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慧”之光照进云端――开启媒体基于“云”架构的智能化之门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238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智慧”的启示

美国知名新闻类杂志、1933年创刊的《新闻周刊》10月18日通过网站宣布,明年将停止发行印刷版,全面转向数字版,改头换面的“全球新闻周刊”将采用向订户收费方式维持运转,同时通过电子阅读器和网页来发布内容。

《新闻周刊》停止售纸质版了。也许这一消息在《西雅图邮报》“倒下”之后已经算不上是什么“爆炸式”新闻,但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而另一方面也为媒体跨界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技术基础。

无处不在的信息与网络,无处不在的终端令媒体不断打破原有的常识与思维模式,不断的问自己,我们该如何在信息化浪潮中定位自己的作用与地位?除了新闻以外,我们该提供怎样的信息内容与服务?

有人曾说,碎片化的信息已经将人类的智慧也碎片化了。那么,媒体与以往相比,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碎片化信息社会中,又多了一个存在的重要意义:信息的选取与重新组合,为人们提供有效、即时、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必须的“智慧媒体”。

传媒与“云”好像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在未来“云”化的信息世界中,媒体作为信息“把关人”的身份与地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要。换句话说,基于“云”架构的媒体智能化的关键是在于对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等相关各方面信息的智能选取与重组,在于按需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内容信息与服务,在于与每个人的即时互动与反馈。这涉及到了由技术到产业各层面与领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伴随着国家“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政策的逐步深化,从“网络”到“终端”再到“信息内容服务”,一条发展通路正在逐步形成,基于“云”架构的媒体智能化大门正在徐徐拉开……

新媒体发展促使媒体向基于“云”架构的智慧媒体转变

“ 新媒体内容的碎片化正在促使媒体逐渐转化得更为灵活和智能。”1 0月1 2日下午,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3号影厅举行的主题为“智慧媒体”的论坛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华社、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嘉宾就当前新媒体发展趋势达成了共识。一个电视台可能储存了几万个小时的节目,如果这些资源储存在数据库中是无法产生效益的,想要做到资源的n次传播,就要将节目资源碎片化以便其产生新的用途。而智慧媒体也将随着其应用的发展变得逐渐成熟。

同时,传播的对象与以往相比也将更加的精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一般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而新媒体进行的是多维的点对点的传播。这样一来,新媒体完全可以做到“用户需要什么产品就推出什么产品”、“用户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甚至可以为每一个受众建立单独的用户档案,运用先进的统计和分析技术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特点,比如看内容的时间,用户通过发微博表达对节目、比赛的感想等,也可以分析受众的群体、好友的状况,然后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不同的信息分发与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不再仅仅是记者将新闻内容发布到网上或广播电视上这样一种方式,人们看到身边发生的事情,用手机随手拍一张照片或录一段视频上传到互联网,都有可能成为新闻。这样一来,人人都将参与新闻的制作,人人都是新闻的主体和发布者。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单向广播,在这种媒体环境下受众是被动的接收者,而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将互联网作为平台,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进行分享,形成媒体云。

智能化的基础:宽带网络&智能终端

媒体向智能化的转变首先需要整个网络的支持,需要足够的带宽。设想一个人拍摄了一条社会新闻的视频想要马上上传至互联网,如果上传速度太慢传不上去,新闻的价值就会受损,用户甚至会放弃上传;一个智能化的应用,不能满足即时性需求,就称不上是“智能化”的。

“我国智慧媒体的发展总体还处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平台建设期。”在10月12日下午“智慧媒体”的主题论坛上有专家指出。网络运营商每年都要投入重金用于网络建设,中国移动在尝试4G网,广电做数字电视、有线的商业化应用,网络均被放在了第一位。三网融合能够让老百姓过上“一根线入户,可看电视、可打电话、可上网”的日子。用户通过家中的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的任何一个网络,都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上网;同时,用户通过手机、电脑、电视机等任何一个终端设备,都可以享受语音、看电视、上网、视频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的推进无疑能够支持新媒体的发展,并为新媒体向智能化转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平台。

同时,也有专家分析,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之路仍然面临许多难题,尤其是广电行业与电信行业的利益博弈使三网融合进程步履艰难。从监管层面来看,分业监管致使中国的三网融合之路曲折异常;从业务范围来说,广电和电信行业壁垒严格,条块分割;从网络及终端现状来说,双方依据各自业务范围建立了相应的承载网络并进行了与之相适应的用户终端配。可以说,广电系统与电信系统的融合将是三网融合是否能取得实际成果的关键所在。

