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01-16
- 消息
- 9,686
- 荣誉分数
- 5
- 声望点数
- 0
关于中国战术通用直升机的研制
送交者: 类星体 2002年4月04日14:44:44 于 [军事天地]http://www.cmilitary.com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的两个十号吵得沸沸扬扬,一个是歼十,最近已经渐
渐花明柳暗,大有水落石出的架势,且不说满天乱飞的照片,更有其将参加珠
海航展之说。偶的一己之见,空军从来不派现役主战装备参加航展,如果此次
歼十真的一展芳容,那么几乎有两件事情可以判定----试飞已近完成;它不会
成为我们的下一代主力机种,或者更加先进的型号已经在研且即将完成。而关
于另一个十号,即所谓“武直十",除了几张几乎没有价值的照片之外,从来
不曾有任何的消息公开。然而从其他公开发表的资料中,还是可以约摸的触到
一点“型号工程”的影子。
众所周知,和固定翼飞机制造业相比,中国的直升机制造业不但历史更
短,而且技术更加落后。很大程度上,以中国空军为主要主顾的中国直升机工
业在几十年间受困于狭窄的国内市场,技术上又遭到封锁,以至于在七十年代
末八十年代初刚刚开放的时候,连一架自行研制的直升机都拿不出来。为了远
程导弹试验,七十年代中期海军从法国进口了13架超黄蜂,这在当时算是比
较好的大型直升机了,海军一直当作宝贝;1976年,昌河开始了测绘仿制。
历经千辛万苦,1985年才首飞成功,此后又研制了陆军型(其实就是去掉了浮
筒,丑陋不堪,陆航也从来都看不上眼),又自己加装了吊放声纳和反舰雷达/数
据链,还是只有海军用于舰载,主要是自己的需求量不大,仿制的发动机从来
就没有过关。1985年之前,直升机主要是归空军所有和使用,那时PLA对直升
机的战术需求确实也不大,无非是要人运输和战场救护/通信。陆航组建之
后,陆军对直升机的胃口大增,先是买了一队小羚羊用于战术训练;为了向西
藏提供机动能力,很大方的买了24架黑鹰,用起来之后感觉果然很爽。本来
有进口100架的计划,还要连带着进口CH47D,可惜中美蜜月期结束的太快,89
之后,连民用的B234都买不到了。一时间,陆航只好瞄上了本来看不上眼的直
九,对哈飞喊出了“造多少,要多少“的哭腔;可惜,这次尽管是正正规规付了版
权费,引进技术的发动机生产仍然跟不上,直九的产量一直上不去。另一方
面,对冷静下来的陆航来说,直九这样的四吨级直升机纯属鸡肋,处于一种高
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当初引进的原因主要是法方愿意一起提供技术,当
时的考察结果认为直九的技术要比直八领先20年,确实符合当时跨越式发展
的思路。不过直到去年涡轴八的国产化率终于达到98%,为了实现这20年的跨
越,我们还是付出了20年了。
陆航成立之初,有一种希望,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案来,一步
实现现代化。当时引进黑鹰的使用感觉相当好,打算大批量购买以后自行仿
制,一举解决问题;于是老旧不堪的直五几乎一夜之间全部退役.结果,90年的陆
航发现自己的机队面临消失的威胁。正好当时的总理李鹏访苏,结果以闪电般
的速度为陆航购买了一批Mi17,解了陆航的燃眉之急,对于有着丰富的Mi8时
用经验的陆航来说,也确实好用,而且极其便宜----进口单价只有B234的
1/10;加上所有的维护都能够在国内完成,而国产的成本肯定高过进口价,
也就没有仿制的打算了。但是比较之下,陆航还是心仪黑鹰,而且在青藏高原
地区,唯一能够可靠工作的就是它了。即使曾经摔了高级将领,也别无选择。
即使在美国对华制裁时期,陆航还是悄悄地进口了不少维修配件,由此可见对
黑鹰的重视。
90年代初,在衡量了各方面的考虑之后,陆航终于下定决心要发展自己
的新一代直升机了。当时大约借鉴了空军的发展思路,改进一代,研制一代,
预研一代。这改进的一代就是各种各样的直九系列,在原本不低的起点上把技
术吃透,于是发展了通讯型,武装型,战场救护型,反潜型,可能还有搭载
C701的反舰型。同时借此机会把涡轴八的国产化做到了家,现在生产的产品
在可靠性等方面的指标终于接近了法国的原产货,还能自己做一点小改进。这
也终于促成了直11的批量入役。另外的改进型就是Mi17的各种改型,武装运
输型,加装了大量的火箭;电子对抗型,等等。在这一阶段,直八也进行了各
种各样的吊挂试验,大约是为了配合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的战术需求,现在
我们的榴弹炮也终于可以使用直升机做战场机动了。
作为研制一代的第一种产品,直11基本采用的都是成熟技术,作为一种
