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的嘴脸贪婪的心:评北大“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迅跑” (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无耻的嘴脸贪婪的心:评北大“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迅跑”
亦明
一年多来,北大和清华各自加快了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步伐。先是北
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在2002年4月25日通过媒体宣布,北大要在2015年成为"国际公
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华视点":"2015年,北大跨进世界一流大学")。整整一
年之后,北大的党委书记闵维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宣布北大要"向着
世界一流大学迅跑"。(《人民日报》2003.4.25)。5月4日,《光明日报》头版头
条发表署名文章:"北京大学迈向一流"。同一天,北大发表"校庆专文":"北大
五年实现一跨越"(见北大新闻网页)。比起清华大学咬文嚼字地要在2012年"跻身
"、2020年"整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无疑在气势上
占了上风。
中国目前的高教大跃进始于1995年的"211工程",其内容就是要"面向21世
纪",重点建设100所高等院校,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需要指出的是,
中国的高教产业化也大致开始于这个时候。到了1998年5月4日,中共当时的总书
记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仪式上宣布:"为了实现现化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
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是为"985工程"。这"若干所"一流大学的数目据说
原定只有北大清华,但最后其它学校先后挤了进来,现在共凑了九所。但北大和
清华的骄子地位不变,他们从教育部各得18亿元人民币,分三年支付,到2001年
全部付清。而其它学校是由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出钱"共建",金额数量也要少得多。
因此在高教圈内,这被称为"2+N"模式。
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心中大概也明白了为什么北大清华先后忙不迭地推
出达到一流的"时间表"。因为进入了2002年,教育部的特款已经支付完毕,不搞
新的造势,不搞一些新的花样,怎么对已经花掉的18个亿做个交代?怎么能够再
要到"大钱"?许校长就说::"第一个18亿使北大'脱贫',起飞还要面临许多问
题。"(新华网2002.03.19:许智宏为北大迈入"世界一流"开列时间表)。对他们
来说,"起飞"还能面临什么问题呢?无非是钱的问题。因为从北大到清华,他们
的唯一办学思想就是认为钱能够买来一切。这不,北大新近设立千万元人民币大
奖,要奖励那些在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北大教师。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世
界上花钱买名气。因此,那个"第一个"18亿人民币对北大来说,仅仅是一个小小
的开端,他们还要有第二个、第三个、无穷无尽个18亿。
18亿人民币在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数字呢?据说,"希望工程"十年募捐的总额
还不到17个亿。根据"希望工程"官方网站http://www.cydf.org/介绍,在
1980-1990年间,中国有中小学失学儿童和少年大约四千万人,而四百元人民币
就能够支付一个失学儿童完成小学教育的费用。这么算来,18亿元人民币恰好能
够使四千五百万名失学儿童接受初级教育。再加上给清华的18个亿,中国政府几
乎可以还上从1986年起就积攒下的《义务教育法》欠帐。(令人不解的是,《义
务教育法》是中国人大制订的法律,教育部凭什么可以将它置之度外,而在没有
人大授权的情况下,毫不吝惜地把巨额资金用来建设"一流"大学?这项政策的合
法性本身就值得探讨,可是北大法学院的教授们是不会为此费心的。)
中国有几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甚至要靠卖血来维持生存。河南省
艾滋病大流行,就是贫民卖血交叉感染的结果。据说一升全血的价格只有350元
人民币(见"人民网"2002.06.07:老父卖血6年供儿上学,逆子抛荒学业游荡京城)。
那么,18亿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五千万升鲜血,足以把北大的未名湖灌成血海!
可北大清华却不管这些,他们还嫌不够,他们还是要老着脸皮,昧着良心,
向政府伸出贪婪的双手要钱。闵书记,许校长,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还要钱
干什么?
