖父竟然没有丝毫提起开启机关的方法。第一道机关的开启几乎已经让我心力交瘁,我不知道这后两道机关,还会的开启,还将有多少曲折的路要走。其次,祖父在信中没有解释在上一封信中所讲的“烟消云散”指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也算做一道机关的话,那么也就是说,整个盒子至少会有四道机关等待开启,而我们现在所解决的,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第三,也就是最让我最冒冷汗的,就是在这封信里所提到的此事继续探索下去的凶险性,而祖父在信中也没有多写,我更无法估计继续探索下去,将会最终面临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会是生命的代价?
祖父的为人,我十分地了解,他一生言出必果,从不开玩笑,所以既然他信中提到了“凶险”二字,一定所言不虚,而且决不会仅仅是一般的小困难。因为他老人家知道我的职业,我在工作调查中遇到的危险,也绝对不少。他既然在信中提醒我“凶险”二字,就一定不是一般的“凶险”,但是具体究竟会是什么,我一时还没有头绪。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犹豫,并不是想打退堂鼓,只是做我们这一行的对危险的特殊本能,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事情会远远比我想象中的复杂,还要艰难万倍。沉思了半晌,最后我作出决定:无论怎样,我要先把盒子打开,看清里面是什么东西以后,再作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展下去。
想好以后,我抬起头来,只见老张还在细细地审视那个盒子。
“祖父在信中写道,这个盒子一共有三层,应该共有三层锁”我说道:“怎么样,可有什么线索?。”
听到我的话,老张一愣,但是他没有抬起头来,而是伸手推了推老花镜,沉吟了一会儿,他伸手向我指向盒子的内侧底部。说道:“你看看这里。”
我顺着老张手指的方向望去,是盒子内面的底板,仔细看了看,没见有任何异常。我抬起头来,用目光询视老张。
老张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说道:“我发现了两处疑点,第一,整个盒子的厚度我刚才量了一下,是三十五公分,而盒子里面仅有十五公分不到,这就说明盒子肯定有夹层。”
关于这一点,刚才我也注意到了。
“第二点,”老张接着说道:“你再仔细注意一下盒子的底板。”
这一次,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还是什么发现什么也没有,我困惑地向老张摇摇头。
“你对着灯光,换几个不同的角度再看看?”说完,老张将盒子递给我。
我伸手接过盒子,对着灯光不断地变换角度,果然,当盒子分别转到九十度和二百七十度角的时候,在细看之下,才发现盒子的底板确有不同,当转到这两个角度的任一角度时,在左下角处,若隐若现的出现了两道细细的缝隙,几乎用肉眼很难分辨。而这两道细缝,与盒子的两边恰恰构成了一个四边形。
“答案就在这里!”老张说道:“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这里应该有一个类似于刚才我给你讲过的‘隐锁’的暗门装置,所以我们看不到缩孔。”老张说完,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类似于改锥的东西,只是远比改锥小很多,大概只有五公分长段,在两道裂缝的交点处轻巧地一顶,只听得“喀”的一声轻响,那两道裂缝与底边所构成的四边形铁板,啪的一下子弹开了,只见里面漏出三个如梅花形排列的锁孔!
锁孔的外形与盒盖上的锁孔如出一辙,孔隙也如头发丝般粗细,唯一不同的,是锁孔的数量由两个加到了三个,排列的方式很是奇怪。举个例子的话,如果拿一朵梅花来说。三个锁孔的位置正好是在梅花的最上一片花瓣和最下两片花瓣的位置上,每个位置上一个锁孔。
从暗门打开的一瞬间,我就注意到老张的一下子眉头锁了起来,而且我明显地感觉到他陷入了沉思。
“怎么样,张师傅,可以打开吗?”我焦急的问道。
老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刚才你告诉我盒子共有三层,我就突然想到,相传花旗暗锁的全部绝技,就包含有三个境界,“子午鸳鸯芯”、“对顶梅花芯”以及“天地乾坤芯”。而其中第三种技术,也只是传说,并未有人真见过,难道你这个盒子的三层,就包含了三层之所绝技?不过从这第二层锁的结构看,果真是“对顶梅花芯”。
我这时候对什么工艺的锁芯来不及研究,只是关心盒子是否能够打开,于是又问道:“张师傅,是否可以打开?”
