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顶起来,再给方粉们一次欢乐的机会。
http://www.2250s.com/read.php?2-17014-17014
http://www.2250s.com/read.php?2-16871-16871
不仅《吃得少能否活得老?》抄袭旧文《吃得少活得老》,而且后者本身也是抄袭之作。原来,方舟子在《长生的幻灭》和《科学成就健康》这两本书中介绍“麦克凯”的试验时,附了一个表格,证明自己所说的“雄鼠所受的影响更显著,寿命平均延长了约50%”不是虚言......
但实际上,在“麦克凯”1935年论文中,不仅没有这个表格,而且没有这个表格中所列出的某些数据,如其中的“中值”和“中值变化”栏中的数据。(请与“麦克凯”论文表二比较)。那么,这个表格及其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用这几个数据来搜索网络,笔者找到了方文贼行窃的对象。
原来,距离方舟子的母校密歇根州立大学不到一百英里,就是底特律市。在底特律市,有一所大学,名叫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该校生物系的一位名叫阿金的教授(Robert Arking)写了一本书,书名是《衰老生物学:观察与原理》(Biology of Aging: Observations and Principles)。这本书至今出了三版,分别是1991、1998、2006年版,而方舟子上面的那个表格,就出现在它的前两版中(在第三版中,这个表格被删去)。
......
事实是,方舟子的《吃得少活得老》,共3906字,至少有2535字,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二,抄自该书。实际上,方舟子的文章,从内容到结构,从观点到错误,几乎全部来其该书,就像他在七年前抄袭自己母校的教授Robert Root-Bernstein一样。具体的文字比较,见本文的附录。这里,我们先看看这个表格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衰老生物学:观察与原理》的第一、二版中,阿金教授都注明这个表格是根据“麦克凯”的这两篇论文综合而成:McCay, C. M. and M. F. Crowell. 1934. Prolonging the life span. Sci. Monthly 39: 405–414; McCay, C., M. Crowell and L. Maynard. 1935. The effect of retarded growth upon the length of life and upon ultimate size. J. Nutr. 10: 63–79. 查前一篇论文,其中的“中值”栏数据,恰恰与阿金的相同,但该表并没有“中值变化”栏(Percent change in median life span),因此说明,那栏数据是阿金根据原始数据计算所得,因此那个表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方舟子的表格只能是抄自阿金教授。
......
学过小学算术的人都知道,平均值(average, mean)和中值(亦称中间值,media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用一组数据的总值除这组数据的个数而得,后者则是查找这组数据中数值位于中间的那个数据。显然,使用平均值来代表一个群体的寿命比使用中间值更为合理。天知道阿金教授为什么要异想天开,计算什么“中间值变化”;但我们确实知道方舟子为什么要抄袭这个数字:无知。这是因为,方舟子确实把平均值和中间值混为一谈了,所以他才会说“平均延长”!偷窃在先,把偷来的东西搞错在后,再把偷来的、搞错的文字反反复复地贩卖兑现,这不就是一个老偷加巨骗的所作所为吗?
实际上,方舟子在《吃得少能否活得老》一文第一段250个字中出的十大丑,要么是他误读阿金,要么是他把阿金的失误也照搬过来。比如,阿金只是说“奥斯本”等人的论文是1917年发表的,但这却被方舟子理解成“1917年,奥斯本等三位美国生物学家在用大鼠做营养实验时”。再如,尽管阿金在那个表格中显示限食老鼠被分为两组,但在正文中,他却使用单数“In the restricted group”,结果导致方舟子鹦鹉学舌,说什么“他们给其中的一组提供完备的营养物质,但是严格限制其饮食,让它们一直处于饥饿中”。还有,阿金在书中说限食组的老鼠一直保持断奶时的体重(In the restricted group, maturation was greatly slowed, although these animals held their weaning weight),于是方舟子就说:“饮食受限制的老鼠发育几乎停止,身体也不再长大”。
最奇的是,阿金这位生物学教授也是把生长和发育混为一谈,说什么“麦克凯等人的试验源自亚里士多德的猜想和奥斯本等人的试验,它们都显示生物的寿命长短与它们的发育速度成反比”(The experiments of McCay and his colleagues, which we will discuss shortly, grew out of the idea that longevity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developmental rate. This idea was derived partly from the works of philosophers such as Aristotle and partly from the experimental work of Osborne……)。也就是根据阿金的这个说法,方舟子就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麦克凯等人直接验证是否动物寿命真的与发育速度成反比”。实际上,在《吃得少活得老》中,方舟子把阿金的这段话“发挥”得更加离谱。他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曾经思考过寿命的问题,他胜过同时代人之处,在于他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根据其观察,猜想动物的寿命长短与其发育期长短有关,发育得越慢,则寿命越长。例如大象是最长寿的哺乳动物之一,而其怀孕期也最长,相反地,家鼠在一年内就能发育成熟、生儿育女,而其寿命则只有数年。”
......
