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韦大军:《民兵葛二蛋》有土鳖没小生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95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strong class="cRed">网易娱乐12月31日报道 (文/梅子笑)由黄渤主演的抗战剧《民兵葛二蛋》已于27日完美收官。该剧以独特视角关注“民兵”这一贴近大众的抗日群体,在角色塑造与悬念设置上贴近大众心理,轻松快乐的故事背背后蕴藏对人性善良与邪恶的探讨,人物个性十足,台词幽默诙谐,剧情跌宕起伏,自12月12日登陆北京、浙江、湖北、河南四大卫视后,收视率一路飘红;并赢得了专家、媒体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赞许。日前,网易娱乐专访了该剧导演韦大军。接受采访中,他表示,《民兵葛二蛋》绝非娱乐化的抗战片;并否认该片展示了战争的“暴力美学”,认为《葛二蛋》在战争题材中属于相对克制与理性的作品。

故事:荧屏上的另类抗日 两个土鳖的对掐

经过多年的发展,抗战剧已经被严格细分,种类众多。2012年荧屏上更是活跃着一批“偶像抗日英雄”、“传奇抗日英雄”。《民兵葛二蛋》选择了“民兵”这一贴近大众的抗日群体,讲述了一群土得掉渣的“乡巴佬”抗日的故事。接受采访中,韦大军表示,虽然《民兵葛二蛋》被冠以“另类抗日”的标签,但实际上查阅抗战当时的图文资料和历史影像,“葛二蛋”是抗战主体中的一员,绝非抗战大军中的另类。

网易娱乐:《民兵葛二蛋》被认为是“另类抗战剧”,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韦大军:就目前荧屏上种类繁多的抗战剧而言,《葛二蛋》确实“另类”。因为与被神化、偶像化、传奇化的抗战英雄不同,《民兵葛二蛋》里活跃的是这样一群土得掉渣的。他们嘴上不把门,没那么多口号,脑子里很简单,也没那么多大道理,有的目光呆滞,有的贼头贼脑,大多都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地东游西逛,野狗般磨砺出一套套生存技能――作为主角在抗战剧中出现,《葛二蛋》确实显得比较另类。如果这群人集合在一起去打鬼子,会是什么样?我们认为这是个另类的预设。但当我们翻阅当时的图文资料、历史影像,看到他们不是抗战群体中的另类,而是主体。

网易娱乐:葛二蛋作为民兵、麦子作为二鬼子,也恰好是属于当年抗战时两类真实国民的典型性代表。为什么会安排二蛋和麦子这对兄弟对抗作为故事主线呢?

韦大军:《民兵葛二蛋》其实是“两个土鳖的对掐”。原来的小说中是没有麦子这条线索,后来是为了让故事更刺激、更有冲突性,才加入了麦子这条线,形成了二蛋和麦子的兄弟对抗。两个人个性不同,“性格决定命运”是整体故事走向的大主题。只是电视剧中让二人一开始就与国恨家仇挂上了钩,出于复仇,共赴他乡,却一脚踏上人生拐点。面临着“怎么活?”“朝哪一个方向努劲”的不同选择时,“性格决定命运”开始决定二人的走向。葛二蛋复仇心切,目的明确,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抗敌势力的感召,投身正义阵营,身怀一腔血性,或随机应变与敌周旋,或持刀操枪跟鬼子玩命。麦子却为活而生,一门心思图谋出人头地,全身扎进邪恶势力,充当日寇鹰犬。这是故事的简单脉络,但趣味在于,二人不再是符号般的简单。从泥土中诞生的两个土鳖,因为各有梦想,必然狭路相逢,于是,一场有你没我的死掐在血雨腥风中一决高下。除此之外,剧中的众生相也是土得长毛,从媳妇到村长,从民兵到八路,每个人都根植于泥土,带有大地的气息。

风格:非娱乐化抗战 克制表现战争暴力

自《亮剑》后,草莽化英雄在荧屏上蔚为壮观,并出现奇侠抗日、土匪抗日、偶像抗日等与史实偏离、极度娱乐化的抗战剧目。部分抗战剧一味强调硝烟弥漫、血腥暴力的抗战场面;部分抗战剧只顾“快意恩仇”,几个土鳖可以干掉几十个日本兵――此类现象曾被不少导演和学者批评,认为按照抗战剧的打法,中国抗战根本不需要八年。

韦大军表示,目前很多抗战剧是在“意淫抗日”,“在现实中辛苦抗战,在影视剧中意淫胜利”。《民兵葛二蛋》的出发点是尊重史实,克制地展现战争场面,以写实手法拍摄。故事格局并不大,但同样展现了善恶和是非。韦大军同样不认可这是一部“爆笑喜剧”,“主观上没有逗笑,幽默来自于人物本身”;对于对我战争场面,也“不要一味满足视觉的过瘾与臆想的胜利。”

网易娱乐:《民兵葛二蛋》也被媒体称为“小人物抗战”,其实剧中并没有特别大的战争场面,格局也并不大。

韦大军:在抗战题材,《葛二蛋》格局确实不大,见不到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也没有气吞山河的伟岸形象,通篇仅是小人物的内心骚动、鸡零狗碎般的行为语言。人物虽小,但心比天高,无论是正义邪恶,支撑方向轨迹的根基都扎扎实实,时代特质与人物状态所呈现出来的土鳖气质洋溢着机智的光芒。

网易娱乐:很多抗战剧中,小人物也能杀很多日本人。这部剧中葛二蛋虽然机敏,但也没有特别神勇。

韦大军:查阅十四年抗战军史,掐指计算胜仗,其实是让国人汗颜的。但是在我们的影视剧中,打鬼子我们都百战百胜,一支不换弹匣的驳壳枪就能干掉一大片。这一点是我和编剧都很反感和反对的。所以,编剧在写作时尤为谨慎和克制,没有为了主管创作的过瘾,就把这群土鳖草莽写成神人。

网易娱乐:那么您认为在表达“抗日”这个主题上,《葛二蛋》是相对写实的?

