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的杜鹃啼血:别放弃药物成瘾孩子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260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1F54R2J-0.jpg


周丽辉用画板展示药物成瘾的危害



1F54QZ0-1.jpg


小志愿者为“点点关爱中心”作的画

她拽回了儿子,还出手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她成立全国首家关爱青少年药物成瘾公益服务机构———“点点关爱中心”荣膺广东省关爱少年儿童优秀公益项目

她平和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是儿子给了我重生。

谁又能明了这句话背后的分量?

8年前,她的儿子喝止咳水成瘾,每天20多瓶,牙齿全烂掉,手缩在胸前抽搐,一米七六的个头瘦得只剩80多斤。她崩溃,无助,痛恨,想死。

为了帮儿子戒除药瘾,她办转学,搬家,辞去高薪工作,舍去一位职场女性的所有光环。她甚至陪着儿子去买药水,面对面看着儿子喝下,终于用6年时间拽着儿子逃出深渊。

去年12月,她在深圳注册了全国首家关爱青少年药物成瘾公益服务机构,今年6月被评为“广东省关爱少年儿童优秀公益项目”。她站在社会面前,抛开“面子”的障碍,坦露自己的经历,呼吁所有的孩子要远离药瘾,呼吁所有的父母要警惕药瘾。

点点青少年药物成瘾关爱中心

“点点”的意思是“做一点,就好一点;一点一点做,让社会更好一点”。创办人周丽辉说,她和儿子想搭建一座希望的桥梁,帮助成瘾家庭走出苦海,警醒其他家庭预防药瘾。

1

崩溃

儿子日喝止咳水二十几瓶

儿子喝药水休克住进医院。“那一夜,对于我来说就像天塌下来,我的头发全变成灰白了,从前还以为一夜白发是传说。”]

2004年的一天,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凌晨两点,我在外地出差,突然接到儿子寄宿学校的电话,说孩子休克,进医院了。”周丽辉连夜赶到珠海,看见躺在病床上的孩子。

“他的双手紧握拳头,一点儿都掰不开,怎么叫都不醒。到底发生了什么?”担忧的周丽辉还没等回过神,接下来的一切,让她陷入崩溃。

“儿子尿检结果是阳性,意味着可能是吸毒,打死我都没法相信啊。”周丽辉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她一肚子疑问却不知道答案,只能坐在病床旁等着儿子苏醒。等待,是煎熬。

儿子醒了,一句话不说。周丽辉苦苦哀求,哭得眼睛肿了,嗓子哑了,儿子才告诉母亲,是喝了大量止咳水。

“那一夜,对于我来说就像天塌下来,我的头发全变成灰白了,从前还以为一夜白发是传说。”

这是周丽辉第一次知道止咳水的威力,第一次知道药物成瘾的危害。她怎么都想不到,此后的6年,变成了与止咳药水“争夺”儿子的战争。

她第一时间给儿子办了转学,从珠海带回深圳。“我起初想着他在我身边,我经常看到他,应该会戒掉。”

“儿子刚开始很乖,慢慢地我才感到不对劲,晚上睡得晚,总找借口不和我们一起在饭桌上吃饭。我以为他忙学习,还挺开心。”可是不久,周丽辉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

“他经常撒谎跟我要钱,有时说东西丢了,有时说参加什么活动,有时说交什么费用。”周丽辉识破儿子的伎俩,才真正认识到儿子上瘾的程度。

“他每天至少二十几瓶,体力精神下降,牙齿全烂掉了,手缩在胸前抽搐,一米七六的个头瘦得只剩80多斤。我以前忽视了,他避开我就是怕我看出来这些变化。我痛苦地问他怎么还喝,为什么戒不掉?他说妈妈你不明白,这就跟吸毒一样。”

儿子为了要钱对父母软硬兼施。“他跟爸爸说,不给钱,要么去派出所领人,要么就去殡仪馆领人。他跟我说,你们再生一个孩子吧,放弃我,给我买一份保险,等我死了你们还能拿一份保险金。”

周丽辉没有动摇,痛下决心要帮儿子戒掉。

她给儿子写了封绝笔书,告诉他父母的态度:“儿子,我给了你生命,是否生存下去,由你自己选择。就算你死了,你的保险金我第二天就会捐出去,我也不会再生孩子。”