让我们先看一看北大拿这么些钱都干了什么吧。下面是《光明日报》在北大
建校105周年之际给他列举的数字:"5年来,北大学科建设硕果累累。2002年度,
北大6项成果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重点学科评审,
北大81个学科入选,在全国遥遥领先;2002年,北大24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
奖,其中数学科学院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国家级特等奖;
2002年北大9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再次名列全国第一。"
也就是说,用18亿元人民币作为推动剂"迅跑"了五年之后,北大仍旧是中国
的炕头王!这些"全国第一"的代价就是几千万失学儿童!这些"全国第一"的代价
就是中国贫民五千万升鲜红的血浆!
可能北大自己也对上面那些"全国第一"有些脸红,在"校庆专文"中,北大还
不伦不类地列举了这么一个"成就":
"2002年1月11日下午,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拓朴学"期末考试。身患鼻咽
癌已十年,身体异常孱弱、已失去方向感的张筑生教授坚持让学生把他扶进考场
监考。3个小时,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为了这次监考,他从头天晚上就停止
了进水进食。考试结束后,学生们含泪将他抬下楼送上车。20天后,张筑生与世
长辞。此前,他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坛,并曾5次出任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主
教练,5次夺得总分第一,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微分拓扑专著《微分拓扑讲义》。
"在北大数学院,像张筑生这样德才兼备、默默奉献的老师众多,形成了"学
术高原"。该院在全国高校中数学类重点学科最多、师资力量最强,在数十位教
师中就有5位中科院院士、5位"长江学者"。"
这篇专文没有提到张教授在北大劳累而死,却完成不了北大规定的工作量。
这篇专文没有提到张教授至死也没有被评上"博导"。这篇专文更没有提到张教授
至死仍旧过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清贫生活。(见《光明日报》2003年2月17日头版:
张筑生,了不起的教授)。
是不是北大的教授都清贫呢?不是。"985"专款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补贴
教师的工资的。但是,什么人能够捞到大头,什么人仅能够吃点残羹剩饭,这里
面的学问足够几个院士研究好几年了。张筑生教授编写讲义、撰写教科书不算工
作量,可任务却下达到了他的头上。指导国家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不算
工作量,但每次都由他牵头。而那些精明的博导、院士根本就不屑于编写讲义。
他们要全盘引进国外的教科书,工作既轻松,又显得有水平,工作量系数又高,
还可以继续晋级高升。何乐而不为!
请问北大,张筑生教授在生前什么时候被认为是"学术高原"中的一员了?他
是北大培养的第一个理学博士,逝世时已经62岁了。根据《光明日报》的报道,
"北大数学学院共有62名教授,其中有5名院士、45名博导,张筑生至死都没评上
博导。"所以,张教授不仅不是什么"学术高原",简直就被北大看成是"学术洼地
"。是北大的教授水平太高了,还是北大向着世界一流的"迅跑"太荒谬了,闵书
记,许校长,你们能不能给中国人民一个明确的答复?
张教授去世后,北大的学生在BBS上发表纪念文章说,"幸亏北大还有张筑生
这样的教授"。那么,北大还有什么样的教授呢?