韦大军:早在开机前,我与编剧达成了默契,我们创作的出发点是尊重史实,尽最大可能还原时代特质,也就是说,以写实手法拍。黄渤看完剧本后,与我和编剧沟通中也有共识:不当喜剧拍,主观上不为逗笑,幽默来自人物本真,在对敌斗争的再现上也尽力克制,而非一味地满足视觉的过瘾与臆想的胜利。剧中众生相各有特点,诙谐来自生活状态,而非刻意表达,葛二蛋在后半段的状态已经趋于凝重,而与生俱来的喜感仅为人物的连贯使然。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一部抗战喜剧。

网易娱乐:大众觉得《民兵葛二蛋》特别可乐,特别轻松,因此也有人认为是“爆笑抗日剧”。怎么看待《民兵葛二蛋》的娱乐性? 

韦大军:《民兵葛二蛋》表现了抗战时期草根阶层的生存心态与行为抉择,凸显性格决定命运这一主题。两个情同手足的小人物同处在严酷背景下,因性格迥异,在绝决的现实逼使下,宁头选取了不同的人生。至于价值观,也是性格使然,或许可以透射出民族性格。以这个概念而言,这是一个严肃的故事,而非娱乐先行。主要人物具有特二的天性与喜感,为本剧注入了赏心悦目的轻松元素,却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娱乐化的抗战片,相反,剧中人价值观的铿锵碰撞,敌我双方的智勇搏杀以及对非常时期的良知探讨都是庄严的话题。

角色:《葛二蛋》只有土鳖没有小生 演员都在进行“自毁式表演”

《民兵葛二蛋》中,人物是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民;带着湖北口音的耀祖以为自己说的是“官话”;二蛋和麦子则说着一口青岛话……整部剧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民兵葛二蛋》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农村年代风情剧”。

接受采访中,韦大军表示,这部剧最初便确定了黄渤主演,并为此等了他两年;并表示当初拍摄这部戏时候对演员的要求就是,“只有土鳖没有小生”,所以大多数角色都是进行的“自毁式表演”;他认为麦子这个角色的设立也相当有意义,揭示多年来一群中国人“如何标榜着生存逻辑买入汉奸阵营的”。

网易娱乐:你怎么看待黄渤演的葛二蛋这个角色?

韦大军葛二蛋这家伙性格耿直磊落,为人仗义,用情专一,周身洋溢着土鳖豪情,所处地域狭小,心却很大,是全剧的灵魂人物。而成就全片的关键在于黄渤本身。剧本出来时,李明(小马奔腾董事长)就认定葛二蛋非他莫属。黄渤称,看完了剧本,已经在脑子将葛二蛋演了一遍。他的精彩是天然原始的,事实证明,他饰演葛二蛋注定了这个剧有好看,好评、好收视的结果。

网易娱乐:2012年风头最健的好像是“偶像抗日”,但是在《民兵葛二蛋》中,看到的都是其貌不扬的农民抗日,没有任何养眼的偶像,感觉“土土的”。为什么特意强调这种原生态与本色呢?

韦大军:所以说《民兵葛二蛋》不是娱乐抗战剧。在抗战的那些年里,民兵就是村民,农时用镐,战时用枪。他们是日伪直接的受害者,家家有一本血泪账。这群人基数庞大,与大地浑然一体,打起仗来机智灵活,不按军事常理出牌,战史中少有记录,却着实令鬼子丧胆。为还原其形象,各角色都往那时的状态上使劲,我们要求这些角色没有小生,只有土鳖,所以为求真实,演员们大多是自毁性的。在影像造型上也刻意为之,摒弃缤纷颜色,基本是消色处理。

网易娱乐:大家认为《葛二蛋》的另一精彩之处在于刻画了麦子这样一个“汉奸”的角色,这是电视剧的一大进步。怎么理解麦子这个角色设置的意义呢?


韦大军:《葛二蛋》是一部群像剧,在剧中同时活跃着另一群人物身影,麦子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格。麦子这个角色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极具代表性。抗战中间,一百多万鬼子横扫中国,借助了几百万伪军力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几百万甚至更多的麦子们,吉田们的胜算将大打折扣。这一诡异现象可以追溯到宋末晚明的外族入侵史,其中,众多汉奸的破坏力是发人深思的。我们之所以为这类角色注入诸多细节,是为了让观者翔实地看到一个人或一群人是如何标榜着生存逻辑迈进汉奸阵营的,又是如何被钉在耻辱柱上的。这可能比一开始就为其贴上汉奸符号来得更真实,令邪恶的面目更清晰。结论很鲜明:正义注定压倒邪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