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55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凤凰网报道 又到一年岁末年关,经历了年中的国产保护月和大片扎堆的金秋后,中国电影洗尽烂片,淘光舶来品,各大片商逐一开始蓄力为“贺岁档”的厮杀做准备。然而,与往年的片商间的较量不同,2012年贺岁档首枪居然是商集体瞄准了院线。11月15日,中影集团为首的五大片商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提高电影票房分账比例。11月17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和院线展开反击,从情谊、政治、利益等几个角度反驳片商的不道德行为。其实,整个事件并不会改变“贺岁档”这个充满中国特色的票房热点,只是围绕着这2%利益纷争,不难看出片商与院线的立场转变和整个行业“恨人有笑人无”的博弈规则。
“暧昧”格局被打破 片商与院线不再“共富”
首先,本次分账之争根源其实暗埋已久,在中国电影从国有制到商业化转变的过程初期,片商和院线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这种“暧昧”源自于在定值票房分成形成惯例,五大片商的相对高质量影片完全掌握了院线的首选排片席位。院线不是没得选,而是在同等分账的前提下,拥有高票房保证的“大片”无疑是最稳妥的利益来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院线信任且依赖五大片商,而五大片商也间接统治甚至垄断了院线的拍片单。如此狼狈为奸的关系看似“共富”,然而背后却隐藏着诸如成本提升、竞争恶化、产业脱轨等诸多的隐患。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五大片商本次集体更改分账是非常正常的,首先如此高调的携“贺岁片”以令院线是一种转折,逐渐脱离原本与院线间的暧昧关系,形成一种新的、越来越市场化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中国电影市场所带来的改变是乐观的,毕竟今天的中国电影领域,能够独立完成产销一体的大型电影公司不多,今次“五大”集体提高分账比例如同敲响了院线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界的“警钟”,过度依赖大片商这种保守的排片行为正在逐渐让院线成为行业内的弱者,而这个弱点会导致院线在电影行业的“食物链”中的排位逐渐下滑直到最底层,届时恐怕除了被吞并或破产外没有其他生存空间。这也正是五大电影公司中华谊、中影、博纳三家公司已经逐渐开始投资院线领域的主要原因。如果“暧昧”格局不被打破,他日五大电影公司从产销成功过渡到零售层面的时候,其他院线集团恐怕只有等死的份儿了。
院线处在绝对弱势 贺岁档分账基本已成定局
换一个角度,我们来看院线的反击。在11月17日的放映协会紧急会议中,院线达成集体共识,并给出了8点明确的说明。然而在这8条说明中,无论是从所谓的“行业规矩”还是“昔日情义”都不难看出,在五大片商面前院线显得格外“弱咖”,甚至还要搬出“政治”说法来指责片商给政府添乱,可笑之余也直接暴露除了在多年的票房增速后,行业的供销平衡性已经被打破。
或许普通观众和网民并不能理解2%的票房分账改变能对行业带来多大的触动。让我们来算一笔账,2012年贺岁档大片包括冯小刚(微博)的《1942》、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成龙的《十二生肖》、陆川的《王的盛宴》以及充满票房动员力的《大上海》和《血滴子》等影片,按照业内的估算,本年度的贺岁档总票房数量会超过20亿人民币,如果五大片商得逞,将活生生的从院线嘴里抠走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的分账,这相当于近10家院线的年收入总和。对于院线来说,煮熟的鸭子被人掰走一条腿,当然不好受,毕竟岁末年关各家院线经理们都指着“贺岁档”做最后的发力狠拼“年终奖”呢。
尽管院线咬着这2%不放,但上边已经提到过,从整个放映协会的会议结果来看,院线已经处在绝对的弱势。毕竟在巨大的“贺岁档”经济面前,“罢映”五大片商作品需要极大巨大天大的勇气,相信没有任何一家院线经理敢这么做,正所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果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紧抱五大片商大腿不放,今日也不会被踩在脚下。甚至可以说,五大片商的联盟已经形成了压迫性的绝对优势,院线最终妥协基本已是定居。市场经济下没有“父子兵”只有明算账。这其中,唯一可以挽回的是争取与“五大”协商仅仅在“贺岁档”期间施行特殊分账,以免整个2013年度的票房蛋糕都跟着缩水。
分账改变并不会为小片商和艺术电影带来生机
有业内人士乐观的指出,五大片商此次“勒索”院线的行为给一些小片商和独立制片带来了希望,这种说法未免过于乐观。毕竟,即便是片商与院线从“暧昧”过渡到市场化格局,然而利字当头,相对于票房优势不高的中低成本影片和艺术电影来说,票房号召力缺失才是致命伤。即便是被分走2%,五大片商仍然是“蛋糕”,而即使提升10%的票房分账,院线仍然不会去选择如同“鸡肋”一般的小片商和艺术电影。院线选择向五大片商妥协如同“放血打折”,而如果抱着玉石俱焚的心态罢映就是“赔本清仓”,即便是真有院线如此毅然决然,但观众会买账吗?