2

突破

成立首家防药瘾公益机构

“你知道我现在听到儿子的笑声,心里多幸福吗?”周丽辉说,她很感谢儿子,让她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回忆起往事,周丽辉在记者面前忍不住落泪:我帮儿子一起去买止咳水,一箱一箱买,我知道那东西害人,但我不得不接受现实,要让儿子一下子戒掉不可能,得逐渐控制他的量。

她从责骂儿子转向反省自己,做了一个让儿子都吃惊的决定:搬家,辞职。她明确告诉儿子:我陪你一起戒。

就这样,从一天20多瓶,到一天一瓶,从战胜生理上瘾,到战胜心理上瘾,6年后,儿子终于从深渊里走出来。

“你知道我现在听到儿子的笑声,心里多幸福吗?”

周丽辉告诉记者,她很感谢儿子,让她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2010年9月,儿子提出想帮助和他一样喝止咳水成瘾的孩子。“我纠结过,我不想让别人都知道我的经历,那些难捱的日子里我没有告诉任何朋友。我还怕儿子接触那些人后回到过去。”周丽辉坦言。

也许是机缘巧合。

“有一天我坐在公交车上,偶然间看到一个癌友互助的公益广告,心里有些触动。那天下午,我开车去菜市买东西,猛地跑来一个男孩,砸着车头让我给点钱,他的神情就跟儿子过去一样。”

周丽辉回到家,和儿子郑重谈起成立公益机构的事。“我想到了那些成瘾青少年的家庭,我经历过那种无助、无望、无方法、无社会机构支持的痛苦。”

一番思想挣扎后,她终于做了决定。经过一年多的申请准备,去年12月,深圳市点点青少年药物成瘾关爱中心获得注册批准。

“点点”的意思是“做一点,就好一点;一点一点做,让社会更好一点”。周丽辉和儿子想搭建一座希望的桥梁,帮助成瘾家庭走出苦海,警醒其他家庭预防药瘾。

儿子在宣传单上写下了“一位曾经药物滥用者的独白”:“兄弟姐妹们,曾经和你们一样,我也药物滥用,身心备受煎熬,甚至曾经想过要放弃自己……两千多个日夜里,我的家人始终紧握我的手,我走了过来。朋友们,请走过来,家的温暖近在咫尺。”

越来越多的药物成瘾孩子家长找到周丽辉。每接触一个案例,她都要重温一次当年的痛苦。

“儿子为了要钱买药,早就不顾脸面了,他当着我的面用刀子割手臂,吼着问我给不给?给不给?”阿桑(化名)的妈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自己在家里走路都是轻轻的,儿子关在房间里,生怕吵到他,只盼着儿子能多睡会觉,他一起来唯一要做的就是要钱、买药、喝下去。

家住汕尾的小山(化名)妈妈说,小山喝了7年多,谎言和偷窃已成习惯,都是为了换钱买止咳水,凶的时候一天要十几瓶,好点时候喝两三瓶。

小赵(化名)的母亲无奈地告诉记者家里已经放弃了,“孩子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喝止咳水上瘾,直到工作都没办法戒掉,公司上到老总下到清洁工,他都借过钱,已经12年了,毫无办法。”

3

无奈

家长只知要“方子”不知反省

半夜接到求救电话,对周丽辉来说是常事。她爬起来听,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她逐渐发现帮助家长的责任比帮助孩子还大。

怎么不关机呢?

“我也是一位母亲,不能不理,我太了解绝望中的家长,他们需要希望,需要我的安慰。”家长们的倾诉让她承受着心灵上的负担,但她从不拒绝。

“点点关爱中心”的工作首要是“保护宣传”,很多人都觉得药物上瘾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受害的孩子不少,甚至引发犯罪。今年7月,潮州警方打掉的一非法销售止咳露的犯罪团伙,犯罪嫌疑人李某就是因为两个儿子上瘾,遂滋生以贩养食的念头。

“家长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孩子的情况,认为这是一件丢脸的事,加上目前关于止咳水等药物成瘾的治疗、社会帮扶制度等方面存在欠缺,家长的认识显得更加无知了。”