王铭铭抄袭案影响遍及全世界,连被北大奉为神明的《科学》杂志都曾报道
此事。可他至今仍旧是北大的教授。这个被他的弟子吹捧为"木秀于林"的大牌人
类学家,在他"逐句逐字"校对的一本书中,能够把英文中的"孟子"译为"门修斯",
能够把"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译成"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
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可见北大教授、博导的水平高到了什么程度。(倪乐雄:
孟子变成"门修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问题)。
不过,北大校园中,这些年来最风光的是一伙经济学家。而他们之中,名声
最大的就是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博导厉以宁教授,他以"厉股份"驰名全国。"
厉股份"把欧美的现成资本理论在自家的炒锅里掂了几个过,然后就能够在中国
卖个大价钱。他的夫人是北大的高级工程师,他的儿子是北大毕业的硕士,他们
母子二人在深圳搞股份运作,他们的"运作"对象主要是北大上市公司的股票,据
说厉家的资产早就过了亿元大关。厉教授曾有"小康社会的标志是有第二套住房"
这么个理论。他曾断言,如果到了本世纪末,北大教授还没有别墅汽车,就是改
革的失败。这么不要脸的混帐理论,用北大几千人的教授来遮盖中国数千万失学
儿童、数千万"下岗"职工、数亿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农民,这个国家难道是为你们
北大开设的?不难想象,厉教授在北大岂止是学术高原,简直就是学术峰巅,连
院士都要避他的风头。
除了厉教授,北大的经济学家新人辈出。北大有一个专门研究生物技术产业
的经济学教授、博导,名叫汪丁丁。汪教授研究生物技术产业,总该对生物学略
知一二吧?否!汪教授好象对生物学一无所知,连蛋白质、氨基酸这么简单的名
词都没有听说过,因此他能够把英文的相应词汇翻译成"蛋白体"、"阿米诺酸"。
就是这样的人,还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在搞什么"新新经济学"。
除了汪博导,北大的另一位明星经济学家就是什么"京城四少"之一的刘伟教
授。这个刘伟,三本书的内容被他"资产重组"、翻来覆去地出版了若干次,现在
是名符其实的著作等身了。在他的官方网页上,每篇文章后面都标有字数,少则
一、二千,多则数万,精确到了个位数,不知道是用来计算稿费,还是在炫耀自
己的高产。他曾在一个骗子学校中挂北大教授的牌子授课。他曾在北京市政协高
谈"公路堵车象征经济繁荣"。根据他的生活标准,中国不仅早就进入小康,而且
已经大同了。他在山东日照都有了自己的别墅。就是这么个人,被列为教育部的
"跨世纪人才",是北大经济学院的院长。
与张筑生教授在北大的尴尬遭遇相比,在北大能够吃得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
人,还不一清二楚了吗?在北大,越是踏实肯干,越是受人践踏;越是投机取巧,
越是左右逢源。张筑生先生活着的时候在北大被排挤压抑,死了之后反倒被学校
抬出来当成招摇撞骗的幌子。北大,你已经无耻到了极点!
(XYS200305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无耻的嘴脸贪婪的心:评北大“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迅跑”
亦明
一年多来,北大和清华各自加快了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步伐。先是北
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在2002年4月25日通过媒体宣布,北大要在2015年成为"国际公
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华视点":"2015年,北大跨进世界一流大学")。整整一
年之后,北大的党委书记闵维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宣布北大要"向着
世界一流大学迅跑"。(《人民日报》2003.4.25)。5月4日,《光明日报》头版头
条发表署名文章:"北京大学迈向一流"。同一天,北大发表"校庆专文":"北大
五年实现一跨越"(见北大新闻网页)。比起清华大学咬文嚼字地要在2012年"跻身
"、2020年"整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无疑在气势上
占了上风。
中国目前的高教大跃进始于1995年的"211工程",其内容就是要"面向21世
纪",重点建设100所高等院校,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需要指出的是,
中国的高教产业化也大致开始于这个时候。到了1998年5月4日,中共当时的总书
记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仪式上宣布:"为了实现现化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
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是为"985工程"。这"若干所"一流大学的数目据说
原定只有北大清华,但最后其它学校先后挤了进来,现在共凑了九所。但北大和
清华的骄子地位不变,他们从教育部各得18亿元人民币,分三年支付,到2001年
全部付清。而其它学校是由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出钱"共建",金额数量也要少得多。
因此在高教圈内,这被称为"2+N"模式。