听到我又问到这句,老张才突然一下子从沉思中醒转过来,说道:“先父所传授给我的手艺,只到‘子午鸳鸯芯’这种工艺,更高的工艺,先父也没有掌握。所以这第二层,恐怕我也没有什么办法。”
“啊!”我非常的吃惊,我全部的希望都放到老张的身上了,我实在想不出,如果老张也打不开,全国我还能找谁去?
老张看到了我沮丧的神情,劝我道:“不要着急,事情也不是没有办法。”
“如果连您也打不开的话,我也想不到还有什么办法。”我失望地说道。
老张低头沉思了很久,才慢慢的说道:“还有一个人,可以打开!”
“谁”我喜道。
老张没有回答我,又是低头沉思了很长时间,像是在回忆一段很痛苦的经历,又像是在决定是否要告诉我。过了很久,老张才抬起头来,叹了一口气,说道:“算了,也过了几十年了,什么秘密都不再是秘密了,这个人,就是我父亲的大哥!”
“什么?你的父亲不是单传吗?”我吃惊地问道,根据我的调查,苏州“张氏锁行”,到了老张这一代,已经是三代单传,从未听说他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
“这件事情,也是我父亲临去世之前,才告诉我的!”老张慢慢的说着,像是在回忆一件很久之前的事情。
张氏锁行传到老张祖父---张贵吉之一代,已是第十八代。张贵吉一共娶过两位太太。第一位由于难产,很早就去世,只留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老张父亲的大哥---张玉柱。而老张的父亲―张宝柱,是二太太所生,而这位二太太,本是一个寡妇,嫁到张家的时候,还带了一个女儿,是个哑巴。
张玉柱自幼聪明绝顶,尽得父亲真传,十八岁已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深得父亲欢心。而他的那位哑妹,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更难得的是知书达理,对继父和母亲非常的孝顺,也是深得两位老人的欢心。张玉柱和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好。
故事的结果,大家都可以猜到。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都死活不肯接受家里面安排的婚事,逼问之下,两人道出两人的真情。
真情道出,张老爷子先是大惊,继而是大怒,死活不肯同意这门婚事。猜想其原因有二,第一,两人虽无血缘,但毕竟是兄妹,怕传出去有损张家名声,第二,张老爷子虽然喜欢这个养女,但认为毕竟是身有残疾,希望能够给这个宝贝儿子寻找一门门当户对的婚事。
于是张家开始乱成一锅粥,张玉柱拿出新青年自由恋爱的新思想试图说服父亲,而张老爷子则搬出古训,两人吵得一塌糊涂。张玉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就当了兵。几年以后战死在战场上。
哑女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在一个晚上偷偷地割开了自己的手腕,被发现的时候,早已香消玉损。张老爷子在这双重打击下,没有多久就故去了。临去之前,也没有来得及将家传绝学全部传授给自己的二儿子,也就是老张的父亲----张宝柱。
这件事情在张氏家族中一直是忌讳莫深,谁也不愿提起,而老张的父亲直到临去世前才将这件事情讲给了他。
直到几年以前,老张接到一封从台湾寄来给他父亲的信。看到这封信以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大伯当年并没有死,而是随军到了台湾,一去就是四十年。其后不久,大伯从台湾来探亲,就没有再走,而是在当初埋葬哑女的地方搭了一栋小屋,从此就住在那里。
老张讲完,又是沉默许久,而我更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不可否认,虽然这种类似于才子佳人的故事在小说电影中看到过甚多,但是亲自听一个人向你讲述一件真实的故事,感觉是完全不一样。虽然我自认感情不够细腻,但是我完全被这件发生在遥远过去的,真实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感动了。