周丽辉说,许多家长总是抱怨“为什么会有止咳水买?”“恨不得把卖药的人炸死”,有的家长甚至报警寻求办法,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送到戒毒所。

阿冲(化名)在一所著名法律院校读法律,大一跟同学沾染上喝止咳水的习惯,到大三已经辍学。身为成功商人的父亲暴跳如雷,四处寻找戒瘾途径。孩子中止了一段时间。而当父亲选择为了上亿元的项目去外地出差时,阿冲复喝。

周丽辉感慨,和这些家长接触后,逐渐发现帮助家长的责任比帮助孩子还大。“很多家长不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怪孩子,怪买药的人,怪社会。其实每个成瘾孩子的家庭都存在问题,这是家庭关系和教育危机的结果。家长不是对孩子关爱过少,就是溺爱太多。”

“家长根本没耐心听我的话,开口就问我要‘方子’,直接问多久能治好?好像我有什么灵丹妙药。这不是开个刀子就能解决的。他们很少反省自身,家长不了解孩子,也不了解孩子眼中的自己。心瘾难戒,孩子的心结解不开,不管从哪里‘封闭’戒断出来,第一时间还是直奔药店。”

一位事业成功的母亲很忧心孩子,但是她太忙,连陪孩子的时间都很少,每次都哭着问周丽辉怎么办。

“我真的感到很无力。你是真爱孩子吗?如果你和孩子见不着面说不上话,怎么能知道孩子怎么想呢?又怎么帮孩子呢?”周丽辉认为,很多孩子药物上瘾,是对家长的“抗议”。

周丽辉通过“点点关爱中心”提供的相关课程,让家长首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家长学习如何做家长,如何去了解孩子,获取孩子的信任,实现父母角色的归位。为了进一步了解成瘾者药物依赖的心理动机,她自学心理学课程,专门去香港的青年药物滥用服务社工组织学习。

4

欣慰

一点一点许孩子一个未来

“很多家长还很想把孩子放在我这里。”为此,周丽辉和团队有一个创造未来的设想:通过“院舍”的方式,建立一个集心理康复、体能提升、行为模式与价值观重建,以及技能学习的综合基地。]

舞台上,孩子的歇斯底里,家长的声泪俱下,满地的棕色止咳水药瓶。“群魔乱舞”的众生相,生动展示了药物成瘾对孩子、家庭乃至社会的危害———这是点点关爱中心在首届中国慈展会上进行的创意演出,引来众人围观。

阿珍(化名)的弟弟在8年前上瘾,经历了转学、被退学、打工、被辞退。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有时候真想放弃,但是“点点关爱中心”让她知道至少还有人在关注这件事,给了她希望。在周丽辉的帮助下,全家人努力帮弟弟控制药物用量,从一天几瓶到现在两三天一瓶,以前从来都关起门来打游戏的弟弟居然愿意到客厅里跟家人聊天了。

“有人问我现在救了几个人,我很难回答,这是个缓慢的过程。”关爱中心定期深入街道社区进行宣传,呼吁越多的人关注药瘾问题。

尴尬的是,他们试图走进学校进行宣传,但遭到拒绝,学校怕影响名声。“家庭是第一道防线,学校是第二道,这些防线需要共同构建。”

一位妈妈说:实在撑不住了,辉姐,给我一点力量。赶快帮忙找个能管住孩子的地方,让我喘口气吧。我刚把儿子送进精神病院关了50多天,被逼得活不了。

一位母亲不堪忍受折磨:我只能把上瘾的独生子赶出家门,让他自生自灭。丈夫多次气得心脏病发作,我被逼得失眠、高血压。

“很多家长还很想把孩子放在我这里。”为此,周丽辉和团队有一个创造未来的设想:通过“院舍”的方式,建立一个集心理康复、体能提升、行为模式与价值观重建,以及技能学习的综合基地。

从成立之初填补国内的相关空白,到今天药物成瘾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从最初在街头派发宣传单,到公益展的创意表演;从自己的现身说法,到着手成立心理咨询师队伍,“点点关爱中心”就像它的名字,在一点一点地实现累积和突破。

走上这条公益之路,周丽辉苦苦支撑:你看,“明”这个字的构造就很有意思,一个日,一个月,日积月累,才能看到未来。而“点点”,就是要“救救孩子,许他们一个未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