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心中大概也明白了为什么北大清华先后忙不迭地推
出达到一流的"时间表"。因为进入了2002年,教育部的特款已经支付完毕,不搞
新的造势,不搞一些新的花样,怎么对已经花掉的18个亿做个交代?怎么能够再
要到"大钱"?许校长就说::"第一个18亿使北大'脱贫',起飞还要面临许多问
题。"(新华网2002.03.19:许智宏为北大迈入"世界一流"开列时间表)。对他们
来说,"起飞"还能面临什么问题呢?无非是钱的问题。因为从北大到清华,他们
的唯一办学思想就是认为钱能够买来一切。这不,北大新近设立千万元人民币大
奖,要奖励那些在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北大教师。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世
界上花钱买名气。因此,那个"第一个"18亿人民币对北大来说,仅仅是一个小小
的开端,他们还要有第二个、第三个、无穷无尽个18亿。
18亿人民币在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数字呢?据说,"希望工程"十年募捐的总额
还不到17个亿。根据"希望工程"官方网站http://www.cydf.org/介绍,在
1980-1990年间,中国有中小学失学儿童和少年大约四千万人,而四百元人民币
就能够支付一个失学儿童完成小学教育的费用。这么算来,18亿元人民币恰好能
够使四千五百万名失学儿童接受初级教育。再加上给清华的18个亿,中国政府几
乎可以还上从1986年起就积攒下的《义务教育法》欠帐。(令人不解的是,《义
务教育法》是中国人大制订的法律,教育部凭什么可以将它置之度外,而在没有
人大授权的情况下,毫不吝惜地把巨额资金用来建设"一流"大学?这项政策的合
法性本身就值得探讨,可是北大法学院的教授们是不会为此费心的。)
中国有几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甚至要靠卖血来维持生存。河南省
艾滋病大流行,就是贫民卖血交叉感染的结果。据说一升全血的价格只有350元
人民币(见"人民网"2002.06.07:老父卖血6年供儿上学,逆子抛荒学业游荡京城)。
那么,18亿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五千万升鲜血,足以把北大的未名湖灌成血海!
可北大清华却不管这些,他们还嫌不够,他们还是要老着脸皮,昧着良心,
向政府伸出贪婪的双手要钱。闵书记,许校长,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还要钱
干什么?
让我们先看一看北大拿这么些钱都干了什么吧。下面是《光明日报》在北大
建校105周年之际给他列举的数字:"5年来,北大学科建设硕果累累。2002年度,
北大6项成果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重点学科评审,
北大81个学科入选,在全国遥遥领先;2002年,北大24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
奖,其中数学科学院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国家级特等奖;
2002年北大9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再次名列全国第一。"
也就是说,用18亿元人民币作为推动剂"迅跑"了五年之后,北大仍旧是中国
的炕头王!这些"全国第一"的代价就是几千万失学儿童!这些"全国第一"的代价
就是中国贫民五千万升鲜红的血浆!
可能北大自己也对上面那些"全国第一"有些脸红,在"校庆专文"中,北大还
不伦不类地列举了这么一个"成就":
"2002年1月11日下午,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拓朴学"期末考试。身患鼻咽
癌已十年,身体异常孱弱、已失去方向感的张筑生教授坚持让学生把他扶进考场
监考。3个小时,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为了这次监考,他从头天晚上就停止
了进水进食。考试结束后,学生们含泪将他抬下楼送上车。20天后,张筑生与世
长辞。此前,他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坛,并曾5次出任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主
教练,5次夺得总分第一,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微分拓扑专著《微分拓扑讲义》。
"在北大数学院,像张筑生这样德才兼备、默默奉献的老师众多,形成了"学
术高原"。该院在全国高校中数学类重点学科最多、师资力量最强,在数十位教
师中就有5位中科院院士、5位"长江学者"。"
这篇专文没有提到张教授在北大劳累而死,却完成不了北大规定的工作量。
这篇专文没有提到张教授至死也没有被评上"博导"。这篇专文更没有提到张教授
至死仍旧过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清贫生活。(见《光明日报》2003年2月17日头版:
张筑生,了不起的教授)。
是不是北大的教授都清贫呢?不是。"985"专款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补贴
教师的工资的。但是,什么人能够捞到大头,什么人仅能够吃点残羹剩饭,这里
面的学问足够几个院士研究好几年了。张筑生教授编写讲义、撰写教科书不算工
作量,可任务却下达到了他的头上。指导国家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不算
工作量,但每次都由他牵头。而那些精明的博导、院士根本就不屑于编写讲义。
他们要全盘引进国外的教科书,工作既轻松,又显得有水平,工作量系数又高,
还可以继续晋级高升。何乐而不为!