我不能想象,在数十年前的那个晚上,当那个哑女切开自己手腕,看着自己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流向大地的时候,她的心里面到底会想些什么?据老张讲,她被发现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依旧面目如生,浑身上下没有沾染一丝血污,在她那被切开手腕的手里,紧紧地攥着一张纸,上面题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句。而这两句诗,据说是他们两人在向家里道出真情之前,最后一次在一起时所连的诗句。
我和老张都没有再说什么,过了许久,老张站起身来,收拾了桌上的工具,把盒子递给了我,说道:“好了,不说这些了,明天我带你去见我大伯,如果他肯出手,我相信所有的机关都能够打开。”
五.又一封信
盒子揭开,出乎意料的,只见宽宽大大的盒子里面竟然是空空荡荡,只有一张短笺。
我迅速打开短笺,是祖父的笔迹,唯一和以往不同的,这一封信是用钢笔书写,所以异常工整,只见上面写道:
“小伟:
能够最终看到这封信,说明你已经发现了祖父留在檀木箱夹层中秘密,并且已经成功地打开了红木盒子的第一层,看来,这一切,都是天意。”
什么,红木盒子里面第二层?想到这里,我马上停下看信,伸手抄起桌上的红木盒子。我花了足足有五分钟的时间,把整个盒子的里里外外详细地打量了好几个来回,竟然没有找到任何的机关。只见盒子正反十二面,,包括盒盖的内侧,均是平平整整,连个接缝都没有,根本就不象再有机关的样子。唯一让我能够肯定的是,盒子很浅,浅的和它的高度不成比例。
“怎么?盒子有什么问题?”老张见到我的异动,很是诧异,问道。
“盒子还有夹层!但是我找不到机关”我答道。
“什么?拿给我看看!”
我把盒子递给老张,说道:“我祖父的信中说到,我们打开的,仅仅是盒子的第一层。我再在信里找找,看看可有线索?”
老张接过盒子,开始细细检查,我又拿起祖父的短笺,只见下面写道:
“既然是天意,我也不再阻拦你的继续进行,任何的谜底,都应该最终有人去将它揭开。
但是,在你即将打开盒子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之前,有一番话,我想我必须要提醒你,你知道这些以后,是否需要继续探索下去,由你自己来决定。
这个盒子的打开,将会使一件完全超乎你的思考和知识范畴的秘密揭开,整个事情的诡异性,一直困扰了我六十多年,而我最终我也未能解开谜底。但是我想如今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昌明,已经远非我年轻时调查这件事情的时候可比。所以,你可能较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有一件事情,你必须要答应我,就是在不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这件事情完全解释清楚之前,不要将这件事情公布于众,因为这样可能会引起极大的恐慌。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你需要知道,这也是我所需要提醒你的。就是这件事情的调查,将可能会有极大的凶险,这也就是祖父实际上并不希望你继续进行的原因,但是我知道你自幼就是一个探索心极强的人,所以做与不做,全由你自己作主。
祖父
肖剑南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看完了这封信,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首先,盒子的秘密远在我想象之外,这样大小的盒子之中,竟然有三道机关,而祖父竟然没有丝毫提起开启机关的方法。第一道机关的开启几乎已经让我心力交瘁,我不知道这后两道机关的开启,还将有多少曲折的路要走。其次,祖父在信中没有解释在上一封信中所讲的“烟消云散”指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也算做一道机关的话,那么也就是说,整个盒子至少会有四道机关等待开启,而我们现在所解决的,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第三,也就是最让我最冒冷汗的,就是在这封信里所提到的此事继续探索下去的凶险性,而祖父在信中也没有多写,我更无法估计继续探索下去,将会最终面临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会是生命的代价?
