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凤凰卫视6月16日消息:中国青年报16日刊载文章说,中国非典在中国爆发后,全球陆续有126个国家对中国公民的出入境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一时间,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不得不被重新审视。本文作者庞中英博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际关系学者,现为英国华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他认为,中国有必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外交改革的经验,汲取这次非典风暴的教训,早日推出外交改革新思路。
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在国际社会占有特殊地位的大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人类安全水准、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责任。
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是高度负责任的,这种关键性负责后来转折性地帮助改善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如果没有那次的积极表现,大概不会有这5年来良性互动的中国东盟关系。
但在非典疫情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由於国际社会严重怀疑中国的实际疫情以及中国政府处理公共健康危机的措施,因此对非典威胁下的中国居然态度冷漠,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些互信关系因此而面临巨大考验。
不久,中国政府增加透明度,坦率面对严峻形势,公开承认最初对疫情处理的一些失误,再次发出了要做负责任国家的声音。此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才日趋积极。很多国家在宣布了限制措施的同时,也广泛支持中国抗击非典的行动,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后来也都纷纷赞扬中国政府抗击非典的方式与效果。
非典是一面镜子,清楚地折射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改革开放的25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学习“社会化”的25年。但是,任何学习中间都有反复。这一次的非典疫情就说明,中国学做“国际社会好公民”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同时,学习也是一个犯错误的过程。中国无法自外於世界,犯错误不可避免,但一旦犯了错误,能积极改正,重建与国际社会的互信,才是最重要的。
非典疫情的跨国性蔓延,是典型的新型、非传统安全问题。从安全的角度认识它及其他类似跨国疫病,为东亚地区转换安全观念,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今后东亚地区的安全对话,有必要更多地关注非传统安全,而且不能只关注恐怖主义问题,必须把诸如传染病等社会领域的安全、生态环境恶化可能导致的重大地区安全问题等包括进来,而东亚各国在抗击非典方面进行的一些合作、协调,也为今后探索东亚地区各国间的“社会合作”,创造了可能性。
本来,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已经放弃了僵化、过时的“国民经济”主权观。而这次中国最终密切与世界卫生组织、其他国家的合作,实际上是继加入世贸组织后灵活对待国家主权问题的又一次表现。不仅如此,中国也将对遏制跨国疾病传播的国际规则、国际制度与国际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非典疫情的全球化后果、中国面对全球的要求遏制病毒扩散、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确实使中国上了一堂生动的全球化新课。全球化不再是一些人以为的只是“经济全球化”,它的内涵是丰富与具体的。它不仅带来好处,同时也具有危险。中国人可以透过非典深化对全球化的认识。病毒无国界,沿着全球化的各种通道,非典危机很快蔓延到世界各地,迫使中国不得不寻求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协助。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一下子变得像世界贸易组织(WTO)那样人人皆知,中国人认识到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健康事务上必不可少的权威。
在非典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交往是主权国家与全球化之间互动的最好例证。主权国家或者积极地与全球化世界有效合作,或者消极地与全球化世界无益对抗。所幸的是,经过犹豫与曲折,中国终於冲破阻力,选择了与全球化世界打交道的正确方法。
中国外交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日益朝着“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的目标转变,但是,外交体制却没有与经济体制一样发生变动。其实,中国新领导人可以以此为开端,改革外交体制。没有一个良好的外交体制,今后,一旦再遇到诸如非典这样的全球化危机,中国外交仍然得交付高昂学费。
今天,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外交改革是世界各国改革的一个趋势。中国有必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外交改革的经验,汲取这次非典风暴的教训,早日推出外交改革,以便与国内其他改革配套,适应中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东亚地区合作深化、联合国改革、非传统安全问题大量出现、人类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公民越来越走向世界的一系列新情况。
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在国际社会占有特殊地位的大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人类安全水准、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责任。
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是高度负责任的,这种关键性负责后来转折性地帮助改善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如果没有那次的积极表现,大概不会有这5年来良性互动的中国东盟关系。
但在非典疫情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由於国际社会严重怀疑中国的实际疫情以及中国政府处理公共健康危机的措施,因此对非典威胁下的中国居然态度冷漠,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些互信关系因此而面临巨大考验。
不久,中国政府增加透明度,坦率面对严峻形势,公开承认最初对疫情处理的一些失误,再次发出了要做负责任国家的声音。此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才日趋积极。很多国家在宣布了限制措施的同时,也广泛支持中国抗击非典的行动,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后来也都纷纷赞扬中国政府抗击非典的方式与效果。
非典是一面镜子,清楚地折射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改革开放的25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学习“社会化”的25年。但是,任何学习中间都有反复。这一次的非典疫情就说明,中国学做“国际社会好公民”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同时,学习也是一个犯错误的过程。中国无法自外於世界,犯错误不可避免,但一旦犯了错误,能积极改正,重建与国际社会的互信,才是最重要的。
非典疫情的跨国性蔓延,是典型的新型、非传统安全问题。从安全的角度认识它及其他类似跨国疫病,为东亚地区转换安全观念,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今后东亚地区的安全对话,有必要更多地关注非传统安全,而且不能只关注恐怖主义问题,必须把诸如传染病等社会领域的安全、生态环境恶化可能导致的重大地区安全问题等包括进来,而东亚各国在抗击非典方面进行的一些合作、协调,也为今后探索东亚地区各国间的“社会合作”,创造了可能性。
本来,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已经放弃了僵化、过时的“国民经济”主权观。而这次中国最终密切与世界卫生组织、其他国家的合作,实际上是继加入世贸组织后灵活对待国家主权问题的又一次表现。不仅如此,中国也将对遏制跨国疾病传播的国际规则、国际制度与国际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非典疫情的全球化后果、中国面对全球的要求遏制病毒扩散、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确实使中国上了一堂生动的全球化新课。全球化不再是一些人以为的只是“经济全球化”,它的内涵是丰富与具体的。它不仅带来好处,同时也具有危险。中国人可以透过非典深化对全球化的认识。病毒无国界,沿着全球化的各种通道,非典危机很快蔓延到世界各地,迫使中国不得不寻求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协助。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一下子变得像世界贸易组织(WTO)那样人人皆知,中国人认识到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健康事务上必不可少的权威。
在非典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交往是主权国家与全球化之间互动的最好例证。主权国家或者积极地与全球化世界有效合作,或者消极地与全球化世界无益对抗。所幸的是,经过犹豫与曲折,中国终於冲破阻力,选择了与全球化世界打交道的正确方法。
中国外交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日益朝着“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的目标转变,但是,外交体制却没有与经济体制一样发生变动。其实,中国新领导人可以以此为开端,改革外交体制。没有一个良好的外交体制,今后,一旦再遇到诸如非典这样的全球化危机,中国外交仍然得交付高昂学费。
今天,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外交改革是世界各国改革的一个趋势。中国有必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外交改革的经验,汲取这次非典风暴的教训,早日推出外交改革,以便与国内其他改革配套,适应中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东亚地区合作深化、联合国改革、非传统安全问题大量出现、人类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公民越来越走向世界的一系列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