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SARS亡魂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凤凰卫视6月2日消息:由於SARS的传染性,SARS的感染者都被隔离,而那些最终因SARS而去世的病人也都因此而在孤独中离开人世。对於传统上重视家庭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在孤独一人中去世的状况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死者的家族也无法为死者做各种传统仪式,而在中国传统中,人们常常依靠这种仪式为自己提供某种慰藉。


将于6月5日出版的<<远东经济评论>>文章报导了香港SARS受害者感情上的痛苦经历。


香港43岁的Ming Chan最後一次见到她活着的丈夫是在3月27日,其时,她前往医院看望因为感染SARS而住入香港玛格莉特公主医院(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三天的丈夫。後来,因为担心SARS的扩散,香港禁止病人家属前往医院看望病人,并将病人家人隔离。


Chan下次看到她的丈夫是在两个星期後,地点在医院的停尸房。她说,她无法相信,她的丈夫已经因为SARS而去世。


Ming Chan的丈夫是在孤独中离开人世的。在他去世的时候,没有家人在场,没有殡仪馆愿意接收他的遗体,只有寥寥数个亲属准备参加他的葬礼。


对於因SARS而去世的中国人来说,SARS远远不止是一个医疗健康问题--政府对病人实施的强制性隔离虽然挽救了他人的生命,但是加重了感染者与死亡者及其家人所经历的感情上的痛苦。


在中国人社会中,SARS迫使人们放弃很多同死亡与痛苦相关的传统。


中国人一向认为家人同死者在死亡前的最後一面可以确保亡灵的幸福,但是,在SARS阴影之下,同死者的最後一面因为隔离而不可能实现。而死亡本身也无法给死者带来解脱:传统上中国的葬礼上,死者的遗体是必须在场的,但在SARS影响下,葬礼上常常见不到死者的遗体,而葬礼也因此而格外简短。


所有这些,在中国社会中都是没有前所未有的。


香港社会福利局首席临床心理学家Helios Lau对<<远东经济评论>>记者说,“对於香港公众来说,SARS是一个全新的东西,甚至艾滋病也无法同SARS相比。”


SARS导致在注重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很多生命最後一刻的仪式般事情无法进行,在这些仪式中最关键的是送终。即使在香港这个现代社会中,送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最近的一项对中国死亡风俗进行的研究中,香港大学的Cecelia Chan发现,很多接受参与她的研究的家庭说,在亲人去世的数月之後,这些家人说他们最担任的仍然是去世的亲属去世时刻的面部表情。


虽然香港政府後来表示,殡仪馆接收因SARS去世的病人的遗体不会带来


健康卫生危险,但是没有殡仪馆愿意接收Ming Chan丈夫的遗体。


让Ming Chan感到意外的还有,虽然在道教庙中为她的丈夫举行的持续半天的超度仪式上没有她丈夫的遗体,还是仍然没有多少人前往参加葬礼。她说,“我感觉到的是,周围一片空虚,而且冷冰冰的。”她说,她在精神与心理上对垮了。


香港没有多少为SARS去世病人举行的葬礼这一事实就表明SARS病人给他/她的家庭及其之外的社交圈带来的污点。


哈佛大学医学院Arthur Kleinman博士对中国文化中对痛苦的感受进行人类学研究。他说,在中国社会中污点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家庭甚至社交圈的问题。


在丈夫因为SARS而去世数月之後的今天, Ming Chan在试图振作起来。她说,她担心她故去的丈夫,“在梦里曾经见到过他,但是我们无法说话,因为两人都戴着口罩,就象我们最後一次在医院见面时那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