真正的两吨级直升机,其吊挂能力达到了直九的水平,应该说,作为侦察/攻
击的轻型平台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价格便宜。值得注意的是直11的先进旋翼
系统,其翼型和传动系统完全是自行设计,据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两点
是自行研制直升机的关键性技术,应该说达成了一次相当不容易的突破。
然而,从陆航的战术要求看,显然,需求量最大的是一种中型通用战术运
输直升机。直五生产了545架,全部退役后留下的口子至今没有全部弥补。实
际上,中国三军拥有的直升机总数和八十年代初相比,可能还有所还是下降
了;尽管现在对直升机的需求量要大得多,要求直升机承担的任务也多得多。
抛开空军和海航不谈,作为直升机的最大主顾,陆航对直升机的要求涵盖了从
对地攻击,反坦克,战场运输,电子战,通讯中继,侦察,战场救护,要人运
输,炮兵校射等等各个环节;虽然作为陆军的一部分,中国陆航有自己不同于
西方和俄罗斯同行的战术理解。对于中国陆军来说,火力的主要来源是地面炮
兵,突击力的主要来源是装甲兵,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各类传统部队的数
字化信息化,而不是依赖于武器装备的全面换装。陆航的主要任务是为陆军地
面战场提供一支机动突击力量和战场机动手段,并在战略层次上提供一种快速
反应手段。因此,中国陆军航空兵的没有配属到师一级,即使是所谓的拳头部
队或者快反部队也没有独立的师属航空兵力量。这与中国陆军将陆航用作战役
力量,由作为战役单位的集团军统一控制的使用原则,是相当吻合的。当然,
还有许多陆航团是作为军区甚至军委的直属兵力来使用的。在未来可能的作战
样式中,陆航应该是高度的集中使用,用来将地面部队机动到战场的关键地
带,或为其他部队提供应急的战场机动手段―--陆航兵力,作为一种稀缺资
源,以我军的传统来看,在战场上一定是尽最大可能集中使用。由于陆航的高
建设成本,也由于中国陆军短时间内无法摆脱的庞大规模,大概至少在最近的
20年之内,陆航还是取代不了炮兵,装甲兵和步兵的主战兵种的地位。在
《末日之门》中出现的直升机集团军,虽然并不违反我军的战术原则,也许有
出现的可能,但绝对无法成为陆军的主体。
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陆航的发展重点是通用运输直升机,而不是攻击
直升机就很好理解了;因此,偶一直猜测,假如直升机界的核心工程也是十
号,那么这个所谓的“直十”决非阿帕奇一类的中/重型攻击直升机,而应该
是一种中型战术通用直升机(8-13吨级)。毕竟,一来大多数的战术任务要求
的是这种型号,二来其变型能力强,三者也是现代直升机发展的重点,而且从
技术上,这种级别的直升机能够为研制其他各种直升机奠定良好基础。但是,
到目前为止,这种直升机的公开消息非常少,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了。
至于重型直升机,我们也会有小量的需要,传闻陆航已经少量购买了一些
Mi26;轻型的,应该是直11家族的天下。那么,这种中型直升机到底性能如
何呢?没有准确的资料,就只好从一些侧面消息来大致勾勒一下了。
1995年9月,西科斯基公司在考察之后,确定昌河直升机公司为合作伙
伴,加入S92的发展计划,负责尾梁、尾桨。为降低成本,缩短研制周期,S92
本来就保持了和S70/UH-60系列的高度通用性,在传动系统部件中,通用性能
达到40%左右。偶猜想,我们对黑鹰的使用和维护经验在这里面起了很大的
作用,而中国的直升机工业,也首次有了参与研制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型直升机
的机会,来积累相关的经验。有趣的是,台湾也参与了S92的研制工程,未来
的某一天,海峡两岸很可能会出现共用同一种“自研”直升机的现象。
S92的诸多先进性能这里不打算多说,主要集中在先进的桨形,高效率的
传动系统,全功能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高性能/价格比方
面。它和直八一样同属13吨级的直升机,空重相仿,但商载却增大了50%,
可靠性也要高得多。高原性能(这点我们的陆航尤其在意)也好。S92在中国
市场做宣传时有一句话:以S92的性能,只要在中国的四个城市―--北京,上
海,广州,成都―--的机场都加以部署,配合航班,可以让国内乘客在三个小
时内到达中国全境2/3的地方。好了,设想一下,假如这“乘客”是快反部队
呢,如果S92的部署地点再多一些呢?这种战略机动能力正是陆军梦寐以求
的。
与目前世界上的其它直升机相比,S92的先进性是一目了然的。虽然一开
