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除了生意经,还要艺术经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179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从五大发行公司结盟向院线逼宫要求提高2%的分账比例,到《一九四二》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IMAX银幕之争,乃至华谊在《一九四二》上映前一度欲停发全国300余家影院的影片密钥,今年贺岁档,除了银幕上的竞争激烈,银幕之外的种种“故事”亦耐人咀嚼。电影是影像艺术,搏杀票房的电影市场则讲求商业逻辑,拍片的、放片的都有一笔生意经,究竟谁的算计赢过了谁,除了算盘打得精,更要求商业精神和艺术水准、眼光的结合。

分成:2个百分点之争

观众买的一张电影票,其中有多少落入影院口袋、有多少是制片方可以拿的?这些原本距离普通观众较远的问题,随着贺岁档的票房分成之争曲折上演,逐渐从“专业”话题走入大众。去年贺岁档,张伟平挟《金陵十三钗》与院线讨价还价,要求提高2%的分账到45%,最低票价涨5元,彼时,与“十三钗”竞争的博纳宣布《龙门飞甲》绝不涨价。时过一年,博纳与中影、华谊、星美、光线结盟,一纸《通知》要求从今年贺岁档起提高五家公司日后发行的所有影片分账比例至45%。

延绵10多天的分成之争在华谊大片《一九四二》上映前一天达成协议:3亿票房之内43:57,超过3亿部分按45:55进行,超过8亿元按47:53进行。随后,与《一九四二》同日上映的《王的盛宴》见招拆招,宣布分账比例为首周43%,次周41%,再次周39%直至下片,冀望通过分账比例的逐步下调 “让利”院线,在后发排片上争取到一定优势。

尘埃落定前,院线与发行方都曾态度强硬,一方称“不放”,另一方称“不给放”,但在上映获利的现实前景面前,发行方的“复仇者联盟”还是分崩离析。业内人士评价,围绕2%展开的市场博弈,达成的哪种结果都无可厚非,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动辄发“通知”这样的非市场协商的方式应该不会在国内电影市场再现了。

银幕:手握大片能施压

比较《一九四二》与《王的盛宴》的分账模式,后者更接近好莱坞市场惯例,通过逐渐提高影院分成比例刺激排片,而华谊的反其道而行被一些业内人认为是拥片自重的昏招。而华谊的“昏招”似乎不止于此。就在《一九四二》上映前一天,网传华谊欲对全国362家影院停发密钥,原因分为两类“有密钥无票房”及“《太极》1、2低票房”。所谓密钥是指数字电影的放映权,类似于胶片时代的电影拷贝。虽然此举包含片方对于一些影院透露票房不正当行为的扫荡,但影院人士分析,向终端施压、争取更多银幕的意味更为明显。

手头有贺岁档最被看好的大片,面对贺岁档的竞争形势,自然希望为接下去的片子扫平障碍。事实上,今年以来,华谊出品相当强势,《画皮2》创造国产电影票房新高,贺岁档亦有《一九四二》《十二生肖》等大片,这让华谊在面对终端时拥有更多话语权,如何让利益最大化,采取的招数见仁见智,但到日后出品、发行小成本影片之时,是否又要为此时的咄咄逼人付出代价?

赢家:终靠艺术魅力

国产片们斗得你死我活,但贺岁档截止到目前最获观众肯定、取得最高票房的是李安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除了分成和密钥,《一九四二》面对的另一个争议是与《少年派》的I-MAX银幕之争。由于《一九四二》的上映,《少年派》“被迫”只在IMAX银幕上映一周,引发观众不满。而让华谊感到“委屈”的是,当初提出排他性协议的恰是IMAX公司,出于对IMAX片源的担忧和对变幻莫测的国内电影市场的误判,造成了《少年派》仅在I-MAX银幕“一周漂流”的现状。

《少年派》让出IMAX银幕让《一九四二》承担了“非己之罪”,但这番争议背后显现出的是观众对于好电影的衷心捧场。 《少年派》定档仓促,作为进口片宣传受限,也无大明星加盟,初始看来处处不利,但就在无声无息之间,犹如春风化雨,依靠口碑传播赢得了观众的心。李安是拍片鲜有失手的国际导演,盛名之下甘愿寂寞四年,耐心打磨被认为是非常冒险的一部电影,在国内电影圈是几无可能之事。真正的赢家无需须靠小伎俩“抢”银幕、“抢”观众,李安和《少年派》在这个贺岁档给予国内电影人的思考和震撼无疑将很长远。

是生意,但不止是生意

拍电影的和放电影的到底哪个重要?一个有名的段子是这样说的:制片方道,没我们的电影,影院就是一堆没人坐的椅子;影院说,没我们的银幕,电影就是一堆没用的胶片。今年贺岁档,“椅子”与“胶片”的缠斗格外激烈,最终,市场谈判战胜通知指令,说到底,作为产业链的两翼,院线与发行方唇齿相依,争斗只有两败俱伤。

有人评价,电影市场故事多,恰恰证明了电影产业的活力和生命力,虽然故事未必都有合理缘由和美好结局,但若没有故事发生,只能说明这个行业死气沉沉。正是近年来的院线改革和制片市场的活跃,让电影院重新成为老百姓的重要文化休闲场所,也让电影业的生意经一年比一年念得精。

电影确是生意,但又不止是生意。今年贺岁档,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对比,同样是关于“饥饿”的故事,李安的《少年派》没有一个明星,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则是全明星班底,另一部国产大片《王的盛宴》同样打明星牌。结果如何?且不论票房,观众的口碑最直接。可见,如果导演在创作上多下心思,技术上多花一些钱,就能减少对演员的依赖。“椅子”与“胶片”之争,归根到底是双方都抱怨电影业成本太高、负担沉重,其中,演员片酬奇高,严重挤占了其他部门的预算,但平心而论,又有几个演员对票房有保驾护航的作用?贺岁档的“故事”背后,除了生意经,更要算的恐怕还是艺术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