祖父的为人,我十分地了解,他一生言出必果,从不开玩笑,所以既然他信中提到了“凶险”二字,一定所言不虚,而且决不会仅仅是一般的小困难。因为他老人家知道我的职业,我在工作调查中遇到的危险,也绝对不少。他既然在信中提醒我“凶险”二字,就一定不是一般的“凶险”,但是具体究竟会是什么,我一时还没有头绪。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犹豫,并不是想打退堂鼓,只是做我们这一行的对危险的特殊本能,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事情会远远比我想象中的复杂,还要艰难万倍。沉思了半晌,最后我作出决定:无论怎样,我要先把盒子打开,看清里面是什么东西以后,再作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展下去。
想好以后,我抬起头来,只见老张还在细细地审视那个盒子。
“祖父在信中写道,这个盒子一共有三层,应该共有三层锁”我说道:“怎么样,可有什么线索?。”
听到我的话,老张一愣,但是他没有抬起头来,而是伸手推了推老花镜,沉吟了一会儿,他伸手向我指向盒子的内侧底部。说道:“你看看这里。”
我顺着老张手指的方向望去,是盒子内面的底板,仔细看了看,没见有任何异常。我抬起头来,用目光询视老张。
老张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说道:“我发现了两处疑点,第一,整个盒子的厚度我刚才量了一下,是三十五公分,而盒子里面仅有十五公分不到,这就说明盒子肯定有夹层。”
关于这一点,刚才我也注意到了。
“第二点,”老张接着说道:“你再仔细注意一下盒子的底板。”
这一次,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还是什么发现什么也没有,我困惑地向老张摇摇头。
“你对着灯光,换几个不同的角度再看看?”说完,老张将盒子递给我。
我伸手接过盒子,对着灯光不断地变换角度,果然,当盒子分别转到九十度和二百七十度角的时候,在细看之下,才发现盒子的底板确有不同,当转到这两个角度的任一角度时,在左下角处,若隐若现的出现了两道细细的缝隙,几乎用肉眼很难分辨。而这两道细缝,与盒子的两边恰恰构成了一个四边形。
“答案就在这里!”老张说道:“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这里应该有一个类似于刚才我给你讲过的‘隐锁’的暗门装置,所以我们看不到缩孔。”老张说完,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类似于改锥的东西,只是远比改锥小很多,大概只有五公分长段,在两道裂缝的交点处轻巧地一顶,只听得“喀”的一声轻响,那两道裂缝与底边所构成的四边形铁板,啪的一下子弹开了,只见里面漏出三个如梅花形排列的锁孔!
锁孔的外形与盒盖上的锁孔如出一辙,孔隙也如头发丝般粗细,唯一不同的,是锁孔的数量由两个加到了三个,排列的方式很是奇怪。举个例子的话,如果拿一朵梅花来说。三个锁孔的位置正好是在梅花的最上一片花瓣和最下两片花瓣的位置上,每个位置上一个锁孔。
从暗门打开的一瞬间,我就注意到老张的一下子眉头锁了起来,而且我明显地感觉到他陷入了沉思。
“怎么样,张师傅,可以打开吗?”我焦急的问道。
老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刚才你告诉我盒子共有三层,我就突然想到,相传花旗暗锁的全部绝技,就包含有三个境界,“子午鸳鸯芯”、“对顶梅花芯”以及“天地乾坤芯”。而其中第三种技术,也只是传说,并未有人真见过,难道你这个盒子的三层,就包含了三层之所绝技?不过从这第二层锁的结构看,果真是“对顶梅花芯”。
我这时候对什么工艺的锁芯来不及研究,只是关心盒子是否能够打开,于是又问道:“张师傅,是否可以打开?”
听到我又问到这句,老张才突然一下子从沉思中醒转过来,说道:“先父所传授给我的手艺,只到‘子午鸳鸯芯’这种工艺,更高的工艺,先父也没有掌握。所以这第二层,恐怕我也没有什么办法。”
“啊!”我非常的吃惊,我全部的希望都放到老张的身上了,我实在想不出,如果老张也打不开,全国我还能找谁去?
老张看到了我沮丧的神情,劝我道:“不要着急,事情也不是没有办法。”
“如果连您也打不开的话,我也想不到还有什么办法。”我失望地说道。
老张低头沉思了很久,才慢慢的说道:“还有一个人,可以打开!”
“谁”我喜道。
老张没有回答我,又是低头沉思了很长时间,像是在回忆一段很痛苦的经历,又像是在决定是否要告诉我。过了很久,老张才抬起头来,叹了一口气,说道:“算了,也过了几十年了,什么秘密都不再是秘密了,这个人,就是我父亲的大哥!”