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从传统电视媒体转向网络、手机等终端。新媒体蓬勃发展,分流着传统媒体的用户和广告,分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这个大蛋糕。然而,新媒体向智慧媒体的转变,需要三网融合更加切实、深入的推行,为之提供更加坚实广阔的平台,助力媒体向智能化转变。

而相比于逐渐提速的带宽,产业链中最贴近用户的智能终端的开发还相对滞后,许多精彩业务与服务无法得到完美呈现与提供。所以,只有终端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才能迎合市场需求,实现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智能化业务与服务。

同时,宽带无线化也将使未来的智能化业务将无处不在,为更多智能化业务实现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而在宽带和业务之间,还需要更加丰富的智能化终端,才能尽可能的满足用户对特定业务的需求,避免资源浪费,并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利用宽带网络可以实现远程教学,进行资料搜索,帮助青少年增长见识。但部分青少年沉湎于网络,荒废学业,对此,终端在设计时可加入一些限制功能,开发绿色学习型智能终端,使其具备强大的学习功能,并能够有效地过滤不良内容,这种终端在青少年市场已经有相当的应用。

由于终端参照健全人的操作能力设计,往往忽略了残障人士对终端的特殊要求,使得残障人士很难享受到宽带业务。相关企业也应该为他们开发相应的智能化终端,以盲人为例,为他们设计能够语音输入和输出的智能终端,这样他们也能轻松实现网上冲浪并体验更多智能化业务了。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操作电脑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未来智能化终端的操作只有更简便,才能使更多的智能化业务在诸如老年人等不擅长复杂操作的人群中更好地推广。例如,智能终端应该使人们通过一个简单的遥控器就能轻松控制,实现收看视频节目、进行可视电话通信等。

智能化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的探索

上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大钟曾在题为“智慧媒体,智慧生活”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打造中国的智慧媒体。”并描绘出了智慧媒体的蓝图:“智慧媒体不仅仅是智能化,还能实现海量存储,云计算服务,在体验上实现用户与终端、内容、应用之间的情感化与个性化有机融合。这是一个崭新的媒体时代。”

以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公司“百视通”与某电视机厂商合作推出的互联网电视为例,除了视频云基础上的海量内容服务,互联网电视还拥有多种增值服务功能,能够实现视频通话、家庭KTV、高清体感游戏、浏览器、视讯同步、教育在线等多种新的功能。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让用户感受到了可靠与实在。

百视通互联网电视事业部负责人邓礼帆认为:“随着‘电视银行’在线支付系统的完善,百视通将逐步尝试面向前端用户的商业模式,通过智能电视完备的互联网功能,实现节目与购物的无缝连接。类似APP Store等应用,可以使用户足不出户也能完成在线交易,这可能是未来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又一大着力点。但是,这只是其中之一。智慧媒体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融合高科技的深刻内容和实际的符合人性的应用。”

而作为一个真正的新媒体,则必须具备其新媒体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与力量。新媒体如果想实现大规模和自动化,就必须依赖智能化,这样才能体现其新媒体的价值。

据凤凰网技术副总监曾明介绍,凤凰网早在2010年就和相关技术公司共同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在其技术平台上进行自主创新,包括新闻内容制作的智能化、互动内容的智能审核、互动应用中的推荐等等。关于内容制作的智能化,凤凰网自主开发了发布系统,在此基础上做了智能化的工作,包括其内容、转载、信息提取等。其次是互动内容的智能审核,不管是博客还是微博,最难解决的就是政治敏感内容和垃圾广告。对此,凤凰网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互动应用审核平台。该平台为智能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智能审核占70%,人工审核占30%。而互动应用中的推荐,凤凰网有一款模式——“猜你喜欢”,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图片和视频。另外一点是优质内容的推荐,所有的互动中都会有精品内容推荐,而这个推荐就优化了传播。还有一部分是用户推荐,通过部分用户共同的爱好、相似的行为等进行关联的推荐。这些都是基于“云”的智能技术平台所能提供的智能化技术支持与应用。

当然,新媒体本身的发展是动态演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媒体距离向智能化的转变则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这一过程需要人的因素和科技因素更好地融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智慧媒体的业务和应用必须以服务为本,如果不能提供给用户有效的服务并产生用户粘性,就存在泡沫化的风险。正如曹三省教授在“智慧媒体”论坛中所说:“智慧媒体并不是单纯要去解决内容的分发和处理的智能化的问题,而是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用户,把用户个性化的、身心的、潜在的需求挖掘出来,才可能有更好的增值前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