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13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12日的瑞典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莫言获奖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0月12日电 12日的瑞典各大媒体几乎无一遗漏,头版封面都是莫言的巨幅照片。文化版更是拿出多个版面专题报道了莫言获奖情况,这个对大多数瑞典人来说不曾听说过的名字。正如《瑞典日报》所说,“一夜之间闻名世界”,从他的家乡高密到他的人生轨迹,从他的作品到他的创作风格,莫言的每一个“细胞”都被细细地清点着,有夸奖,也有人提出质疑。瑞典贸易大臣埃娃?布约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莫言的获奖,会刺激中瑞之间的贸易往来。瑞典前驻华大使庸格伦说,他的获奖对中瑞关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切都源自瑞典文学院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因为他笔下的乡土人物故事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是历史和现实的并存。他将于今年12月1日到斯德哥尔摩领取奖章和证书,并获得8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120万美元)的奖金。
虽然每年都会公布诺贝尔文学奖,但近年来文学奖热度不断上升。在6项诺奖中,瑞典文学院总是到最后才宣布具体新闻发布会的日期。11日上午,文学院大厅里就有很多媒体的机器开始占位。12点,记者进入古香古色的文学院大楼,经过两道保安的检查,进入文学院大厅。如往年一样,大厅一角通往院士会议室的大门紧闭,门口一圈围栏,围栏外几乎被媒体和各色机器占满。除媒体外,现场还有一些学者和各高校学生。站在记者旁边的约兰・埃里克松教授是从400公里外的韦克舍大学赶来的。他说,“瑞典文学院每年抽签决定谁可以到现场旁听发布会,我今年幸运被选中,一大早坐车就赶来了”。知道记者是中国人后,他说,“今年肯定是亚洲作家获奖”。
13点整,紧闭的大门打开,文学院常务秘书恩格隆德走出来,在咔嚓咔嚓的快门和闪光灯中,他如往年一样淡定,先用瑞典语、后用英文说:“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他的作品中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是历史和现实的并存。”话音未落,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那来自中国媒体和旅瑞华人。
文学院院士、汉学家马悦然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都有很多好作家,但瑞典文学院这次选择了莫言,因为他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他是他自己,他不学别人,他只写他要写的东西,谁都不能影响他。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语言,他的三部主要作品《红高粱家族》、《天堂蒜台之歌》和《生死疲劳》,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们都读过”。“我非常欣赏他作品里面体现出来的幽默感。这是一种深刻而不张扬的幽默,很能为瑞典文化界所接受。”
他说,“中国作家早就走向世界了,鲁迅、沈从文等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要是有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也许也会获奖。”谈到跟莫言的私交,马悦然介绍,他跟莫言认识30年了,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90年在香港第一次见面,但因为他要赶回去分房子,交流不多。印象最深的,“他是一个好人”。近年来,马悦然教授也翻译了莫言的两部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等,但都没有发表。因为怕人据此推测莫言要获奖。他笑着说:“今天晚上回家就可以拿给出版社发表了。”
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是台湾资深媒体人和出版人,她对记者表示,台湾读者也很喜欢莫言的作品,两岸三地华人都会对他的获奖表示祝贺。这标志着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上了一个新台阶。
莫言的三部主要作品《红高粱家族》、《天堂蒜台之歌》和《生死疲劳》的瑞典语版本都是汉学家陈安娜翻译的。她的先生、旅瑞华人作家万之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死疲劳》很精彩,5年前当安娜刚拿到该作品时,我就对她说,你一定要翻译,这是本能拿诺贝尔奖的作品。安娜用了3年时间翻译该书,前后修改7-8遍,今年5月才出版。她的翻译打动了读者,也打动了文学院的院士们。“今天我很激动,这是中国籍大陆作家在文学奖的零的突破,在大陆有很多好的作家,莫言是第一个,但他不是最后一个。得奖可以让全世界关注中国文学,关注中国的作家。”
万之多年来跟踪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了有关文学奖评选的专著。一周前,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瑞典文学院很久以来就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马悦然被选为文学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院需要有精通中文的专家来准确解读中国。然而多年来,没有真正的大陆本土作家获奖,非常令人遗憾。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台之歌》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国际书展上被隆重推荐。12日的瑞典的两大报纸《每日新闻》和《瑞典日报》都有专版介绍这本书,解读“西门闹和他的七世生活”。
我周围的瑞典人知道我来自中国后,纷纷向我表示祝贺。一位瑞典记者着急地问我,莫言两个字如何拼写,哪个是姓,哪个是名。大厅的另一侧,迅速摆出了一个展台,上面有十多本莫言的瑞典语、英语和法语著作,其中有《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展台旁边摆放着瑞典文学院关于莫言获奖的瑞、英、德、法语的新闻公报,公报说,莫言出生于1955年,在山东省高密成长。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在文革期间,12岁的他离开了学校参加工作,先务农后来在一家工厂。在1976年,他加入了解放军,在此期间,开始学习文学和写作。在1981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几年后,中篇小说的《透明的红萝卜》成为他的转折点。在他的作品有很多他青年时代及出生地的生活痕迹,尤其是在《红高粱家族》中体现明显。这本书由五个故事展开,交织在一起,描绘了20世纪日本占领下的高密农民十几年里的动荡、贫困的生活。1987年,由张艺谋执导,改编自该书的电影《红高粱》获得成功。莫言通过幻想与现实的混合,历史和社会的融合,创造了一个让人联想到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的复杂世界。同时,他还从传统中国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吸取灵感。莫言还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在他的家乡他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