“什么?你的父亲不是单传吗?”我吃惊地问道,根据我的调查,苏州“张氏锁行”,到了老张这一代,已经是三代单传,从未听说他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
“这件事情,也是我父亲临去世之前,才告诉我的!”老张慢慢的说着,像是在回忆一件很久之前的事情。
张氏锁行传到老张祖父---张贵吉之一代,已是第十八代。张贵吉一共娶过两位太太。第一位由于难产,很早就去世,只留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老张父亲的大哥---张玉柱。而老张的父亲―张宝柱,是二太太所生,而这位二太太,本是一个寡妇,嫁到张家的时候,还带了一个女儿,是个哑巴,名叫倩儿。
张玉柱自幼聪明绝顶,尽得父亲真传,十八岁已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深得父亲欢心。而倩儿虽有残疾,也是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更难得的是知书达理,对继父和母亲非常的孝顺,也是深得两位老人的欢心。张玉柱和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好。
故事的结果,大家都可以猜到。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都死活不肯接受家里面安排的婚事,逼问之下,两人道出两人的真情。
真情道出,张老爷子先是大惊,继而是大怒,死活不肯同意这门婚事。猜想其原因有二,第一,两人虽无血缘,但毕竟是兄妹,怕传出去有损张家名声,第二,张老爷子虽然喜欢这个养女,但认为毕竟是身有残疾,希望能够给这个宝贝儿子寻找一门门当户对的婚事。
于是张家开始乱成一锅粥,张玉柱拿出新青年自由恋爱的新思想试图说服父亲,而张老爷子则搬出古训,两人吵得一塌糊涂。张玉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就当了兵。几年以后战死在战场上。
倩儿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在一个晚上偷偷地割开了自己的手腕,被发现的时候,早已香消玉损。张老爷子在这双重打击下,没有多久就故去了。临去之前,也没有来得及将家传绝学全部传授给自己的二儿子,也就是老张的父亲----张宝柱。
这件事情在张氏家族中一直是忌讳莫深,谁也不愿提起,而老张的父亲直到临去世前才将这件事情讲给了他。
直到几年以前,老张接到一封从台湾寄来给他父亲的信。看到这封信以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大伯当年并没有死,而是随军到了台湾,一去就是四十年。其后不久,大伯从台湾来探亲,就没有再走,而是在当初埋葬哑女的地方搭了一栋小屋,从此就住在那里。
老张讲完,又是沉默许久,而我更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不可否认,虽然这种类似于才子佳人的故事在小说电影中看到过甚多,但是亲自听一个人向你讲述一件真实的故事,感觉是完全不一样。虽然我自认感情不够细腻,但是我完全被这件发生在遥远过去的,真实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感动了。
我不能想象,在数十年前的那个晚上,当倩儿切开自己手腕,看着自己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流向大地的时候,她的心里面到底会想些什么?据老张讲,她被发现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依旧面目如生,浑身上下没有沾染一丝血污,在她那被切开手腕的手里,紧紧地攥着一张纸,上面题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句。而这两句诗,据说是他们两人在向家里道出真情之前,最后一次在一起时所连的诗句。
我和老张都没有再说什么,过了许久,老张站起身来,收拾了桌上的工具,把盒子递给了我,说道:“好了,不说这些了,明天我带你去见我大伯,如果他肯出手,我相信所有的机关都能够打开。”
六.西山之行
当晚回到宾馆,我分别给赵颖和高阳去了一个电话,电话中我把事情的进展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当然也包括祖父信中所提到的“凶险”。他们听了之后,也是一惊。我提出了我的解决方式,就是先把盒子打开,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他们也都和我的意见一致,但嘱咐我千万小心,尤其赵颖特别叮咛,盒子打开以后,无论发现了什么,一定要第一时间回到北京再作打算,千万不可擅作主张,我知道这是出于对我的关心,所以在电话里一再保证。
