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躺桥下20天死亡还原:120施救但未将其接走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78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35FF839B6C9F25ECD78943269D567722.JPG


12月8日晚,郑州市中州大道东风路黑暗阴冷的立交桥下,来自河南周口的数十名农民工聚集此处。无论严寒酷暑,立交桥下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处。本报记者 潘志贤摄

E21DDF7711695A034CCD3A1045A63E3D.JPG


12月8日上午,郑州市中州大道郑汴路立交桥下,农民工或出去干活,或在周围找活。这座立交桥下的空地是在郑务工的外地农民工栖身的场所之一。

寒冬的闹市区立交桥下,一根粗大的水泥桥墩后的冰冷水泥地面,成了刘红卫人生最后20多天的栖身之地。

连日来,农民工刘红卫之死成为郑州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11月30日中午,一名农民工在郑州市闹市区郑汴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躺了20多天后死亡。有人说是饿死的,有人说是冻死的,也有人说是病死的。

死者的身份在几天后被警方确认:他叫刘红卫,38岁,家住开封市杞县圉镇梁庄裴集村。如果是病死,有人拨打120吗?为什么至死都没有去医院接受治疗?如果是生活困难,是否曾向救助站求助?如果求助,救助站为何没有接收?谁该为农民工刘红卫之死负责?我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该如何完善?

带着这些疑问,中国青年报记者连日来展开调查,力图还原刘红卫死亡的真相。

农民工死在桥下

11月30日,有郑州市民给河南商报等媒体打电话称,郑州市中州大道郑汴路立交桥下躺着一名农民工,看起来病得不轻,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附近的27路公交车司机说,该男子在桥下停车场内住了一个多月,刚来时跟其他农民工一样,白天等活、干活,晚上睡这儿。最近这20多天,他可能是得了什么病,整天躺在地上不起身。

“怕他有什么意外,我们每天都会去看他。”公交车司机说,司机们每天都给男子拿吃的。怕他冷,有人还给他拿了床被子。

“中午12点多,一个保洁工人对我说,他张着嘴,瞪着眼,可能不行了。我赶紧打120。”公交公司的宋女士说,120急救车到达后进行了抢救,后来宣布人不行了。

宋女士称,11月30日9时她还给男子送饭,当时他还会动。当天15时许,一辆车把尸体拉走了。

直到这名农民工死去,也没人知道他的名字。宋女士说,男子曾说过家是开封杞县的,没有家人,但就是不说名字。

当天下午,几名男子在这个农民工睡过的地方放了两挂鞭炮。“愿他走好。”放鞭炮的男子说。

农民工之死被河南商报等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男子死后5天,警方查证了死者的身份――他叫刘红卫,38岁,家住开封市杞县圉镇梁庄裴集村。

“警察先是找到圉镇的派出所,随后拿着照片从多个行政村中地毯式排查,一个村一个村地排查,最终找到了。”村支书裴广民说,“我看到刘红卫的照片,一眼就认出他了。”

刘红卫的家在杞县圉镇梁庄行政村裴集自然村,两间老旧的土坯墙上屋,外加一座即将倒塌的土坯偏房。

据裴广民介绍,刘红卫有七八年没回过家。他之前没领过结婚证,老婆是从外面带回来的。现在刘红卫家里有一个60岁的父亲刘玉龙和10岁的儿子刘春节。有了小孩后,刘红卫就外出打工去了,一去七八年也没回家。刘红卫的母亲几十年前就走丢了。现在,刘红卫的老婆也跑了,留下刘春节跟着刘玉龙过。此外,他还有一个精神有点问题的弟弟。

“村里和他父亲知道他在郑州打工,但他挣钱自己花,也不顾家。家里人也就不管他了。”裴广民向到访的河南商报记者介绍,直到民警找到他家时,刘玉龙还说儿子不孝顺。但听到儿子死亡的消息,老人还是很难受。

“这六七年来,我从来没在村里见过他。”裴广民说。如果不是刘玉龙说他偶尔回来看看孩子,乡亲们早就认为这个人与村里、家里没关系了。

据河南本地媒体报道,村民李继永曾在3个月前在郑州市郑汴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曾碰到过刘红卫。那时的刘红卫,脸胖,穿件绿工装,浑身虽脏兮兮的,但精神头儿不错。

“他提个袋子,袋子里装着脏衣服,热情地和我打招呼,问我吃饭了没有。”两人简单问了对方的情况后,李继永问他回家不回,刘红卫拒绝了。

“没想到,三个月后,他却死了。民警来调查,最先辨认出照片上人的是我,照片上的人瘦。”李继永感叹道。

目击者:120施救但未将病人接走

12月8日,事隔一周,中国青年报记者再次来到郑汴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一名要求匿名的农民工告诉记者,刘红卫刚开始说自己是右腿疼,站不起来。

