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中国的钓鱼岛--看韩国保卫独岛的决心和行动 ZT

acetone

知名会员
注册
2003-04-17
消息
1,434
荣誉分数
71
声望点数
158
(日本声称拥有对竹岛「韩国叫独岛」主权,但韩国老百姓和军方枪先进驻岛屿,力拒日本势力,赢得不可逆转的优势)

 郁陵岛东南方,船行二百海里,那是海鸟的家乡。不管别人怎么强辩,说那是他们的,独岛终是我们领土。庆尚郁陵北部……东经132,北纬37,平均气温12度,降水量一千三,独岛是我们领土。


 这不是韩国地理教科书的课文,而是韩国全国上下、男女老少都会唱的一首歌《独岛是我们的领土》的歌词。今年二月,日本外相池田亚彦行为宣布日本政府的二百海里经济水域政策,韩国各地爆发了一连串热血奔腾的抗议活动。汉城市民连日不断在日本大使馆前面示威,焚烧写有池田名字的稻草人。这首十多年前创作的老歌,又成了最受民众欢迎的流行曲。


 独岛位於朝鲜半岛东南部海上,周围有30多个岩石礁,离韩国的郁陵岛72公里,距日本的隐歧岛160公里。东、西两个主岛的总长约200米,都是岩石,不适合草木生长。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早在新罗王朝(公元500年)就有独岛的记录。朝鲜王朝成宗皇帝时(公元1471年至1481年),独岛叫做芋山岛,属于郁岛郡管辖。日本方面的记载也说,在宽文皇帝7年(公元1667年),日本渔民发现了这两个岛屿,编入了日本岛根县,但到了1911年连整个朝鲜半岛也被日本吞并了。


 1945年日本投降後,盟军最高司令部在1946年颁布公告,指出济州岛、陵岛和独岛都不是日本的领土。日本发表了抗议声明,领土争议由此不断。韩国人民誓死保卫国土,坚持维护独岛领土主权,这一态度早已演化成全国民众同仇敌忾的决心。


 日本政府也深知此一事实,但是历代日本内阁为了维护政权的持续性,一有机会就刺激这个历史伤口。内阁大臣也经常否认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略行为,令韩国和日本两国的关系难以稳定和改善。


 在这场领土主权的纠纷中,一个传奇性的韩人洪淳七「小兵立奇功」,为韩人赢得了难以逆转的优势地位。1953年,年仅23岁的洪淳七组织义勇队,趁韩战仍在进行,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釜山美军营地附近的陪酒女郎购置了各种枪炮,在独岛上升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


 洪淳七独自守卫独岛三年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直到1956年,李承晚政府决定派出海上警察守备队上岛,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土护国大业」。韩国政府颁发勋章,表扬洪的爱国行为。


 目前,韩国在独岛长年派驻34名武装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的侵犯,令日本船只不敢轻易越过雷池一步。韩国政府为方便船只靠岸停泊,已开始在独岛兴建永久性的码头,日本政府只有口头抗议一途,别无他法。


 今年二月独岛争议再起金泳三总统一怒之下拒绝接见早已安排好的日本联合执政党访问团,再派海空军在独岛附近海上举行联合演习,表达韩国保卫领土主权的意志。今年三月初在曼谷举行亚欧高峰会议时,韩国和日本两国首脑见面,就双方经济合作问题广泛的交换意见,对该岛主权争议都蓄意避开话题,只在私下分别表态而已。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说,日本对竹岛主权的一贯立场没有丝毫改变,但是不希望因此影响两国友好合作关系。韩国的金泳三总统则以强硬的语调,警告日本不得对独岛的主权问题有任何妄想。


 历史是现实的。如果是日本抢先占据了独岛,今天又是怎样一番情景?中日两国钓鱼岛纷争再现的时候,韩国保卫独岛的决心和剑及履及的行动,完全杀死政治现实的反应,足以发人深省。
 
你不是向来反对政府灌输给民众思想吗?
全韩人都会唱那歌.这是多么大的灌输.

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

韩国再炫耀武力,也不会有人觉得它们好战,也不会有人推出韩国威胁论.

最后一句话,不是说了吗?
要发人深省,你好好深醒吧.
我的意思并不是钓鱼岛不要,钓鱼岛是我国的领土.一直是,永远是.
 