挂了电话以后,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晚上发生的事情使我的大脑皮层兴奋异常。赵颖常说我是狼心狗肺,即使看那些她感动地会流泪的情感电影,我也是如同嚼蜡,毫无兴趣。说实话,我对那些动不动就男欢女爱、生离死别,甚至哭天抹泪的故事毫无兴趣。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今天晚上,我的那根并不敏锐的感情神经,还是被老张那其实并不精彩的叙述感动了,真实的故事的震撼力远远不一样。我很想见一见故事中的男主角,老张的大伯,究竟会是怎样一个人。
另外,祖父信中的提醒,也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我虽然没有办法猜想到他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是我隐隐地嗅到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应该远远出乎我的意料。
苏州城外太湖之上,岛屿众多,其中有一座西山岛,盛产水果。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岛上所出产的水果直接食用,并不好吃,但奇怪的是,这种水果一旦做成果脯,却香甜无比,远非其他水果可比。所以苏州果铺,也算一大特产,是苏州除苏绣以外的几大支柱型产业之一。几年前市政府特意拨出专款,填湖修建了一条通往西山岛的公路,也是方便岛上水果运输之用。
而老张的大伯从台湾回国以后,就一直住在这座小岛之上,因为按照倩儿母亲的要求,倩儿死后,就葬在这座岛上。
第二天早上,我包了一辆出租车和老张一起来到了西山岛。由于岛上果林遍布,车子无法开过去,于是我付了车费,又留下了司机的电话,以方便回程。然后和老张一起,向岛的后山走去。
翻过一座小山,前面是一片很大的桃林,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花香馥郁,薰人欲醉。我们在桃林中穿行,就在刚刚穿出桃林的时候,我注意到在桃林的尽头,有一座修葺整齐的坟。
“倩儿就是埋在这里。”老张指着那座坟对我说。
我走到坟前,只见整个坟修葺十分整齐,也清理的异常干净,坟前立着一块石碑,下放着一束桃花。不同于一般的墓碑,刻着“***之墓,生于**年,卒于**年”之类,着上面题着一首诗:
勘尽三春燕子长
姑苏城外桃花庄
四十三年颜面改
才度香灵伴我床
墓碑的右下角刻着:张门桑氏埋香之冢,没有落款,也没有生卒年月。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是倩儿死时手里握着的,是先父偷偷藏下,我前几年在先父的遗物中找到,交给了我大伯。”老张指着墓碑上的字说道。
那么根据诗意,诗的后两句,应该是张玉柱从台湾回来以后补上去的。
一首写了四十多年的诗!
并非出自于有所求而故意奉承,而确是心有所感,当下我在桃林采了大把桃花摆在了坟前,并且在坟前鞠了三个躬。
鞠躬之时,我听到身后有人轻轻的“咦”了一声,我没有回身,依旧是恭恭敬敬地把躬鞠完,转过身来,只见一个清瘦而矍铄的老人站在我的后方,老张走上前去,叫了一声:“大伯。”
这一定就是故事的男主角―张玉柱了,只见他大约有七十几岁的样子,头发已经花白,一身浆洗得很干净的白衣,眉目间尽显沧桑之色。
听到老张的问候,老人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然后转过头来,上下打量了我一番,说道:“你是?”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刚从北京过来,有一件事情希望大伯能够帮忙。”老张解释道。
我连忙走上前去,说道:“请老人家原谅我的冒失,刚刚经过墓前,我看到了碑上所题诗文,心有所感,所以可能有所冒犯。”
老人看了看我,然后又转过头对着倩儿的墓,沉默了许久,说道:“跟我来吧。”
当下我和老张跟在老人后面,来到了他的住所。坐下以后,我将盒子的事情向老人讲述了一遍,然后从包里取出盒子递给他。
老人看到盒子,先是一愣,然后把盒子放在桌上静静的看了很久,随后打开了盒子的第一层,仔细的检查了老张打开的暗门,最后又关上了盒盖,陷入了沉思。我和老张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生怕老人的嘴里说出一个不字。
过了大约了一刻钟的工夫,老人才喃喃地自言自语地说道“果真有一个这样的盒子!”