这名农民工说,他见到有一次120急救车施救的情形。当时,医生在检查后,掏出身上仅有的5元钱,让人给刘红卫买水喝。

当被问到刘红卫当时是否表示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时,该农民工连连摇头:“那时候刘红卫身体十分虚弱,几乎都说不出来话了,哪还会说自己不愿意去医院,谁愿意死啊?我们在场的其他人也没有说不愿意去医院。”

立交桥下公交调度室的宋女士说,在11月30日刘红卫死之前,她见过两次120的急救车来,但两次都没有把人接走。至于为什么没有接走,她也不清楚。

立交桥下有个看场的保安一直帮忙给刘红卫联系急救和救助的事,但他在事发后辞了工作。记者辗转联系到他时,他在电话里表示,自己是因为热心才帮着为刘红卫联系治疗和救助的,但最后刘红卫还是死了,自己的精神压力也非常大,不愿意再去立交桥下了。

该保安告诉记者,自己总共给120打过三四次电话,120每次都来了。有一次,120来后问刘红卫是否愿意去医院治疗,刘红卫没有同意,120的医生给了现场农民工一些钱,让他们替刘红卫买吃的。至于剩下几次为什么120没有把刘红卫接到医院治疗,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他回忆说,自己也曾试图联系过救助站,通过114查询到郑州市救助管理的电话,但拨打后却无人接听。

市卫生局:医务人员曾建议病人入院检查

12月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郑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原学岭和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副主任康晓琴向记者出示了一份《郑州市卫生局关于郑汴路与中州大道立交桥下接诊患者情况的说明》。

该说明称,2012年10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期间,在郑汴路与中州大道立交桥下的急救记录只有两起,一起在2012年11月22日18时59分,一起在2012年11月30日12时31分。这两次出诊的机构均为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2号急救站。

记者在第一次出诊情况的记录上看到,急救人员于19时11分到达现场,见一男子躺在立交桥下。该男子自称叫刘红伟,38岁。医务人员与本人再次核实名字后,该男子说自己没有钱买饭,两天没有正常进食,现在感觉身上没劲儿,以前没什么病,也不对什么药过敏。医务人员随后给他测量血压:9668mmHg,脉搏:74次分,呼吸:16次分,考虑他两天没有正常进食,为其又测量血糖:5.7mmolL(生命体征和血糖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在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记录:现场医务人员建议把刘红伟接到医院进一步深入检查,他说不想去。急救医生随即掏出工作服中仅有的5元钱给刘红伟让他买饭吃,他一个老乡拿过钱说去帮他购买。

是否是患者本人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呢?对此,康晓琴解释道,当时的刘红伟是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意识清晰,成年人,处理、治疗必须要告知患者本人,遵循自愿原则,需要征求患者同意。当时刘红伟不愿意再去医院进行治疗。

出诊情况记录上还提到:考虑他两天没有正常进食,虽然查体没有异常,生命体征稳定,但正值冬天,建议他向救助站求助。报诊人随即通过114与救助站联系。医务人员对刘红伟和他老乡以及报诊人说,等吃完饭后如果还有什么不舒服,请及时再拨打120联系我们。报诊人在出诊病历上签字。急救人员于19时27分离开现场。

第二次出诊情况显示,11月30日12时31分接到报诊称在郑汴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有一人躺了几天,呼之不应。12时43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检查后发现,这名中年男子已经死亡。医务人员向民警沟通患者情况后,将尸体移交给民警。

郑州市卫生局在说明中还指出,两次出诊间隔8天,因为不同的急救人员参与,且第二次出诊到达现场后接诊对象已死亡,他们不能断然下结论说两次接诊人是同一人。

记者问,现在警方已确认死者为刘红卫,紧急救援中心是否能确定前后两次出诊是同一名患者?康晓琴的回答是:以警方的调查为准。

当记者问到有群众反映说120到达现场不止两次时,康晓琴说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目前只查到了两起,他们不能判断其他说法是否正确。


康晓琴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了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流程:120急救电话打入后由调度员受理,出车指令形成命令单,通过计算机,发往急救站,出诊原则是就近就急,现场所有工作都有院前急救病历。记者跟随康晓琴来到了紧急救援中心,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整个操作过程,并告诉记者,整个系统中的记录不能更改,因此不存在工作人员删改记录的情况。

原学岭告诉记者,经郑州市卫生局调阅相关出诊资料,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2号急救站出诊的医务人员均严格按照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及相关规定认真开展急救工作,无任何渎职现象;相反,医生主动拿钱给病人买吃的,体现出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原学岭说,120急救中心的职责在于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紧急的医疗救治,如果当事人生命体征稳定,无生命安全危险,其他情况应联系民政部门进行救助。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