请问北大,张筑生教授在生前什么时候被认为是"学术高原"中的一员了?他
是北大培养的第一个理学博士,逝世时已经62岁了。根据《光明日报》的报道,
"北大数学学院共有62名教授,其中有5名院士、45名博导,张筑生至死都没评上
博导。"所以,张教授不仅不是什么"学术高原",简直就被北大看成是"学术洼地
"。是北大的教授水平太高了,还是北大向着世界一流的"迅跑"太荒谬了,闵书
记,许校长,你们能不能给中国人民一个明确的答复?
张教授去世后,北大的学生在BBS上发表纪念文章说,"幸亏北大还有张筑生
这样的教授"。那么,北大还有什么样的教授呢?
王铭铭抄袭案影响遍及全世界,连被北大奉为神明的《科学》杂志都曾报道
此事。可他至今仍旧是北大的教授。这个被他的弟子吹捧为"木秀于林"的大牌人
类学家,在他"逐句逐字"校对的一本书中,能够把英文中的"孟子"译为"门修斯",
能够把"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译成"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
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可见北大教授、博导的水平高到了什么程度。(倪乐雄:
孟子变成"门修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问题)。
不过,北大校园中,这些年来最风光的是一伙经济学家。而他们之中,名声
最大的就是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博导厉以宁教授,他以"厉股份"驰名全国。"
厉股份"把欧美的现成资本理论在自家的炒锅里掂了几个过,然后就能够在中国
卖个大价钱。他的夫人是北大的高级工程师,他的儿子是北大毕业的硕士,他们
母子二人在深圳搞股份运作,他们的"运作"对象主要是北大上市公司的股票,据
说厉家的资产早就过了亿元大关。厉教授曾有"小康社会的标志是有第二套住房"
这么个理论。他曾断言,如果到了本世纪末,北大教授还没有别墅汽车,就是改
革的失败。这么不要脸的混帐理论,用北大几千人的教授来遮盖中国数千万失学
儿童、数千万"下岗"职工、数亿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农民,这个国家难道是为你们
北大开设的?不难想象,厉教授在北大岂止是学术高原,简直就是学术峰巅,连
院士都要避他的风头。
除了厉教授,北大的经济学家新人辈出。北大有一个专门研究生物技术产业
的经济学教授、博导,名叫汪丁丁。汪教授研究生物技术产业,总该对生物学略
知一二吧?否!汪教授好象对生物学一无所知,连蛋白质、氨基酸这么简单的名
词都没有听说过,因此他能够把英文的相应词汇翻译成"蛋白体"、"阿米诺酸"。
就是这样的人,还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在搞什么"新新经济学"。
除了汪博导,北大的另一位明星经济学家就是什么"京城四少"之一的刘伟教
授。这个刘伟,三本书的内容被他"资产重组"、翻来覆去地出版了若干次,现在
是名符其实的著作等身了。在他的官方网页上,每篇文章后面都标有字数,少则
一、二千,多则数万,精确到了个位数,不知道是用来计算稿费,还是在炫耀自
己的高产。他曾在一个骗子学校中挂北大教授的牌子授课。他曾在北京市政协高
谈"公路堵车象征经济繁荣"。根据他的生活标准,中国不仅早就进入小康,而且
已经大同了。他在山东日照都有了自己的别墅。就是这么个人,被列为教育部的
"跨世纪人才",是北大经济学院的院长。
与张筑生教授在北大的尴尬遭遇相比,在北大能够吃得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
人,还不一清二楚了吗?在北大,越是踏实肯干,越是受人践踏;越是投机取巧,
越是左右逢源。张筑生先生活着的时候在北大被排挤压抑,死了之后反倒被学校
抬出来当成招摇撞骗的幌子。北大,你已经无耻到了极点!
(XYS200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