历史是现实的,我们的政府更是现实的。军事实力不济,于是什么江东六十四屯,什么海兰泡啊,就不用和老毛子谈判了,算了。经济实力不济,所以什么钓鱼岛啊,就不用和小日本争了。我们的政府在这些外交事务方面向来是很会运用中庸之道的。可惜面对自己的老百姓的时候,中庸之道又成了一种累赘。
 
不是经济实力不济才不争,是为了营造一个利于我国有经济发展的周边的和平环境.满足周边国家一部分想觊觎我国领土的人的欲望,但是又坚决捍卫我国的领土完整.
在这个之间平衡,你知道国家做得多困难.这个绝对不是中庸之道.是根据客观情况来决定的.
我国是贸易大国,不是贸易强国.如果由于钓鱼岛事件,中日双方大动干戈,在这种时候,你说我维护一个荒岛重要,还是维护我国那些蒜农,大葱农,筷子工,毛巾工等的收入重要.
请多想想潜在的可能.日本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关系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多少农工的收入.

我都说过了,现在再说一遍,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比你们提的那些要求多党执政的问题要重要得不是多少倍.请为农民着想,请为工人着想!不要以运动就想起学生.
请尊重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着想.
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就业机会,这些都比你们那些要重要多了.

我们没有像印度一样大肆发展军力,国际上都有中国威胁论来出,我们要是造个什么航母,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会认为中国要称霸.所以,滔光养晦.

我国要是像印度一样大做核试验,国际不把中国封死才怪!

你知道不知道,政府每做一件事情,都能影响贸易?
 
最初由 到点了 发布
不是经济实力不济才不争,是为了营造一个利于我国有经济发展的周边的和平环境.满足周边国家一部分想觊觎我国领土的人的欲望,但是又坚决捍卫我国的领土完整.
在这个之间平衡,你知道国家做得多困难.这个绝对不是中庸之道.是根据客观情况来决定的.
我国是贸易大国,不是贸易强国.如果由于钓鱼岛事件,中日双方大动干戈,在这种时候,你说我维护一个荒岛重要,还是维护我国那些蒜农,大葱农,筷子工,毛巾工等的收入重要.
请多想想潜在的可能.日本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关系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多少农工的收入.

我都说过了,现在再说一遍,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比你们提的那些要求多党执政的问题要重要得不是多少倍.请为农民着想,请为工人着想!不要以运动就想起学生.
请尊重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着想.
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就业机会,这些都比你们那些要重要多了.

我们没有像印度一样大肆发展军力,国际上都有中国威胁论来出,我们要是造个什么航母,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会认为中国要称霸.所以,滔光养晦.

我国要是像印度一样大做核试验,国际不把中国封死才怪!

你知道不知道,政府每做一件事情,都能影响贸易?


小心你的言论有给汪精卫伸冤的嫌疑。

技术先进的国家,现在的核试验已经基本靠模拟了。
 
最初由 acetone 发布



小心你的言论有给汪精卫伸冤的嫌疑。

技术先进的国家,现在的核试验已经基本靠模拟了。

汪精卫那种大卖国贼,和我的言论简直就天壤之别.
当时它置多少轮陷区的中国百姓水深火热与不顾,大搞卖国.当时,轮陷区的人连活都是困难,还谈什么温饱,更别谈什么增收.

我都没说你一直推行的"民主"和汪精卫推行的共和是一样,你倒反过来说我.

看看是谁在为剥削人民的四大家族申冤,是谁在为汪精卫申冤?

没错.所以我们不进行实战的核试验.我们还要改造罗布泊呢,孔雀河是塔里木河的支流,不知道它冬天是否断流,应该断流,不过,它夏天地区流量很大.
 
罗布泊的干涸,解放后的农垦改造确有首功。
 
最初由 acetone 发布
罗布泊的干涸,解放后的农垦改造确有首功。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罗布泊丰采何日再现



(2002-12-12 18:34:12)


罗布泊丰采何日再现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中部,是塔里木河的过境湖泊。


历史上罗布泊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面积有2万平方千米,水深曾达六七米。湖水中鱼鸭成群,湖岸区绿草成茵、鸟兽不绝,那真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从汉代开始,当地人向中原地区学习水利技术,学会引水灌溉,促进农业大发展,当时的楼兰古国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大文明重填。后来,也许因为引水过多,也许还有别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原因,流入罗布泊的孔雀河渐渐断流,使楼兰人失去水源,纷纷背井离乡,楼兰古城终于变成一片废墟。


虽然古楼兰城永远地消失了,罗布泊却不算健在。直到100年前,那里仍然微型机勃勃。然而,随着罗布泊上游塔里木河盆地的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塔里木河引水越来越多,罗布泊的水源供应越来越少。所幸古代的引水规模毕竟不算大,直到1950年,罗布泊还是那么水草丰美、鱼鸟繁多。到1958年,塔里木河中游过罗布泊的过境水量仍有30亿立方米。可是1958年以后,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至使塔里木河中游流经罗布泊的水量急剧下降,罗布泊的元气大伤,水量已不足10亿立方米。从1972年起,塔里木河从铁干里克以下全部断流,罗布泊再也得不到水源补充,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现在它已经完全干涸,彻底死亡了。湖区的草地已退化,连耐干旱的胡杨树也抵挡不住长期的干旱折磨,一棵接一棵地枯死了。于是,鸟不再来,兽不再往,风沙倒更加横行无阻,罗布泊当年的丰采荡然无存,留下的仅是一片荒凉与孤寂。