前面提到,《吃得少活得老》全文近四千字,其中约三分之二抄自阿金的《衰老生物学:观察与原理》。如果谁以为该文的其余三分之一都是猪油博士方舟子自己独立撰写的,那就太不了解方舟子了。事实是,《吃得少活得老》其余的部分也是方舟子东抄西凑搞来的,并且也同样是错误百出。比如,笔者在《方巨骗,还在骗》中指出,方舟子在《吃得少能否活得老》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喂食正常的老鼠中,寿命最长的为965天,而限制喂食的老鼠,有的活到了1800多天(相当于人活到200岁)”就含有三个错误。而阿金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那么,方舟子是根据什么这么说呢?现在看来,他极有可能如六指所指出的那样,是抄袭了网上一篇文章中的这两句话:
“McCay’s oldest control rat died at 965 days, whereas his oldest CR rat lived 1,456 days (150 years in human terms). In the 1960s, CR rats in the laboratory of Morris H. Ross at the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in Philadelphia, survived for more than 1,800 days (180 years in human terms).” (Saul Kent. Aging Research Becomes A Science. Life Extension Magazine, December 2001.)
这两句话中,前一句是错误的──如《方巨骗,还在骗》所说──,但方舟子却全盘照抄。而后一句话是正确的,但却被方舟子抄错了:他把别人在1960年代的试验结果安到1935年的“麦克凯”头上,并且自创“科学原理”,把老鼠的一岁换算成四十岁。明白为什么方舟子在《关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田清涞抄袭的说明》中,独独指出田教授“自作聪明地把‘2~40倍’错误地改成‘2~4倍’”,但却不提田教授也与他同样犯了965天/1800天/200岁这样的错误了吗?因为这些错误是他抄袭的“铁证”,所以他不敢就此纠缠。
......
事实是,方舟子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整日价闲得发慌,所以他才会天天“不干正事”找人掐架,但他却不肯花费一点儿时间来洗清自己的“老偷”、“巨骗”名声,这对于一个号称“我就是对真相有洁癖”、“我的眼睛容不下沙子”的人来说,未免太过讽刺。实际上,早在二十个月之前,方舟子还曾如此这般地威胁说:“葛莘居然扬言要起诉我。哪天我心血来潮,看谁起诉谁。”即使现在,方舟子也整天在搜狐微博以打官司来吓唬别人。可是,我却至今没有收到法庭的传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连弱智都会心如明镜。
事实是,方舟子的“科普文章”,即使不是“所有”,那也“绝大多数”都是鸡鸣狗盗般偷来的,窃来的。因为按照当前认定贪官的标准之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以及方舟子自己发明的用来指控韩寒代笔的逻辑, “巨额知识来源不明罪”,方舟子的几乎每篇文章都是“来源不明”的赃品。只不过是,“方学家”们把给方舟子定罪的标准定得很高,即不仅要找到“来源不明”的赃品,而且还要把这些赃品的“来源”查清,只有做到这些之后,才给方舟子扣上“抄袭剽窃”的帽子。而即使是如此的高标准严要求,目前勘定的方舟子抄袭案也已经接近百起──此案被定为方舟子抄袭剽窃第93案。事实是,由于方舟子每篇抄袭文章都含有多处抄袭来源(《吃得少活得老》一文至少抄了五篇英文文章),并且每篇抄袭文章都要发表多次(《吃得少活得老》一文至少发表了六次),因此,这93桩抄袭剽窃案至少应该再乘上一个系数3。也就是说,目前已经发现的方舟子抄袭剽窃案例,在三百起左右。可以预计,随着人类所有文字都将数字化、网络化,方舟子的“巨额知识来源不明罪”会一笔一笔地得到清算,而那最终的抄袭案数目,必将震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