始是作为民用项目设计的,但其性能丝毫不亚于EH101/NH90这样的专用的
新一代军用直升机。S-92上的电子系统,是以MIL-STD―1553或Anmc429数据
总线为基础的综合模块化电子设备,不仅可适用于各种任务设备,而且还可大
大简化设备的安装工作。
S92与其他直升机的性能比较表
型号 直八 S 92 EH 101 NH 90 米38 SH 60黑鹰
国别 中国 联合 英/意 法/意/荷/德 俄罗斯 美国
尺寸数据 旋翼直径18.9米,机长23.05米,机宽5.2米,机高6.66米、机舱
总容积28.9米^3 旋翼直径18.59米,尾桨直径4.01米,机长22.81米,机高
6.65米 旋翼直径16.00米,尾桨直径3.20米,机长19.40米。 旋翼直径 21.23
米,座舱长×宽×高 6.70米 ×1.85米 ×2.20米 基本型UH-60A长19.76米,
机身宽2.36来,高5.13米,机身为半硬壳结构。旋翼直径16.96米
发动机 3台涡轴6,单台最大起飞功率1128千瓦(1535轴马力) 两台GE
CT7-8涡轮轴发动机,每台额定功率为1790千瓦,起飞功率为1529千瓦。最大
连续功率1864千瓦,全权数字电子控制 3台GE CT―2A(T700―GE―401A)涡轴
发动机、单台最大连续功率为1278千瓦(1738轴马力) 2台1566千瓦(2129轴马
力)的罗.罗和透博梅卡公司联合研制的RIh4332―01/2涡轴发动机或1506千
瓦(2048轴马力)GE的CT7―6涡轴发动机。 两台克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 TB7-
11 7B涡轮轴发动机,最低保证功率 2 ×1715千瓦(2×2330轴马力) 两台
GE的T700-GE-700涡轮轴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1564马力。UH-60L换装
T700GE-701C;单台功率1927马力
航程 航程800公里,续航时间4小时6分 航程880公里;两侧有1134升浮筒
式燃油箱,搜索距离可达1090公里,可空中加油。 航程(估计值、民用型、标
准燃油、仪表飞行规则、有余油、30名旅客)1019公里 最大航程(标准燃
油)1100公里。 (30分钟余油,载重5000千克)325公里,(载重 3500千
克,标准燃油) 800公里,(载重 1800千克,副油箱)1300公里 航程603公
里
最大速度 最大平飞速度275公里/小时 最大巡航速度280公里/小时 最大
允许速度(海平面、国际标准大气)309公里/小时 最大允许速度310公里/小
时 (估计值)最大平飞速度280~290公里/小时 最大时速292公里
巡航速度 经济巡航速度232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最佳航程)272公里/小
时 最大巡航速度285公里/小时 (估计值)265~275公里/小时 巡航时速
268公斤
空重 空重7095千克 (海军型)基本空重7121千克 空重(TTH90)5000千克,
(NFH90)5400千克, (估计值)正常起飞重量1346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最大起飞重量13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2156公斤 最大
起飞重量13000千克或1353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TTH90)8500千克,
(NFH90)91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45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9194公斤
最大载重 最大商载3000千克 4500公斤
其他 爬升率6.6米/秒,动升限3050米,悬停高度(有地效)1900米,(无
地效)1248米, 机体寿命达30000飞行小时,以MIL-STD―1553或Anmc429总
线为基础的综合模块化电子设备 升限6000米,座舱可容纳30名突击队员。通
过尾舱门跳板可运载2吨级战术运输车辆。 实用升限6500米,悬停高度(无
地效)2550米, 升限5791米。
那么,S92会被中国陆航大量采用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陆航对S92的
性能应该是满意的,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基本军用型1300万美元一架,还是