不幸的是岂只一个罗布泊!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后,全国大大小小的湖泊共有24880个,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2448个,到20世纪80年代初,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总数下降到2305个。罗布泊的阴影笼罩着其他湖泊。





(科普城)
 
昔日碧波荡漾
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记者张先国 段芝璞)全球性的“气 候危机”是否是导致罗布泊湖干涸的主要原因,我国学者最近对这一学术悬 案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罗布泊湖干涸最重要的因素。
位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角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200 万年前,罗布泊水域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古代历史典籍记载中,罗 布泊最大水域达5000多平方公里,曾被误认为是黄河的源头。本世纪以 来,罗布泊水域两度盈亏,并最终于1972年彻底干涸,最后干涸的面积 为450多平方公里。罗布泊湖水的盈亏与消逝一直是国际地理学界关注的 热点。
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蒙古语意为“多水汇入之湖”,它曾是塔里 木盆地众多河流的汇集之地,1921年以后,湖水主要由横穿盆地的塔里 木河补给。
新疆水利学专家何文勤教授说:“从本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塔里 木河上游主要汇入河流的水量呈上升趋势,若无人类活动的影响,罗布泊只 会随自然气候波动,湖面仅有扩大和缩小的变化,而不致于干涸。”
  何教授综合分析了近30年太阳黑子的活动资料及塔里木河的实际水文 观测资料,他的结论是,塔里木盆地的气候近期没有变旱,塔里木河水的总 流量也没有减少。
他认为,造成罗布泊干涸的主要原因在于: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生产发展 ,人口增加,引用部分河水,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造成大量河水浪费,加 上人为砍挖流域野生植物,破坏天然植被,造成下游水量减少,湖水补给匮 乏。
  何教授的观点与著名科学家夏训诚的观点一致,夏说:“根据对罗布泊 地区大范围实地考察,以及对我国2000多年的大量历史文献和这一地区 出土的文物、干尸的分析,我们认为,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并非气 候变干所引起,而是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水资源在地区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这位62岁的专家认为,塔里木盆地的干旱气候,是在第3纪末第4纪 初,随着青藏高原大幅度上升同时形成的,在人类历史时期,亚洲中部的干 旱气候存在一定范围的波动,并不存在持续变干的问题。
  “这个结论将使人们摆脱所谓‘气候危机’的束缚,提高人类改造自然 的信心。”夏说。他曾多次率领科学考察队进入罗布泊地区考察,对这一地 区的环境变迁非常熟稔。
他介绍说,历史上罗布泊曾屡经沧桑变故,2000年前的汉代,罗布 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湖边的楼兰王国“水大波深必 汛”,居民们把防御洪水作为大事;至公元4世纪,楼兰王国到了用法令限 制用水的窘迫境地;300年前,罗布泊“东西长80、90里,南北宽2 、3里或1、2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本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罗布泊面积又达到了2000多平方公里。
夏先生说:“1972年,罗布泊湖水完全干涸,许多植物相继衰竭枯 死,飞禽走兽或死或逃,这里成了一片荒凉而干燥的土地。”
摘自《南方日报》1998年01月05日
 
关于中国文明进程中人地系统互动机制的思考

叶文虎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宋豫秦 /北京大学环境研究中心


 

从古代的《二十四史》,到中国现代史学,有关中国文明进程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即“人与人”的关系来展开的,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次要因素。近年来,学术界深感此种状况之缺陷,开始着力于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然而,就研究整个中国文明进程而言,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何种地位?“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这两种关系之间存在何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又具有何种作用?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答案。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曾经指出:“距今一万年以来,从文明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出现,刀耕火种、毁林种田,直到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取得巨大成就,是以地球濒临毁灭之灾为代价的”。今天,世界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而诸如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土地生产力下降、森林锐减、草场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虽有全球变化的因素,但主要是农业文明发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失之和谐的结果,也和“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1982年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指出:“文明起源于自然,自然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我们感到,在中国文明进程中,除了存在着“人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条主线。“人与人”这条主线,指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及宗教、艺术等领域;“人与自然”这条主线,指人类的生存活动与自然界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仅以中国文明进程中的若干事例为证,试简要说明“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这两条主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约束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可见,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天生就具有自然的属性。

在长达数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问题。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决定了当时人们只能依赖采集和渔猎维生,其生存、繁衍受到自然界强有力的支配。显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往往处在次要地位。并且,“人与人”的关系往往表现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适应,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的产生即其例。