别让观众称为“买单者” 分账或导致“偷票房”频生
分账之争爆发后,有不少网友表示出担忧,毕竟这场纷争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由观众买单。也就是说,在利益被分走之后,院线很有可能会通过提高票价用观众的包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种可能几乎是必然的,但并不一定形成绝对性的普遍行为。毕竟,今天的院线竞争要远比片商间更加惨烈,打折、会员制、团购等等的促销方式已经成为惯例,院线前台的购票处和换票处队列人数差就可以证明。作为观众只要不是“冲动消费”,就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去避免这种“买单”。
或许有人要问了,如果票房分账更改,而观众集体“理性消费”,那样院线该怎么办?首先,在这个问题上,要区分一个概念,无论是票房分账改变还是消费群体理性化,对于院线来说,更多的是“赚的少了”而并不是“赔了”。毕竟这是院线和市场趋于理性化和差异化的一个转变。即便是真的出现有院线或影院破产倒闭也更多的是因为自身的营销和管理问题。只不过院线经理们动辄十几万年终奖的铁饭碗没那么容易端了。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恐怕在高度竞争的院线环境中,“偷票房”和“票房转嫁”(买爆米花送影票等促销行为)会成为更普遍的行业问题。对此,无论是片商还是院线,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对于这场分账之战刚刚来开序幕,但总体的走势已经渐形成定局,毕竟无论片商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院线使出“一哭二闹三上吊”,他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观众的钱包里掏钱。“恨人有笑人无”作为一种劣根性的存在整个行业之中,院线过度依赖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片,而片商依仗着院线没有更好的选择而持宠生娇。过度的利益诉求是导致这种买卖平衡破裂的主要原因。对于观众来说,贺岁档就在那里,他们谁输谁赢,电影还是要看的。
“暧昧”格局被打破 片商与院线不再“共富”
首先,本次分账之争根源其实暗埋已久,在中国电影从国有制到商业化转变的过程初期,片商和院线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这种“暧昧”源自于在定值票房分成形成惯例,五大片商的相对高质量影片完全掌握了院线的首选排片席位。院线不是没得选,而是在同等分账的前提下,拥有高票房保证的“大片”无疑是最稳妥的利益来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院线信任且依赖五大片商,而五大片商也间接统治甚至垄断了院线的拍片单。如此狼狈为奸的关系看似“共富”,然而背后却隐藏着诸如成本提升、竞争恶化、产业脱轨等诸多的隐患。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五大片商本次集体更改分账是非常正常的,首先如此高调的携“贺岁片”以令院线是一种转折,逐渐脱离原本与院线间的暧昧关系,形成一种新的、越来越市场化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中国电影市场所带来的改变是乐观的,毕竟今天的中国电影领域,能够独立完成产销一体的大型电影公司不多,今次“五大”集体提高分账比例如同敲响了院线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界的“警钟”,过度依赖大片商这种保守的排片行为正在逐渐让院线成为行业内的弱者,而这个弱点会导致院线在电影行业的“食物链”中的排位逐渐下滑直到最底层,届时恐怕除了被吞并或破产外没有其他生存空间。这也正是五大电影公司中华谊、中影、博纳三家公司已经逐渐开始投资院线领域的主要原因。如果“暧昧”格局不被打破,他日五大电影公司从产销成功过渡到零售层面的时候,其他院线集团恐怕只有等死的份儿了。
院线处在绝对弱势 贺岁档分账基本已成定局
换一个角度,我们来看院线的反击。在11月17日的放映协会紧急会议中,院线达成集体共识,并给出了8点明确的说明。然而在这8条说明中,无论是从所谓的“行业规矩”还是“昔日情义”都不难看出,在五大片商面前院线显得格外“弱咖”,甚至还要搬出“政治”说法来指责片商给政府添乱,可笑之余也直接暴露除了在多年的票房增速后,行业的供销平衡性已经被打破。