比EH101便宜)让陆航只能望机兴叹―--陆航对战术通用直升机的需求届时肯
定会超过一千架。恐怕只有用惯了超黄蜂的海航对S92会有点兴趣,也许会用
来发展一种专用的反潜/预警舰载直升机。另外,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战
术通用直升机有8吨级(例如黑鹰,美洲豹,NH90)和13吨级(超黄蜂,
EH101,Mi17等)两种级别,两种级别我军陆航都有采用。从需求的角度来
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军的大多数需求,采用先进技术的8吨级直升机已经
能够满足。而且,13吨级的Mi17(也许下一代的Mi38)相对来说可以通过外
购得到;再考虑到研制的难度(主要是大马力涡轴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偶推
测,在研的这种直升机应该是8吨级的。推测其数据为:单轴单桨,5叶,空
重5500公斤左右,最大起飞重量8500公斤,外吊能力不小于4200公斤(我军
标准122榴弹炮的重量),内部载重不小于3000公斤(我军轻型突击车的重
量),最大航程不小于600公里,采用副油箱后不小于900公里。升限不低于
6000米(可能需要发展专门的高原型),采用标准的军用数据总线和发动机
电子控制系统。(进一步猜测,如果性能无法兼顾,可能分别发展陆军型和海
军型,陆军型也许带短翼,无浮筒,速度略快;海军型带浮筒型油箱,因为带
电子设备较多,空重较重,但航程较远----这就扯远了,呵呵。
通过与同时代的其他直升机比较,这样的型号需要有至少不低于3500马
力的动力,假如有合适的发动机,剩下的问题就好办了。难点也就在此。此前
有消息,说608所在研的重点型号进展云云,也许就是为型号配套的新一代发
动机。因此估计该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在1700到1800马力左右。我们使用
的Mi17和S70高原型的发动机都是这个级别的,WZ6是1500马力,照猫画虎看
看我们能不能画好了。个人认为,该型号能否成功,发动机是第一关键。即使
将来发展自己的阿帕奇,使用的也会是这个级别的发动机。加上750马力的
WZ8,我们需要的直升机动力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了。(不过考虑到WZ6的破
质量,偶还是很担心啊)
在直11的有关材料中也提到了实验中的一种将用于中型直升机的新型桨
形和传动系统。如果1999年中还在测试选定桨形,从直升机的一般发展阶段
来看,正式研制时间不会早于1997年。这大约是直11的试飞结束的时间(直
11在1996年初就已经入役),如果这种直升机也由昌河研制的话,这个时间
相当合情合理。那么,假如发动机研制顺利,这种型号可能在黑鹰入役25周
年的时候加入解放军陆航,由于其良好的载重性能,也有希望竞争海航下一代
标准舰载直升机。
假如这样的型号确实成为现实,那标志着中国直升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
的差距缩小到了10年;假如该型号失败,那么估计其替代型号可能会是俄罗
斯的Mi38。与此同时,为配合其战术使用,陆航的研制型号序列中也许存在
另一个产品,一种专用的歼击直升机,也就是空战专用直升机。从陆航和我国
直升机界发表的各种文章来看,我们还是很重视争夺一树之高的制空权的。为
了不遭受敌武装直升机的攻击,也为了给自己的通用运输直升机护航,我们的
对策可能是发展一种专门用于空战的歼击直升机。与阿帕奇/虎/A129/茶隼这
类以对地面攻击为主营的攻击直升机不同,这大概会是一种以轻型空空导弹
(TY90?)和中口径机炮为主要武器,注重缠斗性能(为了护航,不可能采用
更流行的掠袭战术)的中/轻型直升机,由于没有对地攻击任务,可能会是一
种单座直升机。这种直升机为了保证一定的生存能力需要在重点部位采用装
甲,还可能适当采用一定的隐身技术,虽然任务不同,也许会和小鬼子的
OX-1有点像。
那么我们自己的中/重型攻击直升机呢?相信陆航也有这种计划,考虑到
我们现实中面临的威胁,在陆战中一定需要出动如此昂贵的攻击直升机解决威
胁的机会恐怕并不多,使用其他的攻击手段也许更合算,直11也能够解决剩
下的大部分问题,因此需求迫切性就远远不如以上的两种型号了。重型攻击直
升机的价格昂贵,也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没有任何的资料能够证明任何一种型号的存在,更不
用说其具体性能了。陆航到底打的什么算盘,也许只有到了新型号入役、公开
的那一天才会知道。至于陆航的战术使用的设想,更是一家之言,请各位大虾
多多发表自己的看法。
