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72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资料图:《逃离德黑兰》剧照。
原标题:伊朗有望就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 拟拍影片回击《逃离德黑兰》
综合外媒报道,伊朗政府1月15日表示,希望能与国际社会就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并重申伊朗不会寻求发展核武器。同日,伊朗批评日前在“金球奖”上斩获颇丰的美国电影《逃离德黑兰》扭曲历史,表示将拍摄一部同类题材的电影,予以“回击”。
哈梅内伊已签署教令禁止开发核武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迈赫曼帕拉斯特15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伊朗政府希望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专家进行会谈时,能够就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但前提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定于16日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就核问题与伊方展开会谈。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纳克厄特斯15日表示,核查人员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劝说伊朗允许核查人员进入帕尔钦军事基地。
对于核查帕尔钦军事基地一事,迈赫曼帕拉斯特15日回应称:“这一问题可能会被讨论,但必须是在达成有关核问题的全面协议的基础上。”他还强调说,帕尔钦基地与伊朗核活动“没有关系”。西方媒体认为,迈赫曼帕拉斯特的表态,基本上否定了核查人员进入帕尔钦基地的可能性。
此外,为了打消国际社会的担忧,迈赫曼帕拉斯特还重申,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此前签署的禁止伊朗开发核武器的宗教法令对伊朗政府具有“最高约束力”。“在伊朗,没有比最高领袖的的指令更权威了。有了这一法令,那些怀疑伊朗正在研制核武器的国家应该放心了。”
据悉,哈梅内伊一直对研发核武器持否定态度,将核武器视为“罪恶、无用和危险的”。2007年,他签署了一项宗教法令,严禁伊朗发展核武器。不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借口秘密研发核武器,但伊朗对此坚决予以否认。
“美国电影丑化伊朗人民”
在1月13日举行的第70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颁奖典礼上,美国电影《逃离德黑兰》一举获得剧情类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风光无限。但是,这部以美国人的视角拍摄的影片却遭到了伊朗当局的批评。
伊朗媒体报道说,伊朗当局认为这部影片歪曲了历史,丑化了伊朗人民,因此伊朗文艺主管部门准备资助拍摄一部名为《总参谋部》的电影,讲述伊朗革命者将20名人质移交给美国政府的故事,预计会在2013年开机。
“美国电影试图把伊朗人民描述成一群病态恐怖的人。电影中,伊朗人表现得极度脆弱、不理性、疯狂和残忍,而美国中情局特工则表现出一股爱国主义英雄气概。”可能会参与拍摄这部电影的伊朗导演萨尔玛尼安说,“而我们的电影会完全基于目击者的描述,是对没有历史依据的电影《逃离德黑兰》的恰当回应。”
《逃离德黑兰》由美国著名演员和导演本・阿弗莱克执导和主演,取材于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事件,讲述了美国一名中情局特工如何凭借一部虚构的电影营救被困于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人员的故事。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这就是伊朗人质危机事件。这场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最终这些人质全部获释。
在使馆被占领时,有6名美国人成功逃脱并在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躲藏起来,最终在加拿大外交人员的协助和美国中情局的安排下,于1980初安全回国。《逃离德黑兰》就是取材于这6个人的获救经历。