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以后,虽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下,但是,由于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的发明,人类一方面仍需依赖大自然,另一方面也开始了改造大自然的过程。据农史专家考证,在距今4000年左右,旧大陆的几乎所有宜耕土地都已得到开垦。

在东、西方文明古国中,都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辟论述。从春秋至两汉,中国的思想家们系统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理论,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也始终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而发展、成熟的。例如,司马迁在完成其名著《史记》之后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所谓的“天人之际”,即天人关系,也即目前所谓的人地关系。可见,太史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探讨天人关系,通晓古今演变机理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同时对文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并且,这两条主线始终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直接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以汉唐时期的宁绍平原为例,其地时为水网地带,湖泊星罗棋布,构成颇具规模的湖泊群,地形由南向北呈山地-平原-海洋台阶式格局。有关该地区人类活动的记载始于春秋时期的于越部族。由于当时中部平原面积狭小,且湖沼密布,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狭小,因此该部族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南部山地。伴随着海退和人口的增加,出于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中部平原的湖泊受到大面积的围垦。到了汉代,这种围垦活动导致了水、田比例失调和水面不足的情况。由于人们认识到保持适宜水、田比例的重要性,因此,唐代本地区出现了“献田筑湖”的热潮。通过水、田比例的调整,形成了人有其田,田有其水,人民生活安乐、富足的和谐局面。

另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调整不当,也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并进而影响“人与人”关系的发展。仍以宁绍平原为例,十二世纪初,宋金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央政权南迁,随之出现了“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的局面。大量移民的涌入,对粮食的需求剧增,宁绍平原再度出现了大肆围垦湖泊的热潮,并一直持续到清代。清初顾炎武就此叹曰:“上下历代,则田日增,湖日损,至今侵湖者犹曰未已”。由于大规模移民引起的过度围垦,水、田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了人地矛盾不断激化,当时,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大大增加。一个新的围垦活动常常会引发激烈争论,并出现“屡废屡复”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中国北方科尔沁草原的历史演变也是很好的例子。科尔沁地区的地表由典型的沙质沉积物构成,其原始景观属于草原,适宜发展畜牧业。这里在距今5000年前后,曾经出现过“红山文化”,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时期;在距今4000―3500年曾经出现过“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这两种文化都属于农业文化,但当它们进入兴盛期之后,却都先后走向衰落,并且在其后都曾出现长达数百年的文化“低潮期”。根据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机理,我们初步认为,这两种文化的衰落和其后出现的文化低潮期,都与当时的粗放型农业大面积破坏沙质土壤植被、进而引起沙漠化的发生与扩展有关。

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某些表面上表现为“人与人”关系的现象,其本质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例如,对于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农民起义,以往史家皆将其归之为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农民起义都发生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尖锐时期。因此,不能不说这种看起来纯属“人与人”之间关系激化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剧烈冲突的表现。

若从不同的时空角度观察,“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这两条主线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

就空间而论,某一地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若严重失衡,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地区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相应的影响;反之亦然。以汉唐时期的黄河为例,西汉时期,中央政府曾经在黄河上游的河套地区大肆屯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屡屡决口,直接影响到今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的社会发展。而到了东汉至隋唐的800年间,由于黄土高原的生产方式从西汉时的以农耕为主转变为以牧业为主,自然植被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减轻了水土流失的程度,使得进入下游的泥沙减少,从而形成了黄河水利史上少见的长期“安流”局面,下游地区遭受的水患之灾大大减少。再以长江为例,由于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使长江下游的大片富庶地区遭受水灾。其原因除了降水量比往年多的客观原因之外,上游地区人们常年大规模砍伐森林植被,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才是根本的原因。

从时间角度来看,某一时期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常常会对后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历史上的罗布泊曾是新疆最大的内陆湖,是塔里木河的归宿。《水经注・河水篇》称其“广袤三百里”,清初《河源纪略》(卷九)记载它“东西二百里,南北百余里”。但是1962年以后,罗布泊干涸了。其主要原因是人们沿主要支流大量开辟耕地、引水灌溉,导致用水量剧增。再加上大量水库的修建,尤其是塔里木河干流上的大西海子水库的建立,使得作为罗布泊主要水源的塔里木河下游长期断流,最终导致了罗布泊的干涸。罗布泊的干涸,造成了从库尔勒到罗布泊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使得本来有着良好生态作用和发展前景的地区,几乎成了不毛之地。中世纪“尼雅古国”、“楼兰古国”的兴亡史,也是同类的例证。

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人类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一时期,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将人的主体性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纯粹是一种人对自然的奴役和征服关系。但短短的几百年之后,人类却面临着一系列难以摆脱的生态灾难。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文明进程中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这两条主线的关系,不仅对于文明进程本身的研究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我们今后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