方方的航空小筑 [aerofield.xilubbs.com]
送交者: 类星体 2002年4月04日14:44:44 于 [军事天地]http://www.cmilitary.com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的两个十号吵得沸沸扬扬,一个是歼十,最近已经渐
渐花明柳暗,大有水落石出的架势,且不说满天乱飞的照片,更有其将参加珠
海航展之说。偶的一己之见,空军从来不派现役主战装备参加航展,如果此次
歼十真的一展芳容,那么几乎有两件事情可以判定----试飞已近完成;它不会
成为我们的下一代主力机种,或者更加先进的型号已经在研且即将完成。而关
于另一个十号,即所谓“武直十",除了几张几乎没有价值的照片之外,从来
不曾有任何的消息公开。然而从其他公开发表的资料中,还是可以约摸的触到
一点“型号工程”的影子。
众所周知,和固定翼飞机制造业相比,中国的直升机制造业不但历史更
短,而且技术更加落后。很大程度上,以中国空军为主要主顾的中国直升机工
业在几十年间受困于狭窄的国内市场,技术上又遭到封锁,以至于在七十年代
末八十年代初刚刚开放的时候,连一架自行研制的直升机都拿不出来。为了远
程导弹试验,七十年代中期海军从法国进口了13架超黄蜂,这在当时算是比
较好的大型直升机了,海军一直当作宝贝;1976年,昌河开始了测绘仿制。
历经千辛万苦,1985年才首飞成功,此后又研制了陆军型(其实就是去掉了浮
筒,丑陋不堪,陆航也从来都看不上眼),又自己加装了吊放声纳和反舰雷达/数
据链,还是只有海军用于舰载,主要是自己的需求量不大,仿制的发动机从来
就没有过关。1985年之前,直升机主要是归空军所有和使用,那时PLA对直升
机的战术需求确实也不大,无非是要人运输和战场救护/通信。陆航组建之
后,陆军对直升机的胃口大增,先是买了一队小羚羊用于战术训练;为了向西
藏提供机动能力,很大方的买了24架黑鹰,用起来之后感觉果然很爽。本来
有进口100架的计划,还要连带着进口CH47D,可惜中美蜜月期结束的太快,89
之后,连民用的B234都买不到了。一时间,陆航只好瞄上了本来看不上眼的直
九,对哈飞喊出了“造多少,要多少“的哭腔;可惜,这次尽管是正正规规付了版
权费,引进技术的发动机生产仍然跟不上,直九的产量一直上不去。另一方
面,对冷静下来的陆航来说,直九这样的四吨级直升机纯属鸡肋,处于一种高
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当初引进的原因主要是法方愿意一起提供技术,当
时的考察结果认为直九的技术要比直八领先20年,确实符合当时跨越式发展
的思路。不过直到去年涡轴八的国产化率终于达到98%,为了实现这20年的跨
越,我们还是付出了20年了。
陆航成立之初,有一种希望,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案来,一步
实现现代化。当时引进黑鹰的使用感觉相当好,打算大批量购买以后自行仿
制,一举解决问题;于是老旧不堪的直五几乎一夜之间全部退役.结果,90年的陆
航发现自己的机队面临消失的威胁。正好当时的总理李鹏访苏,结果以闪电般
的速度为陆航购买了一批Mi17,解了陆航的燃眉之急,对于有着丰富的Mi8时
用经验的陆航来说,也确实好用,而且极其便宜----进口单价只有B234的
1/10;加上所有的维护都能够在国内完成,而国产的成本肯定高过进口价,
也就没有仿制的打算了。但是比较之下,陆航还是心仪黑鹰,而且在青藏高原
地区,唯一能够可靠工作的就是它了。即使曾经摔了高级将领,也别无选择。
即使在美国对华制裁时期,陆航还是悄悄地进口了不少维修配件,由此可见对
黑鹰的重视。
90年代初,在衡量了各方面的考虑之后,陆航终于下定决心要发展自己
的新一代直升机了。当时大约借鉴了空军的发展思路,改进一代,研制一代,
预研一代。这改进的一代就是各种各样的直九系列,在原本不低的起点上把技
术吃透,于是发展了通讯型,武装型,战场救护型,反潜型,可能还有搭载
C701的反舰型。同时借此机会把涡轴八的国产化做到了家,现在生产的产品
在可靠性等方面的指标终于接近了法国的原产货,还能自己做一点小改进。这
也终于促成了直11的批量入役。另外的改进型就是Mi17的各种改型,武装运
输型,加装了大量的火箭;电子对抗型,等等。在这一阶段,直八也进行了各
种各样的吊挂试验,大约是为了配合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的战术需求,现在
我们的榴弹炮也终于可以使用直升机做战场机动了。
作为研制一代的第一种产品,直11基本采用的都是成熟技术,作为一种
真正的两吨级直升机,其吊挂能力达到了直九的水平,应该说,作为侦察/攻
击的轻型平台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价格便宜。值得注意的是直11的先进旋翼