我没有敢插嘴,老张问道:“大伯,您可有开启的方法?”
听到这句话,老人醒过神来,抬头看了看老张,转过头对我说道:“先父曾经向我提过这个盒子,我也一直以为只是祖上传说的故事,没想到今天真的见到了!”
我和老张对视了一眼,老张也是一愣,然后冲我摇摇头,表示他不知道这件事情。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老人缓缓地说道:“苏州张氏的锁技,向来是传男不传女,即使是这样,但凡制锁绝技,也是非长子不传。”
原来这种封建的传徒制度,张家也无出其右。我抬头看了看老张,只见老张缓缓的点了点头表示肯定,怪不得老张打不开盒子的第二层。
老人看着盒子,伸手抚摸良久:“在我年满十八岁的那一天,拜过了祖宗牌位,先父开始正式向我传授张氏的制锁绝技。在教授之前,父亲向我讲述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关系到张氏锁行的由来。”
接着,老人缓缓地道出了一件故事:
自古以来,制锁技术向来以高丽国居首。虽然以我当时中华天国无论是在经济、军事还有文学方面,都可称独步寰宇,但是在制锁方面却要更多仰赖于高丽,想是不屑于在这种小事上多费周章之故。其时中土的制锁技术,大半传自于高丽,而高丽国几百年来更是能人辈出,不多涌现出在制锁方面的能工巧匠。
到了宣宗年间(朝鲜宣宗,公元1567年即位,所以故事中所说的制锁高人,应该出现在该年代之后),出现了一位高人,其名已不可考,使得高丽的制锁的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此人在制锁方面有三大贡献:
首先是在锁具的加工精度方面,(类似于今日在制造业所讲的分子加工,原子加工,美国IBM公司在1991年第一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用数个Xe原子,排列成IBM三个文字,首先将人类的加工精度引到了原子这个水平)其时的制锁工艺虽可称巧夺天工,却也由于加工精度不够,但凡结构复杂的锁,往往尺寸巨大,甚为笨重。而在锁技中最为复杂的,莫过于花旗暗锁,由于是暗锁,尺寸就不宜过大,所以当时的暗锁制造工艺大受限制,多以这位高人的发明,无疑成为制所行业的福音。
其次是在暗锁的制锁工艺方面。当时的制锁工艺,在暗锁方面,只到达子午鸳鸯芯的工艺,而对顶梅花芯也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由于加工精度不够,所以当时制造出来的对顶梅花芯的锁具,尺寸异常巨大,根本无法作为暗锁。由于加工精度的改良,此人不仅将对顶梅花芯工艺的锁尺寸大大缩小,而且还发明出一种更为精巧,结构更为复杂,当然,安全性也更高的暗锁工艺------天地乾坤芯,传说此种工艺是在锁芯中还套有锁芯,一共三层,没有钥匙,如果不是受过专门训练的话,根本无法开启。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心中升起疑问,制作如此复杂的暗锁究竟会有什么用?暗锁是用来锁类似于柜子,盒子之类的东西,盗贼只要用外力劈开不就可以了吗?难道仅仅是对于所讲高超工艺的一种炫耀?我没有敢插嘴,只听得老人继续讲道:
“此人的第三点贡献,就是在类似于今日所讲的自毁装置方面。”听到这里,我不禁一愣,一下子想起祖父在第一封信里所提的“烟消云散”,难道指的就是这一点?