或许普通观众和网民并不能理解2%的票房分账改变能对行业带来多大的触动。让我们来算一笔账,2012年贺岁档大片包括冯小刚(微博)的《1942》、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成龙的《十二生肖》、陆川的《王的盛宴》以及充满票房动员力的《大上海》和《血滴子》等影片,按照业内的估算,本年度的贺岁档总票房数量会超过20亿人民币,如果五大片商得逞,将活生生的从院线嘴里抠走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的分账,这相当于近10家院线的年收入总和。对于院线来说,煮熟的鸭子被人掰走一条腿,当然不好受,毕竟岁末年关各家院线经理们都指着“贺岁档”做最后的发力狠拼“年终奖”呢。
尽管院线咬着这2%不放,但上边已经提到过,从整个放映协会的会议结果来看,院线已经处在绝对的弱势。毕竟在巨大的“贺岁档”经济面前,“罢映”五大片商作品需要极大巨大天大的勇气,相信没有任何一家院线经理敢这么做,正所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果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紧抱五大片商大腿不放,今日也不会被踩在脚下。甚至可以说,五大片商的联盟已经形成了压迫性的绝对优势,院线最终妥协基本已是定居。市场经济下没有“父子兵”只有明算账。这其中,唯一可以挽回的是争取与“五大”协商仅仅在“贺岁档”期间施行特殊分账,以免整个2013年度的票房蛋糕都跟着缩水。
分账改变并不会为小片商和艺术电影带来生机
有业内人士乐观的指出,五大片商此次“勒索”院线的行为给一些小片商和独立制片带来了希望,这种说法未免过于乐观。毕竟,即便是片商与院线从“暧昧”过渡到市场化格局,然而利字当头,相对于票房优势不高的中低成本影片和艺术电影来说,票房号召力缺失才是致命伤。即便是被分走2%,五大片商仍然是“蛋糕”,而即使提升10%的票房分账,院线仍然不会去选择如同“鸡肋”一般的小片商和艺术电影。院线选择向五大片商妥协如同“放血打折”,而如果抱着玉石俱焚的心态罢映就是“赔本清仓”,即便是真有院线如此毅然决然,但观众会买账吗?
别让观众称为“买单者” 分账或导致“偷票房”频生
分账之争爆发后,有不少网友表示出担忧,毕竟这场纷争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由观众买单。也就是说,在利益被分走之后,院线很有可能会通过提高票价用观众的包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种可能几乎是必然的,但并不一定形成绝对性的普遍行为。毕竟,今天的院线竞争要远比片商间更加惨烈,打折、会员制、团购等等的促销方式已经成为惯例,院线前台的购票处和换票处队列人数差就可以证明。作为观众只要不是“冲动消费”,就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去避免这种“买单”。
或许有人要问了,如果票房分账更改,而观众集体“理性消费”,那样院线该怎么办?首先,在这个问题上,要区分一个概念,无论是票房分账改变还是消费群体理性化,对于院线来说,更多的是“赚的少了”而并不是“赔了”。毕竟这是院线和市场趋于理性化和差异化的一个转变。即便是真的出现有院线或影院破产倒闭也更多的是因为自身的营销和管理问题。只不过院线经理们动辄十几万年终奖的铁饭碗没那么容易端了。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恐怕在高度竞争的院线环境中,“偷票房”和“票房转嫁”(买爆米花送影票等促销行为)会成为更普遍的行业问题。对此,无论是片商还是院线,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对于这场分账之战刚刚来开序幕,但总体的走势已经渐形成定局,毕竟无论片商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院线使出“一哭二闹三上吊”,他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观众的钱包里掏钱。“恨人有笑人无”作为一种劣根性的存在整个行业之中,院线过度依赖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片,而片商依仗着院线没有更好的选择而持宠生娇。过度的利益诉求是导致这种买卖平衡破裂的主要原因。对于观众来说,贺岁档就在那里,他们谁输谁赢,电影还是要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