系统,其翼型和传动系统完全是自行设计,据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两点
是自行研制直升机的关键性技术,应该说达成了一次相当不容易的突破。
然而,从陆航的战术要求看,显然,需求量最大的是一种中型通用战术运
输直升机。直五生产了545架,全部退役后留下的口子至今没有全部弥补。实
际上,中国三军拥有的直升机总数和八十年代初相比,可能还有所还是下降
了;尽管现在对直升机的需求量要大得多,要求直升机承担的任务也多得多。
抛开空军和海航不谈,作为直升机的最大主顾,陆航对直升机的要求涵盖了从
对地攻击,反坦克,战场运输,电子战,通讯中继,侦察,战场救护,要人运
输,炮兵校射等等各个环节;虽然作为陆军的一部分,中国陆航有自己不同于
西方和俄罗斯同行的战术理解。对于中国陆军来说,火力的主要来源是地面炮
兵,突击力的主要来源是装甲兵,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各类传统部队的数
字化信息化,而不是依赖于武器装备的全面换装。陆航的主要任务是为陆军地
面战场提供一支机动突击力量和战场机动手段,并在战略层次上提供一种快速
反应手段。因此,中国陆军航空兵的没有配属到师一级,即使是所谓的拳头部
队或者快反部队也没有独立的师属航空兵力量。这与中国陆军将陆航用作战役
力量,由作为战役单位的集团军统一控制的使用原则,是相当吻合的。当然,
还有许多陆航团是作为军区甚至军委的直属兵力来使用的。在未来可能的作战
样式中,陆航应该是高度的集中使用,用来将地面部队机动到战场的关键地
带,或为其他部队提供应急的战场机动手段―--陆航兵力,作为一种稀缺资
源,以我军的传统来看,在战场上一定是尽最大可能集中使用。由于陆航的高
建设成本,也由于中国陆军短时间内无法摆脱的庞大规模,大概至少在最近的
20年之内,陆航还是取代不了炮兵,装甲兵和步兵的主战兵种的地位。在
《末日之门》中出现的直升机集团军,虽然并不违反我军的战术原则,也许有
出现的可能,但绝对无法成为陆军的主体。
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陆航的发展重点是通用运输直升机,而不是攻击
直升机就很好理解了;因此,偶一直猜测,假如直升机界的核心工程也是十
号,那么这个所谓的“直十”决非阿帕奇一类的中/重型攻击直升机,而应该
是一种中型战术通用直升机(8-13吨级)。毕竟,一来大多数的战术任务要求
的是这种型号,二来其变型能力强,三者也是现代直升机发展的重点,而且从
技术上,这种级别的直升机能够为研制其他各种直升机奠定良好基础。但是,
到目前为止,这种直升机的公开消息非常少,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了。
至于重型直升机,我们也会有小量的需要,传闻陆航已经少量购买了一些
Mi26;轻型的,应该是直11家族的天下。那么,这种中型直升机到底性能如
何呢?没有准确的资料,就只好从一些侧面消息来大致勾勒一下了。
1995年9月,西科斯基公司在考察之后,确定昌河直升机公司为合作伙
伴,加入S92的发展计划,负责尾梁、尾桨。为降低成本,缩短研制周期,S92
本来就保持了和S70/UH-60系列的高度通用性,在传动系统部件中,通用性能
达到40%左右。偶猜想,我们对黑鹰的使用和维护经验在这里面起了很大的
作用,而中国的直升机工业,也首次有了参与研制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型直升机
的机会,来积累相关的经验。有趣的是,台湾也参与了S92的研制工程,未来
的某一天,海峡两岸很可能会出现共用同一种“自研”直升机的现象。
S92的诸多先进性能这里不打算多说,主要集中在先进的桨形,高效率的
传动系统,全功能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高性能/价格比方
面。它和直八一样同属13吨级的直升机,空重相仿,但商载却增大了50%,
可靠性也要高得多。高原性能(这点我们的陆航尤其在意)也好。S92在中国
市场做宣传时有一句话:以S92的性能,只要在中国的四个城市―--北京,上
海,广州,成都―--的机场都加以部署,配合航班,可以让国内乘客在三个小
时内到达中国全境2/3的地方。好了,设想一下,假如这“乘客”是快反部队
呢,如果S92的部署地点再多一些呢?这种战略机动能力正是陆军梦寐以求
的。
与目前世界上的其它直升机相比,S92的先进性是一目了然的。虽然一开
始是作为民用项目设计的,但其性能丝毫不亚于EH101/NH90这样的专用的
新一代军用直升机。S-92上的电子系统,是以MIL-STD―1553或Anmc429数据