老人接着说道:
当时最高级的暗锁,是专门用在一种特殊的盒子上,而这种盒子的特殊用途,就是用来存放极为机密的文件,诸如遗嘱,情报等等,自然需要极为安全的暗锁。然而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想要偷盗的人,总有办法将盒子打开,最不济的就是直接将盒子劈开。
针对这一点,此人挖空心思,结合了他在加工精度方面的手段,最后制作出一种精巧的刀具,佐以弹簧等机关,安放在盒子之中,一旦盒子受到巨大外力的打击,刀具就会自己启动,将盒内所放文件全部绞碎,让盗贼无迹可寻,内中所藏秘密,也就永远不会泄漏出去。
听到这里,我不禁冒出了一身冷汗。在来的路上我还曾有想过,若是这次再不能将此盒打开,我就要想办法撬开了,以我的好奇心之强,能忍到现在,已是着实的不易。若不是有祖父信中的叮嘱,我恐怕早就这么干了。
现在只有心中暗自庆幸幸亏没有这么做,才没有使祖父的秘密被最终销毁,可谓好险。
现在我基本可以断定,这个盒子一定就是出自此高人之手,果不其然,只见老人用手指了指这个盒子,说道:
这个盒子,如果我没有猜错,就是出自此匠人之手。据传说,此人做出如此三项发明之后,正逢日本进犯高丽,高丽大将李舜臣将军在大韩海峡击败进犯日寇,举国欢庆。于是此人集合当时最高的制锁技术,穷其全部精力,制作出一对当世无双的暗锁宝盒,并请当时高丽国著名的雕刻匠人,在盒顶雕上了李舜臣将军在大韩海峡之战中的著名的两场战斗作为纪念,做好之后,就将此盒敬献给了高丽皇宫。
而这两个盒子的制作,可谓巧夺天工,其中集合了当时在暗锁制造方面的最高水平,盒子共分三层,第一层是子午鸳鸯芯,第二层是对顶梅花芯,而第三层,就是天地乾坤芯。而其中最为精巧的,就算是在盒中第三层,装有复杂的机关及刀具,任何外力试图强开第三层,都会触发机关,启动刀具装置,将其中所藏之物绞得粉碎。
听到这里,更证实了我心中的猜测,更是暗自庆幸,只听的老人继续说道:
高丽国一向崇尚制锁高手,皇上得到这两件贡物,更是龙颜大悦,视为珍宝,并对此人大加封赏。此事很快传遍朝野,而这两件宝物,甚至连中土也有所耳闻。
那一年皇太极攻打宁远未遂,知道中华天国,以当时满清之力,无法撼动,于是领兵远征高丽,而这一次,高丽国大败。于是高丽开始向金人称臣(当时还不叫满清),年年纳贡。这第一年的贡物里,皇太极就指名要这一对盒子。于是高丽只好将这一对宝物送至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
为了向金人展示宝盒之用法,这位制锁高人,也是随队前往。当时连年战乱,百姓流连失所,盛京的街上也到处是流浪的孤儿。这人在临去之时,收养了两个孤儿,一个姓张,一个姓谭,并带到了朝鲜收为徒弟,传授他们制锁之法。
许多年之后,这两位孤儿长大成人,手艺也已学成,不愿继续留在高丽,于是回到了中国,分别在苏州和北京各开了一间锁行,就是后人所说的“南张北谭”。而这位姓张的孤儿,就是我的先祖。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天资的原因,这二人都未学到“天地乾坤芯”的绝技。
讲到这里,我看了看老张,只见老张也是一脸诧异的表情,看来这件事情也是第一次听说,很可能老张的父亲也未曾得知此事。
老人用手抚了抚盒子,说道:“自从这一对宝盒入了清宫以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不想今日在这里遇到,也算是天意。”
我这是实在是忍不住了,问道:“老人家,那么这个盒子,是否可以打开呢?”
老人又是将盒子抚摸了良久,才说道:“这第二层,我想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第三层,不好说,只能打开来再看。你们稍坐片刻。”
说罢,老人转身进了里屋,片刻,提着一个工具箱走了出来,看来老人家这些年在台湾,收益并没有丢。老人从箱子中取出几件型型怪怪的工具,老张赶忙过去打下手。
我也插不上手,只好在旁边干坐着。老人家一边开锁,一边向老张讲述其中技术和开启的法门,而老张则不停地恍然大悟地夸张地点着头,看来在老人家的心里,所谓的传男不传女,非长子不传绝技的老皇历,早就给废了。
老人的技术果然是出神入化,大概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随着“喀拉”的一声轻响,第二层盒盖“啪”的一声弹了起来。我抢步上前,只见第二层盒盖底下,赫然是一摞书信!
未完待续---正在连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