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95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16万罐“三元”饮料被曝“早产” 最多达13天
12月21日,新京报两名记者以包装工身份进入禧宝露公司,当天,该厂灌装线上生产的三元核桃花生乳,生产日期显示为2013年1月1日、2日,“早产”最多达13天。仅12月21日,灌装线的打码机上显示,同一批次的“早产”产品,计数量为166719(罐)。
三元回应“早产饮品”
针对昨天媒体报道北京禧宝露饮料公司对其代加工的“三元核桃花生乳”和“阿尔发杏仁露”提前标注2013年出厂日期一事,三元食品昨天发布声明称,公司与该加工商之前已解除合作关系。
三元在声明中表示,北京圣德顺饮品有限公司自2010年1月使用“三元”品牌生产植物蛋白饮品,但圣德顺公司已于2012年12月18日收到三元公司发出的《关于解除的函》,双方的合作已经终止,圣德顺公司应停止使用三元品牌进行生产。看到媒体报道后,三元公司已迅速与圣德顺公司取得联系,责成其停止生产,并将已生产的产品封存销毁。对于圣德顺公司的行为,三元公司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权利。
不过,三元在声明中坦承:“虽然公司已于12月18日与圣德顺公司终止了品牌使用合同,但在停止合作后的扫尾工作中也存在监管不细的问题,对此,我们将引以为戒。”
“早产饮料”是怎么逃过监督的
即便是三元公司不知情,但作为北京的知名品牌,拥有庞大消费群体,在产品质量把关上理应肩负更大的责任。相关企业停止合作后还在继续生产三元奶,三元公司却一无所知,这未免太疏忽了。借此事,三元公司需要举一反三,查明监管漏洞所在。
此外,还值得追问的是监管部门。“早产饮品”不像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监管上的技术难题,只要监管部门用心,或许并不难遏止。动辄十万罐“早产”10天,很难遮掩,只要监管人员不定期去工厂抽查,相信就能有效震慑这种不轨行为。或者,通过畅通举报渠道,知道“早产”饮品的工厂员工很多,如果出台一些奖励措施,相信也能收效显著。
为预防过期食品危害消费者健康,有关部门也出台过一些应对措施。比如,今年1月份,国家工商总局明确要求,食品经营场所应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做出醒目提示。北京还在一些超市试行过“临期食品专柜”。问题在于,如果食品包装上的日期根本就不算数,那超市等终端的提示再醒目,也防止不了“被过期”。
对“早产”现象,重要的是预防。根据此前曝光的多起食品“早产”丑闻来看,奶制品、饮料无疑是“早产”的高发领域,因此政府监管部门理应对此加强监管,多进行突击抽查。一个代工多个知名品牌食品的企业,既然9年都“早产”,其中反映出的监管漏洞,值得认真查找。
12月21日,新京报两名记者以包装工身份进入禧宝露公司,当天,该厂灌装线上生产的三元核桃花生乳,生产日期显示为2013年1月1日、2日,“早产”最多达13天。仅12月21日,灌装线的打码机上显示,同一批次的“早产”产品,计数量为166719(罐)。
三元回应“早产饮品”
针对昨天媒体报道北京禧宝露饮料公司对其代加工的“三元核桃花生乳”和“阿尔发杏仁露”提前标注2013年出厂日期一事,三元食品昨天发布声明称,公司与该加工商之前已解除合作关系。
三元在声明中表示,北京圣德顺饮品有限公司自2010年1月使用“三元”品牌生产植物蛋白饮品,但圣德顺公司已于2012年12月18日收到三元公司发出的《关于解除的函》,双方的合作已经终止,圣德顺公司应停止使用三元品牌进行生产。看到媒体报道后,三元公司已迅速与圣德顺公司取得联系,责成其停止生产,并将已生产的产品封存销毁。对于圣德顺公司的行为,三元公司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权利。
不过,三元在声明中坦承:“虽然公司已于12月18日与圣德顺公司终止了品牌使用合同,但在停止合作后的扫尾工作中也存在监管不细的问题,对此,我们将引以为戒。”
“早产饮料”是怎么逃过监督的
即便是三元公司不知情,但作为北京的知名品牌,拥有庞大消费群体,在产品质量把关上理应肩负更大的责任。相关企业停止合作后还在继续生产三元奶,三元公司却一无所知,这未免太疏忽了。借此事,三元公司需要举一反三,查明监管漏洞所在。
此外,还值得追问的是监管部门。“早产饮品”不像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监管上的技术难题,只要监管部门用心,或许并不难遏止。动辄十万罐“早产”10天,很难遮掩,只要监管人员不定期去工厂抽查,相信就能有效震慑这种不轨行为。或者,通过畅通举报渠道,知道“早产”饮品的工厂员工很多,如果出台一些奖励措施,相信也能收效显著。
为预防过期食品危害消费者健康,有关部门也出台过一些应对措施。比如,今年1月份,国家工商总局明确要求,食品经营场所应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做出醒目提示。北京还在一些超市试行过“临期食品专柜”。问题在于,如果食品包装上的日期根本就不算数,那超市等终端的提示再醒目,也防止不了“被过期”。
对“早产”现象,重要的是预防。根据此前曝光的多起食品“早产”丑闻来看,奶制品、饮料无疑是“早产”的高发领域,因此政府监管部门理应对此加强监管,多进行突击抽查。一个代工多个知名品牌食品的企业,既然9年都“早产”,其中反映出的监管漏洞,值得认真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