总线为基础的综合模块化电子设备,不仅可适用于各种任务设备,而且还可大
大简化设备的安装工作。
S92与其他直升机的性能比较表
型号 直八 S 92 EH 101 NH 90 米38 SH 60黑鹰
国别 中国 联合 英/意 法/意/荷/德 俄罗斯 美国
尺寸数据 旋翼直径18.9米,机长23.05米,机宽5.2米,机高6.66米、机舱
总容积28.9米^3 旋翼直径18.59米,尾桨直径4.01米,机长22.81米,机高
6.65米 旋翼直径16.00米,尾桨直径3.20米,机长19.40米。 旋翼直径 21.23
米,座舱长×宽×高 6.70米 ×1.85米 ×2.20米 基本型UH-60A长19.76米,
机身宽2.36来,高5.13米,机身为半硬壳结构。旋翼直径16.96米
发动机 3台涡轴6,单台最大起飞功率1128千瓦(1535轴马力) 两台GE
CT7-8涡轮轴发动机,每台额定功率为1790千瓦,起飞功率为1529千瓦。最大
连续功率1864千瓦,全权数字电子控制 3台GE CT―2A(T700―GE―401A)涡轴
发动机、单台最大连续功率为1278千瓦(1738轴马力) 2台1566千瓦(2129轴马
力)的罗.罗和透博梅卡公司联合研制的RIh4332―01/2涡轴发动机或1506千
瓦(2048轴马力)GE的CT7―6涡轴发动机。 两台克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 TB7-
11 7B涡轮轴发动机,最低保证功率 2 ×1715千瓦(2×2330轴马力) 两台
GE的T700-GE-700涡轮轴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1564马力。UH-60L换装
T700GE-701C;单台功率1927马力
航程 航程800公里,续航时间4小时6分 航程880公里;两侧有1134升浮筒
式燃油箱,搜索距离可达1090公里,可空中加油。 航程(估计值、民用型、标
准燃油、仪表飞行规则、有余油、30名旅客)1019公里 最大航程(标准燃
油)1100公里。 (30分钟余油,载重5000千克)325公里,(载重 3500千
克,标准燃油) 800公里,(载重 1800千克,副油箱)1300公里 航程603公
里
最大速度 最大平飞速度275公里/小时 最大巡航速度280公里/小时 最大
允许速度(海平面、国际标准大气)309公里/小时 最大允许速度310公里/小
时 (估计值)最大平飞速度280~290公里/小时 最大时速292公里
巡航速度 经济巡航速度232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最佳航程)272公里/小
时 最大巡航速度285公里/小时 (估计值)265~275公里/小时 巡航时速
268公斤
空重 空重7095千克 (海军型)基本空重7121千克 空重(TTH90)5000千克,
(NFH90)5400千克, (估计值)正常起飞重量1346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最大起飞重量13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2156公斤 最大
起飞重量13000千克或1353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TTH90)8500千克,
(NFH90)91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45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9194公斤
最大载重 最大商载3000千克 4500公斤
其他 爬升率6.6米/秒,动升限3050米,悬停高度(有地效)1900米,(无
地效)1248米, 机体寿命达30000飞行小时,以MIL-STD―1553或Anmc429总
线为基础的综合模块化电子设备 升限6000米,座舱可容纳30名突击队员。通
过尾舱门跳板可运载2吨级战术运输车辆。 实用升限6500米,悬停高度(无
地效)2550米, 升限5791米。
那么,S92会被中国陆航大量采用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陆航对S92的
性能应该是满意的,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基本军用型1300万美元一架,还是
比EH101便宜)让陆航只能望机兴叹―--陆航对战术通用直升机的需求届时肯
定会超过一千架。恐怕只有用惯了超黄蜂的海航对S92会有点兴趣,也许会用
