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门槛难设重公平还需审慎对待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67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09554222c-0.jpg


门槛设多高,口子开多大?

作为高考改革的一块硬骨头,异地高考正逐步揭开谜底。先是国务院政策出台,随后十几个省份明确表态具体方案将在2012年年底前公布。然而,人们最期待的京沪粤等省市还动静不大。为此,教育部日前表示,将会同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等开展专项督查,并分赴这些“热点地区”督促指导落实方案。异地高考改革开始提速。

统计显示,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仅就广东省而言,2011年底,该省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的有339万人。

“改变寒门难出贵子,取消户籍限制允许异地高考是一项突破。”江苏省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长期任教高三的教师李长红表示,异地高考实现了以人为本。

但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高校招生计划指标投放不均,异地高考将使京、津、沪等地区考生受到较大影响。19日晚记者在北京市一些名校周边进行了随机采访,受访人士担心异地生源在京参加高考会数量激增,带来新的问题。

因此,北京、上海、天津等“高考洼地”的异地高考方案显得较为谨慎。此前,上海提出拟采用积分制,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天津提出家长要有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依法纳税、上缴社保,且随迁子女就学达一定年限,但具体办法尚未正式公布。

显然,对“异地高考”改革而言,最难把握的就是门槛设多高,口子开多大。一方面门槛高对务工人员子女不公平,另一方面,门槛太低意味着本就拥挤不堪的大城市将迎来更多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教育资源将更为稀缺。

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异地高考改革如何渐进?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晓明教授认为,可以在大城市首先开放高职教育,逐步降低由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门槛,使更多“农民工二代”获得在城市发展的一技之长。

“在这场教育资源并非增量的改革中,蛋糕合理切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专家提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诉求值得关注,但教育现在都是属地化管理,涉及经费等大量问题。一定要处理好各方利益,尽量减少震荡和负面影响。

审慎对待也在情理中 慢不得也急不得

教育改革必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既要考虑改革的力度,又要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

异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但审慎对待也在情理之中。这项招生考试改革,影响范围之大、涉及问题之广、争议之激烈、情况之复杂,远远超出教育领域。异地高考的门槛究竟有多高?口子开多大?条件会多严……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策设计的难点。条件太严、门槛太高、数量太少,到头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条件太宽、门槛太低、数量太大,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又会被稀释,流入地学生的利益可能受损。

这样的“两难”困境,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人口输入量大的省市尤为明显。因此,这些地方实行异地高考的难度更大、敏感度更高,其政策还具有导向和示范效应。最新统计显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约有50万人,创历史新高;广东省有339万外来工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读书,近5年平均每年都以25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对于这些复杂的生源“变量”,政策如何科学应对?能否实现多方共赢?在制定异地高考政策过程中,这些都是绕不开的难题,不能不慎之又慎。

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前些年部分省市实行春季高考改革,将高考由一年一次变成一年两次,旨在改变一考定终身问题,也为夏季高考减轻负担。虽然制度设计经过了反复论证,可是由于相关制度不配套,政策供给不给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致使春季高考改革“先天不足,后天缺氧”,没几年就几乎偃旗息鼓。刚刚被叫停的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由于当初只看眼前、不思长远,认为把农村孩子集中到城镇读书可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际上却加重了政府和家庭的教育成本,忽视了年幼孩子的亲情依恋,还埋下了学生上下学和校园安全的隐患。

这些措施的得失成败警示我们,教育改革必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既要考虑改革的力度,又要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异地高考已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一种深刻的利益调整。在多元利益格局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兼顾,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如何平衡,还需要从政府部门到学生家长等相关各方一起来求共识、想办法、找出路。

只有这样,才能让异地高考改革不走样变味、尽可能减少改革成本,也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力的杠杆,撬动教育公平。

落实就地高考,根本在高招改革

时间节点明确后,对于随迁子女就地高考这个大范围触动城乡不同利益人群的两难命题,“门槛”高低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门槛”究竟如何设置,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政策效果?

“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全部放开,在现阶段内,‘门槛’是个必需的过渡选择。”在谈松华看来,“门槛”设置的因地制宜,要建立在确保人口流入地的教育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两地小学阶段的非户籍人口已经分别占到其总数的46%、47%;初中阶段则占到了27%、30%。如果政策要放开,就意味着人口流入地要做好增加大量教育资源的准备,这样才不会进一步激发本地居民和非户籍学生的矛盾。”

熊丙奇则认为,合理“门槛”的设置需要综合协调随迁子女权利、本地学生利益、高考指标分配、城市承载能力等诸多方面。但在经历了这个过渡阶段后,如何酝酿整个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才是解决问题最根本的途径,“从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考试权出发,是应该没有任何门槛的,作为我国公民应该在任何地方都可自由报考——这也是有网友认为现在的门槛太高的原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打破现行高考制度框架,实行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我国高考之所以有户籍限制,主要原因是高考实行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各高校把指标分配到各省,因此各省才会提出户籍限制,如果取消这一制度,按户籍报考的规定也就失去存在的土壤了。这是彻底实行‘就地高考’、推进高考公平的根本所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