来发展一种专用的反潜/预警舰载直升机。另外,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战
术通用直升机有8吨级(例如黑鹰,美洲豹,NH90)和13吨级(超黄蜂,
EH101,Mi17等)两种级别,两种级别我军陆航都有采用。从需求的角度来
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军的大多数需求,采用先进技术的8吨级直升机已经
能够满足。而且,13吨级的Mi17(也许下一代的Mi38)相对来说可以通过外
购得到;再考虑到研制的难度(主要是大马力涡轴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偶推
测,在研的这种直升机应该是8吨级的。推测其数据为:单轴单桨,5叶,空
重5500公斤左右,最大起飞重量8500公斤,外吊能力不小于4200公斤(我军
标准122榴弹炮的重量),内部载重不小于3000公斤(我军轻型突击车的重
量),最大航程不小于600公里,采用副油箱后不小于900公里。升限不低于
6000米(可能需要发展专门的高原型),采用标准的军用数据总线和发动机
电子控制系统。(进一步猜测,如果性能无法兼顾,可能分别发展陆军型和海
军型,陆军型也许带短翼,无浮筒,速度略快;海军型带浮筒型油箱,因为带
电子设备较多,空重较重,但航程较远----这就扯远了,呵呵。
通过与同时代的其他直升机比较,这样的型号需要有至少不低于3500马
力的动力,假如有合适的发动机,剩下的问题就好办了。难点也就在此。此前
有消息,说608所在研的重点型号进展云云,也许就是为型号配套的新一代发
动机。因此估计该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在1700到1800马力左右。我们使用
的Mi17和S70高原型的发动机都是这个级别的,WZ6是1500马力,照猫画虎看
看我们能不能画好了。个人认为,该型号能否成功,发动机是第一关键。即使
将来发展自己的阿帕奇,使用的也会是这个级别的发动机。加上750马力的
WZ8,我们需要的直升机动力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了。(不过考虑到WZ6的破
质量,偶还是很担心啊)
在直11的有关材料中也提到了实验中的一种将用于中型直升机的新型桨
形和传动系统。如果1999年中还在测试选定桨形,从直升机的一般发展阶段
来看,正式研制时间不会早于1997年。这大约是直11的试飞结束的时间(直
11在1996年初就已经入役),如果这种直升机也由昌河研制的话,这个时间
相当合情合理。那么,假如发动机研制顺利,这种型号可能在黑鹰入役25周
年的时候加入解放军陆航,由于其良好的载重性能,也有希望竞争海航下一代
标准舰载直升机。
假如这样的型号确实成为现实,那标志着中国直升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
的差距缩小到了10年;假如该型号失败,那么估计其替代型号可能会是俄罗
斯的Mi38。与此同时,为配合其战术使用,陆航的研制型号序列中也许存在
另一个产品,一种专用的歼击直升机,也就是空战专用直升机。从陆航和我国
直升机界发表的各种文章来看,我们还是很重视争夺一树之高的制空权的。为
了不遭受敌武装直升机的攻击,也为了给自己的通用运输直升机护航,我们的
对策可能是发展一种专门用于空战的歼击直升机。与阿帕奇/虎/A129/茶隼这
类以对地面攻击为主营的攻击直升机不同,这大概会是一种以轻型空空导弹
(TY90?)和中口径机炮为主要武器,注重缠斗性能(为了护航,不可能采用
更流行的掠袭战术)的中/轻型直升机,由于没有对地攻击任务,可能会是一
种单座直升机。这种直升机为了保证一定的生存能力需要在重点部位采用装
甲,还可能适当采用一定的隐身技术,虽然任务不同,也许会和小鬼子的
OX-1有点像。
那么我们自己的中/重型攻击直升机呢?相信陆航也有这种计划,考虑到
我们现实中面临的威胁,在陆战中一定需要出动如此昂贵的攻击直升机解决威
胁的机会恐怕并不多,使用其他的攻击手段也许更合算,直11也能够解决剩
下的大部分问题,因此需求迫切性就远远不如以上的两种型号了。重型攻击直
升机的价格昂贵,也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没有任何的资料能够证明任何一种型号的存在,更不
用说其具体性能了。陆航到底打的什么算盘,也许只有到了新型号入役、公开
的那一天才会知道。至于陆航的战术使用的设想,更是一家之言,请各位大虾
多多发表自己的看法。
方方的航空小筑 [aerofield.xilu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